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探讨

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探讨

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探讨
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探讨

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

探讨

关于《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探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差异化;生态;产业链

下载论文网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传媒产业更注重与其生存与发展环境、人与传媒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从人类学和结构主义角度来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探索保持媒介生态平衡的方法和途径,云南电视传媒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明确民族文化定位发展战略,发挥优势,从而使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循环和利用,使传媒产业在良性生态链的循环中不断升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7)01-0141―02

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云南电视传媒

的发展提供了特有的生态背景,以云南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差异化战略定位,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链是云南电视传媒产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有效模式。

一、各省级电视媒体内容差异化竞争态势

在国际、国内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除了央视依靠其特有的信息资源等优势稳居中国传媒业的龙头之外,各省地方电视传媒,甚至连独具经济优势的上海卫视均无一例外地卷入了这场不见硝烟的媒体大战。

第一,内容差异化战略的选择。为了争夺传媒市场,以上星频道节目内容差异化取胜的做法,几乎成了各省级电视媒体的共同做法。上海文广以“第一财经”为主打;广西卫视以突出女性频道为特色;江西卫视大力引进独播电视剧,并推出了娱乐节目“明星面对面”和讲诉人间传奇的“传奇故事”;安徽卫视从最初频道上星后推出的“电视剧大卖场”到现在的“剧行天下”,建立起了“女性剧场”、“男性剧场”、“海外剧场”等八大电视剧播出栏目,其“第一剧场”更是推出电视剧三级联播的栏目,以播出独家剧、首轮剧为主;这些内容上的特色定位让这几家电视台在全国卫视频道中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湖南卫视更是异军突起,以“快乐”为品牌,通过市场化运作成功策划了多档娱乐节目,形成了以娱乐为鲜明特色的地方电视媒体,收视率一路飙升,探索出了一条以特

色取胜的传媒产业化道路,尽管湖南卫视以娱乐节目为主打,甚至于大胆调整了黄金时段的新闻、电视剧类节目,让位于娱乐节目等做法也让业内人士多有诟病,但湖南为卫视的成功无疑为地方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

第二,差异化选择反而可能带进模仿与雷同的误区。在如今科技与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内容差异化的做法使各家电视传媒尽管使出浑身解数,仍难标新立异,一档新栏目刚一推出,甚至尚未出炉,就可能被同行迅速复制,甚至后来者居上,推陈出新率先抢占市场。随着湖南卫视的黄金栏目“超级女声”2004年、2005年、2006年的持续升温,进而再度引发了央视、上海卫视纷纷跟进大办娱乐节目,央视的“梦想中国”、上海卫视的“好男儿”等选秀类节目为了争夺市场,海选时间竞相提前,整档节目历时越来越长,以至国家广电总局不得不出台相关规定限制此类节目的时间长度。

二、云南电视媒体发展的模式探讨

云南卫视是全国第一家上星播出的省级电视媒体,也曾制作出专题片《关肃霜》、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这样的优秀节目,2004年经过第二次改版后,云南卫视确定了“红色印象云南卫视”的主题定位,保留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权威信息,贴近百姓生活的“云南新闻”,开出以宣传云南丰富的民

族文化,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为主打内容的“快乐大蓬车”“经典人文地理”“走遍云南”等栏目。然而在全国传媒产业激烈竞争、蓬勃发展的背境下,云南电视传媒近几年却一直没能实现突破性发展,要想在全国五十多家省级电视台、两千多个电视频道中脱颖而出,挤身于省级电视台的前列,持续稳定地提升在东南亚国家的收视覆盖率,不是仅靠阶段性地制作几个精品节目就能做到的,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云南电视传媒产业发展作出探讨:第一,明确品牌战略定位,建立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链。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也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人文文化资源,这些构成了云南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这一宝贵资源不仅为云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云南“发展旅游大省”的经济发展定位,云南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已名列前茅,云南传媒产业应该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的背景下,改变以往“红色印象”的模糊定位,明确定位在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内容特色,成为云南经济与文化建设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着力开发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大众都更了解云南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因此而更珍惜我们美丽的家园,建立一种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传媒经营理念,并让这一理念深入影响广大受众,进而树立一种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意识。这样的理念无论是从内容特色定位还是产业经营定位都将是云南传媒所特有的,也才是其它省市电视传媒所无法效仿的。

目前中国电视传媒普遍存在频道多、内容少、剧集重复播出的共性,一些不走高端,旨在迅速锁定特定人群,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眼球,盲目追求收视率的节目,收视率高了可是却难免流于低俗。近来,中央电视台将其经营战略方向确定为“绿色”化品牌经营,提出“绿色收视率”,其主要目的是想建立起一种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理念,作为中国官方主流媒体,央视无疑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创作高品质节目,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责任,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倡导绿色、健康的社会环境。央视这一理念的提出恰巧进一步映证了建立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是中国媒介共同的、长远而理性的选择。云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更是理所应当促使云南传媒选择这样一条经营思路,这样说并不是说云南传媒就应该亦步亦趋跟在央视后面,云南有全国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发挥优势,这就是云南电视传媒的内容差异化。

第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融资瓶颈。挣脱体制约束,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换言之就是将电视传媒这种事业性很强的媒介进行企业化运营,湖南广电、上海文广都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在产业化过程中融资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国内传统媒体主要资金来源依靠广告收入,如何整合广告资源,集中力量,突出优势,打造特色成为传媒产业化的必经之路。云南一台六频道,除了上星频道云南卫视,还有都市频道,娱乐频道、生活资讯频道、电影频道、公共频道等,各频道均开出了特色节目,但客观

上造成了信息资源分散,而能在全国拥有一定覆盖面的云南卫视除了兼顾全局的新闻节目外,至今仍缺少能牢固锁定一定受众群体的栏目,甚至很少有原创性的节目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或者是有原创节目获得专家和受众的好评,却无法将其进行内容上的延伸和经营方式上的扩张,从而不能将其发展成为一个能长期吸引受众的节目,更无法进行可持续经营。

以节目带动广告,打破融资瓶颈。一个频道电视节目的安排不是简单地做成一个面面俱到的大拼盘,而是要充分考虑到该地方所特有的区域性,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特征,背靠中国广大受众这一大市场,弄清什么是受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和感兴趣的内容,在不背离社会主流传媒导向责任的前提下,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对电视节目进行多渠道、项目化经营,用市场手段运作。一些成功的范例无不遵循了这样的运作模式:由投资公司、专业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知名企业与电视传媒共同策划和运作一个高品质的节目或是一个活动。

第三,从节目入手,进行内容与技术创新。目前电视媒体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往往成功节目的影响力超过了频道的影响力,这显然与电视媒体应该提供多元化服务、兼顾教育、信息传播等发展方向形成了悖论。然而对于云南传媒业,目前仍无法拥有相当规模的市场覆盖面和相当数量及稳定的受众群体来说,制作出一两个或几个拳头节目是现实的选择。首先,开发新节目,或是如何增加现有一些节目的亮点,例如增加“经典人文地理”的原创

内容,而不是靠简单引进央视或国外一些优质节目内容来播出。其次,提升节目品质,只有进行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电视传媒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将成为现代科技的艺术载体,科技可以改善传媒,甚至可以创造新的传媒,内容与技术舍弃任何一方面,都将是独脚跳舞,无法满足受众对信息与视听享受的要求。节目制作精品化更需要技术上的创新,现在各地方台均大上地方方言新闻、方言剧等节目,对于满足地方市场需要是有好处的,但是,除非是这类节目的精品,否则其传播面和影响力必竟有限。云南电视台拍摄的《老君山》取裁于丽江西部海拔4300米的老君山,冰峰峭壁、清溪碧湖、密林繁花,整部片子没有解说,以背境音乐充当了叙事主线,采用高清晰拍摄手段,画面优美,征服了广大观众,获得了海南、三亚、Sony“高清杯”优秀片的荣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制作精品节目,那么云南卫视现有的栏目“走遍云南”要想在全国,甚至国际上赢得市场是完全可能的。

责任编辑:一云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 由此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 包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 以其独特、生动、多样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 30年来, 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步伐, 云南的民族文化建设也一步步向纵深方向发展。自 1996年云南省六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以来, 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从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 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 才能尽早实现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 一、历史:30年来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一定的文化形态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生长出一定的、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形态。改革开放 30年来, 我国的文化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世纪 90年代初。 1978年 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呼唤社会文化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也由高度集中的、有计划发展国有文化的模式向文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调整艺术部门和艺术团体的布局, 以及“ 双轨制” 的改革方式, 使文化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认同, 标志是 1989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 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1](P23 第二阶段:上世纪 90年代—— —本世纪初。 1992年, 党的十四大召开, 促进了文化体制的改革。继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之后, 2000年 10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在当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产业的思路。

组建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可行性报告

组建××××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可行性报告 一、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的必要性 1、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的需要。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将迅速发展,并成为国内的支柱产业;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将成为输出性产业。目前,我省人均GDP已经接近800美元,且居民收入水平连年持续提高,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加,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省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因此,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带动作用,企业投资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的需要。 2、整合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需要。云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同时,经过多年的投入,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资产。但是,我省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的手段,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项目带动作用不强,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欠佳。因此,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是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我省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类型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需要。 3、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需要。我省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很大,但是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承贷能力严重不足,抵押、担保等瓶颈问题突出,投、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

颈,强烈呼唤来自市场方面的金融支持。因此,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是引导、聚集、整合社会资金,扩大对文化产业投资的需要。 4、文化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自2003年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省顺应文化体制改革趋势,在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打造了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云南响声》等均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并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是,与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和市场发展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外,财政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手段仍显单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不够,没有可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因此,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既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引进财政支持方式的必然要求。 5、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战略需要。近几年,在全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大好的背景下,我省国有企业发展迅速,效益明显提高,企业积累快速增加,部分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烟草业、旅游业、治金化工等行业均排在全国同行业前列。但是随着资源消耗的加快,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系今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其中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并且在我省正在迅速成为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起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投资文化产业,是我省大中型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可行方式。

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怎样立足与发展

研究·融合与发展 42 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怎样立足与发展 摘 要: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面临着受众分散化、收视率下滑、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匮乏和商业广告收入大幅减少等发展瓶颈。电视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从打造优势节目、延伸媒体途径、优化商业广告格局和建立媒体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入手,提高节目收视率,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10-042-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2e19040779.html,ki.11-4653/n.2018.10.012 文/张中峰 当下,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为新媒体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冲击着电视媒体的发展。融媒体时代,延伸了信息的传播途径,为受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讯。电视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借鉴融媒体的优势,打造优势品牌,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1.融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1.1融媒体的涵义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媒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各有各的优势,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期媒体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融媒体,是指各式各样的媒体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整合各类媒体的优势资源,以发挥最大效用的新型媒体。融媒体打破了各类媒介间的藩篱,实现各媒介的优势互补,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 1.2融媒体的特征 1.2.1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融媒体时代,最突出和鲜明的特色就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既融合了传统媒体单一的文字化和图片化的传播方式,又融合了新媒体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融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一方面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文字化、图片类和视频性等形式的信息都能被有效传播,而且能切实带动受众的多感官参与,丰富了受众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信息接收端的多样化,受众能通过手机、电视、iPad等媒介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实现了信息的跨地区性发展,提高了信息的即时性。 1.2.2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要求 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人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日益增强。融媒体时代,要时刻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受众不单单只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更应凸显受众参与权。而且,受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受众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性,这就要求融媒体切实了解受众的需求,提高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3与受众的互动日益频繁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依托电视、报纸等媒介被动、机械的接收信息;但融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藩篱,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得以实现,使受众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了可能,受众的言论自由得到彰显,激发受众的热情和积极性。 2.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发展的瓶颈分析 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发展的瓶颈主要从受众分散化,收视率下滑,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匮乏和商业广告收入不乐观,影响电视媒体运转等方面展开分析。2.1受众分散化,收视率下滑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主要依托电视、广播和报刊等途径获取信息,受众相对较为集中。伴随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有力地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为受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声情并茂的信息资讯,带动受众的多感官参与。互联网的普及和日常化,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的发展,为大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能随时随地检索到自身所需的各类信息,能有效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融媒体的发展使电视媒体的受众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分流了原本属于电视媒体的那部分受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视媒体收视率下降,受众纷纷将视野转向新媒体,不利于电视媒体的发展。 2.2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匮乏 融媒体的发展,冲击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导致电视媒体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市场影响力逐渐弱化,电视媒体行业呈现出不景气的现象。电视媒体收视率的不断下滑,使电视媒体从业人员产生危机感,进而导致电视媒体行业人才不断流失,人才纷纷转向市场前景广阔的融媒体行业,不断加剧电视媒体行业专业人才的匮乏,不利于电视媒体的可持续、长远发展。无论何时何地,专业性人才都是行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人才的匮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回顾与分析

云南文化产业研究进程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研究工作同步。 1996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委会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大省”。云南省委宣传部随即把筹办首次研讨会的工作交给了云南省社科院,1997~1998年长达近2年的会议筹备期同时也就是研究期。1999年1月召开“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研讨会”,199 9年9月出版会议文选《走向21世纪的云南民族文化》[1],均有1/3的力量用于文化资源开 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并视之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 2000年8月,“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第二次高级研讨会暨云南文化产业展览洽谈会”召开,明确提出了“民族文化产业兴,民族文化大省立”的口号。以此为标志,云南文化产业研究开始独 立走到前台,在2000年8月国家文化部于西宁召开的全国“西部文化工作座谈会”上,在2000年10月文化部和北京市于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引起了外界关注。从此,云南文化产业研究以鲜明的“西部视角”为特色,在国内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2004年4月11日,配合“云南文化北京系列宣传活动”,“云南省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 业,建设文化大省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2004年10月25日,配合“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 介周”活动,“滇沪合作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图书馆召开。至此,文化艺术繁荣的“云南现象”,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开始由研究界的概括转为公众社会的话语。 一、研究工作的主要方面 云南也和全国其他省区市一样,近年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产业研究有来自政界与学界 两股力量,这两股力量的协同和交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决策性、应用性研究 1.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文件的研究起草。2000~2001年,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委政策 研究室、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和云南省社科院联合组成起草小组,连续研究起草了《云南民族文化 大省建设纲要》、《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方案》、《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2]等一系列文件,或行文公布或审定刊发,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纲领性、规划性文献,其中均有相应的篇幅涉及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和规划。 2.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2001~2002年,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云南省委宣传 部和云南省社科院联合组成研究小组,研究并草拟出《加快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两份草案,由于宏观条件不成熟,未能正式成文,但作为决策咨询研究 的一种基础性准备,为以后的工作延续创造了条件。 3.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2002~2003年,云南省社科院文化开发研究中心接替原民 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先前工作职能,承担起省委宣传部部署的“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研

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及其发展

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及其前景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20111070139 李斌 摘要:花卉业作为一种高效农业产业,在农业及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在美化城市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观光旅游、促进情谊交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云南花卉产业现状的优势劣势,并设计云南花卉产业未来所应该前行的道路。 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前景 花卉不仅是构成现代环境不可缺少的特殊媒介物,而且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社会品位和思想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花卉业既是传统农业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新的兴产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花卉业作为一种高效农业产业,在农业及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下主要讲述云南花卉产业现状的优势劣势,并设计云南花卉产业未来所应该前行的道路。 1.云南花卉产业的现状 1.1概述: 云南自九十年代初进行商品花卉开发至今,花卉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1999 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5935亩,90%以上的产品销往全国37个大中城市,拥有全国40%左右的鲜切花市场,并开始规模化进入东南亚、东亚市场,已形成以温带鲜切花生产为龙头,以昆明为中心,向各地扩散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云南鲜切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25万平方米的自控温室大棚;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拥有全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和一些自发性的花卉交易市场,如昆明尚义街鲜花批发市场、宜良端午节花市等。全省共有花卉生产企业283家,其中鲜切花生产企业79家,约10000户农户从事花卉生产。 1.2 优势:

1.1.1 种质资源优势 云南北高南低的地势,错综复杂的地形,印度洋西南季风、南太平洋东南季风及青藏高原气团的交替影响,形成了包含从热带到极地各种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云南素有植物王国的美称,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拥有1 7000种高等植物,野生观赏植物有2500多种,八大名花享有盛名,还有众多的国兰野生种,是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子基因库,这也是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优势。 1.1.2 气候资源优势 云南省地域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具有可周年生产花卉的优势,同时在品种结构和上市时间方面调剂的余地很大。境内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大的灾害性极端气候,特别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更是四季如春,十分有利于鲜切花周年种植和均衡生产,是我国少有的鲜切花生产的最适宜区,世界上主要的鲜花类在这里都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1.1.3 人力资源优势 花卉是鲜活产品,花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云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2002年全省乡村劳动力1990.44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750万人,占总劳动力的37.68%。 劳动力充足,加上地方特色花卉产区种植花卉史历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种花技艺和经验,因此在花卉产业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保证了花卉成本的降低,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也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花卉产业,这也为云南花卉的产业化提供了条件。加之云南省土地、人工资源廉价而丰富,构成了云南省发展花卉产业的综合资源优势。 1.1.4 区位优势

云南花卉产业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云南花卉产业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二〇一四年月日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系别: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论文题目:云南花卉产业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二)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写作能力。 (三)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扩大专业知识面,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力求在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外文应用、计算机处理、撰文论证、文字表达等方面加强训练,实现所学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毕业论文(设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份量适中。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内容文题相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合乎逻辑;概念准确,语言流畅;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自圆其说。 (四)毕业论文(设计)应当反映出学生查阅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五)毕业论文(设计)书写格式规范,符合《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 指导教师(签字): 主管院、系领导(签字): 年月日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资料讲解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 文化产业融资是指经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经营发展目标而采取各种融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文化产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有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以下简称IPO)和私募股权融资(PE,以下简称PE)。 自2010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文化产业中的各项金融扶持与创新举措明显加快。2012年,为全面发展文化产业,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各项利好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业金融体系,积极引导、鼓励投资者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投入。众多投资机构纷纷涌入文化产业,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长高6.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已经达到3.48%,按照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加0.2%,而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达5.5%。 2013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统计局数据显示,文化传媒的财政拨款为636,828.28万元,占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额的92.7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类型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展,资金不断充裕,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其投融资体系建设也迎来新的机遇。全国各大银行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所投资规模涵盖了互联网、文化旅游、影视制作、网络游戏等各类型文化行业领域。其中,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对其投资金额高达1442亿元,比上一年度新增约330亿元,增幅达30%,是全行业中融资增长最快的领域。而其他一些商业银行也表示出对文化企业的青睐。在第二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峰会上,民生银行分别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业传媒

浅析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趋势

浅析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趋势 发表时间:2018-01-08T15:00:13.540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1月作者:关宏宇[导读] 本文我们首先分析电视传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电视传媒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电视传媒业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近30年来,中国电视传媒改革对媒体性质的认识,媒体报道理念以及方式还有节目制作以及播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在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都会制约着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本文我们首先分析电视传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电视传媒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电视传媒趋势方向 在各种传媒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电视传媒在激烈的竞争中显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当网络传媒不断兴起的时候,电视传媒便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只有电视传媒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危机才能寻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朝着正确的趋势去发展。 一、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问题所在 1、集团化改革难以推进 集团化是目前电视传媒产业中谈论的最多的,很多地区都在实行电视传媒集团化发展,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电视传媒产业集团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给电视传媒产业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危机。各地方电视台在集团化的进程中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这样在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情况下进行分离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至此电视传媒产业集团化改革夭折。 2、专业化频道和公司化运作艰难 在中国电视界,专业频道不专业,每个电视台都是千篇一律。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电视台是按照专业频道设计,但是从客观来看,专业频道并没有体现出专业的水准来,很多电视台打着专业频道的幌子,但是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这样的趋势还能够从一些电视台所述各个频道之间看出来。由于这种现象的滋生,各大电视台的经营已经出现困难,很多电视台甚至连工资都难以发出。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实际上的创新,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公司,都一样难以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3、市场化要求下求生存 中国电视传媒业拥有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征,这让中国传媒一直处于一个只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的境地,也就是说,它有事业单位的义务,但是却不能享受到事业单位的权利,有企业的义务,但是也不能享受企业的权利。中国传媒业不得不在事业和企业之间小心翼翼的寻求生存的机会,但是却忽略了发展前进才是生存的根本。对于中国电视传媒业来说,仅仅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求生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来增强电视传媒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电视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中国广电传媒集团化进程还处于一个初始化的发展阶段,借鉴西方传媒产业的发展,要先做强然后再做大,要把广播影视作为发展的主业,大力扩展其他相关的产业,增强广电集团核心的竞争力,实现跨行业 ,跨媒体 ,跨地区的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进行多元化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能够在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电视传媒产业来说,集团化的发展时间太短,目前采用的都是系列化的整合构建模式,但是作为行政联合的产业,电视传媒产业要想做好集团化的工作,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如果集团化的发展进程过快,就会产生主业发展能力不强,增加了经营的风险。所以以主业为主,采取多元化的经营发展模式是集团化发展的基。 2、促进频道的专业化进程 从客观山说 ,每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电视台的专业化和创新的能力是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还是会存在专业和创新上的欠缺,这主要还是因为媒体盈利模式发生了问题,媒体盈利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者是节目,这时有具体定价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收视率,简单来说就是广告,而广播电视媒体的盈利主要依靠的是广告,这是我国电视媒体缺乏专业化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在。但也正因为如此,各大电视台才会陷入一个经营的困境,我们只有走出这个困境才能建立完善的电视台经营发展的制度,改变现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大胆创新,增加电视节目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充分利用电视传媒的第一次销售,让电视节目更加的有吸引力,同时将第二次销售并存发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才能让电视传媒产业发展更加健康。 3、根据市场需求, 实现企业化的管理 电视产业企业化经营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在中国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所以很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还需要大力的去学习,要结合中国传媒市场产业的发展,实现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首先是合理的配置资源。目前我国电视产业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了电视节目资源,潜力资源以及人才资源,但是这些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所以为了提高电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要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合理的利用电视节目,发挥潜力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电视传媒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纵观目前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状况 ,似乎是危机四伏,存在着很多的的挑战,但是对于中国电视传媒业来说,这些挑战也意味着电视传媒产业还有更高的发展空间,我们只有积极的面对挑战才能寻找到发展的机遇,为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寻找到更多的生机以及更强的生命力。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并不能让人满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电视传媒产业一定能够升级成为中国传媒的主体地位,成为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领军者。参考文献: [1]中国电视传媒管理创新探析[J]. 刘春. 科技管理研究. 2009(06) [2]贵甘联盟对中国电视传媒的影响[J]. 袁方. 广告人. 2008(10) [3]中国电视传媒业走向成熟[J]. 阿祥,小刀马. 中国有线电视. 2003(02) [4]谁来整合中国电视传媒?[J]. 王正伦. 南风窗. 2002(06)

云南文化产业

云南文化产业 云南已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梯队 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依托具有优势、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找准定位,才能准确探寻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实现差异化竞争。10多年来,云南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努力实践并遵循了现代社会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充分挖掘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托快速增长的本土文化消费市场和旅游产业带来的外部消费市场,找到了被媒体和学术界概括为“云南现象”、“云南经验”的特色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2012年,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1%,成为西部地区惟一一个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的省份,与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并肩,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第一梯队。 26个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主体内容。与东部中部地区以都市、历史和现代文化为主体内容不同,以民族文化内容为特色的版权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民族演艺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珠宝玉石产业体现了云南文化产业的特色,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点业态。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因 26个世居民族的文化生活,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因。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云南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各民族群体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在云南,文化产业以其活跃于民间、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产能效应,当之无愧地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其乐民、育民、富民,促进保护、传承、传播,提升民族地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巨大潜能在不断被挖掘和发挥,与之相应的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古村古镇、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名村等,构成了云南文化产业特别赖以发展的集聚空间和创意舞台。 随着本土与外部市场关联促动、相互构建的深化,26个世居民族的文化生活顺势应时与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创新、艺术生产、大众消费实现对接,地方性文化空间得到拓展,文化遗产、茶马古道、藏民家访、主题客栈、农村演出户、文化大院、国家公园等成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进入消费语境后得以展示、销售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必要空间,在“他者”对异文化的想象追寻和体验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注定成为地方性知识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工具。 特色,决定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创造力、竞争力,也决定了对云南文化产业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于数字层面,而要落脚于特色文化产业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起步于民间,发展于民营” ,通过广大 农户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效益比较分析,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地区选择了花卉生产种植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品种,10 多年来 一个新的农业种植品种---- 花卉已经成为云南农业种植业新的经 济增长点,呈现出勃勃生机,产业前景明朗。 一、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云南花产业起步之时,只有几亩地、几万元的产值,发展到 1994 年,以呈贡县花农为主的花卉种植面积为6000 亩,鲜切 花产量达到 2.1 亿枝,已排全国第一。 从二十世纪90 时年代中期开始,特别在近10 年的发展过 程中,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 深化,花卉产业开始从农户自发进行种植业调整,逐步转向政府 引导、企业参与的新格局,国家、省政府及省花卉产业联合会, 审时度势,高度重视,积极培育花卉产业,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使云南花卉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导的新格局。 云南花卉产业经过10 多年不懈努力的发展,截止至2005 年末,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4 万亩,花卉总产值60 亿元。鲜切花产量36 亿枝,鲜切花产量连续 12 年全国排名第一。花

卉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5000 万美元。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体, 盆花、盆栽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地方野生特色花卉等多品种产 业化发展,以花卉企业为主导、花农为主体的生产格局。目前全 省花卉企业1035 家;花农合作组织115 个;从事鲜切花、盆花 及食用、药用、工业用花卉生产种植的农户75662 户。 云南省 1998 —2005 年花卉种植情况单位:公顷 年份 品种1998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年 花卉2146.43402.25671.76262.47864.710600.21426.3223572.23 切花972.81729.11995.12596.23429.74933.05520.145990.24切叶 6.68.730.834.341.437.873.4889.10干花 6.7 5.039.1242.6254.3238.2143.0387.63盆花140.7334.1335.6428.1285.3333.9375.21403.41观叶盆花126.6184.3122.8125.441.260.2128.52143.25盆景36.142.494.398.417.928.5107.36105.19观赏苗木90.2237.9220.3137.1121.5185.14546.216148.62花卉种苗384.771.992.878.960.257.882.63129.32花卉种球118.355.163.047.539.6218.9225.57124.21花卉种子38.756.3772.780.214.045.520.8112.8草坪70.1423.3477.11186.2970.3300.5247.53397.04

云南省文化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庞英姿(1976-),女,江西横峰人,昆明学院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史学与云南经济文化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0期 云南省文化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庞英姿 (昆明学院历史系,昆明650031) 摘 要:近几年,云南文化产业以民族特色主线,强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富有云南特 色的发展之路,在全国形成了“云南模式”现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云南文化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针对这 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云南;文化产业;发展 2009年12月底,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提出了将云南省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 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两强一堡” )的奋斗目标。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 指明了方向。 一、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以“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等方式和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围绕民族特色做主线,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富有云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影视、民族文艺演出、民族特色文化等多层次发展的文化产业和市场。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全省GDP 的5.3%;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全省GDP 的5.9%。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云南文化以其鲜明的文化个性、浓郁的民族特色,不断在中国舞台乃至世界舞台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和震撼,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形成日益为世人瞩目 的“云南现象 ”、“云南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云南带来一系列美誉。 “歌舞云南”。云南各族人民能歌善舞,素有“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之称。傣族的孔雀舞、佤族的木鼓舞、彝族的左脚舞、藏族的锅庄舞等各具特色,彝族的“海菜腔” 、傈僳族的“喉颤”等原生态民族唱法给世人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近年来,在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歌舞资源的基础上,云南歌 舞节目精品迭出,以《云南映象 》、《丽水金沙》、《云南的响声》等为龙头,全省演艺业快速发展,涌现出《勐 巴拉娜西 》、《蝴蝶之梦》、《印象丽江》、《太阳女》等一批极富云南民族特色的歌舞文化精品。原生态民族歌 舞《云南映象》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2004年在全国以 至世界刮起了一场云南旋风,并创下了一场演出收入60多万元的记录。在国内歌坛上,来自云南本土的茸巴莘娜、李怀秀李怀富姐弟俩、香格里拉组合、一窝雀组合等歌手崭露头角,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与此同时,作为云南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先头兵,近几年,云南已有500多个艺术团体、2万余人次演员,到世界30多个国家及地区演出1500余场,有力地把云南民族歌舞文化推向了世界。 “影视云南”。优美自然环境,浓郁民族特色,吸引了众多的影视作品将云南作为拍摄外景地,全省各地也陆续开发建设一批影视拍摄基地,云南成为众多影视导 演青睐的“天然摄影棚” 。2003年以来,云南省已建设成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昆明玉龙湾影视城、保山哀牢 王宫等十大影视基地。而且,全省影视基地数量还在陆续增加中,如著名陈凯歌导演在昆明投资120亿元建设的东方影城和香港导演唐季礼投资30亿元的昆明影视与新媒体产业基地项目现正在建设中。在影视拍摄基地 建立的同时,曾经诞生过《五朵金花 》、《阿诗玛》等国产电影名片的云南,也在影视创作拍摄方面取得了不俗 的成绩 ,《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先后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德拉姆》获得华表奖最佳数字电影奖 、《好大一对羊》荣获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金凤花开》、《滇西1944》、《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题材影视佳作也陆续呈现荧屏,为全国人民奉献上一道一道精神大餐。云南在影视拍摄制作这个最具国际文化产业标志性特质的文化品种上,呈现出一个快速推进、成绩卓著、异军突起的喜人态势。 “节庆云南”。云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庆,如彝族的“火把节” 、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 、苗族的“花山节”、藏族的“赛马会”、景颇族的“目脑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独龙族的“卡雀哇节” 、佤族的“新米节”、苗族的“盘王节”等民族节5 51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花卉产业的发展“起步于民间,发展于民营”,通过广大农户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效益比较分析,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地区选择了花卉生产种植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品种,10多年来一个新的农业种植品种----花卉已经成为农业种植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呈现出勃勃生机,产业前景明朗。 一、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花产业起步之时,只有几亩地、几万元的产值,发展到1994年,以呈贡县花农为主的花卉种植面积为6000亩,鲜切花产量达到2.1亿枝,已排全国第一。 从二十世纪90时年代中期开始,特别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花卉产业开始从农户自发进行种植业调整,逐步转向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新格局,国家、省政府及省花卉产业联合会,审时度势,高度重视,积极培育花卉产业,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使花卉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导的新格局。 花卉产业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的发展,截止至2005年末,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花卉总产值60亿元。鲜切花产量36亿枝,鲜切花产量连续12年全国排名第一。花卉产品

出口创汇额达到5000万美元。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体,盆花、盆栽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地方野生特色花卉等多品种产业化发展,以花卉企业为主导、花农为主体的生产格局。目前全省花卉企业1035家;花农合作组织115个;从事鲜切花、盆花及食用、药用、工业用花卉生产种植的农户75662户。 省1998—2005年花卉种植情况单位:公顷

省1998—2005年花卉种植情况趋势图 单位:公顷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本表、图引自省花卉产业联合会编著《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与研究》及2004年、2005年《省花卉产业统计报表》) 2、省花卉产业发展区域布局概况 省花卉产业发展初期,花卉生产主要集中在以呈贡为主的滇中局部地区,种植品种也相对单一,基本上是温带鲜切花。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结合传统的生产基础、资源、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遵循适地适栽的原则,花卉产业初步形成相对合理的区域布局: (1)滇中地区形成了以、、、为主的温带鲜切花片区,这个片区是花卉产业的特色区域; (2)滇南地区宣传了以西双版纳、及元江、峨山为主的热带花卉及配叶植物片区;

云南花卉出口状况

云南花卉出口状况 多年来,云南省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下,花卉产业在产业化、规模化、优质特色花卉研发创新能力、制度保障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增强,不仅创造了闻名于全国的“云花”品牌,而且形成了以昆明、玉溪等滇中地区种植玫瑰、康乃馨、百合等为代表的鲜切花种植区域,以大理、保山、楚雄、西双版纳、红河等州市种植山茶、兰花、杜鹃、观叶植物区域,以昭通、曲靖、迪庆、丽江等气温偏低地区的种球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截止2013年上半年,云南共出口的花卉达2875批次,出口金额3045.57美元。产品远销到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地区。 云南花卉与其他省份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利用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的多样性,按循环经济的原理,因地制宜地生产低成本、高效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各类花卉产品。一些花卉企业在栽培上注重施用农家肥,保证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杨月菊有限公司拥有90多亩的玫瑰和绣球花生产设施,每年使用农家肥1, 000多立方,年产玫瑰700万支,绣球花30多万支,产值近400万元。其产品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受到好评,商品出口率这80%以上。而且使用农家肥既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又生产出花苞大、开花期长的优良产品。 虽然“云花”发展态势良好,但“云花”对外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着大问题。 目前,云南鲜切花10%出口到国外,全年外运量约7万吨。“云

花”销往国外本应获得比国内市场更高的利润,但由于物流成本高,许多花卉生产出口企业常常出的越多亏损越大,血本无归。很多分散的花卉小生产由于对各国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在品种选择、生产布局上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常常形成供给高潮与需求高峰期的错位。对新品种的保护认识不足,难以提升产业总体水平,这对“云花”的顺利出口无疑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企业在市场上盲目收购产品,没有认真经过筛选、分级、加工、包装等程序,竞相大量出口,导致花卉产品质量不稳定,出口渠道混乱。 目前云南花卉产业正面临一个大好的发展契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只有结合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组织好生产销售,不断解决号发展、生产、科研、销售等问题,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发优质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花卉种植条件。做好保鲜和物流环节运用冷链运输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和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不断开发和巩固市场,最后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才能保障云南花卉出口不但是量的提升、也达到品质、声誉的提升,保障“云花“对外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鲜切花交易网

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发展对策

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发展对策 发表时间:2019-10-24T16:24:45.97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刘世亮 [导读] 对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电视传媒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 潍坊睛彩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潍坊市 261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凭借自身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如相对互动性强、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等,在传媒领域的作用日益提升。而电视传媒所面临的限制则越来越突出,怎样进行创新,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电视传媒亟需思考的一个话题。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电视传媒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发展研究 1、新媒体内涵简述 新媒体是一种相对性的概念名词,其是与四大传统媒体,即报纸、电视、广播和户外媒体相对,被称作新媒体。在现代传媒产业当中,新媒体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更是在此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较,其拥有更加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加丰富多元化的信息内容及更加迅速的推广速度,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 2、电视传媒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 2.1 电视产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视行业诞生在冷战的期间,最初的使用目的是向人民群众宣传国家的政治制度,传播文化知识以及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由于当时的国民经济十分落后,故而,电视的传播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末的电视节目中,故事片占总播出时间的二分之一,戏剧转播占总播出时间的三分之一,新闻纪录节目、演播节目以及科教节目占总播出时间的五分之一,因此,这个时期的电视节目被称为电视中的“微缩影院”。此后电视产业的发展道路依然十分崎岖,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叶,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即左倾思想的影响),电视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例如禁止播放文艺节目、主要宣传政治时事,因此,电视节目的播出变得十分单一,这给中国电视的发展留下十分深刻的教训和伤痛。 2.2 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视产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是拥有许多的产业链,即广告市场、付费电视市场、电视衍生品市场以及电视购物市场;电视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即开发了更多的娱乐文艺性质的节目、生活服务类的节目以及教育性质的节目,使电视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专业化、工业化、市场化、多元化以及集约化;电视的形式变化很大,从开始黑白电视到有线电视,再到现在的数字电视。 3、电视传媒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电视节目形式是比较固定的,因此就给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电视节目单一、没有新意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制约电视产业在今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电视产业在逐渐退步已经是一个事实情况了。这种情况与我国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以及素质的提高有着分不开的联系,过去老套的电视节目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人们了。对于现阶段的电视产业发展的形式来说,电视产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够起死回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电视产业不断的退步,国内的很多广播电视台都存在着人才流失大、员工离职快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视台在未来的发展。所以,在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广告商推广的广告越来越多,就会致使电视台的业务出现下滑的趋势,电视台的业务受到了影响也就会制约其发展,这对于今后的电视产业的稳定发展也是特别不利的。因此,我们要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电视产业重新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 4、电视传媒的发展策略 4.1转变传统的电视传媒思维 在传统的电视传媒思维中,电视是传播信息的主导者,其传播的内容是由企业安排制作,受众少有话语权、参与权。但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双向传播甚至让受众成为了传播新闻的主导者,影响着整个新闻舆论的导向。因此传统的企业电视要想顺应潮流,与新媒体相融合,首先就要从思维进行转变,将手中作为主导,其需求与选择决定企业电视内容的制作与走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以迎合受众为主丧失自己的个性,企业电视要摆脱固定的模式,打破预设壁垒,在找准定位后,更多参考受众的意见,结合新媒体的特性,来推出直播、现场采访、互动、体验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加强与受众的沟通,增强用户粘性。 4.2实现“互联网+” 现如今“互联网+”成为各行业为之奋斗的目标,无论是政府的简政放权还是企业的科技发展,都开始与“互联网+”靠拢。电视传媒也不例外,要想与新媒体融合,就要了解新媒体背后的依托——互联网。结合互联网,便可以将新媒体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渠道与自身获取信息的渠道相融合,新媒体的时效性与便捷性能够大大增强企业电视获取信息的速度,而传统渠道的严谨性与专业性则可以为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审核与筛选,筛选出有用信息,排除虚假、无用信息,更快更好的将信息传播给受众。 4.2.1发展网络电视 传统电视传媒与新媒体融合的第一步,便是迈进网络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观看习惯,不再拘泥于同一时间等待节目的播出,更多的是随时随地、想看就看。因此企业电视要想与新媒体融合,就要搭建网络电视平台,将丰富的资源整合到网络上,迎合受众的习惯,提高用户的体验。例如乌石化企业有线电视在2017年尝试运行“乌石化网络电视”,在石化电视台节目里得创新高。 4.2.2两微一端的使用 所谓两微一端就是微信、微博与客户端。这是新媒体传播信息最多、影响最广的平台。企业电视可以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来对自己的节目进行造势,同时也可以及时收到受众的反馈信息,对播出的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兖矿电视台在2016年开通微信号“新新兖矿”,平煤神马电视台在2016年建立了手机客户端——“平煤神马新视界”等,都对企业电视的宣传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