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删减版

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删减版

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删减版
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删减版

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生物部分组成

–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 生产者

? 消费者(异养生物)

? 分解者(异养生物)

1、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

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湿地植被类型

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盐生植物、耐盐植物、红树林

1.1 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1.2 水生植物

狭义的水生植物: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

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

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但各地区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游植物

1.3 盐生植物

指适盐、耐盐或抗盐特性的盐生植物,其组成的群落即为盐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盐土地区。

有积盐植物和泌盐植物之分

1.4 耐盐植物

湿地植物中,有不少种类能够在不同含盐量的环境中生长,随着长时间的适应,形

成能够抵抗盐侵害的能力,从而在逆境环境中生存下来,成为耐盐湿生植物。

特别是在滨海湿地,有着非常丰富的耐盐湿地植物,如耐盐型芦苇等。

1.5 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也是唯一能形成海岸类型的活的生物群体。

2、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有具飞翔能力的鸟类和昆虫,适应湿生环境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鱼类为代表的水生动物,以及种类繁多的底栖无脊椎动物。

3、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微生物

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它对湿地生态物质转化、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制约着湿地的类型和演替。

微生物对湿地区有机物及有毒物质具有降解净化作用。

湿地微生物主要是指水体中的细菌、真菌、霉菌和放线菌等。

根据细菌对氧气需求将其分为五类:

(1)好氧菌:要有氧气存在才能生长,降解糖类等高能分子时,使用氧作为最终电子接受者。

(2)微好氧菌:只能生存于氧气含量较低的环境,氧气浓度过高则因酶无法作用而死亡。

(3)绝对厌氧菌:若生存于无氧环境,因不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将因为无法代谢有毒产物而死亡。

(4)耐氧性次氧菌:不使用氧气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发酵),因此不需要氧气,但由于

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所以在有氧条件下可以代谢有毒产物,对氧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5)兼性厌氧菌: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作用,无氧时进行发酵作用(利用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

二、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

湿地环境既不同于陆地,也不同于水域,其主要的环境因子通常对生物具有生理胁迫特征,如缺氧、较大幅度的盐度变化和水位波动等。

对于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特别是胁迫性因子,不同的生物类群、组织层次,具有不同的耐受、调节机制。

1、细胞水平的适应

(1)对缺氧的适应

当氧气开始成为限制因子,多数细胞、细菌等利用内部有机化合物作为电子受体。糖代谢的糖解或发酵途径产生厌氧产物丙酮酸,随之还原为乙醇、乳酸或其它还原有机化合物。

许多细菌是兼性厌氧菌,能从有氧呼吸转化为厌氧呼吸。其它一些细菌转化为专性厌氧菌,依赖特殊的电子受体而不是氧进行呼吸代谢。脱硫弧菌属就属于这一类,它

用硫酸盐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形成硫化物使湿地有臭鸡蛋气味。

(2)对盐的适应

盐胁迫是双方面的—渗透性和直接毒性。

在细胞环境中盐浓度提高的即时效应是渗透。导致细胞质脱水。这一反应通常只需要几分钟时间,但它对细胞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尽管无机离子(如钠)的吸收可以缓解细胞膜间的渗透梯度,在细胞质中这些高浓度的离子也会对大多数有机体产生毒害,对有机体的生存造成威胁。

为了保持自身水势,具有盐适应性细胞的内部渗透浓度通常稍高于外部浓度。

细胞质中积累的离子被不太牢固地束缚住,或者细胞质内的水比外部水具有更有序的结构,结果使得细胞质内的钾和钠等离子不如外部溶液中的自由,但仍然满足渗透和生理活性。

3、维管束植物的适应性

1)对缺氧的适应

2)对盐的适应

3)光合作用的适应特征

4)植物的整体策略

1)对缺氧的适应

①通气组织比较发达

许多水生植物的根和茎都有气腔和通气组织,叶、茎和根部均有细胞间隙与气腔相通连,便于气体交换和满足各部分通气的需要。

②特殊器官

除了促进通气组织生成外,缺氧促进不定根的形成。

另一个由淹水诱发的反应是水生和半水生植物如荇菜和落羽杉快速的茎伸长。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的红树林通常在拱形支柱根支撑下生长。在高潮位以上,这些支柱根有无数的小孔隙(又称皮孔),其下部为长而多孔的、内部充气的淹没的根。

③增压气流

即增压气体从表面流动到根周。空气进入地上叶子的内部充气空间,在由温度梯度和水蒸发压力产生的轻压的推动下下行。

④氧化根周

当中度缺氧的时候,通过许多湿地植物到根的氧扩散量增大,不仅可以供应根,还会扩散出来,给邻近的缺氧土壤充氧,产生有氧根周。在根周铁、锰等离子趋向于被氧化和沉淀,其毒性也被有效地解除。

有氧根周的存在,是识别湿地的重要方法。

⑤水的吸收

植物对厌氧环境不耐受的典型表现是减少水的摄取,即使水充足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可能是根代谢全面降低的反应。

水摄取减少导致与干旱条件相同的症状:气孔关闭,吸收二氧化碳减少,蒸发作用的减少以及萎蔫气孔的关闭受脱落酸调节,根部淹水导致叶片组织中脱落酸的浓度提高。

⑥营养吸收

土壤中许多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受缺氧环境的影响。尽管一些研究表明大多数耐淹种的营养吸收没有呈现出变化,但是其它研究已证明充足的氧是营养吸收所必需的(缺

氧条件下吸收减少)

⑦呼吸作用

在缺氧条件下,植物组织进行厌氧呼吸。在大多数植物中,丙酮酸(糖酵解的终产物)被脱去羧基生成乙醛,乙醛被还原成乙醇。这两种化合物对植物组织都具有潜在的毒性。

耐淹植物一般具有减小这种毒性的适应性。

2 )对盐的适应

维管束植物可发展出复杂结构提高适应性,包括阻止和控制盐进入的屏障和专门用来排泄盐的器官(盐腺)。

盐排除和盐排泄这两种机制。

3 )光合作用的适应特征

光合作用

-在自然界中最普遍

-主要反应物是二磷酸核酮糖(RuBP)

-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是三碳糖

C4光合作用(C4植物更耐旱)

-主要反应物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四碳有机酸。

-PEP羧化酶能更有效地降低叶内CO2浓度,增加了外界与叶内CO2浓度梯度,因而C4植物比C3植物用闭合得更紧的气孔来吸收CO2,从而减少了水分损失。

-与C3植物相比,C4光合途径的主要优点就是水分的丧失较少。

-通过C4途径进行光合作用的如芦苇、互花米草、唐氏米草和洋野黍。

4 )植物的整体策略

许多植物通过生活史适应性进化出避让或逃避策略。

-通过推迟或提前开花,使种子产生在非洪涝季的季节;

-产生有浮力的种子,飘浮直到落于高处无淹水的地面;

-在果实附着在树上时,种子就萌发(胎萌),如红树林;

-大规模持久稳固的种子库的产生;

-在长期淹水情况下仍能存活的块茎、根和种子的产生。

-植物的休眠。

三、动物的适应性

1 对氧的适应

①体内用于气体交换的专门区域的形成或诱发变异,如鱼和甲壳动物的鳃、多毛类环节动物的疣足。

②可扩散膜两侧氧气梯度的提升机制,如迁移到富氧环境,或通过纤毛运动向鳃内送水。

③内部的结构变化,如血管强化、更好的循环系统,或者更强壮的泵(心脏)。

④呼吸色素的改变以提高氧承载力

⑤生理适应,包括代谢途径和心率的改变。

⑥行为方式,如在低氧胁迫下减少活动量或者关闭外壳。

2 对盐的适应

多数简单的海洋动物是渗透顺应者,即内部细胞环境随着外部介质的渗透浓度变化而变化。

高等复杂的湿生动物,可通过渗透调节主动控制内部渗透浓度(主要的适应方式),可通过肾、鳃、泌盐器官、鼻以及内脏专门的排泄功能。

多数湿地生物,特别是滨海湿地生物,必须是广盐性的,它们既可以是渗透顺应者也可是渗透调节者。

3 对觅食条件的适应

4 行为适应

湿地沉积物中的底内动物,由于其活动受到限制,通常采用通过有机体直接接触受精,以及后代不经历幼虫阶段直接增长,或通过保留幼虫的繁殖策略。

除了繁殖策略,很多动物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以适应湿地的季节性变化。

四、互惠与共生

根沉积物中的根海绵和其附着的红树之间的互惠作用。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章自考练习题答案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章自考练习题答案

第二章数据表示与指令系统 历年真题精选 1. 计算机中优先使用的操作码编码方法是( C )。 A. BCD码 B. ASCII码 C. 扩展操作码 D. 哈夫曼编码 2.浮点数尾数基值r m=16,除尾符之外的尾数机器位数为8位时,可表示的规格化最大尾数值为( D )。 A. 1/2 B. 15/16 C. 1/256 D. 255/256 3. 自定义数据表示包括(标志符)数据表示和(数据描述符)两类。 4. 引入数据表示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一看系统 的效率是否有提高;二看数据表示的(通

用)性和(利用)率是否高。 5. 简述设计RISC的一般原则。 6. 简述程序的动态再定位的思想。 7. 浮点数表示,阶码用二进制表示,除阶符之外 的阶码位数p=3,尾数基值用十进制表示,除尾符外的尾数二进制位数m=8,计算非负阶、规格化、正尾数时, (1)可表示的最小尾数值;(2)可表示的最大值;(3)可表示的尾数个数。 8. (1)要将浮点数尾数下溢处理成K—1位结 果,则ROM表的单元数和字长各是多少? 并简述ROM表各单元所填的内容与其地址之间的规则。

(2)若3位数,其最低位为下溢处理前的附 加位,现将其下溢处理成2位结果,设 计使下溢处理平均误差接近于零的 ROM表,以表明地址单元与其内容的 关系。 同步强化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程序员编写程序时使用的地址是( D )。 A.主存地址B.有效地址C.辅存实地址D.逻辑地址 2. 在尾数下溢处理方法中,平均误差最大的是( B )。 A.舍入法B.截断法C.恒置“1”法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填空题(20 每空 2 分) 1. 计数制中使用的数据个数被称为________ 。(基) 2. 移码常用来表示浮点数的_ 部分,移码和补码比较,它们除_外, 其他各位都相同。(阶码,符号位) 3. 码值80H: 若表示真值0, 则为_; 若表示-128 ,则为_ ; 若表示-127 ,则为____ ; 若表示-0, 则为 ____ 。(移码补码反 码原码) 4. 在浮点运算过程中,如果运算结果的尾数部分不是_ 形式,则需要进行规格化处理。设尾数采用补码表示形式,当运算结果—时, 需要进行右规操作;当运算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需要进行左规操作。 (规格化溢出不是规格化数) 二、选择题(20 每题 2 分) 1. 以下给出的浮点数,_______ 规格化浮点数。(B ) A. 2 八-10 X 0.010101 B . 2 八-11 X 0.101010 C. 2 八-100 X 1.010100 D . 2 八-1 X 0.0010101 2. 常规乘除法器乘、除运算过程采用部分积、余数左移的做法,其好处是 。( C )

A. 提高运算速度 B. 提高运算精度 C.节省加法器的位数 D. 便于控制 3. 逻辑异运算10010011 和01011101 的结果是_____ 。(B) A.01001110 B.11001110 C.11011101 D.10001110 4. _________浮点数尾数基值rm=8, 尾数数值部分长 6 位,可表示的规 格化最小正尾数为。(Q 1. A.0.5 B.0.25 C.0.125 D.1/64 5?当浮点数尾数的基值rm=16, 除尾符之外的尾数机器位数为8 位时, 可表示的规格化最大尾数值是_____________ 。(D) A.1/2 B.15/16 C.1/256 D.255/256 6. 两个补码数相加,采用1 位符号位,当_时表示结果溢出。(D) A、符号位有进位 B、符号位进位和最高数位进位异或结果为0 C符号位为1D、符号位进位和最高数位进位异或结果为1 7. 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时进行_ 。(0 A、逻辑运算 B、算术运算 C、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 D、只作加法 8. 运算器虽有许多部件组成,但核心部件是_______ 。(B) A、数据总线 B、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C、多路开关 D、累加寄存器9?在定

吉林大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题库 第二章

第二章计算机指令集结构 知识点汇总: 指令集设计、堆栈型机器、累加器型机器、通用寄存器型机器、CISC、RISC、寻址方式、数据表示 简答题 1.增强CISC机器的指令功能主要从哪几方面着手?(CISC) (1) 面向目标程序增强指令功能。 (2) 面向高级语言和编译程序改进指令系统。 (3) 面向操作系统的优化实现改进指令系统。 2.简述CISC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点:CISC) 答:(1)CISC结构的指令系统中,各种指令的使用频率相差悬殊。 (2)CISC结构指令系统的复杂性带来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复杂性,这不仅增加了研制时间和成本,而且还容易造成设计错误。 (3)CISC结构指令系统的复杂性给VLSI设计增加了很大负担,不利于单片集成。 (4)CISC结构的指令系统中,许多复杂指令需要很复杂的操作,因而运行速度慢。 (5)在CISC结构的指令系统中,由于各条指令的功能不均衡性,不利于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3.简述RISC的优缺点及设计RISC机器的一般原则。(知识点:RISC) 答:(1)选取使用频率最高的指令,并补充一些最有用的指令。 (2)每条指令的功能应尽可能简单,并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 (3)所有指令长度均相同。 (4)只有load和store操作指令才访问存储器,其它指令操作均在寄存器之间进行。 (5)以简单、有效的方式支持高级语言。 4.根据CPU内部存储单元类型,可将指令集结构分为哪几类?(知识点:堆栈型机器、累加器型机器、通用寄存器型机器) 答:堆栈型指令集结构、累加器型指令集结构、通用寄存器型指令集结构。 5.常见的三种通用寄存器型指令集结构是什么?(知识点:通用寄存器型机器) 答:(1)寄存器-寄存器型。 (2)寄存器-存储器型。 (3)存储器-存储器型。

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删减版

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生物部分组成 –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 生产者 ? 消费者(异养生物) ? 分解者(异养生物) 1、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 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湿地植被类型 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盐生植物、耐盐植物、红树林 1.1 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1.2 水生植物 狭义的水生植物: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 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 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但各地区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游植物 1.3 盐生植物 指适盐、耐盐或抗盐特性的盐生植物,其组成的群落即为盐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盐土地区。 有积盐植物和泌盐植物之分 1.4 耐盐植物 湿地植物中,有不少种类能够在不同含盐量的环境中生长,随着长时间的适应,形

生态系统和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 (1)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引言 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城市人居环境中,不断地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而现在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危害,为保持城市的良好水质,合理利用水资源,结合小区环境景观,我们可以采用生态治污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将污水进行循环处理。 设计理论 一: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人工湿地由碎石填料、砂石级配填料、特殊填料和水生植物组成,在填料和植物根系组成的载体上生长着巨量的微生物,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高效分解与净化,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N、P等污染物。系统中基质的定期清洗以及水生植物的收割,能够彻底将污染物从系统中排出。 二:人工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构成了独特的怡人景观。 三:人工湿地系统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较好、操作简单。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有占地面积较大的缺点。

建设步骤 1:污水控制设计 1.1 为防止污水中枯枝落叶和杂物进入湿地系统,引起堵塞,在一级湿地进水口设方孔格网,并利用穿孔管均匀布水,水垂直下流至湿地底部集水管。 1.2 考虑到一级湖进水会带来较多藻类和其它细小杂物杂质,又设于路面以下不便于清理,一级填料采用较大颗粒碎石防止堵塞, 1.3 一级湿地集水管与二级湿地进水管连接,二级湿地水流方式为上行流,由表面出水,表面积水深200mm,出水经过出水槽形成瀑布流至三、四级人工湿地配水槽。 1.4 因湖水已通过一级湿地的过滤,除去较大颗粒物,二级湿地填料采用较小颗粒碎石,能截流较细的颗粒物,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三、四级湿地面积最大,是本循环系统去除有机污染物、N、P主要场所。 1.5 三、四级湿地水流为下行流,填料采用不同的砂粒级配和特殊湿地填料。湿地出水管在排水阀门井分两条支管,一条支管直接进入下级湖,另一条支管进入出水槽,出水形成瀑布流入下级湖。 2:植物选择原则 2.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筛选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减少管理上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章作业及答案

2.2 区别不同指令集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根据这个主要因素可将指令集结构分为哪3类? 答:区别不同指令集结构的主要因素是CPU中用来存储操作数的存储单元。据此可将指令系统结构分为堆栈结构、累加器结构和通用寄存器结构。 2.6 简述CISC指令集结构功能设计的主要目标。从当前计算机技术观点来看,CISC指令集结构的计算机有什么缺点? 答:主要目标是增强指令功能,把越来越多的功能交由硬件来实现,并且指令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 缺点:(1) CISC结构的指令集中,各种指令的使用频率相差悬殊。(2)CISC结构指令的复杂性带来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复杂性,这不仅增加了研制时间和成本,而且还容易造成设计错误。(3)CISC结构指令集的复杂性给VLSI设计增加了很大负担,不利于单片集成。(4)CISC结构的指令集中,许多复杂指令需要很复杂的操作,因而运行速度慢。 (5) 在CISC结构的指令集中,由于各条指令的功能不均衡性,不利于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如流水技术)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2.7 简述RISC指令集结构的设计原则。 答(1)选取使用频率最高的指令,并补充一些最有用的指令;(2)每条指令的功能应尽可能简单,并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3)所有指令长度均相同;(4)只有Load和Store 操作指令才访问存储器,其它指令操作均在寄存器之间进行; (5) 以简单有效的方式支持高级语言。 2.8 指令中表示操作数类型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操作数类型有两种表示方法:(1)操作数的类型由操作码的编码指定,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2)数据可以附上由硬件解释的标记,由这些标记指定操作数的类型,从而选择适当的运算。 2.9 表示寻址方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简述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答:表示寻址方式有两种常用的方法:(1)将寻址方式编于操作码中,由操作码在描述指令的同时也描述了相应的寻址方式。这种方式译码快,但操作码和寻址方式的结合不仅增加了指令的条数,导致了指令的多样性,而且增加了CPU对指令译码的难度。(2)为每个操作数设置一个地址描述符,由该地址描述符表示相应操作数的寻址方式。这种方式译码较慢,但操作码和寻址独立,易于指令扩展。 2.10 通常有哪几种指令格式?请简述其适用范围。 答:(1) 变长编码格式。如果系统结构设计者感兴趣的是程序的目标代码大小,而不是性能,就可以采用变长编码格式。(2)固定长度编码格式。如果感兴趣的是性能,而不是程序的目标代码大小,则可以选择固定长度编码格式。 (3) 混合型编码格式。需要兼顾降低目标代码长度和降低译码复杂度时,可以采用混合型编码格式。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章自考练习题答案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章自考练习题答案

第二章数据表示与指令系统 历年真题精选 1. 计算机中优先使用的操作码编码方法是( C )。 A. BCD码 B. ASCII码 C. 扩展操作码 D. 哈夫曼编码 2.浮点数尾数基值r m=16,除尾符之外的尾数机器位数为8位时,可表示的规格化最大尾数值为( D )。 A. 1/2 B. 15/16 C. 1/256 D. 255/256 3. 自定义数据表示包括(标志符)数据表示和(数据描述符)两类。 4. 引入数据表示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一看系统 的效率是否有提高;二看数据表示的(通

用)性和(利用)率是否高。 5. 简述设计RISC的一般原则。 6. 简述程序的动态再定位的思想。 7. 浮点数表示,阶码用二进制表示,除阶符之外 的阶码位数p=3,尾数基值用十进制表示,除尾符外的尾数二进制位数m=8,计算非负阶、规格化、正尾数时, (1)可表示的最小尾数值;(2)可表示的最大值;(3)可表示的尾数个数。 8. (1)要将浮点数尾数下溢处理成K—1位结 果,则ROM表的单元数和字长各是多少? 并简述ROM表各单元所填的内容与其地址之间的规则。 (2)若3位数,其最低位为下溢处理前的附 加位,现将其下溢处理成2位结果,设

计使下溢处理平均误差接近于零的 ROM表,以表明地址单元与其内容的 关系。 同步强化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程序员编写程序时使用的地址是( D )。 A.主存地址B.有效地址C.辅存实地址D.逻辑地址 2. 在尾数下溢处理方法中,平均误差最大的是( B )。 A.舍入法B.截断法C.恒置“1”法D.ROM查表法 3. 数据表示指的是( C )。A.应用中要用到的数据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章第一部分

第二章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指令系统是软件与硬件分界面的一个主要标志 ?指令系统软件与硬件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 ?指令系统与软件之间的语义差距越来越大 2.1 数据表示 2.2 寻址技术 2.3 指令格式的优化设计 2.4 指令系统的功能设计 2.5 RISC指令系统 2.1 数据表示 ?新的研究成果,如浮点数基值的选择 ?新的数据表示方法,如自定义数据表示 2.1.1 数据表示与数据类型 2.1.2 浮点数的设计方法 2.1.3 自定义数据表示 2.1.1 数据表示与数据类型 ?数据的类型:文件、图、表、树、阵列、队列、链表、栈、向量、串、实数、整数、布尔数、字符 ?数据表示的定义:数据表示研究的是计算机硬件能够直接识别,可以被指令系统直接调用的那些数据类型。 例如:定点、逻辑、浮点、十进制、字符、字符串、堆栈和向量 ?确定哪些数据类型用数据表示实现,是软件与硬件的取舍问题 ?确定数据表示的原则: 一是缩短程序的运行时间, 二是减少CPU与主存储器之间的通信量, 三是这种数据表示的通用性和利用率。 例2.1:实现A=A+B,A和B均为200×200的矩阵。分析向量指令的作用解:如果在没有向量数据表示的计算机系统上实现,一般需要6条指令,其中有4条指令要循环4万次。因此,CPU与主存储器之间的通信量:取指令2+4×40,000条, 读或写数据3×40,000个, 共要访问主存储器7×40,000次以上 如果有向量数据表示,只需要一条指令 减少访问主存(取指令)次数:4×40,000次 缩短程序执行时间一倍以上

N m m e r =?? 数据表示在不断扩大,如字符串、向量、堆栈、图、表 ? 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新的数据表示 例如:用字节编址和字节运算指令来支持字符串数据表示 用变址寻址方式来支持向量数据表示 2.1.2 浮点数的设计方法 1、浮点数的表示方式 ? 一个浮点数N 可以用如下方式表示: 需要有6个参数来定义。 两个数值: m :尾数的值,包括尾数的码制(原码或补码)和数制(小数或整数) e :阶码的值,移码(偏码、增码、译码、余码等)或补码,整数 两个基值: r m :尾数的基值,2进制、4进制、8进制、16进制和10进制等 r e :阶码的基值,通常为2 两个字长: p :尾数长度,当r m =16时,每4个二进制位表示一位尾数 q :阶码长度,阶码部分的二进制位数 p 和q 均不包括符号位 ? 浮点数的存储式 注:m f 为尾数的符号位,e f 为阶码的符号位,e 为阶码的值,m 为尾数的值。 2、浮点数的表数范围 ? 尾数为原码 尾数用原码、纯小数,阶码用移码、整数时,规格化浮点数N 的表数范围: ---?≤≤-?-111r r N r r m m p m m q e q e r r () ? 尾数为补码 尾数用补码表示时,正数区间的表数范围与尾数采用原码时完全相同,而负数区间的表数范围为: q e q e r r r N r r r m m p m m ----≤≤-+?-11() ? 浮点数在数轴上的分布情况 min max min max 例2.2:设p =23,q =7,r m =r e =2,尾数用原码、纯小数表示,阶码用移码、整数表示,求规格化浮点数N 的表数范围。 解:规格化浮点数N 的表数范围是: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章(习题解答)

1. 数据类型、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之间是什么关系?在设计一个计算机系统 时,确定数据表示的原则主要有哪几个? 答: 略 2. 假设有A 和B 两种不同类型的处理机,A 处理机中的数据不带标志位,其 指令字长和数据字长均为32位。B 处理机的数据带有标志位,每个数据的字长增加至36位,其中有4位是标志符,它的指令条数由最多256条减少至不到64条。如果每执行一条指令平均要访问两个操作数,每个存放在存储器中的操作数平均要被访问8次。对于一个由1000条指令组成的程序,分别计算这个程序在A 处理机和B 处理机中所占用的存储空间大小(包括指令和数据),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我们可以计算出数据的总数量: ∵ 程序有1000条指令组成,且每条指令平均要访问两个操作数 ∴ 程序访问的数据总数为:1000×2=2000个 ∵ 每个数据平均访问8次 ∴ 程序访问的不同数据个数为:2000÷8=250 对于A 处理机,所用的存储空间的大小为: bit 4000032250321000Mem Mem Mem data n instructio A =?+?=+= 对于B 处理机,指令字长由32位变为了30位(条数由256减少到64),这样,所用的存储空间的大小为: bit 3900036250301000Mem Mem Mem data n instructio B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数据的平均访问次数要大于指令,所以,采用带标志符的数据表示不会增加总的存储空间大小。 3. 对于一个字长为64位的存储器,访问这个存储器的地址按字节编址。假设 存放在这个存储器中的数据中有20%是独立的字节数据(指与这个字节数据相邻的不是一个字节数据),有30%是独立的16位数据,有20%是独立的32位数据,另外30%是独立的64位数据;并且规定只能从一个存储字的起始位置开始存放数据。 ⑴计算这种存储器的存储空间利用率。 ⑵给出提高存储空间利用率的方法,画出新方法的逻辑框图,并计算这种方法 的存储空间利用率。 答: ⑴ 由于全是独立数据,有20%浪费56位(7/8);30%浪费48位(6/8);20%浪费32位(4/8);30%浪费0位(0/8)。 总共浪费:0.2×7/8+0.3×6/8+0.2×4/8+0.3×0/8=0.5 即:存储器的存储空间利用率为50%,浪费率为50%。 ⑵ 方案为:数据从地址整数倍位置开始存储,即,双字地址000结尾,单字地址00结尾,半字地址0结尾,字节地址结尾任意。 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下: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章第一部分

第二章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指令系统是软件与硬件分界面的一个主要标志 指令系统软件与硬件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 指令系统与软件之间的语义差距越来越大 2.1 数据表示 2.2 寻址技术 2.3 指令格式的优化设计 2.4 指令系统的功能设计 2.5 RISC指令系统 2.1 数据表示 新的研究成果,如浮点数基值的选择 新的数据表示方法,如自定义数据表示 2.1.1 数据表示与数据类型 2.1.2 浮点数的设计方法 2.1.3 自定义数据表示 2.1.1 数据表示与数据类型 数据的类型:文件、图、表、树、阵列、队列、链表、栈、向量、串、实数、整数、布尔数、字符 数据表示的定义:数据表示研究的是计算机硬件能够直接识别,可以被指令系统直接调用的那些数据类型。 例如:定点、逻辑、浮点、十进制、字符、字符串、堆栈和向量确定哪些数据类型用数据表示实现,是软件与硬件的取舍问题 确定数据表示的原则: 一是缩短程序的运行时间, 二是减少CPU与主存储器之间的通信量, 三是这种数据表示的通用性和利用率。 例2.1:实现A=A+B,A和B均为200×200的矩阵。分析向量指令的作用解:如果在没有向量数据表示的计算机系统上实现,一般需要6条指令,其中有4条指令要循环4万次。因此,CPU与主存储器之间的通信量:取指令2+4×40,000条,

N m m e r =? 读或写数据3×40,000个, 共要访问主存储器7×40,000次以上 如果有向量数据表示,只需要一条指令 减少访问主存(取指令)次数:4×40,000次 缩短程序执行时间一倍以上 数据表示在不断扩大,如字符串、向量、堆栈、图、表 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新的数据表示 例如:用字节编址和字节运算指令来支持字符串数据表示 用变址寻址方式来支持向量数据表示 2.1.2 浮点数的设计方法 1、浮点数的表示方式 一个浮点数N 可以用如下方式表示: 需要有6个参数来定义。 两个数值: m :尾数的值,包括尾数的码制(原码或补码)和数制(小数或整数) e :阶码的值,移码(偏码、增码、译码、余码等)或补码,整数 两个基值: r m :尾数的基值,2进制、4进制、8进制、16进制和10进制等 r e :阶码的基值,通常为2 两个字长: p :尾数长度,当r m =16时,每4个二进制位表示一位尾数 q :阶码长度,阶码部分的二进制位数 p 和q 均不包括符号位 浮点数的存储式 1位 1位 q 位 p 位 m f e f e m 注:m f 为尾数的符号位,e f 为阶码的符号位,e 为阶码的值,m 为尾数的值。 2、浮点数的表数范围 尾数为原码 尾数用原码、纯小数,阶码用移码、整数时,规格化浮点数N 的表数范围: ---?≤≤-?-111r r N r r m m p m m q e q e r r () 尾数为补码 尾数用补码表示时,正数区间的表数范围与尾数采用原码时完全相同,而负数区间的表数范围为: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程答案chap2-answer

第二章计算机指令集结构设计 2.1 名词解释 堆栈型机器——CPU中存储操作数的单元是堆栈的机器。 累加型机器——CPU中存储操作数的单元是累加器的机器。 通用寄存器型机器——CPU中存储操作数的单元是通用寄存器的机器。 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 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 2.2 堆栈型机器、累加器型机器和通用寄存器型机器各有什么优缺点? 2.3 常见的三种通用寄存器型机器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2.4 指令集结构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有哪些? 指令集功能设计:主要有RISC和CISC两种技术发展方向; 寻址方式的设计:设置寻址方式可以通过对基准程序进行测试统计,察看各种寻址方式的

使用频度,根据适用频度设置相应必要的寻址方式; 操作数表示和操作数类型:主要的操作数类型和操作数表示的选择有,浮点数据类型(可以采用IEEE 754标准)、整型数据类型(8位、16位、32位的表示方法)、字符型(8位)、十进制数据类型(压缩十进制和非压缩十进制数据表示)等等。 寻址方式的表示:可以将寻址方式编码与操作码中,也可将寻址方式作为一个单独的域来表示。 指令集格式的设计:有固定长度编码方式、可变长编码方式和混合编码方式三种选择。2.5 简述CISC计算机结构指令集功能设计的主要目标。从当前的计算机技术观点来看,CISC 结构有什么缺点? CISC结构追求的目标是强化指令功能,减少程序的指令条数,以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 从目前的计算机技术观点来看,CISC结构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1) 在CISC结构的指(2) 令系统中,(3) 各种指(4) 令的使用频率相差悬殊。 (5) CISC结构的指(6) 令系统的复(7) 杂性带来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复(8) 杂性, (9) 这不(10) 仅增加了研制时间和成本,而(11) 且还容易造成设计错误。 (12) C ISC结构的指(13) 令系统的复(14) 杂性给VLSI设计带来了很大负担,(15) 不 (16) 利于单片集成。 (17) C ISC结构的指(18) 令系统中,(19) 许多复(20) 杂指(21) 令需要很复(22) 杂 的操作,(23) 因而(24) 运行速度慢。 (25) 在结构的指(26) 令系统中,(27) 由于各条指(28) 令的功能不(29) 均衡 性,(30) 不(31) 利于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如流水技术)来提高系 统的性能。 2.6 简述RISC结构的设计原则。 选取使用频率最高的指令,并补充一些最有用的指令; 每条指令的功能应尽可能简单,并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 所有指令长度均相同; 只有Load和Store操作指令才访问存储器,其它指令操作均在寄存器之间进行 以简单有效的方式支持高级语言。 2.7 简述操作数的类型及其相应的表示方法。 操作数的类型主要有:整数(定点)、浮点、十进制、字符、字符串、向量、堆栈等。 操作数类型有两种表示方法: (1)操作数的类型由操作码的编码指定,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2)数据可以附上由硬件解释的标记,由这些标记指定操作数的类型,从而选择适当的运算。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湿地生态系统 英文名称: wetland ecosystem 定义1: 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所属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湿地学(二级学科) 定义2: 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生态系统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目录 湿地的界定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 二、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三、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四、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五、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湿地概述 湿地旅游攻略 一、浮在水面上的草原——腾冲北海湿地 二、杭州之肾——西溪湿地 三、自由自在鸟游荡——日土班公错湿地 中国主要湿地

湿地的界定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 二、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三、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四、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五、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湿地概述 湿地旅游攻略 一、浮在水面上的草原——腾冲北海湿地 二、杭州之肾——西溪湿地 三、自由自在鸟游荡——日土班公错湿地 中国主要湿地 展开 编辑本段湿地的界定 湿地生态系统(图1) 湿地一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39号通告》,通告将湿地定义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 1979年,美国为了对湿地和深水生态环境进行分类,该局对湿地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我国对沼泽、滩涂等湿地研究具有丰富的积累,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分类系统,通常认为“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尽管湿地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但它们有一共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认为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编辑本段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图2)

系统结构第二章

5.机器浮点数字长一定后,尾数位数的多少主要影响()A.可表示数的精度 B.数在运算中的精度损失 C.可表示数的范围 D.运算速度 6.机器浮点数字长及阶码位数一定后,尾数采用什么进制影响到浮点数表示的() A.只是数的精度 B.只是数的范围 C.只是数的精度损失 D.精度,范围和精度损失等 7.在阶吗p位,尾数m位的浮点数中,尾数一个r m进制的数位所用的机器位数为() A.m B.r m C.[log2 r m] D.2[log2 rm] 8.以r m 进制为尾数的浮点数,尾数右移一个r m 进制数位时,为保持数值不变,阶码应() A.加r m B.加1 C.减1

D.减加r m 9.浮点数尾数基值r m=16,除尾符之外尾数机器位数为8位,可表示的规格化最大尾数值为() A.1/2 B.15/16 C.1/256 D.255/256 10.浮点数尾数基值r m=8,尾数数值部分长为6位,可表示的规格化正尾数的个数是() A.56个 B.63个 C.64个 D.84个 11.计算机中优化使用的操作码编码方法是() A.哈夫蔓编码 B.ASCII码 C.BCD码 D.扩展操作码 12.在尾数下溢处理方法中,平均误差最大的是() A.截断法 B.恒置“1”法 C.ROM 查表法

D.舍入法 13. 尾数下溢处理平均误差可调整到零的方法是() A.截断法 B.恒置“1”法 C.ROM 查表法 D.舍入法 14. 在尾数下溢处理时,最大误差最大,但下溢处理不需要时间,平均误差又趋于0的是() A.截断法 B.恒置“1”法 C.ROM 查表法 D.舍入法 15.程序员编写程序时使用的地址是() A.主存地址 B.逻辑地址 C.有效地址 D.辅存实地址 16.支持动态地址再定位的寻址方式是() A.基址寻址 B.间接寻址 C.直接寻址 D.变址寻址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 任务 寄生物质腐生腐生无机物生产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 任务2、基础题: 1、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阳光、空气和水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C.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任务3、提高题: 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传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 2、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寄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O2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考点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任务1、基础题 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生物部分组成 –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 生产者 ? 消费者(异养生物) ? 分解者(异养生物) 一、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 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1 湿地植被类型 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 –湿生植物 –水生植物 –盐生植物 –耐盐植物 –红树林 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水生植物 狭义的水生植物: 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 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 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但各地区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 –比如河流上游多湍流,水中溶氧量高,河床多以石砾垫底,水流清澈,以固着性藻类为主,如刚毛藻、丝藻和硅藻。下游水流平缓,水温较高而含氧量低,河床多为泥质或沙质底,植物多为浮游性的绿藻、蓝藻和部分硅藻为主,在浅水区常有高

等植物成片分布。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 –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 –漂浮植物 –沉水植物 –浮游植物 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是生长在水深-的浅水区,根或地下茎生长在泥底中,茎叶则挺身出水面的植物,如莲花、香蒲等。 浮叶植物 水生浮叶植物是指生长在浅水区,叶片漂浮在水 面上,形状多为扁平状,叶上表面有气孔,根或 地下茎固着在泥土里,根部所需的氧气经由叶片 的气孔由外界来供应,叶柄会随着水的深度而伸长的植物。常见的有田字草、睡莲、菱角等。 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又名浮水植物,指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其体内多贮藏有较多的气体,使叶片或植物体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气孔也多生于叶片的上表面,植物体无根或根不固着于水底土壤中,某些还具有特化的气囊,能够随风漂游。常见的有布袋莲、水鳖、满江红、槐叶萍等。 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或大部分沉浸在水 下面,根固着在水下泥土里或漂浮于水中的植物。常见的有水蕴草、苦草、石龙尾、金鱼藻等。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八个种类。 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 类有25000种左右,我国已发现的淡水藻类约有 9000种。 盐生植物 指适盐、耐盐或抗盐特性的盐生植物,其组成的群 落即为盐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盐土地区。 有积盐植物和泌盐植物之分 -积盐植物通常细胞中的渗透压较高,茎叶肉质化,能吸收盐分浓度较高土体中的水分,容纳较多的盐分; -泌盐植物通过枝条凋落或经过叶上盐腺、毛管将体内过剩盐分分泌出去,以调节盐分平衡。 耐盐植物

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生物部分组成 –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 生产者 ? 消费者(异养生物) ? 分解者(异养生物) 一、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 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1 湿地植被类型 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 –湿生植物 –水生植物 –盐生植物 –耐盐植物 –红树林 1.1 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1.2 水生植物 狭义的水生植物: 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 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 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但各地区水

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 –比如河流上游多湍流,水中溶氧量高,河床多以石砾垫底,水流清澈,以固着性藻类为主,如刚毛藻、丝藻和硅藻。下游水流平缓,水温较高而含氧量低,河床多为泥质或沙质底,植物多为浮游性的绿藻、蓝藻和部分硅藻为主,在浅水区常有高等植物成片分布。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 –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 –漂浮植物 –沉水植物 –浮游植物 1.2.1 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是生长在水深0.5-1.0m的浅水区,根或地下茎生长在泥底中,茎叶则挺身出水面的植物,如莲花、香蒲等。 1.2.2浮叶植物 水生浮叶植物是指生长在浅水区,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形状多为扁平状,叶上表面有气孔,根或地下茎固着在泥土里,根部所需的氧气经由叶片的气孔由外界来供应,叶柄会随着水的深度而伸长的植物。常见的有田字草、睡莲、菱角等。 1.2.3 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又名浮水植物,指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其体内多贮藏有较多的气体,使叶片或植物体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气孔也多生于叶片的上表面,植物体无根或根不固着于水底土壤中,某些还具有特化的气囊,能够随风漂游。常见的有布袋莲、水鳖、满江红、槐叶萍等。 1.2.4 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或大部分沉浸在水下面,根固着在水下泥土里或漂浮于水中的植物。常见的有水蕴草、苦草、石龙尾、金鱼藻等。 1.2.5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八个种类。 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我国已发现的淡水藻类约有9000种。 1.3 盐生植物 指适盐、耐盐或抗盐特性的盐生植物,其组成的群落即为盐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盐土地区。 有积盐植物和泌盐植物之分 -积盐植物通常细胞中的渗透压较高,茎叶肉质化,能吸收盐分浓度较高土体中的水分,容纳较多的盐分; -泌盐植物通过枝条凋落或经过叶上盐腺、毛管将体内过剩盐分分泌出去,以调节盐分平衡。

最新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20每空2分) 1.计数制中使用的数据个数被称为。(基) 2.移码常用来表示浮点数的部分,移码和补码比较,它们除外,其他各位都相同。(阶码,符号位) 3.码值80H: 若表示真值0,则为;若表示-128,则为; 若表示-127,则为;若表示-0,则为。(移码补码反码原码) 4. 在浮点运算过程中,如果运算结果的尾数部分不是形式,则需要进行规格化处理。设尾数采用补码表示形式,当运算结果时,需要进行右规操作;当运算结果时,需要进行左规操作。 (规格化溢出不是规格化数) 二、选择题(20每题2分) 1.以下给出的浮点数,______是规格化浮点数。(B) A.2^-10×0.010101 B.2^-11×0.101010 C.2^-100×1.010100 D.2^-1×0.0010101 2.常规乘除法器乘、除运算过程采用部分积、余数左移的做法,其好处是______。(C) A.提高运算速度 B. 提高运算精度 C. 节省加法器的位数 D. 便于控制 3.逻辑异运算10010011和01011101的结果是。(B) A.01001110 B.11001110

C.11011101 D.10001110 4.浮点数尾数基值rm=8,尾数数值部分长6位,可表示的规格化最小正尾数为。(C) 1.A.0.5 B.0.25 C.0.125 D.1/64 5.当浮点数尾数的基值rm=16,除尾符之外的尾数机器位数为8位时,可表示的规格化最大尾数值是。(D) A.1/2 B.15/16 C.1/256 D.255/256 6.两个补码数相加,采用1位符号位,当时表示结果溢出。(D) A、符号位有进位 B、符号位进位和最高数位进位异或结果为0 C、符号位为1 D、符号位进位和最高数位进位异或结果为1 7.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时进行。(C) A、逻辑运算 B、算术运算 C、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 D、只作加法 8.运算器虽有许多部件组成,但核心部件是。(B) A、数据总线 B、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C、多路开关 D、累加寄存器 9.在定点二进制运算中,减法运算一般通过来实现。(D) A、原码运算的二进制减法器 B、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减法器 C、补码运算的的十进制加法器 D、补码运算的的二进制加法器 10.ALU属于部件。(A) A、运算器 B、控制器 C、存储器 D、寄存器 三、判断题(10每题2分) 1.计算机表示的数发生溢出的根本原因是计算机的字长有限。(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