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外政治文明史第1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

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有: 1、皇权至上。秦王嬴政改称“皇帝”,总揽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废分封、置郡县。通过对郡县长官的统一任命、考核、奖惩,从而使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集中于中央。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七国之乱”与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可是它不仅不能巩固统治,反而引发了“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汉武帝厉行中央集权:①颁布“推恩令”,以“推私恩,分子

弟邑”为名,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②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亡后又恶性发展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①收精兵。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掌调兵之权,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宋初通过上述措施,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三、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 1、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北宋在宰相下设参加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3、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4、清朝雍正年

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重点解读

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西周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王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出现,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年,曾部分恢复分封制,但很快出现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商鞅变法,始建县制。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3、行省制:元朝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行省制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例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二、重要选官制度的变化 1、军功爵禄制: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它的实行,有利于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2、察举制: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时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对象有吏有民;至东汉时,逐渐发展为以门第族望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创设于隋,完善于唐,北宋两度改革科举制,僵化于明清,废除于清末。科举制度在隋唐和明清时期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截然不同。 [例2]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有许多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由唐所继承的制度是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3、北宋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

之互相牵制。 4、元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台,成为全国最高的监察机关。

5、明朝时,设立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并加强特务统治。 [例3]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2讲世界近代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知识梳理一、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开思想解放之先河。二、欧洲启蒙运动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一整套政治构想。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2、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制定了《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

3、法兰西第一帝国制定的《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4、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发表了《独立宣言》,制定了1787年宪法,美国成为总统制共和国,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四、19世纪中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俄、日等许多国家通过改革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 2、美国内战解放了黑人奴隶,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3、英国议会改革和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五、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1、俄国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二战后,欧亚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地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阵营。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德、日两国接受改造,进一步实现民主化。

重点解读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联邦制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它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仅仅是国家的象征。 2、美国的总统制和联邦制: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

和政体(即总统共和制),总统拥有行政权,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于一身,但受法律制约和监督。1787年宪法还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例1] 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两种模式 1、英法美的民主政治体制(1)《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英国议会制度的真正确立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其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度和国会至上的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1791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1792年又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又重行君主专制,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此后,民主与专制体制交替。1875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3)《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根据三权分立学说划分国家职权部门。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划分国家职权部门。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和政体得到进一步完善。 2、俄、德、日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1)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2)德国:统一后成立了德意志帝国,设立了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1918年十一月革命中建立了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曾一度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3)日本:1868年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例2]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英国《权利法案》第3讲中国近代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

一、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1、《资政新篇》,洪仁轩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它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因此根本没有实行。 2、维新变法运动(1)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他们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2)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思想进行猛烈抨击。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政治实践 1、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宪法大纲》。 3、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5、抗战胜利后,提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先后参加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北平谈判,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6、1949年,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各民主党派互相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7、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文明建设(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纪检监察机构,加强对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选举制度等。重点解读

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区别及联系区别:①前者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后者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

前者的目的是冲破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后者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无理行径和封建军阀的卖国行为。③前者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后者在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注重反对帝国主义。④前者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给中国人民指明出路;后者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成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联系: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①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在批判封建腐朽思想的同时,又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②一大批先进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③一大批知识分子走上了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同工农运动相结合的优点。[例1] 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自由民主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二、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 1、第一次机遇: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2、第二次机遇: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3、第三次机遇: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外独裁和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例2]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

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第4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 1.春秋时期:(1)管仲改革(2)鲁国实行“初税亩”。 2、战国:(1)主要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2)这些变法都是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成功。 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用人不当和遭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4、张居正改革: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二、中国近代的改革与变法 1、地主阶级的重要改革――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采用机器生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它以“自强”、“求富”为旗帜,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即只是“中体西用”,没有变革封建体制。 2、资产阶级的重要改革――戊戌变法 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要求抵抗外国侵略,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但由于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失败。三、中国现代的重要改革 1、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2)1953―1956年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农村集体所有制。(3)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4)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

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世界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内出现严重的危机;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以反封建为核心;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本国历史的转折点;都取得了成功但保留了封建残余。但二者在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等方面有所不同。

2、美国罗斯福新政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它不仅成为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而且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二战后西欧的社会改革二战后,西欧各国的改革在经济上集中表现为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通过国有化等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治上普遍推行社会改革,建立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4、二战后亚洲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改革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苏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1)第一次高潮(50年代):以南斯拉夫体制改革为开端,有铁托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哥穆尔卡改革等。除南斯拉夫外,这些改革都未摆脱苏联模式,都未能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造。(2)第二次高潮(60年代),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改革,东欧的卡达尔改革、杜布切克改革,主要是改进经济管理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这次改革仍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在体制上没有突破。(3)第三次高潮(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而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则背离了社会主义。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基础,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结果苏联、东欧改革失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重点解读

19世纪60年代由封建国家掀起的走向近代化的三大改革运动的比较及认识 1、三大改革运动即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和

中国的洋务运动。 2、比较:(1)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了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的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富国之道。(2)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

奴制残余势力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中国的洋务运动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情况下,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3、认识:三者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 [例](节选)中日是

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的发展有赖于青年一代的沟通与交流。为此,我省N中学邀请日本某校学生前来访问,并拟定了以下交流提纲。假如你作为N中学的一员,按照提纲要求,将如何回答下列问题?(2)19世纪60年代后,中日两国开始近代代道路的探索。试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例,简述其背景的共同点和各自军事改革的措施。(3)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中日关系发生逆转。指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

第5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

知识梳理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1.19世纪中期:兴起(1)欧洲三大工人

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2)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3)1864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4)巴黎公社:1871年3―5月,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其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2.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1903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主义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3.20世纪初至二战:从理论到实践(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1919.3―1943)成立,它在组织各国革命政党和反

法西斯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①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②苏联的成立:1922年成立,③苏联模式的形成。 4、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大发展和大分化(1)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二战后,苏联等12国形成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2)社会主义改革: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波兰、匈牙利把计划与市场联系起来,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但成效都不大。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5、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社会主义遭受挫折,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民族解放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以美洲为中心)(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20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海地革命:杜桑?卢维杜尔,1791―1804年,打败了法国殖民者,建立了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领导人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葡属巴西独立:1822年。 2.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势力压榨。(2)性质:反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3)特点:波及亚洲众多地区,缺乏先进阶级领导,大都带有宗教色彩。(4)表现:爪哇人民反对荷兰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后三次把亚洲革命风暴推到顶点。(5)结果:都失败。(6)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的强大。(7)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封建势力。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2)重大事件: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3)性质: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双重性质。(4)新特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参加斗争,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斗争,民族解放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亚洲进入觉醒时期。 4.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1)背景: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

政并发动局部战争,逐步把世界推向战争;一些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反法西斯政策、策略。(2)主要事件:中国和朝鲜的抗日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民族解放斗争、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3)特点:中国的抗战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是二战的“彩排”。(4)结果: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反法西斯力量孤立无援,接连受挫,国际上也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二战的爆发。

重点解读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1)由空想到科学: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共产主义诞生。(2)由理论到实践: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已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理想变成现实: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二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由12个国家组成的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5)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形成,二战后,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沿用该模式。五六十年代东欧各国开始改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但中国吸取经验教训,从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例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二、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不同点 1.亚洲革命风暴:①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性质,基本力量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以农民战争的形式出现,并带有宗教色彩。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很大,坚持时间很长,涉及

范围很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终究难以取得胜利。 2.亚洲的觉醒:①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印度国大党和中国同盟会。②旧式的农民起义逐渐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代替,宗教的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旗帜代替。③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参加了斗争,如1908年的孟买工人大罢工。

第6讲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

知识梳理

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1.中华民族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先秦:华夏族即汉民族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孕育诞生时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2)秦汉: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3)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封建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5)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的第二次高潮。新的民族---回族形成。(6)明清:中华民

族大家庭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期。(7)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大团结时期。 2.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1)和亲:如唐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2)册封:如清朝在x藏册封“达赖”、“班禅”。(3)设置管理机构:如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4)打击与安抚结合:如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5)会盟:如唐蕃“长庆会盟”。(6)民族区域自治和西部大开发: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西部大开发。 3、古代八大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1)匈奴:①战国末年,逐渐强大,占

据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②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形成强大国家,匈奴统治进入极盛时期。③与两汉时和时战,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④魏晋时不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2)突厥:①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六世纪中期,建立汗国,统一西北

地区。②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灭亡东突厥,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和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③唐太宗征服依附于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④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⑤

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3)回纥---回鹘---

维吾尔:①唐时统一(8世纪中期),建回纥汗国,后改名为回鹘,回鹘政权瓦解后西迁。②臣服元朝,被称为畏兀儿。③清朝时,信仰伊斯兰教,被称为维吾尔(回部)。(4)吐蕃:①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以游牧和农耕为主。②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和唐文成公主成婚。③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关系日益密切。长庆年间,唐蕃会盟。(5)契丹:①隋唐时期,逐渐强大,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②10世纪初,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与北宋并立,辽宋有战有和。③12世纪初,被金所灭,辽灭亡后,曾在x疆和中亚地区建西辽政权。(6)羌---党项:①魏晋时内迁,唐末五代,羌族的一支党项成为西北地区的一股强大势力。②1038年,夏王元昊称帝,发动对宋战争,后宋夏议和。(7)??H---女真---满族:①隋唐时期,??H族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一带。②北宋时,黑水??H发展为女真族。③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北宋,与南宋对峙,后被蒙古所灭。④明朝前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明朝后期,辽东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⑤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后,迁都北京,统一全国。辛亥革合后改称满族。(8)蒙古族:①铁木真统一各部,于1206年建蒙古政权。后灭西夏、金等政权。②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4、我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时期(1)三次大分裂:①春秋战国时期;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2)四次大统一:①秦汉时期;②西晋;③隋唐时期;④元明清时期。(3)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四个朝代:秦、西晋、隋朝、元朝。(4)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明、清。 5、当代中国的统一大业(1)歼灭大陆上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x藏。(2)和平统一,提出“一国两制”方针。(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交流的坚冰打破,交流日益频繁。(5)1997年香港、1999年澳门顺利回归。二、世界史上的重大统一与分裂事件(1)统一:①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②1864―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运动。③1859―1870年

的意大利统一运动。④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国实现统一。(1)分裂:①德国:二战结束后,美英法苏对德国及其首都实行分区占领,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②朝鲜: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为界分别进

驻朝鲜南部和北部,1948年8月和9月,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相继成立,朝鲜分裂。③在东欧剧变中,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一分为五。④苏联解体:1991年八一

九事件后,原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重点解读

一、对民族关系的主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偏见、歧视、隔阂和战争,但也存在着经济文化交流的友好合作关系。各民族之间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杂居融合,彼此影响,取长补短,有着相互依存,利害共同的关系。故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睦相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国家的分合自秦汉以来,我国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国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如我国的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

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而且处在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还

出现过如北宋等许多局部统一时期。 [例1]右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

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x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

欧洲的三次统一 1.史实:(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①拿破仑多次

打败欧洲奥、普、俄、西等国。②1810年前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势

力达到顶点。③但是拿破仑对外穷兵黩武,迷信武力,压迫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再加上欧洲封建势力的异常强大,终告失败。(2)希特勒企图统一欧洲:、①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后,不断进行对外侵略与扩张。②1939年,德国全面发动二战,到1941年强大一时。

③1945年,终因其专制独裁、对外侵略的性质而失败。(3)欧洲

一体化:、①1967年欧共体成立,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等的

自由交流。②1993年,欧盟成立,欧洲向着经济、政治同盟方向发展。③1999年,欧元启动,货币一体化进程加快。④2000年12月,决定成立独立于北约之外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谋求军事防务一体化。

⑤2007年6月所有成员国就代替《欧盟宪法条例》的新条约草案达成一致,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 2、特点:由企图军事统一到走向经济联合,最终实现经济政治联盟。 3、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区域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例2]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反映了 A.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基本消失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美国被排斥在区域集团化之外 D.全球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高三历史训练题及答案2

历史训练题 1.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后,立即遭到布尔什维克内部普列汉诺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激烈反对。考茨基在1918年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书中,大肆攻击十月革命,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这些现象反映出 A.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层面的交锋激烈 B.暴力夺权加快了俄国历史发展进程 C.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混乱、矛盾尖锐 D.当时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2.二月革命是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短短的8天之内瓦解了统治俄国几个世纪的沙皇政权。促成这一“奇述”的因素主要是 A.列宁的英明领导 B.“一战”激化了各类矛盾 C.四月提纲的提出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3.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俄国临时政府的对外态度 A.遭到了俄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B.促使布尔什维克党发动起义 C.赢得了英法意协约国的支持 D.导致革命运动不断走向高潮 4.李大钊指出:俄罗斯之革命20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公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这主要表明十月革命 A.推动了世界革命的进程 B.担负起多重的历史使命 C.产生了多种社会影响力 D.作用与以往革命完全不同 5.列宁认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的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列宁的这一认识体现于 A.《共产党宣言》 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 D.《四月提纲》 6.1918年,美国国务卿兰辛说:“他们以恐怖的手段获得政权,对自由、财产的破坏远远大于 法国革命……我们不要去理睬这些危险的理想主义者,而且不与他们发生直接往来!”下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谋求夺取世界霸权B.俄国二月革命引起美国恐慌 C.美、俄意识形态存在严重对立D.美国否定法国大革命及其思想 7.1917年4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德国的最高指挥部用一列密闭的火车将列宁和其他革命者运回俄国”。德国这样做的初衷在于 A.为俄国制造麻烦迫使其退出战争 B.以实际行动支援列宁的革命斗争C.避免在德国发生激进的社会变革 D.与布尔什维克党结成暂时的联盟 8.“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里的“它”指 A.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9.战争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三八妇女节那天,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喊:“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的口号。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0.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先后经历了十月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领导下的民主改革,但他们根本没有改变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无法满足人民的迫切要求。这表明 A.二月革命未完成革命任务 B.俄国当时的民主宪政比较活跃 C.俄国的资产阶级软弱无能 D.布尔什维克是人民的必然选择 11.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示威游行转变为士兵起义……布尔什维克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这次“革命”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完成了“四月提纲”的任务 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2.有学者指出,从长时间远视界来看,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长期革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皆发生于具有大陆性格的国家,也都被强迫放弃过去以农业为国民经济本位的体制,而采取以“数目字”管理(指一个国家进入到资本主义体制时的状态)的趋向。这三场革命都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体现了普遍民主原则 C.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D.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13.《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这场斗争 A.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以和平的方式而终结 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4.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

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 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 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 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 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 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大题练习 (2011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 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 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 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 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 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 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发展概况 1、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以为中心的独立革命 (1)背景: A西欧国家(英、西、葡)对美洲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B 经济的发展,美洲人民强烈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双方矛盾尖锐。 C 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意识觉醒。 (2)主要事件: ~年美国战争;~年革命(杜桑·卢维杜尔); 1815~1826年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天的、和;圣马丁解放了、和首府以后引退);葡属独立。 (3)性质:反对,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的性质。 (4)特点: A 为中心。 B以的形式进行。 C运动受思想的影响。 D带有和的双重性质。 (5)影响: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2、19世纪上半期:以为代表的反殖反封建斗争 (1)背景: A 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为主要形式。 B殖民主义者与势力开始勾结,亚洲各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事件: 、、、、 (3)性质: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4)特点: A以为中心。(同时期欧洲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希腊、比利时独立;1848年革命中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B_______或__________领导,提不出___________纲领,大都带有_______色彩。 C具有______________的双重性质(最突出) D发生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5)影响: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_________________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阶级,他们不是_____________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________纲领,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同时期亚洲______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洲觉醒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2016.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5.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6.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内容主张上,其不同于西方启蒙思想的【】 ①有设想未来社会②批判专制制度③宣扬民主法制④尊重科学知识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7.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智者学派。下列有关其表述不确切的是【】 A.它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 B.他们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D.它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8.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 (本专题为高考超星级核心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请同学们务必重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和神权的结合(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⑶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三种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5西汉 ⑴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封国常与中央抗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⑵君主专制: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6唐 ⑴中央集权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作乱(安史之乱) ⑵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草拟、颁布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7宋 中央集权 ⑴军事:杯酒释兵权;地方精兵强将编入中央禁军 ⑵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⑶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运往中央 特点:重文轻武;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君主专制 ⑴宋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⑵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8元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选择题 1.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 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 巨。”此现象反映了( ) 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2.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 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3.“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 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4.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的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洋务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5.鸦片战争前,中国粮食产量中商品粮比重在10%以下;鸦片战争后,这一比重上升至17%。 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B.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时文有曰:“洋人与中国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 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省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综合训练4

训练4 1.“不论西周氏族……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 D “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说明分封制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 A 根据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联系所学可知,这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借助天意来神化皇权。故A项符合;材料中没有体现B、C、D三项的内容,故排除。 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的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艺术的价值不仅需要自身水平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价值和唐太宗的时代特征相符,朝廷特别推崇他,因而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高三历史专题课例研究

高三历史专题课例研究 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周月军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专题课例研究是在当今教本建设大背景下,针对高三教学实际而提出的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对专题的理解与反思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自学迁移,应变创新,完成课堂教学最优化、师生素养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案例,现作一具体介绍。 二、专题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1、专题的划分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因此,有必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性重构,对复习容通过专题形式进行纵横归类,以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成功率,对知识进行重构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大历史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放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考虑,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念,使学生能对事件、人物,从中国、世界等纵横各方面思考、感悟,养成其世界意识、历史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标,能力的质取决于知识的量。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历史分为几大专题,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及对外关系史五大专题系统复习(或从纵向可分为汉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可分为:近代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四个专题;世界近现代史可分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高潮时期、主要国际关系演变史等专题进行复习,一般一个专题可用1-2个课时进行学习。 (3)学以致用,发展能力:根据史学特点,可选择提高学生历史思辩及实践能力的重点、难点、常考点进行专题设计,设计的主要思路有:一是历史问题的有机结合。如全球化的问题、中国、世界近现代化的问题、南北经济的差距、的改革开放等……二是学以致用,用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解释现实中的现象(并不从政治的角度),从而感悟历史与社会的责任。如军国主义的问题、中美关系问题、美国的对外政策、文明的传承与交融等等…… 2、专题课例的设计原则 课例是教师指导学生的反思再现和描述,并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课例设计中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励人人参与成功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的层层设问,把问题以大化小或以小化大,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品格与创新素质。切忌所引史料和所提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使学生感到太简单而索然无味。 (3)“跳远性”原则:问题的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问题设计应是“跳远式”而非“跳高式”的,学生能跳多远就算多远,而不是学生跳不过去就失败。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和积极性。 (4)方法化原则:强化过程与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具”,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体验性,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已知的信息来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学生不仅应掌握历史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应在教师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能力。 3、专题课例设计基本容 每个课例设计应包括以下容:1)高考复习基本要求;2)知识结构(专题在整个教学中的价值、地位);3)典型例题(包括近几年高考中的试题及原创精彩例题);4)能力训练;5)精彩案例或课例。 设计中五大块容有机结合,各有侧重,例如: (1)高考复习基本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使学生能明确本专题复习的具体重点及方向,可用“知识与技能”“过程及方法”“情感及价值观”等具体区分。

推荐-高三历史高考41题专题训练

肥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训练(全国卷41题题型) 1.(2015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2015年高考卷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3.(2014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2014年高考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 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 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 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 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 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5.(2013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2018届高三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

2014届高三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之美国史

第三单元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战争与和平全册中涉及美国知识点。 【重难点解析】 1.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质: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永久中立法,规定军火禁运使用于一切交战国,美国与交战国的非军火贸易实行现款现自运。中立法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时得到运用。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F.D. 罗斯福总统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1939 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中国无力自运。1941 年3月11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在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英、法等大国采取绥靖政策之时,美国的中立政策使得弱小国家无法获取自卫的武器,使被侵略国家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实际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所以中立政策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2.美日关系 ①美国打开日本大门(1853)②日俄战争(1904-1905)美国支持日本③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强烈不满,出现了府院之争④一战后美日矛盾激化,争夺远东太平洋利益,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⑤二战中美国于1940年对日本禁运,扶蒋抗日⑥二战中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爆发太平洋战争(1941)1942年中途岛海战美国逐渐掌握主动权⑦美国参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支持中国恢复领土,敦促日本投降⑧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⑨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发展⑩70年代后期,日本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经济竞争,进行反控制斗争,80年代,与美国建立起伙伴关系。 3、美国与20世纪世界格局变动的关系及认识 ①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英、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这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 ③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朝“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认识: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专题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19世纪末美国工业发展大事记 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 1873年,经济大危机,大量中小企业破产,铁路、采矿等大工业大量涌现。 1874年,投资银行摩根银行操纵了宾夕法尼亚铁路、伊利铁路及纽约中央铁路的股权联合,组成了自己的立法、执行和裁决机构。 1875年,新泽西州颁布《公司法》,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1878年,洛克菲勒集团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利用铁路和管道的石油运输业。并向铁路、电气、炼钢、信贷行业渗透。 1897年,美国最高法院宣称一个制造业的股份公司不受《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约束,此后企业并购达到历史的顶峰。 ——[美]兰德斯《世界近代史参考文献资料》

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精选

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 1.(2016·盐城三模)19世纪末,德国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 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颁布《疾病保险法》,矿工、农工、仆役、船员、教师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1884年议会颁布《意外事故保险法》,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保险、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1889年议会又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三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有现存国家统治政权采取行动,由她去实现社会主义要求合理的、并与国际及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才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 ——陈晓律《以社会福利促社会控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这对近代德国代议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行方式上的特点.这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德意志帝国加强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历史作用. 2.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时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二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50字左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