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弘扬民族历史文化

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弘扬民族历史文化

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弘扬民族历史文化
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弘扬民族历史文化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号:40812208 班级:汽车服务工程12102 姓名:陈露露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

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形声字在日常用字中比例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首都博物馆参观感受

首都博物馆参观感受 今天气温很宜人,没有了周四的寒冷,我决定去参观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投入使用。它集北京珍贵文化遗产于当代建筑成就于一体,是一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能力超过100万人次。北京国宝荟萃,首都博物馆收藏了一大批极具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历代宫廷古瓷,还可以欣赏名家翰墨;从温润玉器中体会古人对平安生活的向往,从古朴的青铜器遥想燕赵悲歌。新首都博物馆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临时展厅,陈列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与城建》、《古都北京艺术精品展》、《京剧文化展》《京都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另外地下一层还有潘玉良画展,可谓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 我逐一参观了每一层的展览。我对历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先参观了历史文化展览。从战国时代一直到民国解放时期的历史文物一一陈列在橱窗中,货币、撰文、玉器、碑文以及皇室专用物品都展示在观众眼中。清朝盛世时期的街市微缩景观图全部用木头雕刻,做工精细,工程繁杂,陈列了皇帝身穿的龙袍,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了制工者的智慧与辛劳。皇帝戴的金翼善冠制工相当考究,笔筒、带勾、凤钗、金簪、金錾花饰件、纹镯等全部是纯金做的,显示了皇室生活的奢华,这些是当时的百姓望尘莫及的啊! 四层是艺术精品展,古瓷的精品都在这里一览无遗了,彩瓷、青花、黄釉等种类繁多,我对这种古董没有什么研究,只能停留在看的水平,看哪个好看就行,我拍了两张比较喜欢的,一个是松石粉彩多穆壶,还有镂空六方套瓶,这两种都应该算彩瓷,当然还有喜欢的,但手机屏幕小拍不下了,有些许遗憾。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一进入这个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仿搭的戏楼,里面在介绍京剧的角色、行当,我没有坐在那里看,继续参观,从左边看是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的演出资料以及他演出时所穿着的戏服,做工精致,保存完好。右边是京剧的脸谱及角色,因为我对京剧不是特别懂所以就不多介绍了,说错了就是对国粹的亵渎了。 还是看看民俗文化展览吧,还是民俗最贴近百姓生活了,这一点无论何时都是让人怀念的。这也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许多外国观众对这些老北京京腔京韵的文化也是感到惊奇不已的。当我进入这个展厅时,感觉像回到了老北京,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看到这里立刻感觉到了做个北京人的自豪与骄傲。老北京的结婚习俗、过年习俗、包括生子的习俗让我们这些生长在80后的人感到新鲜。结婚在老北京是件很繁复的程序迎亲仪仗队、抬婚轿、抬聘礼、洞房花烛等一系列的程序,虽然繁复但热闹非凡,新娘要穿凤冠霞披,女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就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中完成了。 这次参观令我大长见识,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更加深化了我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博物馆浓缩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精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初三五班 王廉钧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globalization, China and America,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also have strengthened the mutual dependence between them. However,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ten have conflicts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Therefore, the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then compare some parts of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last it shows that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America will not only help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 culture, but also help to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Key Words: China and America, family education, political system,tourist ideology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北京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闻名中外,在被推出的中国七大古都中,名列前茅。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北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有更多具有北京特色的东西,如:京剧,四合院,京味的小吃,还有我们不能不说的京腔。 北京的主要景点有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长城等等。 北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华丽的戏服、动听的唱腔、百变的脸谱,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都常有传统的京剧演出。 四合院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一座座青瓦灰砖的四合院之间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穿过蜿蜒曲折的胡同,走进迷人的四合院,会让人真正领略到老北京的风韵。 世界上许多历史文化古城所以能经久不衰地延续并发展下来,一个内在的核心要素是这些城市始终代表着它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传给后代。不研究古代文化,不懂得和不悉习珍惜、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新的、现代的城市文化。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我相信,北京会以她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和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让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北京!

汉字与历史文化

《汉字与历史文化》读书报告 本书简介 作者:王贵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月第一版 这本书是结合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在汉字形音义的分析中阐发文化现象。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些字作为读书笔记的内容。 第一章汉字与宗法制度 “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把锋刃向下的斧子,而斧子是上古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也象征着力量的权威,故而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侯”字来源于古代的射礼,古代射礼有三种:分为大射、宾射、燕射。而其所用的箭靶被称作“侯”,侯是一块挂在绳子上的方布。“侯”字后来表示人,因此在上部加了“人”旁。“礼”字的繁体是“禮”,来自于祭祀等鬼神活动。“禮”的右侧在甲骨文中上面意为玉,下面是豆,意为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由此看来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 “示”字意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先公、先王的统称,而且形同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 “宗”字源于祖庙,上面的宝盖头意为房子,“示”则是祭祀对象,神主。 “申”、“电”都是源于闪电,在甲骨文中“申”字是闪电的形状,而“电”的繁体是“電”,是雨中出现的“申”,因此也是闪电。在上古时代,古人不理解闪电的由来,意为是神的所为,因此在“申”的左边加上了表示神主的“示”,就组成了“神”字。 “巫”和“觋”都是古代在人与鬼神间传递信息的使者,但是巫是女性,而觋则是男性,从“巫”字的甲骨文构造可以看出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 “卜”字的来源是商代笃信鬼神,因而具体表现就是占卜。古人占卜时将龟甲放在灼烧甲骨小坑的东侧,因此龟甲和小坑的形状就形成了“卜”字。而灼烧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就形成了“兆”字。而“占”正好是“卜”字和“口”组成,边有了表示询问吉凶的意思。“盟”字来源于古代诸侯宣誓缔约,“盟”下面是“皿”,皿是缔约时最要的用具,而“明”指的是明察事理之神,因此组成了“盟”字。 “臣”和“妾”在上古时都是指奴隶,臣是男性奴隶,而妾则是女性奴隶。“宰”由宝盖头和“辛”组成,宝盖头意为房子,而“辛”则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因此也表示罪犯或奴隶。但是颇为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字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地位都有所上升。 “丧”在甲骨文中是由“桑”和众口组成的,古人将“桑榆”喻为落日,并且古代丧葬时用桑为死者束发,而众口是表示人死后亲朋好友的哭喊声。 第二章汉字与军事刑律 “军”起源于我国古代军队征伐、田野在野外驻扎时,为防不测,用兵车围成圆圈,起到城墙的作用,在小篆体重,“军”字正像用兵车围成圆圈的形状。 “兵”起源于武器。“兵”上面是“斤”,斤是有柄的砍伐工具,也是战斗武器。而“兵”下面则意为左右两手,正像双手举着斤,表示武器。 “戈”是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戟”是戈的柄顶有矛形刺刃的武器;“戉”字也起源于兵器,在甲骨文中,“戉”字好似一把锋刃超左侧的斧子,戉非常大且重,更多的作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戍”产生于守卫边疆,“戍”在金文中很像人的肩上扛着戈的形象。 “戎”字产生于兵器。“戎”的字形中有“十”,指铠甲,古代也算作是兵器;而右边则是兵器“戈”。 “殳”字来源于兵器。“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主要用于撞击。“殳”下面是“又”像人手,有手持兵器之意。

文化的民族特点

文化的民族特点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论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虽然“文化”二字还没有连用在一起,但毋庸置疑这是中国人对“文化”一词探究的起点。中国文化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也吸纳了外来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历史的进程中,传统文化逐渐从诞生到发展到繁荣,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中国文化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民族特点。 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并没有产生过断档,也没有发生过跳跃。中国文化既具有统一性,也带有多样性;既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还存在着巨大的包容力。正是这些看似冲突,实际却相辅相成的特点,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不像西方文化依附于神学。中国的宗教并没有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是宗法道德观念。我国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身分,故而也就形成了我国古代社会注重血缘亲疏而忽略信仰,注重构建和谐的人伦道德社会而比较略于自然科学的探索。也就导致了我国的以伦理代替宗教,以人治代替法制。 宗法制度起源于父系氏族公社的家长制度。商代时期,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趋于严密;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周

天子地位动摇,宗法制度也开始摇摇欲坠。而此时产生的儒家学说,继承并发扬了周的文化,并形成了“仁”的思想。所谓“仁”,就是对人的平等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据此出发而提出的汉代以后,儒学独尊,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成为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而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则成为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个性格与分别。这和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的地理环境相对的封闭,同外域交流相对比较少,所以一直以来我国都注重于内在的发展,而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的向外扩张的积极动力,从而也就使我国在历史的大多数时期内处于相对统一的文化状态之中。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也自然有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区的各民族的人相互往来,使他们的文化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我国多元丰富的传统文化。 中国人一直讲求“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种思想的包容性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的思想渗透于文化的每个角落,正是受其影响,我国古代的人信奉“中庸之道”缺乏打破陈规、创新的意识,但也正是由于此,我国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强,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之时,文化却仍然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富于乐土安天的情趣,文化的哲学追求是稳定和美感,崇尚一种不计较的生活态度。而西方文化更推崇冒险

2020北京历史博物馆观后感3篇

走进历史博物馆,在领略优秀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激荡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回想。以下是北京历史博物馆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虽然雪花在天空中飞舞,却挡不住人们参观博物馆的脚步。今天上午,我和妈妈就冒着20**年北京的第一场雪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来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传奇。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国家博物馆吧。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国博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12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收藏本国古代、近代文物资料及研究历史科学和有关学术问题的机构,拥有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和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国博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足迹,展示着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是中华儿女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精神家园。同时,这里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整个人类文明的宏伟殿堂。 你是不是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呢?我希望大家都来参观一下中国国家博物馆,感受一下中国历史文化的传奇。 这次参观,真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切身体会到先辈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他们的可贵精神将永存人们心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通过参观,我感慨万千,感慨国家从贫穷落后一步一步走上复兴之路的艰辛。 观看了展现中国从改革开放时期一穷二白的面貌到现在繁荣昌盛的历程,让我了解了中国实现复兴所走的路的不易与艰难,让我了解了中国在面对困难和考验时无惧无畏勇往只前的精神,让我了解了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复兴,使我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一百多年前,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从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到内部的战争,中国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饱经沧桑的历史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感到沉重。可中国人民最后还是站起来了,勇敢无畏地应对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按自己制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认真而踏实地走着,慢慢实现着复兴之路。 《古代中国》的展览陈列方式没有沿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的历史阶段划分方式,而是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展览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共有展品25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 0余件,一级文物就占500余件,包括仰韶文化鹰形陶鼎、红山文化玉龙、商周四羊青铜方尊、秦兵马俑、唐三彩陶釉马、明万历太后凤冠等,较全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瓷器展、青铜器展和佛造像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 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 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 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 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 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 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 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 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 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 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 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 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 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 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中华民族之法海真源 四年之前,有幸读到李敖大师的《北京法源寺》,此书不足20万字,竟然花上一个月的时间来回读了两次,这却不是此书艰深晦涩,不过此书却是一本值得思考的书,阅读起来要多花点时间和功夫的;现在重读感慨良多。 故事简介 《北京法源寺》阐述的故事是以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近代康梁的“维新变法”为背景展开描写的小说。故事本身并无特殊之处,在历史课上我们已经见识过的了,本书真正精彩之处却是书中各主要人物之间大段大段的对话,康(康有为)佘(佘和尚)之间的,梁(梁启超)谭(谭嗣同)之间的,谭(谭嗣同)王(大刀王五)之间的,书中所要表达和阐述的思想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大人物之间的对话来阐明的。同时书中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在他们的说话间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此书涉及的内容异常丰富,借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说“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李大师本事狂妄之人,自卖自夸“内容丰富自是罕见”,读完此书觉得李大师言之成理,并没有丝毫的夸大成分。 书中人物 书中所描写的是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同时也是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人物为横剖。主要人物有三人,即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但书中的主角却为一人---谭嗣同。作者安排他们的出场的顺利就表明了谭嗣同是书中的真正主角。出场顺利先是康,然后是梁,最后是谭,谭嗣同的出场就注定了他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为后面他献身于变法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感情强烈地把谭嗣同敢于献身,敢于流血、有宏大气魄又有深刻思想的的革命先烈英雄任务树以伟大的形象。 精彩之处 前面提到书中的精彩之处在于各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在对话之中引用了中国大量的典故,上至春秋战国下至宋元明。 关于善 康佘之间的论“善”,佘和尚认为“判定善的真伪,要从他做出了的看。做出来的善,我们就与人为善,认为那就是善;如果他没做,只是他想去行善。说去行善,就都不算。”而康有为则认为“善发自一个人的心迹,存心善,才算善,存心恶,便算恶。”我觉得这些争论多有唯心唯物的色彩,虽然至今文能明了分辨,但是还是获益匪浅的。 关于忠义、生死 这里我觉得生死的抉择和忠义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一并举说。生与死,是人生这段旅途的两个端点。一个人没有权利选择生,但有权利选择死。所以,由古至今,“死”一直是人们既避讳又不得不提起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因人而异,大致上可以分为这几种:极度贪恋生命,恐惧死亡,于是当面对生死选择时常常不惜自己的尊严原则而去保全那同时也在黯淡下去的生命;对生命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放弃了生命的权力,以死亡来逃避现实;而还有一种人,面对生死,可以超脱世俗,从容选择,留给后人的,是感动,敬佩和深思。虽然在小

悠久的历史文化 独特的民族风情

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 滴水六﹒二一布依歌节溯源 滴水村奇山秀水,生态良好,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蕴酿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滴水社区前称滴水村,由董谷一名演化而来。董谷与滴水,均由社区境内的滴水岩子而得名。兴义历史上有名的“狮子山瀑布”,就是现在的滴水岩子。清朝咸丰《兴义府志》,民国《兴义县志》关于《狮子山瀑布》一节记载:“花水河(即今天的弯塘河)从县城东北狮子山麓流下,深十数丈,形成飞瀑,董董之声响若雷鸣,数里可闻,其下田坝深壑如谷,有寨名‘董谷’。飞瀑流处如雨如雾,岩上芭蕉常在细雨滋润之中,其景其声,构成‘雨洒芭蕉’奇景”。与城中大佛洞山“犀牛望月”,小岛公园“跋浪亭”齐名,并称清朝与民国时期的兴义八景。 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黄草坝设兴义县,全县有村级屯寨433个,董谷名列其中。董谷一名,历经明朝、清朝、民国,直到建国后,一直沿用600多年。1958年实行公社化,董谷高级农业社改称大队,工作队以滴水岩子最近为由,改称滴水大队。滴水一名出现后 沿用至今。 董谷是兴义明清时期布依族土司黄平营下属十三马目之一的“内直马”,也是土司府的第二府衙。标志着布依族土司权势地位的马目府,花园、接官厅、寨门、太阳庙、龙王庙、牛王庙已不复存在。但记载着布依族黄姓迁徙史的祖坟碑、马目墓,保护寨子安全的营盘山,祭祀祖先、办学育人、村组办公的黄家祠堂,屯集兵马抗击吴三桂保护黄草坝城的老营盘山,这些历史时代的建筑物仍会诉说滴水六百年来的兴衰曲折与顽强。 滴水最早居民,系明朝初年由湖广江西调北征南将士落业于此的后裔。其中布依黄姓,由原籍迁徙一步到位落业于此,自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至今已有628年。查郎贺岑韦等姓布依族,辗转迁徙,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陆续定居于此,也有300多年。民国以来,汉苗等族迁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通婚,到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家庭有两个以上民族,成了真正的民族大家庭。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篇一: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一进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厅,大厅里有指示牌,上面清楚地介绍展区的分布。博物馆总共分为5层,分为东区西区。穿过曲缓的走廊,我们逐层观阅。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历代宫廷古瓷,还欣赏了名家翰墨,从古朴的青铜器遥想燕赵悲歌。 首先我来到的是“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厅”踏着清缓流转的音乐,走进了明清绘画作品展,这里陈列的是明清绘画作品。昏黄的灯光下,一幅幅巨大的山水泼墨画,或挂立,或横铺,笔墨工细,设色淡雅,诗画相融。文人画家通过笔墨丹青,肆意挥洒出意境深邃,飘逸,清幽,惟美的世外桃源。而这形神兼备的绘画艺术足以展示古代封建文化鼎盛时期的独特魅力。对于绘画作品我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但我也能感受到文人画家通过笔墨丹青,挥洒出的那种意境深邃、飘逸、青幽、惟美的精神世界。

顺着二层的螺旋结构往上走,我来到了三层的“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中国书法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之一,可谓中华文化艺术之“大雅”与“大美”。“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有如无声的诗,无音的歌,一寸毫錐,挥洒气韵风骨,爱恨离愁,书写着人们最本质的精神世界。有“集书之大成者”美誉的著名书画家文徽明书法造诣深厚,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工。适笔遒劲流畅,法度严谨,笔峰挺秀,自成一体。令人拍案称奇。“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以收藏或流传于北京的明、清时期的名家墨书精品为主线,展示北京书法艺术的特色。 第四层是“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以反映燕国青铜器文化面貌为主线,从铸造技术、造型、纹饰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铜艺术。有各种兵器,如直内短胡——穿戈,柱脊短剑,长铤箭镞,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争战不休的社会状况。也陈列着许多生活用具,如饮酒纹鼎,礼仪上用于客人洗手的双耳蝉联纹盘和装饰的鸠权杖首饰。这些埋藏了千年而又重见光明的器物,尽管有些是锈迹斑斑,但以其丰富的器类,高超的工艺技术,超凡的艺术价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等鲜明的特点早已闻名于世。这些闪烁着古人智慧光芒的青铜器体现了古人模仿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形态的珍贵材料。

最中国的汉字——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中国的汉字——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学校景观雕塑《景苏》三年前已设计完成。为迎接市上十佳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评估,工程紧锣密鼓地实施。但到最后阶段,以书简为背景的内容却是空白。于是,我受托设计,由于时间急迫,方案几经改换,最终决定使用2010年10月《中华遗产》杂志社评出的“最中国汉字——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但是,网上提取的信息几乎完全错误,幸亏及时发现,否则刻上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耗时8个小时,想尽一切能想到的办法,几乎在网上辗转全国,终于在下午5点收到杂志社传来的邮件……今天,雕塑已完成,成为唯一由《中华遗产》杂志社授权的作品,备受师生喜爱。由于各位专家对所选字的解读详略不一,博主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补充或改编。分五个部分与大家分享这一中华文化。感谢《中华遗产》杂志社的大力支持。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北京名胜古迹赏析课心得体会

北京名胜古迹赏析课心得体会 历史在漫漫长河中流动,不断地侵蚀了广袤大地,大浪淘沙,曾经的三大文明古国皆已随风而逝,只有古老的中国依然屹立于东方大地,史书上记载的奇人异事,都是不可磨灭的印象。炎黄子孙在漫漫长路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无限智慧和优秀文化,我认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在史书、劳动工具等具体事物中,更在于中国名胜古迹文化中。 我喜欢中国的历史,更喜欢现在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以及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化细致入微的演绎。我记得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建筑、每个事物都被人们渲染着一段传奇故事,任何东西在中国名胜古迹建筑上都有一段历史。老师上课讲过人民大会堂建造过程中的一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在一般建筑物的空间里,通常是一个有棱、有角的长方形立方体空间,如果万人礼堂,也同样处理,人在如此高大的空间内必然会觉得单调乏味。这个问题一时间困扰了大会堂总设计师张镈,他只得向周总理汇报告急,周总理经过思索,吟了两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空的大自然怀抱中,非但不觉得自己渺小,反而觉得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如果将大礼堂的顶棚圆曲而下与墙体连成一体,如同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话,那么人在其中不是很自然地不会有渺小和单调的感觉了吗?总理的话让人茅塞顿开,最难解决的设计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一直很惊讶,10个月居然能建成人民大会堂,在此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师在课上给我们看过《故宫100》的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讲述故宫的恢弘大气、引人入胜。我一直没去故宫,我觉得在北京,这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城市,拥有紫禁城这个可以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的宝贵之地,绝对不可以走马观花地进行游览。我注意到《故宫100》纪录片一开始有故宫各种地方、各种建筑的名字,如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奉先殿、孝道等,在故宫上空,汇集于密密麻麻的一圈,再来讲述一百座建筑的命运,呈现故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故宫里体现的古人细化的想法,融入极其多的中华文化,课上讲过的太和殿及其神兽,我很感兴趣,更感兴趣的是关于太和殿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仔细观察过太和殿和其它宫殿的人,就会寻出古建筑里边的学问,能够找出“五脊六兽”的标准答案。从古建筑的规制里,你会发现,这里边体现着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先是仙人骑凤,后面依次排列,鸱吻、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可能不会有很多人能读出这些名字,可这些名字及名字背后的神话故事,都含有中国文化对人深深的吸引力。当然,在中国名胜古迹,更在故宫内,都含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字作为一个事物的名字,不同于西方建筑的高达、雄伟,中国建筑更倾向于小巧、玲珑、精致。榫卯,古代建筑大多用的是它进行连接,按现在力学测试是非常合理的物理学结构,故宫建造最让我惊奇的是,它不用一根钉子,全是木架结构及对木架结构的反复敲打,慢慢建成的,这也是中国建筑的榫卯,这个小小的物体,在文化中体现出中国的智慧。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就是“建筑版太极拳”。“墙倒屋不塌”这句话,老师反复讲着,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的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 我上网翻阅资料,在汶川大地震中,房屋倒塌无数,但是部分旅游景点古建筑墙体稍有破损,重要原因就是建筑的木质框架结构。“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表里如一”,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更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名胜古迹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感受到过去的一种文化气息。

100个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汉字让老外叹为观止

100 个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汉字,让老外叹为观止! 在文字的国度里,英文简洁,俄文神秘,法文浪漫... ... 真 可谓摇曳生姿,万紫千红!而最具魅力的,却只有汉字这种! 这些美丽的方块符号横平竖直,撇如帚,捺如刀,上下左右,穿插谦让,几千年来,在这横竖撇捺的方寸之间,孕育出了多少倜傥潇洒的文人骚客,多少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今天小C 为大家挑选了100 个最具中国文化的汉字 这100 汉字中既有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让我们从其起源意义、历史演变、社会语境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截取其中的某些碎片,进行宏观解读。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 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 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身二人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 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

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 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 大对立面是阴阳。 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直为人们 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 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 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 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 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 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 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 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 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 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 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 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 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 《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 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参观首都博物馆观后感心得体会(4篇)

参观首都博物馆观后感心得体会(4篇)3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陈列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与城建》、《古都北京艺术精品展》、《京剧文化展》、《京都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可谓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本文是XX 精心收集的首都博物馆观后感,仅供参考! 参观首都博物馆观后感心得体会几十年后的“七一”又参观博物馆,也许还是现在学生时代,每次参加什么活动,老师都要布置作业写“观后感”的习惯,此时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让我又想写点什么,本人酷爱参观展览馆和博物馆,不论出差旅游每到一地,只要有时间条件许可,都把参观当地博物馆作为首选,他是你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回顾多年来参观博物馆的经历与感受,让我感受到祖国历史的脉搏与改革开放的脚步。 记得小学时代,第一次参观天安门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那时对那些古人类创造的石器工具、陶罐、瓦片、不知其意义所在,只对刀枪感兴趣,也激发了我动手的能力,参观后就动手用木头,削刻了一支形驳壳枪,在以后的观展中看了中国的印章,他让我萌发了学习篆刻的兴趣。而今在进入博物馆,又是一种不同的心态与感受了。 当你步入博物馆就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把你带入了那远古的洪荒时代,我站在那古朴、泛着钢绣的青铜器前我欣

赏已不是它的器形与上面雕刻的文字。我只感受到一股够重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它似一种气场,凝缩了中华几千年前的信息向你释着。 当我仰视着那些精美的字画,我已不再解谈其中的内容,站在远处看,你似感觉到画中的人物飞翩翩得向你走来,那字里行间,急似飞流瀑布,缓似行芸,感觉妙不可言。 当我俯视那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玉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古人琢玉的场面,过去人们形容大自然的造化是鬼斧神工,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你就理解了什么事巧夺天工了。 在浏览神采各异的瓷器时,想得更多是不可思议,我想到古人,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让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你不得不感造物主的神奇。 北京风俗展又让我联想去探讨,为什么祖先会把皇城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 走马匆匆时进午,走出博物馆还在回味,似知道了很多又似一片模糊。 晚临睡前有习惯的拿起枕边的一本《禅悟》翻悉看到中国古代有一个禅宗和尚青源惟信禅师得到以后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加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到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一段充满禅机的话,看到此语顿觉感悟,今天的感受不就是“悉山不是山,秀水不是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