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空气理化检验概论

第一章 空气理化检验概论

第一章 空气理化检验概论
第一章 空气理化检验概论

第一章空气理化检验概论

空气(air)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空气后,空气组成改变,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空气理化检验(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is for air)是一门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目的,以分析化学为技术手段,研究空气污染物(air pollutant)采样和理化检验的方法、原理的科学。它所指的空气包括大气(atmosphere)、工作场所空气(workplace air)和室内空气(indoor air),或者说包括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

第一节空气理化检验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一、空气理化检验的意义

目前,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大部分都与空气质量有关,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在加强对全球空气质量的监测。空气理化检验是这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特定范围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国家空气质量卫生标准(hygienic standard)的必要措施;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防止空气污染引起的急性中毒、慢性危害和远期作用开展理化检验工作,人们可以了解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数量和来源,指导人们控制空气污染,防患空气毒物中毒和慢性危害,保障人群健康。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空气理化检验是查明化学物质中毒的主要手段,对拟订抢救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评价空气污染控制、管理效果开展空气理化检验工作,能有效监测室内和特定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判断空气污染的程度、范围、规律和废气排放的情况;根据有关卫生标准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对污染源排放和净化装置情况进行评价。

近年来,室内空气污染(indoor air pollution)日趋严重,人们正在受到比室外空气污染更加严重的危害;加强室内空气理化检验对保护人体健康具有更加广泛和直接的意义。

3.为保护人体健康,治理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暴露反应关系,通过长期检测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人们可以预测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对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预报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积累资料;应用空

气理化检验的综合资料,为制订和修订空气质量卫生标准,为城镇和工矿企业建设的合理布局,为制订废气治理方案以及保护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空气理化检验的基本任务和分类

空气理化检验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理化检验手段,发现、了解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种类、数量、迁移、转化和消长规律,为消除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检验对象的不同,空气理化检验可以分为大气质量检验、工作场所空气质量检验、室内空气和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检验。

1.大气质量检验大气质量检验主要是研究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的组成、浓度变化及其迁移规律。

2.室内空气和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检验许多空气污染问题都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由于现代建筑材料等可能不断散发有机污染物、现代建筑门窗密封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大量使用空调,造成室内通风换气次数减少,新风量严重不足,室内空气污染物不断积累;加之人们大多数时间在室内度过,因此,与室外空气污染相比,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更大。近年来,室内空气和公共场所空气的理化检验工作任务越来越多。

室内空气质量检验以室内空气质量卫生标准为依据,检验的对象是某一特定的房间或场所内的环境空气,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室内环境空气状况(污染物种类、水平、变化规律),评价污染物浓度是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室内空气理化检验工作,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检验燃料燃烧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1987~1988年在上海、武汉、承德和沈阳四个城市调查室内空气污染物;在云南宣威县肺癌高发区调查室内燃煤空气污染物。结果表明,我国燃煤家庭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已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第二阶段是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房屋越来越密闭,建筑装潢材料日益普及,各种油漆、涂料、化妆品、香味剂、清洁剂、消毒剂和杀虫剂等大量进入家庭,使室内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室内空间小,空气不流通,空气交换不足,限制了污染物的稀释,导致人体长期密切接触室内有毒化学物质,常常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就是这一潜在危害的表现。卫生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装饰装修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特别是室内甲醛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更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目前,室内空气污染监测的重点已转向对这类物质的检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的卫生标准和法规。

3.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验厂矿企业生产活动中排放的废气污染工作场所空气,影响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对作业人员和周边居民健康造成长期的危害。对工作场所废气的检验,主要是检验车间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预防急慢性中毒事件的发生,为改善作业场所空气质量,保护人群健康提供依据;为制定作业场所的空气质量卫生标准和相应的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检验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一直是空气理化检验工作的重要任务。从空气理化检验的总体任务来说,虽然目前工作重点已由原来的室外空气检验向室内空气检验转移,但由于工作场所往往可能固定地、长期地、集中地排放高浓度空气污染物,对局部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对相对固定的人群造成长期危害,因此,这一工作依然是空气理化检验的重要任务。

按照检验目的,空气理化检验可分为三类。

1.环境污染监测主要监测对象是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的空气,检验和判断生活、生产环境现状是否合乎国家卫生标准。了解和掌握特定范围内空气污染情况,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预报污染范围和程度,为修订、制定国家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治理空气污染提供依据。

目前,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重点是室内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

2.特定目的监测它包括事故性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

空气中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种类很多,不管出于哪种特定检测目的,都不可能对所有污染物质制订卫生标准、制订限制排放标准和实行控制,很难对所有污染物进行全面的卫生理化检验,只能优先选出一些重要的污染物质进行检验、控制。空气理化检验工作中,往往根据特定目的选择一种或几种污染物进行检验。这种优先选择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的监测称为优先(污染)监测。

空气理化检验工作的目的是研究污染物暴露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暴露水平。目

前,检验工作已把个体接触量监测作为一个重要的特定目的。通过个体接触量的监测值可以估算出吸入空气污染物剂量的大小,为评价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提供依据。

3.污染源的监测通过检测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排放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程度,有利于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空气质量。在污染源的监测工作中,同时要对有害物质排放口净化装置的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对污染源的长期监测,为修订现行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三、空气理化检验的主要内容

空气理化检验包括两大方面的工作:空气自然环境物理因素的测定;空气污染物的检验。最主要的工作是对空气污染物的理化检验,一般按照以下原则,即根据污染的程度,选择毒性大、扩散范围广、危害严重的、已经建立了可靠分析方法,并能保证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污染物作为优先污染物,再进行优先(污染)检测。当有多种污染物符合上述条件,又不能同时对其进行检验时,应按照下列原则进行优先检验:①污染范围较大的优先检验;②污染严重的优先检验;③样品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优先检验。

空气理化检验工作有以下主要内容。

1.颗粒物的测定包括生产性粉尘浓度的测定,生产性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游离二氧化硅的测定,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IP)的测定,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等;

2.无机污染物的测定如铅、锰、汞、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测定;

3.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如苯系物、农药、甲醛等物质的测定;

4.空气污染物的快速测定快速测定是处理突发事件最常用的检验手段,是工作场所防止急性中毒的重要预防措施;

5.气象参数的测定为了确定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对测定结果进行补充说明,空气理化检验工作中还需测定气温、气压、气湿、风速等气象参数。

目前,从检验工作的重点来看,国内外空气理化检验的主要工作内容正在由对室外空气污染物的检验转向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验;由主要对无机污染物的检验转向主要对有机污染物的检验。室内空气理化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污染物和颗粒物(particle)的检验。室内化学污染物包括十一项:一氧化碳、二氧化

碳、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氨、臭氧、甲醛、苯、挥发性有化合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苯并[a]芘、氡及其子体。这些项目与前面五大测定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大体相同,但检测室内甲醛和VOC具有重要意义。室内甲醛的来源很多,对室内空气污染严重。根据WHO定义,常压下,沸点在50~260℃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称为VOC,常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TVOC)表示室内空气中VOC总的质量浓度。当室内空气质量好坏与人的呼吸无关,而是因为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日用品造成时,TVOC是表征室内污染程度的一项很好的综合指标。

四、空气理化检验的基本步骤

空气理化检验项目很多,但各项检验工作步骤大体相同,具有六个基本步骤。

(一)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制定采样方案

空气污染物的形态、迁移、转化和二次污染物的形成,都受时间、空间、气象条件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正确选择待测污染物,确定采样点,制订检验方案,应对现场空气污染背景进行下列调查:①调查污染源分布、排放情况。主要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位置,了解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有生产活动的还要了解生产原料、燃料及其消耗量。要注意区分是一次污染物还是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在大气中形成的,其高浓度可能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应在相应地点设计采样点;②收集气象资料。主要收集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资料;有时还要收集气温的垂直梯度、降水量、日照时间等资料。利用气象资料分析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输送和理化性质的改变;③收集地形资料。地形对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度影响很大,地形资料是指导设计采样点的重要因素;④收集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等情况;⑤收集人口分布和人群健康情况;⑥收集以往的卫生检验资料。

检验人员应根据现场资料制订采样方案。

(二)确定检验项目

空气污染物种类很多,应根据优先监测原则,选择那些危害大,涉及范围广,已建立了成熟测定方法,并有卫生标准可供比较的项目进行检验。

各国对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的项目大同小异,我国规定的必测项目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硫酸盐化速率和灰尘自然沉降量;选测项目有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氮氧化物、铅、汞、苯并[a]芘、总烃及非甲烷烃、

可吸入颗粒物等。

当检验目的、检验任务十分明确时,可按照国家规定的空气质量卫生标准,根据现场污染物排放的特点确定检验项目。

(三)设计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频率和采样方法

采样点设置合理是决定检测结果正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根据待测污染物特点和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布设采样点。要根据检验目的、污染物分布特征和人力、物力等因素来设计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污染物不同,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要求可能不同,有的按规定可多次短时间采样,有的要连续不断地、长时间地一次性采样。采样时间太短,试样没有代表性,检验结果不能反映现场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短时间采样只适用于现场初步调查和污染物浓度很高的事故性污染等应急检测。合理选用采样方法是保证样品测定结果可靠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制订样品采样方案时,要根据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存在状态、污染程度以及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来选择采样方法。

(四)空气样品的保存与预处理

空气样品有三种保存方法:①密封保存。将样品放在干燥洁净的容器中,封口保存;②冷藏保存。对于一些易挥发、易变质的样品应冷藏保存;③化学保存法。在样品中加入化学试剂,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沉淀生成、阻止样品分解,以便稳定待测组分的组成和形态。空气样品应该尽快分析,保存时间越短越好。

为了消除干扰,使待测物形态、浓度适应检验方法要求,检验工作中还要根据样品类型和待测污染物特征,选择适当的预处理办法处理样品。待测物是无机物时,一般选用无机试剂进行提取;待测物是有机物时,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具体处理方法有湿法(溶解法)、干法(熔融法)和特殊分解法,应选择使用。

(五)样品的分析测定

对样品进行分析测定是空气理化检验工作的主要内容。应根据样品特征、待测组分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

空气理化检验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两大类。化学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准确度高,相对误差一般小于0.2%;仪器设备简单;灵敏度较低,只适用于测定常量组分。仪器分析法的共同特点有:①灵敏度高,适用于微量、痕量、超痕量组分的检测;②选择性好,对试样预处理要求简单;③响应快速,易实现连续自动监测;④可几种仪器联用,能发挥多种仪器的优势。目前,主要

依赖现代化高精度大型仪器检验分析复杂样品;⑤准确度不太高,相对误差较大,通常达到百分之几,在的甚至更差。因此,要特别注意仪器分析的局限性。这种准确度水平虽然完全满足空气样品中低含量组分的检验要求,但分析常量污染物时,其准确度没有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方法的高。另外,仪器分析法一般都需要用一种或多种标准物质进行校准,而很多标准物质又需要先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标定;加之仪器价格昂贵,设备复杂,选用分析测试方法时要根据情况,取长补短,配合使用。

从仪器分析方法的种类来看,目前应用最多的检测方法是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实际工作中按照以下原则选择空气理化检验方法:

1.选择国家标准方法、推荐方法。没有两类方法时,可以选择国外的标准方法。选用统一的方法检验样品,其结果具有可比性。若一个待测组分有几个标准方法时,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2.根据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选用分析方法。分析常量污染物时选用化学分析法,否则选用仪器分析法。

3.分析多组分样品时,尽可能选择既可分离组分又可测定组分的分析方法,如色谱法等。

4.有条件时,尽可能选择具有专属性单项成分检验仪器(如甲醛检测仪等)进行检验。

5.在经常性的检验工作中,尽可能选用连续自动测定仪。有些污染物还可以采用生物学方法进行检验。

(六)数据处理与结果报告

空气理化检验的整个实验过程始终存在误差,影响检验结果。为了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必须先对检验的原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再将结果与国家卫生标准进行比较,做出卫生评价,报告检验结果。

五、空气理化检验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历史与成就

我国空气理化检验工作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居民区大气监测。以保护居民健康为目的,监测和评价由工厂排放的烟气和废气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状况。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大气监测。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健康为

目的,监测、评价环境大气质量。

第三阶段是1987年以后开展的公共场所空气监测。以确保室内公共场所空气质量,保护人们身体健康为目的,国家批准颁发了[1987]24号《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指导开展各类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的监测。

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以来,我国快速发展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在这四个发展历史阶段中,我国空气理化检验工作取得了五项成就。

一是建立了规范化的空气理化检验方法,为保障空气理化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奠定了基础;对确保正确评价空气质量、执行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法规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参加了全球大气监测,动态监测了我国大气质量状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WHO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lob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 GEMS),全球大气监测系统(GEMS/Air)是GEMS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监测人口高度集中地区的空气质量,长期观察全球大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估计和评价大气污染对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我国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为技术中心,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和广州作为参加城市,参加了GEMS/Air国际合作,动态监测我国大气质量。结果表明,我国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三是开展了个体接触量监测,利用卫生检验结果更好地反映了污染物与疾病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个体接触量是指以人体为靶标,对污染物与人体接触,特别是与鼻、嘴等呼吸器官相接触的量。测定时,由选定的人群携带个体采样器,通过跟踪其正常的活动规律进行连续采样或间断采样,测定每人每日对污染物的接触量,测定一天内或一段时间内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个体接触量的监测结果不是某一固定地点采样、测定的结果,而是一个人室内外实际生活、工作活动(包括工作、休息、吃饭、走路、乘车等)时的接触量。这种检验结果不但反映了污染物每天进入人体的总量、平均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而且还可以反映出不同时间段污染物的总量和平均浓度。结合大量的人体健康检查,个体接触量监测数据能很好地反映出污染物与疾病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是评价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依据。近年来,我国先后研制了CO、NO2和PM10等个体采样器,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室内空气污染和个体接触量的评价监测提供了最适用的采样装置。

四是大力开展了室内空气质量卫生检验工作,使空气理化检验工作更加具有卫生学意义。空气污染包括室内、室外空气污染两部分。由于人们每天80%~90%的时间在室内生活或工作,所呼吸的空气主要来自于室内,接触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时间明显多于室外。另外,室内污染源就在室内微小的环境中产生、积累有毒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人体,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更应受到重视。因此,我国近年来开展的个体接触量监测,使空气理化检验工作更具卫生学意义。

五是大力开展了空气采样仪器、检测仪器和气体标准物质的研究开发工作,为我国空气理化检验工作的质量保障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发展趋势

根据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内外检验工作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可见,空气理化检验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主要检验对象由无机物转向有机物重点关注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有机污染物,完善和建立有机污染物的检验方法。从我国开展空气检验工作的四个阶段可见,我国较早开展了对空气中无机物的监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检验方法,研制了相关的仪器设备。通过城市空气监测系统,比较清楚地了解了空气中无机物污染状况;但对空气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还不十分清楚,有的还没有成熟的检验方法和仪器。例如,我国调整燃料结构以来,逐步改燃煤燃料为燃气、燃油燃料,减少了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和SO2等无机物对空气的污染,但新燃料所产生的有机物的污染水平、污染类型、污染特征以及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人们知之不多。二噁英、多环芳烃等有机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作用,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急需加强监测。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含量甚微,应尽快研究相关的采样方法、分离方法和理化检验方法。

2.主要检验范围由室外转向室内重点关注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完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由于室内装饰、家用化学品的使用,空调的使用导致室内通风量减少,空气污染物扩散稀释速度减慢,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加之现代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在封闭空间的时间增多,使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空气理化检验工作的主要任务已由主要进行室外空气污染物的检验转向主要进行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验。主要包括

(1)建立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空气污染物接触水平的检验监测方法;

(2)充实完善室内空气质量卫生标准和配套的卫生检验方法;制订家用化学品的卫生标准和卫生检验方法;建立规范快速的检验方法,完善、提高室内现场实时检测技术水平,以适应卫生监督、卫生执法和处理现场突发事件的需要。

(3)开展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用品的卫生监测(health monitor)工作及安全评价工作,为制定室内材料和用品的卫生标准、控制室内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4)建立室内空气净化产品性能的评价方法。

3.在颗粒物的检验中,由主要开展TSP检验转向主要进行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监测主要是建立PM2.5等细颗粒物的卫生标准。目前,我国城市正逐步由煤烟型污染转变为汽车排气型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排出的细颗粒物吸附大量的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影响健康。特别是PM2.5吸附有毒物质,并能直接沉积在呼吸道深部的肺泡内,危害极大。我国对TSP 污染的研究较多,污染水平比较清楚,但对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研究刚刚起步,对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更少。开展相关检验工作,尽快制定我国细颗粒物(PM2.5)卫生标准非常必要。

4.大气监测项目趁于全面、合理,监测范围不断扩大不仅重视当时的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工作,而且着眼于未来的大气环境质量;不仅监测直接危害人体的污染因素,而且加强对引起全球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的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及间接污染因素的监测。通过GEMS/Air系统,实行跨国界、跨区域及全球范围的联合监测,室外大气监测范围不断扩大。

5.检验技术向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我国空气理化检验技术路线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以空气自动检测技术为主导,连续自动采样-实验室分析为基础,被动式吸收采样技术和可移动自动监测技术为辅助的技术路线。

总的来说,我国空气卫生检验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工作范围从室外逐渐转向室内,检验工作的主要对象从无机污染物转向有机污染物,并侧重于有机污染物、细颗粒污染物和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效应的监测,自动化检验技术快速发展。

(吕昌银)

第二节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一、空气污染

自然状态的空气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混合气体。在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各

组分几乎是恒定的。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它们占空气总量的99.03%;其余的主要是氩气和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次要成分;氦、氖、氪、氙、臭氧、一氧化二氮、甲烷等物质,若占空气总量的0.10%,是空气的痕量成分。

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可引起空气正常组成的变化,如火山爆发,大量的尘埃、SO2和硫化物等气体进入空气;雷电产生的NO、NO2和森林火灾产生的烟尘和CO2都会污染空气。一般来讲,自然现象引起的空气污染往往是局部的和短暂的。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的大量使用,将许多有害物质如烟尘、SO2、NO x、CO和碳氢化合物等排放到空气中,使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从而引起空气质量的严重下降,不仅危害人类的健康,而且对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空气污染是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致使空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性状发生了改变,对人体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颗粒物、SO2、NO x、CO、碳氢化合物(包括多环芳烃)等。空气中常见的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微量污染物主要是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二噁英、H2O2、羟自由基、甲醛、铅、氟化物等。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是表示空气综合质量状况的指标。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API指数所选择的评价因子为PM10、SO2、NO2、CO和O3,其中PM10、SO2、NO2为必测因子。API由多个分指数(I i)所组成,I i的计算方法是将污染物实测浓度的日均值或小时均值代入分段线形方程进行计算,对于第i种污染物的第j个折点(I i.j,c i.j)的分指数值和相应的浓度值可查表1-1确定。

表1-1 空气污染指数相对应污染物浓度(mg/m3)限值API PM10 SO2NO2CO O3

50 0.050 0.050 0.080 5 0.120

100 0.150 0.150 0.120 10 0.200

200 0.350 0.800 0.280 60 0.400

300

0.420 1.600 0.565 90 0.800 400

0.500 2.100 0.750 120 1.000 500 0.600 2.620 0.940 150 1.200

注:PM10、SO 2和NO 2为日均值;CO 和O 3为小时均值。

当第i 种污染物c i.j ≤c i ≤c i .j +1时,其分指数为: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i i I I I c c c c I ,,1,,1,,)(+---=++

式中,I i 为第i 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c i 为第i 种污染物的浓度测定值;I i.j 为第i 种污染物j 转折点的污染分项指数值;I i .j +1为第i 种污染物j +1个转折点的污染分项指数值;c i .j 为第j 转折点i 种污染物的(对应于I i .j +1)浓度限值;c i .j +1为第j +1转折点i 种污染物(对应于I i .j +1)浓度限值。

污染指数的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小数点后的数值全部进位。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出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 ,该项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

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为五级,API 值小于等于50,表明空气质量为优,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API 值大于50且小于等于100,表明空气质量良好,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API 值大于100且小于等于200,表明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长期接触,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API 值大于200且小于、等于300,表明空气质量较差,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一定时间接触后,对人体危害较大。API 值大于300,空气质量状况属于重度污染,此时,所有人的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空气污染指数发布系统,如美国、英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采用的是污染物标准指数(pollutant standard index ,PSI ),马来西亚、我国的香港则采用API 指数。PSI 和API 大同小异,仅在污染物监测项目和评价标准方面稍有不同而已。空气污染指数所对应的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建议采取的措施见表1-2。

表1-2 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

API 空气质量 表征颜色 对健康的影响 建议采取的措施

API 空气质量表征颜色对健康的影响建议采取的措施0~50 优天蓝可正常活动

51~100 良墨绿可正常活动

101~200 轻度污染浅黄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

加剧,健康人群出现

刺激症状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201~300 中度污染橘红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

状显著加剧,运动耐

受力降低,健康人群

中普遍出现症状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300 重度污染紫红健康人运动耐受力降

低,有明显强烈症状,

提前出现某些疾病老年人、病人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二、空气污染的危害

(一)重大的空气污染事件

1.伦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曾经多次发生大气烟雾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52年12月5~9日,由于短时间内全市取暖用煤排放大量的SO2和烟尘,加之特殊的地形和气象条件,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伦敦上空连续4~5天烟雾弥漫,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与历年同期相比,在发生严重烟雾的第一周,该地区的死亡人口总数大量增加,第二周内死亡的人数仍较平时成倍增加。

2.光化学烟雾事件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 x)和碳氢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后,可生成刺激性很强的光化学氧化剂(photochemical oxidant),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和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peroxyacyl nitrates,PANs)。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汽车流量大的城市都发生过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事件。1943、1946、1954、1955年,美国洛杉矶发生过一系列的严重光化学烟雾中毒事件。1955年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是在37.8℃以上高温情况下发生的,烟雾滞留市内数日不散,引起严重的眼、鼻、喉、呼吸道刺激,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咳嗽、胸痛、红眼病流行,甚至呼吸衰竭死亡;65岁以上的人群死亡率明显升高。

3.天然气井喷事件2003年12月23日,我国一矿井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富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天然气随空气迅速扩散,大量剧毒的硫化氢气体沿着峡谷地带迅速蔓延,对大面积的环境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当地人们的生命安全。

4.氯气泄露事件2004年4月16日,我国一化工总厂的冷凝管破裂,盐水流入液体氯气罐,进行化学反应后发生爆炸,大量氯气泄露,在空气中迅速弥漫,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事故。

(二)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目前与大气污染相关,影响全球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1.温室效应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的某些气体污染物能吸收太阳和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s)。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主要包括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氯氟烃(氟里昂,CFCs)等。各种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不同,CO2为55%、CH4为5%、N2O为6%、CFCs为24%。由此可见,CO2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产生温室效应的后果是:冰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森林减少,农作物产量降低;人群中生物性疾病和热有关死亡数增加;地球生物多样化减少,甚至使一些生物灭绝。近百年来,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了0.3~0.6℃,海平面上升了10~25 cm。

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6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发表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15个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限排、减排任务和时间。我国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2.酸雨酸雨(acid rain)是指pH<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和雾等。酸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前提物是SO2和NO x,其中SO2对全球酸沉降的贡献率为60%~70%。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近20年来我国的酸雨区逐渐扩大,已达国土面积的30%,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区。我国酸雨中硫酸根和硝酸根之比约为10:1,说明我国酸雨主要由SO2形成。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NO x对酸雨的形成越来越重要。

酸雨具有多方面的危害:①引起呼吸道和眼睛慢性炎症;②影响很多水生生物和土壤中生物的生存;③造成地表水的pH值降低,增加输水管管壁材料中金属化合物的溶出量,使水质恶化变质;④使土壤酸化,有毒金属进入农作物再进入人体;⑤破坏森林、植被,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损害农作物。

3.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destruction of ozonosphere)是指近几十年来,平流层中的臭氧层逐渐变薄,在南北极甚至出现臭氧空洞(ozone hole)的现象。1985年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空洞,后来在北极、青藏高原也观察到这一现象。过去30年臭氧空洞逐渐增大,2000年测定南极大陆上空洞面积达2800万km2。

人类使用含氯氟烃(CFCs)、溴代氟烃等化学物质是引起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CFCs亦称氟利昂(freon),主要是指一氟三氯甲烷(CFC-11)和二氟二氯甲烷(CFC-12)。自然界不产生CFCs,1929年美国生产CFCs以来,CFCs已广泛用作制冷剂、气溶胶推进剂、发泡剂、溶剂和氟树酯原料。CFCs排放进入大气后,由于缺乏短波紫外线作用,它在对流层的其降解十分缓慢(半衰期10~50年);到达平流层后,CFCs受到短波紫外线作用而发生光解,释放出游离氯,后者与O3作用生成氧,从而破坏了大气的臭氧层。溴代氟烃(哈龙,Halons)有溴三氟乙烷(FC-1301)和溴氯二氟乙烷(FC-1211)等灭火剂和溴代甲烷(CH3Br)和二溴乙烷(CH2BrCH2Br)熏蒸剂等,它们排放到大气后,可转移至平流层,使平流层的游离溴离子浓度大幅度上升。溴与氯有协同作用,可加速臭氧的消耗。

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几乎可全部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紫外线,使人类和其它生物免遭紫外线辐射的伤害。臭氧层破坏给人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①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皮肤癌多为基底和鳞状细胞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美国环境保护局依据以往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资料估计,O3每减少1﹪,该类癌症的发生率将增加2﹪~3﹪。另有人估计,总O3减少1﹪,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皮肤黑瘤的发生率将分别增加4﹪、6﹪和2﹪;②导致严重的皮肤灼伤,对浅肤色的人们尤其如此;③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④引起全球范围内气侯变化。

(三)空气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一方面取决于大气污染

物的性质、浓度、持续作用时间、作用方式及污染物间的联合作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由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不同,来源不同,侵入机体的途径、毒害作用机理和在体内的代谢、蓄积、排出途径等各不相同,同时污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浓度不同,人群中各个体对污染物的暴露时间及机体的抵抗力的差异,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

(1)急性危害:大气中污染物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高,可使当地人群吸入大量污染物而引起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大气污染引起中毒的范围大小不一,有时可波及整个工业城市;有时可影响一个或整个工业区;有时仅影响到工厂附近的居民点。发生急性中毒时,往往有一个比较严重的污染源或存在事故性排放,同时有不良的气象条件和特殊的地形存在。世界各地曾发生过多次大气污染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如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整个城市被浓烟吞没,超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1964年日本富山市因工厂氯气管道破裂,氯气外溢污染大气,发生急性氯气中毒,患者533人,住院43人。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联合农药厂渗漏45吨异氰酸甲酯,毒气向下风向扩散,很快笼罩了约40 km2的地区。几天内死亡3000多人,52万人受到伤害,其中10多万人终生残废。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引起的急性危害事件屡有发生,比较典型的如重庆硫化氢井喷事件和氯气泄露事件等。此外,车、船倾覆导致的化学物质污染空气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慢性危害:大气中低浓度有毒、有害污染物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则可发生慢性危害。大气中的SO2、NO2、H2S、氯气、硫酸雾、硝酸雾和颗粒物不仅能对呼吸道、眼结膜产生急性刺激作用,而且还可长期反复刺激这些部位引起咽炎、喉炎、气管炎和结膜炎等。呼吸道炎症的反复发作,可以造成气道狭窄,气道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最终形成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气颗粒物中含有有毒元素,如铅、镉、铬、氟、砷、汞等。世界上许多城市大气中镉、锌、铅、铬的浓度分布趋势与居民的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症状的分布趋势一致。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居民唾液溶菌酶和免疫性球蛋白A(SIgA)的含量均明显下降,血清中的免疫指标也有所下降,表明大气污染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大气中某些污染物如甲醛、某些石油制品的分解产物均能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发生在日本四日市的哮喘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大气污染

可导致肺部疾患,使肺功能下降,肺动脉压升高,继发肺心病。此外,某些污染物如CO、O3、NO2等能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而造成组织缺氧,加重心脏负担,使心脏病的患病率上升。

(3)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中能检出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及其衍生物和某些无机元素砷、铅、镉、铬、铍等,其中致癌性最强的是B[a]P。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程度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许多研究结果均显示:城区肺癌死亡率大于近郊区;近郊区又大于远郊区。我国的研究发现,上海、沈阳、天津等大城市居民肺癌死亡率与大气中B[a]P浓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毒理学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都证实砷、B[a]P等污染物均有致癌作用。

表1-3 我国部分城市与其远郊县的男性肺癌调整死亡率(1/10万)

城市死亡率近郊县死亡率远郊县死亡率

上海29.32 24.49 16.21

长沙23.99 7.14 3.09

哈尔滨19.29 8.31 6.86

太原17.05 14.09 9.08

北京14.85 10.67 8.30

2.对动物的危害动物与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大气环境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伤害,动物也不能幸免于难。凡是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大气污染事件,对动物也产生同样的危害和影响。空气污染对动物的危害,除污染物直接侵入造成伤害之外,还通过污染食品进入体内,导致发病和死亡。因为动物没有能力去选择和鉴别某些具有毒性的食品,所以它们将比人类更容易遭受污染物的伤害和影响。根据有关文献报道,美国一家炼钢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二砷等废弃物,污染了厂区周围的牧草,牧草中砷的含量高达1338 mg/kg,使周围24km2内的3500头羊中毒死亡625头。我国一家钢铁厂曾经采用含氟量高的矿石原料,排放的烟气中氟含量很高,污染周围的牧草和水源,引发牛、羊、马等牲畜的骨骼变形、骨折等。酸性降水可导致淡水湖泊和河流的酸化,长期处于酸性的水体会影响鱼类的繁殖,使鱼群密度降低,甚至种群消灭。据报道,瑞典、挪威等国都出现过因酸雨造成的湖泊鱼虾绝迹的现象。

3.对植物的危害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危害植物的生存和发育的:一是使植物中毒或枯竭死亡,二是减缓植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植物受空气污染的伤害以叶子最为严重,植物在生长期中长期接触大气的污染物,损伤了叶面,减弱了光合作用,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空气污染物可通过植物叶面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干扰酶的作用,伤害其内部结构,使代谢机能出现障碍而引起植物枯黄,农作物减产,严重时使植物死亡。各种有害气体中,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氢等对植物的危害最大。

近年来,酸雨对植物的危害日益受到关注。酸雨对植物的毒害很大,它使植物的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成熟率降低,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土壤的肥力,因而造成森林枯萎,树木死亡,农作物减产。据报道,我国酸雨区面积在迅速扩大,已约占全国面积的30%,酸雨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降水的pH <4.9时,将会对森林产生更明显的损害。

4.对材料的损害空气污染物如SO2、NO x、Cl2、H2S等对各种材料和物品有腐蚀损坏作用,特别是对金属制品、油漆、涂料、皮革、纸张、纺织品、橡胶制品和建筑物损害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酸雨对材料、建筑物及文物古迹的危害也十分严重。酸雨对金属材料的腐蚀作用是通过电化学过程,使金属表面的氧化保护层及其本身腐蚀而损害。硫酸酸雾、二氧化硫气体能使纺织品、皮革、纸张变脆、涂料变质。光化学烟雾能引起汽车的橡胶轮胎龟裂,金属制品加速腐蚀。高浓度的氮氧化物能使尼龙织品腐蚀而破碎。英国在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后进行了调查,因烟雾造成的器物腐蚀损失高达8亿多美元。

(四)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继1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煤烟污染、19世纪石油和汽车工业发展带来光化学烟雾污染之后,现在人类又进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代污染时期,国际上公认室内空气污染是对健康危害最大的环境因素。据统计,全球近一半的人处于室内空气污染中,室内环境污染已经引起35.7%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和15%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室内空气污染导致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刺激作用室内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甲醛及其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大量存在于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化妆品、清洁剂、杀虫剂、消毒

剂、防腐剂、印刷油墨、纸张、纺织纤维中,室内来源很多;甲醛造成的室内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甲醛有刺激性,人的甲醛嗅觉阈为0.06 mg/m3,当甲醛浓度达到0.15 mg/m3时,可引起眼红、眼痒、流泪、咽喉干燥、发痒、喷涕、咳嗽、气喘、声音嘶哑、胸闷、皮肤干燥发痒、皮炎等。

甲醛还可引起变态反应,主要是过敏性哮喘,还可引起过敏性紫瘢。

VOC是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目前已鉴定出500多种,常见的有苯、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二异氰酸酯类等。它们各自的浓度往往不高,但多种物质共存于时,其联合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目前认为,VOC对人体有一定刺激作用,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食欲不振、恶心等,甚至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并可引起变态反应等。

2.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BS)某些建筑物内,由于空气污染、空气交换率很低,以致在该建筑物内活动的人群产生了一系列自觉症状,而离开建筑物后,症状即可消退。近年来,国外有关专家提出了SBS。SBS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眼、鼻、咽喉部位有刺激感,头疼、易疲劳、呼吸困难、皮肤刺激、嗜睡,哮喘等非特异症状。

目前认为,SBS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室内空气中的吸烟烟雾、甲醛、VOC、颗粒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生物杀虫剂等污染物是引起SBS的主要因素。尽管SBS是一种非致死和非致残性病态综合征,脱离―不良建筑物‖之后,有关症状亦可以消失,但是,它可以长期困扰在―不良建筑物‖中工作或生活的人,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影响其健康和舒适水平;另外,不能排除那些导致SBS的危险因素的其他危害,例如甲醛和醛类化合物诱发的过敏性皮炎、哮喘;醛类和苯系物的潜在三致作用等等。因此,开展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卫生检验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致癌作用室内空气污染与肺癌的相关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我国云南省宣威县居民长期以烟煤为燃料,造成室内PAHs污染,B[a]P污染尤其严重,是导致当地肺癌高发的主要原因,肺癌死亡率居全国之首。经检测,燃烟煤农户室内空气中B[a]P浓度很高,最高的达到626.9 g/100m3,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600多倍。在当地进行的居民室内

空气中B[a]P浓度与肺癌死亡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群肺癌死亡率随室内空气中B[a]P浓度增高而升高,与吸烟率高低无关,这种现象在妇女当中表现尤为明显。

食用油在加热烹调时产生的油烟是肺鳞癌和肺腺癌的危险因素。烟焦油是香烟烟雾中微粒部分的浓缩物,含有B[a]P等10多种极强的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建筑材料释放的氡及其短寿命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肺癌。此外,装饰材料中的苯可引起白血病,甲醛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疑致癌物。

4.氟中毒燃煤型氟中毒是一种由于燃煤污染空气环境而引起的人体以骨组织病变为主的全身性、慢性中毒性疾病。这类疾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分布于14个省、市、自治区。病区居民以高氟煤为燃料做饭、取暖,尤其在高寒潮湿地区,居民为防止刚收获的玉米和蔬菜受潮变霉,将粮食挂在房内烘烤,氟很容易被烘烤的食物吸收或吸附,导致烘烤后的粮食、蔬菜中的氟含量增高数倍至数百倍。病区居民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他们约有2/3的时间在室内活动和休息,加之经常食用含高氟的食物,从而导致氟中毒。病人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此外对肾脏、肝脏、心脏、神经以及免疫系统均有危害。

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室内空气CO污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心绞痛有密切关系。据调查资料显示,室内CO污染水平与居民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含量成正相关,COHb增加可加强心肌缺氧的发展。

6.危害儿童健康室内空气污染从多方面伤害儿童的健康:首先,诱发儿童的血液性疾病。医学研究证明,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诱发白血病的主要原因。其次,增加儿童哮喘病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而死于哮喘,而其中35%为儿童。我国1~5岁儿童哮喘患病率很高。第三,造成新生儿先天性异常。第四,引发新生儿心脏病。第五,使儿童的智力大大下降。

7.生物性变应原引起的过敏症变应原又称过敏原,是一种能激发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此种过敏原存在于室内空气中,成为空气的一种生物性污染物,主要的有花粉、真菌孢子、放线菌、尘螨、皮屑等。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有花粉病和尘螨过敏症等。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理化检验技术专业-副高级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理化检验技术专 业-副高级 导读:本文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理化检验技术专业-副高级,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理化检验技术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1、本专业知识 (1)全面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卫生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仪器分析中本专业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构造和基本操作及维护; (3)掌握本专业常用的检验方法的原理、操作和质量控制; (4)掌握实验室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日常维护技术; (5)全面掌握本专业常用的卫生和检测指标的卫生学意义。 (6)能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于本专业的数据处理和统计; 2、相关专业知识 (1)掌握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对理化检测的要求; (2)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3)熟悉与本专业常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4)掌握计量认证及其它资质认证的知识; (5)熟悉实验室的安全措施。

二、专业实践能力 1、具备独立完成本专业主要理化检验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改进和研究检测方法的能力; 2、能对检测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有能为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判定依据的正确的建议和意见。 3、基本掌握现场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现场采样和样品检测的运行能力; 4、掌握常见样品的采集、处理和测定方法等; 5、掌握实验室的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故障的发现和排除、以及维护保养等; 6、掌握理化检验中的质量保证措施; 7、能发现和解决本专业理化检测中的疑难问题。 三、学科新进展 1、基本了解本专业和相关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2、不断吸取理化检测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设备,将相关学科的先进技术、方法和仪器等应用于本专业。 附:本专业主要内容 1、空气(包括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居室和环境等)质量检验 2、水(水源水、饮用水)质量检验 3、土壤(含固体废弃物)卫生质量检验 4、食品卫生与营养成分检验 5、人体生物材料中有害有毒物质及其代谢物和反应物的检验 6、化学品卫生理化检验

浅谈卫生理化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浅谈卫生理化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8-05-18T15:34:49.75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6期作者:张鹏[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天津市宁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科 301500 摘要:目的探讨检验机构理化检验质量保证的方法和措施,把误差控制在容许的范围内,确保检测数据和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通过对获得资质认定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核,系统的开展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积极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结果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做好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才能为社会提供公正、可靠的数据。结论领导的重视,相关人员的努力,实验室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和仪器设备的持续更新,是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检验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作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并获得质量监督检验资质认定,允许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向社会和政府部门提供公正数据的同时,必须加强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理化检验工作作为卫生检验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检验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标准物质、化学试剂、实验用水、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方法的选择、仪器设备、环境温湿度、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所以理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是贯穿于整个检验分析过程的。 质量控制是指为将分析测试结果的误差控制在允许限度内所采取的控制措施。笔者结合平时的工作经验,对理化检验中质量控制的理解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1 质量管理体系 疾控中心实验室作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检测机构,必须按照组织结构、工作程序、质量活动过程和各种资源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和技术记录四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具有满足检验工作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设施,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证,也是提供准确、可靠检测数据的必要条件。 2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1 人员和设备 实验室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2],定期派人员到上级技术部门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实验室配备的检测设备,应能够满足所开展业务的要求,并对分析仪器进行定期维护保养[3]和周期性检定或校准,经检定或校准合格的仪器,实验室应当进行确认,仪器参数必须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并且要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做一次期间核查,应选择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中的主要检定项目,如:检出限、准确度、测量重复性、标准曲线线性等技术指标。 2.2 实验用水 理化检验根据检测对象不同,实验用水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试验用纯水满足《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5]GB/T 6682-2008中一级或二级水的规定,并且尽可能使用新制备的纯水。使用合格的纯水机制水,也必须定期维护,及时更换滤芯等过滤装置,以保证试剂的配置和实验的顺利进行。 2.3 标准(基准)物质和化学试剂 标准物质必须能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并且有标准物质证书,在证书给定的有效期内使用,以保证标准物质的可靠性。理化检验需要大量的化学试剂,必须从具备资质的生产厂家购买贴有试剂级别标签的化学试剂,还要注意试剂的纯度是否满足检验要求[4]。根据方法对试剂要求,选择色谱纯、优级纯或者分析纯的试剂。对于一些要求质谱检测的项目,应当考虑购买进口的硝酸、乙腈等无机或有机试剂,以保证试剂空白满足方法检出限的要求。还要注意不同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的存放条件,如低温、避光等保存方式,有的试剂还需临用现配。 2.4 环境因素 实验室的温湿度、气压、通风、照明、洁净度等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到样品的分析结果,特别是对仪器分析的影响比较大,会导致检测结果误差的增大,所以要对实验室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记录和控制。并且实验室要合理的布局,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干扰要进行有效地隔离,以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6],尽最大可能减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 2.5 方法的选择 方法的选择是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实验室优先选择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 2.6 样品采集 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采集的样品量能满足实验室检测的要求,同一批样品至少三份,供初检、复检、备检用,并且样品的流转环节要有唯一性标示。 3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在检验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可显著提升卫生检验的准确性[7]。 3.1 试剂的配置,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准确称量、严格操作、认真记录,防止交叉污染。 3.2 滴定操作的质量控制:临近终点时应缓慢、少量多次滴定,以免滴定过量。 3.3 室内质量控制由实验室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质量控制系统,对本实验室的工作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价,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8-9]。具体有以下方法: 3.3.1空白实验:可消除或减少由室内环境因素、试剂、蒸馏水等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空气理化检验试题

空气理化检验试题

————————————————————————————————作者:————————————————————————————————日期:

空气理化检验试题(卫检专业)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分) 1.碱熔钼兰比色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时,混合熔剂的组成 为。 2. 常用的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有 和。 3.影响铅及其化合物对人体毒性的性质主要有和。 4..聚氯乙烯滤膜的最高使用温度为。 5.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通常分,和 。 6. 在氟试剂—镧盐光度法测定空气中氟化物的方法采样时通常在采样夹中安 装两层滤膜其中第一层为,第二层为。 7. 粉尘分散度的主要测定方法是 和。 8. 二硫腙光度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的玻璃仪器必须用 浸泡,进行除处理。 9.流量计校正后适宜在使用,不适宜在使用。 10. TVOC是 指。11.用二硫腙比色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的二硫腙氯仿应用液的浓度应控制为用调零,b=1cm,λ=510nm条件下, 其A

=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5 分) 1. 根据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化学性质和其他性质的变化,大气层可以分为五层,其中空气污染主要发生在(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2. 已知空气中SO 2的浓度为20 m g/m 3,SO2的摩尔质量为64,因此空气中 的S O2的浓度也可以表示为( )p pm 。 A 12 B 7 C 8 D 10 3. 单个采集器的采样效率大于90%时,可用( )方法计算采样效率。 A y ≈ b a a +×100% B y=a b a -×100% C y=R a ×100% D y ≈a b a +×100% 4. 空气检验中采集气体量必需大于最小采气量,是为了避免( )。 A 假阳性 B 假阴性 C 阳性 D 阴性 5. 气泡吸收管常用于采集( )状态的物质。 A 气体和气溶胶 B 气体和蒸气 C 气溶胶和蒸气 D 气体、蒸气和气溶胶 6. 一个10L 的湿式流量计的最大校正范围是( )L/m in 。 A 0.1~0.5 B 0~12.5 C 0~25.0 D 5~30 7. 在空气理化检验中常需要采集平行样,平行样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同一台采样器的两个采集器的进气口相距( ),同时采集两分样品。 A 1~10cm B 1~20cm C 1~5cm D 5~

分析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分析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卫生检查工作已成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能,目前,在卫生防疫的各项内容中,卫生检验已经成为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卫生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的助力器,为疾病防控中心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项工作能够科学严谨的进行。在卫生检查中,理化检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卫生检查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挑战。 关键词:卫生理化检验;疾病预防控制;作用 近年来,卫生检验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卫生防疫的各项工作起着主导的作用,卫生检查能够带来准确的数据,不仅指导疾病预防控制,而且能够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同时,在卫生检验工作中,应用理化检验能够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提供新的技术,促进了各项工作有序的发展。因此,卫生理化检验能力的提高成为当前卫生检查工作中的重点。本文将对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进行讨论,现综述如下。 1、卫生检验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1]。近年来,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得利益,大量的滥用农药、兽药以及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中混入大量的化学物质,这对人类的饮食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问题。我国在200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障了人们的食品安全。因此,为了能够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需要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控制能力,提高食品理化检验水平,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对食源性疾病进行防控,从根源上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入侵,通过检测,为食品安全提供可靠的信息。(2)对各种新

空气理化检验试题

空气理化检验试题(卫检专业) 一、填空题:(每空±_分,共20_分) 1. 碱熔钼兰比色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时,混合熔剂的组成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常用的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3. 影响铅及其化合物对人体毒性的性质主要有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4..聚氯乙烯滤膜的最高使用温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通常分,和 _____________ 。 6. 在氟试剂一镧盐光度法测定空气中氟化物的方法采样时通常在采样夹中安装两层滤膜其中第 一层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粉尘分散度的主要测定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 8. 二硫腙光度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的玻璃仪器必须用_________________ 浸泡,进行除__________ 处理。 9. 流量计校正后适宜在_____________ 使用,不适宜在______________ 使用。 10. TVOC 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用二硫腙比色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的二硫腙氯仿应用液的浓度应控制为用 调零,b=1cm,入=510nm条件下,其A= _______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_25_分) 1. 根据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化学性质和其他性质的变化,大气层可以分为五层,其中空气 污染主要发生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2. 已知空气中SO的浓度为20 mg/m3,SO的摩尔质量为64,因此空气中的SO的浓度也可 以表示为()ppm A 12 B 7 C 8 D 10 3. 单个采集器的采样效率大于90%寸,可用()方法计算采样效率。 A y ?一^ X 100% B y= X 100% a + b a C y= a X 100% D y ?X 100% R a

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由理化检验理论知识和实践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理化检验理论知识包括绪论、水、食品、空气、化妆品、生物材料、土壤与底质的检验等十八个项目,实践内容包括卫生理化检验技术中常用仪器设备的参观与使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改性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学校)为主导,以解决基层医学检验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以基层实际应用技能为主线,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以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以理化检验项目理论知识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强教材可读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学校)为纲领,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农村医学检验工作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内容上做到“宁宽勿深”,深入浅出,重视图、表的合理应用,变难为易、化繁为简,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构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相结合的《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教材体系。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对卫生理化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一般实践仪器的辨识的训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检验专业工作实践中去,从而达到职业学校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目的,提高解决卫生检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1 本课程总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14学时,实践4学时。除此之外,本门课程的每堂课均应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各类样品常见成分的检测。2.熟悉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在临床检验工作、农村卫生工作及其他检验与监督中的应用。 (二)技能教学目标 通过各章节的沟通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对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方法和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卫检空气理化检验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碱熔钼兰比色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时,混合熔剂的组成 为。 2. 常用的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有和。 3.影响铅及其化合物对人体毒性的性质主要有和。 4..聚氯乙烯滤膜的最高使用温度为。 5.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通常分,和 。 6. 在氟试剂—镧盐光度法测定空气中氟化物的方法采样时通常在采样夹中安 装两层滤膜其中第一层为,第二层为。 7. 粉尘分散度的主要测定方法是和。 8. 二硫腙光度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的玻璃仪器必须用 浸泡,进行除处理。 9. 流量计校正后适宜在使用,不适宜在使用。 10. TVOC是指。 11. 用二硫腙比色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的二硫腙氯仿应用液的浓度应控 制为用调零,b=1cm,λ=510nm条件下,其A=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5 分) 1. 根据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化学性质和其他性质的变化,大气层可以分为五 层,其中空气污染主要发生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2. 已知空气中SO 2的浓度为20 mg/m3,SO 2 的摩尔质量为64,因此空气中的 SO 2 的浓度也可以表示为()ppm。 A 12 B 7 C 8 D 10 第1页共8页

第2页 共8页 3. 单个采集器的采样效率大于90%时,可用( )方法计算采样效率。 A y ≈ b a a +×100% B y=a b a -×100% C y=R a ×100% D y ≈a b a +×100% 4. 空气检验中采集气体量必需大于最小采气量,是为了避免( )。 A 假阳性 B 假阴性 C 阳性 D 阴性 5. 气泡吸收管常用于采集( )状态的物质。 A 气体和气溶胶 B 气体和蒸气 C 气溶胶和蒸气 D 气体、蒸气和气溶胶 6. 一个10L 的湿式流量计的最大校正范围是( )L/min 。 A 0.1~0.5 B 0~12.5 C 0~25.0 D 5~30 7. 在空气理化检验中常需要采集平行样,平行样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同一台采样器的两个采集器的进气口相距( ),同时采集两分样品。 A 1~10cm B 1~20cm C 1~5cm D 5~10cm 8. 在有辐射的采样点采样,应用( )测定气温气湿。 A 通风干湿球温湿度计 B 干湿球温湿度计 C 杯状水银气压计 D 水银温度计 9. 焦磷酸重量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 2的实验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时间条件, 温度要求控制在( )范围内。 A 230~240℃ B 138~155℃ C 500~800℃ D 245~250℃ 10. 皂膜流量计的主要误差来源是( )。 A 气体流量 B 肥皂水的浓度 C 气体的密度 D 时间测量误差 11. 采集空气中可沉降的颗粒物,应用装有( )的集尘缸采样。 A 乙二醇 B 氯仿 C 四氯化碳 D HCl

空气理化检验试题

空气理化检验试题(卫检专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 分) 1、碱熔钼兰比色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时,混合熔剂得组成 为。 2。常用得标准气体得配制方法有与。 3.影响铅及其化合物对人体毒性得性质主要有与。 4。.聚氯乙烯滤膜得最高使用温度为、5.空气污染物得存在状态通常分, 与 。 6。在氟试剂—镧盐光度法测定空气中氟化物得方法采样时通常在采样夹中安装两层滤膜其中第一层为,第二层为、 7。粉尘分散度得主要测定方法就是与。 8. 二硫腙光度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得玻璃仪器必须用 浸泡,进行除处理、 9。流量计校正后适宜在使用,不适宜在使用。 10。TVOC就是指。 11. 用二硫腙比色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得二硫腙氯仿应用液得浓度应控制 为用调零,b=1cm,λ=510nm条件下, 其

A=。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5 分) 1. 根据大气层得温度分布、化学性质与其她性质得变化,大气层可以分为五层,其中空气污染主要发生在(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C中间层 D 热层 2. 已知空气中SO 2得浓度为20 mg/m3,SO 2 得摩尔质量为64,因此空气中得 SO 2 得浓度也可以表示为( )ppm。 A12 B 7C 8 D 10 3。单个采集器得采样效率大于90%时,可用( )方法计算采样效率。 A y≈×100% B y=×100% C y=×100% D y≈×100% 4。空气检验中采集气体量必需大于最小采气量,就是为了避免( )。 A 假阳性B假阴性C阳性 D 阴性 5、气泡吸收管常用于采集( )状态得物质、 A气体与气溶胶 B 气体与蒸气C气溶胶与蒸气 D 气体、蒸气与气溶胶 6。一个10L得湿式流量计得最大校正范围就是( )L/min。 A 0。1~0。5 B 0~12、5 C 0~25.0 D5~30 7。在空气理化检验中常需要采集平行样,平行样就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同一台采样器得两个采集器得进气口相距( ),同时采集两分样品、 A 1~10cm B 1~20cm C 1~5cm D 5~10cm 8. 在有辐射得采样点采样,应用( )测定气温气湿。

浅析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浅析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6-04-22T15:14:28.2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作者:汪锋 [导读]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疾控中心在卫生改革进程中,卫生防疫站逐步发展为疾病控制中心,而疾病防控中心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理化检验。 汪锋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疾控中心 225000 【摘要】卫生理化检验是卫生检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与实践可知,其在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其引起重视。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及相关调查,主要就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中的作用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卫生理化检验;疾病预防;控制;作用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都得到了提高,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各种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研究主要就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中的作用作以下分析,以此为疾病预防及控制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1我国卫生理化检验必要性的分析 在卫生改革进程中,卫生防疫站逐步发展为疾病控制中心,而疾病防控中心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理化检验。近年来,疾病防控中心的工作职责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主要根据监督实施检验,现在则必须要真正掌握各种科学技术才能顺利开展卫生理化检验工作。疾病防控中心一定要不断增加理化检验水平,全面掌握理化检验相关专业知识及技术,促进监测范围的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主动地位,发挥良好的疾病防控作用。随着“毒大米、“瘦肉精”事件的频繁发生,餐桌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之一,大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放心食品”也被不断评出,很难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面对这些形势,国务院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开始大幅提高,国家经贸委等相关部门也开始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重点管理项目。 2卫生理化检验的主要任务分析 随着卫生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疾病防控中心在卫生部 112 号文件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首先,疾控中心必须要负责卫生行政部门分配的各项疾病防控工作,完成相关疾病预防控制人物;其次,疾控中心必须要负责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最后,疾控中心必须要负责与公共卫生事业相关的各项技术研究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为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开展提供支持,确保各项中毒应急任务等够得到顺利完成,另外,也要重视对外技术服务。技术支持说起来容易,在实施过程中其实相当困难,技术支持方很有可能会由支持者转变成为被告,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改进相关技术,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尽量防止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3理化检验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1 食品理化检验及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给我们的疾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要尽量保证食品生产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引导国家以及各大企业更好地应对入世挑战,积极研究新型技术和方法,完善相关管理制定及标准,更好地服务企业;其次,必须要针对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内容,例如毒大米、瘦肉精以及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找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食品安全理化检验工作有效性,达到良好的疾病预防控制目的。 3.2 环境理化检验及作用 首先,针对水质中包含的有机污染物、农药成分以及氯消毒副产物等,必须加强理化检验力度;其次,针对化妆品内包含的激素、氢醌以及苯酚等成分进行检验,检验产品中是否包含一些紫外吸收剂或者抗氧化剂等有害物质;最后,针对油气等涂料,检验其是否存在有机物挥发,是否包含邻苯二甲酸酯,同时还要针对木质板材加强甲醛检验。通过加强环境理化检验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环境安全,避免严重的环境污染,为疾病预防和控制创造良好条件。 3.3 职业卫生理化检验及作用 职业病防治法发布以后,必须要不断加强职业病相关检测工作过,针对职业病的理化检验不但包括检测项目准备,同时还包括各种监测途径的准备,理化检验具备较大难度,首先,过去对于这方面内容的检测缺乏良好的工作基础,其次,由于化合物在种类上十分繁复和复杂,而且化合物数量正在逐年激增,每天新增的化合物大概就有两万种之多,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见到的化合物也有近十万,给理化检验工作带来更大困难和挑战。现阶段,传统的理化检验项目已经很难满足职业病卫生理化检验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职业卫生理化检验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检验设备,掌握科学的检验方法和技术,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更好地完成疾病防控任务。职业病防治是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职业卫生理化检验能够避免职业病的频发,提高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4结语 总之,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在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检测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科学,从而才能促进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永亮.陈志强.乐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J].当代医学,2011,(24):102-103. [2]任艳梅.理化检验质量控制考核中有关技术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8):151-152. [3]苏辉耀.疾控中心卫生理化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和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2):114-115.

2015年医学高级职称理化检验技术考试用书

2015年医学高级职称理化检验技术考试用书 更多题型,题库请到《天宇考王》官网免费下载: https://www.doczj.com/doc/2f10534559.html, 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考前冲刺、历 年真题等。试题量:1080道。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全面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卫生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仪器分析中本专业常用仪器的原理、基本构造和操作及维护。 (3)全面掌握本专业所用的检验方法的原理、操作和质量控制。 (4)全面掌握实验室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日常维护技术。 (5)全面掌握本专业所用的卫生和检测指标的卫生学意义。 (6)能熟练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于本专业的数据处理和统计。 (二)相关专业知识 (1)掌握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3)熟悉与本专业所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4)掌握计量认证及其它资质认证的知识; (5)熟悉实验室的安全措施。 二、专业实践能力

1、具备独立完成和指导本专业理化检验工作的能力,并有改进和研究检测方法的能力; 2、能对检测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能为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判定依据的正确的建议和意见; 3、掌握现场调查的方法,具有现场采样和样品检测的设计和运行能力; 4、全面掌握样品采集、处理和测定方法等; 5、熟练掌握实验室的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故障的发现和排除、以及维护保养等; 6、熟练掌握理化检验中的质量保证措施; 7、能发现和解决本专业理化检测中的疑难问题,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学科新进展 1、应了解本专业和相关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2、不断吸取理化检测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设备,将相关学科的先进技术、方法和仪器等应用于本专业。 附:本专业主要内容 1、空气(包括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居室和环境等)质量检验 2、水(水源水、饮用水)质量检验 3、土壤(含固体废弃物)卫生质量检验 4、食品卫生与营养成分检验 5、人体生物材料中有害有毒物质及其代谢物和反应物的检验 6、化学品卫生理化检验 7、化妆品卫生质量检验 8、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理化检验 9、其他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题库,开创单机版,手机版,网页版三位一体多平台学习模式。

检验试卷B

一、A型题(每题1分,50题,共50分。)

1、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中,样品与光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感应发生在下列哪个部件上? A.光源 B. 吸收池 C. 单色器 D. 检测器 2、单色器的作用是: A.提供入射光的装置 B. 分离出所需波段光束的装置 C. 折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D. 检测光强度的装置 3、波长的重复性是指: A.波长指示器上所示波长值与实际输出波长值的差值 B. 多次发射时各波长之间的偏差 C. 仪器对于紧密相邻的峰可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D. 波长的差值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 Lamber-Beer定律不适用的是: A.入射光为单色光 B. 入射光为复合光 C. 被测溶液的浓度较小 D. 被测溶液中分子间互不干扰 5、荧光光谱是指: A. 以荧光波长作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 B. 以荧光强度作横坐标,荧光波长为纵坐标作图 C. 以激发光的光波长作横坐标,荧光波长为纵坐标作图 D. 以荧光波长作横坐标,激发荧光的光波长为纵坐标作图6、荧光分析法中,荧光波长与激发光波长的关系是: A.相等 B. 荧光波长>激发光波长 C. 荧光波长<激发光波长 D. 不确定 7、原子光谱吸收仪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测定范围广、试剂用量少等多种优点,其缺点主要是: A.不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 B. 准确度低 C. 重现性不高 D. 对仪器的要求高 8、在原子吸收分析法中, 被测定元素的灵敏度、准确度在主要上取决于 A.空心阴极灯 B.火焰 C.原子化系统 D.分光系统 9、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对光源的要求是: A.只要强度稳定,可以发射任意波长的光 B.发射锐线光谱 C.背景光源的影响小,对其要求低 D.可以发射杂质元素的辐射,有利于对杂质元素的检测 10、二氧化碳培养箱内CO2主要是由()调节的。 A.湿度调节装置 B.湿润的含水托盘 C.温度调节器 D.CO2调节器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期末复习word资料35页

第一部分:水质理化检验 1、水污染定义: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给各种水体环境带来杂质,当这些杂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水质变化,给人类环境和水的利用产生不良影响,就称水污染。 2、污染源的类型:凡向水体排放或释放污染物的来源和场所,都叫做污染源。可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 3、水质指标:衡量水中杂质的具体尺度。各种水质指标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和数量,由此可判断水质的优劣和是否符合要求。 第一节、三氮的测定 NH3-N、NO2-- N、NO3--N总称为三氮,主要来自含氮有机物和粪便污染,以及特殊工业污水。随着无机化作用的进行,水中有机氮化合物不断减少,微生物的营养素不断减少,水中致病性微生物也逐渐减少,因此三氮的含量多少常作为水体有机污染程度以及自净能力的指标。 无机化作用:水中复杂的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和氧气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无机物的过程。 NH3 (NH4+) →NO2-→ NO3- + - - 新近(污染情况水体自净能力) - + - 不久 - - + 很久 + + + 连续 一、NH3-N

氨氮在水中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NH4+ 和 NH3。一般要求饮用水中的氨氮不得超过0.02mg/L。 1、纳氏试剂比色法 (1)原理:在碱性溶液中氨与纳氏试剂碘化汞钾生成棕黄色的碘化氧汞胺,反应产物在15-30分钟内稳定,颜色深浅与氨氮的含量成正比。(2)特点:本法是用于无色透明、氨氮含量较高的水样,本法准确、操作简便、但抗干扰能力差。 2、样品前处理--蒸馏法 a.原理:利用在碱性条件下NH3易挥发,通过蒸馏使其与水中共存成分分离而消除干扰,再进行比色法检测。 b.特点:本法可分析有色浑浊干扰成分多的水样,也可用来分析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c.操作:加热蒸馏,稀酸溶液做吸收液。 水样调至中性 水样(25.0ml)标准系列 ↓+水至25ml ↓+酒石酸钾钠 ↓+纳氏试剂 混匀,放置15分钟,比色测定 d.注意事项:a采样后尽快分析。如需保存加硫酸使 PH1.5~2于4℃下保存.b余氯加Na2S2O3除去。c水硬( Ca2+ Mg2+ )加酒石酸钾钠溶液络合。d蒸馏时PH应为7.4,加缓冲溶液。e加入标准溶液后即加水稀释混

空气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 分) 1. 碱熔钼兰比色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时,混合熔剂的组成 为。 2. 常用的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有 3. 影响铅及其化合物对人体毒性的性质主要有 4. .聚氯乙烯滤膜的最高使用温度为。 5. 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通常分 。 6. 在氟试剂—镧盐光度法测定空气中氟化物的方法采样时通常在采样夹中安 装两层滤膜其中第一层为,第二层为。 7. 粉尘分散度的主要测定方法是和。 8. 二硫腙光度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的玻璃仪器必须用浸泡,进行除处理。 9. 流量计校正后适宜在 10. TVOC是指。 11. 用二硫腙比色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的二硫腙氯仿应用液的浓度应控制为用调零, b=1cm,λ=510nm条件下,其A=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5 分) 1. 根据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化学性质和其他性质的变化,大气层可以分为五层,其中空气污染主要发生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2. 已知空气中SO2的浓度为20 mg/m3,SO2的摩尔质量为64,因此空气中的 SO2的浓度也可以表示为()ppm。 A 12 B 7 C 8 D 10 效率大于90%时,可用()方法计算采样效率。

aa b×100% B y=×100% a ba aa bC y=×100% D y≈×100% aRA y≈ 4. 空气检验中采集气体量必需大于最小采气量,是为了避免()。 A 假阳性 B 假阴性 C 阳性 D 阴性 5. 气泡吸收管常用于采集()状态的物质。 A 气体和气溶胶 B 气体和蒸气 C 气溶胶和蒸气 D 气体、蒸气和气溶胶 6. 一个10L的湿式流量计的最大校正范围是()L/min。 A 0.1~0.5 B 0~12.5 C 0~25.0 D 5~30 7. 在空气理化检验中常需要采集平行样,平行样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同一台采样器的两个采集器的进气口相距(),同时采集两分样品。 A 1~10cm B 1~20cm C 1~5cm D 5~10cm 8. 在有辐射的采样点采样,应用()测定气温气湿。 A 通风干湿球温湿度计B干湿球温湿度计 C杯状水银气压计D水银温度计 9. 焦磷酸重量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的实验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时间条件,温度要求控制在()范围内。 A 230~240℃ B 138~155℃ C 500~800℃ D 245~250℃ 10. 皂膜流量计的主要误差来源是()。 A 气体流量 B 肥皂水的浓度 C 气体的密度 D 时间测量误差 11. 采集空气中可沉降的颗粒物,应用装有()的集尘缸采样。 A 乙二醇 B 氯仿 C 四氯化碳 D HCl

空气理化检验试题

空气理化检验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空气理化检验试题(卫检专业)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碱熔钼兰比色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时,混合熔剂的组成 为。 2. 常用的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有和。 3.影响铅及其化合物对人体毒性的性质主要有和。 4..聚氯乙烯滤膜的最高使用温度为。 5.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通常分,和 。 6. 在氟试剂—镧盐光度法测定空气中氟化物的方法采样时通常在采样夹中安装两层滤膜 其中第一层为,第二层为。 7. 粉尘分散度的主要测定方法是和。 8. 二硫腙光度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的玻璃仪器必须用 浸泡,进行除处理。 9. 流量计校正后适宜在使用,不适宜在使用。 10. TVOC是指。 11. 用二硫腙比色法测定空气中铅时,所用的二硫腙氯仿应用液的浓度应控制为用 调零,b=1cm,λ=510nm条件下,其A=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5 分) 1. 根据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化学性质和其他性质的变化,大气层可以分为五层,其中空 气污染主要发生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2. 已知空气中SO 2的浓度为20 mg/m 3,SO 2的摩尔质量为64,因此空气中的SO 2的浓度 也可以表示为( )ppm 。 A 12 B 7 C 8 D 10 3. 单个采集器的采样效率大于90%时,可用( )方法计算采样效率。 A y ≈ b a a +×100% B y=a b a -×100% C y=R a ×100% D y ≈a b a +×100% 4. 空气检验中采集气体量必需大于最小采气量,是为了避免( )。 A 假阳性 B 假阴性 C 阳性 D 阴性 5. 气泡吸收管常用于采集( )状态的物质。 A 气体和气溶胶 B 气体和蒸气 C 气溶胶和蒸气 D 气体、蒸气和气溶胶 6. 一个10L 的湿式流量计的最大校正范围是( )L/min 。 A ~ B 0~ C 0~ D 5~30 7. 在空气理化检验中常需要采集平行样,平行样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同一台采样器的两个采集器的进气口相距( ),同时采集两分样品。 A 1~10cm B 1~20cm C 1~5cm D 5~10cm 8. 在有辐射的采样点采样,应用( )测定气温气湿。 A 通风干湿球温湿度计 B 干湿球温湿度计 C 杯状水银气压计 D 水银温度计 9. 焦磷酸重量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 2的实验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时间条件, 温度要求控制在( )范围内。 A 230~240℃ B 138~155℃ C 500~800℃ D 245~250℃ 10. 皂膜流量计的主要误差来源是( )。

卫生理化检验 第三章 样品预处理

第三章样品预处理 第一节样品预处理的意义 样品预处理(sample pretreatment)是通过溶解、分解、分离富集、浓缩纯化等手段,将样品转变成适于操作的状态。 一、卫生理化检验样品的特点 在卫生理化检验中,样品来源广泛,有空气、土壤、水、生物材料等;样品状态多样化,包括气态、液态、固态、胶体等各种状态;组成复杂,有无机物、有机物、而且存在的方式和化学结构有所不同;被测成分含量低,一般在ppm、ppb级甚至更低;干扰因素多,基体效应复杂,因而会出现一般分析化学中尚未出现的问题。 二、样品预处理的目的 样品预处理应达到以下目的:①浓缩被测组分,提高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②消除共存组分对测定的干扰;③通过生成衍生物等转化处理,提高被测组分的响应值;④样品更易保存和运输;⑤去处有害成分,保护仪器、延长其使用寿命。 三、样品预处理的地位 1.需要时间长 一般卫生理化检验分析过程中耗时,样品采集6.0%;样品处理61.0%;分析测试6.0%;数据处理与报告结果27.0%。用于样品处理的时间是分析测试的10倍以上。 2.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大 样品处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比分析测试的影响大,许多情况下检验项目的精密度、准确度甚至检测限,由样品处理的方法和处理过程决定。 四、样品预处理的评价依据 目前,样品预处理方法多达数十种,但没有一种适合所有的不同样品或不同被测组分。即使同一被测物,如果样品所处环境不同,也需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兼顾,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切实可行的预处理方法。 合理选择样品预处理的方法,一般按照以下原则评价:①有效去处干扰测定的组分;②被测组分的回收率高;③操作简便、省时;④避免使用贵重试剂和仪器、成本低。⑤避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第二节经典预处理技术 一、样品的消化技术 消化(digestion)是指分解过程,在分析化学中一般指分解和氧化。消化产物是易于溶解的单质或氧化物,因此消化处理主要用于元素分析。 经典的样品消化技术分为干灰化法(dry ashing)和湿消化法(wet digestion)两大类。 (一)干灰化法 干灰化法是常用的无机化处理方法,用于破坏食品、土壤、生物材料和水样中的有机物。特点是方法简便、加入试剂种类少、有利于降低空白值。 1.高温分解法 (1)常压高温分解法:将经粉碎或匀浆的样品1~10g置于铂、镍、银或瓷坩锅中,先在100~150℃下干燥并炭化,再置于高温电炉中于450~500℃灼烧至样品灰分呈白色或浅灰色,经溶解、定容供分析测定。 样品的干灰化一般不需添加试剂。为了促进样品分解或抑制样品挥发损失,可在样品中

卫生理化检验 已整理

B比重(specific gravity):现称相对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同体积同温度下的纯水质量的比值。我国规定标准温度是20℃ B饱和差:在一定气温下,空气的最大湿度与绝对湿度之差。饱和差越大,说明空气中还可容纳的水汽越多,人体蒸发散热越容易,单位与绝对湿度相同。 C粗蛋白:凯氏定氮法所测得的含氮量为食品的总氮量,如尿素、游离氨、生物碱、无机盐氮等,故由定氮法所得的蛋白质量成为粗蛋白。 C粗脂肪(crude fat):用有机溶剂将食品中的游离脂肪和脂溶性成分提取出来的混合物成为粗脂肪。 D动态配气法:精确控制流量将原料气和稀释气混匀,混合标准气连续不断由混合室流出作为标准气使用。E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中的各种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相互作用或与大气的正常组分反应形成物理或化学性质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F风向频率:从某个方位吹来风的重复次数与各个方向吹来风的总次数的百分比。 G感官检验:以人的感觉为依据,凭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对食品的质量进行检验,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G干燥法:将食品样品在95—105℃下加热烘烤或在减压下低温加热烘烤,用样品减失的质量表示水分。G过氧化值(peroside value):100g油脂氧化碘化钾生成碘的克数,以质量百分率表示。 H恒重:指前后两次烘烤称重,其质量差不超过规定的毫克数(2mg) H挥发性盐基氮:指动物性食品在腐败过程中,由于酶及细菌的作用,使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和胺(腐胺、尸胺、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等碱性含氮物质。此类物质在碱性溶液中具有挥发性,故称挥发性盐基氮。H化学耗氧量COD:在规定条件下,以强氧化剂(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测得所消耗的氧量。 J绝对湿度:在一定气温下,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J静态配气法:在已知体积容器中准确加入一定量的气态或蒸气态的原料气,然后加入稀释气体混合均匀。L雷因许试法(Reinsch test):是利用金属铜在盐酸溶液中能使砷、汞、锑、铋等化合物还原成元素状态(生成合金)或生成铜的化合物,沉积于铜的表面,显不同的颜色和光泽,用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这些金属。 R溶解氧DO:溶解于水中的单质氧。若水中溶解氧较低,在不同程度上说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可能性较大。测定方法:碘量法:原理 R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指任何一天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防止产生慢性和潜在性危害) S酸价(acid value):衡量油脂酸败程度的指标,指中和1g油脂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S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的现象。 S水体污染物:凡能造成水体的水质、生物、底质质量恶化的物质或能量。 S水体污染源:凡向水体排放或释放污染物的来源和场所。 S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使水体可基本上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S水中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S水的酸度:指水样中所有能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的总量。构成水酸度的物质主要有强酸、弱酸和强酸弱碱盐。 S水的酸度:指水样中所有能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的总量。构成水酸度的物质主要有强酸、弱酸和强酸弱碱盐。 S生理饱和差:当气温与人体温度相同时,单位体积空气中还能容纳多少水汽。 X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最大湿度的比值。 Y样品(sample):从总体中抽出的作为总体的代表参加检验的一部分食品 Y余氯:加入氯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后,水中所剩余的氯。包括游离性余氯:Cl2、HClO、ClO-和化合性余氯:一氯胺(NH2Cl)、二氯胺(NHCl2)、三氯化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