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本类型

人力资本类型

人力资本类型
人力资本类型

1、一般能力,即基础性能力;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如生产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实际上,区分了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和专家型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此外,国内学者还有同质人力资本与异质人力资本之分;一般人力资本与特殊人力资本之分等等。

2、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独特性对企业内人力资本进行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型的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员工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出雇佣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

第二类型的人力资本同样具有高价值,但员工拥有的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广泛获得,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

第三类型的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企业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非常容易地获得这些资源。

第四类型的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在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人力资本进行差异化培训:

1.对于高价值和高独特性的人力资本,企业将其视为产生竞争优势的核心员工,从战略上对其进行内部开发。企业应加大投资力度,广泛深入到培训员工来开发特定于企业的独特技能。高科技企业的工程师,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重要的客户价值。一旦这些核心员工离开企业,就会把核心技术带走,这无疑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企业可以对这类员工进行内部培训,加强企业员工独特性技能的培养。为完成培训工作,企业还可以制定详细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并监督该规划的实施,以鼓励员工建立更有利于本企业而不是其他企业的个体化学习。可以采取一些国外广泛采用的培训方法,如交叉培训消除由于细致分工使员工对枯燥单一工作所产生的厌烦感(综合、心理)

2.对于高价值而非独特性的人力资本,企业将直接从市场获得。例如,拥有标准化会计技能的会计师,相对于第一类人力资本,这类员工不太可能得到更多的培训与开发,因为雇员拥有的技能并不是雇佣企业独一无二的。但企业对这类员工的培训应着重于加强其对企业的忠诚感。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入观念的培训特别是企业价值文化的培训,从而减少这类员工的流失率。

3.对于低价值的,且很容易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公共知识”类技能,如普通文秘、后勤人员、维持人员等,这些人员都可以向一些提供服务的员工。由于这些雇员都是共性的,如果企业对其进行培训开发,一旦员工离开企业岗位替补比较容易。

4.第四类人力资本通常指那些从事基础研究,不直接从事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工程师、程序员和科研人员等。这类人力资本使企业处于两难境地,其独特性决定了完全依赖外部资源难以得到适用的技能,而如果完全内部化则成本过高。对这类人力资本的培训,应集中于促进过程和团队建设、沟通机制、交换程序、工作程序、指导关系等旨在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转化的活动。

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培训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企业应通过在职经验式培训增加员工内隐知识,而不是可迁移到竞争对手中的外显知识来投资于人力资本,从而提高特定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的价值。

中国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差异的度量与分解

一、引言 舒尔茨(1971)认为,人力资本体现于劳动者身上,是通过投资形成并且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根据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应该是聚集在人本身的多种能力的结合,包括知识、技能、智力和体力等。因此,可以按照获取能力类型的差异把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健康投资、教育投资、培训投资以及迁移投资等形式。 本文在研究中国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差异时,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来表示人力资本的状况。根据Psacharopoulos和Arriagda(1986)的研究,教育获得存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人力资本发展水平最为适宜的指标;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培训投资无论是在培训规模,学生数量,师资还是实用技术上都远远无法和教育投资相比拟;健康指标和迁移指标在量化上也比较困难。因此,这里只选用受教育水平进行研究。 而欲考察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差异状况,必须首先研究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差异的统计指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学者运用各种指数来测量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状况。就国外而言,Maas和Criel(1982),Sheret(1982,1988)以入学率为基础估算了16个东非国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教育基尼系数;Thomas,Wang和Fan(2003)以15岁以上人口教育程度分布为基础,估计140个国家1960年至2000年的教育基尼系数,并且运用教育多样性系数以及对数后的标准离差来表示人力资本分布差异状况。而国内学者,如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2004),吴卫方,张锦华(2005)以平均教育年限为基础数据,估计了我国的教育基尼系数;杨俊,李雪松运用Thomas,Wang和Fan(2003)的计算公式测算了我国1996年至2004年的教育基尼系数。 对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差异指数进行比较考察的同时,有必要分析其形成因素。针对我国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差异的具体国情,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如赖德胜(1997)认为,改革开放以后,除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个人)也已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了效率的提高,但也导致了地区之间人力投资差距的扩大;周亚、甘勇等人(2004)研究认为,如果将人力资本的生产视为一个系统,将人力资本视为产出,它的分布差异来源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系统所处的环境,二是系统的投入,三是教育资源在系统内部的配置和拥有;刘芸(2004)认为,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因素造成了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 中国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差异的度量与分解 曹方 (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研究中国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差异时,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来表示人力资本的状况,并且运用了三种衡量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差异的统计指数估算了我国人力资本空间分布的差异状况。通过对统计指数的分解,发现组内人力资本分布差异对人力资本空间分布总差异的贡献率远大于组间人力资本分布差异的贡献率;通过建立模型回归分析,发现省际间的教育经费差异对人力资本空间分布总差异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些结论对于我国今后人力资本政策的合理调整和科学规划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本;空间分布;泰尔指数;教育年限 中图分类号:F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672(2008)04-0007-05收稿日期:2007-04-05 作者简介:曹方(1984—),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本研究。

周其仁(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周其仁 人力资本理论,像不少读者知道的那样,是将经济学关于“资本”的理论,推广到对“人力资源”的分析上来。一些经济学家的先驱们,探究经济总产出的增长何以比要素投入增长更快的原因,发现健康、教育、培训和更有效的经济核算能力等等,是现代收入增长的日益重要的源泉。这个认识一般化后,人力资本经济学家就把人的健康、体力、生产技能和生产知识等等看成是一种资本存量,即构成未来收入增长的一个源泉。 “资本”的产权特性,如同其他“物”的产权特性一样,许多人认为是清楚的。事实上,大家讲产权,好像不言而喻地都是在讨论“物(property)”:产品、货币和其他财货。讲到“资本”,不外机器、设备、厂房、场地、可周转的钱、道路、桥梁等等。所谓资本的产权,当然就是这些可以投到生产过程生利的“物品”的那一束权利,也就是资本品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让渡权。 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就不同了。首先是“人力资本究竟有没有产权”?这个问题的困难,说来有趣,首先不在于难找好的答案,而在于问题本身很难明明白白地提出来!权利问题总是和“排他性的归属”连在一起的。经济学家定义的人力资本,包括人的健康、容貌、体力、干劲、技能、知识、才能和其他一切有经济含义的精神能量,天然归属于自然的个人。人力资本的每一个要素,都无法独立于个人。这同任何“物”的资本不同。机器可以搬来搬去,厂房可以东拆西建,货币资本更能无腿而行天下。道路铺在地面,桥梁架在河上,但道路并不天然附属地面,正如桥梁并不附属河流。因此,当我们试着问“人力资本的产权”时,我们究竟是在问,“人力资本的归属”,还是在问“人的归属”呢?人力资本不可分地归属于人,天然如此,何问之有?至于人的归属,除了可以蓄奴的社会,哪里有人会往“这个人归谁所有”这样愚蠢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呢?问题提不出来,答案就连“非婚生子”的地位都不会有了。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力资本文献,要么讨论人力资本的经济含义,要么测度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不讨论“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劲头十足的学者,同时又对产权问题有兴趣的,寥若晨星。 首先碰到人力的产权问题的,正是研究奴隶制的经济学家。1977年,巴泽尔(Barzel)在美国《法律和经济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提出奴隶经济中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奴隶制下,奴隶在法权上属于奴隶主,是其主人财产的一部分。因此奴隶主可以全权支配奴隶的劳动并拿走全部产出。但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有一部分奴隶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私人财产,而且最后居然还“买”下了自己,从而成为自由民呢?巴泽尔发现,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财产”(full-fledged property),不但会跑,而且事实上控制着他自己劳动努力的供给。奴隶主固然“有权”强制奴隶劳动,但由于奴隶的“主动财产”的特点,奴隶主要强制地调度奴隶的体力和劳动努力,即使支付极其高昂的“监控(supervision)和管制(policing)的成本”,也不能尽如其意。为了节约奴隶制的运转费用,一部分奴隶主不但只好善待奴隶,而且只好实行定额制(quota),允许奴隶将超额部分归己,于是一些能干的奴隶因此拥有“自己的”私产,直到积累起足够的私家财富,最后有钱“赎买”自由身份。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著作《人力资本》(1964年)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 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193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并成为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贝克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几乎可以把从表面上看和经济学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之分析计算得头头是道。他涉猎的领域宽阔,思路敏捷,甚至写过一本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书,其中给定了犯罪的预期收益,并且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犯罪的预期成本和罪犯的特殊风险偏好。这种分析使犯罪看上去更象是罪犯因完全理性的原因而从事的一种职业。贝克尔的这些语惊四座的著述正是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典型思路之表现。这个学派坚持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的必然选择,从这一点出发,不但能够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在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人力资本》(1964)和《家庭论》(1981)。贝克尔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开创意义。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是贝克尔丰富的理论著述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什么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1]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本各类投资(如招聘引进投资、维持激励投资、培训投资、配置投资、健康保障投资等)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够,利用和引导不到位,加之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囚素的作用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则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投资成本的可能 [编辑]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类型[2] 人力资本,引用著名经济学家舒而茨的定义就是: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人力资本不等于人力资源,人力只有经过培训,才能真正成为资本。而人力资本投资,是指对人力资本进行一定的投入,使其在质和量上都有所提高,并期望这种提高能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主体对人力资本投入结果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主要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组成,我们仅就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展开论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于政府、个人有以下几个特征:投资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资本的投资收益,较其他两个投资主体具有更明确的盈利性质;投资范围主要集中于培训以及部分用于卫生保健,范围较小;投资额的多少受经营状况等一系列因素的约束,制约性更强。在这里把企业的这种投资风险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决策风险 由于人力资本市场供求变化的不确定性,产品或劳务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源总量及其价格水平、资本价格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它会直接影响未来企业的人力资本需求以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有滞后性,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及其价格变化,甚至会使企业当时的人力资本投资在未来显得没有必要;科技进步的速度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早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往往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都会对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十分困难,充满着风险。 (二)生命风险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客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和经济生命周期的。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源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随着经济生命周期的缩短,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也随着客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也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

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影响

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文章主要就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力资本;地位;作用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淮安市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已步入新进程。在国有企业的改制进程中,国有股份全部退出,由企业经营者及企业员工持股,认购国有股份,国有企业将逐步转化为民有民营。企业改制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中将从企业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等三方面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与人力资源相比较而言,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人力资源,通常是指企业员工整体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等,培养手段是不断招募优秀员工并对现有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而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来说,它仅包括企业中的两类人,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在改制后的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在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每个企业的经营者都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常识,但只有那些眼光锐利,分析判断准确的经

营者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这种高素质的经营者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对企业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企业乃至一个地区的发展可能就靠一两个人的带领,人们通常贯之以“能人经济”(华西村的发展即是最好的例证)。假如在同一区域同一行业有相同规模的两个工厂,派两个能力差异很大的人分别担任厂长,其收益肯定不一样。那么对于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收益,我们既不能归之于资本,也不能归之于劳动,而只能归之于企业家的个人才能,我们同样称之为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对企业产权制度构造的影响 在传统企业形式中,企业的产权是以企业成立时法定货币资产的出资为标志和起点的,即出资方依各自出资多少拥有企业产权,而经理、技术人员等只是资方的雇佣劳动者。劳动者按工作量取得相应的报酬,并没有企业的产权,也就没有对企业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在这种产权构造中,货币资本是主动方,而劳动力处于一种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但在人力资本出现并且作用日益凸显以后,企业中已不再是货币资本一统天下,人力资本开始拥有了部分产权。而且,二者的关系正发生了某种逆转,货币资本逐渐变为被动资本,而人力资本逐渐变为主动资本。企业的产权构造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人力资本拥有产权的进程要慢得多。技术入股刚刚开始尝试,而且有很多的限制条件;而企业家以其经营才能折价入股还没有起步。这也是传统观念的偏见所致,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向来重视具体劳动,轻视抽象劳动;重视体力劳

人力资本类型

1、一般能力,即基础性能力;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如生产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实际上,区分了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和专家型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此外,国内学者还有同质人力资本与异质人力资本之分;一般人力资本与特殊人力资本之分等等。 2、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独特性对企业内人力资本进行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型的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员工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出雇佣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 第二类型的人力资本同样具有高价值,但员工拥有的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广泛获得,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 第三类型的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企业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非常容易地获得这些资源。 第四类型的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在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人力资本进行差异化培训: 1.对于高价值和高独特性的人力资本,企业将其视为产生竞争优势的核心员工,从战略上对其进行内部开发。企业应加大投资力度,广泛深入到培训员工来开发特定于企业的独特技能。高科技企业的工程师,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重要的客户价值。一旦这些核心员工离开企业,就会把核心技术带走,这无疑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企业可以对这类员工进行内部培训,加强企业员工独特性技能的培养。为完成培训工作,企业还可以制定详细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并监督该规划的实施,以鼓励员工建立更有利于本企业而不是其他企业的个体化学习。可以采取一些国外广泛采用的培训方法,如交叉培训消除由于细致分工使员工对枯燥单一工作所产生的厌烦感(综合、心理) 2.对于高价值而非独特性的人力资本,企业将直接从市场获得。例如,拥有标准化会计技能的会计师,相对于第一类人力资本,这类员工不太可能得到更多的培训与开发,因为雇员拥有的技能并不是雇佣企业独一无二的。但企业对这类员工的培训应着重于加强其对企业的忠诚感。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入观念的培训特别是企业价值文化的培训,从而减少这类员工的流失率。 3.对于低价值的,且很容易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公共知识”类技能,如普通文秘、后勤人员、维持人员等,这些人员都可以向一些提供服务的员工。由于这些雇员都是共性的,如果企业对其进行培训开发,一旦员工离开企业岗位替补比较容易。 4.第四类人力资本通常指那些从事基础研究,不直接从事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工程师、程序员和科研人员等。这类人力资本使企业处于两难境地,其独特性决定了完全依赖外部资源难以得到适用的技能,而如果完全内部化则成本过高。对这类人力资本的培训,应集中于促进过程和团队建设、沟通机制、交换程序、工作程序、指导关系等旨在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转化的活动。 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培训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企业应通过在职经验式培训增加员工内隐知识,而不是可迁移到竞争对手中的外显知识来投资于人力资本,从而提高特定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的价值。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周其仁 人力资本理论,像不少读者知道的那样,是将经济学关于”资本”的理论,推广到对”人力资源”的分析上来。一些经济学家的先驱们,探究经济总产出的增长何以比要素投入增长更快的原因,发现健康、教育、培训和更有效的经济核算能力等等,是现代收入增长的日益重要的源泉。这个认识一般化后,人力资本经济学家就把人的健康、体力、生产技能和生产知识等等看成是一种资本存量,即构成未来收入增长的一个源泉。 资本”的产权特性,如同其他”物”的产权特性一样,许多人认为是清楚的。事实上,大家讲产权,好像不言而喻地都是在讨论”物(property)”:产品、货币和其他财货。讲到”资本”,不外机器、设备、厂房、场地、可周转的钱、道路、桥梁等等。所谓资本的产权,当然就是这些可以投到生产过程生利的”物品”的那一束权利,也就是资本品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让渡权。 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就不同了。首先是”人力资本究竟有没有产权”?这个问题的困难,说来有趣,首先不在于难找好的答案,而在于问题本身很难明明白白地提出来!权利问题总是和”排他性的归属”连在一起的。经济学家定义的人力资本,包括人的健康、容貌、体力、干劲、技能、知识、才能和其他一切有经济含义的精神能量,天然归属于自然的个人。人力资本的每一个要素,都无法独立于个人。这同任何”物”的资本不同。机器可以搬来搬去,

厂房可以东拆西建,货币资本更能无腿而行天下。道路铺在地面,桥梁架在河上,但道路并不天然附属地面,正如桥梁并不附属河流。因此,当我们试着问”人力资本的产权”时,我们究竟是在问,”人力资本的归属”,还是在问”人的归属”呢?人力资本不可分地归属于人,天然如此,何问之有?至于人的归属,除了可以蓄奴的社会,哪里有人会往”这个人归谁所有”这样愚蠢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呢?问题提不出来,答案就连”非婚生子”的地位都不会有了。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力资本文献,要么讨论人力资本的经济含义,要么测度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不讨论”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劲头十足的学者,同时又对产权问题有兴趣的,寥若晨星。 首先碰到人力的产权问题的,正是研究奴隶制的经济学家。1977年,巴泽尔(Barzel)在美国《法律和经济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提出奴隶经济中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奴隶制下,奴隶在法权上属于奴隶主,是其主人财产的一部分。因此奴隶主可以全权支配奴隶的劳动并拿走全部产出。但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有一部分奴隶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私人财产,而且最后居然还”买”下了自己,从而成为自由民呢?巴泽尔发现,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财产”(full-fledgedproperty),不但会跑,而且事实上控制着他自己劳动努力的供给。奴隶主固然”有权”强制奴隶劳动,但由于奴隶的”主动财产”的特点,奴隶主要强制地调度奴隶的体力和劳动努力,即使支付极其高昂的”监控(supervision)和管制(policing)的成本”,也不能尽如其意。为了节约奴隶制的运转费用,一部分奴隶主不但只好善待奴隶,而且只好实行定额制(quota),允许奴隶将超额部分归己,于是一些能干的奴隶因此拥有”自己的”私产,直到积累起足够的私家财富,最后有钱”赎买”自由身份。 这位巴泽尔,是张五常教授当年在华盛顿大学的同事。据张五常在1984年的回忆,

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分析论文_2

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分析论文 摘要: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人力资本必须经过投资才能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有政府、和个人。本文是从个人的角度,从学和财务学的视角来人力资本投资的两方面的决策,并提出决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资收益率的风险因素,试图比较全面地分析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对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与产出差距在不断加大,出现巨额余值时使用,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及以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牢固树立起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在将来获得回报(如通过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形成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 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一)、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下图显示了学校教育投资的可能分析。一个人面临两种选择:需要S年全日制学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业,会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龄,比如65岁。更一般地说,年龄T。学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等K。另一选择是不接受学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赚得工资W0,(从决策开始到退休年龄T)。 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没有能力限制,没有退学风险,收入在整个工作年限

人力资本理论观点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 (一)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论述 在贝克尔《人力资本》一书出版之前,人力资本概念已存在很长时问。1766年,亚当·斯密给人力资本下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当作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学得的有用才能。这种优越的技能.可以和职业上缩减劳动的机器工具,作同洋的看法.就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他在抨击古典学派将体力劳动看做是惟一生产力的观点时.提出“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概念。他认为由物质财富的积累形成的资本是物质资,本由人类智力成果积累而成的资本是“精神资本”。李斯特特别强调,青少年和成年的教师、作曲家、音乐家、医师和行政官都应当被列入生产者之列,而且他们的生产性要比单纯的体力劳动者的生产性要大得多。但人力资本概念产生以后,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人力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传统的资源禀赋学说不能解释象日本、德国这样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何以能从二战废墟中迅速崛起,以及美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存在的所谓“里昂惕夫之谜”,部分学者终于冲破传统伦理道德及人性自由束缚,掀起了“人力资本革命”。贝克尔是这场革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关于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认为用于教育、在职训练、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实际活动的支出都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因为它们不仅在短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长期起作用。 关于人力资本的内涵,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 关于人力资本的特性,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首先是一种人格化的资本,表现为人的能力与素质,与人本身不可分离。因此,工作性质、种类等都会影响人力资本的使用,同时也意味着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质,如何使用取决于个人。 其次,人力资本生产率取决于拥有这种资本的人的努力程度.因此.适当而有效的刺激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区别。 再次,人力资本的价值是由人力资本的各项开支所构成,但是人力投资的成本计量除这些实际费用支出外,还必须计算“放弃收入”,即“机会成本”或“影子成本”(“放弃收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成本)。如某人在校学习或在企业接受培训,显然某人就没有时间来从事商品或劳务。由此而失去的收入,即所谓的“放弃收入”。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天投资获得.并影响以后时期的生产率和收益.因此,用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本研究。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极大地突破了囿于物质资本的传统经济学局限.使经济学研究朝着主体化的方向发展。 人力资本概念诞生以来引起了诸多争议。对人力资本持异见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资本泛化对现有的经济理论造成了混乱,使得投资、消费等概念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给诸多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二是将经济因素看作人类行为的唯一动因,过分夸大了经济利益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与现实情况差异较大,同时也有悖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上述异见,使得人力资本理论在较长的时间不为人们所接受。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有所改观.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知识经济的兴起.人力资本理论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从马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特征及重要性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特征及其重要性。 1.1、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 在经济学家眼中,有两类资本:一是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 );二是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所谓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投资,包括学习、上学及在职培训等所形成的资本。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结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他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价的,需要耗费一定的稀缺资源,人力,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形成,都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他所论述的人力资本投资概念大体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表现为人的健康、体力、知识、技能、经验和其他精神等,一句话,表现为人的素质;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型的人力资本是稀缺的;三是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于教育、健康等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支出是生产性的;四是人力资本像一切资本一样应当获得回报,人的时间的经济价值提高是一种趋势;五是人力资本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1.2、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如下四大特征: (1)、投资收益的长期性和滞后性 一般来说,对人力资源最初的投资是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见到效益,如在小学期间的教育投资,可能需要经过一二十年才能体现出来。这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滞后性。但是,人力资本在见效后,就能体现出受益的长期性,因为人力资本能够长期使用。 (2)、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倍增效应 人力资源投资能够促进人力资源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舒尔茨通过对美国在1900~1957年间的物质资源的投资收益和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进行详细调查和计算,发现在这段时期的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是物质资源投资收益的率的5倍。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和物质资源的投资相比,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具有更高的效益。 (3)、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具有递增效应 物质资本投资有个收益递减规律,经济学发现了土地肥力递减的趋势。唯独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却具有收益的递增效应,即在人力资源上投资得越多,经过一段特定的时期后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也将越多,这将克服其它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从而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 (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具有多样性 对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样的,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增长人力资源载体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劳动者的体质、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3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在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中,加里·贝克尔把以往宏观的人力资本研究转向微观的人力资本研究中,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继往开来的研究,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现象。他断言,当投资教育和训练的收益大于不投资教育和训练时,人们就会着眼于长远,积极投资教育。而如果教育在经济上是重要的,那么教育的货币回报率应该是显著的,于是贝克尔开始对人力资本进行研究,最初是想估计美国大学和中学教育的货币回报率,但在研究过程当中,发觉很少人对投资于人的过程进行理论探索,于是他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人力资本、教育、家庭、婚姻、歧视及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贝克尔计算,美国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起码相当于国民收入总值的17 %至25 %。他根据过去40 年的资料分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只受过低等教育的人,薪酬差距日渐扩大,可以说,知识的

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2级人力资源管理秦明珠M01214147 摘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本文浅析了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本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解决的办法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来的。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类的,因为它表现在人的身上;它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两者的源泉”。舒尔茨认为对人进行的教育、医疗、培训、劳动力流动等投资,能够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并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真正对人力资本下确切定义的是贝克尔,在其1964年出版的专著《人力资本》中,他明确提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其中主要是教育投资、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二)人力资本是通过对教育、卫生保健和劳动力流动的投资形成的,其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 (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的研究证明了在不同时期人力资本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 (四)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成本。因此,人们在做出人力资本决策时,必须对现实投资成本与未来投资收益进行比较只有在预期未来投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动态投资效益分析必须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和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 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侧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和职业流动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以下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投资问题 根据舒尔茨等人的研究,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我国教育投资的绝对数值虽位居世界前列,但相对数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差甚远。对于这种的情况的产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原因: 1、教育投资总量和相对量偏低。我国教育投资虽不断增长,但增长率波动较大,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持续下降。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投资总量一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教育经费的年增长率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也就是说,虽然我国教育投资的总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增长的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就中国而言,武汉与上海都是高校云集、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但两地的经济增长率却有显著的不同。本文试图从实证分析出发,根据武汉和上海两地的数据,依据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计算出人力资本对于两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影响两地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并提出促进武汉经济发展的四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一.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研究综述 人力资本是指后天获得的才干、技能以及工人的知识,人力资本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不依赖于人口增长。人力资本既具有内部效应又有外部效应。内部效应是指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可以给他带来收益,外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有利于提高所有生产者的生产力。在目前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具有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相应累积,新知识不仅不可能获得,即便获得了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因而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有利于技术的吸收、推广和创新。 四.武汉与上海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的对比与分析 (1)人力资本存量变化对比 武汉和上海两地的人力资本存量都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只有上海1999年曾出现负增长。从1990年到2003年总体增长趋势来看,上海的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为35.1%,高于武汉的24.1%。由于上海1990

年的人力资本存量远远高于武汉,因此2003年上海的人力资本存量仍远高于武汉。 将两地的人力资本存量和GDP进行回归,回归方程的结果为: 武汉:lnY =0.60lnK+0.39lnHCP 上海:lnY =0.63lnK+0.35lnHCP 这说明,每增加1%的人力资本存量则武汉的经济增长会增加0.39个百分点,而上海会增加0.35个百分点。对比这两个方程,表明武汉的经济增长对于人力资本存量更加敏感。 (2)人力资本水平变化对比 武汉和上海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增加基本上出现一种基本平行的直线,增长格局相似。但武汉的年增长速度约为4.0%,比上海增长得更快一些。主要的原因是受教育的人数在增加,特别是高校发展较快。而上海可能是原来的基础较好,再增长就比较困难。由标准化方程:武汉:lnY =0.1lnK+2.41lnEDU 上海:lnY =0.66lnK+2.74lnEDU 说明武汉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GDP2.41%,而上海可以增加2.74%。人力资本水平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武汉。由于人力资本水平反映了社会劳动力的素质,越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会带来更快的技术扩张和创新,人力资本的溢出对于非劳动的其他资源的效率改进越大,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用越明显。 (3)资本存量的变化对比

试议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异同

试议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异同 摘要: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把人作为资源对待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日益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培养人才不是花费成本,而是投资。"只用不养"的掠夺性使用,只会让企业迅速丧失后劲。本文从人力资源概念的引入介绍了知识经济下企业培养人的理念,不仅仅要重视人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更要对人进行培训、教育、投资形成资本性资源,尤其是重视人力资本让人才不断充电,企业才会有远大的前途。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企业文化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吸引、保留、培训、开发、激励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达成了共识。人们已经认识到员工不再是成本,而是重要资源,因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得到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如今土地、厂房、机器、资金已经不再是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之利器,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已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本文简单从人力资源入手,区分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概念的不同以及现代企业用人的理念。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又称劳动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名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来的。在该著作中,德鲁克引入了“人力资源”的概念,并且指

出,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是人,并且是经理们必须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人力资源通俗地说就是劳动力,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自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因为这些“资源”中的大部分“资本”的价值很低。众所周知,一架机器可以取代50个普通工人的工作,但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专家的工作(哈巴德定理)。这个定理告诉领导者要注意区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同时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二、人力资本理念的提出 在经济学家眼中,有两类资本: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投资,包括学习、上学及在职培训等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马克思早在《资本论》里就提到:“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于劳动者身体内部的劳动力是商品。它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增长之源泉的难题。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比物质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舒尔茨在研究美国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 1979年诺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受厂很大的创伤。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恐怕要很久才能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但实际上,大约只用了15年左右,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就奇迹般的恢复了,而且60年代以后,这两个国家继续以强大的发展势头赶超美苏,并最终使经济实力上升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的位置。这其中的原因让许多入迷惑不解,人们开始探究传统经济学的不足。 一般而言,国民财富的增长与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耗费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但统计资料却显示,二战以后,国民财富增长速度远远大于那些要素的耗费速度,这是一个难解之谜。 经济领域中这些难以解释的特殊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以此来解释上述的经济领域的疑难问题就很简单了。 关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奇迹问题。他认为,两国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复兴的奇迹,最主要就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原因。战争虽然破坏了这两国的物质资本,但并未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再加上这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重视教育的现代国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使两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建立在高技术水平和高效益基础上。 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美国虽然人口只有两亿多,但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很高,劳动者事实上从事的是单位时间内可以折合成多倍简单劳动的复杂劳动,以此角度来看,美国并不是一个劳动缺乏的国家,而是一个人力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所以,对外贸易中,美国出口自己资源优势比较大的产品。 关于国民财富远远大于资源耗费的问题,舒尔茨认为,“投入与产出之间增长速度之差,一部分是由于规模收益,另一部分是由于人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人力资本理论,像不少读者知道的那样,是将经济学关于"资本"的理论,推广到对"人力资源"的分析上来。一些经济学家的先驱们,探究经济总产出的增长何以比要素投入增长更快的原因,发现健康、教育、培训和更有效的经济核算能力等等,是现代收入增长的日益重要的源泉。这个认识一般化后,人力资本经济学家就把人的健康、体力、生产技能和生产知识等等看成是一种资本存量,即构成未来收入增长的一个源泉。 "资本"的产权特性,如同其他"物"的产权特性一样,许多人认为是清楚的。事实上,大家讲产权,好像不言而喻地都是在讨论"物(property)":产品、货币和其他财货。讲到"资本",不外机器、设备、厂房、场地、可周转的钱、道路、桥梁等等。所谓资本的产权,当然就是这些可以投到生产过程生利的"物品"的那一束权利,也就是资本品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让渡权。 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就不同了。首先是"人力资本究竟有没有产权"?这个问题的困难,说来有趣,首先不在于难找好的答案,而在于问题本身很难明明白白地提出来!权利问题总是和"排他性的归属"连在一起的。经济学家定义的人力资本,包括人的健康、容貌、体力、干劲、技能、知识、才能和其他一切有经济含义的精神能量,天然归属于自然的个人。人力资本的每一个要素,都无法独立于个人。这同任何"物"的资本不同。机器可以搬来搬去,厂房可以东拆西建,货币资本更能无腿而行天下。道路铺在地面,桥梁架在河上,但道路并不天

然附属地面,正如桥梁并不附属河流。因此,当我们试着问"人力资本的产权"时,我们究竟是在问,"人力资本的归属",还是在问"人的归属"呢?人力资本不可分地归属于人,天然如此,何问之有?至于人的归属,除了可以蓄奴的社会,哪里有人会往"这个人归谁所有"这样愚蠢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呢?问题提不出来,答案就连"非婚生子"的地位都不会有了。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力资本文献,要么讨论人力资本的经济含义,要么测度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不讨论"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劲头十足的学者,同时又对产权问题有兴趣的,寥若晨星。 首先碰到人力的产权问题的,正是研究奴隶制的经济学家。1977年,巴泽尔(Barzel)在美国《法律和经济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提出奴隶经济中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奴隶制下,奴隶在法权上属于奴隶主,是其主人财产的一部分。因此奴隶主可以全权支配奴隶的劳动并拿走全部产出。但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有一部分奴隶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私人财产,而且最后居然还"买"下了自己,从而成为自由民呢?巴泽尔发现,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财产"(full-fledgedproperty),不但会跑,而且事实上控制着他自己劳动努力的供给。奴隶主固然"有权"强制奴隶劳动,但由于奴隶的"主动财产"的特点,奴隶主要强制地调度奴隶的体力和劳动努力,即使支付极其高昂的"监控(supervision)和管制(policing)的成本",也不能尽如其意。为了节约奴隶制的运转费用,一部分奴隶主不但只好善待奴隶,而且只好实行定额制(quota),允许奴隶将超额部分归己,于是一些能干的奴隶因此拥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