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合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合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合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合集

匠心文档,专属精品。

《曹刽论战》练习题课前导学:

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课堂导学:

一、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

齐师伐我肉食者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何以战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一鼓作气

再而衰,彼竭我盈故克之

难测也惧有伏焉望其旗靡,

故逐之

三、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B重点翻译以下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

10.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1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2.既克,公问其故

13.夫战,勇气也。

1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彼竭我盈,故克之。

1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C试背课文。重点默写以下句子:

1、未能远谋。2衣食所安,,。

3、,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

5、小信未孚。

6、小大之狱,。

7.下视其辙,。8、,故克之。

9、夫大国,。10、,。故逐之

D理解课文: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3、你认为鲁庄公是个怎样的国君?并说明理由

4、交流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四、练习反馈:

(一)解释句中的通假字:小惠未徧

(二)一词多义:

间: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故: 公问其故两狼之并驱如故故逐之

以: 必以情何以战必以分人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

(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3)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四)词类活用:(1)一鼓作气

(2)神弗福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匠心文档,专属精品。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邹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孰视之()

窥镜自视()谤讥于市朝()期年之后()皆朝于齐()

2.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⑤且贰于楚也

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

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 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⑥陈涉者,阳城人也()

⑦今者项庄舞剑()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孔子过泰山侧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8.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此同时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二、课外语段阅读测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帝,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菓,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同\'悟\')。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xiá,兽槛,兽笼),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②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①狙公:狙jū,猕猴;狙公,养猴的人。②无道揆:这里是不讲道术,不讲法度。

(1)下面四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取其积

B、其如狙公乎

C、惟其昏而未觉也

D、其术穷矣

(2)对下面划线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②或不给③一旦有开之

A、①部分分派②或许③启发

B、①整体里的一些个体②或许③分开

C、①整体里的局部②有的③开除

D、①部署分派②有的③启发

(3)翻译下列句子:

(1)'赋什一以自奉':

(2)\'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3)\'其如狙公乎?\':

(6)使狙\'敢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的原因是()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②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③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⑤群狙皆畏之,弗敢违也⑥小狙谓众狙之言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⑥

(7)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练习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何苦而不平()

(5)杂然相许()(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匠心文档,专属精品。

(7)山愚公者,年且九十()(8)帝感其诚()(9)而山不加增()(10)聚室而谋日()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

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6.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

7.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8.你身边有没有当代的“愚公”,请结合他(她)的精神谈一谈。

答: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

⑷无陇断.焉断: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

古义:今义:

②聚室.而谋曰

古义:今义:

③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今义:

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甚矣,汝之不惠!

二、综合园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 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

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 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

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匠心文档,专属精品。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

..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

..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 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 ..而不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 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 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 (二)捕蛇者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及答案 1鱼我所欲也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训练

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阅读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吴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2)急湍甚.箭()(3)猛浪若奔.()(4)横柯.上蔽() 2、翻译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4、写山奇,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二、比较阅读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②期:③劳: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 (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春冬之时 A.渔人甚异之 B.无丝竹之乱耳 C.水陆草木之花 D.石青糁之 4.文章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描绘秋天的三峡时,重点描写了猿鸣,有什么作用?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4)古来共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怀民亦未寝.()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苏轼为什么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谈谈你的理解。 (四)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练习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练习 阅读《陈涉世家》一文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A、会天大雨会:() B、等死,死国可乎等:() C、扶苏以数谏故数:() D、陈胜王王:() 2、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二世杀之 C、楚人怜之 D、固以怪之矣 3、翻译下列句子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节选《史记·陈涉世家》)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慭慭:yìn yìn,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船载以入()驴不胜怒()技止此耳()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 ①然: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 ②因:因跳踉大阚()罔不因势象形() ③耳:技止此耳()无丝竹之乱耳(耳朵)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且焉置土石() ⑤益:益习其声()有所广益() 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心理活动: 动作: 作用: 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2个)。(2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训练

八(上)(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 (3)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春冬之时 A.渔人甚异之 B.无丝竹之乱耳 C.水陆草木之花 D.石青糁之 4.文章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描绘秋天的三峡时,重点描写了猿鸣,有什么作用?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4)古来共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题训练解析卷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题训练解析卷一 (一)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妾私臣,臣之姜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注]景公:齐景公。废酒:停止饮酒。爱:怜惜。令:假使。桀纣:即夏桀和商纣王,是两个暴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____的确____(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____偏爱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 译文:像这样听从他的建议,那么(我)就被大臣挟制了。 3.齐威王对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 答:虚心采纳(意思对即可) 4.请为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标题:景公纳谏废酒(意思对即可) 5.邹忌进谏的方式与弦章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邹忌委婉进谏;弦章直言进谏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无答案)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 一、桃花源记 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每句标三处)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仿佛 ..若有光仿佛:(4)才.通人才: (5)豁然开朗 ..俨然:..开朗:(6)屋舍俨然 (7)阡陌 ..交通:..交通阡陌:(8)阡陌交通 (9)鸡犬相闻 ..相闻: (10)悉.如外人悉: (11)并怡然 ..自乐怡然:(12)具.答之具: (13)咸.来问讯咸: (14)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15)皆叹惋 ..叹惋:(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17)欣然规.往规:(18)及.郡下及: (19)诣.太守诣: (20)欣然规.往规: (21)寻.病终寻: (22)后遂无问津.者津: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芳草鲜美 ..古义: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今义:运输事业 (3)率妻子 .. ..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4)无论 ..魏晋古义: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 ..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不充足,不满 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异:

(2)复前.行前: (3)欲穷.其林穷: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3)舍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4)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5)遂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6)其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既出,得其.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初中文言文试卷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试卷一、解释加点词(20分) 1、老翁逾墙走()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 4.便扶向路() 5、计其长曾不盈寸() 6、阡陌交通() 7、男有分,女有归() 8、是谓大同() 9、浑欲不胜簪() 10、是日更定矣 答案解析:一1、逃走2、顺着、就着3 、赠4、从前的、旧的5、满6、交错相通7、职业、职守8、这9、简直10、这 二、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0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解析: 二、1、中间相距了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水流)快。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因此大门就不用关了,这就称为理想社会。 4、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5、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三、默写古诗文(10分) (1)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2)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望岳》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3)《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4)《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5)晴川历历汉阳树?烟波江上使人愁。

九年级下期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下期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13分)(2007青海)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下列加点的字(2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对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本文详略上如何安排?(2分)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刿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分) 二、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12分)(2007河北)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 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下列加点的字(2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翻译:(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多用来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邹忌想起为王进间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5.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有什么新的理解?(3分) 三、阅读《愚公移山》,回答问题。(11分)(2007兰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惧其不已也(4)无陇断焉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最新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 (一)阅读《人琴俱亡》,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此已丧矣便索舆来奔丧 B.楚王闻之何以都不闻消息 C.子敬素好琴取子敬琴弹 D .何以都不闻消息都不哭 E.对曰:“齐人也,坐盗。”便径入坐灵床上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2分) A.赶尽杀绝B.悲痛欲绝C.绝无此意D.美妙绝伦 3.下而哪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A寡人反取病焉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B 而子敬先亡亡羊补牢 C王曰,何坐便径入坐灵床上 D 弦既不调既薨,家人发箧视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同学认为文章 开头写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对此, 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6.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使弦“不调”?“不调”说明了什 么? (2分) 7.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二)阅读《晏子使楚》,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节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有是哉( )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卫君待子而为政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分) (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分)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甲、乙两文的特点。(4分) 曹刿论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7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更多免费资源,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bbbywzy) + 部编教育(bbjy121)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重点词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共2分) 更多免费资源,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bbbywzy) + 部编教育(bbjy121)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细精炼专题03核舟记课内篇20180820264

3 核舟记 一、趣文导读 坐椅子 一家索债人多,椅凳俱坐满,更有坐上者。主人私谓坐者云:“足下明日早些来。”那人意其先完己事,乃大喜。遂扬言发散众人。次日明即往。叩其相约之意。答曰:“昨日有亵坐,甚是不安。今日来,可占把交椅。” 【译文】 有户人家讨债人很多,椅凳都坐满,还有坐在门槛上的。主人悄悄地对坐门槛的人说:“你明天早些来。”那人以为先要还他的债,十分高兴,于是劝说他人全部散去。那人第二天黎明时马上前往,述说前日相约之意。欠债人说:“昨天有所亵渎,让你坐了门槛,很是不安,今天让你早来,可先占把交椅。”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文言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