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120403)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要学习掌握正确的政治理论,拥护国家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素质要求具有坚实宽厚的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本学科专业的基本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研究工具;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相关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3.学术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不断创新和探索;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要求身体和心理健康,符合本专业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学术方向

1.教育经济教育经济方向主要研究探讨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理论以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即教育和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重点研究教育与劳动再生产的关系,教育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等,研究侧重关注教育经济理论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应用问题。

2.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方向主要研究有关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通过对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分析现代教育管理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包括教育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教学管理、教育评估等内容。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3年,按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且成绩优异者可提前1年毕业(按学校提前毕业的规定执行);因故不能在规定学制内毕业的最长可延长至5年。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8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3分(学位课不低于22分,选修课不低于11分);培养环节5学分。课程学习一般为1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

四、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本学术研究方向讲师以上职称教师组成,研究生导师任组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基础

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学风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和实践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所在学术学科方向的学术交流活动。

1.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入学 3 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院。

2.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术活动 3年内,每位学生须按学科方向或学术方向做4次学术报告,即:一年级下学期做综述报告,二年级上、下学期均做读书报告,三年级上学期做研究成果报告。读书报告作为研究生班讨论课列入成绩考核。(2学分)

4.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在整个学习期间不少于3周。在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 10 标准学时。(1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3年基准学制安排。

跨专业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须补修本科课程2门(相应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生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及格,但不计入总学分。

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六、考核

1.成绩考核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该实时跟踪本学科或学术方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查阅不少于60 篇相关学术论文(外文占30%以上),撰写出不少于 1 篇的文献综述报告,并要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1学分)

3.中期考核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工作。中期考核由二级学科组织开展。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1学分)

4.外语水平考核通过学校研究生外语水平考试或通过国家外语六级考试。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本学科要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立论正确,层次结构合理,理论无误,思路清晰,文字简练,数据可靠,推理严谨,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1.学位论文选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

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提交阶段性报告,并取得导师或指导小组的帮助。

2. 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5年)。

3.规范性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遵照国家和沈阳农业大学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撰写(见《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规范性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上,包括文字、图表、引文标注等,都要符合相应的撰写规定和规范;在内容上,应符合下列要求:(1)论文应该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特别是本学科代表性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进行选题,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提出的研究内容必须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背景,对涉及的相关理论能进行详细阐述,对实证研究和案例要求分析提出的问题有充分的论据,实践调研数据要符合统计学要求。对提出的研究对策要有现实可操作性。

(3)论文各部分研究内容应体系完整,结构清晰,系统性强。

(4)研究采用的相关数据必须严格按社会科学研究要求执行,数据必须确保真实。

(5)应采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或显著性检验,所有结论必须有统计显著性结果支撑;文中的计算公式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6)除了本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可列在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7)引文和注释要符合规定的写作要求,引证全面,不可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

(8)硕士学位论文应有专门的一章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应避免对研究结果的简单罗列,应进行适当的提炼,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信息,供后人参考。

(9)在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中,由其他人完成的工作必须明确说明,并且给予恰当的致谢。

4.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应能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围绕教育经济与管理相关领域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研究应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要求论文结构和条理清晰、规范,文字流畅,表达准确,数据可靠,图标标注符合规定;

(3)论文中应对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有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要求论文内容充实,必须要有实践调研,有一定的工作量和现实意义。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和理论研究方法先进;

(4)研究生毕业前,须在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尚未发表学术论文,但提交的学位论文质量较高,经导师同意、学科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查通过,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免发学术论文申请表》,提交的学位论文须经2名校外同行专家盲审,评审结果均为良好以上的方可申请答辩。具体要求详见沈阳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评审的规定》。

八、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提交时间申请夏季答辩硕士研究生应在当年4月1日前向导师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在4月25日前向学科秘书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

和纸质版),由学科秘书统一提交给学院学位分委会。申请冬季答辩硕士研究生应在当年10月15日前向导师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在11月10日前向学科秘书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由学科秘书统一提交给学院学位分委会。

2.学位论文提交程序向学院学位分委会秘书提交的论文必须有导师亲笔签名“同意提交”,学院学位分委会组织各二级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对论文质量进行初审,并由二级学科带头人签名同意方可进入质量审查程序。

3.学位论文质量审查提交的正式论文必须通过质量审查方可参加答辩。首先是查重审查,查重合格标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其次是校内外专家评审,评审中只要有1名专家结论为不同意答辩,则取消该论文本次答辩资格。

4.学位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硕士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位外语水平考试合格,学位论文质量审查通过,可向所在院的学位评定分委会提出答辩申请,学位评定分委会上报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由所在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有1名以上外单位专家。论文答辩要严肃认真,做到公正、公开,论文答辩过程面向师生开放。学生论文宣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10分钟。

5.毕业与授予学位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硕士学位授予要求的,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决定,授予硕士学位。

九、必读文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见附件。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1、统觉----统觉是指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 2、兴趣----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乃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它力求把某一思想对象保持在意识中,或者使其返回到意识中。 3、专心----“专心”即钻研新观念,明确地意识和理解新观念。 4、审思----“审思”即把意识中各种新旧观念联系统一起来。 5、学科课程----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6、示范----所谓示范,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7、呈示----所谓“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 8、展示----所谓“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 9、口述----所谓“口述”,是通过语言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10、被动适应论----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主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简答题 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哪几个方面? 答: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三种: ①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③教育即生产 2、博比特的课程开发包括哪几个步骤? ①人类经验分析 ②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 ④课程目标的选择 ⑤教育计划的制度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导学 (一)本课程的学习者可先阅读下述的“课程特点”、“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组织安排结构图”、“各课程模块的思考与作业一览表”、“实践教学(模拟讲课实践、教育实习)的教学安排、建议”、“本课程的重点、难点”、“考查考试方式”等,了解本课程的概貌和主要内容。 (二)凡进入第某课程模块学习,点击该模块的“教学内容”栏目,具体呈现内容如下:该模块所对应的教材所在章节名称——该模块知识点、技能点及其简明表述——该模块教学重点——该模块教案(讲稿)的文字稿及其第某课时(相应的第某录像节)起止——该模块思考与作业。 学习者可沿上述线索,结合观看教学录像,了解该模块全部学习内容。 (三)案例法是本课程最突出的教学方法,可点击本课程基本资源中的“教学案例”栏目,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并可结合阅读拓展资源中的“案例库”里的大量案例,帮助本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特点 本课程删减了传统讲授中较虚泛的知识,突出讲授最重要的阅读、写作及其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本课程团队的特色研究,系统引入当代热点、重点、难点的文本解读教学的前沿理论、操作方法,内容耳目一新;重视实践教学,创设模拟讲课,大量引证解读案例和教学案例,提供名家名师经验,突出学以致用,强化教学能力和竞争力的培养,相应教学内容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组织安排结构图 福建师大文学院上网《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组织安排结构图(含九大课程模块名称、知识点与技能点详述、课时安排、教学日历、教材等)

(使用教材为: 《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赖瑞云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 《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赖瑞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周:第一课程模块:课程说明、语文课改与实验教材;一课时知识点:模拟讲课教材变革 1、模拟讲课:在实战训练、真实情景中实践阅读教学,掌握知识理论,发展能力。 2、教材变革:课程的核心是教材,课程改革,首先要改教材;课标实验教材的最大变化是教学内容从过去的虚拟性变为立足于真实性。 教案:第一模块(课程说明、语文课改与实验教材)讲稿 教材章节:《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第二章:《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第十二章第一节 (延伸自学“语文课程标准与基本理念”,见《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第一章;《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第十一章第二节) 第二课程模块:真实阅读的基本规律;二课时知识点:真实阅读的基本规律波兰尼的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 1、真实阅读的基本规律:①优秀读物的吸引力足够大时,将使读者“自失于对象之中”(叔本华)。②优秀读物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之秘妙(王国维),是使读者“自失”的根本原因。③指向秘妙,引导学生体悟杰作之“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之“极要紧极精彩处(鲁迅)”,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文学科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矛盾之所在。 2、波兰尼的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在人们的实践行为(例如读写)中,有许多知识、理论、方法、能力、性格……以“附属意识”的状态隐性地起作用,甚至起决定作用,但此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_荣艳红

2007年第2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32 No.2 第32卷(总第134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pr ., 2007 71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对 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 荣艳红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发生了重大的转向,促成这种转向的原因有美国国内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欧洲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等多种因素,其中也包括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本文剖析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所造成的影响,阐释了其所以造成深远影响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美国初等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 影响 作者简介:荣艳红(1972--),女,汉族,河南省沁阳市人,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7)02-0071-05 收稿日期:2006-08-30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短短几十年间,人文历史的内容受到了重新重视,互不相连的课程逐步建立起了有机的联结,学生的经验兴趣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一改往昔的面貌。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美国国内众多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孜孜不倦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来自欧洲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其中,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就是这样的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家。本文将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美国的传播以及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揭示赫尔巴特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变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传播 19世纪80年代后期,在赫尔巴特弟子齐勒尔、斯托伊、莱因等人的不断努力下,德国掀起了赫尔巴特教育运动,此时,倾心于赫尔巴特教学法的各国学子齐聚在耶拿、哈勒以及莱比锡大学等德国赫尔巴特研究中心,这其中就包括美国的德伽莫(Charles De Garmo),麦克默里兄弟(Charles and Frank McMurry)等人,他们回国后成为美国教育界重新认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桥梁人物。自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19世纪80年代末期再次传入美国,一直到1910年以后逐步退出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风行了20多年的时间,根据各个阶段其理论传播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划分出以下几个时期: (一)1885—1892年,美国教育界重新认识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美国学子回国后,在美国组建了多个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非正式研究团体,其中伊利诺州州立师范学校、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等成为美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心。很多当年留学德国的人员积极参与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探讨,在他们的带动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首先激发起了教育界敏感人士的兴趣,他们也积极参与辩论,并撰文发表看法,这其中就包括吉尔伯特(C.B.Gilbert)、约翰·普林斯(John Prince)、约翰·杜威(John Dewey)等人。当时,布朗(George P. Brown)任主编的《公共学校杂志》(The Public School Journal )几乎成为美国赫尔巴特主义者的官方杂志,另外巴特勒(Nicholas Murray Butler)主编的《教育评论》(The Educational Review )、文塞普(A.E.Winship)主编的《新英格兰教育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Education ) 也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持赞同态度,而许多保守派杂志也纷纷开辟专栏探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与此同时,耶拿大学等德国赫尔巴特研究中心培训教师的具体方法也被翻版到了许多师范院校。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阅读书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阅读数目 指导教师:陈超 一、核心书目 1.[美]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闵维方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英]约翰·希恩,《教育经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 [美]小弗恩·布里姆莱等著,《教育财政学》,窦卫霖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美]D.B.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沈红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 [英]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王义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 [英]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强海燕主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 曾满超等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9. 曲恒昌等,《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 曾满超等译,《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11.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4. 12.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4.范先佐,《教育财务与成本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 [台湾]盖浙生,《教育经济学》,三民书局,1982. 16. [台湾]林文达,《教育经济学》,三民书局,1984. 17. 曾满超主编,《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8.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绪言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 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 3、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识记: 1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 2: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 3: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4: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 5: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6: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7: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二、理解 1、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 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 课程传统; 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三、应用 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略(找不到啊找不到- -)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B介入C展开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完整版)答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1)作为学科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作为目标或计划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则是由国家统一制定、颁发的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是各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是课程的核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及评估的基本依据。 3、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①学习速度;②学习结果;③学习体验是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2、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应该是一种交往关系、和协关系,共同创造有价值的学习关系。 和协的师生关系,爱字当头,爱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灵魂。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怎样爱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其次尊重学生还应该包含赏识学生,我们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甚至身体素质等。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欣赏学生,树立悦纳意识。 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应与学生一起合作与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中国海洋大学2017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2017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综合(含教育概论、教育管理学) 一、考试性质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综合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要求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有关教育学原理与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三个层次进行考察,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基础掌握: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教育概论与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分析判断:用教育概论与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综合运用:能够运用教育与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教育概论考核的比例为50%,分值为75分;教育管理学考核的比例为50%,分值为75分。 四、考试内容 (一)教育概论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概念;教育起源;古代社会与教育;近代社会与教育;现代社会与教育。 2、教育系统的基本认识 教育系统论;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结构与功能。 3、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 4、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一般理论 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学校教育在个体芡展中的独特作用。 5、人生阶段与教育 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 6、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 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 7、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的概念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编制、课程改革;教学的概念与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8、教师与学生 教师:概念与类别、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学生:学生及学生观、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特点、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教育管理学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1、阐述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课程论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 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 二、教学与教学论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 (二)教学论 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着:《利记。学记》 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

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 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一、大课程型 在大课程的视野下,课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大系统,而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和子系统,远没有课程那样重要, 基本内涵: 1、大课程观强调,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过程,课程无所不有,教学知识子系统,建立新的课程观来包含教学。 2、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等。 3、提出:课程构成是很丰富的,课程有物化构成和层次构成,在层次构成中,又进一步分为决策层次构成与运行层次构成 4、强调: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从而构建课程包含教学的主体机制 5、核心理念:是辩证整合的教育价值观念,时限这一观念的是整合课程形态 二、大教学观 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课程一直被作为教学内容来谈,而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教学论便担负起研究教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基本问题的任务,是在教学的概念下讨论课程问题。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四种模式 课程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是课程的实践,课程与教学都包含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下,两者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学习和成长,为了达成教育目的与目标,课程与教学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1、二元独立模式 出发点事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是一样,两者没有任何联系,相互之间存在着大的鸿沟,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不互相互赖的。 不同意这种观点,缺乏理论指引,一定无序,两个都没有价值。 2、相互交叉模式 出发点事认课程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内容,为此课程论和教学论中也存在着相互包含的一部分,即教学包含课程的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的课程也包含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教学论一部分。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平等 3、包含模式。 这一模式的出发点是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它有两个变式,一是大课程论,即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相应的课程论包含着教学论,二是大教学论中认为教学包含课程,同样的教学论包含着课程论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出发点是强调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关系,二者即是相互独立又是循环联系的,课程与课程论不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教学和教学论,反过来也是一样 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 一.对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反思 1)、教学目的的基本提法和局限性 吧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混为一谈,并通过陈述任务要素来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 局限性: 1、教学忽视系统分析的描述性要素罗列 教学是动态的影响和发展人的过程,其目的是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 2、混淆了教学任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3、把教学和智育等同 教学要完成德智体美劳的任务,相互渗透与促进,又不可替代。 2)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分析: 1、对教学的一般性目的分析 是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是判断真正教学的伦理标准是通过使人明智,影响人的德行。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120403)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要学习掌握正确的政治理论,拥护国家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素质要求具有坚实宽厚的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本学科专业的基本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研究工具;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相关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3.学术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不断创新和探索;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要求身体和心理健康,符合本专业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学术方向 1.教育经济教育经济方向主要研究探讨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理论以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即教育和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重点研究教育与劳动再生产的关系,教育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等,研究侧重关注教育经济理论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应用问题。 2.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方向主要研究有关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通过对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分析现代教育管理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包括教育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教学管理、教育评估等内容。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3年,按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且成绩优异者可提前1年毕业(按学校提前毕业的规定执行);因故不能在规定学制内毕业的最长可延长至5年。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8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3分(学位课不低于22分,选修课不低于11分);培养环节5学分。课程学习一般为1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 四、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本学术研究方向讲师以上职称教师组成,研究生导师任组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基础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详细描述: 书名: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原价:39元 作者:关文信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1 内容提要 本书从整合的视角构建全书的逻辑体系,首先对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整合研究,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在实践层面的完整链条,然后分别对课程和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全书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对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课程结构,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内容做了深入的研究,反映了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初等教育的特色。 目录 第1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两个核心概念:课程、教学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一、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二、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第三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必修课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 第2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四、我国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环节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四、教学目标的呈现…… 第3章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4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5章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6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第7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第8章教学设计 第9章教学模式 第10章教学环境 第11章教学方法 第12章教学组织形式 第13章教学媒体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关文信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3、通过语言学习4、探究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知识: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 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3、语感比语识丰富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5、语感语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7、即使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