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1章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1章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1章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1章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简要介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强调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并且说明区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层面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规划、投资、管理与应用推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以县级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传统局面,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战略重点。(左明章,2016)

1.1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1.1.1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阐述区域教育信息化内涵,说明“区域”的界定(省、市、区、县、集团校/学区……),与行政区域划分是否有关(本书中的“区域”倾向于行政区域化)。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祝智庭,2001)

(2)区域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各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发达国家政府推动全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内在要求。(陈琴英,2005)

“区域推进”的概念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和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该计划是为了针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何去何从?”,如何解决“软件投人和实际应用与硬件投人严重失衡”状况,以及克服“高投人、低效益”等现实问题所实施的一项具体行动。“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就提出,“要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要认真总结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比较早的城市和地区的经验。通过典型引路,最终达到广泛应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应国良,2006)

区域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遗憾的是,在地理学中,迄今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对于区域概念的语言阐述。不同的地理学家,因为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对区域概念所强调的方面也有所差异。换句话说,与地理学的其他概念不同,区域概念很难用一句话作准确概括。但区域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为大家所共识:第一,划分区域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地球表面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都存在着地域差异,它们是区域划分的客观基础,这说明了区域的客观性。从另一角度来说,区域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如研究、整治、开发、管理),采用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需要不同,采用的指标不同,划分出来的区域也就不同,这说明区域因人认识上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第二,区域是一种地表空间单位。任何区域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包括地表及其地下一定深度和地上一定高度。第三,区域具有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第四,区域有其区位特征,这种区位特征还包含着该区域与周围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龙群兵,2008)

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各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该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这个定义有五层含义: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二是国家及教育部门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由于各地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教育信息化;四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要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五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潘峰,2008)

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学校以自愿、协商等方式合作,围绕“教育信息化”这一主题,以区域整体推进和创新为目标,所展开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教育各领域的过程和一系列活动。(张文德,2016)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规划、投资、管理与应用推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以县级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传统局面,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战略重点。(左明章,2016)

1.1.2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为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动化。(祝智庭,2001)

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从技术和教育两个层面加以考察。1. 技术含量不一;2. 教材载体多样化;3. 教学内容本地化和国际化;4. 教学个性化。(陈琴英,2005)

1.2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困惑

1.2.1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超预期的发展成效。

(一)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取得了“五大进展”。一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三是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四是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五是我国

教育信息化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

(二)在探索实践中积累和凝炼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在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在严峻形势下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实现从负重起步到昂首阔步的飞跃,确保了“双轮驱动、两翼齐飞”。一是教育系统网信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基本建立。二是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增强。三是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正能量充沛。四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杜占元2017、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讲话稿.docx)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全国6000万名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日渐提高,资源服务体系已见雏形;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国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丰硕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结合各自需求,在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应用典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ocx)

“十二五”期间,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信息化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名,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全国领先,课程资源开发应用水平位列全国前茅。1.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强化顶层设计;2.加强硬件保障,着力推进高位均衡;3.加强应用导向,着力促进深度融合。(南京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docx)

海淀区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资源积累,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信息化为海淀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有力的保障。目前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2)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化环境创设完成;(3)数字资源不断丰富,应用平台初步建成;(4)教学应用有效落实,信息化教学初显成效;(5)管理培训走上正轨,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海淀区智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docx)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以来,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省独立建制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2%;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全省近1000万名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实现与国家、部分地区互联互通,资源服务体系已见雏形;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大多数教育管理业务实现数字化改造;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省63万名教师参与培训,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丰硕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结合各自需求,在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应用典型。(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十一五”期间,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围绕上海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初步建立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教育的信息化体系。(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学校信息化环境不断优化;(二)数字资源逐步积累,上海教育资源库不断丰富;(三)应用领域日趋广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四)信息素养逐步提升,信息化管理不断规范。(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十二五”期间,围绕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愿景,上海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全面提升;(二)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各具特色;(三)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改革全面试点;(四)信息化管理和决策系统逐步完善;(五)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再上台阶。(《上海市教育信息化_十三五_规划》.docx)

“十二五”时期,首都教育坚持优先发展、统筹协调、优质育人、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一系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提高了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1)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2)教育公平取得新突破;(3)教育质量持续提高;(4)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5)教育保障能力全面提升;(5)教育开放和辐射影响力不断扩大。(《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

“十二五”期间,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三通两平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方面,我市建成了包头市教育城域网,10个旗县区中有8个建成了旗县区级网络分中心,实现了与市城域网的互联互通。全市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达到100%,光纤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达到72%,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比例达到83%,建成校园网学校比例达到75%。在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方面,我市形成了一批有推广意义的教育信息化工程、信息化教学示范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同频互动课堂”“智慧课堂”等一系列代表教育信息化前沿的应用在我市落地开展。在教育信息化常态应用方面,我市80%的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开展常态化教学,42%的教师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包头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pdf)

1.2.2区域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ocx)

“十二五”时期,我省坚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一网二库三平台四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为核心,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仍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引领教育教学变革和创新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浙江省教育信息化_十三五_发展规划.docx)

经过十多年建设,上海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还存在

不小差距,且随着应用的深入,新的需求不断出现。(一)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二)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有待加强;(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不足;(四)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要持续深入推进,这对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信息技术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当前,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变革和创新的引领作用还不够显著;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治理创新和服务提升还需要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上海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一)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迫切需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创新;(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三)大数据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上海市教育信息化_十三五_规划》.docx)

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思想认识尚需提升,教育信息化带动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以及提供基础支持和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的应用研究工作推进力度不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系统规划不够,研发进度不快,优质资源偏少,精准服务不畅。(南京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docx)

虽然海淀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国际视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各种信息系统的融合集成,信息化教学应用等方面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与实施所存在的偏差亟需纠正;(2)信息化建设的统筹与引领需要加强;(3)基础设施与教学资源需求需进一步满足;(4)信息化管理与保障机制需要完善。(海淀区智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docx)

在总结工作进展和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广东教育信息化与广东“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总目标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省市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对教育信息化持怀疑态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不深入,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应用水平不高、效果不强、动力不足、激励不到位等问题仍然突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尚未凸显;我省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部分教学点仍未接入互联网,30%以上中小学接入带宽不足10M,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设备配置率低,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的有效机制尚不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政府主导、应用驱动、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未能充分发挥效能,全省统一规划、整体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和企业资源整合不足,开放共享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加强,学校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只管建设不顾安全、只管硬件忽视软件、只管数据采集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比较普遍。教育信息化仍然是广东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1. 教育主管人员的信息素养亟待进一步提高。2. 教育信息化全面支撑现代的体制机尚未真正建立。3. 教育信息化产品成为了制约试点学校发展的瓶颈4. 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越是发达地区水平越高,越是贫困地区水平越低的现象。(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汇报.pdf)

在总结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国家、自治区的整体要求相比,与发达省市整体投入、机制创新、深入应用的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市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一是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教育信息化战略意义的认识仍然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全市相关部门没有形成教育信息化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的统一认识。二是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各旗县区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参差不齐,导致部分教育基础网络设施设备出现滞后问题,宽带网络资源发展不平衡,制约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效率提升与教育改革中发挥革命性的作用。三是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相关主体单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需要大幅提高,力度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必须创新。四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亟待加强,网络安全防范设施严重短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五是缺乏统一的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各地重复建设,接口不统一,无法实现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也无法实现统一的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包头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pdf)

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基本普及,数字资源更加丰富多样,教师应用信息化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升,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大幅改善。同时,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应用融合的水平还不高,优质数字资源的系统性、适用性、便捷性不强,数据信息互通共享不够,基础设施设备配置不均衡,投入保障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意见.docx)

当前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 观念和认识问题,我国不同区域学校领导、老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和认识不一致。2. 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导致教育水平和质量差异,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别。3.资源共享问题,目前在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基本上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各个学校校园网自成体系,很难实现资源共享,有的学校为了网络数据的安全,对资源的访问加以限制。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更是谈不上资源共享的问题。所以各地区间存资源共享困难和利用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孙梅,2012)

从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教育视角: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还缺乏先进的理念引领,主要还是着眼于运用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缺乏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教育理念和模式变革的整体性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深度不够,信息技术尚未引起传统教育教学的结构性变革。(2)基于技术视角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对教育业务的理解不够,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使得一线师生不愿意用;各自为战建设的学校平台,造成了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现象,各应用系统之间、校与校之间的数据无法联通,无法构建良好的区域教育信息生态。(3)基于应用视角:在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重平台、轻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现象,虽然建设了区域教育云平台,但忽视了终端的应用建设,缺乏有效的资源服务,“有云无端”。不仅应用系统没有进入常态化教学,宝贵的教育数据也无法收集与汇聚,区域平台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实际应用成效不明显。(4)基于观念机制:实践中仍有不少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在没有明确的思路与方向之前还处在观望阶段。信息化工作机制僵化,缺乏科学的组织保障和规章制度,常规性的运维人员与持续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运维服务模式,不利于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孙曙辉,2016)

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现状:1. 信息化规划缺失;2. 信息化建设机制不健全;3. 信息化技术支持与运维管理服务队伍参差不齐;4. 信息化设备和系统利用率不高;

5. 校领导信息化领导力不足;

6. 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和教师的培训缺失;

7. 资金与培训是区域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中最关键因素。(李振武,2017)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领域的中国梦。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育改革,让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活力的助燃剂,始终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思考的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解构传统教育,构建有信息化时代特点的教育现代化是一件全新且复杂的事情,亮出在前行路上的种种困惑,找准制约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突出矛盾,探索突围策略,抓住历史机遇点,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我们的使命。反思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困惑是“五大难”:新理念难以撼动传统的教育模式;顶层设计、集约化建设难以保障;区域信息化推进难以跨部门协作;资源难以保证优质、实用和共享;新技术与教育教学业务难以融合。(贾康生,2018)

1.3区域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描述新兴技术对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影响,如教育信息化2.0、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分段对热门关键词进行说明介绍,说明这些新兴技术给区域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教育信息化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

教育信息化1.0时代重点关注量变,强调应用驱动、融合发展。教育信息化2.0时代重点关注质变,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进入2.0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是成为与教育共生的融合的整体。教育信息化2.0不仅改变了物理环境、学习内容等教学形态、流程、模式上的变化,从更深的层面上改变了教育生态系统,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教育信息化2.0借助远程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从教育系统上看,教育信息化2.0致力于构建面向全社会的新型教育生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从教育服务功能上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创新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从教育管理上看,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总体上就是要推动由“教育信息化”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型发展,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实现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教育2.0.docx)

(2)大数据

随着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大规模数据正在急速产生和流通。2012 年,联合国发布《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的白皮书,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的出现将会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大数据方面的国际知名专家Viktor Mayer-Schonberger 在其新作《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正在实现人类工作、生活与思维的大变革。大数据并非等同于大量的数据,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具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量大、高速流转等特性,突出强调跨领域数据交叉融合和数据的流动生长。大数据的“威力”强烈地冲击着教育系统,正在成为推动教育系统创新与变革的颠覆

性力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发达国家同样也存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环境异常复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大力实施和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正在快速发展升级,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各级各类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部署了众多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系统(如学习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等),不断产生着海量的教学、学习与管理信息。如何创新应用这些教育大数据,助推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刘雍潜,2014)

当前区域教育发展面临发展不均衡、教育决策粗放化、教育方式单调化、教育信息隐形化、教育就业盲目化、教育择校感性化等诸多难题。教育大数据建设不仅要持续、动态汇聚海量数据,更要实现数据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创生。通过持续汇聚海量的教育数据,教育大数据能够为破解区域教育发展难题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为区域教育的全方位变革与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来源和科学力量支撑,同时也有助于催生教育数据相关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 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实现教育普惠化;2. 破解教育决策粗放化难题,提升决策科学化;3. 破解教育方式单调化难题,助推教育个性化;4. 破解教育信息隐形化难题,促进教育可量化;5. 破解教育就业盲目化难题,指导择业合理化;6. 破解教育择校感性化难题,推进选择理性化。(杨现民,2017)

(3)互联网+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扩散、应用过程。可以概括为“互联网+”时代是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以数据和信息为生产要素,以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为平台。“互联网+”应用于教育行业,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理念。20 世纪90 年代提出的“数字校园”,不仅构建了互联网基础设施,还实现了教务、学生管理、校务等学校传统业务上网,为教育信息化发展铺设道路。2010 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迈向集成化、物联化、智慧化。“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又一次开拓了教育信息化的视野,提出互联网与教育行业融合、协同与创新发展。“互联网+”应用于教育行业,是教育信息化视角的转变。传统的教育信息化是站在教育的角度实现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互联网+”之于教育是将站在互联网的视角构建教育、运行教育,弱化了校园,强化了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互联网校园化。“互联网+”不是简单的相加,是为融合、协同、创新发展而相加,是一个整体协同的模式。教育信息化一方面要做到资源的共享、系统的集成、系统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师生、物、组织、管理等的协同。也可以说“互联网+”丰富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使得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网络层面,还要注重应用层面、经济层面、创新层面。(朱月翠,2016)

(4)人工智能

近年来信息技术再次爆发式发展,最典型的就是人工智能2.0。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实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指示,去年国家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2.0 的发展和向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所带来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讲道,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集中于让计算机模拟人来完成一些具体任务,例如机器定理证明、机器翻译、专家系统、博弈、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以及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人工智能2.0 要解决的是一些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社会进入了智能时代。吴军在《智能时代》一书中提到,智能时代改变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思维。人们对于规律的认识将由过去以因果关系为主发展为以数据关系为主。杜占元副部长认为这是零点革命:信息技术可被看作工业技术的顶峰,是由机器革命延伸而

来的,“但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超越这个顶峰,成为新的革命的起点,而不是以往革命的延伸”。潘云鹤院士特别提到三维空间,即自然空间、人类社会空间和网络信息空间。正是因为网络信息空间的存在使得今天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通过自然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的交互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现在借助网络信息空间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甚至可以扩展和再造一些流程。只有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在教育环境深刻变化的同时推进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深刻变化,才能更好地回应“互联网+”对教育的新要求,更好地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王珠珠,2018)

利用人工智能解决教育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推动教育变革已成为共识。2016 年10 月美国白宫发布《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提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自动辅导学生学习,促进个性化学习。2016 年12 月英国政府发布《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与影响》,认为人工智能有能力为教育行业带来积极改变,并写入了国家数字战略。2017 年7 月我国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的人工智能战略,指出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发展智能教育”。事实上,“智能化”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时代特征。(刘邦奇,2018)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 挑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家建议 第9期(总第35期)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挑战与发展战略 薛澜何晋秋朱琴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了五个方面的机遇和八个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 一、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调整,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走向,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科技全

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南,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这些转变,关键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只有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才能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全新发展道路。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执行主体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 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满分答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单选题(共5题,每题4分) 1、广东省政府2019年“一号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措施,除了课堂上介绍的以外,还有另外两条分别是加强科研用地保障,以及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这样总共合计有(D)条 A、8条 B、12条 C、15条 D、20条 2、以下哪个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D) A、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B、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C、“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D、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3、以下哪个不是湾区经济的基本特征:(D) A、开放 B、港口 C、城市群 D、现代农业 4、哪个不属于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正确描述(B) A、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B、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C、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D、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5、哪一项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现代产业体系的 规划内容(D) A、现代服务业 B、战略性新兴产业 C、先进制造业 D、现代农业 E、海洋经济 判断题(共20题,每题4分) 1、2018年全国主要城市群优良天数比例珠三角最高。(√) 2、《2019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香港排名第10。(×) 3、大湾区建设是广东2019年着重抓好的十项工作之首。全省各地都要对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积极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在融入过程中推动改革开放的新进程。(√) 4、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清远市等珠三角九市。(×)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中国传统 [摘要]中医外科学是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漫长的探索、总结过程中,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外科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日益显出其不足。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指出中医外科学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 医学, 中国传统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过长期临证经验的总结,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已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性和明显特点的学科,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疥、等。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中就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金疡是指被刀、釜、剑、矢等利物所伤,折疡是指击扑、坠跌等所致的损伤。唐宋时代,外科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至明清时期,医事分科更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一般开设专科分治。这一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但在当时的许多外科专著中所论述的病种却大大超出这一范围。 如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陈实功在临证中重视调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手术治疗疾病,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 14种。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提出“阴虚阳实”论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在治疗上善于运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名医名著很多,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日趋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学专业博士培养点6个和博士后流动站4个,为培养中医外科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临床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一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科专病的建设上,有些科研成果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具有代表性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的方药,结合针灸、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尿石症等均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载入权威性的外科专著中。 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及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并得以推广。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中国传统 [摘要]中医外科学是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漫长的探索、总结过程中,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外科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日益显出其不足。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指出中医外科学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 医学, 中国传统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people’s health in the history.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faced with serious challenges and its shortings have appeared more and more evide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analyzed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suggested that the superiorit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should be enhanced i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urgery, 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过长期临证经验的总结,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已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性和明显特点的学科,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疥、等。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中就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金疡是指被刀、釜、剑、矢等利物所伤,折疡是指击扑、坠跌等所致的损伤。唐宋时代,外科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至明清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前景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前景 (部分资料系转载)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互联网络为学习化社会和教育社会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工作、思维和交往的方式,对传统教育体系制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新的世纪开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加快了信息化进程,这也包括教育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教育同传统的单媒体电化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函授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实现交互式的交流过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科目师资和适当的学习方式与进度。据悉,发达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21世纪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结构体系的影响体主要体现在: 一是使知识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大大改变,社会成员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途径大大拓宽,比以往更加方便快捷,网上获取各种知识成为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是Internet伸入到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的结构与形式更加多样化,借助网络技术形成的“虚拟学校”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教育对象无限扩大,知识交流与更新能够随时实现,教育的对象将涵盖社会全体成员,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是信息技术不仅是少数人掌握的一门专业,而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工具,现代信息教育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新的增长点,有力改变着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面貌。 四是网络技术将架起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以及社会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2、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IT教育发展的前景 ------中国IT教育市场盗版严重。在中国几亿农民、两亿工人、数千万下岗人员的现实国情下,中国政府一夜之间不可能倾其所有、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国家机关全部“正版化”,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明白的道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懂计算机的“机盲”就是新“文盲”,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共识。由于国力有限,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偏低。中国千千万万的国家机关尚且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软件“正版化”,中国的教育机构就更不可能依靠财政拨款实现软件“正版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教育机构在原软件条例内所享有的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合理使用软件的权利完全撤销,让中国的所有教育机构一夜之间面临这样的窘境:要么做新软件条例下的守法者,立即关闭所有的教学用计算机房,停止所有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要么做新软件条例下的违法者,冒着随时可能被起诉侵权的危险,继续向莘莘学子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以使中华民族的新一代能够跟上世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步伐。 (很明显,很多人都因为微软公司打算对国内教育市场进行正版收费而跑到支持linux的行列中,但这也是国内软件市场的一个难题,优秀的软件由于提高价格或者打击盗版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从21世纪开始,我们的生活就全面的迈入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逐渐的信息技术开始成为教学与学习的重要工具,从初期的投影仪、电脑教室逐渐发展至互动课堂、在线教育。信息技术日益融入教与学的过程,开始引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华秦教育表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浪潮下,教育信息化将会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势必影响教育变革。那么,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1.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教育信息化为全体国国

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对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3.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重要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问题,许多现象需要我们去解决、去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认识将有效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往往需要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进行解决,才能予以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将孕育着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信息科学的发展。教育信息科学是一门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广泛研究学习过程的教育理论,是一门关于教育的信息科学。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 机遇与挑战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家建议 第9期(总第35期)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挑战与发展战略 薛澜何晋秋朱琴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了五个方面的机遇和八个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 一、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调整,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走向,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科技全

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南,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这些转变,关键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只有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才能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全新发展道路。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执行主体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 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天津滨海新区简介 (2)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状 (2) 三、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动力 (3) 1 经济增长因素 (3) 2 国际贸易因素 (3) 3 投资发展因素 (3) 4 产业结构因素 (3) 四、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对北京地区的带动效应 (4) 1 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 2 对北京工业的发展 (4) 3 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4) 4 对北京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4) 五、滨海新区所面临的机遇 (4) 六、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串联“一带一路” (6) 七、滨海新区面临的挑战 (6) 1 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市的载体功能和集聚辐射效应有待 进一步提高 (6) 2 特昧经济区域政篡优势退化 (6) 3 奎融机构单一,姐炽屡次低。 (6) 4 融蛋形式单一,多形式扭融资渠道有待建立.完善。 (6) 八、滨海新区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7) 1积极构筑现代高端产业体系 (7) 2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7) 3借力“一带一路”滨海新区共襄海洋经济盛举 (7) 参考文献 (8)

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的伟大历史机遇,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动力、发展现状、滨海新区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滨海新区发展面临优势进行分析,高度概括滨海新区面临的挑战,进一步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提出和谐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天津滨海新区简介 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滨海新区在2005年开始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发源于天津市的城市经济,是在全市经济发展基础上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与具有600年发展历史的天津市经济之间可以归结为一个城市经济与其所在整体区域经济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天津市要支持滨海新区的发展,而滨海新区的发展要回馈于天津市总体发展。在滨海新区为天津市经济做贡献的同时,天津市也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各项保障。一方面,天津市;另一方面,天津市也作为滨海新区的一个消费市场为滨海新区的更好的进行生产和创新创造条件;同时天津市是滨海新区产业链的重要工程环节,为滨海新区各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在城市经济与其所在区域经济的关系下,应进行明确的区域分工,相互支持、服务和带动,实现整体性发展。其二是联动伙伴关系。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不仅仅是滨海新区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样也为天津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从经济总量看。2011滨海新区前三季度,新区生产总值达到4415.1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第一产业6.53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3122.76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1285.87亿元,增长15.9%。全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20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3.8%左右,比年初设定的20%增速高3.8个百分点。 从投资角度看。2011年1月至11月,滨海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总额达到3360.3亿元,增长33%,超过地区GDP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43.75亿元,增长33.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0亿元,增长32%。 从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较上年均不同幅度增长。1月至11月,第三产业投资居首,投资2139.7亿元,增长36.6%。其中的房地产开发投资454.43亿元,增速高达60.2%。

最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夹竹园小学2017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 思想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数字化学校,以信息化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 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具体任务与推进计划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 1、教师逐步配备电脑,无线AP接入100mb光纤上网,实现教学与办公的高速。 2、校园网建设:2018年完成 (1)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 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2)资源建设数字化: 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 2)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 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 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自动化。依托移动教育办公平台,逐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 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 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 上多项交流。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李曰庆!裴晓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外科"北京’""(""# !摘要"!中医外科学是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漫长的探索"总结过程中!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外科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日益显出其不足#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指出中医外科学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1$(2$%)(*’44’0,"(&,&$%-’0,/$*$+$1’4A$(,’-./&($%$,0)*&,&’()1%"02$03 ,.65/;12!.&75/51’&8345’,6, ?,75@5’,!W,5I5’:M B B P B B!345’&& 56!785.7!345’,6,/.&75/51’&86*.:,.;!&’50-1./&’/H.&’@412/.&75/51’&8345’,6,0,75@5’,!4&6 @1’/.5H*/,7:.,&/8;/1/4,-,1-8,’64,&8/45’/4,456/1.;GX5/4/4,2&6/7,>,81-0,’/12017,.’0,75@5’,! 345’,6,/.&75/51’&86*.:,.;562&@,7E5/46,.51*6@4&88,’:,6&’75/6641./@105’:64&>,&--,&.,701.,&’7 01.,,>57,’/G J’/456&./5@8,!/4,&*/41.6&’&8;V,7610,-.1H8,065’/4,7,>,81-0,’/12345’,6,/.&75/51’&8 6*.:,.;&’7/4,1--1./*’5/5,621.5/62*./4,.7,>,81-0,’/!&’76*::,6/,7/4&//4,6*-,.51.5/5,612345’,6, /.&75/51’&86*.:,.;641*87H,,’4&’@,75’5/62*/*.,7,>,81-0,’/G 9:;<=8>!!6*.:,.;!!3?$0,75@5’,!456/1.;$0,75@5’,!345’,6,/.&75/51’&8 )345’J’/,:.?,7!A B B L!C%C&(M P Y(M P P !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过长期临证经验的总结"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已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性和明显特点的学科"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疥%疕等$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中就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金疡是指被刀%釜%剑%矢等利物所伤"折疡是指击扑%坠跌等所致的损伤$唐宋时代"外科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 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医事则分为 ’#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至明清时期"医事分科更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一般开设专科分治$这一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但在当时的许多外科专著中所论述的病种却大大超出这一范围$ 如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内容丰富"条 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 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 展影响很大$陈实功在临证中重视调理脾胃"指出+ )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手术治疗疾病"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 !作者简介"!李曰庆!’*,%)#"男"教授"主任医师> .<664A B<1841C43<+D6N2O I4)P015>

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成都经济区是以成都市为核心,覆盖周边绵阳、德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七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区,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处,是我省乃至西部地区腹地面积最广、聚集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绵阳在融入成都经济区中,既有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独特机遇。经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部委同意,绵阳科技城可比照执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出台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系列政策措施,助推打造科技城“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这些独特优势,必将为绵阳科技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历史机遇。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产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务院、四川省政府相继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这将有利于绵阳借机通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发挥后发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

(三)新兴机遇。在国家推动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绵阳可通过成兰铁路、成西高铁和规划绵九高速,建设连接出四川、达西北的开放物流通道,进而扩大与西成新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等区域合作交流;通过加快推进涪江绵阳段复航工作进程,积极打造“集中发展区(绵阳)一遂宁一重庆”的涪江水运通道,把科技城建设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四)现实机遇。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地位凸显,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绵阳作为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成德绵眉乐发展带极点城市,可以充分利用两大都市优势资源,在错位发展和借势发展中接受辐射,加快形成西部开放产业高地。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与“核”差距持续拉大。重庆、成都在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二者之间的差距。据统计分析,2010年至2013年,成、渝两市生产总值在逐年增长的同时,绵阳与之差距也在逐年拉大。因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绵阳的技术、人才、资金及其它各种生产要素极有可能加速向成、渝两地流动,将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二)“后进”城市的追赶压力加大。综观“十二五”前三年成都经济区经济发展情况,德、乐、资3市先后分别跨入全省千亿元俱乐部,这些“后进”城市陆续对四川“老—2—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中外教育技术发展史

中外教育技术发展史 摘要:文章从国外和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比较,分析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国外教育技术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教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1970年以前,我国教育技术的概念是指教育过程中对各种教育机器的利用。这一阶段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提供各种机械,电子装备等硬件设备”而定。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各教育系统的不断开发和实践,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教育机器只不过是教育过程中诸多构成要素中的一个要素。教育技术中不仅包括各种机器的利用,还应该包括媒体的设计,评价,对学生特性的研究等内容。[1] 1、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1 .古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外国世界古代最早的教育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泥板书”图画文字,“泥板”教材即泥板书。若论发明更早的教具,则是古埃及的“纸草”(paperus)。纸草原是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的一种长茎植物。古埃及人将这种植物的茎层层剥开,然后将薄片连接粘结起来,经过加工制成可用于书写的纸。成为一个正方理论探讨教育技术形,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荷马史诗》记载,其教师咯戎教导阿喀琉斯的时候,向他传授了骑马、掷标枪、打猎、弹奏七弦琴和医术等方法的技能在雅典教育中要学习纺织、缝纫和弹琴。同样都需要借助器具进行学习,同样渗透了教育技术手段。 1、2 .近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13、14 世纪英法等国学徒制作使用了一些教学仪器。1658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通过图画出版了150 幅插图的《世界图解》,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的诞生。最早提出教育技术理论的当推卢梭,他主张师生共同亲手制造一些仪器用以验证知识。瑞士的裴斯泰洛齐(1746—1827)在发音教学中发明了拼读课本,并设计了进行拼读练习的拼读板,在算术教学中所采用的分数表、正方形和算术箱等教具都是简单的教育技术手段。德国的福禄贝尔发明的恩物(Froebel’s Gifts)是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1836 年他创制了1-5 种恩物,后来演变到8 种。这些教具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提高了教学效率。[3] 1、3.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美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驱,视觉教育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其主要表现。它是以幻灯和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 【关键词】中国传统 〔摘要〕中医外科学是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漫长的探索、总结过程中,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外科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日益显出其不足。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指出中医外科学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 y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animportantbranchoftraditionalChine semedicine,hascontributedgreatlytothepeople’shealthinthehistory.Withthe fastdevelopmentofmodern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isfacedwiths eriouschallengesanditsshortcomingshaveappearedmoreandmoreevident.I nthisarticle,theauthorsanalyzedsom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Chinese traditionalsurgeryandtheopportunitiesforitsfurtherdevelopment,andsugge stedthatthesuperiorities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shouldbeenhancedinit sfuturedevelopment. KEYWORDSsurgery,TCM;medicine,history;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大趋势》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大趋势》黄桂晶黄荣怀张进宝江新发布时间:xx-10-29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我国将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举措。“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等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各类重大战略方针的指导原则。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如果说“校校通”工程、“普及信息技术课程”、“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只是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方面的起始工作,那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具体措施的出台,则是国家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表现。 随着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成功案例的逐步丰富,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已经有了众多经验。对于教育信息化必要性与需求的理解也日益深人人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

信息时代更高的教育目标,形成信息时代学与教的新方式,促进学校组织的变革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最强大的需求。而政府组织、学术团体与工商业三种强大的外部推动力,也造就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难得的机遇。 尽管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人们的预期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持续提升应用能力与效益的挑战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其直接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来自各方对“高投入、低产出”教育信息化的质疑与不满。 经过几年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我国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很多学校设备采购速度大大超过实际应用需求;高性能计算机只被用于简单办公需求,更多时间则是被用于娱乐;价值昂贵的服务器资源仅用于支持极少的访问量,而且管理极为不完善;先进的网络交换机每日流量很低,并经常处于故障状态;学校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与合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安全、病毒管理没有有效方案,严重困扰应用;计算机教室每周使用时间不超过几课时,形成大量闲置等。这些存在于教育信息化中的浪费行为,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相比快速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则要落后得多。一方面,广大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