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方法编制说明

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方法编制说明

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方法编制说明
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方法编制说明

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方法

团体标准

编制说明

二〇二〇年十月

一、任务来源及标准制定背景

1、任务来源

本技术规程由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申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方草甸退化草地系统性恢复机理及技术基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氮沉降背景下枯落物对松嫩草地植物多样性及稳定性的作用机制”的共同资助和支持下完成。

2、标准制定背景

根据松嫩草地植被的季节动态初级生产和放牧家畜的次级生产部分或过程的状况,确定合理的放牧率,既可满足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稳定增长,又能保证一定的家畜生产力,从而使系统持续稳定并获最大生产量。其具体方法包括了“以草定畜”(以植被为指标的确定方法)以及“以畜定畜”(以动态载畜量为指标的确定方法)两个方面确定最适放牧率季节性动态测算的技术方法。该技术方法突破了以往“以草定畜”放牧策略的局限性,并同时考虑草地季节性变化以及季节性差异等参数,是一项综合考虑了牧草再生与家畜载畜量关系的调控技术,也是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草畜平衡技术及草地的优化管理模式,以此可作为草地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技术支撑。

本项目基于长期天然草地放牧和舍饲控制实验研究,结合家畜动物营养需求和草地生产力季节性动态变化平衡,提出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的测算方法,能够为松嫩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也能够现代草牧业的草地精准管理奠定科学基础。

二、主要工作过程

1、2020年9月-10月:根据《关于征集2020年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团体标准制定项目的通知》中相关要求,东北师范大学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标准化工作导则及相关文件,讨论标准编写事宜。

2、2020年9月底: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相关

起草人,认真总结课题组的已有成果,讨论决定并提交“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

方法”团体标准的制修订项目建议书至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申请立项。

3、2020年9月-10月:标准编制组对项目组多年开展完成的松嫩草地放牧实验数

据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开始“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方法”团体标准初稿的编制。

4、2020年10月9日: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召开团体标准评

审会,并于10月9日发布《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关于2020年第一批

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联盟【2020】7号),同意立项。

5、2019年10月:立项批准后,东北师范大学牵头,组织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草业研究所和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在总结了松嫩草地多年

放牧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收集整理、梳理归纳和总结分析相关草地放牧技术方

面的文献资料,完成《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方法》草案,并接受团体标准评审

专家意见,完成了《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方法》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的撰写,提交至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

6、2019年11月初: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将《松嫩草地

动态放牧率测算方法》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在国家标准委员会网站上征求意见,没有意见。

7、2019年11月末:在北京由联盟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对《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

测算方法》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进行会议评审,并顺利通过会审。

8、2019年12月初:按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形成《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方法》送审稿。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1、标准编制原则

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

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始终遵循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确保

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坚持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基本原则,以科学性、

实用性、先进性作为编制标准的指导思想,在文字结构上力求严谨、简洁、科学;在技术内容上力求涵盖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的关键环节。

制定过程中除了认真总结多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外,还参阅和汲取了国内相关标准的经验和条款,符合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的生产实际,达到内容全面、技术含量高、操作性强的要求。该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无冲突,并保证了对该标准最新版本的引用。

2、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论据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松嫩草地季节性放牧时期,测定草地牧草产量及植被高度、测定家畜采食量、测算家畜高度选择性指数和测算家畜最适载畜量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测算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制定时,参照了GB/T 34754—2017 家庭牧场草地放牧强度分级、NY/T 635—2015 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和DB 22/ T 2948—2018 天然、半天然草地牛羊混合放牧技术规程。

(3)术语与定义

本标准中出现的术语和定义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标准起草组研究应用实践经验,最后经参编人员讨论确定了本标准的术语为“草地利用率、采食量、采食率、草地载畜量、家畜单位、日食量、草层高度选择性指数、草畜平衡、适度放牧、采食强度、最佳放牧时间、牧草产量、家畜可食牧草产量和载畜量估测”,并给出相应定义。

(4)放牧时间

根据试验研究,确定开始放牧时间、结束放牧时间、放牧季节和休牧时间。

(5)测定牧草产量

根据试验研究确定测定牧草产量的方法。

(6)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

根据实验研究确定松嫩草地5-9月份的动态放牧率及全年平均放牧率。

四、采用的国际标准

无。

五、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冲突。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七、标准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的意见

建议将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实施,并加强标准的宣贯。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1、本标准属于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团体标准,为成功实施松嫩草地动态放牧率测算,应认真执行本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

2、应加强对标准的宣传、讲解和技术指导,促进实施者熟练掌握标准中的技术规范,保证本标准的广泛推广应用。

3、随着科技发展,本标准中的技术规范势必会出现过时的情况,也会出现新的技术要求,因此本标准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对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

4、希望应用本标准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反馈,以便再进行修订和补充。

5、组织学习团体标准,加大对标准的宣传及贯彻力度,标准委员会作为企业之间的桥梁,做好沟通,推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放牧生态

放牧载畜量对青藏高寒草甸草地的影响 1引言 草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可更新资源,是地球上历史演变过程中一定时期的自然产物,它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的[1]。全球草地面积约为3.42×109hm2,占陆地面积的40%[2,3]。我国草地面积近4×108h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0.7%[4],其中78.3%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亦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对草地的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加之长期不合理利用,草地退化愈来愈严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覆盖度降低、沙化、盐渍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地面积己占退化草地面积的50%。草地三化面积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退化、沙化的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32%[5] ,而天然草地面积也以每年65-70万公顷的速率减少。伴随着草地退化,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不断下降,上一世纪90年代与60年代初相比,北方天然草地产草量下降30-50%,载畜能力降至原来的30-50%。天然草地的日益减少,牲畜数量的日益增加,终年用于放牧的天然草地还将进一步退化[6]。草地退化使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气候旱化,沙暴迭起,鼠虫害肆虐,黑白灾等生态危害日益加剧,己成为制约畜牧业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草地发生如此退化的原因很多,但不合理的放牧制度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合理的放牧方式,通常破坏草地生态系统,造成草地的退化演替,进而影响草地土壤物质和养分的循环及家畜的生产性能[7]。在天然草原上自由放牧或者在一定地域上进行围栏放牧是我国牧区目前对草原利用的主要方式[8]。因此研究放牧制度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认识放牧影响下草地变化过程和机制,有利于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防止草地退化,保证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9]。 1.前言 草地生态系统中,牧草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同时通过酶的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于有机化合物中,是草地两性生产中的第一性初级生产。天然草地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家畜赖以生存的立地条件。其初级生产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草场牲畜的负载能力,以及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它的基本利用方式是放牧饲养,草地生产经营的好坏,一方面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为利用也给草地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草地放牧利用不合理,导致草地严重退化,加之鼠虫的破坏作用,草地牧草产量下降,毒害草增多,植被盖度减小,出现许多裸地、凸斑地,草地旱化程度增大,家畜采食量减少,体重下降,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放牧季节中每单位面积草地放牧家畜头数(即载畜量),对草地和家畜生产有着决定性意义。60年代初期就有人发现载畜量是影响家畜增重的重要因素。从家畜生产量来说,载畜量远比放牧方式重要、而轮牧则有利于提高草地的载畜能力,使草地与家畜生产都受益。随着载畜量的增大,家畜个体生产性能即行下降[1]。因此,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是关系到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发挥草地生产潜能,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草地生态平衡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1] 皮南林等.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草场的影响.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0,(3):15-17. 研究表明,适度放牧能够增加牧草产量[5,6],有利于草地植物多样性增加[7-10],但过牧等不合理的草地利用能够减少植被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9,11],改变物种和群落组成[12,13]。对高寒矮嵩草草甸植被的影响研究证明,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禾草、莎草科植物的生物量不断下降,而杂类草的生物量显著增高[14-17],草群结构趋向于简单化[13],过度放牧是导致高寒草地

对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认识

对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认识 1.高寒草地系统的生态环境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1/3。地理坐标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9′。境内地势高峻,海拔在3 000 m以上的地区占80%以上,几条主要的山系均在4 000~6 000 m,构成了上千公里东西走向的长廊,山脉之间有复杂多样的地貌。全省除东部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有少量种植业外,其余地区皆经营畜牧业,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按照全国气候区划分,青海草地属青藏高寒区的3个气候带,主体是高原亚寒带,其次是高原温带和高原寒带,与气候带对应的草地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地类、高寒草原草地类和高寒荒漠草地类。气候特点:温度低、温差大、降水少、日照长、风大、沙尘暴多,冷季长而干寒、暖季短而凉爽。年均温1.37℃,≥0℃积温为1 771.68℃;年均降水量为365.7 mm ,集中在6-8月,水热同步,有利于草地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年均日照时间2 770.43 h,日照百分率为63.25%;大风、沙尘暴多分布在春季的2-4月,各地长短不一,大风一般为28~104 d,沙尘暴为13~19 d。青海土壤种类较多,有22个土类、53个亚类、161个土种。主要土种由高到低分别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高山草原土、栗钙土、黑钙土等。在生产上起决定作用的是高山草甸土和山地草甸土,约占天然草地的70%。其他是栗钙土和黑钙土,占天然草地和饲料地的20%左右。 2.高寒草地系统的植被 根据草地资源调查结果,青海草地共划分为9个草地类(7个亚

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以草甸草地类为主体,占草地总面积的68.22%;其次是干草原草地类,占草地总面积的23.43% ;此外还有7.34%的荒漠草地类和0.79%的附带草地类。青海省常见的牧草为79科398属1 491种;重要牧草有16科72属285种。按各种牧草在地植被群落中的多度、盖度、生长量、适口性、营成分以及对动物生产的作用综合评价,可分为大经济类群。依次为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豆科、藜科、杂类草。青海草地牧草的能量90%~95%来源于太阳能,经多年测量计算,全省每年平产鲜牧草941.47亿kg,即每年可提供可消化白17.1亿kg,无氮浸出物、脂肪等其它可消化养物质137.3亿kg。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不同施肥方法的施用效果有何不同

不同施肥方法的施用效果有何不同 施肥方法时将肥料施于土壤中的途径与方式。科学施肥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将肥料尽量施于作物根系易于吸收的土层,提高作物对化肥的利用率;选择适当的位置与方式,以减少肥料的固定、挥发和淋失。施肥方法因不同作物、不同施肥时期与肥料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最常用的方法有撒施、条施、穴施与放射状施肥、根外施肥。 1 撒施与条施撒施是将肥料用人工或机械均匀撒于田面的方法,属表土施肥,主要满足作物苗期根系分布较浅时的需要。一般未栽种作物的农田施用基肥时,或大田密植的粮食作物追肥时,常用此法。撒施结合土壤耕作措施,可增加土壤与化肥混合的均匀度,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和早期的吸收。但是,在土壤水分不足,地面干燥或作物种植密度低,又无其他措施使化肥与土壤混合,撒施的肥料易于被雨水或灌溉水冲走,导致挥发损失,也易于被地表杂草幼苗吸收。条施是将肥料成条施用于作物行间土壤的方法,条施比撒施肥料集中,有利于将肥料施到作物根系层,并可与灌溉撒施相结合,更易达到深施的目的。而深施是化肥施用时大力提倡的方法。在多数条件下,条施肥料都需开沟后施入并覆土,有利于提高肥效。在干旱条件或干旱季节,条施肥料结合灌水效果更好。 2 穴施在作物预定种植位置或种植穴内,或在作物生长期内的苗期,按株或在两侧株间开穴施肥称为穴施。穴施一般深度5~10厘米,施后覆土。穴施是一种比条施更能使化肥集中施用的方法。为避免伤害作物根系,一般施用的化肥较少,并与作物根系保持适当的位置和深度,施肥后覆土前结合灌水,化肥施用的效果更好。 3 轮施和放射状施肥轮施和放射状施肥是以作物主茎为圆心,将肥料作轮状或放射状施用。一般这种方法用于多年生木本作物,尤其是果树。这些作物密度低,间隔远,采用条施、撒施、穴施等,很难使化肥与作物根系充分接触,肥料利用率不高。 4 根外追肥这是将化肥喷洒于作物茎叶的施肥方法。根外追肥用量少,肥效快,是一种辅助性的施肥措施。对氮、磷、钾大量元素来说,作物生长后期,根系吸收力弱,可以及时补充养分吸收的不足。对微量元素根外追效果更好。但根外追肥并不能替代土壤追肥,气候状况对根外追肥的效果影响很大。 化肥使用注意事项

预算编制说明模板

预算编制说明模板 预算编制说明是预算报表编制与预算管理工作情况的说明,是预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作要求,预算编制说明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基本情况(简要说明) 简要说明本企业治理与组织结构、集团或上级企业对本企业的发展定位(如为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等)、所处行业、经营范围等。 二、上年度预算工作简述(简要说明) (一)对上年度主要指标调整情况进行说明并分析其原因。 (二)对上年度主要财务指标进行预算差异分析,陈述导致差异的影响事项,重点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三)上年度预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整改措施。 三、本年度预算编制基础(简要说明) (一)本年度预算的合并范围及其变化情况说明,以及未纳入年度预算编制范围的子企业名单、级次、原因及其对预算的影响等。 (二)本年度预算编制依据,包括所采用的基本假设(如利率、汇率、税率等)及其论证依据、所选用的会计制度与政策(含利润分配办法)等。 四、本年度主要业务预算说明(主要部分) (一)本年度主要商品(业务)市场形势分析

分析所处行业本年度市场形势,分产品线或商品大类对本年度主营商品市场走势的分析判断,并据此对主要业务或商品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二)本年度主要商品(业务)经营情况预测 分产品线或商品大类对本年度主营商品经营情况进行预测判断,主要包括成本与价格预测,经营数量或产量等,分析方法应采用本年度与上年度两年对比的方式。 该部分编制说明的基础信息应由各单位业务经营部门提供,财务部门汇总整合后形成预算单位整体业务预算说明,说明文字应简洁明确、前后一致,避免数据和资料简单罗列。 五、本年度财务预算说明(主要部分) (一)关键业绩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具体分析说明本年度关键业绩指标预算与上年预计完成之间的差异,并说明本年特定预算安排的主要原因。所述关键业绩指标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三项费用、利润总额、资产规模及结构以及现金流等,其中所述资产规模及结构的核心内容为库存控制与资产负债率控制。

高寒草地植被适应性变化与进化

高寒草地植被适应性变化与进化 和玉吉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草地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选择与被选择的作用,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形成许多外在形态和内在生理上的适应策略,最终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等方面发生量和质的变化。本文主要简述了草地生态系统在进化演变中受到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驱动力以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草地植被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并从生态学的角度讨论了草地退化的本质,认为草地退化与植被进化有时是并存的。 关键词:进化群落环境因子生物因子 Adaptation and Evolution of Alpine Grassland He yuji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Abstract:Natural sele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Grassland plants form a number of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internal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strategy, eventually, composition structure,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grassland ecosystem changed to adapt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grassland ecosystem’s adaptive changes and t he driving force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biological factors,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was discussed in the Angle of ecology.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vegetation evolution is being at the time grassland degradation. Abstract:evolution Community environment factor, biological factor evolution 1 我国草地现状 我们国草地资源主要包括北方草原、南方草山草坡、沿海滩涂、湿地和农区天然草地等。我国拥有草地资源3.9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14%,仅次于澳大利亚,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地经过长时间的进化演替,已经达到演替顶级状态,植物群落稳定、植物种类多,类型结构复杂,但在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草地生态系统开始发生严重变化,甚至有些草地已沙漠化。近几年来,草地退化尤为受重视,并将草地退化定义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草原的植物组成和土壤性质变劣,产草量下降,载畜量减少甚至不宜放牧的变化过程[1]。而从生态系统演化的角度看,草地退化是指草地由比较稳定的正常状态向着不稳定的方向演替的各个过程或演替阶段[2]。 所有的植物群落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均有一定的空间位置,但是每个群落都会受外界环境影响,因而群落又都是一个动态系统。而对于单个物种来说,植物遇到多变的气候环境或者土壤环境,会自主地调整行为,启动不同的基因,产生不同的生理生化代谢系统,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来确保自身物种生存与繁衍,这就是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草地植被的适应性进化与草地退化时并存的。 2 草地植被进化的驱动力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群落类型,各种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都起着重要作用,以下主要讲述在各环境因素及生物因素下草地植被所发生的适应性进化。 2.1 环境因子 自然作用是“塑造”生态系统的基本牵引力,它们决定着草地发生演替的方向,它们的作用一般来说是长期的、缓慢的[2]。然而,当这些作用力发生剧烈波动或变化时,就会切断或破坏生态过程的某一链节,扰乱生态系统的固有“秩序”[3]。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选择与被选择的作用,最终形成许多外在形态和内在生理上的适应策略。因此,正受重视的全球变暖问题及青藏高原正升高的海拔尤为受重视。 2.1.1 全球变暖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_王建林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 王建林1,钟志明2*,王忠红1,余成群2,沈振西2,张宪洲2,胡兴祥1,大次卓嘎1 (1.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西藏林芝8600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4.45,变化幅度为1.05~177.69。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磷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磷含量差异显著;2)19个草地型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30cm,30~40cm)碳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6.15,33.59,30.33和22.76,表土层(10~20cm)与底土层(30~40cm)碳磷比差异显著。土壤剖面自上而下,碳磷比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高-低-高-低型、高-低-高型和由高到低型等5个类型;3) 土壤碳磷比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20~30cm土壤容重、10~20cm土壤含水量、30~40cm土壤含水量、HCO3 -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10℃年积温、年均相对湿度、10~20cm地下生物量、0~10cm土壤容重、0~10cm土壤含水量、 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解性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S8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4)02-0009-11DOI:10.11686/cy xb20140202 土壤有机碳和磷素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 2- 4]。土壤碳磷比通常被认为是土壤磷素矿化能力的标志[ 5- 6]。一方面,土壤碳磷比的高低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碳磷比较低,则有利于微生物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促进土壤中有效磷的增加;反之,碳磷比较高,则会出现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存在磷受限,从而与植物存在对土壤无机磷的竞争,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及NPP的增加。另一方面,NPP的大小以及植物组织中的碳磷比又直接决定了植物体死亡以后枯落物分解进入土壤的量和速率, 对生态系统碳素和磷素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主要强调活有机体主要组成元素(特别是C、P) 的关系。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碳磷比的区域分布规律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5]。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东西跨31个经度,南北跨13个纬度, 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26.8%[6-8] , 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高原地势高耸、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对亚洲甚至北半球的现代大气环流、气候和碳平衡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得高原植被和土壤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它被称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 从而也为研究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所以该地区一直是全球地学、 生态学界等关注的热点地区。近年来,围绕青藏高原在土壤碳储量[9]、土壤温室气体排放[10]、土壤有机质周转[11]以及土壤氮循环[12] 等方 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目前很少有涉及整个高原面上跨不同植被带(不同自然地带)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分布的研究报道。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青藏高原不同植被下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研究,以期揭示不同植被-土壤(不同自然地带)内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理解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区域差异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 第23卷 第2期Vol.23,No.2草 业 学 报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9-19 2014年4月 *收稿日期:2013-04-26;改回日期:2013-08- 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41061008)和国家科技支撑资助项目(No.2011BAD17B05-4)资助。作者简介:王建林(1969-),男,甘肃临洮人,教授。E-mail:xzwangj l@126.com*通讯作者。E-mail:zhongzm@ig snrr.ac.cn

环保尾气检测员培训知识

环保尾气检测员培训知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环保检测员培训知识 一、了解3个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标准: 1、GB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2、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3、DB37/657-2011《山东省点燃式发动机在用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仅是检测结果评判标准。 二、了解车辆参数及分类。 1、基准质量(RM) 指整车整备质量加100kg质量。 2、轻型、重型汽车 轻型指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1类、M2类和N1类车辆。 重型汽车指最大总质量超过3500kg的车辆。 类车指除驾驶员座位外,乘客座位不超过8个的载客车辆(包括轿车)。 注:M 1 M 类车指除驾驶员座位外,乘客座位超过8个的载客车辆。 2 类车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载货车辆。 N 1 3、第一类轻型、第二类轻型、乘用车 第一类轻型指设计乘员数不超过6人(包括司机),且最大总质量≤2500kg的M1类车。 第二类轻型指除第一类轻型以外的其他所有轻型。 乘用车指主要用于载用乘客及其自身行李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 4、在用汽车 是指已经登记注册并取得号牌的汽车。

5、点燃式发动机、压燃式发动机 点燃式发动机,又叫火花点火式发动机,是依靠电火花点燃混合气的发动机(如:汽油机)。 压燃式发动机指采用压燃原理工作的发动机(如:柴油机)。 6、发动机最大转速(MaxRPM)、怠速与高怠速工况 发动机最大转速:油门踏板处于全开位置时测量得到的发动机最大转速。 怠速工况指发动机无负载运转状态,即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变速器处于空挡位置(对于自动变速箱的车应处于“停车”或“P”挡位);油门踏板处于完全松开位置。 高怠速工况指满足上述(除最后一项)条件,用油门踏板将发动机转速稳定控制在50%额定转速或制造厂技术文件中规定的高怠速转速时的工况。 标准中轻型的高怠速转速规定为2500±100r/min,重型汽车的高怠速转速规定为1800±100r/min 7、过量空气系数(λ) 燃烧1kg燃料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上所需空气量之质量比。 8、点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 通常指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及氮氧化物(NO x)。 三、了解仪器设备自检要求: 1、排放检测设备网络通讯自检要求:界面数据能正常显示。 2、五气分析仪和取样系统预热和自检要求: A、在30min内完成预热。 B、封闭取样探头时取样系统无泄漏。 C、氧传感器在环境空气检测时的数值位于(20.8±0.5)%vol范围之内。 3、流量计自检要求: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 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科学评价肥料施用效果,对于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主要方法和指标有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等。具体测算方法如下: 1、肥料利用率 1.1 定义 肥料利用率(RE )是指施用的肥料养分被作物吸收的百分数,随作物种类、肥料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施肥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不同,是最常用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肥料利用率包括当季利用率和累计利用率,这里是指当季利用率。 1.2 测算方法 1. 2.1 示踪法 示踪法是指将已知养分数量的放射性或稳定性示踪肥料施入土壤,作物成熟后测定作物所吸收的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养分的数量,计算肥料利用率。 1.2.2 差值法 差值法是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不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之差与肥料投入量的比值。从农学意义上看,应采用差值法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率。计算式如下: % 1000 1?-= F U U RE 式中:RE 为肥料利用率;U 1、U 0分别为施肥区与缺素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养分(指N 、P 2O 5、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2.2.1 布置田间试验 根据本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作物等安排田间试验,一般每个县、每种作物安排10-15个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如下: 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1,空白对照; 处理2,无氮区(PK ); 处理3,无磷区(NK ); 处理4,无钾区(NP ); 处理5,氮磷钾区(NPK )。 1.2.2.2 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 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一般是指作物收获期收获取走部分(含果实和茎叶)的养分吸收量。对于根茎类作物,除地上部分外,还应包括地下的块根块茎部分;对于整枝打叉作物,应收集、称量每次整枝打叉的生物量,并计算到总量中。 分别测定田间试验各处理植株样品的茎叶和果实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不同试验处理作物养分的吸收量,用“U ”表示。如果没有测定植株样品养分含量,可根据收获的经济产量和形成每公斤经济产量所吸收的养分量计算获得。 1.2.2.3 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氮肥利用率:

预算编制说明模板

XX公司 XX年度预算编制说明 (参考格式)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成立时间、经营范围等基本情况。 二、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上年度,XX公司利润预算指标执行较低,但各项费用指标控制较好,详见下表: 金额单位:万元

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如投资收益完成预算XX%,原因是XXX.。三、201X年度预算编制基础简要说明 (一)基本假设 1.201X年被投资单位(指联营企业,不包括子公司)盈利假设 因无法取得各被投资单位201X年度预算数据,为了预测XX公司201X年投资收益,需要合理估计被投资企业201X年盈利情况。本次预算,以XX提供的被投资单位201X年度净利润预计数据为基础,据以预算201X年度投资收益。 2.银行借款、资金成本假设 1 参照目前资金市场情况,假定201X年XX公司新增借款资金成本率为XX%。 (二)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本次预算编制采用了与XX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三)税费计提比例 本次预算编制涉及税金与国家现行税收政策一致,主要包括:增值税17%;营业税按照预算的应税收入的5%计提;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分别按照应交营业税的7%、3%和2%计提;企业所得税按照利润总额的25%进行计提;借款合同按照合同价款的0.05‰贴花。

(四)利润分配 1.根据《公司章程》等规定按净利润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2.按照国资经营预算等要求,201X年预计向股东分红XX亿元,。 四、201X年度业务实施计划情况 (一)投资计划 XX。 (二)融资计划 1.年度资金需求分析 201X年,XX公司计划资金需求XX亿元,明细如下: 2.年度资金收入计划 201X年预计收到现金XX亿元,明细如下: 3.计划融资 XX公司201X年初货币资金XX亿元,结合上述资金需求和来源情况分析,预计201X年新增融资XX亿元。 五、201X年度财务预算指标说明 根据初步预算,XX公司201X年预计实现利润总额XX亿元,年末资产总额XX亿元,负债总额XX亿元,净资产XX亿元。 2 (一)利润预算表主要项目 金额单位:万元 项目上年数本年预算数增减率(%) 一、营业总收入 二、营业总成本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绪论 1. 环境监测的目的:1)评价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2)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 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3)确定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影响,它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迁移转化情况。4)研究污染扩散模式和规律,为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控制环境 污染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5)收集环境本底及其变化趋势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和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提出建议,为制订和修改环境标准提供数据。 2. 环境监测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3. 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同一污染源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可能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2)空间分布性:不同污染物的稳定性和扩散速度与污染物 的性质有关,因此不同位置上的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两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值之间存在一界限4)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是一个由生物 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因此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4. 单独作用: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污染物中某一组分对其发生危害,没有因为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5. 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相当于各种污染物毒害的总和,称为污染物的相加作用。 6. 相乘作用: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称为相乘作用。 7. 拮抗作用:混合污染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大部分或一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 8. 环境监测--为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9. 环境要素:环境整体中,各自独立的,性质不同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10.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的适宜程度 11. 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类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12.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类: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 13. 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14. 从众多有毒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经过 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15. 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它是只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2)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境工作优劣的准绳3)是执法的依据:环境问题的诉讼、排污费的收取等的依据都 是环境标准4)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准备手段和条件:通过实施可以促使企业对污染进行管理和治理,更 新设备等。总之,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16.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水和废水监测 1. 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丛-地境界面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第22卷第2期草地学报2014年3月V01.22No.2ACTAAGRESTIA SINICAMar.2014doi:10.11733/j.issn.1007—0435.2014.02.004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草丛一地境界面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芦光新1,陈秀蓉孙,王军邦¨,吴楚4 (1.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94;4.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摘要: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以COz浓度增加、气候变暖、大气氮沉降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效应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草丛一地境界面中草地植被和土壤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土壤微生物与草地植被和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同层面上微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不同。气候变化的各个因素对土壤微生物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且目前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全球变化因子,包括CO。浓度、气温及氮沉降等因素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评述了全球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微生物的响应机制,并对未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和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全球变化;草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草丛一地境界面 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435(2014)02—0234~09 ResearchProgressesontheEffectsofGlobalChangeontheMicrobesofPlant—siteInterfaceinAlpineGrasslandEcosystem LUGuang—xinl,CHENXiu—rong弘,WANGJun—bang¨,WUChu4 (1.AgricultureandAnimalHusbandryCollege,QinghaiUniversity,Xining,QinghaiProvince810016,China; 2.PratacuhuralCollege,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GansuProvince730070,China: 3.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e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4.CollegeofHorticultureandGardening,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HubeiProvince434025,China) Abstract:Theeffectsofglobalchangesongrasslandecosystemshavebecomeafocusofgreatconcerninthewholeworldduetonaturalfactorsandhumanactivities.Theecologicaleffectsofglobalchanges。in—eludingelevatedC02,warming,andincreasednitrogendeposition,ongrasslandecosystemsarecomplex. Theresponsesofthegrasslandvegetationandsoilenvironmentofplant—siteinterfacetoglobalchanges arevery sensitive,andthereiSacloserelationshipbetweensoilmicrobialcommunitiesandtheplant—siteinter—faceofgrasslandecosystem.Theresponsemechanismsofmicroorganismstoglobalchangesdifferfromdifferentlevels.Thefactorsofclimatechangeshavedirectorindirecteffectsonsoilmicroorganisms.butthemechanismsarestillnotclear.Theeffectsofglobalchanges,includingelevatedC02,warming,andincreasednitrogendeposition,onthesoilmicrobialcommunitydiversitiesofgrasslandecosystemsandtheresponsemechanismsofgrasslandmicroorganismstoglobalchangesarereviewedinthispaper.Andtheis-suesandresearchtrendsarediscussed. Keywords:Globalchanges;Grasslandecosystems;Microbialcommunitydiversity;Plant—siteinterface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球环境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但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以CO。浓度增加、气候变暖、大气氮沉降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效应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在全球范围逐步引发了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2|。草地是 收稿日期:2013-06—29;修回日期:2013一1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草地耐低温纤维素分解真菌多样性研究”(41261064);“退化高寒草甸碳吸收和释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比研究”(31270520)资助 作者简介:芦光新(1974一),男,青海湟中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草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利用研究,E—mail:lugx74@qq.com;*通信作者Authorofcorrespondence,E—mail:jbwang@igsnrr.ac.cn;chenxiurong@gsau.edu.ca

各种肥料的正确使用方法

各种肥料的正确使用方法 当前肥料种类繁多,新型肥料品种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让很多农户感到迷茫,以至于在施肥常常会陷入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第一,肥料用得多,庄稼产出多,造成投入增加。 第二,用旋耕机打地前匆忙撒施肥料,表施现象严重,造成肥料挥发,浪费严重。 第三,有机肥用量下降,有机肥与化肥施用比例失调。重施化肥,少施或不施农家肥的现象很普通,只用地不养地,造成许多土地板结严重,抗旱、保肥、保水能力下降。 第四,在化肥施用上,各作物间极不平衡,经济作物用量大,粮食作物用量少。盲目施肥现象不仅造成化肥浪费严重,同时造成环境和地下水污染。 针对上述不合理施肥现象,在对任何一种作物施肥时,要根据你在什么地上种什么作物,确定施什么肥料。然后再计算出施多少肥,具体什么时期施,以什么方式施肥效果最佳。目的是要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 施用肥料的确定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包括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无视最小养分而补充其它养分不能提高作物的产量。最小养分即土壤的供给能力最低的那种养分,这就是我们要补给的养分。 施肥时间选择 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有两个关键时期,即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植物营养临界期:指在植物生育过程中,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量不多,但很敏感,需要迫切。此时如缺乏这种养分,对植物生育的影响极其明显,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磷的临界期一般在 幼苗期:棉花出苗后10-20天,玉米出苗后一周;氮的临界期稍向后移:小 麦是在分蘖期,棉花是在现蕾初期,玉米是在幼穗分化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某一时期植物需要养分的绝对数量最多,吸收速率最快,肥料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最高,这时就是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此时植物生长旺盛,对施肥的反应最为明显。玉米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喇叭口到抽穗初期,小麦在拨节到抽穗,棉花则是开花结铃的时期。 作物磷元素的营养临界期出现在作物生长发育早期,而土壤中施入磷肥后,由于磷元素在土壤中和作物体内的移动性较慢。为保证作物苗期对磷元素的需求,磷肥最好以基肥形式施入土壤,以防止作物磷元素的营养临界期出现供应不足。其他营养元素应在该元素的营养临界期少量追肥(此时,如果土壤供应充足时可不追肥),在各营养元素的最大效率期应重点追肥。

贵州预算编制说明模板

XX幼儿园教学楼建设项目 编制说明 一、工程概况 1、项目名称:XX幼儿园教学楼建设项目 2、建筑面积:XXm2。 3、项目地点:位于贵州省XX州XX县。 4、建筑层数和高度:半地下室一层,地上三层,建筑物高度13.05米。 5、结构形式: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7度。 二、编制依据 1、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XX幼儿园教学楼》施工图纸。 2、《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 3、贵州省2004版五部计价定额。 4、贵州省2004版计价定额的相关配套文件。主要有: (1)《关于贵州省2004版五部计价定额有关问题的综合解释(黔建施通[2007]285号)。 (2)《关于调整贵州省2004版五部计价定额人工费和机械使用费的通知》(黔建建通〔2011〕564号)。 (3)《关于调整贵州省建筑安装工程税率的通知》(黔建建通〔2012〕271号)。(4)《关于发布贵州省2014年人工单价指导价的通知》(黔建建通〔2014〕463号)。 5、《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建筑工程计价依据调整实施意见(试行)》(黔建建通[2016]148号)。

三、编制范围 1、《XX幼儿园教学楼》施工图纸所示全部内容。 四、其他说明 1、本工程为营改增模式下清单计价,清单执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定额执行贵州省2004版计价定额(黔建办通[2005]36号文颁发)以及相关配套文件。 2、工程量:根据《XX幼儿园教学楼》施工图纸进行计算而得。 3、综合单价: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贵州省2004版计价定额和(黔建建通[2016]148号文)精神确定综合单价。 4、人工费调整执行【贵州】人工费调整的指导价文件(黔建建通【2014】463号 5、所有材料单价,参照《贵州省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017年第7期黔西南州地区价格信息执行,黔西南州造价信息缺项的材料价格按照贵阳地区信息价结合市场询价执行。所有材料均为除税价格。 6、机械使用费调整执行《关于调整贵州省2004版五部计价定额人工费和机械使用费的通知》(黔建建通〔2011〕564号)调整。 7、定额缺项项目参照类似定额子目换算计价,无类似定额子目计价的,参考市场计价确定。 8、基础土石方暂按土方计算、外运暂按1公里计算,无倒土费,结算时按实调整。 9、本次编制中基础梁等地下部分构件均按模板计价,不考虑砖模。结算时按实调整。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探讨_武高林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探讨* 武高林① 杜国祯② ①博士,②教授,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西部专项项目(90202009)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退化 恢复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安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其生态环境仍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草地退化现状、退化因素和改良技术研究等,并针对其现状和恢复目标,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建立综合的草地改良和恢复技术体系,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草地放牧制度体系,并建立高效的饲草供应人工草地,在退化草地上建立集约化的高效社区模式草地畜牧业体系,改变退化草地生态功能,是实现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措施。 1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类型最为独特的草地生态系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是广大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次,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的启动区和调节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否稳定不仅对我国的东部和西南部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北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青藏高原是我国黄河、长江等主要水系的发源地,高寒草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高寒草地植被也是“世界第三极”地区重要的碳库,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碳源-碳库的平衡起着一定调节作用。随着全球CO2浓度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草地固定碳源、影响气候变化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此可见,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不仅直接塑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也必将继续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千秋万代的根本利益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作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和内陆盆地的过渡,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地生物资源异常丰富,蕴育着众多世界上独特的土著生物和种质资源。高寒草地是世界唯一的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其生物种类丰富,青藏高原已记录的真菌5000种,维管束植物12000种,脊椎动物约为1300种,昆虫4100种。但随着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对生物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生物种质资源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该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资源短缺,使动植物失去生存环境,造成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资源丰富,草质柔软、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以及纤维素含量低、热值含量高等特点,是发展高原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长期忽视了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粗放经营,超载过牧,以及对草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生存最关键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濒危动植物名录不断增加,许多珍稀动植物不断消失,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丧失竞争和更新能力而逐渐减少,同时毒杂草比例增加,整个草场植被组成以家畜不喜食或有毒、有害的杂类草为优势。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从结构上来看,要么形成黑土滩甚至沙化,要么恶性杂草的比例增加,降低草场质量;从功能上来看,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丧失。人类在从事社会活动过程中,其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较多地运用经济尺度来衡量其活动价值,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尺度。草地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以青海省为例,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18.3966亿元总值中,以草地生态破坏损失值最大,为9.7076亿元,占总损失值的52.76%[1]。掠夺式经营、过度放牧、鼠虫危害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使草地严重 · 159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