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

专题五《论语》《孟子》阅读

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1)从第①则文字看,孔子认为“八佾舞于庭”已经是到了的程度。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段②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1)绝对不能容忍(意对即可)

(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

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参考译文:①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②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那一定是正名分吧!”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注】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倩,笑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②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③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1)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2)孔子为何称赞子夏?“起予者商也”一句反映了孔子什么品格?

解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现身说法,实事求是,以自己的谦逊教育影响着弟子。

答案:(1)循序渐进的思想。

(2)孔子认为子夏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好学的品格。(或及时鼓励学生的品格)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岁,我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多动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传神啊,洁白的底子上绘彩文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彩绘的事后于白底子。”子夏说:“那么礼仪是不是后于仁义呢?”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3.(2013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

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②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①。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②成;十二月,舆梁③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④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

【注】①溱洧:河名。②徒杠:走人的桥。③舆梁:走车的桥。④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

(1)材料①和材料②都体现了子产是个的执政者。

(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②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意,而后提炼要点。材料①、②可以体现子产是个仁爱百姓的执政者,孟子的评论更为深刻。

答案:(1)仁爱百姓

(2)①孟子认为,与其用车子渡人过河,不如建好桥梁,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表层)②执政者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

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深层)

参考译文:①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理。”

②子产主持郑国的政治,用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议论这事道:“这只是小恩小惠,他并不懂得政治。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发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他一出外,鸣锣开道都可以,哪里能够一个一个地帮助别人渡河呢?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一个地去讨人欢心,时间也就会不够用了。”

4.(2014福建漳州一中高三测试)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答题时,首先要概括出孔孟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其观点的论述过程或理由进行解说。第一段中孔子对于“仁”并没有直接的观点,考生要懂得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从而得出孔子对“仁”的态度是“仁是实现礼乐的前提”;第二段中孟子对于“仁”有明确的表达,即“仁,人之安宅也”和“旷安宅而弗居”“哀哉!”,将其中的比喻剔除,即可得出“仁是每个人的归依,不仁是可悲的”。

答案:(1)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参考译文: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话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诋毁礼义,这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最安适

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真可悲啊!”

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

答案:“适中(度)”交往。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解析:孔子的“交往观”涉及交往的对象、交往过程、交往要诚实等。答案: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矜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其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拘谨与世无争,(虽然)聚集在一起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人们为人做事的失误,总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适应,考察他们的过失,就知道这个人仁道的修养了。”

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是不接受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6.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1)解答此题要扣住孔子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如“信”“德”等。

(2)由于“问政”的对象不同,要求自然不同。解题时应注意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季康子和齐景公是执政者,孔子要求尚未入仕的学生治理

一个国家要有三个必备条件,即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的信任,而以“信”为重;对于有暴政倾向的执政者则要求要善理政事、维持正常的等级秩序。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

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孔子对子游在武城施行礼乐教化的态度如何?请简述。

解析:第(1)题要分清本体与喻体。第(2)题要注意孔子的“割鸡焉用牛刀”并非反对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而是为礼乐之道只能在小小的武城不能用于大国而惋惜。

答案:(1)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

(2)孔子对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礼乐之道而感到欢愉,同时也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道感到惋惜。

参考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卑贱的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和博学多识。

(2)(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以孔子其他弟子为例亦可)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博学多识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好处的。与逢迎谄媚的人交朋友,与表面温柔,内心狡诈的人交朋友,与用花言巧语来取悦别人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9.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

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 【注】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

答案:(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礼义。(意思对即可)

(2)孔子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是真正的通达。

参考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望。”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望,不是通达。所谓通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望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骗取名望。”

10.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公孙丑上》)

【注】①赡:足。

(1)用原文词句填空。

孟子认为“霸”与“王”的区别在于,“霸”是,而“王”是;行“仁德”才可以使人。(2)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一下仁政与国家强大的关系。

答案:(1)以力假仁者以德行仁者心悦而诚服也(心悦诚服) (2)大国无论实力多强大,要想称霸诸侯,使天下归心,就必须推行仁义,弱小的国家,只要推行仁政,也会由小弱变大、变强。

参考译文: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

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

11.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选自《孟子·离娄下》)

(1)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禹、稷处于太平之世,急民之所苦,以拯救天下百姓为己任,因而孔子十分赞赏他们。

B.颜回处于乱世,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其乐,孟子认为他和积极救助天下的禹、稷在道上没有什么不同。

C.孟子认为禹、稷和颜回处世的具体表现不同,但他们遵守的道义是相同的,即使他们所处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D.孟子举同室之人或乡邻相斗的情况,是为了说明君子治世兼济天下,乱世独善其身的原则。

解析:C 他们的行为会符合相应的地位和世情,随处境变化。

(2)孟子以为禹、稷、颜回同道。根据上面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孟子这样认为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

答案:①不管乱世治世,行为可以因势而变,而道义始终是必须坚守的原则。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参考译文:禹、后稷处在太平时代,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在乱世,居住在僻陋的巷子里,一个小竹筐装饭吃,一个瓢舀水喝,别人忍受不了那种清苦,颜子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孔子称赞他。孟子说:“禹、后稷、颜回(遵循)同一个道理。禹一想到天下的人有淹在水里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受淹;后稷一想到天下的人还有挨饿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让他们挨饿,所以才那样急迫(地去拯救他们)。禹、后稷和颜回如果互换一下处境,也都会这样。假设现在有同室的人打架,(为了)阻止他们,即使(匆忙得)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也是可以的;如果乡邻中有打架的,也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那就太糊涂了;(对这种事)即使关起门来(不管它)也是可以的。”

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四》) 【注】①梃:木棒。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安承教”的意思是愿意诚心接受指教。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C.上述文字体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D.孟子提到孔子的话,是为了用孔子的仁义更有力地劝说梁惠王实行仁政。

解析:B 这句话说的是统治者残酷地剥削老百姓,使百姓饿死,这就好比驱赶着野兽去吃人。

(2)分析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和下面的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①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上·三》)

【注】①莩:通“殍”,饿死的人。

答案:共同体现了孟子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因为两处文字都规劝君王为政要让百姓免于饥饿。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愿意诚心接受您的指教。”

孟子说:“用木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段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食,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来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这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猪狗吃着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了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凶岁,那么,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便会归顺于您了。

1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克制自己、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B.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也在于别人。

C.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D.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也就是懂得爱与敬的人。解析:B 行仁在于自己。

(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答案: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表现形式。(或“仁”比“礼”重要。)孟子认为,“仁”和“礼”都是非常(同样)重要的。只有把“仁”和“礼”存在心里,才能成为君子。

参考译文: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

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内心里的想法不同于一般人。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14.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1)下列各项中不能用来说明孟子论涵养功夫的一项是( )

A.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离娄上》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

C.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

D.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离娄上》

解析:D 说明“行道”应由近及远。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上》)

本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其中的“小者”和“大者”分别指什么?

答案:中心内容是养身要与养心结合起来。本文所谓“小者”是指口腹之欲;“大者”是说尊贵者,是指保养心志。

参考译文:(1)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道路就在眼前,却向远处去寻找;事情本来容易,却找难的去做。

(2)孟子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是各部分都爱护的。都爱护,便都加以保养。没有哪点儿肌肤不爱护,便没有哪点儿肌肤不保养。用来考察他保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在于看他注重保养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和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小的部分而损害了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次要部分而损害了重要部分。只保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能保养大的部分的,是君子。”

15.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公孙丑下》)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良啊,颜回.”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精品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教案: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 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教学内容:《人与文化》 教学目标: 1、诵读文本,整理有关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孟热爱、尊崇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 3、懂得“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一个君子精神成长过程的影响和作用 重难点: 1、理解并翻译本板块中的著名章节 2、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谈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理念和师道思想,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汲取一定的营养。那么孔孟对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和认识呢? 二、文本研读 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激凝】:除了这句,孔子认为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有作用的句子还有哪些? 5.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再给我数年时光,五十岁学好易经,也许可以没有大错误了。) 【评析】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11.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的意思。(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意思是内心无邪念。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论语和孟子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1),可以为师矣。 意思 (2)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则安之。 (5),必先利其器。 意思: (6)学而不厌,。 意思: (7)三军可夺帅也,。 (8)言必信,。 意思: (9)其身正,;其身不正,。 意思: (10),勿施于人。 (11),不耻下问。 意思: (12)君子喻于义,。 意思: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意思: (14),鲜矣仁! (15)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是可忍也,? (17)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意思: (18)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 意思: (19),小人常戚戚。 意思: (20),不舍昼夜。 意思: (21)岁寒,。 (22)君子成人之美,。 (23),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4)小不忍,。 (25)道不同,。 (26)不学礼,。 意思: (27),于我如浮云。 意思:

(28),必有近忧。 (29),习相远也。 (30)猛于虎。 (31)见贤思齐焉,。 意思: (32)有教。 (33),不让于师。 意思: (34),不知其可也。 (35),不患贫而患不安。 (36)士不可以不弘毅,。 意思; (37),是谓过矣。 (38)与朋友交,。 (39)有则改之,。 意思: (40),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2)不患人之不己知,。 意思: (4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愈矩。 《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1)老吾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 (2)天时不如地利,。 (3)得道者多助,。 (4)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5),不能成方圆。 (6)穷则独善其身,。 (7)爱人者,;敬人者,人恒敬之。 (8),社稷次之,君为轻。 (9)生于而死于安乐。 意思: (10),则不如无书。 (11),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 意思: (12)人有不为也,而后。 意思; (13),不仁则辱。 意思:

论语孟子后四专题名句及翻译(补充版)

高三语文《论语孟子》名篇名句及翻译 日期:2013-11-11 * 学问之道 1.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4.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于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译文】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而又像在后面。 8、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0、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 1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4、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5、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6、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人与文化 1. 【译文】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信服又喜好,我私自和我那老彭(孔子的朋友)相比。 2. 志,是为得之。 【译文】所以读者,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愿意。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3.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 文翻译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 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论语、孟子经典名句子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论语》十则课文译评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背诵默写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苏教版) 一、从孔子到孟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7.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9.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10.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 二、人的起点1.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2.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4.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 5.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三、仁者爱人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6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9.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10.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论语、孟子经典名句子

论语、孟子经典名句子

————————————————————————————————作者: ————————————————————————————————日期: ?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论语》十则课文译评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

《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 1、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international, Unicom international market, adapted future people on city of development needs, based Yu industry support, and traffic advantage, and Yangtze River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vantage, established city development target: radiation absorb Yangtze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2)

《论语》《孟子》《诗经》名句及翻译 《论语》名句解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和朋友交往,能够说话算数。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上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7.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论语》《孟子》选读 名句集锦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 (苏教版) 一、从孔子到孟子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6.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二、人的起点 8.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 9.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 10.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1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孟子》 1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 1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三、仁者爱人 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1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1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2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21.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22.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23.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

《论语》与《孟子》

《论语》选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8.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5.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6.子曰:朝问道,夕死可矣。 1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 2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6.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0.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3.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4.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6.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37.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孟子选读》译注〔一)

从孔子到孟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自立成人,四十岁有智识,五十岁知道上天赋予我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心里怎样想便能怎样做,而不会超越规矩。”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季路:即子路。侍:侍立,地位地的人陪伴在长者的身旁。 ②盍(何hé):何不。尔:你们。 ③裘:皮衣。 ④敝:破,坏。 ⑤伐:夸耀。 ⑥施:表白。 【译文】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袄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说:“我愿意老年人使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只要在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有忠心和诚信像我一样的人,不过不如我那样爱好学习罢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粗粮。 ②曲:弯曲。肱(公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枕,枕着,动词。【译文】孔子说:“吃粗粮,饮白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①叶(社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故称叶公。 ②女:同“汝”,你。奚(西xī):何。 【译文】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样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呀,发愤得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如此而已。”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自我表述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论语》与《孟子》中的成语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常见成语集合 高二 一,孔子: 1、色厉内荏 2、言不及义 3、杀身成仁 4、后生可畏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6、举一反三 7、见贤思齐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9. 犯上作乱10. 巧言令色11. 言而有信12. 三十而立13. 知之为知之14. 是可忍,孰不可忍15. 既往不咎16. 尽善尽美17. 见贤思齐18. 文质彬彬19. 敬而远之20. 举一反三21. 暴虎冯河22. 三月不知肉味23. 乐在其中1 择善而从24.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25. 空空如也26. 循循善诱27. 后生可畏28. 升堂入室29. 过犹不及30. 四海之内皆兄弟31. 成人之美32. 察言观色33. 言必信,行必果34. 怨天尤人35. 一以贯之 36. 杀身成仁3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8. 言不及义39. 因人废言40. 当仁不让41. 性相近,习相远42. 杀鸡焉用宰牛刀43. 色厉内荏:44. 道听途说 45. 患得患失46.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47. 学而优则仕 二,孟子: (1)五十步笑百步 (2)引领而望 (3)君子远庖厨(4)明察秋毫(5)挟泰山以超北海(6)缘木求鱼 (7)寡不敌众(8)与民同乐(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10)顾左右而言他(11)水深火热(12)救民于水火之中(13)箪食壶浆(14)出尔反尔(15)解民倒悬(16)事半功倍(17)具体而微(18)出类拔萃(19)心悦诚服(20)返求诸己(21)与人为善(22)绰绰有余(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

(24)此一时,彼一时(25)舍我其谁(26)为富不仁(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8)乱臣贼子(29)自暴自弃(30)不虞之誉(31)好为人师(32)何出此言(3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4)手舞足蹈(35)不为已甚(36)左右逢源:(37)夜以继日(38)自怨自艾(39)先知先觉(40)集大成者 (41)却之不恭(42)杀人越货(43)茁壮成长(44)知人论世 (45)一暴十寒(46)专心致志(47)舍生取义(48)杯水车薪 (49)言归于好(50)以邻为壑(51)习焉不察(52)独善其身 (53)不言而喻(54)引而不发(55)仁民爱物(56)当务之急(57)尽信书,不如无书(58)茅塞顿开(59)言近旨远(60)同流合污 论语: (1)犯上作乱(2)巧言令色(3)言而有信(4)三十而立(5)知之为知之:(6)是可忍,孰不可忍(7)既往不咎(8)尽善尽美(9)见贤思齐 (10)文质彬彬(11)敬而远之(12)举一反三(13)暴虎冯河 (14)三月不知肉味(15)乐在其中(16)择善而从(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18)空空如也(19)循循善诱(20)后生可畏(21)升堂入室 (23)四海之内皆兄弟(24)成人之美(25)察言观色(26)言必信,行必果:(27)怨天尤人(28)不耻下问(29)杀身成仁(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1)言不及义(3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33)当仁不让(34)性相近,习相远(35)杀鸡焉用宰牛刀(36)色厉内荏(37)道听途说(38)患得患失 (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40)学而优则仕(41)诲人不倦(42家喻户晓(43)、见义勇为(45)、不亦乐乎

《论语》《孟子》名篇名句

《论语》《孟子》名篇名句 《论语》《孟子》名篇名句 从孔子到孟子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0.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2.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3.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人的起点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4.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5.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6.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7.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8.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9.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仁者爱人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4.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6.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4.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修养的境界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孟子选读默写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8)彼一时,此一时也。 (9)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1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1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1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1)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3)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24)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0)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019 2020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良知精炼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良知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良能:本能..B.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信:诚,确实.C.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蒸:众多.秉:秉性 D.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秉:执持。[解析] D ] [答案) .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 .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A B.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C.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D.搏而跃之项,无项,第二个“东”和第二个“西”均为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B[解析] A使……动词使动用法,C项,第一个“亲”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亲近。D项,跃,活用现象。跳起来。B ] [答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性可以为善.. B.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C爱其亲者.无不知..乎!D.为此诗者,其知道..项,“天生”古义:上天生为;今义:认为。B)[解析] A项,“以为”古义:以(之项,“知项,“不知”古今相同都是不知道的意思。D育;今义:天然生成,命中注定。C 道”古义:懂得道理;今义:了解,晓得。C ] [答案) .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4( B .亲亲,仁也 A.其良能也 C.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其势则然也 D[解析] C项,状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C )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 ①其良能也??. A.?直②人之生也??.①达之天下也??. B.?无分于善不善也②人性之 ??.彼皆非与?①然则??. C.?②天生蒸民,有物有则??.①故有物必有则??. D.?好是懿德②故??.[解析] A项,①助词,表判断语气;②助词,句中表停顿。B项,①助词,可不译; 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①连词,那么;②名词,法则,规律。D项, 均为连词,因此,所以。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习相远也。 (2)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犹水之就下也。 (4)求则得之,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性相近也 (2)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3)人性之善也 (4)舍则失之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7~10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