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系人识别流程及管理表格

干系人识别流程及管理表格

干系人识别流程及管理表格
干系人识别流程及管理表格

项目干系人识别流程

文档控制更改记录

分发

目录

一、适用范围 (4)

二、干系人识别思路 (4)

三、干系人管理表格 (4)

项目干系人识别、管理与沟通一、适用范围

该文档适用于EAS项目干系人识别与管理。二、干系人识别思路

干系人管理表格

干系人管理沟通管

理表格.xlsx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 程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 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 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 (一)适用范围 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 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 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 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 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 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三、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四、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性别核对患者身份。医技科室核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文件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专业word可编辑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内镜、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及操作规范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 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 病历牌(卡)核对等。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 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 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 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 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 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 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

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实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护理管理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目前对全院病人实施。急诊科病人戴红色腕带;手术病人、临床科室的所有病人戴蓝色腕带;儿科、产科新生儿戴粉红色腕带。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住院重危患

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管床医护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医院护理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腕带管理制度 一、目的 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 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 (一)适用范围 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 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 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 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 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 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三、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1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转接流程

XXX医院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 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 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 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 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 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 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腕带管理制度 一、目的 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 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 (一)适用范围 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 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 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二、“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项目经理必知:有效的项目干系人管理

有人说项目经理90%的工作都是沟通。确实如此,沟通占据了项目经理的大量时间,而沟通的对象基本上都是项目干系人,因此,与项目干系人的有效沟通是项目成功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这里我总结了在项目过程中的干系人沟通管理经验,与各位分享。 为了能够完整清晰的表述项目干系人管理,让我们从以下角度入手: 干系人的定义; 谁是干系人? 为什么要进行干系人管理? 什么时候进行沟通? 1、什么是干系人? 干系人是那些积极参与项目、对项目产生影响和其利益也许对项目产生正面/负面影响的人。(来源:PMBOK)

2、谁是干系人? 关键的干系人是项目经理、项目团队成员、项目投资方、客户和执行机构。还有一些其它的干系人,包括: ?内部和外部业主及投资方 ?销售商和承包商 ?团队成员及其家人 ?政府机构和媒体 ?广大的社会 3、为什么要进行干系人管理? 通常,项目经理需要识别项目干系人,以确定他们的需求及对其需求的影响。而且要在项目周期的初始阶段就要识别项目干系人。 我们需要在整个项目周期内积极地管理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充分地影响相关的干系人提高“完成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充分了解正式地和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例如客户、合作伙伴、承包商等等。 要记住一条金科玉律,以客户的要求为准,来解决干系人之间存在的分歧。而寻找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分歧是项目经理的重大挑战。 做干系人管理的原因是为了推动干系人的满意度。这需要你这里做可靠的、可信赖的、不断地努力。不仅仅需要知道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更要对这些需求进行投入。持续、频繁(每周、甚至每天)地对干系人的需求进行投入,这将帮助项目取得成功。

4、什么时候与干系人沟通? 在沟通计划中,需要明确与项目干系人沟通的频次: ?项目开始 ?每周进度会议 ?定期的审核和报告 ?项目结束 总之,项目经理为了确保项目成功,需要管理和影响干系人的需求。我相信,您将看到干系人管理的应有价值以及进行干系人管理实践对于项目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微信公众号:慧翔天地PMP,可向小助手领取项目管理全部书籍和文档模板。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三、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四、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门诊病历条形码核对患者身份。医技科室核对患者身份和检查或治疗项目,保证检查正确的患者和正确的部位。医务人员如发现发现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当与病人沟通、核实,并更正。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应及时主动的进行协调。 五、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六、对重点科室如急诊、病房、新生儿、ICU、产房、手术室和重点

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患者,必须佩带标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当及时更换新腕带。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但要与病人或其家属口头核对身份信息,而且要根据腕带标注内容进行身份信息的核对。身份信息不符时,应当先明确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疗活动。 七、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就诊卡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八、患者转接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登记制度。 九、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9.1患者转科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尤其是急诊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病房之间的转接,由医护人员护送,认真交接病历等资料,并填写交接记录。 9.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虎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9.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护理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病人)、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应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如: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 程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腕带管理制度 一、目的 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 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 (一)适用范围 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 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 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 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 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 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 别制度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严格进行“三查八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有效期。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时要严格三查十二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6.使用无菌物品时,要检查包装和容器是否严密,消毒日期和消毒效果指示标记是否达到要求。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4、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手术等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5、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6、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7、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8、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级护理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一、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者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三、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四、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五、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关键流程识别 (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本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先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急诊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本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室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室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病人的身份、疾病相关信息等,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手术室相关识别程序 (1)手术室与病房识别程序 ①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姓名、诊断、手术部位,并与病历进行核对与病人主动交流后,确认信息准确无误。 ②手术室工作人员携带手术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表到临床手术科室,与病房护士一同核对,确认病人信息无误后,由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在登记表上签名,完成交接程序。 (2)手术室术前识别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2种以上身份识别方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6.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7.急诊护士或接诊医生与病房或手术室护士进行2人核对,交接病人病情、治疗、药物等,并双方在交接本上签名。 三、转科交接病人身份识别登记制度 1.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病人转科交接时,应加强病人身份识别,确保病人安全。 2.检查病人腕带、生命体征、药物治疗等,整理病历、准备物品,据实填写《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必要时准备抢救物品,确保病人转运过程的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患者身份辨认制度与流程 1、护理人员在履行医嘱、实行检查、医治、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辨认患者身份,严格履行“查对制度”,最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的身份(制止仅用房间或床号作为辨认的唯1根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行正确的操作。 2、在标本收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收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行前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取得患者的应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换障碍等缘由没法向医务人员陈说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说患者姓名。 3、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辨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和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换障碍等患者推行使用“腕带”辨认患者身份。 5、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障碍、平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辨认患者身份。 6、对没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论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7、关键流程辨认(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辨认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干信息;在转科登记簿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干交接班内

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干信息准确无误。②由急诊科护士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1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论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簿上签名,完成辨认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辨认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簿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干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干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1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病人的身份、疾病相干信息等,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簿上签名,完成辨认交接程序。 2、手术室相干辨认程序(1)手术室与病房辨认程序①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为病人佩带腕带,准确填写病人姓名、诊断、手术部位,并与病历进行核对、与病人主动交换后,确认信息准确无误。 ②手术室工作人员携带手术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表到临床手术科室,与病房护士1同核对,确认病人信息无误后,由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在登记表上签名,完成交接程序。 (2)手术室术前辨认程序①手术患者统1使用腕带作为辨认信息的载体。 ②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共同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换作为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有哪些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有哪些 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手术室与临床各科室之间识别患者身份时至少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核对患者的各项信息.结果: 在实施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来,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从未发生手术患者、部位和术式错误,极大地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篇一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 目的: (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 (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 (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 (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 (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附: 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 (一)目的

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 1、正确识别病人: 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 (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 (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及关键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及关键流程 根据《2009患者安全目标》考核要求,为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制定手腕带标识管理制度,各科室应不断完善手腕带管理流程和操作程序,严格按制度执行。 (一)手腕带标识管理制度与操作程序 1、对于手术、Ⅰ级护理、病重、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以及儿童等使用手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 2、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患者使用手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方法。 3、对所需佩戴手腕带的患者入院后护士按操作规程给予佩戴手腕带,对手腕带标识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无特殊情况,佩戴在左手腕) 4、手腕带上应标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等,要求内容清晰,项目规范。 5、使用“手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实。 6、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病人的转科交接必须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护士应对上述病人认真核对手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交接记录与签名。 7、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并在患者手腕上佩戴手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转接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转 接流程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与转接、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

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