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解度曲线图中考题

溶解度曲线图中考题

溶解度曲线图中考题
溶解度曲线图中考题

溶解度曲线图中考题

————————————————————————————————作者:————————————————————————————————日期:

2009年大连.左图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5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

得到的溶液(填“是”或“不是” )_______饱和溶液,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将温度升高到40℃,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不变”、“变

大”或“变小” ) _______________。

2010年大连.如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小的是 ;

⑵t1℃时,B、C的相等;

(3)B 的饱和溶液中提取B晶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

(4)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A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2011年大连如右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若要把该饱和溶液稀释

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应加水g。

(3)t2℃时,分别将恰好饱和的A、B两种物质的溶液

降温至t1℃,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2012年大连.如右图是A、 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

t1℃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其原因是______

__。(2)t2℃时,60gA溶于100g水,所得溶液(填“是”或“不

是”) 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3)分别将A、B的饱和溶液从t2℃降低温度至t1℃,没有晶体

析出的是_______的饱和溶液。

(2013?大连)如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____.

(2)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 .

(3)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

(4)要使甲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用_____ 的方法.

(5)t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 .

(5分)(2013?大连一模)蔗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203.9 238.1 287.3 362.1 487.2

(1)蔗糖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碘酒的溶剂是_________;

(2)20℃时,要使203.9g蔗糖恰好溶解,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____;

(3)要使接近饱和的蔗糖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除了加蔗糖之外的两种方法分别是____

_____、_________.

(4分)(2013?大连二模)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

(2)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3)要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除了可以加入水之外,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4)t℃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14年大连)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在____℃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分别将甲、乙、丙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至t1℃,没有晶体析出的是__,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

(3)t2℃时,向70g甲物质中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填“是”或“不是”)__饱和溶液,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

(6分)(2014?大连模拟)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浩瀚的海洋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某市具有较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1)目前海水淡化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证明得到

的水是淡水的方法是.

(2)海水晒盐能够得到粗盐和卤水.

i.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如图

是它们的溶解度曲线.t1℃时,MgCl2、KCl和MgSO4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

是 .

ii.在一定的温度下(大于t2℃)有一瓶不饱和硫酸镁的

溶液.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想要使其变成硫酸镁的饱

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iii.在t2℃的条件下,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溶解在一瓶水中达到饱和,迅速降温至t1℃,析出沉淀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①;由图分析:提纯含有MgCl2的KCl固体的方法是②.(选填“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或“蒸发溶剂结晶”)

(5分)(2014?大连二模)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20 30 40 5060

溶解度/g NaCl 36.036.3 36.6 37.0 37.3

KNO331.6 45.8 63.9 85.5 110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2)欲从海水中获得粗盐,可采取的方法;

(3)在温度范围内,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会相等;

(4)50℃时,100g水中加入40g氯化钠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溶液的质量是g.

(2015?大连一模)下表是不同温度时氯化钠和蔗糖的溶解度.

温度/℃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36.036.6 37.338.4 39.8 蔗糖203.9 238.1287.3 362.1 487.2 (1)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比是;要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应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

(2)使蔗糖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方法分别是、.(2015?大连)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2)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

是 .

(3)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比

是.

(4)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硝酸钾

应采用的方法是.

(4分)(2015?大连二模)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

解度曲线.

(1)在℃时,A、B的溶解度相同.

(2)t1℃时,50g水中溶解g的A恰好达到

饱和.

(3)要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

方法是.

(4)t2℃时,分别将等质量的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19.(6分)如表是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

溶解度/gCa(OH)20.19 0.17 0.14 0.12 0.09 0.08 NaOH 31 91111 129 313 336

(1)依据如表数据,绘制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中能表示NaOH溶解度曲线的是(填A或B).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⑥加入生石灰.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A.②④⑥B.③④C.①③⑤⑥D.①②⑤⑥

(3)20℃时,191g饱和NaOH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20℃,可析出NaOH晶体的质量为.

(4)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填“>”、“<”或“=”).

(5)现有60℃时含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6)20℃时,欲测定NaOH溶液的pH,若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进行测定,则所测溶液的pH (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2016?大连模拟)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a b(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2)a、b都属于物质(填“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3)在℃时,a、b的溶解度相等,此时150g水中最多可溶解物

质是g.

(2016?大连)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

(2)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氯化钾.

(3)要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外的方法

是.

(4)t1℃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016?大连一模)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1)要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了加水之外的方

是:.

(2)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是:,两种物质中,溶解度

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3)t2℃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比是

(4)t1℃时,相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这两种物质,最多能溶解的硝酸

钾的质量(填“=”、“>”或“<”) 氯化钠的质量.

2008大连.参考答案:(1)一是盐湖中含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二是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当温度降低时氯化钠首先达到饱和继续降温会析出氯化钠而此时硫酸镁还没有达到饱和,当温度降低到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硫酸镁溶解度大,此时硫酸镁开始析出。(2)溶解度、溶质含量多少。

2009年大连参考答案:1)增大;2)是;原因是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100g水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有溶质剩余;变大

2010年大连参考答案:⑴(C);⑵(溶解度)⑶(蒸发溶剂法)⑷(降温)

2011年大连参考答案:.t1 ;25;20%;125;B

2012年大连参考答案:⑴t1℃时,A、B溶解度相同⑵是、37.5%⑶B

2013年大连参考答案:(1)乙;(2)相等;(3)降温;(4)降温;(5)37,5%.

2014年大连参考答案:⑴t1⑵丙,甲⑶饱和,37.5%

2015年大连一模答案:(1)①9:25;②蒸发溶剂;(2)加水、升高温度等

2015大连参考答案:

(1):氯化钠;

(2):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3):11:1;

(4):降温结晶.

溶解度曲线练习题

溶解度曲线练习题 1. (2015安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 t 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 t 2℃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2. (2015南昌)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 1℃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 t 2℃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时,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甲相似 3. (2017重庆B 卷)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 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 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 30℃时,将40 g 甲物质加入50 g 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 g D. 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4. (2017连云港)如图表示的是KNO 3和NaNO 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2℃时,KNO 3溶液的浓度一定等于NaNO 3溶液的浓度  B. t 1℃时,在50 g 水里加入 15 gKNO 3固体,充分溶解,可得到65 g 溶液  C. t 1℃时,往180 gNaNO 3饱和溶液中加入620 g 水可配成质量分数为10%的NaNO 3溶液 D. 若KNO 3中混有少量NaNO 3,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 5. (2016孝感)如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 > b > c  B. P 点表示t 1℃时,a 、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将c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 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 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 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 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 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 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

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 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 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 相同。 例题(98年广西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右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别将X、Y、Z的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 ℃降低到t ℃,只有Z无晶体析出 (B) t℃时,用l00克水配制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X、Y、Z的溶液,所需溶质质量最多不超过S (C)当X中含有少量Y时,可用结晶法提纯X (D) t℃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XYZ 解析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选择题,它综合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蒸发结晶、物质的提纯及质量分数与 溶解度的换算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看懂溶解度曲线图 并明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巧用溶解度曲线 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 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 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同温下饱和溶液的 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质量分数最大的 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 100g+S 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等效法) ×100% 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 S纵+100g 技巧引入: 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其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100g氯化钾,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D,此时溶液D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5)在溶解度曲线中绘制表示四各溶液A,B,C,D 规律:(1)点A,B,C,D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线上,线上方,线下方)来判断溶液的状态。 (2)线上面的点C,D与线上的点B表示的溶液在该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等。(线上面的点C,D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用B点来代替) 技巧应用: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1所示实验,已知图2是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溶解度是对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本节课是从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溶液单元在教材中相对独立,本节课讲解溶解度,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在本单元中是核心,也是重点和难点。 学以致用,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剖析,引出如何定义溶解度,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溶解度曲线应用的讨论归纳,加强团结协作意识和训练分析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2)运用对比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不同固体溶解度的比较和温度对固体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2)通过合作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3、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并理解溶解度概念。 (2)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打破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景。故本节课教学关键是在教师创设情景下学生能自主地研讨出比较物质溶解性的方法,从而使他们学会科学探究,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从生活中食盐和蔗糖溶解性,从学生已知的生活内容出发,寻找、探究比较溶解性强弱的方法,从而获得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方法的意义,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程引入 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蔗糖和食盐谁的 溶解性更强? 能否设计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的溶 解性强弱? 学生讨论 设计实验 思考牵引出 新知识的学习。 新课 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提问深化理解学生实验通过对实验的剖 析,引出如何定义 溶解度,提升学生 的思辨能力;在讨 论、交流中,增强 合作意识。 巩固溶解度概念。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简析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简析 “溶解度曲线”连续几年都是山西省中考的命题热点,明确其意义并能熟练应用很有必要。下面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作一个简要的概括和评析,希望能帮助初学者将抽象的问题与图像联系,更好地理解溶解度及相关概念。 溶解度S (克) 一、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确定某物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判断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3、 可以看出改变温度析出的晶体量的多少 如右图所示,高温下溶解度为S 2,低温下为S 1的晶体为S 2-S 1(100克水中)。 4、 判断某点时的溶液是否饱和 从图中明显看出,在曲线上和曲线以上部分所含该物质已等于或大于该温度时的溶解度,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曲线下则为不饱和溶液。 5、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溶解度S (克) 温度 温度 (图一) (图二) 如图一,A 点处表示的是不饱和溶液,若要将其变为饱和溶液,只需从A 点向溶解度曲线引一横一竖两条线,即可看出转化方法:降温和增或加溶质、蒸发溶剂(可理解为相对增加溶质)。反之,从曲线上某一点(饱和)向下向右引两条直线,即可看出由饱和溶液到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图二):升温或增加溶剂(相当于相对地减少溶质)。 6、判断改变温度时,溶液的各量的变化 如上图二,若要判断从饱和溶液A 到B 时溶液中各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由A 到B 那条线上只是改变温度,溶质、溶剂并没有增减。其它经常考查的溶液的质量、溶解度、饱和与否、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也能做出判断,依次为不变、增大、不饱和、不变。 7、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从该温度处引一条垂直于温度轴的直线与溶解度曲线 有交点,哪个交点在上就表示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常常 考查的是(如右图):a 的溶解度比b 的大。但是从图上很 容易看出,因为两图像上升过程中有交点,故两物质溶解度 的大小应为三种情况,交点前一种,交点后一种,交点处二 者相等。 8、交点处的意义 交点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还可以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当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若质量相同,所含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9、判断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 S(g)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P t ℃ 溶 解 度 姓名 班级 组别 评价 化学导学案 备课人 王国良 上课时间 2月28日 审核人 赵海新 课题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课型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1、知道溶解度的涵义和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重点难点 1、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正确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表示联系及区别 。导 学 过 程 教师复 备 【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只受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由实验测出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制成表格得到溶解度表。 练习:根据溶解度表格完成下列问题: ①查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某物质溶解度对应的温度: NaCl 在20℃的溶解度是 ,在100℃时的溶解度是 ; KNO 3在20℃的溶解度是 ,在100℃时的溶解度是 。 溶解度为时,NH 4Cl 饱和溶液所处的温度是 ;溶解度为110g 时,KNO 3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溶解度 g NaCl KCl NH 4Cl KNO 3 110 138 169 202 246 Ca(OH )2 饱和溶液所处的温度是 。 ②通过对比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来判断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 KCl 、NH 4NO 3、KNO 3等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NaCl 等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Ca(OH)2等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溶解度大小。 60℃时,表中几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过渡:通过溶解度表可快捷、准确查找某些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但却不能查出25℃、83℃等指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并不能反应出连续温度对应物质的溶解度。 (二)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这样上述表格中的某物质溶解度的数据在坐标系中各对应一个点,我们用光滑的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就成了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如图: 溶解度曲线包含的信息: 1、可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据图可知50℃时氯化铵NH 4Cl 的溶解度为: 。 2、对比同一温度时不同物 质的溶解度 ①20时硝酸钠、硝酸钾、氯化钠、硼酸、硝酸铵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 。 溶解 P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 /g t/℃ 21O m 3 m 4 m 1 m 2 B c a b A 溶解度曲线 一、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1.涵义: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溶解度也变化。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得到一系的点,将这些点以光滑的曲线连贯起来就得到了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2.说明 (1)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 m 4g 。 (2)线 ○1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2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3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g C B A O

初中化学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 1、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在同一温度下进行 2、曲线上的交点,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M 、A 、N 三点相对于甲物质的曲线来讲,M 点表过饱和溶液,即溶液中还有未溶解的溶质;A 点表示饱和溶液;N 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4、结晶方法的选择: 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甲) ②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 ③升温结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从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丙) 5、物质提纯方法的选择 想提纯什么物质,就看该物质适用于什么结晶方法。 ① 甲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② 固体甲中含有少量的固体乙,提纯固体甲的方法 加水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冷水)、干燥 ③ 乙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提纯乙物质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④ 固体乙中含有少量的固体甲,提纯固体乙的方法 ●M ●A ●N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洗涤(热水)、干燥 6、甲乙两种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必须是饱和溶液降温才有晶体析出。 7、要比较甲乙两种物质降温后析出晶体的多少,必须是等量的饱和溶液才能比较。 8、t3℃时,等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水的量最少(或者说在t3℃时将等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配成饱和溶液,甲物质需要的水最少)因为在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溶液能力最强(或者说在等量的水中甲物质溶解的最多) 9、升温或降温后比较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依据公式:S/100g+S ×100% 溶解度大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大 ①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根据末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发生变化,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变化) 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根据初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虽然发生变化,但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按初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现有t1℃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分析:从t1℃升温到t3℃时,甲乙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根据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来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从图可以看出,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所以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甲,从t1℃升温到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降低,还是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图试题题型总结

溶解度曲线图试题题型 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正确的说法: 1、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甲、乙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升温。而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 饱和溶液,可降温。 3、t2℃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 得到溶液质量都是140g。 4、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到饱 和状态需要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5、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6、若要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在恒温条件下采用蒸 发溶剂法。 7、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三种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乙>甲>丙。 不正确的说法:

1、t3℃时,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2、将乙的溶液由t3℃降低到t2℃,乙溶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3、t3℃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乙。 4、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5、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由大到小的顺 序是:甲>乙>丙。 6、t3℃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7、t3℃时,将47g甲完全溶于100g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8、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40%。 9、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0℃,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10、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相等质量的水 后恢复到t3℃,析出溶质质量:丙>乙>甲。 11、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 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近年来,以溶解度曲线为切入点的题目已成为中考、竞赛命题的一个热点。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1、 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如KNO 3 等大多 溶解度/g t/℃

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22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一、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t),纵坐标表示溶解度(S),由t—S的坐标画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之为溶解度曲线。 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点曲线上的点叫饱和点,①曲线上任一点表示对应温度下(横坐标)该物质的溶解度(纵坐标);②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的温度下溶解度相等。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其变化趋势分为三种: 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②缓升型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幅小,如NaCl; ③下降型极小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面⑴溶解度曲线下方的面表示不同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⑵溶解度曲线上方的面表示相应温度下的过饱和溶液(不作要求)。 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例1:(2010?南昌)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 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2)当温度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 度; (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请你解释原因:“夏天晒盐”。 例2、(2009?泰州)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 (1)t 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或“B””)。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 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_B。(填写 “>”、“<”或“=”,下同) (3)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 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B。 (4)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温至t3℃,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

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巧用溶解度曲线 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 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同温下饱和溶液的 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质量分数最大的 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 100S+S 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等效法) ×100% 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 S纵+100g 技巧引入: 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 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其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100g氯化钾,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D,此时溶液D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5)在溶解度曲线中绘制表示四各溶液A,B,C,D 规律:(1)点A,B,C,D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线上,线上方,线下方)来判断溶液的状态。 (2)线上面的点C,D与线上的点B表示的溶液在该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等。(线上面的点C,D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用B点来代替) 技巧应用: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1所示实验,已知图2是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

溶解度/g t/℃ 21O m 3 m 4 m 1 m 2 B c a b A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2: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饱和和不饱和之间的相互转化: 1、 溶解度曲线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 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溶解度曲线线 溶解度/g C B A O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1 如图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M点处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向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加入22 g甲,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 2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 D.40 ℃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3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 l℃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溶解度曲线图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两种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区间,溶解度大小比较 例1:温度在 时 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 物质的溶解度; 温度在 时 a 物质的溶解度等于b 物质的溶解度; 温度在 时 a 物质的溶解度小于b 物质的溶解度; 例2:物质a 的溶解度大于物质b 的溶解度 这句话对吗? 2、两种可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所采取不同的方法 例题 (10邵阳13)右图表示的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都很小 C. 在t ℃时,a 、b 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当b 中含少量a 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b 见D 选项,要讲解: ① 大量的a 中含有少量的b ② 大量的b 中含有少量的a ③ 如右图中,大量A 中含少量的B 3、明白溶解度曲线上面点、上方点、下方点的含义 例题: ① 溶解度曲线上面点P 点表示饱和溶液 ② 溶解度曲线上方点C 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③ 溶解度曲线下方点B 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4、通过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数的大小。 例1、如图是A 、B 、C ① t 1℃时,A 、B 、C (填写序号,下同) ② t 2℃时,A 、B 、C 是 ______ ;(填写序号,下同) 要掌握简单的溶解度计算,判断实际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③ t 1℃时,30g A 物质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g ;此时是______溶液 要注意: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按此时的溶解度来计算、比较大小,不饱和溶液则要将原原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进行平移过来,再比较此时溶解度的大小,即是此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④ 将t 1℃时A 、B 、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 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例题2、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6-11所示。现有t 1℃时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都升温至t 2℃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c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B .a 、b 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C .c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 .a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5、温度对不同物质溶解度影响的程度的三种情况及相关题型。 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曲线比较陡峭;例如硝酸钾、硝酸铵等物质; ②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曲线比较平直;例如氯化钠、氯化钾等 ③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反常物质。例如氢氧化钙。 【应用】 某物质由不饱和与饱和相互转化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是升温析出晶体还是降温析出晶体;谁析出的晶体多;两种可溶物质的分离应采用的正确方法; 例题3、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你回答: (1)0℃时,a 、b 、c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______; (2)将t 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时,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 (3)t 2℃时,将30g a 物质加入到50g 水中充分溶解,所形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 (4)将t 2℃时a 、b 、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温到t 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 (5)将t 1℃时a 、b 、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温到t 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 例题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 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请根据下图回答: (1)t 1℃时,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______; (2)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3)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丙时,可用________方法提纯甲.

【化学】初三化学《溶液》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化学】初三化学《溶液》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12 g的乙物质能完全溶于50 g的水中 B.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C.将甲溶液从50℃降温到3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升高温度 【答案】B 【解析】A.根据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B.根据3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C.根据溶液是否饱和分析; D.根据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 解:A. 由图可知,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因此20℃时,12 g的乙物质不能完全溶于50 g的水中,故错误; B. 由图可知,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正确; C. 将甲溶液从50℃降温到30℃时,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因为此时溶液不一定饱和,故错误; D. 由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升高温度是错误的。 点睛: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2.如图是KNO3、MgSO4、NaCl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把40g KNO3放入50g水中能得到KNO3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4:9 B.t3℃时,图中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NaCl>MgSO4>KNO3 C.t4℃时,其他条件不变,把MgSO4饱和溶液升温到t5℃,在此操作过程中溶液里无明显现象 D.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采用蒸发结晶法提纯 【答案】B 【解析】 【详解】 A、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0g,所以把40g KNO3放入50g水中能得到KNO3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0g:70g=2:7,故A错误; B、t1℃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最大,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小,所以t3℃时,图中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NaCl>MgSO4>KNO3,故B正确; C、t4℃时,其他条件不变,把MgSO4饱和溶液升温到t5℃,溶解度减小,在此操作过程中溶液里会析出晶体,故C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故D错误。 故选:B。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30g甲物质溶于70g水中得到30%的甲溶液 B.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 C.t2℃时,甲、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 D.t3℃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析出晶体质量甲>乙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30g甲物质溶于70g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30g 100%23.1% 30g+100g ?=,不能得到30%的甲溶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1汇总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每一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克。 3.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处,表示不同物质在相对应的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已超过该物质的溶解度,溶液是过饱和的;溶解度曲线下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质量还没有达到溶解度的量,溶液是不饱和的。 5.溶解度曲线的特征是: (1)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左低右高,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较平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如食盐;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左高右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6.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l)由已知温度查某物质对应的溶解度; (2)由物质的溶解度查该物质所处的温度; (3)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NaCl可用蒸发溶剂法,分离)设计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方法,例如提纯NaCl(4 可用降温结晶法。和NaNO3下面举一例来说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cc分别表示a、b图中曲线a、b、______。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b、c(1)t℃时,a1______c溶液是溶液是______溶液,bm点表示在t℃下,a溶液是______溶液,(2)3溶液。相同。______物质的______℃时,)n点表示在t______和(32。℃,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c分别在50g水里达到饱和,冷却到tb(4)在t℃时,a、、13 ______。c溶液中提取c最好采用的方法是的热饱和溶液中提取(5)从aa最好的方法是______;要从。a 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物质的(6)为了从混有少量的ca物质的溶液中提取纯净的溶解度练习题一、溶液的形成、溶液1 1()溶液的概念: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溶液为黄色)(SOFe 溶液为浅绿色FeSO 溶液为蓝色CuSOa注意:、溶液不一定无色,如34442 1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b< 溶剂的体积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d、溶质和溶剂的判断2)

溶解度解题思路

溶解度解题思路

————————————————————————————————作者: ————————————————————————————————日期: ?

溶解度曲线及解题专题指导 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例如: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引: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 ,用横坐标表示。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主要从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线、面去把握。 1. 点: (1)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对 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例如:1.如图,A、B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明A物质______ (2)、M点表示在__oC时,A和B和溶解度__ ; 在_oC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 度;在____ oC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B物质的溶解度。 2.图为X和Y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你能看 出关于这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哪些信息?

2. 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KNO); (1)陡升型(大部分固体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如 3 (2)缓升型(少数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NaCl); (3)下降型(极少数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例如:如图所示,A、B、C三条曲线分别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A、B、C三种物质中,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 (2)t1温度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t2温度时,和的溶解度相同。 (4)t3温度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3. 面: (1)曲线下方的平面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2)曲线上方的平面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例如: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 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 ?B. M、N都不是易溶物质 ?C. P点表示M、N的溶解度相等 ?D.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及曲线上点的意义

1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及曲线上点的意义 【提出问题】下表是KNO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利用这个表格,你能简述一下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过程吗? [过渡]绘制时先通过横坐标温度,纵坐标物质的溶解度来确定若干个点,然后把若干个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2)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你知道90℃时KNO 3的溶解度大约是多少吗?简述一下你得到答案的过程。 [过渡]在曲线上先找到90℃对应的那个点,再看点对应的纵坐标。这个点的意义就是指9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0g 。其实,溶解度曲线上每个点的意义都可以指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为多少。 (3)请你判断:①60℃时,将110g 硝酸钾固体加入到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是硝酸钾的A 溶液;②60℃时,将90g 硝酸钾固体加入到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是硝酸钾的B 溶液;③10℃时,将20g 硝酸钾固体加入到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是硝酸钾的C 溶液;④0℃时,将10g 硝酸钾固体加入到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是硝酸钾的D 溶液; (4)请你在整个坐标系中寻找出能代表A 、B 、C 、D 四种溶液的点具体位置。(代表饱和溶液的点和代表不饱和溶液的点,分布有什么不同?) [过渡]如果从溶液是否饱和的角度考虑,溶解度曲线上每个点还可指的是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指的是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总结]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1)溶解度意义。(2)溶液状态意义。 【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继续完善表格。(提示:W=(S/100+S )*100%) (1)请计算不同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请以温度为横坐标,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纵坐标,在如下坐标系中绘制出一条平滑的曲线。 /℃ (3)这条曲线上的点(M 、N 、Q )指的是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曲线下方(P 、Y )的点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