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1单元《盐、化肥》全章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1单元《盐、化肥》全章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1单元《盐、化肥》全章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1单元《盐、化肥》全章优秀教案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作用和简易鉴别方法.

3.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4.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5.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6.记住“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并学会在复分解反应中使用.

1.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学会粗盐提纯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地归纳出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4.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1.通过实验和探究,消除了前面阅读整理知识的单一性,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相关资料和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单元的两个课题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盐和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作用、用途展现化学的魅力.考虑到这一单元是初中阶段无机化学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常见的盐和化肥的组成、用途和作用的同时,结合相关内容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了适当归纳、提高或延伸,如介绍了酸、碱、盐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供选学)等.

本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人们最熟悉的盐,也是学生最早认识的盐.把盐等同于食盐是较常见的误解.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区别,既有警示作用,说明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也可加深学生对盐的概念的理解.教材接着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考虑到后三种盐在组成上的共性及相关内容量的平衡,将四种盐分为两部分:一是氯化钠,简介氯化钠的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二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简要介绍了这三种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自然地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探究实验,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至此,在酸、碱、盐的反应中,从生成物情况来说,学生已接触过生成水的反应(中和)

和生成气体的反应,尚未接触生成沉淀的反应,因此教材列举了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生成沉淀的反应,并由此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而由讨论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课题末给出了两个资料,一个结合纯碱用途简介为我国制碱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另一个结合碳酸钙的性质简介石笋和钟乳石景观的形成,是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的好例子,具有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课题2化学肥料》介绍的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可以结合生物课的学习,开展化肥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课外实验活动.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的学校,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补充一些具体种类的化肥、农药的应用知识和技术,使学用结合.注意利用对有关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原有问题、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往往又可能会引出新的问题,因此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实验活动8通过粗盐的提纯,训练学生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技能.

【重点】

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生活中几种常见盐的组成及用途;化肥的种类及应用;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建议:

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例子.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多列举一些,如盐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等,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在生活中利用碳酸钠、碳酸氢钠较多的是它们的碱性──去油污.教材中有意回避了这一点.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涉及水解问题.在教学中很可能遇到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可以简单告诉他们这两种盐溶于水呈碱性,不宜过多、过早讲述盐水解的知识.在这里留下一点悬念,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2化学肥料》教学建议:

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可以结合生物课的学习,开展化肥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课外实验活动.

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的学校,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补充一些具体种类的化肥、农药的应用知识和技术,使学用结合.

注意利用对有关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原有问题、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往往又可能会引出新的问题,因此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教材中安排了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的“探究”;氮肥的简易鉴别资料的学习以及调查与研究家乡近几年来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情况(包括品种和用量),作物产量情况等,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对当地化肥使用是否合理提出看法和建议的活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运用及价值.

实验活动8教学建议:

实验部分的一些操作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过,但由于练习不多,相隔时间又较长,应要求学生作好预习,提醒学生复习称量、过滤等操作,使学生实验时心中有数,以保证实验的顺利

进行,同时避免盲目地“照方抓药”.

对实验中出现的新仪器和操作技能,教师要加以指导.例如,蒸发溶液时要注意倒入蒸发皿里的溶液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为宜,倒入过多溶液,加热至沸腾时易迸溅.

另外,如果粗盐溶解后产生沉淀过多,应提醒学生:过滤时最好先让上层滤液滤过,然后再将混有大量沉淀的溶液倒入漏斗.以免沉淀先行进入漏斗后可能堵塞滤纸纤维的间隙,使过滤速度过慢.

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课时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组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学会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获取化学知识.

2.通过对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合作精神.

2.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侯德榜作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

1.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难点】

碳酸根离子检验方法的探究.

【教师准备】仪器: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等.

药品: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等.

【学生准备】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居住地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导入一:

【展示】展示图片:

【材料】四川海螺沟酒店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新闻报道.

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10月11日报道:昨天晚上,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海螺沟游客集体中毒事件出具的检验结果报告令人触目惊心.检测显示,1公斤面条含10.8克亚硝酸盐,1公斤烫饭含11.3克亚硝酸盐,1公斤泡菜含8.41克亚硝酸盐.权威专家透露,2~3克亚硝酸盐足以令一个成人致命,这顿早餐可谓剧毒宴.酒店错将工业用盐当成了食盐.

【提问】食盐和盐是同一物质吗?

导入二:

【材料】在古罗马表示富有与贫穷,不看拥有黄金的多少,而是比藏有盐粒的数量,被历史上称为食盐货币时代.我国的西藏过去也使用过盐巴货币.为了换取生活必需的一小块盐巴,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贵州解放前只有少数人家吃得起吊盐(吃完饭以后,用舌头在吊挂着的盐块上舔一下),可见当时食盐的贵重.

导入三:

【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很喜欢吃糖,于是他就问他的厨师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厨师说:“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是盐.”国王很生气,于是把厨师关了起来,同时命令全国人民只能吃糖,不准吃盐.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他的国民个个都愁眉苦脸的,而且有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的症状,于是他不得不取消了这项命令.

思路一

【板书】一、氯化钠

【提问】氯化钠有哪些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展示】 食盐的用途及分布.

【讨论】 如何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交流展示】

(1)食盐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2)食盐的用途:

①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100 g 生理盐水中含有0.9 g 医用氯化钠)、用盐水消毒和漱口等.

②农业上,用10%~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③食品业,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④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

⑤交通上:将氯化钠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3)存在: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

【教师点拨】 亚硝酸钠为工业用盐,颜色状态和食盐相似,误食会使人中毒.

[设计意图]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分析如何从海水中得到食盐,这样得到的食盐含有较多的杂质,如何提纯食盐是实验探究活动中重点探究的问题. 食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使皮肤强健鲜花插入稀盐水中,可数日不凋谢

你想知道工业上是如何制食盐的吗工业制食盐的过程.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交流】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可以作为补钙剂. 【板书】 [设计意图] .

【探究实验】 学生自选药品探究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把现象填入下面表格中.

【学生活动】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 NaCl+H2O+CO2↑

CaCO3+2HCl CaCl2+H2O+CO2↑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的思想.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生讨论】

(1)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2)如何检验碳酸根离子?

【交流】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此样品为碳酸盐.

【学生活动】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教师演示】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现象】试管里出现白色沉淀.

【分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Na2CO3+Ca(OH)2CaCO3+2NaOH.

【讨论】下列化学反应中的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物质类别.

Na2CO3+Ca(OH)2CaCO3+2NaOH

CaCO3+2HCl CaCl2+H2CO3

Na2CO3+2HCl2NaCl+H2CO3

NaHCO3+HCl NaCl+H2CO3

【提问】观察产物的组成离子与反应物的离子,有何特点?组成产物的离子来自哪里?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产物都是由两种反应物的阴、阳离子交换后得到的.

【板书】三、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的类型:

H2SO4+Cu(OH)2CuSO4+2H2O

Fe+2HCl FeCl2+H2↑

H2SO4+2NaOH Na2SO4+2H2O

Fe+CuSO4Cu+FeSO4

【提示】学生辨别练习,注意提醒学生不要把置换反应也认为是成分的交换.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向学生展示三种盐的样品.

让学生观察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简述其外观及性质.

【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的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3~74页内容,交流教材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教师】

【板书】

【交流】;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引入】学生板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CaCO3+2HCl CaCl2+H2O+CO2↑

【提问】展示一瓶纯碱,我们要知道纯碱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应采取什么方法?

【演示实验】

(1)将0.5 g碳酸钠放入试管,并加入2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重复上述实验.

【学生思考】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什么问题?

【交流】

【指导】

【提问】上述三个反应有何共同点?怎样检验某种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

【学生实验】检验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将少量水垢放入试管中,并加入5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观察、分析】分析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总结检验的方法: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讲述】在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这一组实验中,相同的反应物是稀盐酸,称为这组实验的恒量;不同的反应物是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我们称为这组实验的变量.(可板书注明)

CaCO3+2HCl 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 NaCl+H2O+CO2↑

【提问】你所知道的酸除盐酸外,还有哪些酸?

【举例】稀硫酸、醋酸、柠檬酸等.

【提问】上面一组实验(三个实验)中为相同的酸与不同的盐反应,那么相同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吗?请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实验】

(1)将醋加入放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将柠檬的汁挤出,代替醋做上述实验.

【观察、分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不同的酸也能与相同的盐发生反应.

【提问】指导学生注明)

【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验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纠正错误认识,完成新知识的理解.

【设问】分析上述反应,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以及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结构关系讨论各反应的共同点.

【学生讨论总结】都是化合物间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讲解并板书】三、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特点:AB+CD AD+CB.

【提问】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这类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师举例】HCl+NaOH NaCl+H2O,在这个反应中,H+与OH-结合生成H2O,Cl-与Na+结合生成NaCl.

【拓展延伸】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它有毒、有咸味,外观与食盐相似.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人死亡.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食盐水溶液呈中性.如果让你来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你能设计实验方案区别吗?

方法1:取少量溶于水,测量溶液的pH,显碱性的是亚硝酸钠.

方法2:取酚酞溶液分别加入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溶液中,变浅红色的为亚硝酸钠溶液,不变色的是氯化钠溶液.

1.第24届国际制作面包点心相关产业展于2015年2月18日至21日开展,制作面包用到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

A.NaHCO3

B.Na2CO3

C.NaCl

D.NaOH

解析:制作面包用到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氢钠,其化学式为NaHCO3.故选A.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应用及化学方程式书写均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用熟石灰改良长期施用硫酸铵的酸性土壤: B.工业上用纯碱制烧碱: C.用盐酸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 D.误食氯化钡用泻盐(硫酸镁)来解毒: 2 . 下列有关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塞,瓶口出现白雾 B.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氢氧化钠溶液 C.实验室用稀硫酸和块状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 D.硫酸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等 3 . 下列实验操作基本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4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pH小于7的降雨一定是酸雨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5 .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6 . 有些化学实验操作的“先”与“后”,对化学实验结果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对实验操作“先”与“后”的设计中,正确的是() A.制备气体前,先往装置中装入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先加热、后通一氧化碳 C.稀释浓硫酸时,先往容器中装水,后慢慢倒入浓硫酸 D.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后沾上被测溶液 7 . 下表是某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pH范围内显示的颜色: 向滴有少量该指示剂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的颜色变化是 A.由紫色到红色B.由无色到蓝色C.由蓝色到绿色D.由红色到蓝色 8 . 下列有关硫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区分溶剂和溶质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 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 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 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空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空气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填写观察记录: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①白铁皮表面镀上的一层金属是。②镀在保温瓶胆夹层的银白色的金属是_____。 ③包装糖果、香烟的银白色金属材料是______。④体温表中的液体金属是___________。 ⑤做干电池负极的材料是______。⑥广泛用于电线和电缆的金属是______、_______。 ⑦广泛用航空工业和造船工业的金属是___。⑧地壳中通常以单质形式存在的金属是 ___。 2、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金属材料。通常所说的“金属材料”,既包括纯金属,也包括各种合金。下列金属材料不属于合金的是() A.青铜 B.生铁 C.紫铜 D.焊锡 3、一种新兴的金属由于其密度小,延展性好,耐腐蚀性强,它和它的合金在航海、航空和化学工业中正逐步取代铝和铝合金而被广泛应用。该金属是()A.锌 B.钛 C.镁 D.锰 4、用量最大的前三种金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金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熔点最高的金属是________,熔点最低的金属是_________。灯泡中发光灯丝使用的金属是________。 5、某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与金属线相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防盗玻璃”能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A.延展性 B.导电性 C.弹性 D.导热性 6、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金属。请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2)根据下图的应用实例,试说出金属具有的两点物理性 质、 (3)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多数属于合金,下表列出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和性能。合金合金的主要性能主要成分及纯金属的性能 焊锡熔点183℃锡:熔点232℃;铅:熔点327℃ 硬铝强度和硬度好铝、铜、镁等。硬度小,质软 不锈钢抗腐蚀性好铁、铬、镍等。纯铁抗腐蚀性能不如不锈钢 由上表推断,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相比,合金的优点一般有(填序号) ① 强度更低②硬度更高③熔点更高④抗腐蚀性更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知识点概括 酸和碱 第一节 一、酸碱指示剂 定义: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含H+的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含OH -的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并非所有的盐溶液都是中性的。 水溶液呈碱性的盐:纯碱、小苏打等。 水溶液呈酸性的盐:硫酸铜、硫酸氢钠等。s . 二、干燥剂 1.使用干燥剂的目的是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2.我们学过的干燥剂有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氯化钙等。 3.氢氧化钠易潮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CaO+H2O=Ca(OH)2 4.氢氧化钠 5.氢氧化钠等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氯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6.浓硫酸 7.浓硫酸等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等碱性气体。 三、复分解反应 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特点:交换成分,价态不变。 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气体或沉淀)。 @ 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没有先后顺序,可同时发生。 第二节酸 一、酸的定义和分类 酸: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由于酸、碱、盐溶于水时会电离出阴、阳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酸 含氧酸(命名“某酸”)H2SO4(硫酸)、H2CO3(碳酸)、HNO3(硝酸)、H2SO3(亚硫酸)……无氧酸(命名“氢某酸”)HCl(盐酸,学名氢氯酸)、HF(氢氟酸)、H2S(氢硫酸)…… —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至第九章的教材分析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结构 中国人常说“善始者,事半成。”,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的开头一章,它带有绪言的性质。正如章名所写,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简而言之,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启明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为此本章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为主题,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尤为重要。本章第一节以26幅插图、4个《观察与思考》、2个《交流与讨论》和1个《活动与探究》,第二节以27幅插图、1个《观察与思考》、1个《交流与讨论》、1个《联想和启示》和3个《活动与探究》,第三节以1个《交流与讨论》和2个《活动与探究》;力求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的实证性和什么是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教材在《练习与实践》中也安排了相关的训练题。 二、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创设情景,努力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面对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进行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既十分关注又颇感困惑的问题。作为化学教师,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付诸实践,是成功进行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在《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的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又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的。且《标准》在其第二部分进行了如下的概括性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纵观《标准》中的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新教材所体现的种种特点(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②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③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④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⑤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复习的目的要求 1、回忆、巩固有关金属的知识。 2、巩固铁的锈蚀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重点、难点 铁的锈蚀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 练习法、对比法 四、复习过程: 重点知识回顾 一、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 (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 特性的物质。 注: 钛和钛合金: 1、金属材料

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 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酸→盐+ H2↑ 3、金属+ 盐→另一金属+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高温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课前热身 1.金属中,熔点最高的金属,硬度最高的金属,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依次是( ) A.Cr W A1 B.W Cr A1 C.Cr W Fe D.W Cr Fe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下列各给内的两种物质,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初三化学第八单元专项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第八单元专项练习及答案 1.下列生活用品中,用金属材料制作的是 A.瓷器 B.铁罐 C.玻璃瓶 D.塑料瓶 2.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它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土 制成的核心筒.其中钢属于 A.金属材料 B.复合材料 C.天然材料 D.合成材料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A.不锈钢 B.氧化汞 C.黄铜 D.生铁 4.小雨妈妈买了一条黄金项链,小雨想通过实验探究这条项链是否为铜锌合金制成的仿制品,她不能选用 的试剂是 A.AlCl3溶液 B.Cu(NO3)2溶液 C.H2SO4溶液 D.AgNO3溶液 5.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称为“苦卤”,可用来提取多种化工原料.从苦卤中提取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NaBr+Cl2=Br2+2NaCl,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某兴趣小组进入实验室后,设计了探究Zn、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四组方案,你认为不可行的 是 A.在两支试管中各装少许CuSO4溶液,分别加入锌片和银片 B.在两支试管中各装少许ZnSO4溶液,分别加入铜片和银片 C.向盛有稀盐酸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锌片和铜片,再向盛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铜片 D.向盛有ZnSO4溶液和AgNO3溶液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铜片 7.某同学为探究镁、锌、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依据该流程设计,下面对物质①、②的选择合理的是 A.①稀硫酸②硫酸铜 B.①稀盐酸②硫酸锌 C.①稀盐酸②硫酸亚铁 D.①稀硫酸②氯化镁 8.有等质量的A、B两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A r(A)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知识点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 2SO 4)、盐酸(HCl )、硝酸(HNO 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 (NH 3·H 2O )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3)酸+碱→盐+水 (4)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 2 ΔCuO +H 2 O 2Fe(OH) 3 ΔFe 2 O 3 +3H 2 O ②常见沉淀:AgCl↓ BaSO 4↓ Cu(OH) 2 ↓ F e(OH) 3 ↓ Mg(OH) 2 ↓ BaCO 3 ↓ CaCO 3 ↓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前准备】 [知识准备] 通读本节教材,对其中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讨论思考,并搜索相关知识留待课堂讨论。 1.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 2.收集一些化学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造福于人类生活的实例。 3.你了解“煤气中毒”、“白色污染”、“纳米材料”等常识性知识吗? [物质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分组实验器材、药品;准备相关媒体、素材。 学生:准备一些玻璃材料,留做分组实验用。 【课堂学习】 一、引入: [观察思考]: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同学们认真听讲、受到激发,进入学习情境。 [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二、师生对话:[讨论交流]: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 三、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同学们分组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科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是 _________,该方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播放录像: [观察思考]: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水的用途有哪些?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五、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同学讨论、老师总结并板书。你所知道的预防钢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请简要说明验证火柴中是否含硫的基本思路? [讨论交流]:1、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 路。。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环境的“无”如“无硫火柴”,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老师小结并板书。 七、活动:[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总 八、例题研讨: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铁厂排放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

人教版九年级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试卷 说明:可能用到的原子质量:Zn-65 H-1 S-32 O-16 Ca-40 Fe-56 一、单项选择(共30分) 1.生活中的下列物品,其制作材料属于合金的是() A. 塑料袋 B. 玻璃杯 C. 不锈钢锅 D. 涤纶风衣 2.下列各组金属中,活动性由弱到强的是() A.Cu、Fe、ZnB.Al、Mn、ZnC.Zn、Fe、HgD.Mg、Zn、Al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铁是含有杂质很多的铁B.钢的含碳量越高,硬度越大,韧性越差 C.白口铁简称白铁D.高温下,CO能将Fe2O3中的铁置换出来 4、化学反应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通过控制或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加快、减缓甚至停止反应的进行。下列所反映的措施中,能加快其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铁门表面喷漆B.冰箱保存食物 C.用扇子扇煤炉火,火会更旺D.将木头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微微烧焦 5、等质量的A、B两种金属,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已知,A、B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氢气的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A比金属B活泼B.相对原子质量:A>B C.A、B均消耗完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均比反应 前各自酸溶液的质量大 D.A、B均消耗完时,产生氢气的质量:A﹤B 6、铜片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铜绿[Cu2(OH)2CO3],下面物质与该变化无关的是A.CO2B.O2C.H2OD.N2 7、下列关于Fe、Fe2+、Fe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结合其他原子个数相同B.质子数不同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D.核外电子数不同8、下列各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所得的溶液颜色是无色的是() A.锌和稀硫酸B.铁和稀硫酸C.铁和硫酸铜D.铁和稀盐酸 9、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则析出的金属一定是() A.Ag、Cu B.Cu 、FeC.AgD.Cu 10、在下列叙述中,属于铁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铁容易传热导电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C.纯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D.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11、把铁粉、锌粉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的金属中一定含有() A.Fe B.Cu C.Ag D.Cu和Ag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安全 ①用洗涤剂去除油污 ②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 ③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①炒菜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火 ②在室内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③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 C.化学与资源 D.化学与发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测试题

第九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选 1.溶液一定是()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糖水 B.蒸馏水 C.碘酒 D.汽水 3.一瓶NaCl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 A.上面跟下面不相同 B.完全不相同 C.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D.完全相同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5.在一瓶NaCl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NaCl晶体,则() A.溶液的质量增大 B.晶体的质量不变 C.晶体的质量增大 D.晶体溶解一部分 6.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7.实验室现有足量的20%的NaOH溶液和蒸馏水,欲配制10%的NaOH溶液100 g,需要20%的NaOH溶液() A.95 g B.10 g C.50 g D.100 g 8.日晒海水可以得到食盐固体,其原因是() A.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降低 B.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显著增大 C.受热时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受热时海水发生分解 9.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10.一杯10 ℃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5 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 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不溶 C.把溶液降温至0 ℃有固体溶质析出 D.上述三种方法都行 11.把100 mL 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50倍,稀释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A.减少50倍 B.增加50倍 C.不变 D.减少5倍 12.20 ℃时,向100 g质量分数为 26.5%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3.5 g氯化钠,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6.5% B.30% C.25% D. 13.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若过滤后滤液浑浊,下列可能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滤纸破了 B.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C.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承接滤液的烧杯没洗干净 14.将m g硫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p%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九年级化学 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将本章知识进行整理和小结,以氧气的存在、制法、性质、用途为主线将本章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2.本章列入教学大纲的基本概念共十四个,约占全书概念的1/5,通过复习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3.应使复习成为提高知识技能、增长能力、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实验准备] 补充实验: 如何检验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氮气、空气(或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过程] (说明)本章复习是在学生自己复习并总结本章知识脉络的基础上进行的。 出示学生总结的本章知识脉络图,将总结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讲评。同时利用板书(见板书设计)介绍教师总结的知识脉络供学生

参考。 一、知识脉络(见板书设计) (讲解)通过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本章是以氧气为重点,同时介绍了14个基本概念(见板书设计的编号共14个)。这些概念不是孤立的,有的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是相互依存的,如:氧化反应、氧化性;氧化剂、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燃烧;催化作用、催化剂;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也有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利用对比的方法可加深概念的理解、记忆。 二、练习 以氧气为中心,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提问)1.实验室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区分: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出示三瓶无色气体)。 (实验)先回答解题思路及检验方法后,再进行操作。 (小结)注意审题,根据题目要求用最简便方法,即能一步检验的就不能用两步检验; 解答关于几种气体的鉴别(区别)题的解题思路: 根据特性选试剂(措施),加入试剂(采用措施)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得结论。 (提问)2.若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怎样操作?(追问:跟鉴别气体有什么不同?跟验满有什么不同?) (小结)要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即可,若区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考试时间为4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各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颜色是无色的是( )。 A.锌和稀硫酸B.铁和稀硫酸 C.铁和硫酸铜D.铁和稀盐酸 2.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生铁、黄铜、焊锡都属于金属单质 C.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 D.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不会被腐蚀 3.下列物质中,能用金属跟稀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 A.硫酸铜B.氯化镁C.氯化铁D.硫酸银 4.有X、Y、Z三种金属,其中Y能与稀硫酸反应,而X、Z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将Z 浸入X的化合物溶液中,在Z的表面有X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 B.Y、Z、X C.Y、X、Z D.Z、X、Y 5.为了防止铁制品腐蚀,下列采取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 A.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B.在铁制品表面涂上油 C.在铁制品表面镀上金属锌 D.经常用水冲洗铁器表面 6.生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剩余残渣的主要成分是( )。 A.铁B.氯化亚铁C.氯化铁D.碳 7.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得到铁 B.铜与硝酸汞溶液反应得到汞 C.氢气与氧化铜反应得到铜和水

D.镁与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8.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的金属是( )。 A.Ag B.Fe、Ag C.Zn、Fe D.Zn、Fe、Ag 9.下列事实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解释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 B.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C.我国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但炼铝却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 D.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 二、填空题(共24分) 10.距今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他们将炭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利用一氧化碳将铁矿石中氧化铁还原为铁。请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1.将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观察到的现象为: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某混合物经高温灼烧后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若在灼热的残渣中滴入稀盐酸,发现残渣完全消失且放出一种能还原金属氧化物的气体单质,则该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13.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1)金属与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的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Cl2+2NaBr=2NaCl+Br2I2+Na2S=2NaI+S↓ Br2+2KI=2KBr+I2 由此可判断: ①S、Cl2、I2、Br2非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Cl2+2NaI=2NaCl+I2B.I2+2NaBr=2NaI+Br2 C.Br2+Na2S=2NaBr+S↓D.Cl2+K2S=2KCl+S↓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第十单元

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食 物 苹 果 葡 萄 牛 奶 玉米粥 pH 2.9—3.3 3.5—4.5 6.3—6.6 6.8—8.0 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对于胃酸过多的人,空腹时最宜食用上述食物中的 ( ) A .苹果 B .葡萄 C .牛奶 D .玉米粥 2、1777年舍勒在《火与空气》一书中指出:空气由两种性质不同的“火空气”和“浊空气” 组成,其中“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下列物质不能.. 与“火空气”发生反应的是 ( ) A .木炭 B .石蜡 C .烧碱 D .乙醇 3、一些食品常用袋装生石灰做干燥剂. 生石灰属于 ( ) A 、酸 B 、碱 C 、盐 D 、氧化物 4、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 得的成就。下面是他们研究烯烃反应的示意图: 该反应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 (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5、下列物质因与氧气有关系而不能敞口放在空气中的是 ( )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氢氧化钠 D 、白磷 6、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后,会向人注入一种叫蚁酸(甲酸)的物质,使皮肤 红肿疼痛,要消除肿痛,可涂下列物质中的 ( ) A 硼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氨水或肥皂水 D.食用醋 7、喷墨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喷到打印纸(pH4.5~6.5)上,形成不溶于水的固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打印墨水偏酸性 B.打印墨水显中性 C.打印纸偏酸性 D.打印纸偏碱性 8、混有水蒸气的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 A.SO 2 B.H 2 C.CO 2 D.HC1 9.试管内壁附着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 ( ) A.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固体物质 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蓝色固体 C.久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膜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固体物质 10.我们已经学习很多物质并进行分类,下列各组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 C =C H H R 1 H C =C H H R 2H C =C H H H H C =C H H R 2 R 1 + + 催化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一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 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 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 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 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 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 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 能计算在内。 【实验9-2】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 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知识点三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