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高三历史必修3考点分析(结合课标)

2007高三历史必修3考点分析(结合课标)

2007高三历史必修3考点分析(结合课标)
2007高三历史必修3考点分析(结合课标)

2007高三历史必修3考点分析(结合课标)

必修三文化思想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浏览】

【课标要求】

【重点讲解】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

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

一统

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

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

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

学系统,即理学。

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7. 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宋明理学家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程朱理学: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

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

性格起积极作用。

8.李贽有哪些进步思想?

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论基础

政治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②肯定追求物质享受的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

③主张男女平等

9.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10.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考点专训】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浏览】

【课标要求】

【重点讲解】

1.古代中国有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天文学:①天象观测方面,关于对日食、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对彗星背向太阳运动规律的

发现,对太阳黑子的记录,均领先世界。

②天文著作方面,《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

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③天体测量方面,a.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

1000多年,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b.唐代僧一行等创制黄道游仪,用它在

世界上首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他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并制成了以水流

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c.元代郭守敬制成的“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他主持测定

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极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他编的《授时历》是我

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算学:①春秋——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

②春秋战国——筹算计算法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

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

学体系的形成。

⑤魏晋南北朝——圆周率(三国刘徽3.1416,提出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精确到点后第

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⑥晚明时期——科学家朱载堉提出了“理由数显,数自理出”的思想,在历史上第一

次以精密计算为基础,构筑起一套科学的音律体系。

医药学:中医学——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②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

③著名医生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④《黄帝内径》编撰于

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⑤东

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⑥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

之先河。⑦唐朝有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

中药学——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②孙思邈著有《千

金方》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草本药物之大成,是一部既

有总结性,又富有创造性的伟大科学著作。

农学:①农业技术——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

②农学著作——a.《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

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b.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

早的官修农书。c.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

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d.明代

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

先进型,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建筑学:①能工巧匠——战国鲁国公输般、隋朝工匠李春

②著名工程——都江堰、万里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唐都长安、

辽代应县木塔、明北京城

四大发明:造纸术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

纸”

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当时

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③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

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火药①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②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③ 14

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①战国——司南②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③ 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过什么贡献?

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3.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和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历程

汉字: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②成熟——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

③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

④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①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②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特点——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园、收笔之锐钝,

都能曲尽其妙。

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

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隋唐达到新高峰: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

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④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

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⑤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

⑥清代书法艺术的曲折:背景——世运转衰、士人趋时应度

风格——“馆阁体”精润美媚,了无生气。

篆刻:①时代——秦汉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②特点——秦印雍容大度,精制不苟;

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风格。

③价值——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4. 概述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

①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材质——地面、岩壁、陶器上(彩陶画是杰出代表)

特点——自然、生动、粗犷、浪漫;题材——原始集体生活

②战国时期的发展:

工具——毛笔;题材——人物肖像;材质——绢帛;

代表作——《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地位——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种类——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

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特色——浪漫、神秘、古拙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

④魏晋南北朝:

时代背景——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绘画理论——―以形写神‖

代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⑤隋唐:时代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代表作——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

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

⑥从宋代到明清:

文人画的发展宋代: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材——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

特色——更加注重意境

明清: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民俗画的发展宋代: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题材——市井生活

特点——写实

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明清:时代背景——小说、戏剧迅速发展

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5.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①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

画、印于一体。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6.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内容: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②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

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7.什么叫楚辞?这种文学体裁有什么特点?代表人物和作品是什么?

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特点:句式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8.汉赋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有何特点?说出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9.唐朝为什么能成为诗歌的繁荣时代?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原因: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10.词在宋代流行的原因有哪些?这种文学体裁有何特点?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代表:婉约派——柳永《雨霖霖》;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陆游

11.什么是元曲?元曲兴起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含义: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社会背景: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12.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主要成就有哪些?

社会背景: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成就:①―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

案惊奇》③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13.简述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形成:乾隆末年,为庆祝乾隆80寿辰,徽戏剧团的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进京献艺,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相继进京,统称“四大徽班”。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

欢迎。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剧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

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徽剧

+汉剧+昆曲、秦腔、其他)

繁荣:中国京剧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在清同治、光绪年间,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在中国戏曲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地位:它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也放着奇光异彩

14.除京剧外,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

【考点专训】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浏览】

【课标要求】

【重点讲解】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萌发的?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事件?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洋枪洋炮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人物和事件:

林则徐:①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③还指导仿制西方战舰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科技知识、政治制度。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简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提出的背景、含义,并评价其历史作用。

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③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

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历史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3.在中西学体用问题上,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什么不同的思想主张?

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原有制度及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向西方学习,采用西方的科技,以求“自强”“求富”

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固守封建伦理纲常名教,反对学习西方技艺。

4.简述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历史作用。

代表人物: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后来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历史作用:①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

5.简述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历史作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思想主张:①变法图存;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④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历史作用: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6.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分别是怎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

康有为:①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①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②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③倡导男女平等。严复:①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②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

③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

7.简述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实质和影响。

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这是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交锋。

影响:①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②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8.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历史作用。

代表人物:孙中山、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思想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历史作用:用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帝国主义,推动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9.简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和主要阵地

背景: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

子的强烈反对。(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

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北大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

主要阵地:《新青年》

10.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思想影响及局限性。

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

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b.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④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思想影响:①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11.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传播的?

①开始传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

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

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

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③进一步传播: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

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继出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

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

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

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⑤扩大传播: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等刊物都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各地举行了“五一劳

动节”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⑥有计划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新青年》、《共产党》月刊、《劳动界》《劳动者》《劳

动音》和《工人周刊》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

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考点专训】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浏览】

【课标要求】

【重点讲解】

1.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背景:① 19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均失败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

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作用: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运动的发展

②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

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其历史作用?

背景:①孙中山的挫折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

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作用: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②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概述其主要内容、思想精髓和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科学内涵:①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

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③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

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主要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①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③“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④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②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

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三是其它方面的理论

①各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②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

③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④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

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深远影响:①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

②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

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

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③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4.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科学内涵:①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主要内容:①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真理标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关于发展阶段,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④关于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⑥关于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⑦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⑧关于发展战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

⑨关于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⑩关于教育发展,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⑾关于科技地位,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⑿关于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

活水平。

⒀关于计划与市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5.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①(提供思想基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提供经验条件)它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经验、

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及发达国家的态度和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为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③(推动事业发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

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

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发展。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其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

设,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根本原则,同时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条件下,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问题。

③进一步指明了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方向和途径,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提

出了新要求。

对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使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

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

②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③以最概括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由先进生产力决定、由先

进文化引导、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物

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雄厚的

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并得以实现。

7

【考点专训】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浏览】

【课标要求】

【重点讲解】

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二)东方魔稻和银河系列计算机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而“双百”

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

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2.“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1)原因:(1)毛泽东错误的将“双百”方针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2)受“对立统一”思想支配,将“双百”方针的意义狭隘化。认为文艺上的“香花”与“毒草”对立统一,学术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统一。

(2)表现:

1).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对

知识分子的错误批判

2)“文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百”的窜改和歪曲,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

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

3.文学艺术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文学上: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各个领域争奇斗艳,流光异彩。

学术和科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上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出现了许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见解。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日益繁荣

三、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

1.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为扫盲,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二)义务教育

1.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有哪些措施?成就如何?

措施体现:

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90年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3.成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

1.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

(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

(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2.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新时期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5.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考点专训】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考点浏览】

【课标要求】

【重点讲解】

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1.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智者学派的观点)

解析: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

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

3.希腊先哲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思潮

古希腊的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在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文艺复兴提供价值标准定位;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为文艺复兴提供道德标准定位;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为文艺复兴提供科学思维方法定位。

4、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二、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

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

(一)历史背景

1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金融家、工场主、商人)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3 文化因素:古罗马的光荣与新的人才结构

(二)文艺复兴概况

时间:14-16世纪

旗帜:(思想武器)――“人文主义”即主张用人性、个性解放反对神性和宗教桎梏的意识形态反封斗争。

地点:开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欧

领域:文学、艺术领域

代表:“文学三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术三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 性质特点: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阶段。

2 历史作用:

A 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宗教神学桎梏,思想解放

B 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 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2 直接原因:资级、市民反对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盘剥

3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二)概况:

1 德意志宗教改革:1517年马丁·路德(路德教)

a ―九十五条政纲‖――序幕

b 主张:“信仰得救”+建立廉价教会,简化宗教仪式+

《圣经》高于教皇教会+君主权力来自上帝而非教皇

2 其它新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特点)。

2 作用:

一是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促使人民的思想的自由和解放;二是打击教会的经济、经济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启蒙运动的含义及思想主张。

2.你认为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思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区别)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考点专训】

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考点浏览】

【课标要求】

【重点讲解】

一、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17世纪以来的科技发展的原因条件

前提条件:――社会发生根本转型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物质基础

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保障…

文化条件:思维范式改变:由亚里士多德――伽、牛顿实验科学范式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的形成和发展:

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意大利人)

成就:A 创立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数学

B 重大发现:a落体定律

b 确定均速运动、匀加速运动

c 发明天文望远镜、

C著作《关于两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日心说”

2、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牛顿(微积分+经典力学)

A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

a 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万有引力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牛顿力学体系

C影响:科学预见性的威力——(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

D意义: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局限:无法解决物质热辐射现象+物质传播媒介问题

二、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现代物理学的进步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A 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

E=mc2 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时间和空间则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迟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B 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

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即时空会发生“空间折叠”和“时间隧道”

C 意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建立新

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推动物理学思想的革命。

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前提:电子和放射现象的发现19th末20th初,为人是微观世界奠定基础(1898年伦琴发现X射

线、居里夫人…)

2、量子理论提出:

A 1900年普朗克(德)提出“量子假说”――物质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能量子的整数倍跳

跃式地变化。

B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运用量子假说解释光的本质

3、影响:A推动了物理学的新发展――1925年诞生“量子力学”

以后量子物理、固体物理、原子核物理……

B 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奠定理论基础,推动了第三次技术革命。

三、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一)谁是万物的创造者

1、基督世界的“神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二)科学进化论的创立

1、历史背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14-18世纪以来的思想解放洗礼,冲击基督权威

科学进步:一系列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生理学的成就

a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

b 细胞学说创立:19th 施莱登、施旺

2、进化论创立:

(1)早期进化论思想:拉马克(法)-“获得性遗传理论”:

动物器官用进废退、生物与环境关系

(2) 达尔文进化论:1859年《物种起源》主要观点:

a 生物进化规律:由低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b 生物渐变,而且变异

c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结果

d“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普遍规律(优胜劣汰)

(3) 1871年《人类的起源》

3、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1) 特点:进化论是最伟大的科学思想之一,时代进步产物

(2)作用:a挑战封建神学的神创世,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b 把发展变化思想引进生物界,开创生物学的新时代

c 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d 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赫胥黎《天演论》)

四、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前提条件:

客观: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渴望解放生产力

科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进步,科学成就不断涌现,尤其是物理学的不断进步(牛顿力学、电磁学)

(二)表现:

1、“蒸汽时代”的到来:18、19世纪

a 18世纪上半蒸汽机运用于矿井抽水

b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

c 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1807蒸汽轮船、1814蒸汽机车

2、“电气时代”(19世纪末――)

a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b 科学实践运用:电能的产生

1867 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比)―电动机

1879年__________发明电灯

c 电力的普遍运用:电话、电车、无线电报…

d 内燃机的发明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历史意义――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学业水平考试涉及的考点(必修一)_附答案

学业水平考试涉及的考点(必修一) 第1章走近细胞 一、常考知识点: 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 病毒: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 4.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以下两类: 5. 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 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转焦螺旋,直到看清要观察的物像为止。 二、学考真题 1.(2014年)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个体 2.(2015年)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那个层次?()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3.(2016年)下列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A.大肠杆菌 B.乳酸菌 C.青蛙 D.蓝藻 4.(2015年)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 B.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D.细胞是构成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三、变式训练 1.下列各组生物中,具有细胞结构而没有核膜的是() A.SARS病毒 B.大肠杆菌 C.菠菜 D.青鱼 2. 在观察细胞时,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大小、细胞数目和视野亮度的变化是() A.变大、变多、变亮 B.变大、变少、变暗 C.变小、变多、变亮 D.变小、变多、变暗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一、常考知识点 1.在生物体的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2.细胞内的自由水的作用: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多种化学反应、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结合水的作用: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3.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等。夏季酷暑时分,在室外作业的人们应多饮淡盐水,补充身体流失的无机盐。 4.细胞中最基本的元素是C。 5.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测试题 1.以《渔光曲》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下列作品与《渔光曲》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蓝色的多瑙河》 C.《马拉之死》 D.《安娜·卡列尼娜》2.“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是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其文学流派属于( )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3.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倡导贵族平民化思想,他的作品遵循着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原则,在作品中反映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被列宁誉为( ) A.“社会百科全书” B.“俄国革命的镜子” C.“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D.“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4.2012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世界各国众多的电视台对世界杯进行了现场直播,并对南非各比赛场地的天气也作了及时预报。这说明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 ) A.展示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 B.娱乐功能 C.传播资讯 D.开展远程教育 5.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19世纪初。代表古典主义音乐终结和浪漫主义音乐开端的伟大音乐家是( ) A.海顿 B.德彪西 C.莫扎特 D.贝多芬 6.恩格斯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文学作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安娜·卡列尼娜》 B.《老人与海》 C.《大卫·科波菲尔》 D.《巴黎圣母院》 7.某作家被评论为“史诗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是()A.《等待戈多》B.《人间喜剧》C.《战争与和平》 D.《西风颂》 8.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 ) A.现代主义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D.浪漫主义9.19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兴趣了浪漫之风,艺术家、文学家们期望通过以自己的创作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以下属于这一类型作品的一组是( ) A.《巴黎圣母院》、《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唐璜》、《田园交响曲》 C.《英雄交响曲》、《战争与和平》 D.《田园交响曲》、《日出·印象》10.“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带参考答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而且保持加速度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1.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 2.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3.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二.自由落体运动 2.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在没有空气阻力影响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 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 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 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根据s4-s1=s5-s2=s6-s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1=、a2=、a3=,再算出a1、a2、a3。 ②用v-t图法:即先根据v n=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后作出v-t图线,图 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器材: 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确定好计数始点0,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作v-t图线,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高中历史必修三考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考题 武汉市第十六中学高二历史试题 1.《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子贡 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说明()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 .孔子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D.富商能操纵各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的本质意图是() 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B.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C.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课程 3.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 是()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倾向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D.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4.“从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文,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 可断言也”,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A.鲁迅B.胡适C.陈独秀D.蔡元培 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权主义,其目标是() A.反对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B .反对帝国主义侵犯中华民族的利益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6.以下关于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实质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B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D.学习西方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7.“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反对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 这种错误属于() A .教条主义B.主观主义C.官僚主义D.自由主义 8.在新文化运动中,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 .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9.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A.农业B.工业C.教育D.军事 10.古希腊智者学派喜欢通过修辞学和公开演说来感染民众,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在政治生 活中表现得最杰出。这客观上反映了() A.参与政治生活是当时雅典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B.智者学派生活困苦,通过这种手段多收取学费以维持生活 C.智者学派主要由文学修养较高的教师组成 D.智者学派的哲学思想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11.公元前 5 世纪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A.他们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 B.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他们认为对自然界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 D.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 12.信息经济出现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必修三历史教学指导计划

必修三历史教学指导计 划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其中2班为文科班,文科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争取高考中得高分。1班为理科班。他们学习历史的目标是通过明年的学业水平测试。本年级是实行新课改的年级,使用岳麓版教材,。其中文科班,每周三节课,本期教学任务为完成必修三的新课教学内容,理科班,每周两节课,本学期教学任务为历史必修三的一半内容。 二、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中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材分析 必修三讲述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技术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内容不是很容易掌握的,也不好理解。 四、教学措施 首先: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以夯实基础知识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学中双主体作用,迅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要求,进一步提高高二历史教学水平,完成教学目标,本期工作主要采取措施如下: 1、进一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讲: (1)、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对于老师的要求:做一个导师,在知识传授、思想交流、能力培养等各方面都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同时不断加强对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新课改的研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学生,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正确而全面的看待和处理历史问题;把握好历史的科学性,教给学生一个传承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客观的历史,引导学生学会求真,学会吸收;加强历史学习基础,要求充分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加大历史训练,用适当的练习题来提高历史的应用能力。理科学生要求掌握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基本历史内容。狠抓学风建设,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常规工作,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坚持备课,做到每课都备好重点难点,认识学情,寻找突破点;认真准备好每一个教案(或课件);课堂教学难易适当,突出重点,多展开师生互动;作业是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积极对作业进行批阅,做到每个单元一阅,并对每一课学生出现的疑难作讲解。文科的教学内容会深入详细些,而理科的只是掌握基本的事实,所以在教学时间上也是有区别的。

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1知识点讲解及练习

单元要点预览 1.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A friend is like a second self. 朋友是另一个自我。 一、短语归纳 lought at 嘲笑hide away 躲起来 a series of 一系列 grow\be crazy about 对…十分狂热;十分痴迷 something to do with与…有关的某事、nothing to do with 与…无关happen to do sth 碰巧做某事at dusk: 黄昏时刻傍晚 face to face面对面Take care of 照顾Walking the dog 遛狗( Pay for sth 为…付款Pack(sth)up将东西装箱打包 Finish sth\doing sth完成某事、完成做某事Stay awake 熬夜 end-of-term exam 期末考fall in love with 爱上 according to 根据make a list of 列清单 二、.词语辨析

四.重点词汇

1. upset adj. 心烦意乱的,不安的;不适的vt. (upset, upset) Don't upset yourself -- no harm has been done. 不要难过--并没有造成伤害。 2. concern v.担忧; 涉及; 关系到n. 担心,关注;(利害)关系[重点用法] as / so far as … be concerned 关于;至于;就……而言 be concerned about 关心 be concerned in sth. 牵涉到,与……有关,参与 3. settle vt. 安家;定居;停留vt. 使定居,安家;解决 1). The family has settled in Canada. 这家人已定居加拿大。 2)Try your best to calm yourself down.. [重点用法] settle down 镇定下来settle in 在…定居 4. suffer vt.& vi.遭受;忍受;经历 Do you suffer from headaches? 你常头痛吗? suffer from 感到疼痛﹑不适﹑悲伤等; 受苦; 吃苦头: 5. disagree vt. 不同意disagree with sb 不同意某人的观点 . Even friends sometimes disagree with each other. 即便是朋友也有时意见不一。 五.重点词组 1. add up 加起来 Add up your scores and see how many points you can get. 把你的得分加起来,看看你能得几分。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常见天气系统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常见天气系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下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1~3题。 1. 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A. 反气旋造成 B. 气旋造成 C. 冷锋造成 D. 暖锋造成 2. 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A. 气流下沉造成 B. 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3. 此系统易造成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 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C. 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从图中看,4—6日有降水过程,气温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升高。B项正确。反气旋影响是晴朗天气,气压先升后降。A项错误。气旋影响产生降水过程,气压先降后升。C项错误。准静止锋产生连续性降水,气压有升有降。D项错误。故选B。 2. 本次降水过程是冷锋造成的。反气旋气流下沉。A项错误。气旋气流上升。B项错误。暖锋暖气团主动沿锋面向上爬升。C项错误。冷锋暖气团被迫抬升。D项正确。故选D。 3.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是江淮准静止锋造成的。A项错误。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是冷锋过境造成。B项正确。东南沿海的台风发生在夏秋季节。C项错误。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反气旋造成的。D项错误。故选B。

如图为某地锋面气旋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 A.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B.低压中心位于锋线西侧 C.锋面自西北向东南移动D.甲地风向可能为西北风 5.此时 A.受地形影响丁地风力大于乙地B.受纬度影响乙地气温高于甲地 C.甲、丙两地受锋面影响多阴雨天D.丙、丁两地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 【答案】4.D 5.A 【解析】 4. 读图可知,图中冷锋锋面自南向北运动,南面为冷气团,所以图示锋面位于南半球,A错;锋面形成区域为低压槽,低压中心位于图示锋线的东侧,B 错;该锋面自东南向西北移动,C错;甲地位于低压中心西侧,南半球气旋为顺时针方向,风向可能为西北风,D正确。 5. 读图可知,丁地位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区,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大,而乙地位于低地处,风速小,A 正确;甲、乙纬度相差不大,而甲位于暖气团一侧,乙位于冷气团一侧,气温甲高于乙,B错;甲、丙两地距离锋面尚有一段距离,目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以晴天为主,C错;丙位于暖气团一侧,丁位于冷气团一侧,气团相遇后,暖气团上升,冷气团位于锋面下方,D错。 读下图,完成6~7题。 6. 北京处在①阶段时,天气现象和气压分布状况是 ①天气晴朗温暖②气压高③天气阴④气压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北京处在②阶段时,如果有大风天气出现,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A.工笔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9、“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人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分别指中国的 A.造纸术针灸指南针 B.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C.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0、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必修三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 陈华姣

必修三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桑植一中陈华姣 必修三第二单元在初高中诗歌教学中起很大的衔接作用,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个单元作为此次的教材分析的内容,原因一方面是这个单元内容是古代诗歌,不如现代散文和小说好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另一方面,古诗文教学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难度也会相对加大,积极探索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是我面临的一大难题。 本单元由盛唐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唐诗人杜甫的《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组成、晚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两首》:《锦瑟》《马嵬》构成。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文化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歌体裁完备,诗作大家辈出,风格多样。本单元所选取的这几位名家均是各个时期的诗坛领袖,分别扬起了各个时期诗歌的旗帜。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唐以后,亦出现了大量的诗人,他们或模仿、或学习,但都无法跻身或超越唐诗分毫。 李白的豪迈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质朴天成、李商隐的隐晦朦胧,都成了独一无二的唐诗风格,学习唐诗,要先让学生了解诗人所生活的年代以及诗人的性格,在诗歌学习上,这叫“知人论世”。同时,还要做到“以意逆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情感去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知人论世”,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能全面的渗透整个唐代诗人的写作特点与风格;通过一首诗歌的学习,尝试贯通他们的其他诗作。唐朝由盛转衰,整个唐诗的风格也跟随变化,从每个时期的代表诗人之诗风便可窥见。 李白长于初唐,兴于盛唐,所以他昂着头,目光坚定,大步向前,成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写诗,或许根本不叫写诗,而是喷发情感,宣泄不快,心中郁积的块垒,喷而为诗,李白多醉酒之作,篇篇读来都堪称佳作,教材选入的《蜀道难》便是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长短句相间,情感充沛,其气象之宏伟,境界之阔大,绝非他人可及,诗人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但其中也透露出了他对社会的某些隐忧,所以李白虽然仕途顺畅,但他并非一心只关注自我的诗人,他也心忧天下; 杜甫目睹唐王朝由盛转衰,所以他总是低着头,一路低吟,他写诗,一方面,极讲究格律,另一方面,诗中每一言都是椎心泣血之语,他的内心,是黯然的、沉痛的,同时也是奋进的,即使“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依然想到“戎马关山北”,只是已然“涕泗流”,他泣下的不是泪水,而是血泪,正是这些,成就了一代诗圣杜甫; 白居易生于中晚唐,他的诗风崇尚“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

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 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 育。

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总结

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总结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

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这种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19.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4知识点及练习.

必修I---unit 4 I---IV Earthquakes 一、知识点 1.Now imagine there has been a big earthquake. 现在,假设有一次大地震。 “There +be +主语+其它成分”结构中there为引导词,本身无意义,谓语动词按照就近一致原则。其它相似句型还有: There happen to be 碰巧有 There seems/appears to be 好像有 There is likely to be 可能有 There may/might be 也许有 There must be 一定有 There can’t be 不可能有 There is said/reported to be 据说/据报道有 There used to be 曾经有 There is sure/certain to be 一定有 2. happen to. It (so) happened that… Did you hear what happened to David last night? 你听说大卫昨天晚上发生什么事了吗?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children if Peter and Alice break up? 如果彼得和爱丽丝离婚孩子们将怎么办? I happened to see Peter on the way to the bookstore yesterday. 昨天我去书店的路上碰巧遇见了彼得。 It so happened that I saw Peter on the way to the bookstore yesterday. 昨天我去书店的路上碰巧遇见了彼得。 I happened to be out when he called. 他来访时,恰巧我出去了。(= It happened that I was out when he called.) I happened on just the thing I had been looking for. 我偶然发现了我所要找的东西。 3. right away毫不迟疑,立刻 He is ill; you should call in the doctor right away. 他病了, 你应该立即请大夫来。 4. A smelly gas came out of the cracks. 裂缝里冒出臭气。 5. In the farmyards, the chickens and even the pigs were too nervous to eat. 农家大院里,鸡甚至猪都紧张得不想吃食。 6. But 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 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 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但是,这个城市的一百万居民都没有把这些情况当一回事,当天晚上照常睡着了。 7. 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世界似乎到了末日。 从句表示“(在某人)看来好像;似乎” ①It seems/looks/appears as if/though…看起来好像… ②Sb./Sth. looks as if/though…(不用seem/appear) ③There seems/appears(to be)…(不用look) There appears to have been a mistake. =It appears that there has been a mistake. ④It seems so. =So it seems.看来似乎是这样。 8. In fifteen terrible seconds a large city lay in ruins. 在可怕的15秒钟内,一座大城市就沦落为一片废墟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