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航原理与系统课程实验

导航原理与系统课程实验

导航原理与系统课程实验
导航原理与系统课程实验

091143107龚建鹏付永鹏刘浩116

导航原理与系统课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导航系统的显示数据。

2.熟悉在驾驶舱中导航系统的操作。

3.熟悉导航系统维护过程中系统测试的方法与步骤。

二、实验设备及参考资料

1.航空电子专业课程实验系统。

2.航空电子专业课程实验系统操作手册。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端启动试验系统

1.学生端点击“开始实验”,启动实验系统环境。

2.飞机供电操作

在驾驶舱内视镜,查看头顶板电源控制面板外部电源按键上灯的显示,按压外部电

源按键,接通外部电源,使飞机利用外部电源进行供电。

3.使用ADIRU CDU 面板校准IR1,观察校准结果是否正常。

二)观察导航系统在EFIS的显示

1.测向系统

A)VOR、ADF 系统的显示

通过FCU上的VOR/ADF转换开关选择对应系统的数据显示,调整ND适当的显

示方式,在RMP上设置地面台的频率,观察在ND上指针的变化。

B)ILS 系统的显示

按压FCU 上的ILS按键,调整适当的ND显示方式,查看在PFD上ILS系统的

显示。

2.测距系统

A)无线电高度表的显示

无线电高度表显示在PDF的姿态球下方,可以通过进行RA测试来查看显示。

B)DME系统的显示

显示在VOR或ILS台的下方,测试过程中显示故障的位置。

3.监控系统

A)ATC

ATC系统是用于地面管制人员识别飞机及其信息,因此在记载设备只有系统的

控制面板,而无信息输出。

B)TCAS

通过测试查看显示数据。

C)GPWS

通过测试查看显示数据。

三)系统测试

通过AMM手册查找系统测试方法,并执行操作。

A)MMR

B)VOR

C)ADF

D)DME

E)RA

F)ATC

G)G PWS

H)T CAS

四、实验结果记录

四)一)、学生端启动试验系统

实现方法与结果:

1.按下头顶板电源控制面板外部电源按键“EXT PWR”使的按键上的灯的显示

“AVAIL PWR”为绿色,同时有电压显示。

2.①ADIRU 的校准步骤:

将IRU控制面板上的OFF/NAV/ATT旋钮选到NAV位,此时“ON BAT”等会闪一

下(红色),然后灭掉。然后设置DATA DISPLAY旋钮选到PPOS位,SYS DISPLAY

旋钮选到1位置,在CDU键盘上输入经纬度(例如:N 43°36’8’’ENT;E 1°21’9’’

ENT)。然后系统开始校准。

②相关显示结果:

ADR1,ADR2,ADR3的OFF灯保持off。

ON BAT灯持续5秒亮。之后ALIGN灯亮。

大概40秒后:机长和副驾驶的PDF上由原来的SPD警告旗,ALT警告旗,VS

警告旗,HDG警告旗,ATT警告旗变为正常显示(警告旗消失),高度信息开

始显示出来(实验时显示-1)。ND 上由原来的“MAP NOT AVAIL”到显示正常。

在上ECAM显示器上的记忆栏中显示IRS IN ALIGN >7MN.然后IRS ALIGNED,最后

无显示。

在ISDU 上的显示有经纬度信息。

二)、观察导航系统在EFIS的显示

测向系统

①VOR、ADF 系统的显示:

在EFIS控制面板上选择将VOR/ADF转换开关打到VOR位,选择VOR显示方式

时无指针指示,换成不同频率是也无VOR指针指示(可能地面台的频率设置不

对);

在EFIS控制面板上选择将VOR/ADF转换开关打到ADF位,有ADF指针指示,

指针指向ADF台的方位。

RMP面板:先打开RMP 面板的电源,揭开导航键保护盖接通导航,选择VOR

或ADF方式,旋动旋钮可以选择相应VOR/ADF地面台的频率,通过切换键可

以切换频率。

②ILS 系统的显示:

按压FCU 上的ILS按键,调整适当的ND显示方式,在PFD上显示出航向道和

下滑道的指引。

测距系统:

①无线电高度表的测试显示:

操作:通过在MCDU上进行检测:

行选R1(R2),

然后进入SYSTEM TEST,

后选择YES,

最后RETURN 。

显示:

机长和副驾驶的PDF上底部的边界线从水平线处下移;

无线电高度显示40 feet;

TEST OK 出现在CDU 上;

机长和副驾驶的PDF上底部的边界线上移到水平线;

无线电高度显示0。

②DME系统的测试显示:

操作:在MCDU上选择DME行选键,再选择TEST行选键,再选择START TEST行选键,再选YES,最后选RETURN。

显示:MCDU上DME1(DME2)页面显示;

INITIAL CONDITIONS页面显示;

TEST IN PROGRESS 10S指示;

0到4秒:机长/副驾驶ND上左下角(或右下角)的DME故障旗出现,然后消失RMI 上显示空白;

4到7秒:RMI 上显示短划线;

7到10秒:RMI上显示0.0;

MCDU上显示TEST OK;

三)、监控系统:

ATC系统测试:Subtask 34-52-00-740-054

操作:在MCDU的导航页面上按压行选键ATC1(ATC2);

按压TEST键。

显示:ATC页面在MCDU上显示出来;

ATC/TCAS控制组件上的ATC FAULT 或者FAIL指示灯亮大约两

秒;

最后在MCDU 上显示TEST OK 。

TCAS系统测试:TASK 34-43-00-740-001

1.Job Set UP: Subtask 34-43-00-860-050

a.闭合相关的跳开关(Ref:TAST: 24-41-00-861-002).

b.EIS的启动程序(Ref:TASK 31-60-00-860-001).

c.IR校准程序(Ref. TASK 34-10-00-860-004).

d.在EFIS控制面板上设置模式选择到ROSE位,显示范围为10

海里。

e.在中央操纵台上ATC/TCAS的控制组件有高度报告的功能,则

把高度报告开关打开。

f.在MCDU上选择TEST NAV 页,按NEXT PAGE 两次,直到找到

TCAS的测试页面。

2.确保这些跳开关是闭合的:(Subtask 34-43-00-865-050)

49VU COM NAV/ATC/1

121VU COM NAV/TCAS

121VU COM NAV/ATC/2

3.步骤:Subtask 34-43-00-740-050-B

a.在MCDU 上选择TEST TCAS键

相关结果:a.TEST 页面在MCDU上显示;

b.在机长和副驾驶的ND上显示如下:

一个白色空心菱形有+10的显示;

一个白色实心菱形旁边有下降箭头和+0.2指示;

一个琥珀色实心圆形旁边有上升箭头和—0.2的指示;

一个红色的实心矩形有—10指示;

c.在机长和副驾驶的PFD和ND上显示如下:

V/S的数值带分为三个区:一个灰色和两个红色的;

在机长和副驾驶的ND上,之前的那些符号消失;

V/S的数值带恢复正常显示;

可以听到喇叭里传来的TCAS TEST OK声音;

在MCDU上,TEST OK 显示在界面上。

GPWS 测试:TASK 34-48-00-710-001-A

1.Job Set up:(Subtask 34-48-00-860-059)

a.闭合相关的跳开关(Ref. TASK 24-41-00-861-002).

b.设置头顶板的ADIRS CDU 上的OFF/NAV/ATT开关选到

ADIRU1的NAV. (Ref. TASK 34-10-00-860-002).

c.在头顶控制和指示板21VU上,在GPWS区,确保五个GPWS

开关都是断开的。

d.在301VU和500VU板上设置ND POTENTIOMETER 到BRT位。

2.确保以下的跳开关是闭合的(Subtask 34-48-00-865-057)

121VU EIS/GPWS/115VAC

121VU EIS/GPWS/28VDC

操作:在MCDU上选择到NAV PAGE (Ref. TASK 31-32-00-860-010)

a.按压行选键GPWS;

b.按压行选键CURRENT STATUS;CURRENT STATUS可能有两种显示“AUDIO MENU: 0”和“AUDIO MENU: 1”

c.如果是“AUDIO MENU: 0”显示,则做如下操作测试:

在机长或副驾驶的喇叭控制面板301VU或(500VU)

按压GPWS/G/S按钮,当听到第一次警告时让其保持住5

秒;

显示:

a.在21VU 上GPWS/SYS 的FAULT 灯亮,GPWS/TERR的FAULT 灯亮;

b.在301VU和500VU上,G/S灯亮;

c.在喇叭里有GLIDESLOPE听觉的警告,然后消失;

d.在301VU and 500VU上:G/S灯灭,GPWS灯亮;

e.在喇叭中,PULL UP声音警告,然后停止;TERRAIN TERRAIN PULL UP声音警告,然后停止;

f.在301VU和500VU GPWS灯消失;

g.在LANDING GEAR 控制和指示面板402VU上和TERR ON ND panel 403VU: TERR ON ND上的ON 灯亮;

h.在机长和副驾驶的ND上:TEST PATTERN和琥珀色的TERR TST指示出现。

i.在之前的警告后:以下的警告依次出现:

- GLIDE SLOPE

- PULL UP

- TERRAIN TERRAIN

- PULL UP

- SINK RATE

- PULL UP

- TERRAIN

- PULL UP

- DON_T SINK

- DON_T SINK

- TOO LOW TERRAIN

- TOO LOW GEAR

- TOO LOW FLAPS

- TOO LOW TERRAIN

- GLIDE SLOPE

R - MINIMUMS MINIMUMS (with P/N 102-102

R only)

- TOO LOW TERRAIN

- CAUTION TERRAIN

- CAUTION TERRAIN

- TERRAIN TERRAIN PULL UP

J. 在LANDING GEAR控制指示面板402VU和TERR

ON ND panel 403VU :TERR ON ND 的 ON灯消失;

K.在机长和副驾驶的ND 上琥珀色的TERR TST指示消失;

l.在21UV上,GPWS/SYS的FAULT灯消失;GPWS/TERR上的

FAULT灯消失。

m.在机长和副驾驶的ND上显示:TEST PATTERN 消失。

若为“AUDIO MENU: 1”参考:Subtask 34-48-00-710-067

五)系统测试

通过AMM手册查找系统测试方法,并执行操作。

I)MMR:TASK 34-36-00-740-003

JOB SET UP: Subtask 34-36-00-861-053

a.给飞机通电。(Ref. TASK 24-41-00-861-002).

b.EIS启动程序。(Ref. TASK 31-60-00-860-001).

c.惯导校准。(Ref. TASK 34-10-00-860-004).

d.在RMP1和RMP2上使ON/OFF开关到ON,按压NAV和ILS 开关.

e.在RMP1和RMP2上设置不是当地的ILS频率.

f.在EFIS控制面板上按下ILS键.

g.进到SYSTEM REPORT/TEST NAV 页(Ref. TASK

31-32-00-860-010).

确保以下的跳开关是闭合的:Subtask 34-36-00-865-058:

49VU AUTO FLT/FMGC/1 10CA1

49VU NAV/MMR/1 42RT1

49VU COM/RMP/1 2RG1

BITE OF THE MMR: Subtask 34-36-00-740-052

在MCDU 上行选MMR1(MMR2);

按压SYSTEM TEST 键;

按NEXT PAGE

按NEXT PAGE

按START TEST 键

按YES 键

按RETURN键

按RETURN键

显示在MCDU:

MMR1(MMR2)页面显示出来;

MMR1(MMR2) TEST 1/3 页面显示出来;

MMR1(MMR2) TEST 2/3 页面显示出来;

MMR1(MMR2) TEST 3/3 页面显示出来;

在MCDU 上TEST IN PROGRESS 16S显示;

在机长或副驾驶的PFD 上:

LOC 和G/S 区消失;

LOC 和G/S 红色警告出现几秒;

MASTER CAUT灯亮并有声音提醒;

LOC和G/S区出现;

G/S出现上、下运动,然后消失,LOC 向左、右运动,然后消失;

MASTER CAUT 灯灭,声音消失;

TEST OK 出现在MCDU上;

TEST CLOSE – UP 出现在MCDU上;

J)VOR BITE测试:TASK 34-55-00-740-002

JOB SET UP: a.给飞机通电(Ref. TASK 24-41-00-861-002).

b. ADIRS 启动程序(Ref. TASK 34-10-00-860-002).

c. IR校准程序(Ref. TASK 34-10-00-860-004).

d.在EFIS控制面板上设置:ADF/VOR 到VOR 位;

模式选择开关到ROSE/VOR位;

按压ILS按键。

e.在MCDU上设置:进入到SYSTEM REPORT/TEST/NAV页面;

按压NEXT PAGE 键;

设置VOR1,VOR2台和航道为190度

(Ref. Fig. 501/TASK 34-55-00-991-001)

f.在VOR/ADF/DME RMI上设置VOR/ADF开关到VOR.

确保相应的跳开关是闭合的:Subtask 34-55-00-865-054

49VU NAV/VOR/DME/RMI 12FN

49VU NAV/VOR/1 2RS1

121VU COM NAV/VOR/2 2RS2

开始测试步骤:Subtask 34-55-00-740-051-C

在MCDU上行选VOR1(VOR2);

行选TEST;

行选 START TEST;

行选YES (for the VOR1 test only);

按压YES;

按压RETURN。

相应的显示:

VOR1(VOR2)页面出现;

初始化出现1到3页;

TEST IN PROGRESS 11 S;

机长和副驾驶的PFD上有OM出现直到测试结束才消失;

0到3秒:机长和副驾驶的ND 上有VOR1(VOR2)的警告旗出现;

在VOR/ADF/DME RMI上也有相应的警告旗出现;

3到6秒:机长和副驾驶的ND上VOR1(VOR2)的指针不指示;

在VOR/ADF/DME RMI上VOR的指针保持在3点钟的位置;

6到11秒:机长和副驾驶的ND上VOR的指针出现指示180度;

在VOR/ADF/DME RMI上指针也指示180度;

在MCDU 上MARKER AURAL TONE OK显示;

最后显示TEST OK;

K)ADF 系统测试:TASK 34-53-00-740-003

JOB SET UP: Subtask 34-53-00-860-053

a.给飞机上电

b.ADIRS 启动程序(Ref. TASK 34-10-00-860-002).

c.IR校准程序(Ref. TASK 34-10-00-860-004).

d.在EFIS控制面板上设置:ADF/VOR 到ADF位;模式选择

开关到ROSE/NAV位;

e.在MCDU上进入SYSTEM REPORT/TEST/NAV 页(Re

f.

TASK 31-32-00-860-010),按压NEXT PAGE 键。

f.在RMP1(RMP2)上设置ON/OFF 开关到ON,打开NAV开

关,选择一个ADF频率;(Ref. Fig. 501/TASK

34-53-00-991-002)

g.在 VOR/ADF/DME RMI上设置VOR/ADF选择开关到ADF.

确保相应的跳开关是闭合的:Subtask 34-53-00-865-055

49VU NAV/VOR/DME/RMI 12FN

49VU NAV/ADF/1 1RP1

121VU COM NAV/ADF/2 1RP2

开始测试步骤:Subtask 34-53-00-740-050-E

在MCDU上行选ADF1(ADF2);

行选TEST;

行选START TEST;

行选YES;

行选RETURN.

相关显示: ADF1(ADF2)的页面出现在MCDU上;

初始化情景页1到3页;

TEST IN PROGRESS 13S出现;

从0到6秒:机长和副驾驶的ND 上ADF1(ADF2)的指针消失;

红色的ADF1 (ADF2)警告旗出现;

在VOR/ADF/DME RMI上,指针指示在三点钟的位置;

ADF1(ADF2)警告旗出现3秒;

从6到13秒:机长和副驾驶的ND 上ADF1和ADF2指针指向135度左右;

最后在MCDU上TEST OK 的字样显示出来;

L)DME 系统测试:34-51-00

JOB SET UP: Subtask 34-51-00-860-054

a.给飞机上电(Ref. TASK 24-41-00-861-002).

b.在EFIS控制面板上设置模式选择开关到ROSE 和ARC位

设置ADF/VOR开关到VOR 位;

按压ILS 按键

c.在RMP 1和RMP2上设置ON/OFF开关到ON 位;

设置一个VOR/DME1和VOR /DME2的频率。

d.在MCDU上,进入SYSTEM REPORT /TEST/NAV 页;

e.ADIRS开始程序;

f.IR校准。

确保相应的跳开关是闭合的:Subtask 34-51-00-865-056

49VU NAV/VOR/DME/RMI 12FN

49VU NAV/DME/1 1SD1

121VU COM NAV/DME/2 1SD2

开始测试步骤: Subtask 34-51-00-740-051-B

行选DME1(DME2);

行选TEST;

行选START;

行选YES;

行选RETURN.

相应显示: DME1(DME2)页面出现;

初始化情景页面出现1到2页;

TEST IN PROGRESS 10s出现在MCDU上;

0到4秒:机长和副驾驶的PFD和ND上:DME1(DME2)红色的警告旗在左下角出现然后消失;在VOR/ADF/DME RMI上,左边或右边的窗口是空白的;

4到7秒:在VOR/ADF/DME RMI上距离显示0.0出现;

在MCDU上显示TEST OK出现。

M)R A系统测试:34-42-00

JOB SET UP: Subtask 34-42-00-860-054

a.给飞机上电(Ref. TASK 24-41-00-861-002).

b.做EIS的启动程序;(Ref. TASK 31-60-00-860-001).

c.ADIRS的启动程序(Ref. TASK 34-10-00-860-002).

d.在MCDU上进入SYSTEM REPORT/TEST/NAV页面(Ref.

TASK 31-32-00-860-010).

确保相应的跳开关是闭合的:Subtask 34-42-00-865-056

121VU COM NAV/RAD ALTM/2 1SA2

121VU COM NAV/RAD ALTM/1 1SA1

开始测试步骤:Subtask 34-42-00-740-051

行选LRRA1(LRRA2)页面,进入ARINC TEST 页面;

行选RETURN 键;

相关的显示:在机长或副驾驶的PFD上: 底部的线从水平线向下移动;

无线电高度表显示40英尺;

在测试的最后:在MCDU上NO FAILURE DETECTED出现;

在机长或副驾驶的PFD上:底部的线向水平线方向移动;

无线电高度显示0英尺;

在MCDU上,LRRA1(LRRA2)页面出现在MCDU屏幕上。

五、结束实验

1.确保三套ADIRU的OFF/NAV/ATT的选择电门至OFF位置。

2.驾驶舱断电。

3.整理操作席位结束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 09级 姓名:张文绮学号: 091150022 实验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室号:___田405 实验设备号: 43 实验时间:2010.12.19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一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2. 验证4位运算功能发生器功能(74LS181)的组合功能。 2.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到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1-1所示。其中运算器由两片74181

以并/串形式构成8位字长的ALU。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三态门(74245)和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锁存器(74373)锁存,锁存器的输入连接至数据总线,数据开关INPUT DEVICE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并经过一个三态门(74245)和数据总线相连,数据显示灯“BUS UNIT”已和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内容。 图1-2中已将用户需要连接的控制信号用圆圈标明(其他实验相同,不再说明),其中除T4为脉冲信号,其它均为电平信号。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只需将W/R UNIT 的T4接至STATE UNIT的微动开关KK2的输出端,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而S3,S2,S1,S0,Cn,LDDR1,LDDR2,ALU-B,SW-B各电平控制信号用SWITCH UNIT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B,SW-B为低电平控制有效,LDDR1,LDDR2为高电平有效。 3.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 ZYE1603B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 4.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操作系统原理》信管专业实验指导书资料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指导书 班级: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

目录 引言 (1) 实验题目一 (2) 实验题目二 (4) 实验题目三 (6) 实验题目四 (8) 实验题目五 (10) 实验题目六 (12)

引言 操作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实现原理,对认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十分重要。 操作系统实验是操作系统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试验环节的锻炼使同学们不仅能够对以前的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同时能够通过上机实验,对操作系统的抽象理论知识加以理解,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因此,实验环节是同学们理解、掌握操作系统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实验指导书,根据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设定了相应的实验题目,由于实验课程的学时有限,我们规定了必做题目和选做题目,其中必做题目必须在规定的上机学时中完成,必须有相应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选做题目是针对有能力或感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或上机学时的剩余时间完成。

实验题目一:模拟进程创建、终止、阻塞、唤醒原语 一、题目类型:必做题目。 二、实验目的:通过设计并调试创建、终止、阻塞、唤醒原语功能,有助于对操作系统中进 程控制功能的理解,掌握操作系统模块的设计方法和工作原理。 三、实验环境: 1、硬件:PC 机及其兼容机。 2、软件:Windows OS ,Turbo C 或C++、VC++、https://www.doczj.com/doc/2e17495450.html, 、Java 等。 四、实验内容: 1、设计创建、终止、阻塞、唤醒原语功能函数。 2、设计主函数,采用菜单结构(参见后面给出的流程图)。 3、设计“显示队列”函数,目的能将就绪、阻塞队列中的进程信息显示在屏幕上,以供 随时查看各队列中进程的变化情况。 五、实验要求: 1、进程PCB 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2、系统总体结构: 其中: 进程名用P1,P2标识。 优先级及运行时间:为实验题目二做准备。 状态为:就绪、运行、阻塞,三种基本状态。 指针:指向下一个PCB 。

北航惯性导航综合实验五实验报告

惯性导航技术综合实验 实验五惯性基组合导航及应用技术实验

惯性/卫星组合导航系统车载实验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捷联惯导/GPS组合导航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②掌握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捷联惯导/GPS组合的基本原理; ③掌握捷联惯导 /GPS组合导航系统静态性能; ④掌握动态情况下捷联惯导 /GPS组合导航系统的性能。 二、实验内容 ①复习卡尔曼滤波的基本原理(参考《卡尔曼滤波与组合导航原理》第二、五章); ②复习捷联惯导/GPS组合导航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参考以光衢编著的《惯性导航原理》第七章); 三、实验系统组成 ①捷联惯导/GPS组合导航实验系统一套; ②监控计算机一台。 ③差分 GPS接收机一套; ④实验车一辆; ⑤车载大理石平台; ⑥车载电源系统。 四、实验内容 1)实验准备 ①将IMU紧固在车载大理石减振平台上,确认IMU的安装基准面紧靠实验平台; ②将IMU与导航计算机、导航计算机与车载电源、导航计算机与监控计算

机、GPS 接收机与导航计算机、GPS 天线与GPS 接收机、GPS 接收机与GPS 电池之间的连接线正确连接; ③ 打开GPS 接收机电源,确认可以接收到4颗以上卫星; ④ 打开电源,启动实验系统。 2) 捷联惯导/GPS 组合导航实验 ① 进入捷联惯导初始对准状态,记录IMU 的原始输出,注意5分钟内严禁移动实验车和IMU ; ② 实验系统经过5分钟初始对准之后,进入导航状态; ③ 移动实验车,按设计实验路线行驶; ④ 利用监控计算机中的导航软件进行导航解算,并显示导航结果。 五、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 理论推导捷联惯导短时段(1分钟)位置误差,并用1分钟惯导实验数据验证。 1、一分钟惯导位置误差理论推导: 短时段内(t<5min ),忽略地球自转0ie ω=,运动轨迹近似为平面1/0R =,此时的位置误差分析可简化为: (1) 加速度计零偏?引起的位置误差:2 10.88022t x δ?==m (2) 失准角0φ引起的误差:2 02 0.92182g t x φδ==m (3) 陀螺漂移ε引起的误差:3 30.01376 g t x εδ==m 可得1min 后的位置误差值123 1.8157m x x x x δδδδ=++= 2、一分钟惯导实验数据验证结果: (1)纯惯导解算1min 的位置及位置误差图:

操作系统原理-进程调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进程调度算法的设计,深入理解进程调度的原理。 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进程调度分配处理机,是控制协调进程对CPU的竞争,即按一定的调度算法从就绪队列中选中一个进程,把CPU的使用权交给被选中的进程。 进程通过定义一个进程控制块的数据结构(PCB)来表示;每个进程需要赋予进程ID、进程到达时间、进程需要运行的总时间的属性;在RR中,以1为时间片单位;运行时,输入若干个进程序列,按照时间片输出其执行序列。 二、实验环境 VC++6.0 三、实验内容 实现短进程优先调度算法(SPF)和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RR) [提示]: (1)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 原理:每次调度是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最先进入就绪队列的进程,把处理器分配给该进程,使之得到执行。该进程一旦占有了处理器,它就一直运行下去,直到该进程完成或因发生事件而阻塞,才退出处理器。 将用户作业和就绪进程按提交顺序或变为就绪状态的先后排成队列,并按照先来先服务的方式进行调度处理,是一种最普遍和最简单的方法。它优先考虑在系统中等待时间最长的作业,而不管要求运行时间的长短。 按照就绪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进行调度,简单易实现,利于长进程,CPU繁忙型作业,不利于短进程,排队时间相对过长。 (2)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RR

原理:时间片轮转法主要用于进程调度。采用此算法的系统,其程序就绪队列往往按进程到达的时间来排序。进程调度按一定时间片(q)轮番运行各个进程. 进程按到达时间在就绪队列中排队,调度程序每次把CPU分配给就绪队列首进程使用一个时间片,运行完一个时间片释放CPU,排到就绪队列末尾参加下一轮调度,CPU分配给就绪队列的首进程。 固定时间片轮转法: 1 所有就绪进程按 FCFS 规则排队。 2 处理机总是分配给就绪队列的队首进程。 3 如果运行的进程用完时间片,则系统就把该进程送回就绪队列的队尾,重新排队。 4 因等待某事件而阻塞的进程送到阻塞队列。 5 系统把被唤醒的进程送到就绪队列的队尾。 可变时间片轮转法: 1 进程状态的转换方法同固定时间片轮转法。 2 响应时间固定,时间片的长短依据进程数量的多少由T = N × ( q + t )给出的关系调整。 3 根据进程优先级的高低进一步调整时间片,优先级越高的进程,分配的时间片越长。 多就绪队列轮转法: (3) 算法类型 (4)模拟程序可由两部分组成,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流程图如下: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号 __11503080109____ 姓名 __张致远_________ 专业 __软件工程_______ 学院 _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二0一六年四月二十三实验一基本运算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基本运算器实验 二、完成学生:张致远班级115030801 学号11503080109 三、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原理: 两片74LS181 芯片以并/串形式构成的8位字长的运算器。右方为低4位运算芯片,左方为高4位运算芯片。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出端Cn+4与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相连,使低4位运算产生的进位送进高4位。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可与外来进位相连,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出到外部。 两个芯片的控制端S0~S3 和M 各自相连,其控制电平按表2.6-1。为进行双操作数运算,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数据暂存器DR1、DR2(用锁存器74LS273 实现)来锁存数据。要将内总线上的数据锁存到DR1 或DR2 中,则锁存器74LS273 的控制端LDDR1 或LDDR2 须为高电平。当T4 脉冲来到的时候,总线上的数据就被锁存进DR1 或DR2 中了。 为控制运算器向内总线上输出运算结果,在其输出端连接了一个三态门(用74LS245 实现)。若要将运算结果输出到总线上,则要将三态门74LS245 的控制端ALU-B 置低电平。否则输出高阻态。数据输入单元(实验板上印有INPUT DEVICE)用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其中,输入开关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内总线相连,该三态门的控制信号为SW-B,取低电平时,开关上的数据则通过三态门而送入内总线中。 总线数据显示灯(在BUS UNIT 单元中)已与内总线相连,用来显示内总线上的数据。控制信号中除T4 为脉冲信号,其它均为电平信号。 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单元中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此,需要将“W/R UNIT”单元中的T4 接至“STATE UNIT”单元中的微动开关KK2 的输出端。在进行实验时,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 S3、S2、 S1、S0 、Cn、M、LDDR1、LDDR2、ALU-B、SW-B 各电平控制信号则使用“SWITCHUNIT”单元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B、SW-B 为低电平有效,LDDR1、LDDR2 为高电平有效。 对于单总线数据通路,作实验时就要分时控制总线,即当向DR1、DR2 工作暂存器打入数据时,数据开关三态门打开,这时应保证运算器输出三态门关闭;同样,当运算器输出结果至总线时也应保证数据输入三态门是在关闭状态。 运算结果表

导航原理实验报告

导航原理实验报告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批改日期:年月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控制科学实验室

实验1 二自由度陀螺仪基本特性验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机械陀螺仪的结构特点; 2.对比验证没有通电和通电后的二自由度陀螺仪基本特性表观; 3.深化课堂讲授的有关二自由度陀螺仪基本特性的内容。 二、思考与分析 1. 定轴性 (1) 设陀螺仪的动量矩为H ,作用在陀螺仪上的干扰力矩为M d ,陀螺仪漂移角 速度为ωd ,写出关系式说明动量矩H 越大,陀螺漂移越小,陀螺仪的定轴性(即稳定性)越高. 答案: d d H M ω=? /sin d d H M θω = 干扰力矩M d 一定时,动量矩H 越大,陀螺仪漂移角速度为ωd 越小,陀螺漂移越小, 陀螺仪的定轴性(即稳定性)越高. (2) 在陀螺仪原理及其机电结构方而简要蜕明如何提高H 的量值? 答案:H J =Ω 由公式2A J dm r = ???可知 提高H 的量值有四种途径: 1. 陀螺转子采用密度大的材料,其质量提高了,转动惯量也就提高了。 2. 改变质量分布特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若质量分布的半径距质 心越远,H 越大。因此将陀螺转子的有效质量外移,如动力谐陀螺将转子设计成环状。即在陀螺电机定子环中,可做成质量集中分布在环外边缘的环形结构,切边缘部分材质密度大,可提高转动惯量。 3. 增大r,可有效提高转动惯量。 4. 另外可通过采用外转子电机来改变电机质量分布,增大r 。改变电机定转子结构:采用外转子,内定子结构的转子电机。

4. 增加陀螺转子的旋转速度。 2/602(1)/n s f p ωππ==- ,60(1)/n f s p =- 提高电压周波频率 f ↑——〉n ↑——H ↑ f=400Hz 适当减少极对数 ,如取p=1 适当减少转差率s ,可通过减少转子支承轴承摩擦来实现 2.进动性 (1) 在外框架施加一沿x 轴正方向作用力矩时,画出动量矩H 的进动方 向及矢量M ,ω,H 的关系坐标图。(设定H 沿Z 轴正方向)并在坐标中标出陀螺仪自转轴的旋转方向n 。 b) 在内框架施加一沿Y 轴正方向作用力矩时,画出动量矩H 的进动方向及 矢量M ,ω,H 的关系坐标图。(设定H 沿Z 轴正方向)并在坐标中标出陀螺仪自转轴的旋转方向n 。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系统内存使用统计5

上海电力学院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 实验报告 题目:动态链接库的建立与调用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信息安全2010级 学生姓名:李鑫学号:20103277 同组姓名:无 2012年11 月28 日上海电力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实验项目线程的同步 姓名李鑫学号20103277 班级2010251班专业信息安全 同组人姓名无指导教师姓名徐曼实验日期2012/11/28 实验目的和要求: (l)了解Windows内存管理机制,理解页式存储管理技术。 (2)熟悉Windows内存管理基本数据结构。 (3)掌握Windows内存管理基本API的使用。 实验原理与内容 使用Windows系统提供的函数和数据结构显示系统存储空间的使用情况,当内存和虚拟存储空间变化时,观察系统显示变化情况。 实验平台与要求 能正确使用系统函数GlobalMemoryStatus()和数据结构MEMORYSTATUS了解系统内存和虚拟空间使用情况,会使用VirtualAlloc()函数和VirtualFree()函数分配和释放虚拟存储空间。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实验平台:Visual Studio C++ 6.0 实验步骤与记录 1、启动安装好的Visual C++ 6.0。 2、选择File->New,新建Win32 Console Application程序, 由于内存分配、释放及系统存储 空间使用情况均是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因此选择An application that support MFC。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本次创建。 3、创建一个支持MFC的工程,单击完成。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运算器组成、存储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1 Quartus Ⅱ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Quartus Ⅱ的基本使用方法。 了解74138(3:8)译码器、74244、74273的功能。 利用Quartus Ⅱ验证74138(3:8)译码器、74244、74273的功能。 二.实验任务 熟悉Quartus Ⅱ中的管理项目、输入原理图以及仿真的设计方法与流程。 新建项目,利用原理编辑方式输入74138、74244、74273的功能特性,依照其功能表分别进行仿真,验证这三种期间的功能。 三.74138、74244、74273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1.74138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74244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1. 4.74273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实验2 运算器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工作原理。 2.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3.验证4位运算器(74181)的组合功能。 4.按给定数据,完成几种指定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二、实验电路 附录中的图示出了本实验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8位字长的ALU由2片74181构成。2片74273构成两个操作数寄存器DR1和DR2,用来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DR1接ALU的A数据输入端口,DR2接ALU的B数据输入端口,ALU的数据输出通过三态门74244发送到数据总线BUS7-BUS0上。参与运算的数据可通过一个三态门74244输入到数据总线上,并可送到DR1或DR2暂存。 图中尾巴上带粗短线标记的信号都是控制信号。除了T4是脉冲信号外,其他均为电位信号。nC0,nALU-BUS,nSW-BUS均为低电平有效。 三、实验任务 按所示实验电路,输入原理图,建立.bdf文件。 四.实验原理图及仿真图 给DR1存入01010101,给DR2存入10101010,然后利用ALU的直通功能,检查DR1、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指导

操作系统实验指导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它在计算机中具有核心地位,其作用是对计算机系统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和管理,提供各种强有力的系统服务,为用户创造灵活而又方便的使用环境。一个精心设计的操作系统能极大地扩充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充分地发挥系统中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它涉及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软、硬资源管理的实现原理与方法,内容非常丰富,综合性非常强,并且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地学习效果。 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系统程序设计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系统程序要求结构清晰、合理、可读性好,有准确而简明的注释。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正规系统程序设计能力。 本实验包括下列六个方面: 实验一几种操作系统的界面 实验二进程调度 实验三存储器管理 实验四存储器管理 实验五磁盘驱动调度 实验六文件管理系统 上述每个实验约需要10个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好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参考一些示例,弄清每个实验的思想和实现方法,上机调试通过,不能完全照搬示例。 实验一几种操作系统的界面 1、目的与要求 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应熟悉1~2种操作系统的界面。在熟练使用的基础上,能了解各种命令和调用在系统中的大致工作过程,也就是通过操作系统的外部特性,逐步深入到操作系统的内在实质内容中去。 要求:能熟练地在1~2种操作系统环境下工作。学会使用各种命令,熟悉系统提供的各种功能。主动而有效地使用计算机。 熟悉系统实用程序的调用方法和各种系统调用模块的功能和用法。 2、示例 用1~2种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手段,建立、修改、编辑、编译和运行程序,最后撤消一个简单程序。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系统提供的各种命令和功能。 操作系统可为如下两种序列: (1)Windows 98或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2)Linux或Unix。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Unix操作系统。 Unix是一个分时操作系统,面向用户的界面shell是一种命令程序设计语言,这种语言向用户提供了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三个层次的使用方式。它们是简单命令、组合命令和shell过程。 简单命令:Unix命令一律使用小写字母。 例如:ls -l 显示文件目录(长格式) rm 删除一个文件 cat 合并和传送文件、 cp 复制文件 mv 文件改名 cc 编译C语言源程序 组合命令:shell简单命令可以用管道算符|组合构成功能更强的命令。

实验指导(2015完全版)

操作系统上机实验指导书 (第一版) 闫大顺李晟编著 吴家培主审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4.8

操作系统实验指导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操作系统》课所开的实验。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本课程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通过上机编程,熟悉对操作系统原理,并熟练使用程序接口,并了解如何模拟操作系统原理的实现,从而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领会,加深对操作系统实现方法的理解,与此同时使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也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系统理解与开发能力。这里所列的实验分为必做和选做。具体实验题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课程内容,而且要考虑学生目前的编程能力,要由浅入深。教师可通过运行示例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要求。学生应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与开发环境去完成实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Delphi、C++ Builder,JBuilder由于提供了许多可重用的构件,易于学习、使用,VC++学习、使用困难较多。实验要求尽量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也可以在Linux下完成,由于多数没有专门学习Linux,在其平台下做试验比较困难。实验的硬件要求是能够支持VC++、Delphi、C++ Builder,JBuilder的微机即可。每个学生都独立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自己的实验内容,杜绝学生的抄袭。 实验报告的要求 1. 每位同学准备实验报告本,上机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预习本次实验的内容,事先熟悉与实验有关的软硬件环境。 2. 实验时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爱护实验设备,对于实验设备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 3. 提交实验文件格式:[班级][学号]_[实验题号].[扩展名] 例:计051班学号为03的学生第四个实验的文件名为:j05103_4.c 4. 最终的实验报告按照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程序设计、实现与调试)、实验总结五部分书写,按时上交。实验总结是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疑惑的分析与思考。认真按照要求填写到实验报告纸上。

计算机视觉测量与导航_张正友法相机标定 _结课实验报告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计算机视觉测量与导航 实验报告 院系:航天学院 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姓名:TSX 学号: 任课教师:张永安卢鸿谦 日期:2014.05.13

摘要 人类视觉过程可看成是一个复杂的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也就是指三维世界投影得到二维图像,再由二维图像认知三维世界的内容和含义的过程。信号处理理论与计算机出现以后,人们用摄像机等获取环境图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完成对视觉信息的获取和传输过程,用计算机实现对视觉信息的处理、存储和理解等过程,形成了计算机视觉这门新兴学科。其中从二维图像恢复三维物体可见表面的几何结构的工作就叫做三维重建。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图像采集、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三维重建的理论和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文字识别、工业检测、军事侦察、地理勘察、现场测量和虚拟植物可视化等领域。相机标定是三维重建必不可少的步骤,它包括对诸如主点坐标、焦距等与相机内部结构有关的内部参数的确定和对相机的旋转、平移这些外部参数的确定。价格低廉的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环境、快捷的标定速度和较高的标定精度是现在相机标定研究追求的几大方向。数码相机的标定就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次报告介绍了基于棋盘格模板标定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利用MATLAB的相机标定工具箱,使用张征友算法对相机进行了标定,记录了标定的过程,并给出结果,最后对影响标定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相机标定张正友角点提取内外参

1基于棋盘格标定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1.1基础知识 1.1.1射影几何 当描述一张相机拍摄的图像时,由于其长度、角度、平行关系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无法完全用欧氏几何来处理图像,而射影几何却可以,因为在射影几何中,允许存在包括透视投影的更大一类变换,而不仅仅是欧氏几何的平移和旋转。实际上,欧氏几何是射影几何的一个子集。 1.1.2齐次坐标 设欧氏直线上点p的笛卡尔坐标为(x,y)T,如果x1,x2,x3满足x=x1/x2,y =x2/x3,x3≠0,则称三维向量(x1,x2,x3)T为点P的齐次坐标。当x3= 0时,(x1,x2,0)T规定直线上的无穷远点的齐次坐标。 实际上,齐次坐标是用一个n+ 1维向量来表示原本n维的向量。应用齐次坐标的目的是用矩阵运算把二维、三维甚至高维空间中的一个点集从一个坐标系变换到另一个坐标系。形的几何变换主要包括平移、旋转、缩放等。以矩阵表达式来计算这些变换时,平移是矩阵相加,旋转和缩放则是矩阵相乘,综合起来可以表示为P’=R*P+T(R为旋转缩放矩阵,T为平移矩阵,P为原向量,P′为变换后的向量)。当n+1维的齐次坐标中第n+1维为0,则表示n维空间的一个无穷远点。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四

实验4 进程控制 1、实验目的 (1)通过对WindowsXP进行编程,来熟悉和了解系统。 (2)通过分析程序,来了解进程的创建、终止。 2、实验工具 (1)一台Windows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2)计算机装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6.0专业版或企业版。 3、预备知识 (3)·CreateProcess()调用:创建一个进程。 (4)·ExitProcess()调用:终止一个进程。 4、实验编程 (1)编程一利用CreateProcess()函数创建一个子进程并且装入画图程序(mspaint.exe)。阅读该程序,完成实验任务。源程序如下: # include < stdio.h > # include < windows.h > int main(VOID) ﹛STARTUPINFO si; PROCESS INFORMA TION pi; ZeroMemory(&si,sizeof(si)); Si.cb=sizeof(si); ZeroMemory(&pi,sizeof(pi)); if(!CreateProcess(NULL, “c: \ WINDOWS\system32\ mspaint.exe”, NULL, NULL, FALSE, 0, NULL, NULL, &si,&pi)) ﹛fprintf(stderr,”Creat Process Failed”); return—1; ﹜ WaitForSingleObject(pi.hProcess,INFINITE); Printf(“child Complete”); CloseHandle(pi.hProcess); CloseHandle(pi hThread);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能瞧懂教学计算机(TH-union)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数条基本指令的功能、格式及执 行流程。并可以自己设计几条指令,并理解其功能,格式及执行流程,在教学计算机上实现。 2.深入理解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与组成原理 3.深入学习计算机各类典型指令的执行流程 4.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指令分类等建立具体的总体概念 5.学习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与相关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与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分为: 1、将程序与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2、启动运行后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求什么事; 3、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4、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三.微指令格式: 其中高八位为下地址字段、其余各位为控制字段、 1)微地址形成逻辑 TH—UNION 教学机利用器件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在控制器存储器的地址、 下地址的形成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中的CI3—SCC控制、当为顺序执行时,下地址字段不起作用、下地址为当前微指令地址加1;当为转移指令(CI3—0=0011)时,由控制信号SCC 提供转移条件,由下地址字段提供转移地址、 2)控制字段 控制字段用以向各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使各部件能协调工作。 控制字段中各控制信号有如下几类: ①对运算器部件为了完成数据运算与传送功能,微指令向其提供了24位的控制信号,包括:4位的A、B口地址,用于选择读写的通用积存器3组3位的控制码I8-I6、 I5-I3、I2-I6,用于选择结果处置方案、运算功能、数据来源。 3组共7位控制信号控制配合的两片GAL20V8 3位SST,用于控制记忆的状态标志位 2位SCI,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低位的进位输入信号 2位SSH,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最高,最地位(与积存器)移位输入信号 ②对内存储器I/O与接口部件,控制器主要向它们提供读写操作用到的全部控制信号,共3位,即MRW

导航原理(pdf版)

导航原理(V0.1) 导航贯穿于飞行全过程。正确实施导航,是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对于每一个想要在虚拟战线任务中顺利找到目标,完成任务并安全返航的飞友,熟练的掌握导航技术是必须的。 第一节导航仪表 与导航有关的仪表主要有罗盘和无线电导航仪,罗盘又分为磁罗盘和综合远读罗盘(也叫做转发罗盘),综合远读罗盘实际上是把远读罗盘和无线电导航仪合二为一,比如德机的罗盘中的小飞机就是无线电导航仪的指针,它指向无线电导航台或电台的方位,德机的罗盘外圈的刻度是活动的,跟随航向的变化而旋转,正12点的位置就是当前航向。美国海军飞机的罗盘中的双针就是无线电导航仪的指针,它指向电台方向,单针指示的是当前航向,而美国陆航的指针定义刚好相反,单针是无线电导航仪的指针,双针指示当前航向。苏机的无线电导航仪是单独的,它的使用我们以后再说。磁罗盘实际上跟指南针是一样的,只是它的刻度盘是做在磁体上的,跟磁体一起旋转,因此它只能在水平状态下使用。导航仪表中还包括航空时钟,它跟我们平时用的钟一样,这里就不讲了。 综合远读罗盘(德)综合远读罗盘(美)磁罗盘(美) 磁罗盘(苏)无线电导航仪(苏)

第二节判读航图和导航计算 航图的判读是导航的基础,游戏中的航图,跟我们常见的地图大体相同,所用的图标也很相似,但由于游戏本身的特点,以及我们在飞行中的实际需要,因此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图1 图例图2放大后的图1局部游戏中的航图图标大多与真实地图相同,如浅蓝色不规则线条表示河流,较大面积浅蓝色区域表示湖泊,黑色线条表示铁路,但公路却分为两种,红线表示泥土公路,黄色带棕色边的线表示沥青或水泥公路,大块的绿色区域表示森林,森林间的浅色区域表示草地,不规则的小块黄色区域表示城镇,城镇上面标有城镇名称。图中的蓝色菱形图标表示空军基地。 游戏中的航图跟真实地图一样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且也采用 经度和纬度,图2是放大后的地图,可以看到地图边缘标有经度和纬度, 但游戏中的航图主要采用英文字母和数字来表示位置。图1是我们看航 图时最常用的一种比例,图中经线和纬线交叉将地图划分为一个个区 域,用英文字母代表纵列(经度),用数字代表横列(纬度),两条经线 和两条纬线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因此地图上每一个区域的边长是10 千米。每一个区域可以用字母和数字来表示,如D5、E3等等。图3 区域分划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位置不够精确,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区域分为9个小区,每个小区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以增加精度。如图3,将一个区域(图中为D3)均分为9个小区,用小键盘上的数字键位置进行编号,这样每一个小区就可以这样表示,如D3-1,D3-6。图1中的空军基地,如果用D3来表示,因为D3地区有10×10千米,因此精度很低,而如果用D3-5来表示,由于D3-5小区只有3.3×3.3千米,精度大为提高。 一般的航图显示比例分为两个档次,既每格10千米和每格1千米,而在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地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册

实验一监控程序与汇编实验 实验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节实验室:实验台: (以上部分由学生填写,如有遗漏,后果由学生本人自负) 1、实验目的 1)了解教学计算机的指令格式、指令编码、选择的寻址方式和具体功能。 2)了解汇编语言的语句与机器语言的指令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汇编语言设计程序的过程和方法。 3)学习教学机监控程序的功能、监控命令的使用方法,体会软件系统在计算机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实验平台 硬件平台:清华大学TEC-XP实验箱的MACH部分 软件平台:监控程序、PC端指令集仿真软件 3、实验要求 1)学习联机使用TEC-XP 教学实验系统和仿真终端软件; 2)使用监控程序的R 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E 命令修改存储器内容; 3)使用A 命令写一小段汇编程序,使用U命令观察汇编码与机器码之间的关系,用G 命令连续运行该程序,用T命令单步运行并观察程序单步执行情况。 **代码不得写到0000——1FFF的地址单元中,如有违反将被取消当堂成绩 4、操作步骤及实验内容 1)实验箱功能开关设置及联机操作: 1. 将实验箱COM1口与PC机相连; 2. 设置功能状态开关为00110; 3. 于PC端运行; 4. 按RESET,START键,若PC端出现如下输出(如图所示),则操作成功; 图 2)仿真软件相关操作: 1. 在项目文件夹找到并启动; 图

2. 点击文件-启动监控程序; 图 4.若PC端出现如下输出(如图所示),则操作成功; 图 3)理解下列监控命令功能: A、U、G、R、E、D、T 1. A命令:完成指令汇编操作,把产生的指令代码放入对应的内存单元中,可连 续输入。不输入指令直接回车,则结束A命令(如图所示); 图 2. U命令:从相应的地址反汇编15条指令,并将结果显示在终端屏幕上(如图所 示); 图 注:连续使用不带参数的U命令时,将从上一次反汇编的最后一条语句之后接着继续反汇编。 3. G命令:从指定(或默认)的地址运行一个用户程序(如图所示); 图 4. R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当R命令不带参数时,显示全部寄存器和状 态寄存器的值(如图所示); 图 5. E命令:从指定(或默认)地址逐字显示每个内存字的内容,并等待用户打入 一个新的数值存回原内存单元(如图所示); 图 6. D命令:从指定(或默认)地址开始显示内存120个存储字的内容(如图所示);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报告(终版)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报告(终版)

————————————————————————————————作者:————————————————————————————————日期:

[键入文字] XX学校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学院: 专业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 年3 月

目录 实验1 进程管理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三、实验要求 (3)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4) 五、程序代码 (5) 六、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7) 七.指导教师评议 (8) 实验2 进程通信 (9) 一、实验目的 (9) 二、实验内容 (9) 三、实验要求 (9)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9) 五、程序代码 (11) 七.指导教师评议 (14) 实验3 存储管理 (15) 一、实验目的 (15) 二、实验内容 (15) 三、实验要求 (15)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16) 六、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23)

七.指导教师评议 (23) 实验4 文件系统 (24) 一、实验目的 (24) 二、实验内容 (24) 三、实验要求 (24)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24) 五、程序代码 (26) 六、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26) 七.指导教师评议 (27)

实验1 进程管理 一、实验目的 1. 弄清进程和程序的区别,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2. 了解并发进程的执行过程,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 掌握解决进程互斥使用资源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管道通信 使用系统调用pipe( )建立一个管道,然后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2个子进程p1和p2。这2个子进程分别向管道中写入字符串:“Child process p1 is sending message!”和“Child process p2 is sending message!”,而父进程则从管道中读出来自两个子进程的信息,并显示在屏幕上。 2. 软中断通信 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2个子进程p1和p2,在父进程中使用系统调用signal( )捕捉来自键盘上的软中断信号SIGINT(即按Ctrl-C),当捕捉到软中断信号SIGINT后,父进程使用系统调用kill( )分别向2个子进程发出软中断信号SIGUSR1和SIGUSR2,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信息“Child process p1 is killed by parent!”和“Child process p2 is killed by parent!”后终止。而父进程等待2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信息“Parent process is killed!”后终止。 三、实验要求 1. 根据实验内容编写C程序。 2. 上机调试程序。 3. 记录并分析程序运行结果。

卫星导航定位实验报告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卫星导航定位算法与程序设计》 实验报告 学号: 07122825 姓名:王亚亚 班级:测绘12—1 指导老师:王潜心/张秋昭/刘志平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2015-07-01

实验一编程实现读取下载的星历 一、实验要求: 读取RINEX N 文件,将所有星历放到一个列表(数组)中。并输出和自己学号相关的卫星编号的星历文件信息。读取RINEX O文件,并输出指定时刻的观测信息。 二、实验步骤: 1、下载2014年的广播星历文件和观测值文件,下载地址如下: ftp://https://www.doczj.com/doc/2e17495450.html,/gps/data/daily/2014/ 2、要求每一位同学按照与自己学号后三位一致的年积日的数据文件和星历文件,站点的选择必须选择与姓氏首字母相同的站点的数据,以王小康同学为例,学号:07123077,需下载077那天的数据。有些同学的学号365<后三位 <730,则取学号后三位-365,以姜平同学为例:学号10124455,下载455- 365=90 天的数据,有些同学的学号730<后三位<=999,则取学号后三位-730,以万伟同学为例:学号:07122854,则下载854-730 = 124天的数据。可以选择wnhu0124.14n wnhu0124.14o 根据上述要求我下载了2014年第95天的数据,选择其中的wsrt0950.14n和wsrt0950.14o星历文件。指定时刻(学号后五位对应在年积日对应的秒最相近时刻)的观测值信息如张良09123881,后五位23881,取23881-3600*6= 2281秒,6点38分01秒,最近的历元应该是6点38分00秒的数据。根据计算与我最接近的观测时刻为2014年4月5日6点20分30.00秒。 3、编程思路: 利用rinex函数读取星历文件中第14颗卫星的星历数据并输出显示。对数据执行762次循环找到对应的2014年4月5日6点20分30.00秒,并输出观测值。 4、程序运行结果: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五

实验五线程的同步 1、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Windows系统环境下线程的创建与撤销。 (2)熟悉Windows系统提供的线程同步API。 (3)使用Windows系统提供的线程同步API解决实际问题。 2、实验准备知识:相关API函数介绍 ①等待对象 等待对象(wait functions)函数包括等待一个对象(WaitForSingleObject ())和等待多个对象(WaitForMultipleObject())两个API函数。 1)等待一个对象 WaitForSingleObject()用于等待一个对象。它等待的对象可以为以下对象 之一。 ·Change ontification:变化通知。 ·Console input: 控制台输入。 ·Event:事件。 ·Job:作业。 ·Mutex:互斥信号量。 ·Process:进程。 ·Semaphore:计数信号量。 ·Thread:线程。 ·Waitable timer:定时器。 原型: DWORD WaitForSingleObject( HANDLE hHandle, // 对象句柄 DWORD dwMilliseconds // 等待时间 ); 参数说明: (1)hHandle:等待对象的对象句柄。该对象句柄必须为SYNCHRONIZE访问。 (2)dwMilliseconds:等待时间,单位为ms。若该值为0,函数在测试对象的状态后立即返回,若为INFINITE,函数一直等待下去,直到接收到 一个信号将其唤醒,如表2-1所示。 返回值: 如果成功返回,其返回值说明是何种事件导致函数返回。

Static HANDLE hHandlel = NULL; DWORD dRes; dRes = WaitForSingleObject(hHandlel,10); //等待对象的句柄为hHandlel,等待时间为10ms 2)等待对个对象 WaitForMultiple()bject()在指定时间内等待多个对象,它等待的对象与 WaitForSingleObject()相同。 原型: DWORD WaitForMultipleObjects( DWORD nCount, //句柄数组中的句柄数 CONST HANDLE * lpHandles, //指向对象句柄数组的指针 BOOL fWaitAll, //等待类型 DWORD dwMilliseconds //等待时间 ); 参数说明: (1)nCount:由指针 * lpHandles指定的句柄数组中的句柄数,最大数是MAXIMUM WAIT OBJECTS。 (2)* lpHandles:指向对象句柄数组的指针。 (3)fWaitAll:等待类型。若为TRUE,当由lpHandles数组指定的所有对象被唤醒时函数返回;若为FALSE,当由lpHandles数组指定的某一个 对象被唤醒时函数返回,且由返回值说明是由于哪个对象引起的函数 返回。 (4)dwMilliseconds:等待时间,单位为ms。若该值为0,函数测试对象的状态后立即返回;若为INFINITE,函数一直等待下去,直到接收到 一个信号将其唤醒。 返回值:、 如果成功返回,其返回值说明是何种事件导致函数返回。 各参数的描述如表2-2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