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论语的论文

有关论语的论文

有关论语的论文
有关论语的论文

理想之光

翻开《论语》,我们会发现,朴素的字句后常常闪耀着一种理想之光。

《论语-子函》中记录了孔子这样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流传很广泛,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很重要,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所以孔子在教授学生的时候,经常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理想。在《论语-先进》中有一个少有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记载了孔子是如何跟弟子们一起畅谈理想的。原文是这样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我们把这段翻译一下就是这样的:这一天,孔子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很随意的跟他们讲,不要认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在我面前讲话。我平常老是听见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的志向啊。假如现在有人了解你们,准备启用你们,你们能做什么呢?

子路是个急性子,听老师这么一说,就不佳思索的回答说:“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按说子路的理想比较远大,对于那么看重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说,假如自己的弟子真的可以取得这样的业绩,可以是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他应该感到欣慰才对。没想到孔子的反应不仅是淡淡的,而且还有些不屑。“夫子哂之”,微微冷笑一下,未置可否,接着问第二个学生:“冉求,你的理想是什么?”

冉有名求。他的态度比起子路要谦逊很多,没有敢说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他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他的意思是说,在物质层面可以做到百姓富足,但是要万众齐心,对国家有信念,做到

礼乐兴邦,那我做不到,要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

他的话讲完了,老师依然未置可否。接着问第三个人:“公西赤,你的理想是什么?”

公西华名赤。他就更谦逊了,回答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我可不敢说自己敢干什么事,现在老师问到这儿,我只敢说我愿意学干什么事。然后他说,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他对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都没有说。

大家会看到,孔子的三个弟子一个比一个谦逊,一个比一个平和,一个比一个接近自己人生的起点,而不是最终的愿望。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最终的理想有多高有多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怎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是缺少通向那个宏图伟志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到这里位置还有一个人没有说话,所以老师又问了:“点!尔何如?”曾点,你想做什么呢?

曾皙名点,他没有立即说话。《论语》对此做了生动的描述,叫做“鼓琴希”,大家听到的,先是一阵音乐的声音逐渐稀落下来,原来他刚才一直在专心致志的弹着瑟,听到老师问自己才让瑟声逐渐缓和下来,到最后一声时,“铿尔”,当一声,把整个曲子收住。就像我们熟悉的《琵琶行》一样,“曲终收拔当心画”,让乐曲有一个完整的结束。曾皙不慌不忙,“舍瑟而作”。何为作?古时候人们是席地而坐的,学生听老师讲课或则大家聊天,都是跪坐在自己的后脚跟上。当要回答老师的提问的时候,要站起来以表示恭敬,这就叫“作”。曾皙是把瑟放在一边,然后毕恭毕敬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话。

从这样几个字的描写可以看出来什么呢?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不会像子路那样“率尔”而对,而是娓娓道来,胸有成竹。他先征求老师的意愿,说,我的理想跟其他三个人不一样,可以说吗?老师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就是要每个人谈谈自己志向嘛。

这个时候曾皙才开始阐述自己的理想。他说,我的理想是,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听了他的话,长长的感叹一声说:“吾与点也!”即是说,孔子的理想和曾点是一样的。这是四个学生畅谈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孔子唯一发表的一句评论。

个人的理想谈完了,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三个就下去了。曾皙没有立即出去,而是问老师,您觉得他们三个说的怎么样啊?

孔子也很巧妙,没做正面评价,说,无非是每个人的个人想法而已。

但曾皙还要继续问老师,那子路说完您为什么要冷笑一下呢?

问道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了,他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治理一个国家的核心就是讲究礼仪,可是子路说话一点也补谦逊,所以笑笑他。

接下来曾皙又问,难道冉有不是想治理一个国家吗,您为什么没有哂笑他?

老师说,难道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说五六十里,甚至更小一点,那就不叫国吗?

曾皙又问,难道公西华说的不是治理国家吗,怎么也没见您哂笑他?

孔子说,有宗庙,有国际间的盟会,不是治理国家是什么?像他这样精通礼仪的人说想做一个小司仪,那么谁又能做大司仪呢?

孔子的意思是说,他笑子路没有治国理政的才干,而是笑话他说话的内容和

台独不够谦逊。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理对象的大小,不在于它是不是国家,而在于自己的态度。因为冉有和公西华态度谦逊,而他们又有实际的才干,所以孔子没有哂笑他们。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为什么唯独对曾皙给予热情鼓励呢?从孔子对曾皙的支持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常之用,出无舍己为人之意”。好像他做的都是一些日常的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充盈的,他以自身的人格完善为前提,这就比另外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高出一个层次。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而且周而复始的生活、工作节奏中,我们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让我来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角色,被遮蔽的往往是我们心灵的声音。

梦想不在与有多远大,只要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每一步,跟随自己的内心行走就好。

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忙碌的生活节奏下,我们应该在让自己灵魂保持在路上,去思考我们最初的梦想还在不在?

关于论语的作文_优秀作文

关于论语的作文_优秀作文 论语今读 北京市景山二中辛天游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 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了他对子路的不满。在后文孔子对曾皙讲明了他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嫌子路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谦让,不符合“礼”的要求。可是,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为什么就不能慷慨陈词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呢? 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孔子对“礼”僵化固执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就我而言,我还是喜爱一节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的课,这样思想才能产生激烈碰撞,涌现出更多灵感的火花。孔子如此强调谦虚,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他学生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在“争”字,许多学说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要想使自己的学说被君主采纳,成为“显学”,怎能不与其他学派的学者据理力争?而这似乎又不够谦让,不合乎“礼”。但是孔子不也一直在坚定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不能一味谦让。比如在应聘过程中,我们若有好的想法或策划,一定要敢于展示出来。倘若像孔子和其学生那样刻板地“依礼而行”,你就会把机会白白地让给别人。 不知道我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但这只是我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我不否认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圣人”,但至少在我这个“今人”看来,这次“侍坐”中,孔子的言辞与表现着实有不妥之处。 编辑絮语: 不管天游同学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他这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非常值得肯定。孔子的“圣人”牌位是后人因敬重而授予他的,孔子自己从没有称“圣”,他也绝不是毫无缺点和纰漏的那种“圣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十分经典和精彩的篇章,虽然我本人也像孔子那样最喜欢曾皙的回答,i怛我同样赞赏天游同学

论语论文 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感受

我读《论语》——经典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乃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其中简洁且精炼的句子,蕴含着治国治民、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人生大智慧。我就论语中第一章学而里的第八小节谈谈我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此的解读如是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先说说第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重”字由“壬”和“里”构成。“壬”意为掌握并肩任,“里”意为居里、故里,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命的源泉和存在的本质。可见“重”所表现的就是肩负着的人类重大的道德使命,如果看成动词的话,也是君子对自身所具备的道德品质的重视。即使是一个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如果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珍贵价值不加重视,那么他在社会生活中就不可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获得应有的影响力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本句话,我非常同意钱穆先生的解读,能肩负起人类道德品质的人必然是厚重的、稳重的。人不厚重,则失威严,就不为人所敬重,就很难树立威信。君子的威严出自哪里,就是平时的庄重稳重。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英雄无言,平色生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英雄不用说过多的言语,他的威严是靠平日里的庄重的脸色,稳重的行为展现。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威严的气质,能让人不自觉地尊重敬重他。 从古到今,对“学则不固”的理解有很多种。有一种说法说“固”是指“坚固”,另一种认为是“蔽”的意思。在《论语注疏》中,孔安国注:“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人们应当学习先王之道,以至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须敦重也。”而有的人认为,此句里面应有一个逗点,即“学,则不固。”那么意思就是:从事于学,则不会有“固”的弊病。因为“固”在《论语》里面几乎全是负面的意思。例如孔子四绝中的“毋固”;“固”有鄙陋、无知、顽固、蔽固的意思。还有人却认为这里漏掉了一个“不”字。没有这个“不”字,语言及逻辑结构就不具对称性,加上这个“不”字,其良好的对称性就立即出现了,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作者写作时努力追求的美。(《发现论语》)在我看来,可以先从字形入手来解读。首先,这个“固”字,是由一个“口”与一个“古”组成,许慎注曰:“四塞者,无罅漏之谓。”固,凡坚牢曰固,又事之已然者曰固,即故之假借字也。从字形入手,当为固字的本义。由此引申,则有“坚固”、“执一不通”、“鄙陋”“本然”“已然”“常然”“固然”“固守”等义。(《康熙字典》)所以,对“固”的解释,“坚固、固守”和“蔽、鄙陋”本是一致的,区别就是前者是就其积极的意义而言,坚固,不易受侵害。而后者则是就其消极的方面而言,在思想上的固则为固守己见、执一不通。我认为,从知识论角度看,知识的增加无论对个人还是人类总体而言都是无止境的,因此须夯实基础,然后不断地添砖加瓦,所以要讲要“坚固”。而如果把“学”仅仅限定在现有的知识的范围内,则无法体会对生活、生命的更高层次的感悟。而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认识到现有知识的不足、弊病与局限性,懂得变化,懂得发现,懂得延伸,君子必须“无固行”才能“时中”,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与领悟。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此处的“无友不如己者”一句成

【初一作文】论语

【初一作文】论语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热,名人讲《论语》,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首先我们意识到这对普及传统文化是好事,但是如何理解并且正确把握《论语》的本质, 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把握好《论语》 其中的真谛,对激发我们热爱伟大祖国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论语》就是儒家文化轴心和精髓。翻开 七年级语文课本《论语十二章》,我们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一个慈祥的老者的声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 好像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他没有强迫的语气,完全是在建议启发。学了知识,然 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你会从他所给予的教导中领 悟到:你不但要学,而且要时习之,这就不仅仅是学到一个知识点,背下来,记到脑子里,更重要是要将这些中肯的话付诸行动,那需要学与行的完美结合,贯穿于生活当中。在生 活中去体验,不是僵化摆设,是要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和行动里的。教育人怎样能够成为 有修养的人,这才是“教育”,融入了更多的智慧,哲理和理想,能够与宇宙自然合一。 通过查阅,我们知道,《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及其弟子语言论撰之汇集,是保存下 来的孔子思想最完整的著作。《论语》详实地记录了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 经验和他对学生的教导。孔子对六经进行详细整理并通过他的讲学使其流传,在中国思想 文化史上开风气之先,堪称提出自成体系的伦理思想的第一人。孔子是普普通通的老师、 长者,但他又无愧于人们对他的“圣人”、“至圣”的称号。《论语》每章虽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之间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每一句都是那么的质朴,就好像是我们都熟悉的 日夜交替、四季变化一般,是我们生活中最朴实的规律的体现。《论语》包含的内容极其 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领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这个时代每个炎黄子孙都面临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是民族之魂,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有力支撑,它一定会在实现我们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散发出灼灼异彩。我们正在茁壮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更应该担当起中华 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让我们以身载道,以行载德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论语的思想世界论文

“《论语》的思想世界”通识课课程论文序号: 题目:浅析《论语》中的孝及其对后 世中国社会影响 学号: 姓名: 学院:

题目:浅析《论语》中的孝及其对后世中国社会影响 姓名:学号: 摘要:《论语》是中国古代著作的瑰宝,告诉我们如何“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如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等。其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孝道系统,。当今社会,面对《论语》及其背后的儒家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并传承这种孝道。 关键词:《论语》孝儒学孔子 一、前言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语录,其中阐述的仁、德、学、治国之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乃至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初期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打天下”,而赵普帮助宋太祖赵匡胤打下了江山,由此可见古时《论语》作为治世之书的重要性和博大精深可见一斑。本人现将从《论语》中对于孝道的阐述、《论语》中孝道对后世中国社会有利的影响、《论语》中孝道对后世中国社会不利的影响,这三方面并结合当今社会孝道文化来阐述个人的见解。 二、《论语》中对于孝道的阐述 《论语》全文多次出现孝字,或者谈及涉及孝的内容。在为政篇中有“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孟武伯问孝”、“孟懿子问孝”,学而篇中亦有多处孔子弟子问孝。而据统计,《论语》一书中出现“孝”字13处,虽然这些文字分布的比较涣散且没给“孝”下明确的概念,但每段话都从不同角度对儒家倡导的孝行作了解释说明。综合分析来看,可以大概分为赡养、敬爱、守礼三方面。 赡养是孝道的物质标准。为子之道,则需使老者有所衣、有所食、无所忧,这是放之四海而皆需的原则。古代十大孝子中,仲由百里负米、每见佳肴而感双亲不能同食的故事广为流传。民间也有“有酒食,先生馔”的优良传统。从物质上赡养父母或长辈,即孔子所谓“能养”,这是孝应有之义。但是,孔子认为,仅能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这还不能说尽了孝道,孝道的关键还在于主体有一种孝敬之心,没有孝敬之心,则物质上的赡养便与对动物的“能养”一样,根本无法将人与

关于论语的作文

关于论语的作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论语今读 北京市景山二中辛天游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 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了他对子路的不满。在后文孔子对曾皙讲明了他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嫌子路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谦让,不符合“礼”的要求。可是,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为什么就不能慷慨陈词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呢? 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

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 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孔子对“礼”僵化固执 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就我而言,我还是喜爱一节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的课,这样思想才能产生激烈碰撞,涌现出更多灵感的火花。孔子如此强调谦虚,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他学生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在“争”字,许多学说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要想使自己的学说被君主采纳,成为“显学”,怎能不与其他学派的 学者据理力争?而这似乎又不够谦让,不合乎“礼”。但是孔子 不也一直在坚定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不能一味谦让。比如在应聘过程中,我们若有好的想法或策划,一定要敢于展示出来。倘若像孔子和其学生那样刻板地“依礼而行”,你就会把机会白白地让给别人。 不知道我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但这只是我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我不否认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圣人”,但至少在我这个“今人”看来,这次“侍坐”中,孔子的言辞与表现着实有不妥之处。

关于论语作文汇总5篇

关于论语作文汇总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关于论语作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关注当代文化是当今的必修课,同时,也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孔子应该说是战国时期儒派的创始人了,《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或是人生中的重要哲理,最适合我们这些学生阅读。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了解,弄懂,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这样,学习才会有真正意义。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其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从旧知识中体会出新学问会很困难,但往往,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又会有新的发现。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正是现代教育人士所提倡的。仅仅两句言简意赅之语,便点明其主旨,再怎么对此不屑一顾的人,都会改变他的看法吧。 《论语》中有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道明积累之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把把看似不起

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雄伟的山峦,那时,风雨自然兴盛。只有积累一滴滴似乎毫无用处的水,才能汇聚成壮丽的深渊,即使是蛟龙,也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积少成多,也就养成了良好品德,心灵,就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平时的一步半步,才能走到遥远的千里之外,去看那更为广阔的世界。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连绵的江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无懈可击的知识功底,成功便自然会尾随而来了。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在这之间,还有更多人生道理等着我们去明悟,还有更多的文人知识等着我们去了解。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其间涌现出多少永世流芳的伟大人物和优秀著作!我心中的那篇论语,便是中华文化这片星空里,最闪亮,最耀眼的星系! 关于论语作文2 从上一学期开始,我们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读《论语》。 首先,从内容上,《论语》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第一篇中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把孝道具体化了。讲了如何孝敬自己的父亲。孝道往往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例如: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帮父母洗脚,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甚至是扶素不相识的老奶奶过马路等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深刻地体现了孔子所讲的“孝”。

读《论语》小论文

《论语》读书报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深入透彻地研究和了解,而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的材料就是儒学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易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孔子和各学派在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论语》以记言为主,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句话给我的理解是本句有三个重点。一是要时常温习学了的知识,而学习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二是交朋友要适合自己,尽量志同道合,这样交流起来有共同点也不容易发生分歧,而这种朋友又不会常遇到,若有志同道合的人

来,一定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三是遇事要淡定,不能太急躁,对人谦和温驯,这才不愧为一个有得的君子。我曾见过另一种解释:“学”是指学说或主张;“时”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这三句话是前后相互连贯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到我这里来讨论,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总之这一条总会有我们能学到的东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到不愿再提起的句子,讲的也是极其通俗的道理,可是我们明白了它的意思,却常常没有按照这样做。我们有时会因为写作业时觉得难而空着,到了学校又来不及问同学就去抄,或是因为实验误差太大而偷偷的修改实验数据……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有时学习所需要的就只是一种最基本的求真实精神。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个人认为这种传统思想对于生长在信息社会的我们应该适当摒弃,我们应该尽量多的去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全面的发展才会更适应这个信息化而变化又快的社会,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正确地向自己的理想迈进。当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也认为有专心干自己分内的事,不要总是多管闲事的意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孝却在褪色,孝是

经典文化阅读关于论语的一篇论文

《论语》与孔子 摘要· 《论语》…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人生沧桑百态。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论语》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 正文·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是孔子讲的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

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

论语心得作文

论语心得作文 论语心得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心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心得作文1《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 三年级下学期,杨老师带领我们走进《论语》。最开始我们读的是“快乐国学”里的《论语》篇章,我们第一次接触《论语》,感觉既新奇,又懵懂。但是在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的理解程度就越来越深入了。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你读完一本好书,一定深有感悟,但当你再次品读,就会有不一样的印象和收获。这一则让我深受感染,我认为《论语》这本书对我们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呢! 在生活当中,《论语》里所说的话还能派上用场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同行,和我一起同行的人里,必定有优点值得我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就及时改正。在学校里,同学们的优点和长处,我们需要学习,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则要引以为戒。 在四年级里,我们又开始品读“中华经典藏书”里面的《论语》。以前的学习有故事和译文,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它;而现在的《论语》内容则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奥。 我开始学会静下心来多读、读顺畅,然后仔细结合文字注释来慢慢理解句子的意思。渐渐的,我不用看注释和译文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告诉我:父母在世,不要离家太远,如果必须外出,要跟父母打声招呼。其中还有一则让我感触很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碰到贤人,就向他看齐;看不见贤人呢?那就反省自己做得如何。 在读《论语》的这一年里,我从懵懂到慢慢喜欢上它,也学会了许多道理——我知道每个人都要孝顺,要有礼节,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要诚实,说话要讲信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待人要宽容大度,有爱心…… 我们将在杨老师的带领下继续学习《论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明白更多的道理,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论语心得作文2理想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样会过犹不及,伸手都无法触摸到,就像是小学的学历考大学一样,有点坐井观天之感,一点也不切实际,甚至是不粘边,是遥远的理想,那不时我们称之的理想,那是梦想。梦想与理想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说都是还没实现的,但理想比梦想更容易达到,是努力与智慧的结晶。定位过高,只会让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里,不回去奋斗与努力,失去了斗志,那只会离理想越来越远。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会使自己的才华和理想都埋没了,不会有发展的空间,自己不能够施展,不能够发挥,也许这样的一生只会是平淡的渡过,不曾有火光出现。到了年迈之时,也许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决定,到时也已经太晚了。 所以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是时,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理

有关论语的论文

理想之光 翻开《论语》,我们会发现,朴素的字句后常常闪耀着一种理想之光。 《论语-子函》中记录了孔子这样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流传很广泛,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很重要,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所以孔子在教授学生的时候,经常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理想。在《论语-先进》中有一个少有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记载了孔子是如何跟弟子们一起畅谈理想的。原文是这样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我们把这段翻译一下就是这样的:这一天,孔子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很随意的跟他们讲,不要认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在我面前讲话。我平常老是听见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的志向啊。假如现在有人了解你们,准备启用你们,你们能做什么呢? 子路是个急性子,听老师这么一说,就不佳思索的回答说:“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按说子路的理想比较远大,对于那么看重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说,假如自己的弟子真的可以取得这样的业绩,可以是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他应该感到欣慰才对。没想到孔子的反应不仅是淡淡的,而且还有些不屑。“夫子哂之”,微微冷笑一下,未置可否,接着问第二个学生:“冉求,你的理想是什么?” 冉有名求。他的态度比起子路要谦逊很多,没有敢说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他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他的意思是说,在物质层面可以做到百姓富足,但是要万众齐心,对国家有信念,做到

初中作文论语读后感范文模板五篇

初中作文论语读后感范文模板五篇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作文论语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 ___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将“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关于论语学习文章5篇

关于论语学习文章5篇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让我们一起随着论语,一起跨越千年时空,找寻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智慧。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论语学习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论语学习文章1 童年时读《论语》,不知其意,体会不到妙处;少年时读《论语》,觉得蛮值得荒唐言,认为它早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而今我再次捧起《论语》的时候,对千年古人的智慧油然起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反复品味着这句话,说不出的意蕴在心中环旋。一直以来,我认为学习是功利的,学习就是为了找一份好的,体面的工作。我把学习当做任务一样完成,久而久之,觉得学习很累,很有负担。但是当我几天没有学习之后,莫名的空虚感围绕在我身旁,感觉自己已经退化成动物,没有了思想。于是我读了一些书,读完之后,内心无名的欣慰。是啊!时常学习,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读来五味杂陈,孔子告诫了人们几千年的诚信无价,现在我们仍然陷在诚信危机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先告诫了我们几千年,我们还是处在诚信的危机之中呢?人如果没有信用,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是行走不了的。在我从小的学习中早已熟知

这样的道理,可一旦出现了要舍我利益而维护诚信时,我们犹豫了,我们想到了如果舍掉我们的利益,那么我们会处在什么样的境地之中生活,最后我们选择了舍信求利。但是我们却在这一过程中的得到了很多痛苦和惩罚:朋友的疏远,亲人的离开,社会的混乱,我们自身的健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一句份量何其重的警告啊!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读到这句话时,只是慨叹古代的外交辞令要经过多少人的心血和付出!当再读这句话时,心中更是敬佩:治理一个国家需要有一整套严谨的系统流程,需要有严密的制度和人们各司其职,这样,国家才能顺利运行进而国泰民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是不会因为这个人的言论好就荐举他,也不会因为这个人言论不好就全盘否定他。我想,世间能有几人做到这样的公正不阿,我们习惯性崇拜有才能的人而忘记了他品德的好坏,也常常因为这个人品德不好而否定了他的才能,我们难以做到对一个人的客观公正,君子恰恰就做到了这一公正判断,所以君子的身边常常芝兰芳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做起来很难,可能是人的天性使然吧!我们常常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事情等费尽心机地丢给别人,然后轻轻松松地在一旁看那个人的笑话,更有甚者还戴着一副为别人好的虚伪面具。《论语》中,孔子把这句话尊为人生最高境界之一恕的本义,可想而知,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必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的论文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

材料作文“我眼中的《论语》”优秀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9年,全国将又有部分省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届时将实行选课走班制,实现学科的多样性、选择的多样性,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某学校语文学科精选学科老师,准备为学生开设传统文化教学选修课,开发了以下几门课程,《诗经》《论语》《庄子》《老子》《孟子》《唐诗》《宋词》《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要求每一位同学任选一门学习。 面对这些传统文化优秀作品,同学不知道如何选择,你作为大哥哥大姐姐,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帮某位同学做出选择,并陈述选择的理由。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我眼中的《论语》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老夫子的经典传世之作—《论语》,这部包罗万象,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经典作品,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

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论语论文

1. 《论语》的文本价值 《论语》是由孔子的门人及其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是一部采用语录体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虽然《论语》一书成于很多人之手,着作年代有先有后,其间相隔不止三、五十年,但近年来学界已经考察论证认为《论语》的编撰始于春秋末期,成书在战国初期。这是上古汉语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段上承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汉语形式,下启秦汉上古汉语的成熟时期。因此《论语》较多地保留了这一时期汉语的语音、词汇还有语法方面的语言要素。 先秦时期,传世的典籍有代表性的着作有《尚书》、《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等等。而《论语》是先秦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着作之一,绝大部分篇幅记录的是孔子和孔子一些弟子的口头语,因此它集中地、忠实地、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先秦口语用词和一般词汇的特点。我们详细地研究分析《论语》的词汇、语法特点,可以使春秋战国时期口语的大致面貌显得更为清晰,同时对《论语》副词系统的全面分析也可以为上古汉语副词发展脉络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促进汉语语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论语》是我们了解先秦口语状况的不可多得的文献,具有重要的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非常有利于我们考察汉语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2. 专书语法研究的意义 专书语法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也是现代语言研究的一种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了一致看法,认为要总结汉语发展的规律,了解汉语在不同时代的特点,一定要做好专书研究工作。郭锡良先生在《四十年来古汉语语法述评》一文中曾强调“汉语语法史需要建立在专书语法研究、断代语法研究的基础之上。”[1]杨伯峻先生在《<左传>虚词研究》序中说:“我始终认为写一部汉语史虽然是必要的,却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写好的。它不仅需要作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还要在某些地区方言中作特异的语法研究。”[2]他认为专书、专题研究会给汉语史的撰写奠下基石。鉴于此,本文选择专书作为研究

《论语》的心得体会800字优秀作文赏析

《论语》的心得体会800字优秀作文 赏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心得体会1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

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难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得理且让人。宽容的感化常比剑拔弩张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不用我说,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为女售票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宽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这件事。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