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十八大系列材料之四]关于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解读要点

[解读十八大系列材料之四]关于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解读要点

目录

一、目标解读 (2)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目标 (2)

(二)奋斗目标具有四重鲜明特点 (2)

(三)新目标的提出有依据有底气 (3)

(四)将带给世界多重积极影响 (3)

二、对策建言 (4)

(一)要改革开放深化期中推动五大建设 (4)

(二)关键是落实“四个着力” (5)

(三)必须增强“经济硬实力” (6)

(四)要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 (7)

(五)城镇化是重要途径 (7)

广东发展研究数据库编 2012年11月14日关于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解读

[解读十八大系列材料之四]

一、目标解读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目标

十八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从“建设”到“建成”,虽只是一字之变,但内容有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近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这些表明,中

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上这五方面缺一不可。十八大报告把“生态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首提“美丽中国”,而且对这项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了部署。唯有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有品质的,中华民族才能永续发展。

(二)奋斗目标具有四重鲜明特点

十八大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长期性的总体目标,十八大报告对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要求”是十八大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一些具体指标进行调整和深化,并不是另起炉灶提出一套新的目标。二是更具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八大报告针对“三不”问题,修订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以强化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全面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三是突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地位。21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阶段,期间我国不仅要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比如,要抓住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

制症结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要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加大社会领域改革力度,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制度保障。四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使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道,在奋斗目标上完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要求。

(三)新目标的提出有依据有底气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张平代表: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正经历着一个由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过程。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0美元,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在这样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的要求,更加注重拓展发展的空间,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更加注重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要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将带给世界多重积极影响

十八大代表、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可称之为“中国目标,中国道路”。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召开3次全国代表大会,连续设计跟踪进行战略部署。这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上是首次,在世界大国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很少有国家去设定20年的目标,并始终如一地遵循。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中国如果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话,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还有世界意义。

十八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中

共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不仅涉及了经济指标,而且对民主、科技创新、文化软实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这一蓝图旨在增强中国的整体实力,中国在资金、技术、市场、人力方面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将会增强,在构建和促进和谐世界方面也会成为一支更为重要的力量。

多伦多证券交易所高级副总裁恩加达·查德:这次大会向世界传递了利好消息。长远来看,中共领导人改善民生的措施将会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将因此大幅攀升,为国际贸易带来更多机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还将令更多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由此而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刺激全球商品市场,特别是原材料市场的需求。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威廉·拉特利夫:中共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稳步推进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解放思想、遏制公权、权力透明、扩大人民与社会团体对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的参与都是值得海外关注的方面。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新一代中共领导人必须确保未来改革的可持续性,如果改革太快就会打乱中国发展的步伐,但是也不能太慢。

二、对策建言

(一)要改革开放深化期中推动五大建设

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任远教授:十八大为国家未来十年发展发展确定了基本的行动纲领,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布局,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应包括五大建设,需要通过加强五大建设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任务。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大建设的整体发展。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不仅要求GDP 水平继续提高,同时要求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求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中产阶级化,要求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要求推进社会民主和依法治国,要求公民道德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些都要求各项发展任务的整体进步。这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五大建设中“短板效应”的方面尤其应该加以重视。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大建设的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各项建设任务的整体推进,更应重视五大建设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五大建设之间如果形成相互制约、相互扭曲的状况,则会背离科学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大建设的改革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对影响国家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改革探索,要求五大建设在探索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机制塑造和发展利益分配等突出问题上进行勇敢的改革攻关。未来十年发展中,国家建设各个层面的工作都需要通过转型升级重塑发展动力,而转型升级的实

现依赖于改革发展。尤其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运行体制和文化体制等,并推动国家建设的有效治理格局不断完善。需要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创造财富和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包括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实现良好的利益协调和利益分配。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突破限制发展的利益格局,并确保发展的收益实现社会共享。因此,未来十年是在改革开放深化期中推动五大建设,也只有加强推进五大建设,才能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并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和健康发展,迈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国家。

(二)关键是落实“四个着力”

国家行政学院副巡视员胡敏:未来的五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关键在落实好“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勇于打破垄断,真正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市场格局。同时,要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让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通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来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格局。同时,要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 、深度融合、同步发展,并以现代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四是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既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又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结构,立足以质取胜、实施内外

联动,求得互利共赢,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三)必须增强“经济硬实力” 十八大代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只有 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没有 GDP,一定不会幸福。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 6

战略思想。下一步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四)要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义平教授:胡锦涛总书记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这两个翻一番,而是全面建成。这个全面建成,不仅仅包括城市,而且包括城乡,不仅包括东部,还包括中部、西部,不仅应当是物质层面的,还应该包括精神层面的。经济发展本身不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应当是一种文明的增长。如果没有文明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长最终会受到限制,我们要做强、我们要创新,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工业文明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是文明的增长,我们要把产品做到精细化,精细化是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的核心。我们有的时候甚至不可能太商业化,太商业化急于做到多少强,急于炒作、浮躁,反倒影响了经济实实在在的发展,反倒影响了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质量,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文化软实力、精神层面也要提升,这个时候中国人就真正强大起来了,从物质到精神。(五)城镇化是重要途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往往与该国或地区的城镇化率成正比。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 80%。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指标,就是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考量标准,到 2020 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测算,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占 23%,在城镇化等因素的带动下,每年将提高 2 个百分点,到 2020 年达到 40%左右,从而 7

形成一个高达 6 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如果说,工业化主要创造供给,城镇化则主要创造需求。专家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 1 个百分点,大体能够带来 7 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在大大提高产业集聚度、基础设施利用率和土地集约使用效能的同时,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潜力。从投资需求来看,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势必带动政府及社会部门的大量投资。城镇化还带来大量住房需求,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的投资将伴随着城镇化快速成长。有专家分析预测,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将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1 万亿元,同时还有助于缓解工业化过快推进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国家统计局 2011 年“城镇化进程对扩大内需影响”课题组则预测,到 2020 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将达到 132.6 万亿元。从消费需求来看,有研究表明,2011 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 4733 元,城镇居民为 15160 元。按此测算,农民转化为市民后,消费需求将增加 1 万多元。按每年 1000 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计算,每年直接被带动的消费需求就有 1000 多亿元。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而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大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此可以预计,未来中国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来自服务需求的增长。城镇的繁荣并不意味着农村的凋敝,相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民的减少,为农业产业向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升级创造了条件。随着由此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农民可以因此而大幅提升收入和消费能力;农业也因此而吸引社会投资,成为城市金融资本的新出路。(本刊不代表编辑部观点)联系人:余贵波电子邮箱:

515180805@https://www.doczj.com/doc/2e11603478.html,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