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共党史)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

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

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

2. 海伍德《政治学》

3.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4.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

5. 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6. 许振洲政治学讲义

7.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

8.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

9.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

10.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

11.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

12. 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

1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

14.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15.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

16.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

17.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

18.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

考试科目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

1.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

2.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3. 牛军《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

4. 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5. 潘国华《香港模式与台湾全图》

6.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7. 《世界知识》期刊

8. 《台湾研究》期刊

9. 《台湾周刊《期刊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

三、2008年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10*4)

1.枫丹白露敕令

路易十四认为,要获得无上的权力,他必须统一法国人的宗教信仰。因此他对新教徒施加压力,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推翻了法王亨利四世1598年下的宽容的南特赦令。敕令下达后胡格诺派的教堂被摧毁,新教的学校被关闭。路易的这个命令迫使许多胡格诺派教徒移居国外,大多数移居荷兰、普鲁士、英国和美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因为许多这些逃亡者是非常好的手工业者,他们的技巧与他们一起流亡国外。这些流亡者给他们到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对路易和他的大主教们来说一个统一的法国就是一个天主教的法国。

2.贝尔福宣言

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1897年8月,以T.赫茨尔为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之家”的复国纲领。英国对巴勒斯坦垂涎已久,决定利用犹太复国主义,攫取巴勒斯坦,进而控制中东地区。

贝尔福宣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和中东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宣言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协约国主要国家的赞成。

3.联合国海牙国际法院

国际法院由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选出15名不同国籍的法官组成,包括正副法院院长各一名。法官不代表任何国家。他们的任期为9年,每3年更换三分之一。当选的法官应具有在本国担任最高司法职务的资格或者是公认的国际法权威。院长任期3年。法官与院长均可连选连任,任职期间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中国籍法官史久镛自1994年2月以来一直担任国际法院法官,并曾在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期间担任法院院长。

国际法院主要功能是对各国提交的法律争端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以及有关条约及公约做出判决,或对联合国其他机构提出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国际法院是民事法院,只受理主权国家之间的争端,它没有刑事管辖权,不能审判个人,例如战犯。按照有关规定,只有当事国一致同意

提交国际法院的法律争端,国际法院才能做出裁决。

4.1985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二、简答(20*2)

1、试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

【育明教育解析】简答题要从定义入手。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解题的原因:

(1)制度自身的缺陷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要求美元币值稳定,才会在国际支付中被其他国家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不仅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愿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又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但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又会不断减少,美

元又将不断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第一,美国黄金储备减少。

美国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海外军费巨增,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第二,美国通货膨胀加剧。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不得不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石油提价而增加支出;同时,由于失业补贴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

第三,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利用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国家被战争削弱的机会,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各国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 Shortage)。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Dollar Gult)。这使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启示: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表明,以黄金为基础的单一储备货币体系是不稳定的:单一储备货币国需要在维持国内均衡和为世界提供流动性之间权衡,其选择的结果会带来经济的波动;以黄金这一单一商品作为全球货币体系的基础,虽然有短期稳定的优点,但在黄金产量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终究将因金价本身无法稳定而使货币体系走向混乱与崩溃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关系走向对抗的原因

【育明教育解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英德之间矛盾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海上的霸权竞相展开。

(1)英国开始妥善、审慎地调整其外交政策

为了摆脱在世界事务中孤立的外交处境,英国开始妥善、审慎地调整其外交政策。在英德谈判破裂后,英国在委内瑞拉和英属圭亚那的边界争端、巴拿马运河和阿拉斯加边界等问题上,对美国做了让步,稳固了西半球;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的签订减轻了它在中国战略负担;英法在法绍达危机过后,就殖民地问题达成了妥协,并于1904年4月签订了英法协定;英俄在1907年签订了关于波斯、阿富汗和西藏问题的协议,决定携手抵御德国的扩张。至此,英国“光辉孤立”政策遂告终结。

(2)德国迅速强大

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德国的统治阶级已不满足囿于欧洲范围内的霸权,而是想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1897年威廉二世改组政府,最终抛弃了俾斯麦相对保守的大陆联盟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旨在争霸全球的富有进攻性的“世界政策”。1898-1901年英德同盟谈判的失败,从根本上反映了英德两国各自利益的不可调和性:英国想通过地区性同盟来遏制俄国与德国,德国想通过全面性同盟来拉住英国,对抗法俄,造成对己优势的局面。英德同盟谈判失败使两国业已存在的经济、殖民地、军备竞赛等矛盾进一步深化,两国试图通过外交结束竞争的愿望落空了。由此加速了英德矛盾的全面展开,促使英国与日本缔结同盟,同时向法俄集团靠拢。此后,英德矛盾上升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英德同盟谈判破裂之后,德国被看作是英国最危险的敌人,英国开始调整它的外交战略。先是在远东与日本结成同盟,继而在欧洲调整与法俄两大国的关系,并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与法俄签订了《英法协定》和《英俄协定》,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形成。

《英俄协定》的签订,标志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国关系重组告一段落。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反对俄、法这一共同立场下,结成同盟国集团。而英、法、俄三国为了与同盟国集团争夺世界霸权,受各自的利益驱使,结成协约国集团与之抗衡。扑朔迷离的欧洲大国关系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后,在英德关

系这一主要矛盾的主导下,最终从多极均势过渡到两极对立。多极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在列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被彻底打破,此后,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1907年至1914年,危机频频出现,欧洲上空一直笼罩着战争的阴云,几乎所有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都与这两大集团密切相关。

三、论述(35*2)

1、通过比较分析说明为什么1815年维也纳和会维持了近百年的大体和平而1919年的巴黎和会只是“20年的休战”?

【育明教育解析】首先从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发去分析。再从维也纳和会和巴黎和会的内容出发去分析其原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美、德、日等国家迅速崛起,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但是由于各个国家间势均力敌,极易导致战争。

相反,维也纳和会,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继续维护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这样从整个世界格局上来说,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局面。

(2)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比如对殖民地进行“任统治”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处理民族关系,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战胜国的利益,无论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未彻底解决,但是却埋下了战争的种子。

相反,维也纳和会,按照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了欧洲版图,比较好的处理了海外殖民地问题。

(3)巴黎和会对德国进行的宰割性惩罚措施,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被德国人普遍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战后,德国的民族主义高涨,也为后来纳粹势力在德国的登场和希特勒撕毁和约扩军备战提供了口实。英法也因此对德国感到有愧,使得后来绥靖主义盛行。而意大利国内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原因竟然是一战以后“分赃太少”,以及战后不久的国内经济危机。

相反,维也纳和会对战败国并没有进行苛刻的惩罚,并且对战败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2、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转型外交的背景、表现及对未来国际政治的影响

【育明教育解析】这道题属于时政热点题目,需要平时的积累。

普京从1999-2007年期间担任俄罗斯总统。

背景:

(1)俄罗斯独立初期,“一边倒”政策。其外交目标是全面加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来摆脱国内危机。其指导思想是,既然俄罗斯已放弃社会主义,就应当回到西方国家的行列,同西方国家建立密切的盟友关系。因为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看,俄罗斯从来都是欧洲的一部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完全不存在无法克服的分歧与利益冲突。因此这一时期俄罗斯推行符合西方战略利益的“一边倒”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盲目追随西方,全盘接受西方处理国际问题的价值规范和游戏规则,外交交往基本上全部集中在西方大国。俄罗斯这一阶段的对外政策实际上是失败的,不仅未能消除西方国家对它所持有的戒心和疑虑,且也未能得到西方国家所允诺的对它提供的经济援助。反而使俄罗斯经济和外交都陷入困境。于是,叶利钦不得不对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作出调整。

(2)以西方为主,东西兼顾的外交政策,即开展东西方平衡外交1993年4月30日,叶利钦总统批准《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的基本原则》,它是俄罗斯对实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的反思结果。它强调俄罗斯外交必须维护国家利益,为此确立了以西方为主,东西兼顾的外交政策,即开展东西方平衡外交。但是寻求与西方结盟的外交原则没有改变,只是强调要对东方国家、独联体国家予以应有的重视。这时叶利钦政府对美国会真诚地扶助俄罗斯仍然抱有幻想,对美国力图削弱俄罗斯在国际舞台,首先是在独联体地区的影响力的战略考虑没有戒备。(3)“恢复大国地位,确保势力范围”。1994年中期,叶利钦政府进一步明确,俄罗斯外交的目标是“恢复大国地位,确保势力范围”。强调俄罗斯在国际上应发挥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其利益。为此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继续积极发展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关系。但坚持均衡原则,一方面要与美国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积极与西方所有大国建立伙

伴关系,以求从西方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援助,并在此基础上振兴国力。但在涉及俄罗斯重大战略利益的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积极抗争,坚决反对北约东扩,捍卫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推动独联体各国政治、经济和军事一体化进程,确保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关系,谋求在亚太事务中发挥主要作用,以开拓新外交领域来谋求本国的利益。

(4)1996年后,俄罗斯又明确把推动世界多极化作为外交目标,反对美国占主导地位的一极世界。1997年12月由总统叶利钦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安全构想》中明确把推动世界多极化、确保俄罗斯成为世界一极,作为国家安全构想的支柱和基石。

(5)独联体各国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第一个重点。巩固和独联体各国的关系,推动独联体向经济、政治、防务一体化方向发展是俄罗斯的首要选择。这既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同时也有经济意图,加强与独联体各国的经济联系是俄罗斯走出经济困境的重要条件,也是俄罗斯控制独联体各国的手段之一;继续加强与西方大国的合作。因为无论从解决经济困难来看,还是从未来全面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来看,俄罗斯都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与合作。

普京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的表现:

普京执政初期,基本坚持叶利钦时期的外交目标及外交政策,但强调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突出经济外交,务实和避免对抗。为此继续加强独联体内部的合作,强化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抑制美国在独联体内的扩张势头;展开东西方平衡外交,与中国、印度等亚洲大国加强战略协作。“9.11”事件以后,普京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本国利益,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振兴、其全方位外交的两根主线是反恐与经济。

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俄罗斯终于获得与欧美国家在经济上平等对话的地位,有助于俄早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有利于打破美国一强独大的局面,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四、2009年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1.圣斯特法诺和约

俄国与土耳其于1878年3月3日在圣斯特法诺签订的旨在结束俄土战争的和约。

该约内容:(一)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面积大于君士坦丁堡会议所规定的。它隶属于苏丹而由五万俄军占领二年;(二)塞尔维亚、门旳内哥罗、罗马尼亚三国完全独立,赛门两国领土略有扩展;(三)波黑二省实施改革;(四)罗马尼亚获得多布罗加。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卡尔斯、阿尔达汉、巴统及巴亚泽特。

大保加利亚的建立不符合奥国统治阶级的愿望。大保加利亚受俄国的保护且拥有爱琴海沿岸地带是英帝国主义所反对的。英奥两国竭力谴责这个和约。

2.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Mc Mahon)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3.IAEA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 IAEA)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现任总干事天野之弥。组织机构包括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是加速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并确保由机构本身,或经机构请求、或在其监督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它始建时有一个简单的信条——“让原子能为和平服务”。这意味着核技术应该安全地用于能源生产、健康、农业和水资源保护等为人类服务的和平目的。

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任何国家只要经过机构理事会推荐和大会批准,并交存对机构规约的接受书,即可成为该机构的成员国。截至2006年2月,国际原

子能机构共有139个成员国。

4.厨房辩论

厨房辩论指的是1959年7月24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开幕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与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两人之间的辩论均通过了他们的口译员传达)。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的,故称“厨房辩论”。

5.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

二、简答题

1、简述"欧洲协调"的成立与破裂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是出自刘德斌老师的《国际关系史》

成立过程:

维也纳体系的功绩在于创造了一个会议体制,这一体制被称作“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欧洲协调很显然是对威斯特伐利亚会议所开创的以会议解决争端的精神的继承, 同时它也是一种新体制的尝试。欧洲协调体制是通过大国的一致行动来协调国际事务,维护和平与均势。

破裂历程:

1820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发生了烧炭党革命,这对于奥地利来讲无疑是肘腋之患。当时意大利几乎是奥地利的后院,意大利的革命运动必然会对奥地利正统统治造成冲击,因而梅特涅于当年10月召集了第二次国际会议—特洛波会议。

11月19日,俄普奥签订了《特洛波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因革命而政权更迭的国家一律被排斥于“欧洲协调”之外;如出现改变现状而危及“欧洲协调”的成员国时,缔约国负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内,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但是,英法都不赞成梅特涅干涉意大利革命。法国虽然签了字,但有保留。特洛波国际会议第一次破坏了四国同盟条约中所规定的大国会议协调一致原则,“欧洲协调”也开始变得不协调了,所以,特洛波会议后各国并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1821年1月21日,俄、奥、普、英四国在莱巴赫召开了第三次国际会议,同时邀请了那不勒斯国王参加。这次会议是特洛波会议的继续。在会议上,俄普不遗余力地支持奥地利武装干涉意大利革命,但英国反对。英国和俄普奥东方三国之间的分歧和裂痕越来越大了。

为了对付西班牙革命,1822年10月欧洲协调体在意大利召开了第四次大会:维罗纳会议。会议上法国要干涉西班牙革命,除英国以外各国都表示支持。同时,西属拉美的独立运动在西蒙·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等人的领导下迅猛发展,于是大陆各国还想在干涉西班牙本土的时候也一举平息拉美的独立革命。这使国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首先体现在英法在欧洲协调时期的一致立场消失了,欧洲又多了一对矛盾;其次俄奥虽然都支持法国干涉西班牙,但在俄国是否出兵问题上也存在矛盾,奥地利害怕俄国借干涉之名在中欧扩大势力;再次,对拉美的干涉危及到了美国的利益,使这一未来的大国也介入了欧洲纠纷,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了“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以对抗欧洲列强的野心;最后,在反对干涉问题上,英美也未能取得一致,英国想使美国与之共同反对大陆列强对西属拉美的干涉,但美国却不单反对大陆国家,也同样反对英国介入美洲事务。最后结局只是法国派出军队平息了西班牙革命而已,大陆列强对于遥远的美洲鞭长莫及。维罗纳会议上关于干涉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对外政策的大辩论,以主张干涉的四大国胜利,英国失败而告结束。这一结果使以大国为主导的欧洲协调体制破裂了。维罗纳会议以后,欧洲列强再也没有举行过类似的会议来商议欧洲的重大问题,欧洲协调体的尝试到此也告一段落。但是尽管如此,均势和保守主义仍将列强间的和平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简述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育明教育解析】这道题目属于常规题型,但是也是从时政热点出发,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出发来命题的。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的原因: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历了短暂的相对稳定时期。各国恢复和发展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的经济;恢复了不完全的金本位制,稳定了货币流通,国际贸易也有了较大的增长。这一时期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并通过“产业合理化”,使生产迅速地发展和扩大了,但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不能不产生尖锐的矛盾,使企业经常开工不足,造成了工人的大量失业。从而,促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和深刻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在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一次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便由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国家。

危机的影响:

金本位制的崩溃,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货币金融领域里引起的深刻后果。金本位制的崩溃,使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通货膨胀从此成了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医治的又一经济痼疾。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还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它们纷纷寻求对策,以图缓和和避免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鼓吹国家干预经济、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反危机”的凯恩斯主义也应运而生。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也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的争夺。为了在经济上划分势力范围,各种对立的货币集团相继出现,英镑区、法郎区和美元区,把统一的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割裂了。外汇倾销盛行,贸易保护主义空前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遇到了许多人为的障碍,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这次经济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

家走上了大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从日美角度简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原因

太平洋战争是日美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利益争夺从而导致矛盾激化的结果。(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日美两国不同的解决方式和途径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日本扩大在中国等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影响到了美国等的利益取得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胜利的日本在索要中国辽东未果的情况下,继续大幅向周边扩张,继而影响到在太平洋地区已占有一席之地的美国等国家的利益。

(3)美国对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狂涨进行的遏制。

日本向太平洋地区扩张的脚步却受到美国的限制,美国通过1898年的美西战争,占领了菲律宾,并吞并夏威夷王国,大大刺激了当时已经向夏威夷进行大量移民的日本。在此之后特别是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的发展一直就将美国作为假想敌。一战结束后,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加罗林群岛一线,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已然相邻。

(4)在对华态度上,日本一直梦想独占中国,而美国则要求利益均沾。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逐步扩大规模,严重威胁西方各国在中国的利益。与此同时,为了独霸东亚、争霸世界,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南北并进的国策方针。1940年,德国侵占西欧。在远东,英、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国又忙于支援抗德战争,无力东顾。日本军国主义认为,这是南进的好机会。同年,近卫内阁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妄图建立一个包括中国、朝鲜以及东亚全区,进而包括大洋洲在内的日本殖民大帝国。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严重刺激了当时已确定扶英抗德的美国。1941年4月日美谈判开始前后,日本陆续占领整个印度支那(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使之成为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和南进跳板,进一步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

(5)美国等国强烈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并停止扩张,并以限制废钢铁和石油出口对日本进行要挟,迫使日本就范。1941年10月18日,主战派东条英机内阁

成立。12月1日御前会议决定向美、英、荷开战。8日凌晨(日本时间8日3时20分,夏威夷时间7日7时50分),日军在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挥下,偷袭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三、论述题

1、冷战的结束是否是必然的,为什么?

【育明教育解析】回答论述题还是要从最核心的定义出发。之后分析冷战结束的原因,即苏联解体,进而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必然性。(参照梁守德《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格局论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

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冷战是美苏均势的一种表现。一旦失去这种均势,冷战的结束就成为必然。

(接着分析苏联解体的必然性)

2、试述美国霸权确立的历史进程,并分析其未来走向

【育明教育解析】刘德斌老师《国际关系史》第三编第十四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五、2010年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1.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Seven Years'War)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七年战争的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XYZ事件

XYZ事件是1797年发生在美国与法国之间的外交事件,法国外交部长塔列朗的

三位代理人(在最初公布的保密外交文件中被分别称为X、Y和Z)向前来进行和平谈判的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外交使节索取巨额贿赂,作为继续谈判的条件。这一事件被披露后引发了美国的反法浪潮,进一步恶化了美国与法国的关系,并导致了1798年美国对法国的不宣而战。

3.二二六兵变

1936年2月26日黎明时分,以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的近卫步兵第三联队为中心的1500名日本军人,袭击了首相官邸等数处枢要部门,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和大藏大臣高桥是清,重伤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之后占据永田町一带达四天之久。这些人起事的目的是“尊皇讨奸”,实行“昭和维新”,实际上起事的缘由却是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部队军官与幕僚军官的长期倾轧,以至最终反目,酿成震惊天下的突然事件。

皇道派发动政变时所积极追求的目标,例如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在政变失败后反而得以实现。这不仅是因为同属法西斯派别的统制派牢牢掌握了军部大权,而且内阁也被以新首相广田弘毅为首的文官法西斯集团所控制。

4.柏林墙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英语:Berlin Wall,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5.美印核协议

【育明教育解析】这是一道热点题目,考察专业课功底的。但是如果确实没有复习到。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采取《育明教育新攻略》的第四章提到的解决方法。

2008年10月8日,布什签署了美国和印度民用核能合作协议,从而使这一协议正式生效。根据该协议,美国将向尚未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印度提供民用核能技术和核燃料,条件是印度将其民用核项目与军用核项目分离。按照协议,

印度有权使用美国核燃料、反应堆及核技术。这标志着1974年美国因印度首次试验核武器而对其实施的长达30年的核禁令被推翻。

二、简答题

【育明教育解析】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简答题的答案字数在400左右作为恰当。

1、简述拿破仑战争及影响

经过和评价:

拿破仑战争(1799—1815):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拿破仑一世帝国(1804—1814,1815)时期,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

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参加反法同盟的欧洲大陆各君主国害怕法国革命会引起本国革命,自己也落得与路易十六同样的下场,因而十分仇视革命的法国,他们要设法扑灭法国革命以恢复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拿破仑政权则是以战争的手段来维护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从这个角度看,拿破仑前期战争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这些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此外,拿破仑战争还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

影响:

拿破仑战争使中欧、西欧及南欧的封建秩序从根本上发生动摇,同时又“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因此,拿破仑战争对于欧洲起了进步的作用。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有侵略的一面,而且它的侵略性质到战争后期越来越明显了。

2、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中国主权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巴黎和会未能解决远东及太平洋问题,美国为打击日本独霸中国的政策,削弱英国的海上霸权并拆散英日同盟,于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举行华盛顿会议,美、英、日、中、法、意、比、葡、荷9国出席。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签订了《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以取代英日同盟。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签订了《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同一天,出席会议的9国还签署了有关中国问题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确定了美国提出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的原则。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都是对中国带来危害的条约。

《凡尔赛条约》把中国山东的权力转交给了日本,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九国公约》使中国由一战期间日本独霸的局面又回到及各地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的扩张。也损害了中国的利益,给中国带来了危害。

3、简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苏关系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有些歧义,第一种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两国的关系。第二种理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这段时间两国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审题。本文认为是后者。

【答题思路】

敌视政策:1917——1941年

(1)原因:

第一,意识形态矛盾

第二,苏俄退出一战

(2)表现:

第一,武装干涉十月革命

第二,不承认

第三,绥靖政策祸水东引

三、论述题

1、19-20世纪德国崛起历史进程与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育明教育解析】首先要明确这个时间段中,德国的崛起历程是怎样的?这个过程中,德国在工业革命后崛起,之后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和重创,又两次崛起。这点要分析清楚。接着进行分阶段分析。

2、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育明教育解析】这个是考察的是中美关系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考生在复

习的时候最好是按照专题进行总结一下。比较重要的有,中美、中日、中法、中俄等。

【答题思路】

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二次大战前

这时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是“利益均沾”,在中国牟取物质利益;

(2)从中苏恶交到1990年代初期

这时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中国牌”,利用中国与苏联和日本的矛盾,用中国来牵制苏联或日本;

(3)1990年中期以后

这时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是警惕“中国威胁”,警戒中国的发展,利用台湾和日本牵制中国。

第八章育明教育:状元笔记(最全、最权威)

一、《梁守德:国际政治学概论》状元笔记

导论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

一.国际政治学的兴起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发展:

国际政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它是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分离出来,经由边缘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国际政治体系

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政治行为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步进行,密切联系,且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

2.国际政治格局(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

国际政治格局寓于国际政治体系的母腹之中,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它以“主角”、“主要关系”和“样式”为基本要素,其中以主要关系为核心。它具体表现为主要角色在追求权利与权力、利益、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关系,以及相互间展开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抗与合作式样。

3.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政治秩序,也以国际政治体系为依托,指的是主要角色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它以主要角色的对外战略及其实施为基础,表现为主要角色在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顺序,其基本特征是稳定。

三.国际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国际政治学的美国学派

1.理想主义学派

主要观点和主张:公开外交、民族自决、集体安全、自由和平、裁军非战、航海自由、贸易平等、公里正义、保证国际和平等。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以确保避免战争、实现和平。

2.现实主义学派

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系统的结揭示了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现实。其理论的核心是权力政治,支柱是均势,目的是寻求权力与和平的途径。3.新现实主义学派

新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当前世界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研究和实际政治的研究,鼓吹“问题政治”的国家政治观。它把国际政治看作一系列的问题领域,突出经济问题对政治问题的作用,认为国际政治中除了冲突与对抗外,还存在着沟通、协调与合作。

4.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用实证的方法和定量分析来解释国际政治行为

五.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略)

第一章总论国际政治的总体面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