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度传感器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温度传感器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温度传感器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温度传感器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温度传感器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各类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简述了温度传感器的意义和作用,介绍了温度传感器的发展历史,列举并分析了常用温度传感器的类型,对比了国外温度传感器设计和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着重阐述了国外先进的CMOS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主要原理。最后,文章对温度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说明。

关键词:温度传感器,IC温度传感器,CMOS集成温度传感器

一、背景介绍

1.1绪言

人们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而单靠人们自身的感觉器官,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产活动中,它们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为适应这种情况,就需要传感器。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1]传感器是以一定的精度和规律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装置。它是实现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2]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状态的物理参数,它与人类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为检测温度进行了各种努力,并开始使用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3]在人类社会中,无论工业、农业、商业、科研、国防、医学及环保等部门都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4]在工业生产自动化流程中,温度测量点一般要占全部测量点的一半左右。[5]因此,人类离不开温度传感器。传感器技术因而成为许多应用技术的基础环节,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普

遍重视并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共同构成了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6]

1.2温度传感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分类

人们研究温度测量的历史已经相当的久远了。公元1600年,伽利略研制出气体温度计。

[7]一百年后,酒精温度计[8]和水银温度计[9]问世。到了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赛贝发明了热电偶传感器[10],人类真正的第一次把温度变成了电信号。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研制出了各种温度传感器。本世纪,在半导体技术的支持下,相继诞生了半导体热电偶传感器、PN结温度传感器和集成温度传感器。[11]与之相应,根据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相继开发了声学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12]

温度传感器有四种主要类型:热电偶、热敏电阻、电阻温度检测器(RTD)和IC温度传感器。[13]

热电偶传感器有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与材料的粗细无关,用非常细的材料也能够做成温度传感器。也由于制作热电偶的金属材料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这种细微的测温元件有极高的响应速度,可以测量快速变化的过程。然而热电偶传感器的灵敏度比较低,容易受到环境干扰信号的影响,也容易受到前置放大器温度漂移的影响,因此不适合测量微小的温度变化。[14]

IC温度传感器即数字集成温度传感器,其外形非常得小,这样更加让它广泛应用在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中,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无数的便利和功能。尤其是CMOS工艺实现的智能温度传感芯片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与标准数字工艺兼容以及芯片面积小等优点,已经取代了双极型工艺。IC温度传感器又包括模拟输出和数字输出两种类型,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将温度传感模块和信号的处理电路同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15]

二、国外研究现状

2.1研究方向及进展

2.1.1国研究现状及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力加强传感器的开发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普遍应用”等一些列政策导向和支持下[16],在蓬勃发展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的推动下,传感器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并在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和竞争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7]但由于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对温度传感芯片的设计和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18]。为此,相关的企业和部门正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做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例如由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主办的、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等公司共同携手组织的“中国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展览会”,该展览会是中国最大的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展,以共同探讨交流中国“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之发展机会,促进行业发展。[19] 在集成数字智能温度传感器领域,国相关的设计和研究尚处于较基础的阶段。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同类温度传感器诸如DS18B20,AD7416 ,AD7417,AD7418,AD590等F,大多出自国外DALLAS、ADI等大公司。[20]国公司不仅相关产品少,而且已申请到的相关专利也比较少,除了大学等高校申请的专利外[21],还有应用科技研究院[22]、纳芯微电子[23]、中电华大电子设计[24]、贝岭[25]等少数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专利,虽然其专利名称较大,但技术涉及点比较有限。因此,在集成数字温度传感器方面,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6]

2.1.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国外情况方面,全世界现在大概有5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工作,研发、生产单位数千余家。在市场上,温度传感器的种类众多,在应用与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场合时

DALLAS(达拉斯)公司生产的DS18B20温度传感器当仁不让。[27]DS18B20是美国DALLAS 半导体公司继DS1820之后最新推出的一种改进型智能温度传感器。与传统的热敏电阻相比,他能够直接读出被测温度并且可根据实际要求通过简单的编程实现9-12位的数字值读书方式。可以分别在93.75ms和750ms完成9位和12位的数字量,并且从DS18B20读出的信息或写入DS18B20的信息仅需要一根口线(单线接口)读写,温度变换功率来源于数据总线,总线本身也可以向所挂接的DS18B20供电,而无需额外电源。因而使用DS18B20可是系统结构更趋简单,可靠性更高,而其超小的体积,超低的硬件开消,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附加功能强,使得DS18B20更受欢迎。[28]对于普通的电子爱好者来说,DS18B20的优势更是学习单片机技术和开发温度相关的小产品的不二选择。[29]

DS18B20的主要特征有:全数字温度转换及输出;先进的单总线数据通信;最高12位分辨率,精度可达土0.5摄氏度;12位分辨率时的最大工作周期为750毫秒;可选择寄生工作方式;检测温度围为–55°C ~+125°C (–67°F ~+257°F);置EEPROM,限温报警功能;64位光刻ROM,置产品序列号,方便多机挂接;多样封装形式,适应不同硬件系统。[30]

DS18B20以其较高的综合性能获得了较高的市场率,但其精度仅能实现-10°C~

+85°C下误差土0.5°C,这与其使用的测温原理有关,DS18B20采用了不同温度系数的振荡器测量振荡周期的方法进行测温,较高的非线性可能导致其精度无法提升。纵观国外温度传感器的研制情况,精度及其他指标最高的,还属于智能型的CMOS集成温度传感器。

该传感器使用的是双极型晶体管的基极-发射极电压VBE作为测温信号,通过直流低频信号直接测量出温度的变化。从集电极电流IC和基极-发射极电压VBE之间著名的指数关系,可以得到以下VBE与绝对温度T的关系函数。

VBE(T)几乎是温度的线性函数,其典型的斜率是-2mV/K。如果集电极电流比是常数,两个不同集电极电流IC1和IC2驱动的晶体管V BE的差值ΔV BE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关系(PTAT)。

在一个带隙基准电压源中,放大的ΔV BE加到V BE上产生一个与温度无关的基准电压V REF,在后面的ADC中可以利用这些量准确的测量出与温度正比的物理量,从而计算得到比较准确的温度值。[31]

国外的智能温度传感芯片多采用9-12位的A/D转换器,其分辨力可达0.5-0.0625℃。这些只能的温度传感器大多由片上Σ-Δ ADC和数字总线接口在CMOS工艺下实现。传感器使用衬底PNP晶体管用于产生温度传感器和ADC的参考电压。通过使用斩波放大器和动态元件匹配使得读出电路获得了高的初始精度,采用二阶曲率校正获得高线性度。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降低或消除各种非理想因素,最后使得传感器的温度偏差主要由PNP晶体管的基极-发射极电压决定的,并利用片额外的晶体管测量校准得到环境温度,与传感器的输出相比较整理后得到最终结果。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校准技术,这个方案更迅速、生产成本更低。

[32]

2002年由MAXIM公司研制的MAX6657型智能温度传感器,输出11位二进制数据,其分辨力可达0.125℃,测温精度为1℃;2005年菲利普Michiel A. P. Pertijs及其团队发表的温度传感技术,其研究成果可以实现-50℃到120℃时±0.5℃的精度[31],同年将精度提高到最高的±0.1℃[32],成为当时精度标准最高的温度传感器;2009年英特尔Hasnain

Lakdawala及其团队发表了体积更小的32nm、精度0.45℃的温度传感器[33]。这几年来温度传感器的研究仍朝着精度更高、体积更小的发展趋势在前进。[34]

2.2存在问题

CMOS温度传感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各个模块的各种非理想因素,引起输出的误差,造成温度传感器精度下降。为了消除这些非理想因素的影响,就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首先,VBE的曲率也将表现在参考电压VREF中,反过来也会导致μ(T)的非线性。(1)的最后两项模仿了曲率。对于η=4.4时和与温度成正比的集电极电流,在-50℃到120℃围中相应的非线性达到2℃。

幸运的是,曲率的二阶成分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给VREF一个小的正温度系数来消除[35],即,α在(3)中略大于带隙基准。用适当的α值,依赖温度的VREF引起的二阶非线性刚好消除了VBE产生的二阶非线性,只剩下约0.3℃以的三阶非线性。

其次,依赖ΔVBE电流源的误差主要取决于直接加到ΔV BE上的运放零点偏移量V OS。为了达到0.1℃的温度误差,这个偏移量必须小于10μV。由于CMOS运算放大器的典型偏移在毫伏围,偏移的消除是必需的。电流源和PNP晶体管间的不匹配也会导致温度误差。为使这些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匹配必须优于0.035%,这就需要动态元件匹配。

运算放大器的偏移可以使用斩波技术消除。一个普通的斩波放大器,一双斩波开关加在需要消除偏移V OS的放大器上[36]。输入处的斩波器调制输入信号到控制信号频率ΦH上,并位于偏移和放大器的拐点频率1/f以上。输出处的斩波器解调被放大的输入信号,同时调制被放大的偏移和1/f闪烁噪声到频率ΦH上,这样就可通过一个低通滤波器(LPF)来滤掉。

[33]

此外,为了校准任何集成温度传感器,它的温度读数都要与同温度下的参考温度计读数相比较,读数之间的差值可以用来修正传感器。该校准通常是在晶圆级完成的,它的优点是整个晶片的温度可以稳定地测量,单个传感器可以用晶圆探针进行校准修正。但这种方法一个严重的缺陷是,未考虑到的封装压力带来附加的误差。即使传感器使用对压力不敏感的衬底PNP晶体管时,如果使用低成本的塑料封装也会导致严重的误差。基于这样PNP管的带隙基准实验表明VBE偏移了2mV,这意味着温度产生约0.5℃误差。因此,封装后的校准是必要的。[37]

最后,由于传感器使用衬底PNP晶体管的温度测量,其误差还会来源于读出电路的其他非理想因素。通过使用动态元件匹配、不依赖PTAT偏置电路的斩波电流增益、结合斩波相关双采样的低偏置二阶Σ-Δ ADC,该误差减少到更低的水平。[38]

三、研究展望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大对电子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公众对公共安丘、健康监测、环保等诸多领域的关注加强,可以预测传感器的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39]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等新兴市场的崛起,国传感器企业应该把握机遇,着眼于全球市场,以竞争者的姿态去迎接全球市场的挑战,努力发展和规划自有品牌,让中国的传感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0]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未来传感器的发展与竞争也将趋于白热化。综合现阶段的技术以及基础知识,我们可以展望未来的温度传感器的主要发展方向为:[41]

(1)提高测温精度和分辨力

(2)增加测试功能

(3)总线技术的标准化与规化

(4)可靠性及安全性设计

(5)虚拟温度传感器和网络温度传感器

(6)单片测温系统

参考文献

[1]萍. CMOS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D]. : 电子科技大学,2009.

[2]贾亚科. 模拟CMOS温度传感器的设计[D]. : 电子科技大学,2011.

[3]锡光. 中国古代的测温技术和有关热学理论——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是伽利略发明的吗?[J].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4).

[4]智勇. 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科技信息,2013,(24).

[5]王召光我国传感器产业的技术和应用趋势[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4).

[6]郭凯. 我国温度传感器市场迎来快速增长[N]. 中国电子报,2010-11-09(007).

[7]马净,晓光,宁伟. 几种常用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发展[J]. 中国仪器仪表,2004,(6).

[8]林抒,龚镇雄编.普通物理实验[M]. 人民教育, 1981

[9]董亮. 水银温度计标准装置[J]. 中国计量,2012,(5).

[10]夏敖敖,谈增师. 热电偶传感器的教学探讨[J]. 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11]胡玲. 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5).

[12]于成民. 温度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J]. 仪表工业,1985,(4).

[13]黄泽铣. 温度传感器的近期发展[J]. 仪表材料,1987,(5).

[14]严芸. 浅谈温度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J]. 大众科技,2006,(5).

[15]新亮,余宁梅,卫啸. 集成CMOS温度传感器设计、实现和测试[J]. 传感技术学报,2010,(1).

[16]2020年我国传感器产业规模将达到600亿元[J]. 电源世界,2013,(7).

[17]徐开先,徐秋玲,沁. 传感器产业现状和产业结构思考[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3,(9).

[18]全球温度传感器市场展望[J]. 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01,(5).

[19]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物联网与传感器产业高峰论坛暨2012年年会会议邀请函[J]. 传感器与微系统,2012,(6).

[20]沙占友. 智能温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J]. 电子技术应用,20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2011-03-29 11:14:03 张星星 【作者简介】张星星,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北京 100009)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学科建设,挖掘档案文献。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国史研究主线国史分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这一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新兴的年轻学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展概况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做过初步尝试。195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炎培曾提出,要“及时收集和保存建国史料” [1]。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56)》[2],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3]。但是,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还是应当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从那时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 1990年,国家为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该所现在设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与社会史、外交史与港澳台史四个研究室,办有一个国史研究专业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双月刊),一个国史专业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该所与这一学会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至今已召开了六届学术年会,其中包括2004年召开的“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2001年,该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当代中国史研究和培养当代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另外,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也设有从事当代史研究的专门机构,许多高等院校也设立了研究当代中国史的机构或中心。 第二,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30年来,公开出版的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机构的重要文件主要有:建国以来至1965年的重要文献选编[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十六大以来历次代表大会期间的重要文献选编[5];《人民代表大会文献选编》[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7]、《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8]、《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9]等文献资料;《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10]、《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一九九○—二○○二年)》[11]、《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12]等专题文献选编。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档案馆合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7年)①,共21卷。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报告主要有:《毛泽东文集》[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4]、《周恩来选集》[15]、《周恩来经济文选》[16]、《周恩来外交文选》[17]、《刘少奇选集》[18]、《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9]、《邓小平文选》[20]、《陈云文选》[21]、《陈云文集》[22]等。另外,还出版了大量领导人的传记、年谱、回忆录、口述史料,如《毛泽东传》[23]、《周恩来传》[24]、《邓小平年谱(1975-1997)》[25]、《陈云年谱(一九○五—一九九五)》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基础学科,是晚清至民国期间岁政治学学科的创立而创立的一门现代性学科。它的创立及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第二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末至20世纪40年代,第三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第四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 第一阶段:中国政治思想史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梁启超等人开创。1922年春,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东南大学有关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课程;1924年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在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第一本专著。 第二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40 年代,多所大学相继开设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代表人物及著作由陈安仁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大纲》、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杨幼炯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在这次调整中,全国几十所院校的政治学科被取消,而作为分支学科的中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研究也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政治学科恢复20世纪 80年代,随着政治学学科的恢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编纂又被提上议事日程。主要人物及著作是徐大同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朱日耀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研究现状 首先,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向一个新的阶段迈进,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它取得了以下的进步。第一,从研究方法上看,对思想家及政治思想的论述和评价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阶级分析或阶级斗争,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政治教条主义。人们开始注重马克思主义其他的理论方法,在研究中保持理性与辨证地看待。第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得到重新界定。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成为学者率先思考的课题。第三,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思想史都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第四,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整体学术发展基本实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就研究的科学性而言,一方面,注重政治思想史中时代、流派、思潮、思想家等政治学说的挖掘和整理; 另一方面,力求在综合上述时代、流派、思潮和思想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纵横结合的研究结构,努力使本学科研究的观点、结论与现实中国政治实践、政治比较相结合,推动兼容并蓄、知行合一的研究体系的形成。(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研究的方法论仍然很单一。虽然摆脱了政治教条主义,但是研究者们在政治学方法理论的运用方法仍然不够充分。 第二,通史性研究不够重视,没有出现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对于专题人物或者断代史的研究较多,通史的研究较少。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圣才出品】

第二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研究在中国 中国人对于政治问题的讨论,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历史悠远。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1.夏、商和西周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 记载这一时期的《尚书》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有所体现,到西周时期,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学说有: (1)儒家政治学说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王道)(2)法家政治学说 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霸道)

(3)道家政治学说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 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以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秦汉到晚清 自秦汉到晚清,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中国皇权政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1)鸦片战争前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 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 (2)鸦片战争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出现巨大分化,出现了“守旧派”、“维新派”和“民主派”。 ①“守旧派” 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他们被视为“守旧派”。 ②“维新派”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寻求强国富兵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突出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迻译名著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终版

1.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技术发展历程基本与国际上同步。从1990年起,全国酶工程会议和中日酶工程学术会议都将生物传感器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研讨,大大促进了我国生物传感器技术和人才队伍的发展[1]。1990年,我国第一个生物传感器专著《生物传感技术原理与应用》出版,奠定了我国生物传感器技术基础。2005年,国家“十五”重点图书《生物传感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对生物传感器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2008 年,第十届世界生物传感器大会(The World Congress on Biosensors)在中国召开,标志着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此,英国Cranfield大学的生物传感器资深专家Turner博士[2]指出,近几年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表现尤为突出,这不仅表现在研究论文的高产量,也表现在论文的高质量上。据生物传感器领域最具权威的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杂志的统计数据[3]表明,2008年中国第一次取代了美国成为该杂志发表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近十年来,有关酶电极的研究论文发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我国在该领域发表的论文在国际期刊的数量显著增加[4]。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研制出了一批生物传感器分析仪器,最早的是葡萄糖分析仪,以后陆续研制成功BOD、乳酸、谷氨酸、SPR生物传感分析仪器及多指标血液分析、发酵在线检测等系列产品[5]。其中商品化产品主要是手持式血糖仪和SBA酶电极分析仪。手持式血糖测试仪于1994年诞生,国内约有16家生产企业[6]。 我国的一些研究组已经专注于这项工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覃柳等人目前研究一八通道的电化学蛋白芯片,该电极阵列采用硅作为衬底,由再在硅衬底表面通过氧化工艺沉积二氧化硅作为绝缘层。在制作金电极阵列溅射金靶之前进行Ti-W靶的共溅射,形成与硅片结合紧密的Ti-W 膜,然后再溅射形成金膜。该芯片可以同时对多种病毒进行测定[7]。朱婷[8]等人研究了阵列式CMOS细胞电信号传感芯片,该芯片集成了6×6单元有源传感阵列、模拟多路选择器、输出缓冲器、参考源和数字控制电路,实现了传感电路和后端信号处理电路的单片化集成。传感单元面积为60 Lm×60 Lm,包含15 Lm×15 Lm的传感电极和有源预处理电路,线性放大幅值范围100 LV~25 mV 的微小信号,电压增益为40 dB。张国林等[9]采用乙基纤维素和乙炔黑导电复合材料制备固定化葡萄糖酶电极。结果表明:用环己烷洗去石蜡的导电复合材料葡萄糖氧化酶生物传感器具有粒状结构,有利于酶催化反应。利用普鲁士蓝(PB)膜修饰的铂盘葡萄糖电极能有效消除抗坏血酸、尿酸的干扰[10]。蔡新霞等[ 11] 将锇氧化还原聚合物与辣根过氧化酶共价交联修饰薄膜金电极,使用戊二醛交联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制得葡萄糖传感器。该传感器在-0 .1V(vs .Ag AgCl)电位下,背景电流小于1

关于曹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

关于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非常喜爱我的姓氏,但是有一次听别人说曹姓的人特别少,真的是这样吗?于是,我的姓引起了我的思考:曹姓哪里来?曹姓的历史与现状怎么样?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做了一次小小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 1.通过书籍,了解曹姓的来源。 2.通过网络,了解曹氏人口与分布情况。 3.通过书籍与网络,了解曹氏名人。 4.通过问爷爷了解曹氏族谱。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互联网曹姓的来源 1、赐受曹官以官为氏. 2、受封曹国以国为氏. 3、 出自姬姓.4、曹姓黄帝后裔,源自山东南移 .5、 少数民族曹姓.6、秦姓所改. 书籍、报刊、因特网历史上曹姓 名人 古代:曹刿、曹参、曹操、曹丕、曹植、曹雪芹…… 近代:曹刚川、曹文轩…… 书籍、因特网曹姓在百家 姓第几位?目 前有多少姓 曹的人? 曹姓在百家姓排名第26位,截止2001年, 约有 730万人. 因特网、爷爷讲述. 曹氏族谱 目前已知共有26本,福建现约有两本:平和县一 本,宁化县有一本。 四.结论 1.我国的曹姓历史悠久,曹氏家谱原书在宋代。因为宋代家谱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私家谱的提倡,所以曹姓宗谱迅速增多,其中的一些还一直保存到今天。 2. 在浩瀚历史的长河中,曹姓人才辈出。有汉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曹操,及曹操的儿子:曹胚、曹植、曹冲、曹植等。有清代著名文学家曹寅、曹雪芹、大孝女

曹娥。近代作家曹禺……;现在的国防部部长曹刚川、儿童作家曹文轩……我为我们祖先而骄傲! 3.据2001年人口普查得出,曹姓人口占当代人口已达73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9%。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四川三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福建,六省的曹姓又集中了31%。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10%。

大陆台湾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2009年第2期 台湾研究集刊N o .22009(总第104期)TA I W AN R ESEARCH QUARTERLY G enera lN o .104 作者简介:陈忠纯,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 大陆台湾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以5台湾研究集刊6历史类论文(1983-2007)为中心 陈忠纯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作为大陆台湾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5台湾研究集刊6所刊发的历史类论文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与现状。本文通过梳理25年来的5台湾研究集刊6史学论文, 概括相关论文所涉及领域与研究重点的历史演变,从一个侧面了解与分析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 史、现状及特点,乃至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5台湾研究集刊6;台湾史论文;大陆台湾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09)02-0071-11 1983年创刊的5台湾研究集刊6(以下简称5集刊6),是大陆创办最早的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刊物,至今已出版过百期。25年来,5集刊6始终秉持以学术性为重的原则,致力于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逐渐确立了在台湾研究方面的影响与地位,是目前唯一一份CSSC I 期刊目录收录的专门台湾研究刊物,代表着现今大陆台湾研究的最新、最高学术水准,所刊文章被国内外同行重视,不少文章被转载。据统计,1994)2000年期间,该刊有109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仅2000年就被转载18篇,该年转载率达32%。[1]5集刊6所发表的历史类论文历来为海峡两岸学 界同行所重视。在相关学术史回顾文章中,5集刊6的论文是重点参考文献之一。2003年5近代史研究6刊登的5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台湾近代史研究综述6一文,就大量引用了出自5集刊6的文献。该文列有16个专题,其中11个专题引用了5集刊6的文章,如/日籍台民问题0所列6篇文章,有5篇出自5集刊6(余1篇引自厦大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充分显示福建学者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日据时期台湾的教育0专题所列5篇大陆文章中,3篇出自5集刊6;/日本的殖民统治0专题,总共7篇文章有4篇出自5集刊6;/国家认同问题0专题所引用2篇有1篇出自 5集刊6。[2]可见,5集刊6历史类文章在相关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总结回顾5集刊625年来所发 表的历史类论文,一方面可以了解同时期大陆台湾史研究走过的历程,从中探究大陆台湾史研究的内容与特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大陆台湾史研究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一、概 说 自1983)2007年,总共98期5集刊6刊登的1446篇文章中,历史类论文有306篇,占总数的#7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终稿

全要素生产率(以下简称TFP)又称综合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反映资本、劳动力等所有投入要素的综合产出效率。国外学者在TFP的基础理论和测量方法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TFP引入中国以后,国内学者主要是运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经济做了一些实证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国外对TFP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各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而TFP的研究正是在此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生产理论的框架下衍生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分支。经济增长研究是建立在某种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之上的。它起源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这一模型的最初目的是揭示市场经济的生产规律。荷兰经济学家Tinbergen首先把这一生产函数用于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他在生产函数模型中增加了一个用以表示生产效率的时间趋势。由于Tinbergen的研究最初是用德文发表的,因此,直到1955年才为英语国家的经济学家开始了解。由此为开端,国外的学者开始了对TFP的理论、方法、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 关于TFP基础理论、方法论的研究。国外学者在TFP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国内学者现在所用的分析理论和方法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Sollow于1957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的经典文章,文章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二个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力带来的产出增长,所得到的“余值”作为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后人将此种计算生产率的方法称之为索洛余值法。基本思路是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索洛余值法通过一些前提假设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处理,主要包括:市场条件为完全竞争市场;技术进步是非体现型的、希克斯所定义的中性技术进步;生产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和劳动,且资本和劳动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等。然而,索洛余值法也正是由于这些前提假设,带来了它在使用上的局限性。首先,为了理论上的需要,他在前提假设中要求资本、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这与实际生产情况差别较大。其次,索洛的方法是借助经济计量和数学推导,用总生产函数间接地测定“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贡献。这个“余值”是总产出增长率与各要素投入增长加权总和的差额。显然,“余值”不仅包含了狭义的技术进步,还包括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的改善、自然灾害的减少、劳动质量的提高等。如果不能区分这些因素,将直接导致技术进步贡献力的高估。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华儿女,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标准,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力前进,勇往直前。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修养、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2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读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在当前这种紧迫形势下,我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教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如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的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议活动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引导师生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2.研究内容 (1)精选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研究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发掘和研究与弘扬传统文化对应的校本教材。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绩效考核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 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开始,随着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和全面质量管理(TQM) 等活动的风起云涌,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欧美先进企业的重视,绩效考核的观念 和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偏重财务目标的达成,扩大为整体经营成效的 提升。在绩效考核方法上,对个人考核大都采用目标管理法和360 度考评法,对 组织考核大都采用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记分卡法(BSC)[l]。国外一些学者 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1990 年,Campbell 等人把绩效分为8 个独立的成分:工作特定的任务熟练 程度;工作非特定的任务熟练程度;书面与口头交流的任务熟练程度;努力;遵 守纪律;为团体和同事提供便利;监督与领导;管理[2]。 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1992)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的概念。通过对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客户和成长四个层面的绩 效考核,将抽象的战略有效的转化为具体的员工行动[3][4]。 Borman和Motowidlo(1993)在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和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的概念。他们把任 务绩效看作是组织所规定的行为,是与特定工作中核心的技术活动有关的所有行 为;关系绩效则是自发的行为、组织公民性、亲组织行为、组织奉献精神或与特 定任务无关的所有行为,涉及到职责范围外自愿从事有利于组织或他人的活动[5]。Nickols等人(1997)认为要废止绩效评估而进行绩效管理,从绩效评估到 绩效管理有赖于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 双方所认同;第二,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尺度必须被清晰表述出来;第 三,目标本身应该是灵活的,应该足够反映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第四, 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当作评价者,而应该当作是指导者,帮助他们达到成功[6]。Conway (1999)将人们对非管理职务的研究发展到对管理职务的研究。结 果发现对于非管理职务来说,作业绩效中包含着职务奉献的成分,人际促进可以 和任务绩效完全区分开;而对管理职务来说,任务绩效包含着人际促进的成分, 职务奉献可以完全与任务绩效区分开。因此非管理职务与管理职务的关系绩效内 容不同[7]。 Fred (2000)指出应该把绩效考核的重心从考核转移到员工发展上来,关注员 工的发展并且让员工更好地进行自我实现[8]。 Gary https://www.doczj.com/doc/2e37800.html,tham和Kenneth N.Wexley(2004)在《绩效考评——致力于提高 企事业组织的综合实力(第2 版)》中,对比研究了个性特质量表(Trait Scales, TS)、 成本相关产出法(Cost-Related Outcomes, CRO)、强迫选择量表(Forced-Choice Scales, FCS)、行为尺度评定量表(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s, BARS)、 行为观察量表(Behavioral Observation Scales, BOS)、混合型标准量表(Mixed Standard Scales, MSS)等方法[9]。 Smith(2005)提出绩效考核是人们操作的一种工具,要保证它的有效性, 要求考核者准确地观察员工的重要表现,人的评判涉及从工作能力到加薪过程的 每一个标准[l0]。 Btyan J Pesta,DarrinSKass,Kenneth J Dunegan(2005)提出在绩效考核中 增加顾问职务,负责顾问训练、顾问监督、顾问评价项目,以实现更加清晰、公 正的绩效评价[1l]。 David Parmenter(2007) 提出了有效实施关键绩效指标首先需要遵循的四个

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

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 语言学的研究必须以语言事实作为根据,必须详尽地、大量地占有材料,才有可能在理论上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传统的语言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加工完全是靠手工进行的,这是一种枯燥无味、费力费时的工作。计算机出现后,人们可以把这些工作交给计算机去作,大大地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后来,在这种工作中逐渐创造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语料库语言学(corpuslinguistics),并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分支学科。 语料库语言学主要研究机器可读自然语言文本的采集、存储、检索、统计、语法标注、句法语义分析,以及具有上述功能的语料库在语言定量分析、词典编纂、作品风格分析、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等领域中的应用。多年来,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中,分析语言的主要方法是句法语义分析。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系统都是基于规则的,而根据当前计算机的理论和技术的水平很难把语言学的各种事实和理解语言所需的广泛的背景知识用规则的形式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这些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理解系统只能在极其受限的某些子语言(sub-language)中获得一定的成功。为了摆脱困境,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者者们开始对大规模的非受限的自然语言进行调查和统计,以便采用一种基于统计的模型来处理大量的非受限语言。不言而喻,语料库语言学将有可能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来检验传统的理论语言学基于手工搜集材料的方法所得出的各种结论,从

而使我们对于自然语言的各种复杂现象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国外语料库的发展情况,然后,比较详细地介绍中国语料库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的成绩,使我们对于语料库研究得到一个鸟瞰式的认识。 一、国外语料库概况 现在,美国Brown大学建立了BROWN语料库(布朗语料库),英国Lancaster大学与挪威Oslo大学与Bergen大学联合建立了LOB语料库。欧美各国学者利用这两个语料库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语料库进行语法标注的研究。他们设计了基于规则的自动标注系统TAGGIT来给布朗语料库的100万词的语料作自动标注,正确率为77%.他们还设计了CLAWS系统来给LOB语料库的100万词的语料作自动标注,根据统计信息来建立算法,自动标注正确率达96%,比基于规则的TAGGIT系统提高了将近20%.最近他们同时考察三个相邻标记的同现频率,使自动语法标注的正确率达到99.5%。这个指标已经超过了人工标注所能达到的最高正确率。 现在,国外的主要语料库还有: London-Lund口语语料库:收篇目87篇,每篇5000词,共为43.4万词,有详细的韵律标注(prosodicmarking)。 AHI语料库:美国Heritage出版社为编纂Heritage词典而建立,有400万词。 OTA牛津文本档案库(OxfordTextArchive):英国牛津大学计算中心建立,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自检自测

一、填空题(共5空,每空2分,共计10分) 题目1 (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题目2 (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题目3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题目4 (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题目5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二、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题目6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选择一项: A. 民族主义 B. 民粹主义 C. 精英主义 D. 人本主义

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社会伦理)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选择一项: A. 文学 B. 社会伦理 C. 管理 D. 历史 题目8 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哲学研究, 政治科学研究)。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政治科学研究 B. 政治哲学研究 C. 政治法律研究 D. 政治经济研究 题目9 (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选择一项: A. 理想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科学主义 D. 经验主义

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选择一项: A. 经济学 B. 生物学 C. 社会科学 D. 自然科学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题目11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四、简答题(共10分) 题目12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