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改变不平等社会状况的愿望,追求幸福生活的利益要求,并以幻想形式描绘了未来社会的蓝图。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和主要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有其很深的政治,经济,文化渊源,并在人类历史上起过相当积极的作用,它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反复出现,既表明这一思潮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又说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可能依据而就一次完成。只有彻底划清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才能始终不渝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能成功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意义:

1)对资本主义的剥削现象的深刻揭露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批判,是三大空想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而称之为“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三大空想思想家的社会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在他们夹杂着晦涩语言和玄虚思想的著作中,也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天才德预示了一些社会真理,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合理因素。

3)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描绘,包含着许多积极的见解和天才的预测,不仅对工人阶级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鼓舞他们为实现伟大理想而斗争,也为社会主义的创建积累了有价值的思想素材。

4)恩格斯高度评价三大空想思想家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贡献。他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地无数真理。”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1)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的研究资本主义的宝贵材料;在政治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新的压迫制度;在经济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病;在思想道德方面对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不久就对这个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无情的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腐败和残暴,诉说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奴役这不仅在当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而且至今对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也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2)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设想与预测,并为实现理想社会进行了各种艰难的试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和有启发性的实际例证,他们对未来社会从经济到政治,从生产到生活,从思想到文化,从社会到家庭,都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尽管在当时很不现实,但这些闪烁着天才火花的真理后来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并已经或正在为实践所证实。

(3)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上,尽管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为科学论证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没有科学的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空想社会主义着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找不到产生资本主义罪恶的经济根源,因而得不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

(2)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幻想用理性来说服资产阶级,通过和平道路来改造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找不到能够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阶级力量,他们的学说脱离工人运动,把希望寄托在少数有“教养”的容易接受真理的资产阶级和统治者身上,呼吁他们帮助建立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2.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主客观条件;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主客观条件

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发生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之所以会有这一历史性飞跃, 从客观上讲, 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产业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从主观上讲, 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 两个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准备了世界观、人生观基础。科学社会主义, 正是在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阶段, 矛盾充分暴露, 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情况下, 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创立的。一、产业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而诞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人阶级及其运动的发展是它产生的客观条件。这一客观条件, 是由第一次产业革命提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从16 世纪开始到19 世纪40 年代的300 多年间, 在西欧的发展经历了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与资本主义在经济

上的发展相适应, 以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 在英、法两国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 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英、法等

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改革以后, 发生了产业革命, 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首先于18 世纪60 年代发生在英国, 到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英国产业革命已基本完成。法国在19 世纪20 年代前后, 德国在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也进入了产业革命时期。产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机械化的大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发展, 是由

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次生产大变革。在19 世纪30 年代的西欧, 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工业已广泛使用机器生产, 现代工厂已有相当数量, 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正是在产业革命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空前发展, 为科

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首先,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

物质基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

冲突的总根源。这一矛盾,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而日益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是社会生产的无

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从19 世纪初叶, 即在机器大工业产生以后开始的。自从英国1825 年爆发第一次普遍性的工业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后, 经济危机每隔10 年左右就周期性地爆发一次。1836 年的

经济危机已经波及英、美两国, 1847 年— 1848 年的经济危机则更带有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性质。经济危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大批工厂倒闭, 无数工人失业, 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一方面劳动者生活处于极端困苦之中, 另一方面大量商品却被销毁,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危机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迫切要求对这

种现象做出科学的说明, 找出克服这些社会弊端的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正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 作出的对

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科学回答。

其次, 现代工人阶级及其运动的形成,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产业革命不单纯是生产技术的革命,

而且带来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结果, 就是产业资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的形成。恩格

斯说“: 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 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工业工人的阶级。”①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两个阶级。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对工人进行极其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导致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矛盾。在新形势下,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斗争的内容、形式、规模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三大工人运动, 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一个重要标志。1831 年和1834 年, 法国丝织业中的里昂工人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第一次起义发生在1831 年, 工人由于要求增加工资遭到拒绝而拿起武器, 高呼“ 工作不能生活, 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11 月21 日—23 日, 经过三天英勇战斗, 起义工人控制了里昂市, 但是到12 月3 日就被镇压下去了。1834 年2 月, 里昂工人为保卫结社权利举行了总罢工, 并发展为第二次武装起义。起义者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要求。4 月9 日—15 日, 经过6 天血战, 起义又被镇压下去。

1836 年—1848 年的英国宪章运动。这次运动的直接起因是争取政治权利。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只满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广大工人仍处于没有选举权的地位。于是他们决定用自己的独立行动来争取。1836 年6 月成立了伦敦工人协会。1837 年5 月伦敦工人协会拟定了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请愿书( 后来称之为《人民宪章》) , 号召人民签名, 从此开始了著名的宪章运动。这次运动持续12 年, 采取了多种斗争形式, 在1839 年、1842 年、1848 年出现过三次高潮, 但最终由于无产阶级政治上不成熟和领导人的错误而告失败。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 年6 月4 日,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为反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而举行了起义。这次起义的规模虽然不及里昂起义和宪章运动, 但它是德国无产阶级觉悟的重要标志。它十分明确地反对私有制和资

本主义剥削, 马克思对此评价很高, 认为“ 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

论性和自觉性”,“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 那就是意识到无产

阶级的本质”①。英、法、德三国工人运动表明: 西欧各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已不再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

度的附庸, 而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已开始占据这些国家的首要地位。这三大工人运动与早期工人运动相比较, 显示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由个别工人对个别资本家的斗争发展为阶级对

阶级的斗争; 由捣毁机器, 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发展为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政治斗争和武装起义; 由自发、分散的斗争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联合行动。同时, 上述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 当时流行于西欧

各国的五花八门的“ 社会主义”学说, 不但不能给各国无产阶级指出一条争取彻底解放的道路, 反而把工人运动引

入歧途。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 产业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着新的社会主义理论。

此外, 还必须一提的是, 19 世纪上半叶, 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文化条件。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批判吸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6 世纪以来, 尤其是19 世纪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 19 世纪的三大发现, 即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也起了重要作用。这些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 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为马

克思、恩格斯清理社会科学遗产、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进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

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在“ 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基础上形成的。①上述说明, 19 世纪40 年代的西欧,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已逐渐成熟。

二、“两个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主观条件

19 世纪40 年代, 虽然具备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但是要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还必须经过人的主观努力,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对当时西欧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必要地清理; 必须有人能够透过当时社会的上述现象, 认识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社会力量和正确

途径。这个任务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各自所处的环境出发, 一方面, 不断追求进步, 积极投身于当时的工人运动和反对现存制度的斗争; 另一方面, 通过严谨的理论探讨, 批判地吸收前人的优秀的思想成果, 不断地完善自己, 从而实现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 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为科学社会

主义的产生准备了主观条件。

卡尔· 马克思( 1818—1883 ) 1818 年5 月5 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在家庭和学校里, 马克思受到了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等思想的教育熏陶, 形成了最初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他在1835 年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中, 表达了为人类幸福献身的思想。1835 年10 月, 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 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柏林大学是黑格尔思想的中心, 当时黑格尔的门徒分为相互对立的两派: 坚持黑格尔唯心主义哲

学体系, 支持普鲁士反动统治的老年黑格尔派和注重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 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在政治上, 马克思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主张联系实际进行革命的改革, 这与青年黑格

尔派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最终导致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1841 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后, 开始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斗争。1842 年4 月, 马克思开始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报纸《莱茵报》撰稿, 10 月成为该报主编。在办报过程中, 他深入社会, 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 写了大量文章反映他们的生活, 揭露和批判普鲁士政府的贪婪和专制。

在与现实政治问题的接触中, 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的思想同客观现实的矛盾, 开始研究社会经济关系, 从而开始转向

对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探索。1843 年3 月17 日, 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 马克思退出《莱茵报》。1843 年夏, 他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 得出了与黑格尔相反的结论, 即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这表明, 他已迈出了转向唯物主义的重要一步。

1843 年11 月, 马克思偕同新婚夫人燕妮迁居巴黎。在巴黎, 马克思一方面直接与工人接触, 出席工人集会, 与德法两国秘密团体建立联系, 对无产阶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另一方面, 马克思又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 筹办《德

法年鉴》。1844 年2 月,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 马克思阐述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根本区别, 提出了把人类从一切社会压迫下解放出

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原理, 并论

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这表明, 马克思已经彻底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20—1895 ) , 1820 年11 月28 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工厂主家庭。少年时期受父亲的宗教虔诚主义思想影响。1838 年中学

尚未毕业就被迫辍学经商。恩格斯从小耳闻目睹了工人的悲惨处境和资本家的奢侈, 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工

厂主的憎恨思想。1839 年恩格斯发表了第一篇政论性文章《乌培河谷来信》, 揭露了工厂主的虚伪贪婪和宗教的伪善。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恩格斯, 开始对宗教虔诚主义进行清算, 转向无神论和革命民主主义。同时, 在青年黑格尔

派大卫·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影响下, 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1841 年9 月, 恩格斯到柏林服义务兵役。在柏林期间, 他经常抽空到柏林大学旁听。此外, 他还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 写文章批判谢林的唯心主义观, 揭露谢林维护基督教

和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此时, 费尔巴哈《基督教本质》一书的发表, 使恩格斯开始关注政治实践, 注重对普鲁

士国家反动本质的分析, 开始转向物主义。1842 年11 月, 服完兵役的恩格斯在父亲的安排下到英国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工作。在这期间, 恩格斯对英国的政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他亲自观察和体验工人们的苦难, 参加宪章派的

活动, 并和宪章派领袖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建立了联系。通过这些活动, 恩格斯逐渐认识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作用。与

此同时, 恩格斯还系统地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几乎所有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的学说。通过研究, 恩

格斯迅速抛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 转向了唯物主义。在英国期间, 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如《国内

危机》、《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

现在》等。其中后两篇文章提出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原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以及社会

主义革命等思想, 标志着恩格斯已最终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 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综上可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的国度而同时于1842 年— 1844 年, 在革命实践中自觉地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1844 年8 月, 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 途经巴黎与马克思会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朝夕相处的10 天里, 发现彼此在一切理论问题上意见几乎完全一致。从此, 两人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 开始了他们为无产阶级创立革

命理论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伟大事业。

3.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的研究

在1883 年马克思逝世之际,步入晚年的恩格斯正处在一个以“电”的发现和成功运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阶段。新的“工业革命”在它的一开始, 就表现出了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全不同的态势,它不仅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新的发展,同时,也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新的特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 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从“轻工业时代”走向“重工业时代”。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在给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导致资本主义开始走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导致了新老资本主义国家

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发展态势。恩格斯以新的哲学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指导,对新的“工业革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和总结。

1. 恩格斯首先通过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分析,揭示了“新的工业革命”所具有的时代性、历史性意义。

2. 恩格斯通过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分析, 具体揭示了它对于资本家阶级的意义。

3. 恩格斯通过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分析, 揭示了新的工业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4.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有什么启示;

(1)P60 最后一段,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2)P63 第三行开始,俄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它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

5.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1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

3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亲密合作、共同创立的理论成果。1844年8月底,他们在巴黎会晤,从此开始了他们共同战斗的历程。到1847年末,他们共同地或独自地写成了一些重要著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新的理论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开展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1847年11月底至12月初,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完全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完成同盟纲领的最后定稿工作。《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它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在近半个世纪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实践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使科学社会主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这期间,《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一系列著作的相继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6.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我们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本性质的层次,即它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即它们在苏联条件下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应该全面地分析,即既看到存在弊病的一面,也看到有正确的一面。

其次,应该历史地分析,即把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项制度、方针、政策放到当时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评价。

第三,应该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

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军事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在一个社会化生产程度很低的国家里,立即实行全面国有化,强调在组织生产、管理和分配方面建立整齐划一的统一措施,并不能真正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脱离了农民的需求。十月革命后,82%的农民,从政治上讲,是支持苏维埃政权、拥护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它解决了土地问题。但从经济上讲,小农经济同社会主义还有较大距离。他采用余粮征集制,完全禁止集市贸易和私人买卖,由国家直接实行工农业之间的产品交换。这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3、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其次,1920年春天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秋冬之时则完全结束。但是苏联陷入了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之中。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向新经济政策,开始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有以下重要特征:

1、以市场为取向。

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杭州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3、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4、改革过分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在列宁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共有6年的时间。前3年,列宁急于通过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3年,列宁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落后国家的国情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初步探索了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二、定型阶段(斯大林模式)分析:

虽然新经济政策本来是长期的社会发展战略,但列宁去世后,这一政策实际上已逐步停止实行,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苏联领导层提前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这次转变的结果,是建立起了斯大林模式,即后来持续存在了半个世纪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大到欧洲、亚洲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伴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化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这三大运动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最终催生了一个以过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体制。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点:

其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

(1)在政治方面的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2)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优先发展工业和军事工业。

(3)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为: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舆论一律。(4)对外关系方面,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他们脱离人民群众的情况的确很严重,后来竟发展为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掘墓人。

三、苏联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东欧掀起的改革浪潮,只短短几年时间,局势就迅速失去控制。先上东欧国家,后是苏联,相继发生了社会制度的剧变。苏联东欧的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使本来处于低潮的社会主义跌入谷地,同时也根本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形势的发展。

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搞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

(二)、横向分析:

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但是他所表现的大党、大国主义,使得很多国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

二战以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但各国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多数国家是落后的国家,本身并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然而又大都是由苏联红军解放或者在苏联帮助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不得不接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有的国家虽然抵制

杭州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苏联模式,但是终究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社会主义的好经验本来自然会得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度重视。可是,苏联却自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规律,具有国际意义,非要别国照搬不可,表现出了严重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失败给世界各国尤其是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中汲取以下三点历史教训:

1、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是“左”的教条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具体体制和方针政策。但是借助于“左”的东西来反右,也只是一时管用,从长远来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2、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苏联东欧国家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它们的改革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我们认为改革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在理论上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对待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

3、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苏联东欧的剧变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能否得逞,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为了防止和平演变而倒退到对外封闭、与西方国家冷战对峙的旧格局中去。在对外开放以及与西方和平共处、协作、竞争的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利益,不能迁就与退让,对西方腐朽、反动的思想与文化要进行抵制与批判。更要加快内部体制的改革,避免给西方的和平演变找到可加利用的突破口。

(三)总结:

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功绩。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1)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这就给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潮的滋生和泛滥造成了可乘之机。可以说,后来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反动。

(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过度集权制在站后苏联所产生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在斯大林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条神圣原则,在这种体制和气氛之中,原本是充满批判意识、辩证法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行动的指南,相反成为僵化的教条,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7.如何客观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10、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历史成就和主要弊端?(重点)

特征:1、政治方面的表现

2、经济方面的表现

3、思想方面的表现

(详细见P73--75)

历史成就:1、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2、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

3、确保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详细见P72)

主要弊端:P87-88(改革失败的原因--共4 点)

8.斯大林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12.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重点)

答:失败的原因:(课本第87 页)

1. 原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2.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错误的改革路线;

3. 民族问题因素成为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4. 西方和平演变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历史教训:(课本第88 页)

1.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彻底改革,但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经济,改善民

生;

2. 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 应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

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途径。

9.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为何要进行改革实践;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的态势,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这个最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高涨。战后民族独立的浪潮首先从亚洲兴起,1955年亚非会议后,这股浪潮席卷了整个亚非拉地区。仅在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走上独立之路。这一年也因此以"非洲独立年"载入史册。1990年3月,非洲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从而彻底结束了非洲殖民统治的历史。战后以来,全世界共有94个国家获得独立,其中绝大部分是亚非拉国家。

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汹涌大潮中,有相当一批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新兴独立国家,作出了"社会主义选择"。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先后曾有56个国家宣称实行社会主义,虽然一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改变了初衷,但到80年代末,仍有约45个民族独立国家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实验"。在亚洲,有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新加坡、伊拉克、叙利皿、阿富汗、也门等8个国家;在非洲,有埃及、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赞比亚、扎伊尔、利比亚、刚果、贝宁、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安哥拉、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25个国家;在拉丁美洲,有圭亚那、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牙买加、墨西哥、苏里南、多米尼加、格林纳达、尼加拉瓜等12

个国家。战后如此之多的民族独立国家选择"社会主义",不能不说是一种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现象。它表明社会主义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由民族主义政党而不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又可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运动。

长期以来,西方政界人士和学者大都把民族独立国家的"社会主义选择",看作是由外部力量强加的,即看作是外部共产党大国利用当地的冲突和内部政治动乱扶植他们的代理人上台的结果。如美国前负责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威廉·吕尔斯曾撰文指出,苏联在拉丁美洲的立场表现出"咄咄逼人的侵略性",把拉丁美洲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试验场"。苏联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也片面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在他们看来,"今天的亚非拉国家之所以可能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也是因为世界上有社会主义体系"。不可否认,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争取独立的斗争和独立后的经济建设中,不仅受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和道义上的支持,而且还得到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援助,这对于他们选择"社会主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确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走向"社会主义",与苏联在同美国争夺权力范围的角逐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扶植亲苏势力上台有关。但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其根本原因,应该从内部即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自身去寻找

综上分析可见,战后民族独立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并不是某种外部力量所强加的,而是由这些国家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所决定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战后的几十年来,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0.怎样看待越朝古老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

16 如何认识当今越老古朝各国对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

这是涉及第六专题——越、老、朝、古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材P111——P134。

1. 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P113——P116)

2. 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P118——P121)

3. 朝鲜“主体思想”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P123——P125)

4. 古巴稳步改革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巨变以后的“稳步改革开放”政策(P128——P130)

注意:简单的介绍一下各国的新探索之后,教材每个部分的后面都有一些评论,再结合自己

掌握的一些常识和相关知识,就可以写出一些对各国新探索的认识。

11.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

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请解读:(1)请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2)请论述党和政府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1.改善民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改善民生,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2.改善民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尤为突出。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够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4.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维护了社会公平,能够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

有了正义和正义的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我们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见到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7.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教育”放在了“民生六大任务”之首,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角度探析】

解决民生问题,既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人为本”的体现,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中央高度关注民生,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从农业税取消蓟农民种粮补贴,从最低工资制度到最低生活保障,从物权法制定到廉租住房制度……“十七大”报告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标志着改善民生新阶段的开始。民生问题是近两年中考命题的关注点,如2007年中考试题就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民生问题的解决。2008年试题会继续关注反映民生

问题的解决。把握民生问题无非是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看,一是从党的性质、宗旨来认识中央为什么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二是结合国情、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方面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微观层面看,就是选取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事例和材料,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热点问题,运用有关知识进行解释和评价。根据中考试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主流趋势,从微观层面考查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

解决民生问题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化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一)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部署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改善民生任务。这是当前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基本民生问题,可以说教育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

(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

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大政策,必须千方百计落实好。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民生问题的新特点,我们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要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

一是要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有所突破,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群众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解决了商品短缺之后,现在又出现了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短缺,因

此必须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享有水平;

二是要在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上有所突破,下决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打击各种非法谋利行为,取缔各种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是在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在我们的改革发展的过程上,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不衔接、不完善等问题,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我们要采取负责任的态度,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妥善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导致各个不同阶层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的民生问题面临诸多新课题、新矛盾。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由于经济增长目标导向的单一性而产生的就业难问题,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地区间、城乡间、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问题,由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问题,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到位而产生的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的事故频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加以解决,否则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影响社会文明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环境保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只有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如泰山。因此,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关心百姓,始终惦记民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改善民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财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会财富要为全民共享,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早在1987年就强调指出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

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纵观中外发展史,民不聊生必将产生动乱;重视民生则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因此,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全体人民的民生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十七大报告的新论述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研究生课程-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答案

一.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内涵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同时,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应当是“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方式。恩格斯曾举例说,一个法国工人到了加利福尼亚,发现那里是换手艺比换衬衫还要容易的冒险世界,他被迫适应环境,先后换了许多职业,学会了许多手艺,终于体会到,“因为有了适合做任何工作的经验,我觉得自己不再像一个软体动物,而更像一个人了”。这一事例说明了人的发展其实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是有其必要性的,如若不然,人会显得像软体动物一样脆弱,在变化的条件下不能适应和生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都曾经谈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界定就是,“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的发展等方面。马克思一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是相容的,他谈到,即使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是这决不排斥每一个人也成为独创的画家的可能性。 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人的发展目的,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如下目标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包含有三层意义:一是,人的真正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和特征能够真正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自由是指这种发挥和发展,不是出于生存的逼迫或社会关系的强制,而是人以人自己占有和享受自己的全面本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二是,马克思讲的是“个人”的自由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导致强调人的自由个性,这正是对人的个性差异性的肯定,它使人性丰富多彩地展现出来。强调人的自由个性,也是对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选择的自主性的肯定,就是说,个人的发展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三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互为前提的,直接针对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将多数人的牺牲作为少数人享乐的条件,同时旨在表明这种自由发展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的。可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高追求。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类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标志,也是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但是,个人的自由发展又必须依赖于集体的行动和社会的发展与解放,只有通过集体行动,只有社会的发展与解放,个人的自由发展才是可能的。同样地,个人的自由发展依赖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只有通过集体、阶级的行动才能实现。社会不解放,个人就不能自由。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解放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马克思把目光重点投向变革社会制度,解放全人类上面,也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把其学说最后落实到社会解放即人类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上面,正是为了解决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2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80年征程、80年风云变幻就是这样一部在理论上不断创新的奋斗史。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理论上作出一系列探索和创新。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典型代表,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上面对挑战,敢为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1.《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杰作。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一个民主国家内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理想,也可称为反专制社会主义。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4.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⑴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⑵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⑴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⑶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②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思想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③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⑴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⑵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⑶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⑷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⑵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⑶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⑷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⑸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6.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⑴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②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机制;③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④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⑵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④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⑶在文化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②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个人崇拜;③文化生活的整齐划一。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⑴重要的历史功绩:①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②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⑵历史局限性:①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不能得到较多的改善,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②各级干部缺乏主动性,官僚主义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充分发展;③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7.试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①从理论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唯物主义原理。②从现实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革命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本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⑤特殊的国际环境。 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②封建主义在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③复杂险恶的国际生存环境;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之,我们决不能因为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否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取得一些成就,而看不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考试时间:7.9下午 一、简答:10’×3 1、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 位? 马克思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从关系角度看,哲学是热点,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结。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它是关系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是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政治经济学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为无产阶级指出推翻资本主义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条件,这是研究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3)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帜。无产阶级的事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2、社会主义国家多次出现空想理论或出现干扰的原因? (1)社会根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 (3)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 (4)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3、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答题思路:理论性+现实性+现实启 示)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1)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2)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基本坚持的是唯心史观,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同情无产阶级但不了解这一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 (3)没有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分析 (1)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本身却是深刻的 (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 4、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材料题) 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 (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绪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5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考试试卷生成要求 1、总成绩满分为30分 2、总题量为60道;其中单项选择题40道,每道0.5分;多项选择题10道,每 道0.5分;判断题10道,每道0.5分。 绪论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 )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人权的科学理论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学说 ( ) D.关于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 ( ) 3.马克思主义从它的研究对象上讲是:()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D.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 ) C.达尔文 ( ) D.牛顿 ( )

(完整版)必修1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

必修1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广大工人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 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直接影响D.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2.右图是两位伟人工作的场景,他们为一个无产阶级革 命组织起草的纲领于1848年发表。这部著作的主要意义 在于() A.它的发表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B.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革命纲领 D.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 学生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美国 中学生可以了解()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无产阶级革命首先 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③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④ 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4.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5.《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以下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巴黎公社运动D.中国的改革开放 6.《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7.关于下列图片的描述错误的是()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1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管理员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苏联 B. 南斯拉夫c.越南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邱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 B. 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 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 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 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 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实现共产主义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 D. 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 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 国家政权问顾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 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D.议会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

2011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 实践”复习提纲 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研究对象。 概念: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学,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的总和。所谓学说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运动是指各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行为,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规律两大部分。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 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方法: ①论联系实际②世界联系中国③成就联系挫折④现实联系历史⑤现在联系未来 3、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 定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主要贡献: 一、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 二、对资本主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根本缺陷: 一、他们基本上坚持唯心史观,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二、他们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三、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向统治阶级呼吁,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题

1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其不同的显著特点。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社会实践的阶段。从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又在建设的探索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在那个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任务,并进行了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毛泽东的未竟事业,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一步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实践,贡献了新的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经过“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曲折探索”,达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人类历史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又经历了多么艰难曲折的历程,而后才达到了我们国家今天的社会主义进展,其可贵的成就和丰富深刻的历史经验,很值得人们珍重和记取。 2简述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体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因而常常突破资本家和工人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 3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根本缺陷? 积极贡献【历史功绩】: 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 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历史局限性【根本缺陷】: 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⑤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学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提出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也找到了其灭亡的经济根源及其埋葬力量,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把争取无产阶级自身和整个人类的解放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世纪、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更多地是从启蒙哲学中得出他们的社会主义结论的,社会主义是他们从启蒙哲学推导出来的政治理想。马克思积几十年之心血,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资本论》,就是要在该时代的经济中寻找资本主义为何灭亡!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的内在根据。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5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越”。 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至多国,并进入了科学模式的探索时期。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现实: (1)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4)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一系列根本缺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现实。 3、试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1、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在推进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使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以及其他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当时形成的诸多的社会主义思潮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4、实践活动。他们投身工人运动进行调查、研究以及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革命活动,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收集了一手可靠的材料。 4、试述邓小平两大重要历史贡献 第一,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成功的在中国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课后习题 绪论 1.怎样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线索? 答: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是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它大体上包括十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这三个组成部分,但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因为: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要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 ①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与其他学科一致,也是一门学科,它要求众多的人来掌握、研究、探索运用、发展这门学科; ②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③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而不是单一性的政治科学。 (3)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

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为什么要学习以及你准备怎样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 转引自《回忆马克思恩格斯》,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答:(1)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原因(意义所在) 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 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①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际,又用以指导活生生的实际。但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上升为理论,总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主观实践活动,取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再通过抽象思维、理性思考把它系统化、条理化,才能形成科学理论。 ②世界联系中国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1、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下面分析一下苏东剧变的原因: 1.完全照搬苏联模式,造成经济困难,这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在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制造了许多冤假锗案。20世纪70年代,有的国家领导人独断专行,大搞个人迷信和家族统治,加上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分子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败坏了党的声誉和形象,降低了社会主义在东欧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在经济上,东欧国家长期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形成了一件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群众逐渐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在遇到困难时,东欧国家不是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而是盲目依靠西方外债、专利、成套设备、原材料和生活消费品来“繁荣”经济。结果:经济依赖西方,失去了独立自主原则;债台高筑,大大超过了偿还能力,致使出现了债务危机,沉重的外债包袱加重了东欧各国的经济危机。经济恶化,必然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和政府失去了信任,也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在经济建设中,一方面是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发展战略的失误,另一方面没有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集约化经营的客观需要而及时采取对策。前者既表现为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过早消灭其他经济成分,还表现为片面地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的失调,更表现为长时期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积累政策,致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不断扩大,陷于危机,难于自拔。后者则表现为长期固守着粗放经营,使经济失去后劲,停滞不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有的没有长期坚持下去,有的没有触动经济体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还有的则根本走偏了方向,因而没有收到顶期的效果。 3.执政党长期不重视自身建设,丧失了战斗力。东欧国家的一些共产党是从社会民主党分裂出来的,或与社会民主党合并而成,有较深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虽然在党章中被规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但实际上并没有在党内扎下根来;共产党虽然成为执政党,但是缺乏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路线,严重地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也使党不具备应付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经不起风浪的袭击。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新思维”之风袭来时,东欧各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 A.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B.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D.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2.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党的领导问题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C.国家政权问题D,武装斗争问题 3.下列哪项不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B.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几国获得胜利 C.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新经济政策 4.下列哪项不属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往 C.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D.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 5.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下列说法中哪一项不确切?() A.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B.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C.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策D.不注重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夺取国家政权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4.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判断题 1.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列宁。()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5.既然列宁“一国胜利论”是正确的,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就是错误的。() 四、问答题 1.空想社会主义有什么功绩和缺陷?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3.简述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4.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5.资本主义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6.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及答案解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及答案解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 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解析】:B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解决世界性难题,主要在于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得到顺利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D英法德 【解析】:D 德英法国的古典主义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3.《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 《共产党宣言》, 美国中学生可以了解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③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④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①③ B.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解析】:D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巴黎公社1871年建立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指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故排除②③。 4.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顾格曼的信内曾说过:“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 其国家的斗争,因巴

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 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B.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D.无产阶级夺取并建立政权阶段 【解析】:D。A项是无产阶级尚未进步到的阶段,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B项主要 发生在19世纪末期。C项最早开始于工业革命当中。由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的尝试,故D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5.图4是一枚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45周年而发行的邮票《攻打冬宫》。我们纪念十 月革命的理由有: ①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它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图4. 邮票《攻打冬④它鼓舞和推动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③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转正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6.马克思把1870年9月起义称为是愚蠢的举动,但1871年4月又说: “我英勇的巴黎工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马克思的这两段评 价: A.互相矛盾 B.自我否定、自我修正 C.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一样 D.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 【解析】D 马克思不赞成1870年9月起义,但对这次斗争中工人阶级的优秀表现给与 充分肯定,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作出的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