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稻节水灌溉若干问题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探究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节水的关键措施。
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灌溉效率和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文将探究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1. 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水利设备和智能的灌溉系统。
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水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2. 管理不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体制相对混乱,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农田水利管理部门对农田水资源的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利用或浪费现象严重。
3. 水资源供需矛盾我国农业用水仍然较大,由于农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导致农田水利灌溉难以合理利用和节约。
二、解决办法1. 推进先进技术应当加大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水利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降低灌溉能耗,提高灌溉效率。
2. 完善管理体制需加强对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推行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计量和定量管理,遏制水资源浪费和滥用行为。
3. 节约用水应加强对农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量。
4. 打造生态灌区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实践中,应注重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5. 加强科学研究应加强对农田水资源的科学研究,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措施,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及保护水平。
要解决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者共同努力,推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革新和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探析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节水灌溉措施农田水利灌溉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水利灌溉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浪费严重、排泄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一、问题:1. 水资源短缺:我国多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导致农田水提供困难。
2. 灌溉方式陈旧:传统的灌溉方式主要依赖人工操作,浪费大量水资源。
3. 灌溉设施老旧:农田灌溉管道老化、渠道泄漏,造成大量水资源损失。
4. 浪费严重:由于缺乏科学的灌溉管理,农田水利灌溉中大量水分不能被作物吸收,直接蒸发或渗漏。
二、节水灌溉措施:1. 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喷灌等,有效减少水的损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2. 定时定量灌溉:通过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用水量,避免浪费。
3. 高效灌溉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灌溉设施的投入,修复老旧设施,减少水资源损失。
4. 水肥一体化管理:合理使用农业化肥和农药,避免过度施肥导致水体污染。
通过灌溉配水和施肥计量,实现水肥的协调供应,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5.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促使其广泛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三、案例分析:1. 滴灌技术在农田灌溉中的应用:滴灌技术是一种将水以滴流的形式直接供应给作物根系的灌溉方式,可以减少水的蒸发和渗漏损失,实现精准供水。
在我国陕西省商洛市某县,推广滴灌技术后,农田用水量明显减少,作物产量提高了40%以上。
2. 节水灌溉管理平台的建设:北京市朝阳区建设了一个集土壤水分监测、机井控制、灌溉计划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农田节水灌溉管理平台。
通过平台,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土壤水分情况,合理安排灌溉计划,实现精细化管理,有效节约水资源。
解决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实施节水灌溉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定时定量灌溉、高效灌溉设施建设、水肥一体化管理以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一、问题分析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当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着一系列问题:1. 水资源浪费严重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地面灌溉和喷灌存在着水分散、蒸发损失等问题,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2. 土壤结构破坏由于传统的灌溉方式使用水量较大,并且经常性地浇灌,导致了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土壤中的养分也会因为频繁灌溉而流失。
3. 农村用水成本增加传统灌溉方式的浪费,也导致了农村用水成本的增加,农民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购买水资源,增加了经济负担。
4. 水产生污染灌溉水的过度使用和浪费,会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同时也会使得灌溉水中的农药、化肥等物质过度浓缩,导致水产生污染。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解决对策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例如滴灌、微喷灌等,这些技术可以精准地控制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降低了土壤结构破坏的风险。
2. 提高农民水资源利用意识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技术培训等手段,提高农民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和使用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3.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减轻农民的用水成本。
4. 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可以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污染风险,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田灌溉水资源净化的问题。
5. 加强农田水资源管理加强对农田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测,建立健全的水资源利用制度,合理分配水资源,减少农田灌溉中的资源浪费和污染风险。
三、结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生产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民水资源利用意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以及加强农田水资源管理等。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问题的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农业生产更是至关重要。
在农田水利中,节水灌溉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和策略,它不仅有助于节约水资源,还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农民对节水灌溉的认识不足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许多农民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认为只有充足的水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他们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原理、优势和操作方法了解甚少,甚至存在误解。
比如,一些农民认为节水灌溉设备投资大,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因而不愿意采用。
其次,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节水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包括修建渠道、铺设管道、安装喷头和滴灌设备等。
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政府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承担全部费用。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益相对较低,农民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节水灌溉设施的建设中。
再者,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也是影响节水灌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水灌溉技术涉及到水利、农业、工程等多个领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和服务。
然而,目前很多基层地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无法及时为农民解决在节水灌溉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此外,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也不够到位,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足。
另外,节水灌溉设备的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市场上的节水灌溉设备种类繁多,但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劣质设备不仅使用寿命短,而且灌溉效果不佳,容易出现漏水、堵塞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节水效果,还增加了农民的维修成本和使用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解决。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是当务之急。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示范等方式,向农民普及节水灌溉的知识和技术,让他们认识到节水灌溉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强他们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节水灌溉的重要保障。
探析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节水灌溉措施农田水利灌溉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农田水利灌溉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灌溉、浪费水资源、土地沙化、土地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来提高农田水利灌溉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
首先,应加强灌溉水资源的管理。
当前农田灌溉存在过度灌溉、不合理轮灌、浪费滥用等问题,这导致了耕地退化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因此,应采取管控、监测和节约用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
其次,应推广科技灌溉设备。
现代农业科技不断发展,传统的手动灌溉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因此,应适时推广科技灌溉设备,如滴灌、喷灌、微喷灌等,这些设备具有智能化、自动化和节水等优点,可以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再次,应采用农业节水技术。
采用农业节水技术可以减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农机化、高效水肥一体化、田间水肥管理、耕种和雨水收集等,这些技术可以减少灌溉量和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最后,应建立灌溉水价制度。
水价对水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建立灌溉水价制度可以激励农民对水的合理使用,减少浪费现象,同时也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探析当前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节水灌溉措施,可以发现,过度灌溉、浪费水资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应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如加强灌溉水资源管理、推广科技灌溉设备、采用农业节水技术和建立灌溉水价制度,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田水利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探析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节水灌溉措施农田水利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确的灌溉方式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加剧,农田水利灌溉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目前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节水灌溉措施。
一、现状问题1. 耗水量大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为洪灌溉或地面灌溉,这种方式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或干旱地区是不可持续的。
同时,还存在很多农民盲目增加灌溉量,造成了浪费。
2. 土地盐碱化盐碱化现象的普遍性是灌溉农业中的一大困境。
随着长期的过度灌溉和土地退化,大量的盐碱化土地已经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 码头式灌溉传统的灌溉(固定水位灌溉)会存在所谓“码头式灌溉”现象。
即定时或者手动开启灌溉设施,一开始的时候灌溉水流量较大,随着地势的向下,水流量不断减小,最后农户的地不再得到充足浇灌。
4. 影响生态环境传统的灌溉方式会影响生态环境,其中比较显著的有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问题。
浪费水资源,还会导致水污染。
二、节水灌溉措施1. 地下滴灌法地下滴灌法是低水耗的灌溉方式,对减少水的浪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种方式可以在根部附近喷水,避免水流失,同时可以保持土壤湿度和土壤水分的均匀分布。
2. 雨水集中利用在雨季到来时,可以采用雨水集中利用的方式将多余的雨水收集起来,储存起来以备旱季使用。
这种方式在干旱地区或者水资源稀缺的地区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3. 精准灌溉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精准灌溉技术已经不再是梦想,而是逐渐成为现实。
精准灌溉技术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设备对土壤水分和养分进行精确测量,制定出科学的浇水计划,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浇水,从而减少灌溉造成的浪费。
4. 种植适应性强的作物在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缺乏地区,可以采用适应性强的作物,例如小麦等来替代水耗量较大的农作物,从而降低用水量。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灌溉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然而,采用上述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用水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探究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着农田的产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浪费水资源、土壤盐碱化、水资源污染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将从问题的出现原因和解决办法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一、存在的问题1. 浪费水资源在一些传统的农田水利灌溉方式中,存在着浪费水资源的问题。
灌溉管道老化、渗漏导致水资源大量损失;农户用水管理不当、溉水不及时等也导致了许多水资源的浪费。
2. 土壤盐碱化随着灌溉水冲洗土壤,土壤中盐分逐渐被浓缩,导致土壤盐碱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还降低了土壤的肥力,给土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3. 水资源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经过灌溉后,很容易渗入地下水或者流入河流湖泊,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危害到水生态系统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二、解决办法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至关重要。
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大量的水资源损耗;在农田中建设水利设施,增加输水管道的密封性和耐用性,也能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 土壤改良技术针对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土壤改良技术来进行解决。
通过施加有机肥、石灰、石膏等物质,调节土壤的PH值和盐分浓度,从而改善土壤的生产环境,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减少土壤盐碱化的影响。
3. 环境友好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是解决水资源污染的关键。
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引导农民采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等替代品,减少化肥农药进入水体,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4. 加强管理监控加强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加强对农业用水的合理分配、监督和管理。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农户科学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实际生产中,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探究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水资源的浪费。
在传统的灌溉方式中,通过农田广泛的泛灌和漫灌方式,导致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在土壤深处,无法被作物充分利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采用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如滴灌、喷灌和微灌等方式,精准地给予作物所需的水分,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还存在着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土壤的疏松程度不同,土壤中的水分容易产生径流现象,导致水土流失。
这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土壤保持措施,如建设农田防护林带、修筑梯田等,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还存在着供水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在干旱季节或高温条件下,由于水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农田灌溉缺水,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设灌溉水源工程,如水库、水井等,增加供水量,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
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和知识,一些农民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上存在一定的认识和能力问题。
他们可能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灌溉的技巧,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的损失。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水利识别和灌溉技能,让他们了解灌溉的原理和方法,提高灌溉水平,减少灌溉的过程中的浪费。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水资源浪费、水土流失、供水不平衡和农民技术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包括采用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加强土壤保持措施、建设灌溉水源工程以及加强农民培训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效率,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探析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节水灌溉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灌溉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实际的生产中,我们也面对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析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节水灌溉措施。
1.灌溉方式落后。
我国许多地区仍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如浸润灌、滴灌和喷灌等灌溉方式占比较少。
这种落后的灌溉方式导致了耗水量大、浪费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紧缺。
中国水资源总量不足,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农田水利灌溉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灌溉设施老化。
很多农业用水设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老化,设备效率低下、维护保养成本大,导致了灌溉效果不佳。
二、节水灌溉措施1.改进灌溉方式。
传统灌溉方式存在的浪费现象更需要改进灌溉方式,如采用滴灌和喷灌等现代水利灌溉方式,将耗水量降至最低。
2.提高节水灌溉技术。
改进水文技术、灌溉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利效益,降低浪费水资源的程度。
3.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水资源行业的技术升级,以提高废水再利用水平,管控水资源,降低水耗量,实现全局的水量均衡。
4.农业节水。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节水措施,如改变种植结构,采用雨水、节水灌溉等水资源节约利用措施。
5.完善灌溉设施。
完善灌溉设施,提升设施的效率和可靠性,减少灌溉用水量和灌溉时间,实现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总之,农田水利灌溉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理智、高效、科学且绿色的水资源管理方式。
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以达到节水效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探究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
但在实际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溉系统老化、土壤水分不足等。
本文将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1.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存在着水分流失严重的情况,大量水资源被浪费在地表或者土壤的深层。
地面灌溉方式下,水分受土壤渗透性以及地势高低的影响,很难让水分均匀渗透到植物根系所需要的土壤深层,导致大量水分流失。
2. 灌溉系统老化由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年代久远,一些灌溉系统设备老化严重,存在漏水和节水效率低下的问题。
老化设备不仅容易出现故障,给农田灌溉带来不便,还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维修和更换老化设备的成本和难度较大,对灌溉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土壤水分不足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管理和不当的土壤管理,导致一些地区土壤水分不足。
土壤水分不足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
土壤水分不足也会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粮食生产和自然资源保护都造成严重影响。
二、解决办法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可以采用滴灌、喷灌和微灌等现代灌溉技术,有效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灌溉的精准度,降低灌溉用水量,进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可以利用遥感和信息技术,实现灌溉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灌溉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节水效果。
2. 更新农田水利设施要解决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灌溉系统老化的问题,可以通过更新农田水利设施来改善。
有计划地更新、改造老化的灌溉设备和灌溉管网,采用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灌溉系统的性能和节水效果。
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老化设备,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农田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工程,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水平和管理效率。
关于水稻节水灌溉若干问题探析
【摘要】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水资源都处于严重供需矛盾当中,而农业生产中用水的量又较多,所以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可以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东北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还是水稻的主要产区,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对水的需求又较大,所以搞好水田节水,发展适合寒地特点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基础。
所以需要通过各项综合措施,来有效的提高水稻节水灌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水稻;水资源;节水灌溉;综合效益
我国是最早进行水稻栽培的国家,由于种植水稻不仅可以省工、省肥、亩产量高,而且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所以长期以来水稻的种植都在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对我国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所以需要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制和应用,有效的推动水稻的高产。
1.水稻节水灌溉概述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充分的利用水稻在生长期内耗水的规律,从而利用天然水和土壤的调蓄能力,使其充分的满足水稻生长期内对水分的需求,满足生长期内水分指标。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状况呈现多样化,这样就需要充分的保证水稻在生长期内关键的需水期内要做好水分的供应,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灌溉的次数,避免发生无效的水资源消耗,确保用于灌溉的水资源都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加水稻的产量。
其实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根据水稻生长的特点,对于其生理需求期进行合理把握,合理对水稻生态耗水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仅可以使水稻的水分代谢需求得以满足,同时还可以充分的利用灌溉水分的多方面作用,为水稻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其协调的生长发育,实现节水高产的功能。
2.水稻节水灌溉的优点
(1)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有害物质的排除,避免发生烂根的现象,对于根系的发育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2)通过节水灌溉,可以有效的控制氮素的吸收,避免无效分蘖的发生,可以防止病害的发生,促进结实的良好。
(3)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的氧化和钾氮化,对于水稻茎杆的结实性有良好的效果,有效的避免了发生水稻倒伏的情况。
(4)有利于稻株对水、肥。
气和热等的获取,同时又可以使这同种必备的
生长因素得到合理的调整,促进水稻的良好生长。
(5)节水灌溉可以使水稻呈群体生长的态势,在利于高产株型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充分的发挥水稻高产的优势。
(6)通过对无效分蘖的有效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水稻水分生理活动的改善,使其减少生理耗水,有效的增强水稻的抗病害能力。
(7)通过对水稻生态耗水的调节,可以有效的减少田间水肥的流失,有利于水稻植株的生长,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3.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肥、气、热四大因素中,其中以水为其最主要的因素,可以通过水来达到调温、调肥、调气的作用,通过水可以有效的对水稻生育情况进行有效的促控,达到水稻节水高产的目的。
而且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其节水灌溉技术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性,所以各地需要研究出适宜当地使用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从而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1水稻控制灌溉。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30毫米薄水层返青,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溉水量。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根层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量,控制下限为60%~80%的土壤饱和含水量。
这是一项在发挥水稻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机能的基础上,根据水稻对水分敏感程度和调节水稻耗水过程后。
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此项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促控作用,具有节水、高产、优质、高效、改土、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等优点。
3.2水稻非充分灌溉。
非充分灌溉是指当作物实际蒸腾蒸发量在水分供应不足时,小于最大蒸腾蒸发量,或实际产量小于最大产量的灌溉技术。
水稻非充分灌溉是指在水分有限的情况下,使水稻土壤在一定阶段要接受不同程度的干旱状态,这样可以有效的使水稻的耗水量发生变化,而且水稻的产量也会受到受旱程度和受旱阶段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灌溉水分有限的情况下,则需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水分的需求,合理的对灌溉时间进行安排,从而使有限的水量得到合理的分配,这样对提高水稻的产量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人用。
而且在非充分灌溉下,实现水稻较高的产量也是这项灌溉技术的最终目的。
在水资源不足而必须采取非充分灌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宜在非敏感期使稻田短期受轻旱甚至中旱,避免受重旱。
其次,避免在敏感区受旱,特别是避免在此阶段受重旱。
最后,避免两个阶段连续受旱,在水量的分配上,宁可一个阶段受中旱,不使两个阶段受轻旱。
宁可一个阶段受重旱,不使两个阶段受中旱,更要避免三个阶段连旱。
3.3水稻薄露灌溉。
薄露灌溉是一种稻田薄水、适时落干露田的灌水技术。
每次灌水20毫米以下,灌水后要自然落干露田,露田程度要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要求而定。
遇连续降雨,稻田淹水超过5天时,要排水落干露田。
薄露灌溉改变了稻田长期淹水的状态,有效改善了水稻的生态条件,促使水稻生长发育,形成高产基础上的增产,能改变水稻蒸腾蒸发,减少田间渗漏,提高降雨的有效利用,显著减少灌溉水量。
3.4水稻“薄、浅、湿、晒、”灌溉“薄、浅、湿、晒、”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灌溉排水,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技术要点为: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和抽穗花期保持薄水、乳熟期湿润、黄熟期湿润落干。
3.5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旱育稀植是一项旱育秧、本田稀植及对稻田水层管理有一定要求的水稻栽培新技术,其重点是旱育秧及稀植。
创造接近旱田条件的育秧环境是秧田水分管理的主要目标。
这项技术分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暖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地、省时、省水、低投入、高产出等优点。
4.结束语
近几年在我国北方水稻的种植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且通过长期栽培经验,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而且实现了节水的目标。
同时通过节水灌溉的水稻,不仅产量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质量和抗逆性还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已是一套成熟的灌溉技术,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节水灌溉技术也有效的解决了水稻易倒伏的问题,使水稻的产量呈增长的态势,这为今天农业节水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张自常.水稻高产优质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扬州大学,2012-05-01.
[2]孙小淋,杨立年,杨建昌.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效应.中国农学通报,2010-02-05.
[3]茆智.水稻节水灌溉在节水增产防污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水利,20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