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题目: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一)、17~18世纪大革命前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

教育内容:宗教教育在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天主教的影响最大,辅助读.写.算的教学。

教育制度; 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

教育对象:面向下层的子女免学费。(富人家请家庭教师开启学生的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教育学校: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

教育内容:拉丁语及“七艺”科目。(17世纪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仅次于耶稣会。特别是18世纪中期耶稣会被逐后,更成为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三,高等教育

代表:巴黎大学

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枝。进入18世纪,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特点:17~18世纪期间,法国的初等教育始终掌握在教会手里。各教派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竞相开办学校,利用学校传播宗教教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派都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实施普及的、免费的初等教育。由于政局不稳,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行。发生于18世纪末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法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在大革命期间,法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传统受到彻底的冲刷和改造,旧大学被取缔,各种专科学校得到发展、改组或创建,此外还创立了某些专门研究机构。

(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和改革(1789~1794)

1789~1894年法国革命的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一次更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的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过方案,其中著名的有康多、雷佩尔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实行,但对法国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共同点是:都要求由国家举办世俗性的学校,反对教会垄断教育;主张实施普及的、平等的教育;提出废除宗教科目,加强科学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是实际情况是:

一,初等教育远未普及。

二,中等教育,政府设立中央学校(设在每郡首府),培养工业方面的人才。

三,高等教育被重视,采用开设专门学校的办法培养专门人才。

法国革命中制定塔列兰教育法案、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都不同程度表现资产阶级各派的共同愿望。

第一,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

第三,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也是大革命中各种教育方案的

共同要求。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方案在男女平等、成人教育方面也提出要求,不过它们毕竟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一些方案中大大限制了劳动子女获得初等以上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三)、拿破仑执政时期(1799—1814)的教育

为牢固掌握教育管理权,拿破仑授意颁布《关于创办帝国大学以及这个的教育团体全体成员的专门职责法令》(1806年)及《关于帝国大学条令的政令》(1808年)。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确立的以中央集权为鲜明特征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后来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后来法国教育管理体制也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某种变化,但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一直保留至今。

拿破仑于1802年、1806年、1808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帝国大学的各级长官和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法国沿用很久,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

一,初等教育

小学由地方或教会办理,但受中央监督,学习读、写、算。拿破仑对初等教育不大感兴趣,而特别重视中等、高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中央学校停办,存在下列中学:

国立中学:教授古典语言、历史、修辞、逻辑、数学、物理学等的基本知识;

市立中学:教授古典语言基础、历史和其他科目的基本原理;

私立学校:课程深度与市立中学相当;

寄宿学校(私立):程度低于私立学校。

中学一般修业6年,自然科学一般不受重视,中学与大学相衔接。这一时期中学发展很快,至1813年有国立中学46所,至1814年有市立中学500所。三,高等教育

大学设神学院、医学院、法学院以培养专门人才;设文学院、理学院,以授予学位(业士、学士)为主要职责,其课程是“国立中学学业的继续和补充”;原来的巴黎理工学校受到拿破仑的重视,恢复巴黎师范学校,并于1808年改组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实行寄宿制,只招收男生,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教育机构。

概括起来,拿破仑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在中央集权,国家管理教育的前提下保留宗教教育和教会学校,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重视中、高等教育,轻视初等教育和女子教育。

由于拿破仑穷兵黩武,对外战争的失利导致波旁王朝复辟。复辟时期(1815—1830)宗教势力大增,法国教育出现倒退。1830年7月,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波旁王朝。但是胜利果实被大资产阶级即金融贵族窃取,“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

(四)、七月王朝时期(1830—1848)的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是初等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需要训练工人。这一时期对初等教育的重视恰好与仅仅重视中、高等教育的拿破仑教育体制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学制体系的基础。

基佐法案(1833年颁布,历史学家基佐当时是教育部长,1840—1848年为七

月王朝政府首相)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根据这一法案,这一时期的小学和师范学校数目大增,从1836年起还设立了女子小学。

(五)、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1852)的教育

1848年欧洲革命形势高涨,工业资产阶级利用法国人民1848年二月革命的力量,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国(1848—1852),实行工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第二共和国初期的宪法草案和卡诺教育方案,肯定通过国家免费受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要求删掉初等教育课程中的宗教课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要求。

但是,资产阶级在镇压1848年6月巴黎人民起义之后日趋反动,正式通过的1848年宪法一笔勾销了上述关于劳动人民教育权的种种规定。1850年3月议会通过的法卢教育法案(法卢是一个耶稣会教徒,镇压六月起义的鼓吹者)在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控制的基础上,恢复教会对教育的监督权,在学校中大大加强宗教教育。这个法案是对卡诺法案的否定。法卢法案由于符合资产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法国一直实施了五十多年,到1905年才被废除。

第二共和国后期的资产阶级既要防止王党复辟,又要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只有依靠军事独裁的统治。1851年12月第二共和国总统、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乘机发动政变,并于1852年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代表的仍然是大工业资产阶级和大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

一,初等教育

由于私人及宗教势力参与初等教育的兴办与发展,初等学校数量大增。

二,高等教育

受到制约。

三,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受到冲击且没有起色。大学固步自封,难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更新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六)、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的教育

这一时期继续施行法卢教育法案,除了教育直接受中央统制外,教会拥有办学校管学校的特权,所以学校教育工作中充满着宗教和君主制度的精神。初等学校全部掌握在教会手中,神学是主课。中学仍分国立中学与市立中学两种,修业八年,但教学内容上的古典主义逐渐有所改变。从1852年起实行文、实分科,到1865年又改办实科性质的中学,可是这种学校的地位低于文科中学。在教学方法上,无论中学、小学,仍以死记硬背为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期间(1870—1871)崩溃,法国恢复共和,但临时政府的卖国行为引起人民的不满,法国人民不断举行武装起义,1871年3月18日巴黎起义成功,建立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建立了第三共和国(1875—1940)。

(七)、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一)1875—1900年

共和党执政以后,根据法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着手改革教育。教育部长费里在1881—1882年先后颁布了几个教育方案,主要是对初等教育的改革作出安排。根据费里法案,初等教育应是世俗的(废除法卢法案中给予教会监督公立学校的权力和教士任教的特权,以“公民和道德”课取代宗教课,但法国教育的宗教性仍很强)、免费的(免除了公立母亲学校和小学的学费)、普及的(此时规定6~13岁的儿童都应入小学受七年的义务教育),因此公立小学发展很快。1886年以后又在初等学校之上设立三年制的高等小学,学生毕业后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这一学校系统主要是供劳动人民子女就读的。至此,法国双轨的学校制度已见轮廓。

另一学校轨道主要是供特权阶级子女就读的,他们一般先受家庭教育,然后进中学预备班,经过严格考试(这种考试是在小学就读的学生难以通过的,因为课程不一样)升入国立中学、市立中学或现代中学(原先那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于1891年改称现代中学,它取消了古代语而改为学习两种现代外语,这种学校当时的社会地位较低),中学毕业考试及格即获学士学位,可以升入大学。此时法国的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所改变和发展。巴黎师范学校在1845年改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又于这时改称巴黎男子高等师范学校,另于1881年创立巴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法国古老的大学逐渐朝着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巴黎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许多独立学院、具有近代大学规模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并且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已是法国高等文化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中心。教育行政方面仍为拿破仑时代所确立的严密的中央集权制。

(二)1900—1940年

20世纪上半叶法国的教育制度是在上一时期所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20世纪仍然没有变化,全国各级各类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在中央政府的教育部严密控制之下。

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1902年以后,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废止“法卢法案”。

法国的双轨学制在20世纪初继续存在。1925年以后,由于各方面进步社会力量坚持不懈的斗争,当局不得不作些改革,将初等教育改为统一学校,小学毕业经过严格考试可以升入中学。这时已经根据1902年法令建立了七年制中等学校。1933年又决定中学免费。但是,此时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子弟由于家庭经济以及文化背景等原因,仍很难通过中学、大学受高深的教育,所以受教育机会实际上只有形式上的平等。

这一时期,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更快的发展,其中较突出的是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1919年7月法国政府通过《阿斯蒂埃法》,规定每一市镇必设职业学校一所,18岁以下青年的职业教育为免费义务教育,雇主有让学徒上职业学校的义务,国家资助私立职业学校等等。1936年8

月又颁布法令,将义务教育延长到14岁。师范教育和教师职务继续受到重视,这也是法国教育的重要特点。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法国教育也形成了它的特点。在教育方面,它重视培养学生的礼仪。在教学方面,法国中小学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尤其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法国教育素有古典主义的传统,人文

学科在课程中占很大比重,是为培养政府文职官员服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现代自然科学科目在课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严格的统一考试制度也是法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能取得相应的证书,从而升学或就业。

1947年《教育改革发案》(又称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发案)。该《发案》批评法国教育的弊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和制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具体点意见。它不仅成了战后初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依据,而且在整个法国教育史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依据。它提出在法国应实施6-18岁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第二阶段是方向指导阶段;第三阶段为决定阶段。

(二)1950—1960

1959年的教育改革规定,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6-16岁延长到16岁,并规定到1969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实施:6-11岁为初等教育。所有儿童都接受。之后,除了个别不适应接受中等教育的,其余都可进入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即两年的观察期教育(11-13),两年后,进入第二阶段(13-16),这个阶段分四种类型,短期职业型、长期职业型、短期普通型、长期普通型。1959年的教育改革由于不够灵活,难以操作,所以在实践中未实施

1959年还颁布了另一重要的教育法,即《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实质:为调解国家与宗教团体及个人在教育问题上的矛盾而一次做出的努力。主要内容:国家采取“简单契约”或“协作契约”的形式,分别给予私立学校财政资助;但私立学校必须采用公里学校的生活规则和教学大纲,接受国家监督。

影响:法国启蒙运动教育思想对美国的影响贺国庆众所周知,法国曾经给予美国独立战争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为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然而不仅如此,法国也曾经给予独立后的美国教育以极大的影响,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民主的方向。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 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七,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大都为以后历代农民阶级所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第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第九,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特权阶层。 第十,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 第十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经济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第二,各种经济制度由参差不齐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第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第五,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学校发展的历程介绍汇报【精品】

世纪实验学校发展历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大家好!首先我先自我介绍,我是世纪实验学校金义都市新区鞋塘校区校长申方璐。欢迎各位莅临我校参观指导!我们学校创办于 1年,前生是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民工子弟学校,年正式更名为世纪实验学校。学校的创办从艰难起步、经历了不断发展壮大、到努力打造教育品牌;学校的规模也从单一校区的简单学校,发展到现在多个校区的教育联合体。我们现在所在的校区是我们学校四个校区之一,也是我们学校年9月刚刚招生开办的一个校区。鞋塘校区的开办既是我们学校适应金华市流动人口基础教育需求的结果,也是我们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努力打造品牌学校的成果。 今天,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仁莅临我校,我们非常荣幸,希望大家对我校当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多给指导、多提宝贵建议,使我们学校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下面就由我以学校发展的历程,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开创发展篇( 0年——年) (解决民工子弟有学上的问题) 学校的创办者、董事长刘友花先生原是安徽省中西部地区在编公办学校校长,受家乡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派遣,从 5年开始,他先后前往上海、江苏苏州、北京等地“跟踪办学”,1年来到金华市创办了金华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 多年来的跟踪办学经历、多年来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交往,使他对民工子女的上学难问题感同身受。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办学总是怀着这样一种最朴素的办学理想:“让每一个民工子女与别的孩子拥有同等的就学机会,让每个民工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 1年带着全家来到浙江金华创办安徽省驻金华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时候,虽然当时的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简陋,但是第一学期招生就有276人。他的办学迅速被金华市的外来流动人口和属地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因为了解决了外来流动人口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因此,学校于 5年被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教育分局正式挂牌命名为“金华开发区第二民工子弟学校”,当时学生数已达 8人。 改革腾飞篇(年——年) (解决民工子弟上好学的问题) “孩子有学上”只是在当时情况下外来流动人口对教育最基本、最朴素的要求,“上好学”必然是他们进一步的要求,也是学校继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经验总结,学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终于化茧成蝶,翻开了新的篇章。 年,同样是世纪实验学校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金华开发区第二民工子弟学校更名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2010 第一学期作业课程:外国教育发展史 任课教师:杨光富 题目: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院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专业:09级教育史 姓名:屈博 学号:51090102044 2010年3月1日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 摘要: 二战期间,法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衰败的景象。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法国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调整工作。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由外到内的变革,从而使法国走上了一条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苏,变革,影响 法国在二战期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也不能幸免。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过,法国在戴高乐政府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复苏,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部分调整工作,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复苏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教育经费的提高还基于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政府中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结构只有在提高工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1]然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能力的加强,都离不开教育。1954—1968年,法国脑力劳动者从1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分别增加40%和55%。 同时,国家提出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这种思想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启发。法国政府于l946年成立了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莫内(Monnet)为首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一l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普遍调查和分析比较之后,计划委员会发现,国家不能把教育看作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应该看到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法国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1950年的6.65%上升到1957年的10.3%。在第三个国家计划中,这一比例又上升至12.6%。[2] 第二,1944年法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改革研究委员。委员会先后由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先后领导,并于1947年向教育部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被称为“朗之万—瓦隆计划”),它成为法国战后经典性的教育文献之一,也被视为“教育改革的经典”。方案确定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原则: 一是教育公平原则。它包含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平等与多样,教育应当向人人提供得以发展的均等机会,应让所有的人能接触到文化,并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即不是使最有天赋者远离人民大众,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来推进教育民主化; 二是定向原则。先是学业定向,后是职业定向,最终都是使每个劳动者、每个公民处在最适合其可能性并且最有利于其成功的岗位上。这个方案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预科(即大学校预备班和大学低年级)和大学校以及大学高年级,方案还准备将大学校划归大学,使其成为专门学院。

枫叶国际学校发展历程

枫叶国际学校发展历程 1995年 枫叶国际学校创建于1995年,是一所由加籍华人任书良先生投资兴办的国际学校。中西教育优化结合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成为国内外知名教育品牌。 1995年2月13日,大连市教委正式批复,同意成立大连枫叶国际学校。 1995年3月8日,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在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正式奠基开工。 1995年9月2日,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在大连开发区培训中心大厦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1995年9月,枫叶第一批在校高中学生人数为14人。 1996年 1996年6月11日,学校全套资料报国家教委外事司正式备案。1996年9月,大连枫叶国际学校金石滩校园区第一期工程竣工1996年11月10日,北美教育协会执行董事、国际教育评估委员会主席斯蒂曼先生来我校进行考察,认为我校符合国际学校水准,被接纳为该教育组织会员。 1996年9月,枫叶在校高中学生人数为31人。 1997年 1997年,大连枫叶国际学校董事长任书良先生向共青团中央、

全国学联组织实施的全国中学生科技扶助计划捐赠人民币100万元,设立“枫叶创造基金”。 1997年7月18日,大连市外办、大连市教育局和我校联办的大连市第一届“枫叶杯”英语演讲比赛举行,我校学生获得高中组、小学组第一名。 1997年8月15日,辽宁省教委向我校颁发了“辽宁省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 1997年9月27日至30日,加拿大B.C省高等学校代表团专程来大连对我校进行考察访问。 1997年,枫叶在校高中学生人数为65人。 1998年 1998年4月25日至28日,加拿大B.C省前省长、温哥华市前市长一行七人来我校视察,辽宁省副省长张榕明会见了加拿大客人。 1998年4月27日,我校举办了隆重的加拿大B.C省认可我校高中部学历资格证书颁发仪式,为我校百年教育大计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1998年4月27日,辽宁省教委副主任李树森先生与加拿大B.C 省教育部代表哈克特先生签署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 1998年12月,董事长任书良先生成功地在加拿大进行学校宣传推广,被称之为“破冰之旅”,为枫叶学子打开了留学成功之路。1998年9月,枫叶在校高中学生人数为126人。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卫韦 [提要]法国的启蒙运动给了近代世界一笔宝贵的财富———自然科学和理性。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心议题,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甚至法国大革命也深受其影响。法国的理性不再扮演人的天赋能力的角色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无一不贯穿于法国的各个领域:,而是作为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能力和思维方式。本位的主旨就是证明理性如何作为一种方法被法国人运用到极致的。 [关键词 ]法国理性启蒙运动哲学自然科学法国大革命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使西方处于世界的焦点。各国评论家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这一启蒙运动留给了西方国家一笔巨大的财富————自然科学以及理性,这是当代许多非西方国家无法渴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埋没了曾将科学和理性推崇为人的最高官能的时代。18世纪身为启蒙运动主要战场的法国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天才式的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并在自己专属的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正是在这批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法国于18世纪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启蒙时代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 一、18世纪法国的哲学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已不再追求系统化,哲学家们让哲学自由的运动并在这内在的形式中发现现实的基本形式————整个自然和精神存在的形式。哲学形式的转变带来了两种变化: 11哲学不再采用由于一般的、不变的原理以及由哲学原理演绎出来的东西,而是主张用自己的理性来判断一切,这就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整个18世纪法国就是不断的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思维方式。21“哲学不再是位于自然科学、法和政治等学科的原理一旁或之上的特殊的知识领域而是一个贯穿一切的媒介,用这个媒介便可以归纳、发展和建立这些原理。”[2]哲学不仅能与历史学、政治学甚至宗教相分离,反而成为这些学科可以存在和在法国发挥作用的大气候。18世纪法国没有跟着以往的哲学学说中的那种思维方式亦步亦趋,相反,它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己的理想。[3]伏尔泰是启蒙时期的泰斗级人物,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典型代表。他一方面热衷于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又是一位桀骜不驯的批评天主教者。在伏尔泰看来:牛顿自然哲学体系、牛顿的方法决不只限于物理学,还适用所有一般的知识,它逐渐代替了笛卡尔的传统(全部知识都是以第一原理为根基————分析的策源地)。启蒙时期的哲学采牛顿物理学的方法论模式,立即把这种方法加以推广,这就意味着人们开始用一种不同的、比较朴素的眼光看待理性。理性不再是限于一切经验、揭示了事物的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现在,人们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后天获得物而不是遗产。他不是一座精神宝库,把真理象金币一样窖藏起来,而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定真理的力量。经过这样确定真理,是一切真实的确定性的种子和不可或缺的前提。整个18世纪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理性的,即不是把它看作知识、原理和真理的容器,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力量,这种能力和力量只有通过它的作用和效力才能充分理解。所以法国人毫不迟疑地把这种能力和力量运用到各个自然科学领域、折回科学领域和社会实践中。经过法国启蒙思想的洗礼,又经过以宗教革命为外表的法国大革命后,法国以不同于英国的强硬态度和革命结果将彻底的完成了宗教改革。但是,法国又建立了理性宗教。然而法国人就是凭借着对理性的信仰,真正发挥了理性这一媒介积极作用。《社会契约论》开宗明义的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中也写到:“由一种原始的理性存在着;智能的存在物可以有自己创造的法律。” 二、18世纪法国的科学 18世纪的自然科学开始由分门别类的收集材料,经历了对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与理论概括阶段

法国高等教育史

法国高等教育史 第一阶段:17至18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 12、13世纪是法国大学形成和建立时期,经过13—15世纪较快的发展,法国大学逐渐确立了文、法、神、医四学院式的办学模式。15世纪以后,在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法国大学逐渐走向保守和衰败。为此,从文艺复兴开始,法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就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支。 第一、旧大学的兴衰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兴起。 进入18世纪,旧大学愈加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最早开办的高等专科学校是军事学校,之后民用的高等专科学校也随之出现。高等专科学校与中世纪大学不同。 第二阶段:19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 19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是在拿破仑积极推进的改革中开始的,这次改革堪称是法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重大改革,使法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在这次改革中,帝国大学制的实施,构建了法国现代大学的基本模式,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从此,中央集权的体制和大学自治的传统在矛盾斗争和有机结合中并存,形成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特点。拿破仑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还顺应经济发展之需,重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并将高等教育的中心从大学转移到高等专科学校。在拿破仑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停滞。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转机,这主要得益于1885—1898年间进行的改革。这些改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896年法令的颁行,它使法国结束了近一个世纪惟一大学的局面,并赋予大学更多的自治权,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制与大学自治传统间新的平衡。 第一、拿破仑与帝国大学 1799年至1814年是拿破仑的统治时期,他非常重视对教育实行垄断。“忠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的文化经历开始的。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早期为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中期为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3000年),晚期为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发现,而且相互间存在有明显的影响和交融。“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巢氏发明居室等,“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战争,黄帝获得胜利,便“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可见宗教活动的重要。到帝颛顼则进行更深刻的宗教革命,他“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另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内容是派人到四方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从黄帝时代的“封禅”“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收族”(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它所以能将众多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里的宗教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文明起程的开始。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夏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500年。夏王朝的活动区域集中在豫西和晋南,后不断向东扩张,一时曾达东海之滨。夏朝

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及路径

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逾十年。截至2010年12月,全国现有独立学院308所,本科在校生达258万,占全国本科生总数的22%左右,占全国民办高校本科生总数的58%左右。少数独立学院已拥有硕士点,部分独立学院正在筹备升级为二本院校。可以说,独立学院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一、独立学院的发展阶段分析(一)初创期(1999~2002年) 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独立学院的前身“二级学院”“民办二级学院”或“新制二级学院”产生。从此,“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外延性扩张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展势头强劲,短短几年,就从沿海地区发展到全国的大部分省市。这些学院凭借母体高校的优质资源,结合充裕的民间资本,引入民办或民营办学模式,在本科学历教育的高起点上快速发展,办学形式逐步多元,办学目标服务于母体高校的整体利益,但尚不具备独立办学的主体资格,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极强。此阶段,二级学院的招生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承担着为母体高校筹资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任务。在母体高校的扶持下,二级学院逐步明确了办学理念,确定了体现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从严从高,二级学院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步入正常轨道,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部分学院拥有了独立校园。由于处于摸索时期,相关政策没有出台,少数二级学院也出现了违规招生等不良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二)建设期(2003~2007年) 2003年,以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为标志,独立学院从无序扩张进入治理整顿、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独立学院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 教育部对原有360多所二级学院进行清理整顿、重新登记。经过逐个审查,取消了其中100多所二级学院的办学资格,并对其中249所进行了重新登记。通过整顿,独立学院“优”“民”“独”的特征获得了各界的广泛认同,这一新的办学形式基本得到社会认可。与此同时,面对教育行政部门密集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独立学院迅速调整了发展思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体制与机制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基本实现办学模式由理论型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部分独立学院基本达到与母体高校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确立了充实、巩固、提高的指导思想,总结、完善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学生特点,大力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考核的教学模式,设计实施了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和“3.5+0.5”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阶段,独立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一些教学关键指标与一般本科院校基本持平或接近,教学成果开始涌现。这些办学业绩为独立学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也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转型期(2008年至今) 2008年,以教育部颁发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为标志,从政策层面对独立学院的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回应,提出了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于目标举措,独立学院进入向民办普通高校过渡的“转设”期。在此阶段,独立学院的总体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以及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出现了一批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代表的办学理念先进、条件较好、资金雄厚、质量上乘的优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开始由规模扩张、校园建设向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和注重特色的发展阶段转变,总体呈现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有十余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部分独立学院开始举办十年院庆,总结十年办 [摘要]十多年来,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经了初创期、建设期、转型期三个阶段,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国家政策调控也历经了默许试办、整顿定性、规范发展的调整。面对新形势,独立学院应针对自身实际,在发展路径上做出合理判断与正确选择。 [关键词]独立学院26号令转设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路正南(1960-),男,江苏武进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周西安(1977-),男,湖北京山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孙国(1977-),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民办教育研究”(项目编号:08JYD014)和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的选择与重构”(项目编号:JJ08A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26-03 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及路径分析 路正南周西安孙国

详解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详解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凡申请进入第一阶段学习的学生,需通过法国使馆的法语考试。法国大学接受取得国 内大学录取资格的中国高中毕业生赴法攻读本科;中国大学在校生可去法国大学插班学习;中国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可去法国攻读硕士学位。 课程介绍:该专业为高等教育方向,该课程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教课和 学习,课程创新,研究指导,学术引导;做独立的项目。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在某一教学领 域的教学技能会得到提升。该课程不为学生提供教师资格。每位学生修满48个学分方可 毕业。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课程设置和入学条 件也各不相同。众多公立、私立学校各有千秋,公立学校由国家资助,相比之下,学费低 廉的近乎于免费。按教学机构划分,现有三大类教学机构并存: (1)综合大学:遍布法国全国各地的87所综合大学,通过各种学科的划分实施基础 及应用教学,分短期和长期学制。 另一方面,欧盟亦有9个国家免学费(包括来自欧盟外的国际学生)。而缴交学费学生 的比例各国亦有不同。部分国家每位学生皆需缴交学费,如:比利时荷语区、荷兰等国; 部分国家大多数学生需缴交学费,如:比利时法语区、法国、义大利等7国;部分国家仅 少数学生需缴交学费,如:德国。 入学条件:招收持有法国高中会考证书或同等学历的学生向校方递交申请材料,学校 根据候选人材料择优录取。(注:由于中国高中毕业证书不能等同于法国高中会考证书, 因而中国学生入学条件限于获得中国大学录取通知书者,中国大学在校生或毕业生。)综 合大学教育含义下的3个阶段,各阶段文凭均属国家级文凭,第一阶段实施大学基础知识 教育;二、三阶段的学习趋向于专业化。 ?常用的教学方法与选用原则? 常用的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 21世纪——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 ?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1>城市——“镐京” ?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东周(前770——前476称为春秋,475——前280称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中国的历史发展(全)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建国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

幼儿园发展历程

xxx幼儿园发展历程 xxx幼儿园成立于2005年,系社会力量办学。全园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办学规模5个班,在园幼儿150人,教师20人。 (一)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园条件 2009年我园在争创优质园的过程中,先后投资50万元,用于幼儿园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对室内外教育设施进行了全面更新。活动室全部更新配备了,42寸液晶平板电视、空调、电钢琴,配备了标准的幼儿桌椅和床铺,每个活动室铺设了地板。室外的活动区域配有新型滑梯,及健身等器材。 (二)严格管理,提升幼儿园内涵发展。 我们重点从教师队伍管理、外出培训学习、以教研促发展、以考促学等各个方面着手,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快乐向上、精诚团结的优秀团队。 一是把好教师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近年来,为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我们定期面向社会招聘幼儿教师。聘任幼儿教师重点严把学历关、严把面试关、严把体检关、注重教师专业特长。教师聘用后试用期为三个月,试用期满签订聘任合同。把好教师入口关,为我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积极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我们利用市优质课观摩、参观名园、手拉手结对等方式去外地学习,更新了理念,开

阔了视野。为鼓励年轻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我们出台优惠政策:凡参加学前教育专科学习的教师,中心园承担一半的学费。 三是认真开展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做好自己的成长规划,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树立专业学习的榜样,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与步骤。每周五定为幼儿园教师集中学习日,开展各种业务学习活动,通研教材,进行讲课比赛,以赛促学。 四是抓好教师基本功培训,实行以考促学。我们制定了《教师工作质量考核细则》、《幼儿园安全工作量化细则。开展了舞蹈、弹唱、普通话、绘画四项基本功达标活动。 (三)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代表参与幼儿园管理。针对各年龄组幼儿特点,我园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家长委员会议,主要听取、讨论幼儿园年度发展计划,对幼儿园各项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针对幼儿自身养成习惯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做法。 2.多种形式强化家长的家教意识。充分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幼儿成长故事档案、班级QQ群、家长座谈会、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引领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家长由被动变主动,强化家长参与教育的主体意识。 3.各种活动吸引家长走入教育中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家园双通活

十八世纪法国看中国人

书摘->2006年第1期 十八世纪法国画家笔下的中国“猴形人物” 刘海翔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曾掀起过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中国在欧洲人想象中的“开明君主制”等等,都是法国宫廷和主流社会里时髦的谈论话题和积极的摹仿对象。本文作者十多年前赴美留学,十分关注西方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这个课题,他曾在世界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短期研究工作,深入该馆库房探访亚洲 部藏品,也曾四访欧洲,探寻欧洲艺术“中国风”的遗迹,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 品味艺术品上记载的世纪风云。 《欧洲大地的“中国风”》一书,就是作者在上述基础上写作而成的。该书以清晰缜密的理论脉络为线索,用生动优美的文笔,将大量“中国风”的图例 贯穿起来,再现十八世纪法国艺术里的一个特殊风貌。下面摘选的是该书中的一章。 一、“猴形人物”(法语:Singerie)现象 在十七世纪快要落下帷幕的时候,让·贝然(Jean Bérain)在把中国艺术的素材引入他的装饰设计中去的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支流——“Singerie”,即猴形人物。在猴形人物作品中,猴子穿着人的服装,做着人的事情。他用猴子代替了传统艺术绘画和雕塑中的人的形象,创作了一些这一类的作品。后来比较正式地画“猴形人物”的,是华铎的老师克劳德·奥德安,他在1709年装饰玛利城堡时,作了一幅猴子坐在桌边的画。后来,华铎也画过一幅“猴子画家”(法语:Les Singes-Peintres)的图画。 其实贝然、奥德安和华铎笔下的猴子,就像一群衣着光鲜的巴黎人,只不过他们猴性十足,在造型中显示出一种轻松的幽默和略微的讽刺。也有学者考证说,早在十六世纪末在欧洲,特别是在北欧,人们就已习惯地把雕塑家和艺术家戏比作猴子。 到了1735年,当克里斯托夫·休耶在香地里城堡画了一“大幅猴形人物”(法语:Grande Singerie)画作的时候,其装饰图案已经非常华丽复杂,要仔细察看才能分辨出图案中部两侧的猴形人物。也就是从这幅图画开始,“猴形人物画”的特性趋于鲜明。(附图59) 也是在那一年,休耶为波旁公爵作了十幅涉及中国和东方人物的画。在休耶的“大幅猴形人物”画中,那些猴形人物开始穿上中国衣袍。比如其中有一幅表现身穿中式衣服的东方人物悬空似地坐在棕榈树叶上,看着一群猴子在拉紧的绳索上表演走绳索。那组画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画家只是随意地借用东方题材,来达到一种表现异国情调的装饰目的。 二、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状况的了解 在进一步探讨“猴形人物”之前,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当时欧洲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服饰等习俗的了解。早在1667年的一幅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印制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铜版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穿戴的中国宫廷服饰被很写实地描绘了出来。 汤若望于1591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家庭,他本人是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最早期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在德国完成学业后,他跟随金尼阁神父于1622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法国现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00多万人。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和多种形式的学习课程,包括短期学习课程、长 期学习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制度、教学安排和行政管理等特点,高等院校可分为四类,即:综合大学(Universities)、高等专业学 院(GrandesEcoles)、工程学院大学(InstitutsUniversitairesdeTechnologie)和一些高级技师学校(SectinsdeTechniciensSuperieurs-STS,thatisHigherTechnicianStudies)。 法国综合大学历史悠久,科系设置齐全,科研力量和师资设备在法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由中央教育研究部统一领 导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法国现有79所综合大学, 其中3所在海外,共有学生120余万名。在综合大学学习的学生约 占全国大学生的90%。大学专业有工程、医学等。大学设有上千所 培训部与研究部,还有一些研究所和专业学院以及教师培训机构等。大学学制一般为9年,采取学分与证书相结合的制度。9年的学习 时间可分为长短不同的4个阶段,成绩合格者,可授予国家文凭证书。有些大学授予本校的文凭证书。 第一阶段为期两年,是基础理论教育阶段。学生经两年的学习,获得规定的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大学技术学院文凭(DUT)。学生 可凭该文凭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或到社会上就业。 第二阶段为期一年,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实为第三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学士学位(LICENCE)。获 得学士文凭证书者可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或到社会上就业。 第三阶段通常需要两年时间,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实为第 三年和第五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硕士学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发展脉络(人教版).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一、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火耕)石器锄耕(耜耕)。 2、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文化:原始文字起源于“文字图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等。 (二)奴隶社会 1、夏: 2、商: 手工业:原始瓷器产生,青铜器铸造繁荣,丝织业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商人、商业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文化: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周:公元前1046武王建立,分西周和东周时期,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时期。 政治:(1)分封制、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后期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3)手工业:官府垄断局面打破;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炼钢;丝织品 产量大,质量高。 (4)商业: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思想文化: (1)出现百家争鸣。 (2)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3)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帛画,人物画。 (4)春秋的《诗经》(现实主义)、战国的《楚辞》(浪漫主义)。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由 分裂走向统一。 (三)封建社会(战国至清1840年) 1、秦: 政治:(1)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3)暴政而亡(失于政而非失于制)。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

5.6中国历史发展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三、封建社会 (一)秦朝和汉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 ◆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称始皇帝(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前206年,秦被农民起义推;楚汉之争 ◆刘邦建汉(前202年,四汉: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莽改制 ◆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 ◆汉族、汉字、汉人由汉朝而来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隋唐时期为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581年,北周杨坚夺权,建立隋(科举制;京杭大运河) ◆618年,李渊建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四)五代十国、宋元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辽、西夏; ◆金灭辽、北宋;南宋 ◆成吉思汗灭西夏:1271年,忽必烈建元:灭辽、南宋 (五)明清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郑和七下西洋)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其子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 (六)民国时期(1912)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

17.18世纪西方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17,18世纪西方哲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17.18世纪西方哲学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期,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意大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带上了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 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斯宾诺莎把自然界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及广延是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 以笛卡尔和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笛卡尔提出了'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天赋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天赋的。不过,他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独立存在外,还承认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并把这两个相对的独立的实体统一于一个绝对的实体'上帝';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起初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存在于人们心中,须经加工才真正显现出来。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断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休谟则进一步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 18世纪,除了存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还有一批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的总体来看,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色。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认在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存在一个'物自体',它是感觉经验的来源,但却永远不能被认识。物自体的刺激使人产生感觉经验,然后认识主体感性,知性分别与时空、12范畴等认识的先天形式相结合,整理感觉经验材料,以达到对现象的系统认识;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它要求认识世界的本质,但却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费希特则进一步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创造的,主体'自我'创造了客体'非我',又进一步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创立了同一哲学,认为客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表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