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海水白点病

论述海水白点病

论述海水白点病
论述海水白点病

论述海水鱼白点病第一章

第一章(转述许信德先生多年养殖经验)

引言

海水白点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向来被认定是侵袭海水鱼类中,破坏力最强的寄生虫之一,其高感染力长期以来,造成不论是观赏鱼类或食用鱼类的死亡以及饲主的经济损失。尤其水族箱中属于封闭环境,更是提供了白点虫一个绝佳的繁殖环境。在这个封闭系统中,预估白点虫每6至8天,其数量便可繁殖近10倍之多。

尽管我们对于此寄生虫已有相当了解,事实上白点虫目前仍是对于饲养硬骨海水鱼类健康方面的最大威胁之一。此原因有部份便是由于许多海水鱼玩家及销售业者,长期以来对于白点虫的生命周期、传染模式及治疗方式所传递的资讯,事实上并不正确(虽然不是有意的)。本文共分为五篇,目的便在详述白点虫的各方面资讯,希望能

藉此导正那些原本错误的认知。

什麼是海水白点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Cryptocaryon irritans一般被海水鱼业者称为“ICH”或是“白点”,它是一种发现在热带与温带海洋硬骨鱼类身上,附有纤毛的原生寄生虫。此病原体系海水鱼类之专性寄生虫,亦即因其乃依靠鱼类取得食物来源,必须依附在鱼类身上才能成长,因此在其寄生阶段,若是无法依附于宿主,此寄生虫将只能存活一至二日。

歷史典故

1937年,日本人Sikama首次提出关于海水白点虫的报告,起因于这种被称为纤毛寄生体的白点虫,感染了东京帝国大学水產学会水族箱中的45种鱼类。在此之前,此类寄生虫的感染行为仅止于在公立或私人的开放水族馆中观察的到。自此以后,海水白点虫的问题,便开始在海洋生物养殖上逐渐受到重视。海水白点虫与淡水白点虫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事实上他们是属于两种完全不同分类的寄生虫。

近期发展

广泛的系统分析以及分子诊断方法被使用于海水白点虫的重新归类。近来此原生体外寄生虫被建议应归入Prostomatea「纲」中的Prorodontida 「目」,且另新增一「科」Cryptocaryonidae做為归类。

研究团体近来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新证据,显示出海水白点虫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他们尝试将白点虫置于数种具有生存压迫的环境中,迫使白点虫必须不断的适应新环境及变化,实验结果却因而產生数个新的品种出来,同时白点虫也在一些新的地区被发现,这些地区的水温仅有12~16℃,较先前报告中的温度為低,在过去,白点虫被认为并无法生存于19℃以下的环境中。而在台湾属於低盐的环境中,也发现了高度变异的品种已在大量繁殖。由上述新发现我们得知,海水白点虫事实上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水温及不同盐度中都能生存,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新的策略和治疗法来控制它。

迷思与误解

海水玩家普遍存有相同的误解,以为只有健康状况较差的鱼只才容易被白点虫感染。当然,在受到压迫的环境下,鱼只的免疫功能会降低,使得鱼只在感染后,无法產生所需的免疫力。然而压迫的环境或是鱼只健康情形不佳,并非是否会感染白点病的必要因素,即使是健康的鱼只在未受压迫的情形下,若是暴露在白点虫的环境中,仍然很容易受到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实验中,「紧迫」并非鱼只是否会感染白点病的因素之一。

另一个在海水玩家中普遍存在的误解是认为白点虫在每一个鱼缸中或多或少一定会有,其实他们是误将白点虫视为与缸中普遍存在的细菌或病原体同类,因而假设这些原本已存在的白点虫,在缸子状况不好时(如水质不好或是喂食污染)便会爆发在鱼只身上。抱持这种看法的人通常都忽视了新鱼只在入缸前检疫的重要性,白点病必须由外来鱼只引进,否则无法在鱼缸中发生。一般说来,白点病是藉由已被感染的鱼只所带入的,未针对新进鱼只进行检疫,将大大提高传染的可能性。而由于缸中一般还有活石或软体生物,一旦白点病爆发后将更难处理。

Dr. Harry W. Dickerson在1994年夏季版的Seascope杂志中,针对海水白点虫做了以下论述:「要挽救缸中生物,实际上必须完全消灭所有的寄生虫,治疗才能產生效果」,「根除海水缸或养殖场白点虫的难题来自於其生命周期的复杂性,特别是有些白点虫在分裂体,以及

非同步脱离孢囊具传染性的掠食体阶段的潜伏期极长」,但透过有效的治疗与适当的程序,白点病仍可从鱼缸及鱼只身上完全消除。

海水白点虫属於专性寄身虫的一种,亦即在找不到宿主的情形下,它便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在营养体阶段)。考虑到白点虫在分裂体阶段需要3到28天孵化,因此建议将鱼只清空30天到6周的时间,使缸中找不到宿主,便能将白点虫从缸中完全消灭。并将移至治疗缸的鱼只施以有效的治疗(如使用低比重疗法或下铜药),以消灭鱼只身上的白点,可将其治愈。

哪些鱼容易被感染?

海水白点虫并无特定的宿主选择性,这表示了只要暴露在有白点虫的环境中,任何种类的鱼只都可能会被感染,甚至原本并非海水鱼类亦同,海水化的黑茉莉鱼就曾被用来作为试验品,以了解海水白点虫是否需要特定宿主。此外,在鱼缸或封闭系统中,白点虫繁殖的速度将以倍数激增,使得要对抗它愈来愈困难。鱼缸中之所以较大海中容易传染白点病,主要由于鱼缸中的相对高密度养殖,使得白点虫在掠食体阶段容易找到宿主。

很明显的,不同种的礁岩鱼类对于白点病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在封闭的环境中,其抵抗力因素可能远比不同鱼种对食物或环境需求等种种因素要来得重要。一般来说,神仙类、倒吊类、蝶鱼类或箱魨科鱼类,通常被认為较容易感染白点病,而板鳃类例如鯊鱼或是魟鱼等,则天生对白点病具有抵抗力。

传染模式

海水白点病通常起因于鱼缸中所加入的新鱼只原本就已经受到感染,已受感染的鱼只通常在身体上会发现有白点或是伤口,也可能因为病原体仍在营养体阶段,宿于鳃膜中而无法从外观察觉。

虽然并不常见,但白点病也可能是藉由其他管道进入鱼缸中,例如所置换的海水中存有正处于游离阶段的白点虫掠食体,然而由于孵化出来的掠食体能单独存活的时间极短,因此藉由这个管道导致感染的机会其实并不高,只要将海水静置24小时后再使用,基本上便可免除这个可能性。任何表面坚硬的物体,如砂子、石头、玻璃、缸中设备,甚至无脊椎生物(虽然他们不会感染白点病),都可让白点虫在分裂体阶段作为着床物,所以假若你将这些物体移到另一个干净的缸中,则分裂体或囊胞也会有可能被带入。同时,使用海水活体喂食时,理论上也可能因此带入白点虫。

风乾鱼缸、砂子、石头与设备可以除去附着在上面的分裂体,但很显然的,这个方法并不适用在活石上。倘若取得软体、活石或活砂的来源处已被感染白点病,那麼最好还是先经过检疫的程序后再移入缸中。

致死的原因

在一重度感染的封闭环境中,海水白点虫可引发鱼只的大量死亡,海水白点虫会引发之主要病变,称為白点病;其次还有某种细菌

或真菌的感染,通常也与白点虫有关。海水白点虫会导致宿主因窒息、渗透不平衡(指细胞膜内外液体压力不平衡)以及继发性细菌感染而死亡。

白点病会使得鱼只鳃膜產生上皮细胞肥大的徵状以及细胞次胶层的融化,若是攻击鱼只的白点虫数量足够,在受到感染的初期,肉眼可视鱼只体表有白点產生,而鱼鳃上皮将会严重受损;若是病状严重或遭受重复感染,将严重导致细胞次胶层融化及各薄膜空间不可逆的闭合。受掠食体侵袭所造成的伤口经常会成为伺机性细菌或是真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这些伤口也特别容易為假单胞类细菌感染而引发并发症。同时这些伤口也会危急鱼只黏液/鳞片/表皮间的平衡,使得渗透压功能无法正常作用及更为耗费鱼只的体力,对严重感染的鱼只而言,更可能造成渗透压的剧烈改变。一般说来,鱼只仅在遭受连续性严重感染后,才会导致死亡。

论述海水鱼白点病第二章

第二章

本篇是关于海水型白点虫(亦称為“盐水型白点虫saltwater ich.”)的五篇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章. 第一章的部份包含了关于海水型白点虫的介绍, 以及其发现歷史, 还有相关的研究发展. 也介绍了许多对于白点虫的迷思及误解: 什麼样的鱼种易受感染, 感染模式及致死的原因;本章将会继续接着介绍海水型白点虫的生命周期, 如何辨认海水型白点虫, 感染的临床症状, 适应变异的能力, 新的挑战及预

防的方法

生命周期

海水型白点虫的生命周期可区分為明确的四个型态,海水型白点虫并不像其他鱼类寄生虫般的需要中间宿主(例如: 蜗牛等),四个型态的生活周期主要可以区分为寄生期及脱离宿主后两大阶段;这四个型态是为掠食体theront, 原分裂前体protomont, 分裂体tomont 及营养体trophont。海水型白点虫的生命周期在温度24-27℃的情况下, 通常大约是在1到2周左右,生命周期的长度会因為变异种或特有种而有些微的差异,到至今有纪录的文件中并未发现在其生命周期中有任何休眠状态的存在。然而, 海水型白点虫分裂体所需要的孵化时间约為3 到28 天,在以往纪录中,分裂体孵化所需的最长时间為72天,然而海水型白点虫的生命周期与温度是有相关联的, 所以这样长的孵化时间并不可能存在于热带鱼缸中的。

白点病治疗

PS.这是热心的Brick版主提供自己精心制作的生命史图解图片通常当鱼身上被用来当做症状指标的白点短暂退去的时候, 鱼友常误以为白点感染已经治愈,事实上, 在白点虫的生命周期里, 当营养体成熟后, 便会离开宿主进入所谓分裂体繁殖的阶段,一般来说, 白点的消失只是短暂的, 通常几天过后, 会有更多白点出现。一、营养体Trophont 或寄生摄食阶段

鱼友通常最熟悉的便是海水型白点虫的营养体型态,白点虫的摄食型态乃是以类似盐粒般的白点出现在鱼的身上,营养体会持续性的依附在宿主身上的体表或上皮组织中,并摄食宿主鱼身上的体液,组织碎片, 或体表细胞,并靠着从宿主身上摄食来的营养成长, 逐渐成为以肉眼便可辨识的白点,通常会在 3 到7 天里完全成熟并离开宿主, 平均时间多为 4 到5 天内;在同一宿主鱼身上的成熟的营养体通常会在16-18小时的短时间内离开宿主,如果宿主鱼死亡, 营养体也会离开宿主鱼,若因宿主死亡而被迫在成熟前便离开宿主的营养体,虽然也能够產生分裂体,但这些分裂体常常因为不够成熟而无法產生可存活的掠食体。

二、原分裂前体Protomont 或离开宿主后且未形成胞囊前

营养体在成熟后便会离开宿主, 并退去身上的纤毛. 这就是所谓的原分裂前体阶段,原分裂前体通常会于清晨五点左右或清晨前夕离开宿主鱼,至於营养体是否利用清晨前的短暂黑暗时间离开宿主, 以减低被攻击风险的生存策略, 在学说理论上尚未被确立,这样的时间点很可能只是巧合,脱离宿主后的2到8 小时,原分裂前体会在底沙或活石上移动, 直到黏附在适当的地方。

三、分裂体Tomont 或繁殖阶段

原分裂前体会先吸附在鱼缸中的底砂、活石或其他适合的硬质表面上, 然后开始形成胞囊状的分裂体,这是所谓的繁殖阶段;在接下来的8 到12 小时, 分裂体会在体内开始形成一些子细胞, 也就是仔体,每一个分裂体所能產生的仔体数量, 会因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

异, 某些品种所能產生的仔体可能小於200 个, 而有些品种则可能多达上千个,当孕育成熟后, 分裂体会开始孵化并将仔体释放到海水中,这时被孵化出来的都是具备游泳能力的单一个体, 称之為掠食体。

分裂体孵化所需的时间会因某些因素的影响而產生极大的差异, 可能从最短的3 天到最长的72 天左右,海水型白点虫的生命周期与温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所以像72 天这样长的孵化时间基本上说来是非常不寻常的, 且只可能发生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 在适合珊瑚生长的温度下,分裂体孵化的时间约為 3 到28 天, 平均高峰集中在 4 到8 天,这些差异的存在或许是海水型白点虫所演化出来的生存策略;然而,在分裂体型态下两星期后,分裂体所能產生的掠食体不仅在数量上明显的减少, 且孵化出来的掠食体在感染能力上也大幅的衰减。

四、掠食体Theront或具感染性的浮游阶段

在海水型白点虫生命周期中具传染性的浮游阶段称之為掠食体, 在不同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从分裂体孵化出来后的12 到48 小时间, 掠食体是存活在水中的, 掠食体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找到适合的宿主, 否则便会死亡, 温度, 比重(盐度), 或特有种的差异可以解释寻求宿主时间上的差异.

掠食体孵化的时间, 一致性的都维持在清晨两点到九点之间, 从分裂体阶段到掠食体阶段的生理变化周期与光线虽然并没有关系, 但这也是尚未被解释说明的, 在从分裂体阶段孵化之后, 掠食体便快

速的失去感染的能力, 6 到8 小时后的感染能力便变的很低,孵化后的7.5 小时, 87%的掠食体仍然存活,经过11.5 小时后, 存活率便只剩下9%,孵化后的15.5 小时, 更只剩下0.34%,掠食体的大小会因为白点虫品种的不同, 地理上的分布, 宿主的品种差异, 以及水温的变异而有所不同,在掠食体接触到宿主之后,开始附着的阶段称之为原营养前体,原营养前体在附着宿主之后会开始鉆进宿主鱼的上皮组织, 这些伤口在短时间(可能只要五分鐘)内便会快速的恢复, 并覆盖住原营养前体,接着原营养前体便快速的转化成营养体, 展开寄生摄食的阶段。

唯一能够确认感染海水型白点虫的方法是用显微镜来观察新鲜鱼鳃, 鱼鰭的切片或从皮肤取得的抹片上, 检视是否有持续旋转动作,梨形的纤毛虫的存在,然而对鱼友而言, 如果对于自己所饲养鱼只的外表及日常行为有深切的了解时, 便能藉由观察一些容易辨识的临床症状来确认是否感染白点虫。

感染后出现的异常症状

- 体表分泌黏液增加

- 在感染初期, 会有过动、急躁的行为

- 在鱼缸中有磨擦抓痒, 冲撞急停的现象

- 有震颤, 抽搐, 痉挛的状况

- 容易惊慌,会寻找遮蔽物, 或躲藏的行为

- 出现的白点会在消失数天后再次出现

- 除感染早期之外, 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

- 蒙眼并伴随着细菌感染或体表出现红斑

- 鱼体出现退色的情况,各鳍收缩下垂,感觉萎靡不振的病态

- 出现针头或句点般大小的白点, 一开始会出现在皮肤或鱼鰭上, 然后出现在眼睛的部位

- 通常一些鱼直到疾病已经扩散,才会显露出受到白点病的侵袭,但不是所有鱼都一样

- 在感染后期, 出现烂鰭或其他细菌感染症状

- 皮肤出现因细菌感染所引起溃烂脱色的情况

- 喜欢停留在靠近水面或水流强劲的区域

- 缺乏食慾

- 感染后期, 出现脱水及体重急速下降的症状

海水型白点虫的适应能力

在经过几个世代演化后的分裂体身上, 发现了一些成熟个体特征的变异,这些变异的特征包含分裂体从单一生存的个体, 演进成群聚化,分裂体也从没有或微弱黏着性演变成具有黏着性,依据报导指出,有一种海水型白点虫冷水变异种, 会借由出芽繁殖来產生子代的分裂体,另外, 在上皮组织中的微小管道中也发现了具有微弱黏着性的分裂体。

在台湾及其他地区, 已经确认数种新品系的海水型白点虫的存在,其中在嘉义及高雄所发现,具有高度变异性的特殊种特别的引人注目,嘉义特有种是在一个比重(盐度)只有1.005的小池塘中所发现的,

这是在有纪录的文件中首次在这样低的比重(盐度)中发现海水型白点虫,高雄特有种则是从一个比重(盐度)為1.010的洞穴中所发现的分裂体的第12 个世代所取得的,Diggles and Lester 于1996年提出海水型白点虫的分布范围已经扩散分布到淡水出海口的区域。

新的挑战

海水型白点虫在地理, 温度以及盐度范围上的分布已经愈来愈广大到令人忧心, 且台湾特有种也相对的显现出海水型白点虫在物种上的多样性演化,这些报告让我们了解到, 实际上海水型白点虫是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来面对并适应新环境的变异,更让我们了解到要能有效的控制海水型白点虫病, 新的策略及治疗方式是必要的,就以往的文献指出,海水型白点虫各品系在低比重(盐度)的治疗方式下, 是能够有效的消灭。

预防措施

相对于治疗被感染的鱼只而言, 事前的预防措施是为较有效及较佳的处理方式,对所有新进鱼只进行为期至少叁周的隔离检疫, 将能大幅度的预防主缸中海水型白点虫病的爆发,六周以上的隔离检疫期对于主缸则有更佳的安全保障,严格的预防措施以及适当的检疫步骤是维持鱼缸免于海水型白点虫病的感染最佳方法。

如果鱼只能经由隔离检疫的过程来观察其是否有染病的情况, 不仅能让染病鱼只的治疗更形简单, 也相对降低了主缸中已完成检疫治疗鱼群的染病风险,在初期检疫的过程中, 可以对鱼只施与低比

重(盐度)的治疗方式,这样的处理将巨幅的降低将寄生虫导入主缸的风险,当主缸中的鱼只因感染海水型白点虫而需被移出主缸进行检疫治疗时, 主缸应采取鱼只净空的动作(主缸内所有的鱼只都须被移出, 无脊椎动物除外), 为期至少30 天,这样的作法是为了要让主缸中的寄生虫因为没有宿主的存在而无法存活,一般说来, 30 天的主缸净空期已是足够, 然而, 更长的净空时间会有更佳的效果, 也相对增加主缸的安全性。

论述海水鱼白点病第三章

第叁章

这是五章系列中的第叁章,第二章中包括海水白点虫的生命周期、怎麼辨认白点虫( Cryptocaryon irritans)、遭寄生生物出现的症状, 新的挑战以及预防;第叁部分则继续通过部分,包括根除"白点病" 和一些可持续并有效控制病情的实验性疗法做一些讨论。

有限并可靠的疗法

是有许多被声称能治疗白点虫的药物及各种方式,不幸地, 多数这些方法或疗法只是部份能达到有效疗效。目前只有叁种方法被证明可靠的治疗方法。这些包括铜基疗法、盐度操作(即hyposalinity) 以及病体移动法,不过就算是最佳的治疗方式也是会有其限制性及缺点。

铜治疗

铜疗法是与白点虫交战最源远流长的手段,但是,对无脊椎、微动物和微植物群来说, 铜是致命的,虽然铜最后可藉由钙、镁和有机物将其从水中移除。

铜基化合物的疗程(一些包含其它化学制品与铜的组合) 应该只使用于不包含无脊椎、活石、活砂或其它钙质材料的水族缸内。

铜会压抑免疫作用和造成鱼体的紧迫,铜对鱼体来说也是属于剧毒, 但没有比无脊椎动物来的严重,超出规定太高的剂量也许会杀害病鱼,但如果铜浓度不足则治疗将会无效,这需要每日测试铜浓度两次以及依照必要做些微调整。

当使用任何一种铜基化合物的疗程时请仔细阅读说明书上指示的剂量,不同的產品有不一样的指示剂量,每日测试铜浓度两次并准确地操作铜浓度测试工具。使用任一个铜基化合物时不正确剂量疗程的结果可能是危险并致命的,铜的螯合物需要较高剂量,而且他们与非螯合物的铜基化合物相比来说一般较不有效,治疗时铜浓度应该在叁个星期内连续被维持在有效浓度最低限度值。

我亲自使用一种Seachem生产的產品Cupramine、,多次在"铜敏感鱼类" 如狮子鱼, 河豚、小型神仙和麒麟鱼(青蛙)中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以我的经验, 它比其它铜基药品更有效且容忍度更高。Seachem 建议正确剂量為5ppm Cupramine ,但是我在4ppm的浓度时就达到了有效疗效。

Hyposalinity 盐度操作疗法

盐度操作疗法有许多铜基疗法达不到的好处,这个方法不会压抑

免疫作用,如降低白血球的活动力,而且抗生素可以在使用盐度操作疗法时一起使用,一些抗菌素更有效,或者当盐分少于自然海水的时候,更低的剂量是必要的。管理治疗时盐度只需要一天检查一次。化学过滤器如活性碳和化学吸附过滤棉能与盐度操作疗法合并使用。

准确的测量盐度是盐度操作疗程中的关键,摇臂式液体比重计是广為人知的不精确。光学折射计或实验室等级, 大型玻璃液体比重计是较被推荐的测量仪器。在被稀释的海水中碱度和酸碱度的值通常会下滑。每日都要检查这些数值并且在必要时增加缓冲剂并维护维护酸碱度在8.1 和8.3 之间。不要在同时在有板鳃类鱼类、无脊椎生物、活岩石或活砂的环境里使用这种治疗法,对于生化过滤上的细菌来说只要盐度不要降的过快就会是安全的,每天换两次水并连续换两天, 每次换水降低盐度约0.005。

主张盐分在1.016或更少已经证明是对海水白点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处理方法,但是, 当对白点虫来说已经习惯低盐度并且开始生长及扩散时,治疗结果就会有变化。治疗的整个期间盐度必须一致地被维护在1.016以下。我建议维持在1.014,这样可以在治疗期间提供一些回旋的空间。

在一个治疗盐分水平被到达了之后,疗程应该持续至少叁个星期,不同于大多数其他治疗白点虫的方法, 本疗法不针对海水白点虫"浮游期" 或“掠食体阶段”,疗法主要为中断或干扰分裂体阶段的生命周期,分裂体被低比重条件毁坏, 如此便可防止再感染。

珊瑚礁硬骨鱼类表现出可以良好的适应盐度操作状态,这个疗法

同时也被以色列海洋学家Angelo Colorni和Limnological有限公司于1985 年作為一种cryptocaryonosis海水白点虫有效的疗程而被研究。一个发表在Drum and Croaker的报告中指出: "我们现在有经验来证明各种各样的硬骨鱼类能相当舒适地能活在盐度(1.010) 至少2 到3 个月的期间,盖刺鱼科的皇后神仙是其中一项这样的研究主题,他们被保留在低盐度如1.007中,经过30 天并没有任何明显的病症。

一种hyposalinity 盐度操作的交错疗法

在对鱼以一系列的短期低盐浴在盐度1.008~1.010之间,将有效地杀死海水白点虫分裂体,这个疗程需要每叁天低盐浴叁个小时并且重复疗程四次,所有休眠体暴露于1.010盐度的水中叁小时,将会造成破坏,但如果感染是由低盐度变异体白点虫造成的,如嘉义的特有种,则这样的盐度将无法有效地根除白点虫。

每叁天处理由于疾病而衰弱的鱼体也会是有危险的,珊瑚礁硬骨鱼类体内盐度约是1.011~1.012,这是相当值得怀疑是否珊瑚礁硬骨鱼类可能毫无过度紧迫的去容忍低於他们体液的外在盐度水平。理论上, 在海鱼越过相等的摩尔浓度时离子和渗透压调整过程的方向会是相反的。但是, 最近研究发现至少部份海洋硬骨鱼类是能适应那些比他们体液更低的外在盐度。

病体移动法

病体移动法包括移动鱼,每叁天移动病鱼于两水族箱之间一次并共计四次的调动方法。使用之间需要把水族箱烘干,以杀除剩余的分

裂体,这将有效影响这些寄生生物的生命周期。然而, 频繁的移动和潜在的伤害必须考虑到会威胁到病鱼的健康。

往后的部分系列处理方式,还包括一些对抗海水白点虫的选择,这些将包括使用甲醛和孔雀石绿,紫外线灯,淡水浴,盐度操作高比重和沙搬迁方法。第四章也将涵盖使用生物清洁工,抗疟疾药物,升水温,还有所谓“珊瑚安全的药物”和使用草药(大蒜精) 控制治疗海水白点虫..等方法。

论述海水鱼白点病第四章

第肆章

在第叁章中我们解说了几个以往用於根绝海水型白点病而且效果不错的治疗方法及一些以控制海水型白点虫為主的实验性治疗。在第四章里将会接着提供一些替代性的治疗方法用来抵抗海水型白点虫造成的感染

替代性治疗

关于海水白点病的治疗有很多种说法(传言),但其效果也不显着,甚至可说是微乎其微,不管如何使用,在杀死虫体的效力上仍有其极限,如以含铜的药物治疗或是在比重(盐度)上做调整,终究会对无脊椎动物、微藻群、微生物群造成伤害。这就是在软体缸治疗海水型白点虫感染最大的难处。

除上述所提的两种方法以外,其它的治疗方法也都有其缺点。替

代的治疗有福马林、孔雀绿、紫外线杀菌灯、淡水浴、高比重(高盐度)、移去底沙(病床)、生物清洁(防治)法、草本治疗(药草或中药)、抗疟疾药物、提高温度,还有所谓的珊瑚安全的治疗法。替代治疗也可以组合搭配使用,举例来说,在喂食前打开紫外线杀菌灯并且将饵料先浸泡过大蒜汁或大蒜精。

福马林和孔雀绿

在治疗海水白点病时,甲醛和孔雀绿可以单一使用或是混合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药物对硝化菌和鱼类都具有毒性,尤其是小型鱼。同时这两种药物目前已被证实会提升血液中可体松(皮质醇)的浓度,进一步抑制人体的免疫力,对人体健康有不良的影响,甲醛和孔雀绿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来说都是危险的。

液态甲醛浓度约37%~40%时即是浓度100%的福马林,在水族及海洋生物养殖上的有效应用,福马林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因为多数的营养体被埋藏的太深,导致在不伤及鱼只的指示剂量下,化学药品无法(或很难)对虫体產生影响,无论甲醛和孔雀绿混合使用与否,对海水白点病也只有部份的效果。

紫外线杀菌灯

紫外线杀菌灯有助于预防系统缸之间的感染扩散,在系统缸水流管线之间设置紫外线杀菌灯可以在掠食体散布到下个鱼缸之前杀除,但是这种紫外线减少感染机会的作法在单一鱼缸中却不是这麼有效,因为附在鱼体身上的掠食体会自动脱离鱼体,落到底部再进行细胞增

殖,这段时期并不会随水流通过紫外线杀菌灯,所以仍然有机会感染到其它鱼只,这意味着寄生虫将在缸中重复它的生理周期。

淡水浴

淡水浴对大部分海水型白点虫的治疗几乎没有效果,渗透压改变对宿主的上皮和表层黏液造成的冲击更大,大多数经过低比重治疗的宿主,包括淡水浴,其疗程维持18个小时后,身上的营养体仍然存活在原来的部位上,在虫体经过一段时间重新适应海水后,就继续它们的生理周期。

注意到上面说的是“大部份”,而不是全部营养体。营养体会把自已完全的植入表皮底下的上皮部位,这令其不受淡水浴影响。当营养体成长到一定大小时,它们通常会来到表皮,这也是他们成为一个白点并可用肉眼观察的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曝露在外的营养体才有可能受到淡水浴的影响,但幸存下来的营养体仍可以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所以这种方法最多只能发挥部份的影响。

淡水浴会导致渗透压冲击,典型就如鱼只在捕捉的过程中暴露在空气中,或者触碰鱼体、转换环境都会造成鱼只紧迫,淡水浴不能被当成治疗海水型白点虫的唯一手段,因为会让鱼只產生高度紧迫并带来不良后果,必需搭配其它治疗方法,成功达到阻断寄身虫的生命周期。

高比重

高比重(盐度高于一般的海水),曾被研究出来做為海水型白点病

的治疗法。

盐度为1.045时是最适当的条件,对鱼只压力最小,而且对纤毛虫也能适当的控制,不幸的是高比重法被认为对鱼只的伤害大于寄身虫移除底沙法

移除底沙法的方法,就是每隔叁天总共分成四次移出全部的底沙,此法的用意在于当分裂体落在底沙中或底质中,在尚未孵化前就将其移出,但这个方法效果也并不大,因为我们无法完全的移除分裂体,它不单只是附着于底沙或底质中,它们也会在其它坚硬的表面如岩石、玻璃和设备上形成孢囊,分裂体同时也会附着在贝类或无脊椎动物的外壳(甲壳)上。

减轻紧迫的诀窍

在开始治疗的24小时前,先准备好一大桶人工海水,并确定这些海水足够让你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更换,经过至少24小时搅拌和曝气的人工海水,较能完全溶解且化学反应也较稳定,任何没经过妥善处理的人工海水会令鱼鳃发炎,造成紧迫。

把治疗的鱼缸从吵杂的场所移到安静的地方,避免鱼只受到打扰惊吓,并放置一些PVC水管在鱼缸中供鱼只躲藏,另一个为鱼只减压的方法就是降低鱼只对鱼缸周边环境的警觉性,将鱼缸的背部、底部、两侧遮盖住可以降低鱼只对周边环境的警觉性,并把灯光保持在昏暗的亮度。

生物清洁防治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