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摘要——

该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调研报告仅针对xx区域分析,时间2016-2017年度。

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智能制造装备企业691家,从业人员34550人。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产值147021.83万元,较2016年130038.77万元增长13.06%。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61280.81万元,较去年55457.75万元同比增长10.50%。

......

贯彻落实总书记制造强国思想,“中国制造2025”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五大工程实施稳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启动创建,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和工程陆续落地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增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6个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方向实施“一揽子”突破,4个“一条龙”应用试点顺利实施;202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97个项目开展多领域多模式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快速成长;142个重大绿色制造项目进展良好;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

车组等一批高端装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型制造成效初显。“中国制造2025”国际对接合作不断深化。201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

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1、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飞跃。与国际上近年常用的新常态(NewNormal)相比,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来概括我国当前的新阶段,内涵更为丰富,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更具针对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需求总体收缩,以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为代表的不少人把这种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期低迷(SecularStagnation),称为全球经济新常态。与此同时,国际上还流行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进入一种“旧常态”的观点,主要指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展趋势,类似1870到1900年的时期。当时美国经济快速崛起并超过世界头号强国英国,不久后德国经济再次超过英国,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引发国际经济秩序调整重构。故而,将当今中国和印度等国经济快速崛起,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秩序重构的态势,称为回到了100多年前的“旧”常态,回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后期。从中央对我国新常态概括的“三大特征”和“九大趋势”看,其中既含有国际上经济增长低迷的内容,也包含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内容,还包含丰富的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基于自身发展又结合经济规律的一次认

识飞跃和理论创新。理解中国的新常态,不要落入国际上相同词语使用语境的“桎梏”,要以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哲学思考来认识我国的新常态。

2、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必须着力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做好“六稳”工作,是在科学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证。

二、宏观产业政策

1、推动产业链企业融资有序发展。产业链融资主要是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和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要发挥大企业作用,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如利用大企业熟悉产业链的优势,设立产业创投基金,为产业链中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者提供支持,具有针对性强、效率高等特点,能够有效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

2、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基础是生产制造快速成型、新材料复合化和纳米化、生产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相应的制造范式是个性化的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来生产方式的转

变,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从刚性生产系统转向可重构制造系统、从工厂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会带来产业组织方式的变化和产业竞争优势的重构。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比如,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可能被加速削弱、新的经济增长点接续不上、部分行业的国际投资回溯、新兴产业竞争压力增大等。从竞争绩效视角观察,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冲击,不只是可能极大地削弱成本优势,还在于一些国外制造业企业可能通过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在维持“可接受成本”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具有替代性、性价比更高的“蓝海产品”,比如,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相比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而言种类更丰富、功能更齐全、性能更稳定、使用更人性化、环境更友好的产品。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对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形成抑制。发达工业国家不仅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现代装备制造业控制新型装备制造业这一新的产业竞争战略制高点,同时,还可以通过现代制造系统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业形成的领先优势。

三、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1、1-5月份,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2%和9.3%,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5.1和2.4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2.9%和32.3%,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8和0.3个百分点。

2、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链接共生和协同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围绕尾矿、废石、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冶金尘泥、赤泥、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进深度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承德、朔州、贵阳等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选择有基础、有潜力、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明显的地区,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加强体制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创新,打造完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探索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实施京津冀地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建立若干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跨省界协同发展示范区。

四、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一)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本地区生产总值207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38亿元,增长10.59%;第二产业增加值1289.47亿元,增长11.68%第三产业增加值623.94亿元,增长5.9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61亿元,同比增长8.6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9.94亿元,同比增长8.36%。国税收入344.15亿元,同比增长8.81%;地税收入亿元35.59,同比增长8.62%。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0%。其中,食品烟酒上涨1.13%,衣着上涨0.68%,居住上涨0.77%,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8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82%,医疗保健上涨1.1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07%,交通和通信上涨1.08%。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699.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90.83亿元,比上年增长6.57%。

规模以上AA、BB、CC、DD(含智能制造装备)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27.53亿元,增长11.77%。AA完成增加值422.65亿元,增长7.05%;BB完成工业增加值305.45亿元,增长10.84%;CC完成工业增加值285.64亿元,增长8.83%;DD完成工业增加值143.01亿元,增长 6.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7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1%。实现利润总额364.06亿元,比上年增长9.2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8.36%。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674.00亿元,增长 5.8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01.00亿元,增长10.0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

208.75亿元,同比增长6.4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173.00亿元,同比增长6.65%;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93.25亿元,增长8.3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88.09亿元,增长10.39%。民间投资3875.78亿元,增长9.18%。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97.18亿元,增长11.04%。重点项目1355个,完成投资2599.55亿元,增长11.89%。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9.26%。城镇实现零售额940.73亿元,增长8.68%;乡村实现零售额401.18亿元,增长8.5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442.48,增长7.97%。

实际利用外资60222.29万美元,同比增长58.17%。外贸进出口总值260.24亿元,同比增长52.77%。其中,出口总值169.16亿元,同比增长54.95%;进口总值91.08亿元,同比增长58.84%。

(二)区域周边核心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奋力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战略,加快构建“一核两带多点支撑”的“大十字”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极两带”战略:即辐射大西南、对接成渝城市群的新增长极和沪昆高铁经济带、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战略:即建设五省边区生态中心城市和绿色怀化、法治怀化、智慧怀化、幸福怀化。“一核两带多点支撑”:“一核”即鹤中洪芷城镇群核心。以

舞水河为纽带,以鹤城区、中方县、怀化经开区、怀化工业园为主体,以洪江市、洪江区、芷江县为拓展,建设鹤中洪芷城镇群和省域次中心城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西南地区一流商贸物流基地,发挥城镇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成为沪昆高铁经济带与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承载平台和集散中心。“两带”即沪昆高铁经济带和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沪昆高铁经济带,依托沪昆高铁、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形成的东西发展轴,将溆浦县、辰溪县、新晃县与鹤中洪芷城镇群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往东与邵阳、娄底,往西与贵州、重庆对接,积极促进区域产业、旅游、扶贫、交通和生态等领域的合作,把怀化打造成为沪昆高铁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城市。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依托焦柳铁路、张吉怀高铁、渝怀铁路、包茂高速公路形成的南北发展轴,将沅陵县、辰溪县、麻阳县、会同县、靖州县、通道县与鹤中洪芷城镇群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往北与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往南往西与桂林、黔东南等地对接,共同打造贯通湘黔桂渝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把怀化打造成为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城市。“多点支撑”即指依托怀化经开区、怀化工业园、怀黔千亿工业走廊及各县市区工业集中区、各类特色园区建设,形成多个特色鲜明、实力雄厚、产城融合的新增长点。

第二章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概况

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逾3000亿元,但在高档特种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的市占率低于5%到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3万亿元。

二、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概况

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智能制造装备企业691家,从业人员34550人。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产值147021.83万元,较2016年130038.77万元增长13.06%。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61280.81万元,较去年55457.75万元同比增长10.50%。

2017年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9422.84万元,同比2016年57895.79万元增长19.91%;行业净利润16146.90万元,同比2016年13635.28万元增长18.42%;行业纳税总额28557.79万元,同比2016年25330.66万元增长12.74%;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完成投资30176.33万元,同比2016年25239.49万元增长19.56%。

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经营情况

项目单位指标——————————————————————————————行业产值万元147021.83

同期产值万元130038.77

同比增长13.06%

从业企业数量家691

——规上企业家30

——从业人数人34550

前十位企业产值万元61280.81

——AAA 万元15013.80

——BBB 万元13481.78

——CCC 万元7966.51

——DDD 万元6740.89

——EEE 万元4289.66

——FFF 万元3983.25

——GGG 万元306.40

——HHH 万元2512.51

——III 万元2389.95

——JJJ 万元1838.42 ——————————————————————————————

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项目单位指标——————————————————————————————行业工业增加值万元69422.84

——同期增加值万元57895.79

——增长率19.91%

行业净利润万元691

——2016年净利润万元13635.28

——增长率18.42%

行业纳税总额万元28557.79

——2016纳税总额万元25330.66

——增长率12.74%

2017完成投资万元30176.33

——2016行业投资万元25239.49

——增长率19.56%

——————————————————————————————

三、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预测

区域内经济发展持续向好,预计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6000.01亿元,年均增长6.29%。预计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市场需求规模将达到221995.01万元,利润总额65618.79万元,净利润30659.34万元,纳税14980.02万元,工业增加值76891.50万元,产业贡献率17.76%。

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市场预测(单位:万元)

项目2018年2019年2020年

——————————————————————————————

产值171912.94 195355.61 221995.01

利润总额50815.20 57744.54 65618.79

净利润23742.59 26980.22 30659.34

纳税总额11600.53 13182.42 14980.02

工业增加值59544.78 67664.52 76891.50

产业贡献率12.00% 16.00% 17.76%

企业数量829 1011 1294

————————————————————————————

四、重点企业分析

(一)龙头企业分析—以AAA为例

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以AAA为例,2017年产值15013.80万元,较上年度13161.92万元增长14.0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3849.07万元。2017年实现利润总额4842.21万元,同比增长19.37%;实现净利润1680.53万元,同比增长29.69%;纳税总额122.21万元,同比增长13.84%。2017年底,AAA资产总额19052.21万元,资产负债率43.63%。

AAA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单位指标

——————————————————————————————

AAA产值万元15013.80

2016产值万元13161.92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13849.07

利润总额万元4842.21

净利润万元1680.53

净纳税总额万元122.21

资产总额万元19052.21

投资产负债率43.63%

——————————————————————————————

(二)重点新建项目分析

1、xxx科技发展公司智能制造装备投资建设项目(在建/xxx经济示范区)

项目预计总投资3493.5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81%;流动资金950.0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19%。

预期达纲年营业收入8312.00万元,总成本费用6550.90万元,税金及附加30.71万元,利润总额1761.10万元,利税总额2047.70万元,税后净利润1320.82万元,达纲年纳税总额726.87万元;达纲年投资利润率50.41%,投资利税率58.61%,投资回报率37.81%,全部投资回收期4.14年,提供就业职位134个。

xxx科技发展公司智能制造装备投资建设项目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单位指标

——————————————————————————————

占地面积平方米9157.91

折合亩数亩13.73

容积率 1.13

建筑系数50.21% 投资强度万元/亩185.25

基底面积平方米4598.19 建筑面积平方米10348.44 绿化率 5.75%

绿化面积平方米595.14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2543.48 流动资金万元950.05 总投资万元3493.53 土建工程投资万元812.64 设备投资万元861.75 其它投资万元869.09 土建工程投资占比23.26% 设备投资占比24.67% 其它投资占比24.88% 流动资金占比27.19% 固定资产投资占比72.81% 收入万元8312.00 总成本万元6550.90 利润总额万元1761.10 净利润万元1320.82 所得税万元440.27 增值税万元255.89 税金及附加万元30.71

纳税总额万元726.87 利税总额万元2047.70

投资利润率50.41%

投资利税率58.61%

投资回报率37.81%

回收期年 4.14

设备数量台(套)50

年用电量千瓦时650765.27

年用水量立方米6689.38

总能耗吨标准煤80.55

节能率27.29%

节能量吨标准煤34.52

员工数量人134

——————————————————————————————

2、xxx科技发展公司智能制造装备建设项目(规划/xxx经济示范区)

项目选址位于xxx经济示范区。园区把握时代特征,以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为核心,发展新经济,创造新供给。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创新周期不断缩短,创新频率大大加快,创新创业大爆炸时代悄然来临。创新创业主体由精英走向大众,开放式创新、平台创新、跨界创新成为新的

创新方式。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要充分把握时代特征,以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为核心,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努力探索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提升供给体系的水平与效率,努力建设成为新经济的集聚区,真正实现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

项目预计总投资3114.7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195.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0.48%;流动资金919.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52%。

预期达纲年营业收入8726.41万元,利润总额1727.18万元,税后净利润1295.38万元,达纲年投资利润率55.45%,投资回报率41.59%。

xxx科技发展公司智能制造装备建设项目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单位指标

——————————————————————————————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2195.20

流动资金万元919.56

总投资万元3114.76

流动资金占比29.52%

固定资产投资占比70.48%

收入万元8726.41

利润总额万元1727.18

净利润万元1295.38

投资利润率55.45%

投资回报率41.59% ——————————————————————————————

第三章区域内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环境

1、贯彻落实总书记制造强国思想,“中国制造2025”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五大工程实施稳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启动创建,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和工程陆续落地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增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6个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方向实施“一揽子”突破,4个“一条龙”应用试点顺利实施;202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97个项目开展多领域多模式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快速成长;142个重大绿色制造项目进展良好;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一批高端装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型制造成效初显。“中国制造2025”国际对接合作不断深化。201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

2、目前,中国经济正步入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速处于下行周期,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实现逆势上涨,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长点,支撑了经济实现平稳增长。从A股上市公司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支撑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发展的重要力

量。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84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15年第一季度新增19家,达863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2.4%,比2014年年底提升0.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创业板、中小板、主板分别有278家、246家、339家,占比分别达64.8%、33.1%、22.8%。2015年第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增速达16.0%,大幅高于上市公司总体。同时,大量利好政策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重点领域高速增长,呈现全面发展格局。此外,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持续提升,领军企业不断涌现,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将在未来发展中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建设条件

1、投资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项目建设地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市场规模和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有机结合;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相结合的产业技术研发模式,推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积极引进境外先进技术,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项目投资环境优良,当地为招商引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