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技术教学应用作业

移动技术教学应用作业

移动技术教学应用作业
移动技术教学应用作业

移动技术教学应用作业

一、移动学习在教学中产生的作用?

1、移动所带来的各种新的学习上下文的关联及其传递特征,与固定、大容量等学习方式有所不同的。利用中国移动的短信息平台和GPRS平台向广大师生提供教育科研、教学管理、生活资讯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让他们能够享用更加优质优惠的移动电话服务;移动学习是一种“碎片”式学习经验,学习材料的设计必须要零散化,注重开发适宜于零碎时间的学习材料。

2、移动学习过程中师生交流越来越密切,随时随地进行交互。在各主要大学建立“移动教育”服务站,为参与“移动教育”项目的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以及电信卡、手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无线网络设备等与“移动教育”项目相关的产品。

3、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和移动远程学习的出现标志着第四代信息技术和第四代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的随时随地性绝对是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的特征,师生之间因时因地的交互学习活动也决不呈“教学生产包装后”的传送过程。另外,移动学习中的“碎片”实验研究结论更是与彼得斯论断的重要支点之一——教学过程是经过周密设计、系统开发、大批量生产后发送远程学习材料理论相悖离。因此,移动学习方式的出现给我们提出了对远程教育形态理论重新认识的新课题。

二、移动学习环境及其特点?

移动学习网络环境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一种学习技术环境。目前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以采用红外、蓝牙及802.11b/a/g三种无线通

讯技术组建无线移动学习网络。在这三种无线组网技术中,红外技术的数据传输速率比较低仅为115.2Kbps,传输距离也很短一般只有1米;蓝牙技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Mbps,通信距离为10米左右;而802.11b/a/g 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了11Mbps,并且有效距离长达100米,可以满足运行大量占用带宽的网络操作,基本就像在有线局域网上一样。所以802.11b/a/g比较适合于组建学校教室内外构建的校园移动学习网络。通过学习我觉得其特点有这样几点:一是在作用上起到了获取学习资源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二是在组建时造价比较昂贵,特别是学生学习终端的配备上存在问题,普及比较困难;三是难以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筛选,可能影响学习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

三、分析说明移动学习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1、关于移动学习

(1)移动学习的定义

由于移动学习是一个正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新兴事物,不同专家学者对移动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各行己见,使得对移动学习的定义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在国外,人们一般称之为Mobile Learning (简称

M-leaming),而国内则称之为移动学习或移动教育。

对移动学习的认识与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爱尔兰的远程教育专家戴斯蒙德?基更的观点:他把移动学习看作是远程学习的一种新形式。移动学习不仅具备了远程学习的特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本质,那就是随时随处的学习。

第二种是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研究计划》中幵展的MOBILeam项目的观点:他们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形式。从学习内容上来看,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只是移动学习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设备来获取知识

第三种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移动学习研究小组的观点:他们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移动学习,认为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性等是其区分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使得移动学习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活动和方式。而有关移动学习的定义,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Alexzander Dye 等人在题为《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liture》的文章中对M-Leaming所作的一个比较具体的定义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它所使用的这些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Clark Quinn把移动学习定义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诸如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

Paul Harris将移动学习定义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

e-leam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学习者通过移动电话或PDA随时随地享受一个教育片段。

Chabra和Flgueiredo对移动学习所作的定义是: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的学习。

在我国,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也给移动教育下了一个定义:认为移动学习(教育)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上面所述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强调了移动学习的幵展要借助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移动学习所采用的关键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这一点又使其区别于数字化学习。本文认为移动学习是借助移动通信技术,以移动学习终端设备为载体,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具有交互性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方式和活动。

(2)移动学习的内涵

通过以上对移动学习定义的详细阐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移动学习的内涵。首先,移动学习依赖于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否则它将失去自身的意义;其次,移动学习是基于可便携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的数字化学习,学习内容与知识的传输依赖于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然后,移动学习要能实现教与学的双向有效交互,方便灵活的进行教学和学习;最后,也是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移动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是间断的,学习内容是“碎片”的。

(3)移动学习的特征

要设计开发出科学、可用、规范化的移动学习资源,充分把握移动学习的特征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前面对移动学习定义和内涵的分析,本文认为与传统的学习形式相比,移动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独有特征:

a情境移动性和时间灵活性

移动学习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移动性,学习者在移动的状态中利用无线连接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DA等终端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真正做到时时学处处学,体验到更加灵活且具有弹性的学习感受。同时,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是灵活的,也是不连续的,具有间断性。

b.学习内容的碎片性和交互的及时性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是因时、因地、因需而发生的,学习者在需要任何知识的时候,都可以通过移动技术快速与他人建立连接,进行随时随地的及时交流和学习,当时当地获取所需知识。学习内容时常是某一片段性的知识,且以零碎、短小精堪为主要特征。

c.学习活动的情境性

移动学习融合了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学习可以发生在更真实的自然、社会情境中,使得学习具有更强的情境性,能够实现“活学活用”、“随学随用”。

d.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具有专属的学习平台和空间,各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和喜好获取所需的信息,把握学习进程,掌控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4)移动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的关系

通常意义上,人们把学习方式分为两种:接触学习和远程学习。接触学习就是面对面的学习,以师生的面对面交流为特点。远程学习是关于远程教育中学生一方的行为和活动,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是其本质的特征。数字化学习是远程学习的补充,是一种通过Internet或其它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移动学习依赖于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对数字化学习起到补充的作用,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数字化学习作为远程学习的一种扩展,二者之间也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远程学习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具体的就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传输学习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譬如移动学习所依赖的终端设备和学习方式等,这就说明在对移动学习资源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但又必须考虑移动学习的移动性、随时性以及移动学习资源的碎片性等自身的特性。

2应用现状

(1) 以短信息服务方式的移动学习

移动电话的普及之快简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大学生平均每人都有一部手机。而短信息服务目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且深得广大使用者的青睬。所以将它应用在教育中必然有其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可以通过群发短信对所有学生提供服务,如发送课程通知、考试安排或课程信息等。而对于在校的学习者来说,同学之间可以发送短信息互相交流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学生也可以发送短信息给老师进行疑难解答,尤其是害羞的学生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息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因移动设备还可以支持很多服务,如彩信、表情符号等,它便成了师生、生生之间建立感情的桥梁,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在网络学习中所流失的感情。有资料显示,学生的学习有多于50%的知识是从同伴和社会中学习到的,可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短信息可以起到很好的建立师生、同伴之间感情的作用。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短信息服务还被应用于教师培训,初步的试验结果令人满意。同时他们计划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把彩信(MMS)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通过移动设备实现数字图像的

生成和传送”。

(2)教育资源网站浏览、连接方式的移动学习

数字化学习的出现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各类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也趋于完善。而教育网站浏览、连接方式的移动学习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移动用户可以使用无线终端,可以连接到互联网,可以快速地访问教学服务器。只是这种网站浏览的方式是在移动设备上进行的,类似于将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植到移动设备上,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站浏览、资源搜索和学习。目前只能浏览基于WAP协议的服务器,还无法正常访{可显示HTTP协议的服务器。英国Ultralab根据M-Learning计划的研究目标,开发和建立了支持移动学习的WAP教育站点。为了能够迎

合这些青年人的口味,使他们能够对移动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研究人员在学习资源的建设上下功夫,着重选取能够贴近学习者生活和工作同时又较为时尚和流行的主题作为学习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将互联网的应用移人移动设备使得学习更加方便。持有移动设备的学习者只要开通无线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站测览,可以在网络的海洋里漫游,真正自由地进行网上学习。

(3)网梯移动学习平台

在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5月公布了“移动教育”项目。一个很好的实例就是网梯移动学习平台,它采用Java技术进行开发,支持用户通过目前主流掌上电脑产品(PDA)通过无线方式进行移动学习。学生可以通过PDA,随时随地进行无线移动学习,可以在线与教师进行答疑,交作业等交流,还可以查看选课、成绩等信息。管理员可以进行实时管理,如果有重要的通知,可以公布在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登陆查看课程信息和提交课程作业,老师也可以进行在线指导。教师可以在线批改作业,真正实现数字自动化办公。网梯移动学习平台可以与网梯多媒体远程教育平台,网梯数字化校园平台无缝连接,实现从有线到无线全方位的网上学习与交流环境。教师的个人信息和学生的个人信息都被提交在数据库中,学生和老师只要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就可以查询自己相关的信息,同时进行远程学习和指导。

(4)移动学习存在的不足

a大多数研究者表示,PD A和W AP手机等移动设备只是目前在学习手

段上的一种扩展,它们不能够替代现有的学习工具。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适合使用移动设备。

b网络学习中在线阅读时间过长,学习者的眼睛容易疲劳,也容易让学习者产生厌烦感。而利用手机来进行学习,其屏幕的大小、分辨率等对阅读也有很大的限制,并且如果在路途中,车子的晃动等外在条件也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心情等。

c移动学习的运用时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人在走路或在车上学习时,最好是运用收音机、随身听或M P3等进行语言的听力训练。这样也就不需要运用掌上电脑、手机等昂贵的移动设备,节约了学习成本。

d人文因素。在移动学习中我们经常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有效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者的需求。如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运用移动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也节省了很多的成本。但是员工是否乐意学习,是否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及产生一定的效果,这些问题都没有考虑过。

(5)移动学习在教育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A、解决移动学习资金目前来看,不管是教育部门、学校还是家庭,都存在移动学习资金的问题。目前对移动学习前景看好的有识之士都呼吁网络运营商能够面向教育行业提供特殊业务资费包。在2006 年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上,网梯公司展出了专门针对手机开发的移动学习平台和课件,引起了多方参会人士的很大兴趣和高度关注。一些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已经感觉到移动学习的诱人前景,有的网络教育学院已经建设

了短信互动平台,以拉近学员与网院的距离,也有网院开始制作 PDA 应用的教学管理平台和制作手机多媒体课件。

B、提高学生自控能力。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数字化学习

的结合,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学生沉溺其中,学生以虚拟网名发表意见或者进行其他网络行为,由于网络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学生部分的不规范行为逃避惩罚,久而久之,其自我控制能力就比较低下。目前网络游戏很是盛行,一方面其可以让学生逃离暂时的学习压力,但另一方面容易使他们沉溺其中。所以移动学习给学生带来学习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与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利用好就可以帮助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利用不好就会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

C、保障学习内容安全。移动学习内容的安全性也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学习者在获取网络资源的时候,网站附带的垃圾信息,让很多学习者产生厌恶情绪。移动学习资源的选取过程,要注意假的信息,防止网络欺骗。网络的资源很容易复制、编辑、混合和传递等操作,但是谁真正对这些内容有拥有权?传统的著作权并不能有效的规范这些

行为和保护著作者的权利。如何让移动学习设备能在一个安全、可信、个性化以及即时需求的环境中帮助提供复习、听说练习的迫切需要的学习机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D、选择移动学习环境。学习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样学习者才能静下心来认真的学习和思考。移动学习一般不是在安静的环境下。这就要求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尽量选择比较安静的地方学习。

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而且还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内容必须短小精悍的能够快速完成的,因为移动学习主要是利用“零碎”时间片段进行学习。如果不能快速的完成,就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四、论述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移动学习在教育中的主要应用发展趋势有:

1 移动学习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

教务管理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者管理学习过程而不提供学习内容。目前,在很多高校,新生在进入学校的时候,都可以进入办公自动化系统完善自己的个人资料以及相关内容。如:填写自己的联系方式、贫困补助申请等。每年学期结束的时候,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这些都可以通过移动通讯工具完成。教师也可以利用设备通知学生参加某些活动,不用教师亲自去通知。这样节约了教师的时间,教师可以更多地支配时间进行学习。

2 移动学习在图书管理中的作用

学校图书馆是教育信息的重要来源,其为学习者提供了辅助性学习内容。现在的图书管理系统不断的完善,这给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为了资源的广度和许多的资源数据库联合起来,如学校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相关学术性论文网站合作。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查询所借图书的系统,还有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地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学习。为了使图书的流通性提高,图书馆限制借书的时间。借书的人经常忘记借书的日期,所以需要完善

图书馆的借书系统。如果学校图书馆利用移动信息网络,对快到期的学生进行短消息提醒,这也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3移动学习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移动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应用比较广泛。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如网络“播客”逐渐进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播客是 RSS 技术与MP3 播放器结合的产物,就是把预先录制的 MP3 音频文件发布到播客上,利用RSS 订阅软件可以定制并将这些 MP3 文件自动下载到本地电脑上播放。这

些 MP3 文件还可以转移到便携式MP3 播放器上,在移动中随时收听。如教师可以利用现在科技设备把上课内容录音,并用音频编辑软件编辑生成MP3 格式的文件,然后发布到网站上,学生可以下载这些上课内容进行温习和笔记补充。

4 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课堂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教学,它针对的是一个班集体。在教学过程中,与个别化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教育对象比较多、教学进度快和教师的工作效率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移动学习逐渐进入教育者的视野。移动学习作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它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方式,它不只是一种知识信息的传递,更应关注在驱动高效学习的方法。移动学习的核心特征就是让学习者能够体验学习的愉悦,让学习者能够在最佳的时间进行学习。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如 2003 年两岸开始在中小学试办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移动课

堂的移动化实验教学计划在2008 年全球同步启动。在移动学堂的过程中,要求实现每一个学生有一台上网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教育部或学校提供学生学习的移动学习的网络平台,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测评也通过移动网络平台来完成。

5 移动学习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移动学习可以在军事教育中应用,如让飞行员在各种模拟环境进行试飞,在各方面都达到要求后才让真机试飞。在军事演习的过程中,每个士兵都拿着通信设备,可以随时随地知道队员的情况。队长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向队员发布各个命令,队员可以接受队长的命令进行具体的行动。移动学习也可以在聋哑教育中应用,教学过程主要是从补偿学习者视觉,听觉等相关的缺陷方面进行,如可以给有听力的人配备 MP3 让他们听听歌曲,故事等,给有视觉的人MP4 让他们看看电影甚至可以看看某一场球赛。

移动通信技术现状及前景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 姓名:姚彬 指导教师:项莉萍 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0802 所在系部:信息工程系 二○一一年六月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成绩评定表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移动通信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的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及相关知识,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个人通信网,发展历程 Abstract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f concern to people, so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ct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knowledge, analysis of its prospects and our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thir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communication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各界已经达成共识特别是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进步移动设备的成本价格日

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各界已经达成共识。特别是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进步,移动设备的成本价格日趋降低,这为移动设备的普及奠定了更好的基础,这也使得我国家移动设备用户大幅增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2012年我国移动设备销售量累计超过10亿部(台),移动互联网发展环境渐佳。 尽管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缺乏盈利方式的问题却逐渐显露出来。由于移动设备屏幕小、移动流量昂贵等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广告盈利模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用户面对这类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最优考虑就是卸载。 根据《2013-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调研显示:85%以上的用户在遇到广告展示的应用后都会把应用卸载(新浪微博等除外)。这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第三方广告给用户的体验是极差的,更重要的是给用户遗留了不可信的坏印象。 当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格局逐渐稳定,移动互联网的投资热情也逐渐减退,盈利模式缺失开始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游戏会是移动互联网突破盈利模式缺失的重要突破口吗?最近的微信传言已经开始内测游戏了。显然,作为移动互联网第一阵营排头兵在迟迟找不到盈利模式之后,也选择进入游戏领域。但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但是从其他手游公司的发展来看,微信要取得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但是对于小公司却依然存在推广以及产品更新速度快等问题,耗费巨大。 移动电商其实是移动互联网实现盈利最简单的方式,但是前面说到的移动设备屏幕小、移动流量费用昂贵的问题也制约了它的发展。如果你想在淘宝购买一件衣服,需要消耗100M 的流量吗?其实这是很昂贵的。更何况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电商企业都没有公布移动电商的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4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

2.提升空口速率的技术是? 1.高阶调制和AMC 2.MIMO和波速赋型 3.增大带宽 数字信号3种最基本的调制方法是? 调幅ASK 调频FSK 调相PSK 讨论题3:OFDMA本质上是哪两种多址技术的结合? TDMA和FDMA 讨论题5:TD-LTE与LTEFDD对比,有哪些不同点? TD–LTE和LTEFDD的不同点 1.频段:TD–LTE的上下行共用20MHZ,;LTEFDD上下行各占20MHZ。 2.双工模式:TD–LTE使用TDD模式;LTEFDD用FDD模式。 3.帧结构:TD–LTE为type2类型;LTE–FDD为type1类型。 4.上下行子帧配置: TD-LTE根据不同上下行子帧设置分配给上行和下行的帧个数,可灵活调整; LTEFDD的所有子帧只能分配给上行或下行。 5.同步:TD-LTE的时间同步,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符号的位置与FDD不同; LTEFDD在支持emBMS时才需要考虑时间同步。 6.RRU:TD-LTE需要TIR转换器,会带来2~2.5dB插损和新增延迟; LTEFDD需要双工器,会产生1dB插损。 7.波束赋型:TD-LTE支持波束赋型;LTEFDD不支持。 8.MIMO模式:TD-LTE支持模式1~8LTEFDD支持模式1~6。 9.网络干扰:TD-LTE需要整网严格同步;TEFDD在使用不同频谱时,保护带能避免干扰,相邻 小区使用相同频谱时,同步不严格。 讨论题6:ICIC的实现方式有哪些? 静态ICIC、动态ICIC、自适应ICIC 讨论题7:SON的引入和部署可分为哪四个阶段? 自规划、自部署、自优化、易维护 讨论题8:LTE空中接口支持哪些带宽?Uu接口大写字母U和小写字母u分别表示什么? 1.LTE接口支持的的带宽有以下六种:1.4MHz,3MHz,5MHz,10MHz,15MHz,20MHz 2.大写字母U表示用户网络接口,小写字母u表示通用接口。 讨论题9:接口协议的架构称为协议栈,通用接口协议栈结构为三层两面的结构,三层是指哪三层? 层指的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移动数据库逐步走向应用,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中移动数据库更显示出其优越性。本文研究了移动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了移动数据库在应用中关键点,并指出了移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有的基本功能。 1. 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数据库技术一直随着计算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随着移动计算时代的到来,嵌入式操作系统对移动数据库系统的需求为数据库技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目前已经从研究领域逐步走向广泛的应用领域。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对移动数据实时处理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嵌入式移动数据库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从而被学界和业界所重视。 2. 移动计算与嵌入式移动数据库 移动计算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它使得计算机或其他信息设备在没有与固定的物理连接设备相连的情况下能够传输数据。移动计算的作用在于,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与中央信息系统相互作用,分担中央信息系统的计算压力, 使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能提供给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需要它的任何用户。 所谓移动数据库是指支持移动计算环境的分布式数据库。由于移动数据库系统通常应用在诸如掌上电脑、PDA、车载设备、移动电话等嵌入式设备中,因此,它又被称为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系统。 移动计算环境比传统的计算环境更为复杂和灵活。计算平台的移动性、连接的频繁断接性、网络条件的多样性、网络通讯的非对称性、系统的高伸缩性和低可靠性以及电源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对移动数据库的性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移动技术的发展必将对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发展起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发展也能促进移动计算的广泛应用。 3. 嵌入式移动数据库在应用中的关键 移动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解决好数据的一致性(复制性),高效的事务处理,数据的安全性等问题。 3.1 数据的一致性 移动数据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移动终端之间以及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弱连接,即低带宽、长延迟、不稳定和经常性的断开。为了支持用户在弱环境下对数据库的操作,现在普遍采用乐观复制方法(Optimistic replication 或 Lazy replication)允许用户对本地缓存上的数据副本进行操作。待网络重新连接后再与数据库服务器或其他终端交换数据修改信息,并通过冲突检测和协调来恢复数据的一致性。 3.2 高效的事务处理 移动事务处理要解决在移动环境中频繁的、可预见的拆连情况下的事务处理。为了保证活动事务的顺利完成,必须设计和实现新的事务管理策略和算法。 1)根据网络连接情况来确定事务处理的优先级,网络连接速度高的事务请求优先处理。

吉大19春学期《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1: W-CDMA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A: FDMA B: CDMA C: TDMA D: FDMA/ CDMA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GSM18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95MHz B: 45MHz C: 35MHz D: 25MHz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跳频能有效地改善以下()现象。 A: 远近效应 B: 阴影效应 C: 多经效应 D: 码间干扰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中国的移动国家代码为( )。A: 86 B: 086 C: 460 D: 0086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GPRS系统可以提供高达()的理论数据传输速率。A: 14.4Kb/s B: 115.2Kb/s C: 171.2Kb/s D: 384Kb/s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N-CDMA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 A: FDMA B: CDMA C: TDMA D: FDMA/CDMA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是()。 A: 频率利用率低

B: 不能与ISDN兼容 C: 抗干扰能力强 D: 话音质量差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GSM9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25MHz B: 35MHz C: 45MHz D: 75MHz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GSM手机比CDMA手机最低发射功率小 B: 光纤通信使用的光波工作波段是毫米波 C: WCDMA是在GSM网络基础上发展演进的 D: 在通信系统中,电缆比光缆的传输质量好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开环功率控制的精度()闭环功率控制的精度。 A: 大于 B: 小于 C: 接近 D: 不好说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相比目前的定向天线而言,智能天线具有以下()优点。A: 降低用户间干扰 B: 增强覆盖 C: 实现结构简单 D: 提高系统容量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GSM支持的基本业务又分为()。 A: 补充业务 B: 电信业务 C: 承载业务 D: 附属业务 正确答案: (多选题)13: 常用的多址技术包括()。 A: 频分多址(FDMA) B: 时分多址(TDMA) C: 码分多址(CDMA)

移动通信课后作业

1. 表6 - 1 所列的各种模拟蜂窝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各种系统之间能否实现漫游? 答:首先,各个模拟蜂窝系统的基站/移动台发射频率不同,所有的系统都是基站发射频率高于移动台发射频率。频道间隔各个系统也不相同,NMT-900频道间隔是12.5KHz,AMPS 频道间隔是30KHz,其余系统均是25KHz。移动台和基本发射频率间隔除NMT-450是10MHz,NTT系统是50MHz,其余系统均是45MHz。基站和移动台发射功率各个系统也不相同,小区半径也不相同,并且变化范围很大,普遍在0.5-20/2-20/1-40km。各个系统的区群设置普遍是7/12,NMT-900和NTT系统的区群设置是9/12。话音调制各个系统均采用FM调制,但频偏有所不同。信令调制方式存在差异,除北欧的系统采用FFSK方式,其他系统均采用FSK 方式。各个系统的信令速率差异较大,信令速度最慢的是日本的NTT系统仅为0.3Kb/s,最快的为AMPS系统,信令速率为10Kb/s。纠错编码均采用卷积码,但各个系统纠错编码参数不同。基于上述分析,因为各个系统的发射频率不同,话音调制方式也不相同,信令编码的调制方式也不相同,各个系统的差异较多,它们互不兼容,因此移动用户无法在各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2. 某手机的灵敏度为-110 dBm, 若接收机输入阻抗为50 Ω,试求出相应的以电压表示的灵敏度。 答:-110dBm=(-110-30)dB=-140Db -140=10log(U2/50) U=0.71uV 手机的电压灵敏度为0.71uV。 3. 蜂窝系统中有哪些信道类型,各有何特点? 在话音信道中传输哪些控制信令? 答:蜂窝系统中有无线信道和有线信道,这两种信道中都有话音信道和控制信道。话音信道用于传送话音,控制信道专用于传送控制信令。控制信道是为建立话音信道服务的,所以控制信道也称为建立信道。话音信道中传输的控制信令有SAT监测音信号和ST信令音信号,SAT是在前向和反向话音信道上传输的,ST是在反向话音信道上传输的。 4. 2-M:根据表7-6的GSM容量计算方法,计算D-AMPS和PDC系统的容量(答案已知,给出完整详细计算过程)?GSM系统的容量低于D-AMPS和PDC系统的容量,分析其原因何在? 答:首先给出信道数与流入话务量之间的关系表格 总频段25MHz,频道带宽30KHz,每频道信道数为3, 频道总数M= 25000/30*3=2500 按照区群数7计算,ch/cell=2500/7=357 每个小区又分为三个扇区,每个扇区的信道数=2500/7/3=119 根据上表,可知每个扇区的爱尔兰为106.44,可知Erl/cell=106.44*3=319.32

移动计算复习资料

1.移动计算基本概念 ○1指节点处于移动状态下或非预定状态下的网络计算技术; ○2移动计算是使人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不间断地访问网络服务(数据)的技术的统称-ACM; ○3利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和固定网络与远程服务器交换数据的分布计算环境。 2.移动计算主要研究内容 ○1关键技术:移动计算机制、情景感知、移动计算环境、应用任务迁移方法、移动计算软件支撑平台、移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2核心内容:情景认知建模方法、服务自发发现与资源自适应管理策略、用户任务无缝主动迁移方法、面向普适服务的移动应用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移动设备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无线网络技术、移动安全、移动数据管理、人机交互技术、移动商务。 ○3未来五大关键:移动支付、手写笔重生、企业业务、广告业务、语音业务 3.应用领域 ○1信息访问设备:掌上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穿戴计算机、传感器节点、智能家电、智能玩具 ○2军事应用:穿戴计算机(实施快速作战指挥与控制、实施战场侦察探测、作战信息处理、广泛地应用于各兵种);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战场观测与监视、敌方侦察、目标跟踪与分类、核生化攻击检测、有害物质(气体、液体、辐射等)检测、战场可视化、导向系统)。 ○3民用应用:智能交通、智能手机、穿戴计算机、传感器网络 其中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城市交通(高速公路车辆监测、交通状况监测、停车场位置导引、车辆识别);健康医疗(医疗检测与诊断、医疗设备联网、病人状况监测、人体内部情况监测);商务应用(商场保安监测、交易过程监视、工厂内部监视);家庭应用(网络家电监控、家庭保安、儿童监护、智能玩具);环境监测(农田环境监测、土壤监测、气候监测、水文监测、森林火灾观测) 4.环境模型 MH:Mobile Host 移动主机FH:Fixed Host 固定主机 MSS:Mobile Support Station 移动支持站 5.简述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思想 OFDM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其主要思想就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各子载波并行传输。尽管总的信道是非平坦的,即具有频率选择性,但是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应带宽。OFDM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消除或减小信号波形间的干扰,对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不敏感,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可实现低成本的单波段接收机。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考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第1章概论 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以下为了解) 1)互调干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 P r=(A r/4πd2)P t G t 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4.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可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极化和垂直于地面的垂直极化。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5.极化失配: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只有同被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形式一致时,才能有效地接收到信号,否则将使接收信号质量变坏,甚至完全收不到信号。 6.阴影衰落又称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理的分布、高度有关。 7.多径衰落属于小尺度衰落,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8.多普勒频移:f d=(v/λ)cosα,式中v为移动速度;λ为波长;α为入射波与移动台方向之间的夹角;v/λ=f m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应用

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应用 摘要在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今天,移动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随着人们对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需求愈发强烈,特别是物联网的发展,对网络通信速度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产业需求无疑是推动5G网络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依然是探索性阶段,本文将针对性阐述5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展望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以期促进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关键技术 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大众的生活,大众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動通信技术在保证自身功能日趋完善的同时,也要满足用户日益复杂、多样的需求。5G技术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并且具备高功能性和高效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应用体验。有科学家指出,5G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在未来的几年里,4G还将保持移动通信行业的主导地位,并依旧在持续高速发展。但5G 移动通信技术很有可能在2020 年正式进入市场,并逐渐被广大用户接受和认可。本文将以5G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探究与5G 相关的关键性技术和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5G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相比于4G技术,5G将是移动通信技术革命性的转变。5G技术专为互联网而生,且相比于4G技术,它将拥有更大的容量,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多的设备支持,更短的时间消耗,更低的功耗要求[1]。从用户体验来看,在5G技术支持下,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换言之,5G的出现就是要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快捷、更方便、更全面的优质服务。该技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可穿戴通信设备和智能物联网设备等移动设备终端实现更广泛的连续覆盖。相比于4G技术只能满足智能手机的技术需求的局限,5G移动通信技术将为未来物联网的发展提供超大的带宽,它的容量将会是目前广泛应用的4G技术的1000倍,真正实现“万物皆可联”的梦想,这为智能家居生活,智能办公需求等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是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变革。 2 5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性技术应用 5G移动通信正朝着网络多元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它将从前“人与人”的沟通,转变为”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将为人们在获取信息、感知信息、参与信息制造和控制信息的能力上带来革命性的飞跃。5G技术的研发不会孤立进行,开发过程中也将吸收4G的优秀技术特性,如wifi局域网和蜂窝网,将会形成一个更智能、更广泛的网络新体系。随着各种智能新产品

移动通信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 1. 何为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哪些优点 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 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和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 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和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移动通信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传输。 (1)频谱利用率高,有利于提高系统容量 (2)能够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信系统的通用性 (3)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强 (4)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5)便于实现通信的安全保密 (6)可降低设备成本和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 2. 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有何特点各有何优缺点 答:单工通信的特点:收发信机轮流工作、设备简单、省电、只允许一方发送时另一方进 行接收;优点:设备简单、省电。缺点:通信的时间长、使用不方便。 双工通信的特点:收发信机可以同时工作、使用方便,电源的消耗大;优点:使用 方便、收发信机可以同时工作。缺点:发射机总是工作的,电源消耗大。 3. 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哪几种类型 答: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分组无线 网,GPRS 通信系统,N-CDMA 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等 第二章 15 信号通过移动信道时,在什么样情况下遭受到平坦衰落在什么样情况下遭受到频率 选择性衰落 答:如果信道带宽大于发送信号的带宽,且在带宽范围内有恒定增益,且线性相关,则 接收信号就会经历平坦衰落过程;如果信道具有恒定增益和线性相位的带宽范围小于发送信 号带宽,则该信道特性会导致接收信号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 16 简述快衰落、慢衰落产生原因及条件。 答:快衰落产生原因:信道的相关(相干)时间比发送信号的周期短,且信号的带宽B s 小于多普勒扩展D B ,信道冲击响应在符号周期内变化很快,从而导致信号失真,产生衰落。 信号经历快衰落的条件是: s c s D T T B B >< 慢衰落产生的原因:信道的相关(相干)时间远远大于发送信号的周期,且信号的带宽 B s 远远大于多普勒扩展D B ,信道冲击响应变化比要传送的信号码元的周期低很多,可以 认为该信道是慢衰落信道。 信号经历慢衰落的条件是: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1.1什么叫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是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移动体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也可以移动体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 移动通信的关键点在于动中通,它的特点是移动性,表现在终端的移动性,业务的移动性,个人身份的移动性。移动通信目标是实现5W+4Z的通信,4z是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1.3移动通信特点:移动性,无线性,综合性,设备小型化,网络复杂性。 1.4按照通信占用频道的方式,集群系统可分为消息集群,传输集群,和准传输集群。 移动卫星系统由空间分系统,地球站群,跟踪遥测及指令分系统和监控管理分系统。 Wlan两种拓扑结构,即自组织网络和基础结构网络。 2.1电波的传播方式有地面波,直射波,反射波,电离层波。障碍物对电波的传播会产生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和绕射损耗。 2.2多径现象造成多径衰落和脉冲展宽。多径时散现象造成码间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延时扩展包络模型可用脉冲响应和衰减指数响应。通行可靠性T称为可通率,与中断率r 关系:T=1—R. 2.4蜂窝移动通信特点:有频率复用功能,有越区切换功能,可信道分配与小区分裂,网络设备增多使系统构成复杂 2.5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网络结构:移动台子系统,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操作支持系统。网络接口:外部接口,交换子系统mss内部接口,接入子系统内部接口。 Sim卡储存信息包括持卡者相关信息,ic卡识别信息,gsm应用目录,电信应用目录。 2.6噪声分内部,外部。内部指热噪声,白噪声,高斯噪声。外部有自然和人为。 发射机噪声由振荡器,倍频器,调制器,电源脉冲造成。同频干扰:共道干扰。 3.1语音编码方向:降低话音编码速率,提高话音质量。分类:波形编码,参数编码,混合编码。ARM语音编码由3gpp. Gsm语音编码:预处理,线性预测编码分析,短时分析滤波,长时分析,规则码激励序列编码。ARM关键技术:V AD话音激活检测技术,RDA速率判决,ECU差错隐藏,CAN舒适背景噪声产生。 3.3扩频通信:直接序列,跳频,跳时,混合扩频系统4种。特点:传输信息所用信号的带宽远远大于信息本身带宽。理论:信息论,抗干扰理论。性能指标:处理增益,抗干扰容限。 3.4分集技术应用:IS-95用二重空间接收,三代用发端分集技术。隐分集分:交织编码技术,跳频技术,直接扩频技术。合并技术方式:最大比值合并,等增益合并,选择式合并。 显分集:空间,时间,频率,角度,极化,场分量,多径分集。 3.6OFDM采用子载波传输,在抗多径衰落性方面优势明显。原理:将高速串行数据变换成多路相对低速并行数据,对不同的载波进行调制。子载波分为:集中式,分布式。 3.7软件无线电提供:语音编码,信道调制,载波频率,加密算法等业务。包括:宽带多波段天线,射频前端,宽带A/D D/A转换器,通用dsp处理器。特点:具有完全可编程特性,A/D和D/A向射频天线靠近,充满充分利用DSP器件的速度和软件资源。 3.8智能天线核心:信号处理。内容包括:接收准则,自适应算法。自适应算法有:基于时间参考方式算法,基于盲处理方式算法,基于空间参考方式算法。 4.1GSM组成:移动台子系统,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特点:有越区切换功能,可实现国际漫游,可实现数据加密,有电子邮箱。业务:承载业务或数据业务,电信业务,补充ISDN业务。935—960伪基站发,移动台收,890—915交换 4.2无线接口指移动终端与网络的接口,自下而上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第三层。TDMA 包括:时隙,突发脉冲序列。突发脉冲序列:常规(nb),频率校正(fb),同步(sb),接入(ab),空闲(db).

移动计算技术

063815移动计算技术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 Mobile Computing Technology 适用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理论 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移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若干移动计算典型案例,重点掌握无线网络MAC协议原理以及移动自组网和无线Mesh网的基本组成、 结构、原理、相关协议以及实现与应用,为后续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计算机网络 教学主要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 要求学生应预先学习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等相关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的 演变、移动计算技术概论、通用计算技术简介、无线网络MAC协议原理、移动自组 网、无线Mesh网、下一代无线Internet、移动计算的仿真技术以及移动计算的典型应 用案例等。 内容摘要: 移动计算技术是随着无线网络、移动网络以及移动设备的发展而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技 术提升,主要解决不同网络的接入和无缝计算;它是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与 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以移动性为特征的新的计算和问题求解规范,是 下一代分布、移动、开放环境中的工程系统模型,是目前的一个学术研究热点,并在 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课程主要对以上内容进行概念性介绍,使学生了解计

算技术的演变过程,把握信息技术的未来。同时,本课程将系统讲解移动计算的基础 理论、系统结构、关键技术和方法,并描述了移动计算多个应用案例。此外还对与移 动计算相交叉的移动自组网技术、无线Mesh网技术、穿戴计算技术、和移动计算仿 真技术作了详细讲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移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熟悉若干移动计算典型案例,为后续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考核方式: 总成绩(百分制)=平时成绩(10%)+实验(10%)+口头报告(30%)+大作业(50%)。 平时成绩根据上课出勤情况和课堂参与度评定;课程讨论要求每名学生作口头报告并 提交PPT,根据报告难度和质量评定成绩;课程结束时,每名学生需将自己研究方向 与移动计算技术相结合,撰写一个完整、可行的研究计划,根据完成质量评定成绩。课程主要教材: 无. 主要参考书目: [1]《移动计算技术》徐明、曹建农、彭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2]《GloMoSim网络仿真-从入门到精通》高振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5 [3]《普及计算》[德]Uwe Hansmann, Lothar Merk 等(著),英春、孙沛(译) 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4-1 [4]《Mobile Computing》Chander Dhawan 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 [5]《下一代无线因特网技术:无线Mesh网络》方旭明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6]《Ad Hoc移动无线网络》王金龙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5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③通信容量有限;④通信系统复杂;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②邻道干扰;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 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频码互相关性能的不理想,使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影响增大,并且对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等; (3)为了克服CDMA 中的多址干扰,在3G 系统中,上行链路建议采用多用户检测与智能天线技术;下行链路采用发端分集、空时编码技术; (4)为了实现与业务动态特性的匹配,3G 中采用了可实现对不同速率业务(不同扩频比)间仍具有正交性能的OVSF(可变扩频比正交码)多址码; (5)针对数据业务要求误码率低且实施性要求不高的特点,3G 中对数据业务采用了Turbo 码。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热点领域 近几年来,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两三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应用领域已经超过了固定通信技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蜂窝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也包括集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手机视频业务与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业界正在研究面向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宽带无线接入也在全球不断升温,近几年来我国的宽带无线用户数增长势头强劲。宽带无线接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个域网(WPAN)技术;模拟集群通信的应用开始得比较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集群通信技术越来越赢得大家的关注;卫星通信以其特殊的技术特性,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手机视频广播作为一种新的无线业务与技术,正在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无线应用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演进路线 2.1 无线技术与业务发展趋势

无线技术与业务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网络覆盖的无缝化,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网络的接入。 (2)宽带化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窄带的、低速的网络会逐渐被宽带网络所取代。 (3)融合趋势明显加快,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 (4)数据速率越来越高,频谱带宽越来越宽,频段越来越高,覆盖距离越来越短。 (5)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为各种新业务的提供创造了条件和实现手段。 (6)从两个方向相向发展—— 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另外,WiMAX的出现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作业

第二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2.2若某发射机发射功率为100W ,请将其换算成d Bm 和dBW 。如果发射机的天线增益为单位增益,载波频率为900MHz ,求出在自由空间中距离天线100m 处的接收功率为多少dBm ? 解:dBm dBw W 5020100== 自由空间损耗dB D F L 5.71lg 20lg 2045.32=++= 自由空间中距离天线100m 处的接收功率dBm dB dBm 5.215.7150-=-= 2.3若载波 MHz f 8000=,移动台速度h km v /60=,求最大多普勒频移。 解:αλ cos v f d = Hz c vf v f d 4.443600103108001060/8630m ax =?????===∴λ 2.5设载波频率MHz f c 1900=,移动台运动速度s m v /50=,问移动m 10进行电波传播测量时需要多少个样值?在车行驶时进行实时测量需要多少时间?信道的多普勒扩展为多少? 答:①m /17.7940504050个个个接收功率瞬时测量值==λ λ ②s v s t 2.0== ③θλ cos v f =,所以多普勒扩展为 Hz f m 67.316= 2.6若MHz f 800=,h km v /50=,移动台沿电波传播方向行驶,求接收信号的平均衰落率。 解:74508001085.13=???=-A 2.7已知移动台速度h km v /60=,MHz f 1000=,求对于信号包络均方值电平rms R 的电平通过率。

解: ()22ρρπ-?==e f R N m rms R R =ρ, 秒次/2.519 2e 500== ∴πN 2.8设基站天线高度为m 40,发射频率为MHz 900,移动台天线高度为m 2,通信距离为km 15,利用Okumura-Hata 模型分别求出城市、郊区和乡村的路径损耗。(忽略地形校正因子的影响) 解:城市: d f h h f L te re te c p l g )lg 55.69.44(97.4)75.1(lg 2.3lg 82.13lg 16.2655.6921-+---+= 郊区:4 .5)]28[lg(2lg )lg 55.69.44(97.4)75.1(lg 2.3lg 82.13lg 16.2655.69222---+---+=c te re te c p f d f h h f L 乡村: 98.40lg 33.18lg 78.4- lg )lg 55.69.44(97.4)75.1(lg 2.3lg 82.13lg 16.2655.69223---+---+=c c te re te c p f f d f h h f L )(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专业12级 学号:631206040218 姓名:柴闯闯 实验所属课程: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实验室(中心):信息技术软件实验室 指导教师:谭晋 2014年11月

一、题目 扩频通信系统仿真实验 二、仿真要求 ①传输的数据随机产生,要求采用频带传输(DPSK调制); ②扩频码要求采用周期为63(或127)的m序列; ③仿真从基站发送数据到三个不同的用户,各不同用户分别进行数据接收; ④设计三种不同的功率延迟分布,从基站到达三个不同的用户分别经过多径衰落(路径数分别为2,3,4); ⑤三个用户接收端分别解出各自的数据并与发送前的数据进行差错比较。 三、仿真方案详细设计 (1)通信系统的总体框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整个设计由发送端、信道和接收机三个部分组成。 ①发射机原理

发送端首先产生三组用户数据和三组不同的m序列,并用三组m序列分别对用户信息进行扩频。再将扩频信号与载波进行DPSK调制,得到高频的已调调信号并将其送入无线的多径信道。 ②无线信道 信道模拟成无线的多径多用户信道,在这个信道中有三个用户进行数据传输,每个用户的数据分别通过三径传输到达接收端。三径会有不同的延时,衰减。最终,还要将三径用户数据增加高斯白噪声。 ③接收机原理 接收端会接收到有燥的三径信息的叠加。首先,要对接收到的三径信息进行解扩,分离出三组用户信息;其次,在将解扩后的信息进行带通滤波去除带外噪声;最后,分别对三组用户信息进行解调得到原始数据,在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误码率统计,得出系统的性能指标。 (2)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①扩频码(m序列)的产生 扩频码为伪随机码,可以m序列、Golden序列。本设计采用自相关特性好,互相关特性较差的m序列,为了节省运算量,我选取了周期为63扩频序列,经过计算易知要产生周期为63的m序列需要长度为6的反馈系数,经过查找资料得出三组反馈系数(八进制)45、67、75,其对应的二进制为1000011、1100111、1101101。并将二进制与移位寄存器级数对应,以1000011为例,设初始化各寄存器单元内容为1,其具体的寄存器结构图如下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