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 风的地质作用

13 风的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风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风的剥蚀与搬运作用

一、风蚀作用的方式与特点

风蚀作用是指风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所携带的砂石进行冲击和摩擦,致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的作用。

吹蚀作用将地面上的碎屑及粉尘吹走。

磨蚀作用对地面岩石的撞击与磨损作用。

二、风蚀作用的产物16672243

8

5

1-风蚀湖;2-风蚀蘑菇石;3-风蚀城;4-风蚀柱;5-蜂窝石;

6-新月形沙丘;7-塔状沙丘;8-沙垄;9-风成交错层

月牙湖风蚀柱

沙漠漆

戈壁滩

风棱石

风蚀城

风蚀壁龛

三、风的搬运作用

(一)风的搬运方式

风的搬运方式有悬移、跃移及推移(蠕移)(推动与滚动)三种。

(二)风的搬运力与搬运量

风的搬运力只有流水的1/30,风能搬运的对象主要是中砂级以下的碎屑。但是风的搬运总量决不能低估。

风的搬运量(输砂量)在过砂面积一定时与风速的立方成正比,因而搬运量随风速增加而迅速增大,加之风为面状搬运,其总搬运量极为可观。

随着我国西部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有东移趋势,仅2000年春季北京地区就发生沙尘暴十余次。据统计,我国沙漠戈壁与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68.9×104km2,目前正以每年增加2640km2速度增长!

(三)良好的磨圆性和分选性

风对碎屑具有高磨圆能力。

高速跳跃的砂粒可冲击推动直径大6倍或重量大200倍的砂粒移动。

悬移颗粒粒度又比跳跃颗粒小得多,它们被风带到更远的地方,在风的吹扬作用下,使它们从砂中干脆利落地分选出来。

第二节风的沉积作用

风的沉积作用:当风速减弱,紊流的上举速度低于砂粒的沉速时,砂粒和尘土便堆积下来,形成风积物包括风成砂和黄土。

一、沙丘与沙漠

第六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六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地下水、泉、地下热水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地下水的赋存、运动及类型;初步掌握地下水潜蚀作用、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地下水的赋存、运动及类型和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溶蚀现象;难点是的地下水的溶蚀和沉淀过程。第一节地下水概述 ——是指地表以下的岩石孔隙中或土层里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冰雪融水、湖泊水渗透到地下而形成的,称为渗透水。此外还有凝结水、埋藏水、原生水等。 一、地下水的赋存及运动条件 ——岩石或土层允许水透过的性能称为透水性。 地下水能在岩石中赋存与运动,是因为岩石中具有一定的空隙。空隙包括孔隙(岩石颗粒之间的空隙)、裂隙(岩石的裂缝)和洞穴(可溶性岩石受溶蚀后形成的孔洞)。 岩石孔隙度越大,含水量越大,透水性越好;孔隙度越小,含水量越少,透水性越差。因此自然界的岩石可分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透水层——能够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砂岩层、沙砾岩层以及裂隙、洞穴发育的其它岩石。其中储满地下水的部分称为含水层。 不透水层——不能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粘土、页岩、岩浆岩、变质岩等。 不透水层对地下水的运动起着阻隔作用,又称为隔水层。

两者之间过渡类型称为半(弱)透水层。如泥岩、亚粘土、黄土等。 二、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1.包气带水(土壤水) ——从地面到地下水面(潜水面)之间的地带(包气带、不饱和带)所含的非重力地下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水等状态存在。 2.潜水 ——埋藏在地面以下,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潜水的表面称为潜水面,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具有潜水流。同时因季节变化而升降,雨季、旱季潜水面的不同而形成一个暂时饱和带。3.层间水 ——埋藏在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承压水——当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被水充满时,就是有了一定的静压力,称为承压水。 自流井——当打井凿穿上部隔水层时,如果承压水的静水压力所达到的水头高度超过井口地面时,则自行喷溢出地表,形成自流井。自流井最适宜的构造类型为向斜盆地和单斜构造。自流水坟地可以分为三个区: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在承压区形成自流井,在排泄区形成上升泉。 三、泉及其分类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负荷地质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与前面各章所讨论的地质作用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运动。是地表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过程称为负荷地质作用。负荷地质作用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负荷地质作用的类型,掌握诱发崩落作用发生的条件和崩积物的特征;掌握滑坡的形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掌握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二、崩落作用 三、潜移作用 四、滑动作用 五、流动作用 重点 崩落作用及崩积物的特点,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难点 负荷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1、原理:地表任何一个物体因地球的重力获得重量,由于物体本身的重量 2、类型:根据负荷地质作用运动的特点可分为 (1) 崩落作用—运动块体的快速、突然的坠落。 (2) 潜移作用—一种长期缓慢的物质运动。 (3) 滑动作用—是先缓慢然后快速的物质运动。 (4) 流动作用—是泥、沙、石块与水份搅和成粘稠的运动。

二、崩落作用 指岩块与基岩的脱落、崩落、沿着山坡滚落,以及在山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一般认为在坡度角大于45°就可以发生崩。 (一) 崩落产生的原因 1、气候条件:高寒气候和干燥的气候条件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易产生崩落。 2、地质条件:脆性的岩石易产生崩落,构造发育的地区也发生崩落。 3、其它条件:雷击、风暴、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引发崩落。 (二) 崩积物的特征 崩积物在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它是一种杂乱无章、无分选性、无磨圆度的混杂堆积物。 崩落作用在地表塑造雄伟峻峭的陡崖,反之,陡崖又加剧崩落作用的发育。 三、潜移作用 是地表松散堆积物或岩层长期缓慢地向坡下移动的过程。主要发育在潮湿的气候区。 (一)土层潜移 堆积在山坡上的土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往下发生缓慢潜移。特点是:短时间内运动缓慢,难以察觉,但长时间内在移动体上可见倾斜的墙、篱巴和“马刀树”。 (二)岩层潜移和岩溶潜移 岩层潜移:主要发生在软硬相间的岩层地区,由于岩层受力不均匀,而产生岩层的潜移。 岩溶潜移:在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溶作用长期持续发育,往往伴随着岩溶潜陷或岩溶塌陷等,从而发生岩溶潜移。 四、滑动作用(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堆积物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过程,称为滑动作用。其移动体亦为滑坡体 (一) 滑坡的基本形态 一个完整的滑坡是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滑床、滑坡鼓丘和滑坡裂隙等要素组成。(见书P 图13—12)。 200 (二) 滑坡形成的因素 1、成因:(1) 岩土的性质—夹有软弱岩层的坚硬岩石和松软的土层,岩层中的断裂。 (2)地形—岩层的倾向与坡向一致时. (3)边坡的稳定性—斜坡坡度超过边坡休止角。 2、诱发因素: (1)人工因素—人类的活动影响。 (2)地震—振动诱发。 (3)火山喷发—火山强烈活动。 (4)水---降雨、地下水。 (三)滑坡的类型:1堆积物滑坡;2基岩滑坡;3浅层滑坡;4深层滑坡;5 顺层滑坡;6切层滑坡。

地质作用分析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拉伸、挤压)、岩浆活动 (火山)、变质作用等三个方面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长江三峡的形成: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流水侵蚀形成。 简要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地处板块交界的断层构造带,岩石破碎,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的。 ☆刚果盆地的形成: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渭河平原的形成: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 ☆冲积扇的形成: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滦河三角洲的成因: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受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钱塘江三角湾: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喇叭形三角湾。 ☆刚果河没有三角洲: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

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较少,中上游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1) 某地近地面气压随高度变化规律? 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 近地面温度高低与近地面气压关系? 在近地面: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3) 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关系? 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关系? 同一高度上: 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 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

2014地质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质学与地貌学》总复习与思考题 绪论部分 1、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做什么? 2、地质学与地貌学、农业地质学、土壤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地质学与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地质学与环境保护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地质学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间有什么关系? 6、地质学在农业生产和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 7、从地质角度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8、讨论地貌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9、地形与地貌的区别? 10、地质学的思维方法或方法论是什么? 矿物和岩石(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矿物、空间格子构造、六面体、晶胞和晶胞参数、胶体矿物、岩石、岩浆、熔岩、岩浆作用、鲍文反应系列、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变质作用、正变质、副变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围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岩浆岩的色率、酸度和碱度、假晶。 2、研究岩石与矿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对你的专业研究有什么意义? 3、矿物中的水有几种形式,在晶体化学式中如何表示? 4、按晶胞参数的晶体分类? 5、在冰糖、金刚石、沥青、煤、水晶、玻璃、方解石、水、冰、空气等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哪些是矿物,哪些不是矿物? 6、矿物的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和光泽度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7、举例说明矿物假象、共生与伴生现象。 8、在野外,你将如何鉴别矿物? 9、如何理解矿物的种类? 10、如何理解晶体和矿物形态? 11、矿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规则? 12、矿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13、如何理解同质多象和类质同像?

14、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15、岩浆岩分类及常见岩浆岩鉴别? 16、岩浆岩的化学成与矿物成分特征? 17、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18、火山作用同人类的关系? 19、岩浆岩的产状? 20、岩石圈被证实是岩浆的巨大的源,为什么?什么力使岩浆向地表上升? 21、岩浆与熔岩有何区别? 22、为什么侵入岩比火山岩的结晶程度高? 23、哪些岩浆岩含有石英? 24、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5、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矿物成分? 26、如何鉴别沉积岩? 27、沉积岩的色素及其研究意义? 28、沉积岩的分类? 29、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 30、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31、比较三大岩的矿物成分? 32、变质岩的类型及常见变质岩? 33、岩石和矿物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如何鉴别粘土矿物?矿肥种类? 34、土和土壤的区别? 35、如何理解土壤的概念? 36、土的物质组成? 37、岩石转化与循环?有哪些影响因素? 38、我国三大岩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9、结晶岩是指什么? 40、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史 1、基本概念: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岩层、化石、标准化石、活化石、生物群落、前寒武纪、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第16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海洋概况 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海洋。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但两者位置、范围、深度、时代、地壳性质、水体性质存在差异有着根本性区别: 1.洋盆是相对稳定盆地 全球四大洋中生代已出现,一直接受沉积。海盆形成时间短,不论是陆缘海还是陆间海,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完善,位置、范围、规模变化剧烈。 2.洋底地壳为洋壳 海底地壳除少量为洋壳(日本海及我国南海部分)外,多数为陆壳或过渡性质地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影响;海域水浅(一般在3000m 以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4.两者水体含盐度、海水温度及运动特征等还有一定差异。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1.海水的基本化学特征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 (2)海水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 (3)海水中含有气体; 2.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 (1)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2)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3)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世界各大洋的一般盐度为33-38‰,平均为35 ‰,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4)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5)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1.海水的温度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且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pptConvertor(免费)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地表及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的影响下,使原来的岩石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1 物理风化作用 地表的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未形成新的矿物。包括: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层裂等。形成岩屑、砂粒等碎屑。 冰冻风化 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的水,当温度下降到0 度以下时就会结冰,体积就会膨胀9.2%对裂隙周围产生很大的挤压力。在零下22度时,每平方公里面积上可产生108kg的压力,致使裂隙不断扩大,岩石破裂成碎块。在高寒地区和温带冬季冰劈作用特别突出。 温差风化 1、温差风化(剥离作用)——由于地面上的温度变化(日温差可达40——60度),以及岩石中各种矿物膨胀系数的不同,就产生了膨胀收缩的差异,天长日久岩石就产生裂隙,小裂隙串成大裂隙乃至网裂隙,导致岩石表层的逐层剥离。这个过程称为剥离作用。 盐类结晶 充填在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含盐分的溶液,如因水分的蒸发减少或增加的变化,会使盐类反复结晶或溶解,这一过程会造成岩石的破裂。 层裂或卸载作用 深部的岩石处于上覆岩石的强大压力之下,一旦因上覆岩石剥去,压力解除,岩石随之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形成平行于地面的层状裂隙。 2 化学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由于化学反应使其发生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形成新矿物。包括水解、水化、溶解、氧化、碳酸化作用等。 (一)氧化作用——空气和水中的游离氧使地表及其附近的矿物氧化,改变其化学成分,并形成新的矿物。 1、硫化物的氧化 FeS2+14H2O+15O2=2(Fe2O3·3H2O)+8H2SO4 2、磁铁矿氧化成赤铁矿 4Fe3O4+O2=6Fe2O3 在地表常形成的铁帽是寻找原生矿物的重要标志。 (二)溶解作用——水是溶剂,自然界中的水总会有一定数量的O2、CO2和一些酸、碱物质,因此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能溶解大多数矿物。 1、石灰岩和白云岩与CO 2、水的作用 2、含硫酸的水的作用 CaCO3+H2SO4=CaSO4+CO2+H2O 3、含碱质水的作用 FeSO4+K2CO3=FeCO3+K2SO4 CaCO3+CO2+H2O=Ca(HCO3)2(重碳酸钙)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在一定条件下,冰川对地表的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要求学生了解冰川的形成与流动特征,掌握冰川的类型和运动的特点;掌握冰蚀作用的特点和产物特征;了解冰川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点,以及沉积物的特征;了解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二、冰蚀作用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重点 冰川的溶蚀作用的特点与产物,冰川的沉积作用与产物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冰川作用的地质学意义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的地区,经长年降雪积聚起来形成冰川。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为高海拔区的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分布在两极的巨大冰盖,占总量的99%。 2、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占总量的1%。 (三)冰川的流动 冰川呈塑性的固体流流动,其速度缓慢。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在同一位置,随着温度降低,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则前缘前进,为冰川的前进。随着温度升高,供冰量小于消融量时,则前缘绝后退,为冰川的后退。 冰期:为寒冷时期(冰进时期)。 间冰期:为温暖时期(冰退时期)。

二、冰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exaration)〕 (一)、刨蚀作用的方式 1、挖掘作用(sapping) 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其原因一方面是冰川的压力,如冰层厚100m时,其压力达90t/m3,可以使岩石压碎;另一方面是渗入到岩石裂隙之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促使岩石崩裂。崩裂的岩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侧随冰体移动。 2、磨蚀作用(abrasion) 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而搬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蚀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2、鳍脊与角峰 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horn peak)。 3、冰蚀谷(glacial valley) 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谷地宽阔、平直。其横剖面呈“U”形。 4、羊背石(sarsen stone)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镲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羊背石可以指示运动的方向。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颇具特色:①它具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③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往往形成“丁”字擦痕。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堕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为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除因冰体不同部分运动速度有所差异,某些粗大碎屑物相互之间可以局部发生摩擦,以及位于冰川底部和边部的碎屑物可以和冰床基岩发生摩擦以外,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 其次,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大陆冰川以冰山的形式伸入高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 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 学时 授课内容 一、海水的动力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重点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海水的动力 1、海水的动力方式 (1) 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 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 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有多种(79 种) 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成份的重在差异。 (1) 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海水中平均盐度为35%。,一般在33%。—37%o之间变化。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 pH值:海水中的pH值在7.5 —8.4之间。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 Eh 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在深度100—200 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 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博士研究生考试大纲(2016年) 一、课程内容简介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包括地质学的学科分类和基本原理,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构成和基本特征,地球的历史和地质记录,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河流、地下水、风、冰川、海洋和湖泊)、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板块理论、岩浆、变质)的过程和产物,以及地球的资源、环境及地质灾害等。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1)地球的基本特征、圈层系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地球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构造运动;(3)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4)地球的资源、环境、灾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其中,地球的圈层系统基本特征和动力地质作用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二、考试范围和基本要点 绪论 地质学、地球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思维方法和地质时空观(地球+将今论古+以古示今);地球的动力系统(外/动力系统,内/动力系统); 第一章地球系统及其圈层构造 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固体地圈):各圈层的基本概念、大气环流(季风、中国季风特征),大气圈组成、运动、分层、大气降温率; 地球表面形态(陆地、海洋地形单元、大地水准面概念); 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内部圈层构造:地球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压力、温度、重力、磁性、弹塑性;地内变化趋势和地球物理异常)。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和圈层构造(波 速随深度变化总体特征;、M和G面、上/下地壳、软流层、岩石圈、地幔转换带、内 /外核);圈层特征(上/下地壳+地幔硅镁层、岩石圈、软流圈、过渡带、、、)。 第二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元素(元素和丰度,克拉克值) 矿物(基本概念、分类,矿物的肉眼识别技能和常见矿物的识别特征) 岩石:三大岩石类型及主要特征(岩浆作用和岩浆岩-概念、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概念、因素、类型、代表性岩石名称。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沉积岩。 三大岩石之间的物质循环。 第三章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确定依据(地层叠覆率,生物演化率,地质体之间切割率)。地质年代表。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 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测年原理,同位素地质年代概念)。 第四章岩石圈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边界类型(分离型,汇聚型,转换型),板块与岩浆、变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关系。 板块驱动机制:地幔柱、热点、部分熔融。 第五章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概念、类型、岩层产状要素和类型、地形地质图、地质界线、V字型法则、变形变位;地层接触关系)

工程地质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承压水 2、断裂构造 3、河漫滩“二元结构” 4、结构面 5、变质作用 6、潜水 7、节理 8、残积土 9、岩浆作用 10、断层 11、变质作用 12、承压水 13、褶皱 14、淤泥 二、选择题 1、沉积岩的不整合接触面上常常形成底砾岩,与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 A)。 A.较早 B.较晚 C.无法确定 D.沉积岩未经构造变动影响时,较晚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不包括(B )地下水。 A.包气带水 B.裂隙水 C.潜水 D.承压水 3、软土不具有特性是(B )。 A.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20kPa B.天然孔隙比小于1 C.流变性 D.高压缩性 4、关于沉积岩形成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A. 风化剥蚀阶段、沉积阶段、搬运阶段、硬结成岩阶段 B.风化剥蚀阶段、搬运阶段、沉积阶段、硬结成岩阶段 C. 沉积阶段、搬运阶段、硬结成岩阶段、风化剥蚀阶段 D.沉积阶段、硬结成岩阶段、搬运阶段、风化剥蚀阶段 5、随着距地表深度的不断加大,风化作用的程度( C )。 A.不发生变化 B·越来越强 C. 越来越弱 D·无法判断 6、野外工程地质测绘的方法不包括( A)。 A.实验法 B.路线穿越法 C.界线追索法 D.布点法 7、对地下结构物产生浮力的地下水是(D )。 A.包气带水 B.承压水 C.潜水 D.承压水或潜水 8、岩石在饱水状态下的级限抗压强度与在干燥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的比值称为岩石的

( D)。 A.饱水系数 B.渗透系数 C.吸水系数 D.软化系数 9、下列可以认为是沉积岩区别于另外两大类岩石的依据是(B )。 A.片理构造 B.层理构造 C.流纹构造 D.块状构造 10、下列有褶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 A.褶皱构造中岩层的连续性未受到破坏 B.褶皱是岩层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C.褶皱核部为新地层,翼部为老地层 D.褶皱的基本类型有背斜和向斜 11、随着距地表深度的不断加大,风化作用的程度( C)。 A.不发生变化 B.越来越强 C.越来越弱 D.无法判断 12、淤泥质上是由( B)地质作用形成的。 A.河流的地质作用 B.湖泊的地质作用 C.洪流地质作用 D.风化作用 13、根据岩土的水理特性,砂土层与粘土层相比,其隔水性( A)。 A.差 B.相同 C.好 D.不能确定 14、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及下列哪项(D)。 A.搬运作用 B.风化作用 C.堆积作用 D.变质作用 15、膨胀土失水后体积如何变化(B )。 A.膨胀 B.收缩 C.不变 D.都有可能 16、下列有关角度不整合接触哪项不正确(C )。 A.根据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可以判定上、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B.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生状不一致。 C.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无沉积间断。 D.与不整合面产状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 17、压应力等于零时,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最大能力称为岩石的(C )。

地质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在那几个方面?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地球 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各包括那几个行星,其特点如何? 2.何谓磁偏角及磁倾角? 3.大气圈自下而上可分为那几个次级圈层? 4.地球内部划分哪三大圈层?其划分界面叫什么? 5.上地壳(大陆地壳)和下地壳(大洋地壳)的区别? 6.陆地地形有哪些?海底地形有哪些?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何谓克拉克值?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矿物的概念?主要根据矿物的哪些特征对其进行肉眼鉴定? 3.岩石的概念?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一般将岩石分为哪三个大类? 4.何谓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各有哪些结构和构造?第四章生命起源及地质年代学 1.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哪些? 2.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级别由大至小有哪些? 3.熟记各纪(系)的名称、代号和时序。 第五章构造运动

1.构造运动的概念? 2.按方向可将构造运动分为哪两种类型及作用特征?3.岩层走向、倾向、倾角的概念? 4.褶皱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5.何谓褶皱的核、翼、轴面、枢纽? 6.按轴面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哪些类型? 7.节理和断层的概念? 8.断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9.地堑和地垒的概念? 10.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特征? 11.按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将板块边界分为哪些类型?第六章地震作用 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及震中距? 2.震级和烈度? 3.等震线? 4.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那4 条地震带? 第七章岩浆作用 1.岩浆的概念? 2.根据岩浆中SiO2含量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3.火山喷出物有哪些类型?

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重力地质作用概述 一、基本概念 地表的各种土层、风化岩石碎屑、基岩及松散沉积物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所促成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过程称为重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块体运动)。 重力地质作用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物质的运动,同时块体本身既是作用的动力也是作用的对象。 一次运动包括了破碎、运移及堆积过程。 重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块体运动如滑坡、泥石流等,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也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外动力之一。 二、动力来源 产生重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块体内部的重力与外部的触发力(主要是水)。 (一)重力作用 斜坡上的物体是否能保持稳定取决于两种作用力的对比。其一是剪切应力。它力图使物体沿斜坡向下运动,它来自于物体重力沿斜坡的剪切分力。其二是物体的剪切强度,它是物体对向下运动的阻力。后者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内部因素:块体的摩擦阻力、块体内部质点间的聚合力以及植物根对块体的固结作用等。 只要剪切强度超过剪切应力,物体就能保持稳定状态,一旦两力趋于平衡,物体便趋向于运动。因此,将剪切强度与剪切应力之比值

称为安全系数。 当安全系数小于1时,块体就发生运动。山坡越陡,剪切应力越大,故在具有高山深谷的山区块体运动最易发生。 (二)外部的触发力 主要为水分的加入、冰雪的复盖等增加了运动体的重量,同时减小了土体内部质点间的内聚力以及岩块与基底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促使块体发生运动。而风、雷电闪击、洪流与浊流、地震等突然的推动力可以触发本来是平衡的物体发生运动。 地形、气候、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特征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重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根据重力地质作用的力学性质、作用过程及运动特点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崩塌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 一、崩塌作用 分为崩落作用和塌陷作用。 1. 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沿斜坡崩落、滑滚并在斜坡底部形成崩积物的整个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倒石堆实际上也是崩落堆积物。 2. 塌陷作用其先决条件是地下存在空洞或空穴。悬在地下空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下来,造成地面陷落。 往往发生在岩溶地区、矿山的地下采空区、有竖井巷道的工程区。有时也会造成地质灾害。 二、潜移作用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80304005 学时:32学分学分:2分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科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左建主编,《地质地貌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 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主编,《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下同) 《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地貌学》是资源环境科学等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一门引入专业学习的课程。该课程重点地介绍了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为学生对环境地质、环境保护等专业课和实际工作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大地构造学说; 2.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矿物、岩石; 3.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 4.弄清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及演化趋势; 5.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6.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1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2 2 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 2 3 第三章地质构造 6 4 第四章风化作用 1 5 第五章重力地貌 1 6 第六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2 7 第七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1 8 第八章风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3 9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1 10 第十章冻土地貌的形成及特征 1 11 第十一章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1 12 第十二章自然旅游地学资源 1 13 第十三章土壤的形成与特征 1 14 第十四章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 15 第十五章环境地质问题 6 16 第十六章“数字地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应用示范 2 合计3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是学习后续各专业课必备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打好一定的地学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启发式、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旅游式教学:通过积累长期教学经验,探索并实践了“旅游式”教学法。旅游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特殊的地质地貌构成了旅游资源。运用旅游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旅游”,在“旅游”中学习,实现“双赢”。 “四位一体”教学:由课堂授课、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及网络浏览“四位”构成教学体系,实现了室内外教学及网络教学的统一。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认知教学:学生通过矿物、岩石、构造标本及野外地貌的直观认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地质作用知识点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理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 上,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多 火山、地震。 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 (最深)、岛弧或海岸山脉;大 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 褶皱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 海洋、海岭(近海岭岩石地质年 龄小),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处于生长边界。 3.地质构造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结果)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褶皱: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 背斜: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背斜顶部受张 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向斜槽 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 断层: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 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4.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 具体如图所示: 采石:背斜 岩层中含某种矿层(煤铁):钻矿在向斜 5.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外力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多为石灰岩、流水溶蚀作用、主要在我国云贵高原,桂林山水、云南石林。 雅丹地貌---风蚀地貌、干旱地区、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丹霞地貌---砾岩和砂岩,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沉积的红色砂岩,后因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退后,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球状风化---花岗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侵蚀),冰碛地貌(沉积)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湿润、半湿润区,流水侵蚀---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区,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 6.外力地貌的判定 (1)根据风积地貌判断风向 (2)根据河流地貌判断河流流向

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概述 油工14-4 赫双玲 油 地质作用概述 自然界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例如:地表形态和景观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裸露地表的岩石会变得破碎,松散,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高温熔融物质,地震产生山崩地裂等。所以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我们可以根据能量的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按照方式不同可分为: *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 * 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 * 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地质作用概述 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 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还有人认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能也是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之一。来自太阳的热能,是引起大气和水不断运动的主因,同时给生物的繁殖以能量,并直接对岩石圈施加影响。这一切活动的结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的破坏,破坏的产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积起来形成新的岩石。上述变动总称外力地质作用。 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水往低处流是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地势的高低又是内力地质作用所塑造。火山喷出的气体和水分是地球大气圈和水圈重要的物质来源之一,一次强烈的火山活动还可以引起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气候异常。地质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气候以及水资源与土壤的分布,创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出现,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质量都和现代大不相同,大气曾经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阶段,海水是约在10亿年前才

第六章风化作用

第六章风化作用 目的要求 风化作用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与出露在地表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物理力和化学分解两种方式破碎岩石。风化作用的产物,最终停留在基岩的表面,形成一层各地厚薄不等的疏松薄壳,其上部进而成为土壤。而土壤则是大部分陆生生物活动的基础,因此风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要求深入理解。 课时:6学时 授课内容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一)物理风化作用 (二)化学风化作用 (三)生物风化作用 三、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一)气候与地形 (二)岩石的性质 四、土壤与风化壳 重点 1、机械风化包括多种应力作用,但最明显的是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是氧化、溶解和水解作用; 3、在风化作用中裂隙很重要,因为它使空气和水能在很深的地方侵蚀岩石,同时还大大增加了岩石发生化学反应的表面积; 4、风化作用有一种使被破坏的岩石块体产生球形表面的普遍趋势。 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如何简要阐述风化壳的时间意义。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叙述为主配合图件,择重讲授。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的概念 所谓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地表常温常压下,遭受大气、水、水溶液及生物的破坏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疏松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作用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古墙的层层脱落;石刻的模糊不清、残缺不全;路基的斑剥,甚至铁器的生锈等等,均与风化作用有关。 风化作用可以是机械的破坏,也可以是化学分解,而生物风化作用两者皆而有之。

风化作用是一种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作用。破坏下来的产物除部分被水溶液带走外,一般不发生显著的位移,这是与其它外动力作用最明显的区别。 必须指出,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在概念上是毫不相关的。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根据风化作用的性质,将风化作用分为三大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 岩石、矿物在地表条件下,在原地产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最重要的方式是:卸载(释荷)、温差和冰劈作用。 (1)卸载作用(unloading) 卸载作用是处在地下深处的岩石,由于受高温高压的影响,因此坚硬而致密。当它转移到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时,由于静压力解除,在张应力作用下自发膨胀,这种现象就叫卸载,即能量释放,负荷减轻,结果使岩石表面产生一系列平行或垂直于地表的裂隙,这种裂隙就叫席理。由于长期的卸载作用,促使岩石层层剥离崩解,所以又叫剥离作用。 (2)温差作用 温差作用是因气候变化而导致岩石产生崩解。由于岩石导热性差,不同的造岩矿物有不同的体胀系数。白天太阳照射,热向岩石内部传递,岩石内外之间出现温差,结果在岩石表里之间产生平行裂隙,使岩石表面出现层层脱落。晚上因内热外冷,表里不一,于是出现垂直于岩石表面的裂隙,最后崩解为沙泥(图5—1)。 (3)冰劈作用(riving)

《地质地貌学》考研大纲

《地质地貌学》考研大纲 本课程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及其应用几方面的内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和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变化历史。地貌学则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地质作用及其结果贯穿全书,从地质学部分所涉及到的地壳物质组成,到地貌学部分提到的各种地貌的形成,以及后面的地质灾害,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重点:各种内力、外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生的结果,即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岩石、构造运动和各种地质构造;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以及与各种地貌类型相关的沉积物。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风化特点,各种地下水类型的特征,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形成原理、形态特征及结构特点。 难点: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及风化特点,尤其是在野外鉴定矿物和岩石类型的技能锻炼;二是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特征,与实际生产结合,运用地学观点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途径。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地质学、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历史,掌握地质作用的内涵及类型,认识地质学、地貌学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建立地学的宏观研究思想。 重点:地质作用内涵 概念: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了解内容:地质地貌学与土壤、土地科学的关系。 第一章矿物 基本要求:掌握矿物的含义、化学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学会认识鉴别常见矿物,了解矿物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 重点:矿物的概念、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法、硅酸盐类矿物的结晶构造特征。 概念: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类质同象(同晶置换)、同质异象、解理、硬度、颜色、他色、假色、结晶习性、结晶质 了解内容:矿物(粘土矿物)与土壤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