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生姓名:杨远超

指导教师:黄锡生教授

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学科门类:法学

重庆大学法学院

二O 一O 年五月

Research on the Legal Question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Monitoring

of China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By

Yuanchao Yang

Supervised by Prof. Xisheng Huang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Law

Law Schoo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China

May,2010

I

摘要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安全关系到人们生存

发展和国计民生。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是全国人民生活的源泉和国民

经济存在的根本,农村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国家大局的稳定与否。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环境问题也愈

演愈烈,农村环境监管这一领域成为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一些专家和学

者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村环境监管法律研究理论。由于我国

农村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与稳定及城乡统筹协调发

展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形成健全的农村环境监管

法律制度已势在必行。

我国现行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存在很多缺陷,比如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农村环境监管存在多头执法和监管权责不明等诸多问题,已明显不适应农村经济、环境发展需要。我国在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以及某些发展

中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

对于保障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民环境权实现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借鉴欧美、

日韩等发达国家以及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农村环境监管制度建设中的经验,针对

我国国情,从监管立法制度、监管执法制度、监管司法制度等方面入手,提出了

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的思路和框架,为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文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对农村环境问题及农村环境监管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对农村环境

问题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和辨析,对农村环境监管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即

为了协调农村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农村自然资

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保障农村社会、经济与

环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监督管理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第二部分,对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

在有:在立法方面,农村环境监管存在立法空白、农村环境监管立法不适应农村

情况;在执法方面,农村环境监管执法主体缺乏独立性、农村基层环保组织过于

薄弱、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刚”性不足,执法不严现象比较突出、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在司法方面,农村环境监管的司法力量不均衡,农村司法力量薄弱、公益

II

诉讼制度缺失,农村环境诉权主体范围狭窄,农民缺乏环境侵权司法救济手段等。第三部分,通过对农村环境监管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农村环

境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首先提出了农村环境监管的指导思想,包括可持续发展

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然后通过分析欧美、日韩以及泰国等国家在农村环境监管

法律制度建设中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农村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提出了

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包括在立法方面改变仅注重城市环

境保护而轻视农村环境保护的环境监管立法观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且紧随国

际潮流的农村环境监管法律体系;在执法方面,建立严密有力的农村环境监管执

法主体,完善农村环境监管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第三方监管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

监管的力度;在司法方面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司法程序和司法组织,构建农村环

境公益诉讼制度等。并结合环境监管教育制度、环境监管财政制度等方面的完善,来促使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得到缓解,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得到协调和可持

续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

III

ABSTRACT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material basis of human’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safety related to people's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elihood. Country’s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farmers living and production, the sourc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lives and the existence of fundamental economic. Rural environment’s

good or bad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or no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rbanization, intensified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rur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this area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in China academic research, some experts and

scholar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formed the rural environment, regulatory law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bstruction of the cause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by affect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t is imperative to format a sound legal regulatory

system in rural areas environment.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of China's existing rural environment Legal System,

for example the lack of uniformity and coordination, supervis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law enforcement and regulatory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existence of unknown long and so many problems, has clearly not suited to the rural

economy,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needs. There is a wide gap between our country’s

legal research supervision in a r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fore,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es the right of farmers to achieve th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egal system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s status and problems, th e experience in countries of Europe and America, Japan, Korea, Thailand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and situation in China,

from the regulatory legislative scheme to regulate the enforcement system, monitor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judicial system, by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of our rural

IV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uidelines and framework for building a prevention-oriented, combining prevention with control of rur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legal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rural environment elaborat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supervision.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ir related concepts are

described and discrimination, 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regulation, that is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rural areas, rural people and nature live in harmony, to ensur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use, prevent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protection of r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dopted a series of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actions to

monitor the general term.

The second par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a's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pointing out there are: In terms of legislation, monitoring legislative gaps

in the rural environment, rural environment not suited to rural conditions regulatory

legislation; in law enforce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in rural

areas the main lack of independence, the rural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too weak,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work "just" lack of strictly enforcing the laws are quite prominent, more serious problems of local protectionism;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the judicial power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regulatory

imbalance judicial power of the rural poor, lack of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main

narrow right to appeal the rural environment, farmers lack of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and other judicial remedies.

The third par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regulatory system problems of

analysis, improve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uidelines, inclu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n by analyzing the Europe, America, Japan, Korea and Thailand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ural environment, the legal system of supervision i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by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pecific proposals, including legislation only focus on aspects of change in rural areas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despise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legisl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uitable conditions and with

V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China's rural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legal system; in law

enforce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close and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enforcement of the

main rur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rural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system, an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especially in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intensity of supervision;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to establish a

sound rural environmental justice procedures and judicial organizations, building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and the rural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sound financial systems, to promote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en alleviated, the rural economy,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the thre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untrysid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Legal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1 绪论.. (1)

2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及监管概述 (4)

2.1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4)

2.1.1 我国农村农业污染及其危害 (4)

2.1.2 我国农村工业污染及其危害 (5)

2.1.3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及其危害 (5)

2.1.4 我国城市污染转移及其对农村的危害 (5)

2.2 我国现行农村环境监管概述 (5)

2.2.1 农村环境监管的概念 (5)

2.2.2 我国现行农村环境监管制度概述 (6)

3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7)

3.1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简述 (7)

3.1.1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内因 (7)

3.1.2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外因 (8)

3.2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9)

3.2.1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立法制度的缺陷 (9)

3.2.2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执法制度的缺陷 (11)

3.2.3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司法制度的缺陷 (12)

4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制度的完善 (15)

4.1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完善的指导思想 (15)

4.1.1 可持续发展观 (15)

4.1.2 科学发展观 (17)

4.2 对国外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的考察及借鉴 (18)

4.2.1 对欧美发达国家环境监管制度的考察及借鉴 (19)

4.2.2 对日本和韩国环境监管法律制度的考察及借鉴 (20)

4.2.3 对泰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的考察及借鉴 (21)

4.3 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 (22)

4.3.1 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管立法制度的建议 (22)

4.3.2 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执法制度的建议 (24)

VII

4.3.3 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司法制度的建议 (25)

4.3.4 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教育法律制度的建议 (27)

4.3.5 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管财政法律制度的建议 (28)

5 结语.......................................................................................................................................

30

致谢.......................................................................................................................................

31

参考文献 (32)

附录.......................................................................................................................................

34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4)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34)

1

1 绪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尤其是一个农村人口大国,十三亿人口中有八亿生活

在农村,并且农村人口大部分分散在中西部偏远、贫困、落后地区。农村、农业、

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块硬骨头,大难题。农村是农

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是全国人民生活的源泉和国民经济存在的根本,农村环境

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大局的稳定与否。2005 年12 月3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

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问题理

所应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却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城

市化进程加快和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地区经济也快速发展,但相

对于城市环境监管事业的兴起,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是个薄弱环节,在人口不断增

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一度被长期忽视的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和

程度更是让人吃惊。这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和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监督管理能力薄弱,从而导致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某些地区因环境污染破坏引发的各类疾病呈明显上

升趋势,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某些地区农田使用

污水进行灌溉、过量施用剧毒农药、化学肥料,导致农作物产品的品质下降、减

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某些地区因环境纠纷导致

的农村环保信访量不断增加,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也呈上升之势,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及治安的稳定安宁。

鉴于以上背景,本文立足于中国国内现实和国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

方法,既比较中国农村环境监督管理的历史和现实,又比较国外先进国家与国内

的差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先进理论来指导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制度改革创新,提出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制度改革创新的法律对策,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

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在环境监管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不存在城市和乡村二元制结构,城市与农村在环境监管方面得到同等的重视。而且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因此农村的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他们在农业生产方式这一方面,走的是有机生态农业

道路,并且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循环经济的轨道,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也

2

主要是从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两个视角去研究。另外,农村环境监管从公共产品

的性质来看属于典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国外对公共产品的学术研究已经十分

成熟,大部分学者都从这一视角来研究农村的环境监管问题。二十一世纪以来,

由于我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重视增强,国内很多专业的学者对农村环境监管这一学

术范围十分关心,已经取得了不少比较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在论文方面,有

李同山的《论农村环境保护及其机制创新》、张晓文的《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田维民与吴振荣的《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王勇的《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王惠生的《进行环境教育发展生态农业》、

贾莉与阎小培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冯韵东的《和谐新农村的环境法制建设》、沙飞的《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杨永芳、周志民、谭小梅的《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对策》等等。但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

大部分将视角集中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生

态农业的建设等方面,而从农村环境监管法制建设自身的角度去做系统研究的学

术少之又少。

在国内外实践现状方面,从2005 年1 月开始,英国在欧盟成员国中率先实行

以保护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为宗旨的农业政策,鼓励农场主发展环保型农

业,使农村更多的农田变为树林和草地。德国农村,绝大多数村镇采用生物方式

治理污水,很多家庭会自己处理垃圾,把生物垃圾制成肥料种花,在自家小院建

立生物循环系统,用太阳能发电,用沼气作燃料。美国农村出现的“绿色能源”开发

热,既增加了能源供应,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印度于1999 年开始“总体环境卫

生运动”(Total Sani-tation Campaign),其目标是在2015 年前彻底解决农村的饮用水

和环境卫生问题。韩国农村也已告别烧柴、烧煤的历史20 多年了,如今,农村取暖

做饭跟城市一样用电、用煤气,不必烧柴火,也就没人砍树、拾柴,这使韩国山林繁

茂,既保护了森林资源,也保护了环境。

①[1]

而我国国内由于城乡差距比较大,对环境

监管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城市之中,农村的环境监管能力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逐步向农村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

足发展,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其中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得最为严重、

也最为广泛。农村面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脏、乱、差”问题突出,畜禽养殖污

染加剧,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不仅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

健康,而且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0%,

农村人口占了我国总人口的近80%,因此农村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环

林凤:《国外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载《经济研究参考》2006 年第

73 期

3

境状况。要把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单单

靠政府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从根源上找到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从环境

法学的角度来讲,首先就要明确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法制建设在农村的可行性及

必要性并逐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目前,我国不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

已意识到农村环境监管的重要性,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力度也势在必行。本文采用

社会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并借鉴其他部门法的法制建设的经验,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我农村环境监管体系进行了现实客观性的思考。针

对我国农村环境监管的现状,从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指明我国农村环

境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做出了较为综合的阐释,并结合国外

发达国家环境监管法制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向,提出了建构和加强完善我国农村

环境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思路。以期对我国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我国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来推动建

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督管理法律制度。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笔者将综合运

用法学、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论证。并将采取历史分析法,以研究现行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法律制度产生的

背景以及演变;采取比较分析法,以比较国外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

基础、立法模式以及实施机制;采取实证分析法,以分析世界及我国环境保护监

督管理现状,论证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等等。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结合环境权理论,新农

村建设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法律

制度,将理论付诸实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次,通过考察外国发达国

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和完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法律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的独到建议。

4

2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及监管概述

2.1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关于农村环境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

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①[2]

由此,有学者认为,“乡村环境是指

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内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建筑物等。”

②[3]

在汉语语义上,农村即为乡村,所以,笔者认为乡村环境即为农村环境,是指以

影响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

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建筑物等生产和

生活环境。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我国

古代诗人的笔下,描绘的农村都是一片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可如今在农村,那

种景象已不多见,污染,正在悄悄地腐蚀着乡村的溪水、田地、一草一木。自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其中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得最为严重、也最为广泛。各种各样的污染破坏层

出不穷,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受到了严重影响。国家环保部《2008 年中国环境状况》指出: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

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

④[4]

2.1.1 我国农村农业污染及其危害

农业污染指的是污染源来自于农业生产的污染。我国农业污染种类按其产生

的污染源主要可以分为: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牲畜粪便污染、农膜污染、农作

物秸秆污染。农业污染是我国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传统污染源之一。据国家环保部

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污染量占全国污染总量(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的总和)的1/3 至1/2,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国农业污染的控制也已经到

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⑤[5]

黄锡生,李希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2 页

周珂:《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1 版,第384 页

此两句诗,前一句出自元朝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后一句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采菊》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保部2008 年《中国环境状况》

郭廷忠:《中国农业污染问题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 年第4 期

5

2.1.2 我国农村工业污染及其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但加快了中国的工

业现代化进程,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GDP 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这一

过程中,农村工业的发展对农村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由于

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布局的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明显低于城市工业企业污染物

平均处理率。这种靠破坏农村自然环境和浪费资源的原始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

使我国农村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雪上加霜。

2.1.3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及其危害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

改善,农村生活对农村自然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生活污染加剧,主要表现

为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成分复杂化、处理率偏低等。过去,农村处于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污染总量不多。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等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在一些

地方呈现固体废弃物“围村、塞河、堵门”之势。绝大多数固体废弃物没有经过处理

处理,随意堆放抛弃,长期积聚导致腐败变质,污染环境,其渗滤液还会造成一

些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

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严重污染,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2.1.4 我国城市污染转移及其对农村的危害

城市污染转移这种行为在我国表现得尤为严重,城市有时将其垃圾和污水直

接排至城郊结合部或者农村,有时则通过较为隐蔽的方式,即通过高污染产业的

转移,使农村在城市产业升级中把城市淘汰的污染设备、污染产业也承接过去了,

成为城市产业升级的负面影响承受者,最终导致了农村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

得不承受环境问题造成的巨大压力。据不完全统计,1985 年,农村工业购买城市

工业二手设备35 亿元,这些设备中约有40%属于重污染、高耗能设备。在80 年

代后期的城乡“协作”中,农村乡镇企业承担的是污染较重的初级产品加工,从而形

成了“污染下乡,产品进城”的局面。

①[6]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乡镇工业在

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污染企业的一次大迁移。

2.2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概述

2.2.1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的概念

“监管”一词是“监督与管理”的简称。在《现代汉语辞典》里,“监督”的定义是“察看并督促”,“管理”的定义是“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保管和料理;照管并

王华梅:《城市污染转移视角下的农民环境权保护》,《前进》,2008 年第8 期

6

约束”。

农村环境监管即指为了协调农村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农村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处,保证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保障农村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监督管理措施和行动

的总称。

2.2.2 我国现行农村环境监管制度概述

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由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

境管理制度、国际公约等方面构成的体系。经过30 年的持续改革,我国形成了中央统一管理和地方分级管理、部门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目前,环保

部门主要负责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功能包括环境管理、监察、宣教和监测等,农业、生活和交通的污染由农业、城建、公安交通等9 个部门或机构负责管理,水利、卫生、地质矿产、市政等协同环保部门实施水污染的监管。自1973 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先后制定或修改了一系列的法规、规章和标准,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备

的环境法律体系。包括《宪法》中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定、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资源保护法、环境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地方环境法规与规章、环境标准以

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中的环境法规等。我国环境监管

制度主要包括各种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九项基本制度,包括:“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

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另外《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环境与计划、环境监测、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状况公报等各项制度。我国环境保护监管权力

体系实行的是“条条”和“块块”相结合的体制。所谓“条条”是指下级环保主

管部门受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块块”是指一级环保主管部门在受上级环保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同时,又要受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这是

一种双重的领导体制。由于地方环保部门的领导任免、职位晋升和行政事业费开

支主要来自于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并且环保法规定当地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

环境质量负责,因此地方人民政府对当地环境保护的质量好坏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我国农村环境监管的权力体系主要还是以地方分级管理为主要特点。

②[7]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5 月版第614 页

钱翌,刘峥延:《我国环境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

第3 期

7

3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简述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很多,但有的存在一些问题。某些学

者在分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时,只看到表面而没有看到本质,把我国农村环境问

题的表现与原因二者概念混淆。实际上,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指的是造成农村环

境问题的事实,而非此事实造成的结果。如果将结果误认为是原因,而仅仅通过

对污染结果的处理来保护农村环境,则会走入“末端治理”、“治标不治本”的误

区之中,对农村环境问题的不能从源头来进行防治,就如同筑堤防水,到最后堤

坝被冲毁而水害愈演愈烈。

唯物辩证法在谈到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

方向。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

用。因此,从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其归纳为内

因和外因两方面。

3.1.1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内因

农村环境问题的内因指的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

①现行农村行政管理机制与农村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矛盾。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实

行的在基层地方政府指导之下的群众组织自治作为国家扩大地方群众民主权利的

实践,值得肯定,但同时也造成了不少环境问题。由于地方政府与农村之间已不

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故支持农村发展的职责,大部分从地方财政的职

能中剥离出去。这样,一方面农村集体经营所得归于农村集体自行所有;另一方

面,农村集体的发展亦依赖于自身经营所得。这就决定了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基

础薄弱的农村为了生存发展,农村集体必然会倾向从事效益较高的产业。于是相

较于农业,农村基层群众组织更倾向于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由是出现了现阶段

农村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甚至做出一些缺乏长远考虑、近乎急功近利的行为的情

况,如盲目引进高污染企业、布局仓促缺乏考虑、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试剂

等。

②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一定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适用农村集体所有权

制度。该制度造成如下问题:首先,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力主体体系内部混乱,农

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难以得到较为彻底的保护。地方政府、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或其代表滥用权力随意征收农民耕地或其他经营性用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对

于土地的权利实际上处于不稳定、难预期的状态之中。这样致使为发挥土地短期

8

生产价值而采取掠夺式生产的情况,在农民中、特别是农民在承包期即将届满之

时相当常见,对土地使用价值的掠夺式利用,作为最为直接、快速、有效的做法,

被普遍采用。

③农村环境监管机制不完善。第一,现有法律体制无法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有效

规制。现有规制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并不能覆盖农村环境问题的全部,且法律法规层级较低。同时,现有的环境法难以适用于农村环境问题的干预。各种基础性法律、原则,就农村环境具体问题而言,缺乏直接、有力的治理作用;而较为具体的法规、制度,如环境法的各项主要制度,则主要就解决城市、工业领域的环境问题而提出,要将之适用于与自身存在很大差异的农村环境问题上,缺乏针对性。第二,现有的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无法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监管。首先,现有的环境管理机构体系设置过于复杂,职权界限不明,对同一权力客体要么一拥而上进行管理、要么以职权不明为由相互推诿;其次,基层环境管理机构人员配置不足,缺乏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管制的客观基础。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县级环保部门较少在其所辖村镇设立派出机构,农村环境管理人员的配备、经费的落实等明显不足,更大限度地限制了作用本已有限的现行环境法律体系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规制效果。

④农村人口环境意识淡薄。从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来看,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环保认识模糊。他们比较看重是有形的经济利益,而对潜在的环境危害往往忽略掉。一些农民对环保法律缺乏起码的了解。从乡村干部的环保意识来看,许多干部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置环保法规于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来发展经济,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环境意识的淡薄使农村环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①[8]

3.1.2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外因

农村环境问题的外因指的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外部因素。农村环境问题的

外因主要是城市污染的转移。首先,城市污染工业往农村转移,进一步导致了农业自然环境的恶化。一些从城市市区转移到农村地区的废水大多直接排入农田保护区的主灌河,对地下水源和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一些砖场、水泥厂等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直接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农田土壤的严重破坏。这些都不仅带来了当地农作物的损失和农产品质量的下降,且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其次,在城市废弃物的转移处置中,农村和农民承受了二次污染的严重损害后果。一些城市的垃圾未经处理便随意倾倒在农村的田野、坑塘地带,垃圾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及水分,在雨水的淋

林潇潇:《农村环境问题成因体系及对策浅析》,《法学杂志》2009 年第4 期

9

滤作用下,垃圾中的重金属被溶解并随渗滤液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垃圾中的病源微生物也可渗入滤液中,构成了有机物、重金属和病源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造成农村的水土环境进一步恶化,并严重危害到农民的身体健康。

①[9]

3.2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若干主要原因。其中

农村环境监管机制的不完善是农村环境问题的一大重要内因。本文由于篇幅以及

笔者研究方向、研究水平所限,不能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所有原因逐一进行详

细分析,仅能通过对农村环境监管制度这一视角对其进行剖析,从而管中窥豹,

以图对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带来些许帮助。

3.2.1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立法制度的缺陷

①我国农村环境监管立法存在空白

我国在中央和地方都没有一部专门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机构设置的法规和规

章,有关规定都散见于各个有关法律之中。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第二章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第四条中就都对我国的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进行了规定。另外,我国单行法规中关于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

规定都过于简单抽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

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

施监督管理。”过于散乱的农村环境监管立法显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环境法制保障的要求。《大气污染防治标准》、《水污染防治标准》、《噪声污染防治标准》的规定等大多是针对城市的,在农村很难适用。针对农村适用的有《畜禽养殖业污染

物排放标准》、《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等然而均过于简陋。我国农村

各项环境标准的制定工作相对滞后,以农药残留为例,农药残留监测体系不健全,检测能力较弱,对农药和农产品的覆盖面较窄,对农药残留超标监管力度不足,

远不能适应国际上对农药残留监测工作的要求。还有对于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

村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等等,我

国现有法律都没有相应的的规定,存在空白点。

②[10]

我国虽然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法

规体系,但没有综合性的农村环境监管法律法规。而《环境保护法》对农村环境保

护仅有简单的规定,没有把农村环境、农业环境和农业资源的保护三者统筹起来;

刘长兴:《国内环境污染转移的法律控制》,《环境保护》2008 年第22 期

王灿发:《论乡镇环境保护管理立法的不足及完善》,《法学杂志》2009 年第4 期10

《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专门环境保护法规虽然

对农业环境监管作出了规定,但并未规定农村环境监管的具体内容。另外,许多

地方性环保法规也把农业环境保护作为重点,但没有把农村、农民、农业三者有

机统一起来。

①[11]

2006 年10 月26 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

计划》是目前唯一一部针对农村环境综合监管的一项重要计划,但没有上升到法

律层面,效力较低。因此,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着农村环境监管制度的系

统性缺失。

同时,在城市污染向农村迁移方面,我国的环境监管法律完全处于“制度真空”

状态。例如,对于固体废物转移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固体废物在省一级的不同地区之间转移需要履行知情同意

程序,但没有规定固体废物从同一省内城市向农村的转移问题。近年来农村居民

或基层组织为此向有关部门投诉很多,但因为制度性缺失而导致问题根本性解决

非常困难。在防治农村水污染和酸雨危害方面,可以凭借的只有总量控制制度,

即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只是授权省级以上的政府“可以”实施总量控制,并没有规定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更没有规定区、县级政府实

施总量控制,农村乡镇更是空白。另外,关于危险品环境监管、土壤污染防治、

核安全监管、生态保护、生物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尚未制定;至今尚未建立促进循

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缺乏有关自然保护区、转基因生物安全、生物遗传资源

保护的法律或法规;缺少防治化学品、机动车、畜禽养殖、土壤、放射性物质运

输监管等法律法规;缺乏“外来物种入侵”污染危害的认识和立法。

②我国农村环境监管立法不适应农村情况

与改革开放以前的环境监管法律制度相比,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法律制度体

系取得了非常伟大的进步。截至2006 年底,我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26 部,行政法规50 多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 项、军队法规和规章10 多项,国家标准800 多项,批准和签署国际条约51 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600 多项,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管法律体系。

②[12]

2007 年以来我国又相续制定了

《节约能源法》、《城乡规划法》、等环境保护单行法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

处理管理条例》、《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以及众多部门规

章和地方性立法。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部门的

环境监管职能做出了比较完备和详细的规定。同时环境监管部门制定了配套的环

境监管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

刘岚:《浅论我国农村环境的法律体系建设》,《特区经济》2006 年第12 期

黄锡生,李希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44 页11

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通过这些环境监管基本制度在我国城市

的有效实施,城市的环境得到了改善。然而在城市实施得较有成效的环境监管制

度,在农村却没有其发挥的空间。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环境监管立法城乡差别

严重,过于偏重于城市,而对农村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计;同时,我国现行的环

境监管基本制度也只顾及到城市环境,不考虑到农村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质,导致

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3.2.2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执法制度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是以“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为依

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即国务院设立国家环境保护总

局,在《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省、市级政府建立环境专门机构,工业较集中

的县、镇一般也设立专门机构或由有关部门兼管,甚至在较大的工矿企业也设有

环保科、室与环保专职人员。这种环境监管执法体制看似齐全,实际则存在很大

的弊端:

①农村环境监管主体缺乏独立性

我国这种这种执法主体势力各自割据的局面,导致环境监管执法权力过于分

散,权力与责任分配不明,一些地方环境监管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一些地方领导为了促进本地区的经济效益,忽视或不顾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对环保法律和政策置之不理,造成了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而地方环境监管机构对此现象无能为力。其次,我国最基层环保部门是县级环保局,乡镇一级尚无相关职能部门,如环保派出所,就更不用说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县级环保部门受各种内外条件所限制,很少能够对农村乡镇及基层群众组织的环保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①[13]

正是由于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这些缺陷和不足,于是一些违

反国家环保法律和政策的行为,如盲目征用农田、对外来投资的建设项目“一路绿灯”,甚至主动迎接城市转嫁过来的重污染企业等不顾环境保护的情况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再次,各部门为了部门利益而互相扯皮,关键时刻相互推诿责任,形成一种恶劣的部门保护主义,最终造成执法混乱,法律法规失去法律效力,致使环境监管工作无从做起。正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监督力度自然也就上不去,往往为了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形成了上级有政策,下级有对策的应付局面,使许多环境监管政策不能得到实施,法律得不到执行,环境监管执法变得苍白无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②农村基层环境监管组织过于薄弱

由于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执法机构数量有限,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农村环境执

法力不从心。从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机构改革的情况看,省市一级环保机构普遍得

王周:《执法篇:关注农村环境执法》,《环境教育》2009 年第3 期

12

到加强,但是乡镇一级基层环保机构的设置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形成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基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财政支持主要源于当地政府,许多政府机构都是负债运营,对于建立环境政策实施机构必然无能为力,所以,我国大部分乡镇一级没有设置环保机构,县级环保部门又较少在其所辖村镇设立派出机构,这使得农村基层环保部门对一些环境违法行为实在是无能为力。此外,作为环境执法人员不但要精通环保业务,还要具备全面法律知识,而一些农村环保机构在进人问题上把关并不严,使一些不懂业务且文化程度和思想素质不高的人充斥其中,难以为农村环保执法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

①[14]

③农村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刚”性不足,执法不严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刚”性不足,造成其权威性、强制性体现不够,出现执法不到位的现象,如在农村环境行政执法中重视收费而轻视处罚,处罚中掌握标准不严格,处罚畸轻畸重等问题时有存在。同时,对行政程序法的执行缺乏自觉性,相对于行政实体法而言,对执行行政程序法重视不够,损害相对人权益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了农村环境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②[15]

④农村环境监管遭遇地方保护主义。农村环境执法不受重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性,GDP 增长又是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故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把GDP

作为硬指标,环境保护作为软指标,甚至没指标。许多农村领导干部出于经济利

益,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下,对农村环保执法采取消极抵制至违法办事。如许

多生产力落后的地区在下达招商指标时,设置、出台“土政策”阻挠环境执法,使许

多农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敢查的顾虑,对工业区不敢查,对重

点保护企业、行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不敢查,一些基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甚至成了通风报信、应付上级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帮手”。

3.2.3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司法制度的缺陷

与我国城市环境监管司法相比,农村环境监管司法建设愈加滞后。一是农村

环境监管缺乏专门化的司法主体。由于基层法院一般都在县城,并且没有专门化

的环境审判机构或者涉农审判组织,使得一些遭受农业环境污染破坏的受害人无

法得到及时、便捷、优质的司法救济;二是农村环境监管缺乏专业化的司法制度。

农村环境案件涉及到“三农”问题,案件的性质与当事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环境案

件的审理和执行只有立足“三农”,才能发挥司法在特定环境下的价值功能。然而,

目前的农村环境诉讼案件只能按照普通的司法制度进行审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突出表现为立案难、取证难、鉴定难、执行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以城市

马大壮:《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对策》,《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1 期②

王周:《执法篇:关注农村环境执法》,《环境教育》2009 年第3 期

13

为中心的司法制度难以适应农村环境案件审判和执行的实际需要。

①[16]

这使得农村

环境监管的法治建设难以得到整体上的推进。

具体而言,农村环境监管司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①涉农司法主体不健全

首先,农村环境监管的司法力量不均衡。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各级林业部门

就设立了林业公安机关这一准司法机关,专门行使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违法犯

罪的立案查处和刑事侦查职权,为森林环境监管司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相

比之下,土地、水源、草原等其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由于缺乏专门的准司法

力量,保护效果明显低下。其次,涉农审判机构的缺失。作为农村人口占70%左

右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社会的特点较之都市社会更加接近中国的“本原”。中国

司法体制的设计应当考虑到“三农”的特殊性。然而,我国司法制度在强调法制的统

一性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我国农业大国的特色,没有设置一些体现“三农”特色的

审判机构,如“农村法庭”等。其次,基层法院“轻农”司法观念比较突出。按照现行

的财政管理体制,基层法院的司法财政供给依赖县级政府。在一些县级财政状况

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抓创收保运转”、“抓创收保福利”的不良现象,

法院也经常会牵涉于中。对于需要“创收”的法院来说,司法效益便成了法院受理案

件时必需考量的要素。由于农村环境案件往往具有案件标的小、取证困难、诉讼

成本高、案件执行难、诉讼周期长、地方保护明显等特点,其司法产出或者司法

效益明显偏低,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往往会基于效益的考虑,不愿受理或者怠于

受理农村环境案件。

②[17]

②诉讼主体方面的限制

首先,公益诉讼制度缺失,农村环境诉权主体范围狭窄。长期以来,由于受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对于原告资格的限制,除了直接利害关系人之外的任何主体

都无权就农村环境污染或者破坏问题提起诉讼。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构建环境公益

诉讼的情况下,由于环境污染诉讼主体资格的狭隘性,使得一些非利害关系人根

本无法就侵害公共利益的农村环境污染案件行使诉讼权利,环境司法保护便无从

谈起。其次,农村环境诉权主体(主要指农村居民)的诉讼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无

讼”一直是我国诉讼观念的主流,因为环境侵权不知诉、不敢诉、不会诉必然会造

成环境监管司法的虚置,这无疑不利于农村环境监管的司法建设。客观地说,当

代农民“无讼”观念的根源往往在于:因为诉讼立法缺失而不能诉、司法腐败缺乏公

正而不敢诉、诉讼法律服务不到位而不知诉、诉不起。要充分发挥司法在农村环

境监管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农民诉讼意识不强的问题必须解决。再者,农村环境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1 页

胡志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司法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理论导刊》2008 年第4 期14

诉权主体的诉讼技能过低。面对复杂、抽象的诉讼法律规则和灵活多变的诉讼技

巧,很多农村当事人不知道怎么去起诉、应诉,特别是如何举证、质证和辩论。

具体到农存环境污染、破坏案件,由于案件专业性强,环境污染破坏的因果关系

复杂,是非曲直判断困难,加上针对农民的环境诉讼法律援助制度的缺失,农村

环境诉权主体的诉讼技能显然无法确保其依靠自身的能力去进行环境维权。最后,

农村环境诉权主体的诉讼经济能力有限。农村环境民事诉讼、行政诉讼都应当依

法支付较高诉讼费用,这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农民当事人来说,无疑会打消其

司法救济的积极性。

①[18]

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诉讼权益,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建

立了一系列法律援助制度和援助体系,但尚未设立专门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法

律援助组织和相应的援助制度,使不少农民因为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从而丧失

司法救济的良机,环境权得不到有效维护。

②[19]

丁国民:《中国农村面临的司法困境及其对策》,《求索》2004 年第7 期

徐和平:《我国农业环境司法保护若干问题探析》,《科技与法律》2008 年第4 期

15

4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制度的完善

4.1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完善的指导思想

4.1.1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

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

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也是必经之路。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 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①[20]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

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

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

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①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而且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因为它正确地处理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明确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经济、社会

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类的这个认识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之后才得到的,它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重大飞跃。

可持续发展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而发展的。1987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

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并最终在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发表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得到确认而形成。由于有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102 位国家元首参加此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里约会议,因而可以认为,在这次会议中,“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思想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并由此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在人类逐步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的过程中,

我国也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初,中国就在国家计划工

参见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 年)

16

作中提出了要把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中去,提出了国家在发展

经济的过程中协调保护环境的政策。1989 年12 月,修改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的第四条在总结了该原则的立法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对该原则做了明确的

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这一规定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得到了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确认。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不到两个月,我国随即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把

环境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国务院1994 年3 月通过的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强调:“突出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通过法规约束、政策引导和调控,推进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使该原则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新水平。

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反映了当代世界文明进步成果的不断积累和深化,是中

国环境、经济、社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战略方针,包含有十分深邃的思想和丰

富的内容。

首先,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既从横向关系上,即制约发展

基本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对发展提出要求,又从纵向历史发展过程,即当前需要与

未来需要的关系上提出要求,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

要发展,就必须找出经济、社会及环境相互调整的途径,走协调发展的道路。环

境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环境是资源,是生活条件,是

生产力的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经济、社会的发展,必

须以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为基础,只有搞好环境及资源的保护,

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和资源,必须有一定的经

济实力和相应的技术条件。保护环境资源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只有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得到满足。因此,既不能离开发展片面强调环境效

益和环境资源保护,也不能不顾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和经

济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实质

要求。从表层意思讲,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发展,是社会历史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可持续发展就是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发展,是环境及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保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的稳定发展。环境及资

源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容,离开或者削弱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只能

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

实质上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和谐永存。她要

17

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观,要求人们在所有的立法活动、宏观巨额计划、具

体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制度中体现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①[21]

第三,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决策的

重要依据。地球是一个与外界和其他星球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人类与在地球上

生存的其他生物一样,必须适应地球的生态系统,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人类在

追求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懂得尊重和适应生态规律,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的

平衡,那么必将从地球上消失。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要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

发展观,是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之所

以出现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先进的、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

决策和科学的管理。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

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才能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因此,该原则实际上确定了科学决策、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

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及监管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e16675106.html, 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及监管模式研究 作者:陆晓雨周慧丽 来源:《年轻人·下旬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关系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民众的生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管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从三方面加以分析,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及监管模式已经取得的进步,对该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现存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監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3 ;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1-00-02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与监管模式取得的进步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我国的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主要由3个部门构成,即分管源头的农业部门、分管食品生产流通和终端问题的食品监管部门、负责卫生标准和风险评估的卫生部门。之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主要是按照不同阶段、不同品种进行监管,这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出现由于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产生的各种问题。而现有的监管模式已经发展为一个主要负责部门牵头,其它部门相互配合工作的模式,这本身是一种进步,能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鉴于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该领域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有30多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已经建立了初步完善的法律体系。国务院等行政部门制订的相关部门规章达到了300多部,另外还有涉及食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详细规章制度。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发生民事纠纷的时候,必须要有相应的民事法律提供法律依据。而刑事法律中,对食品安全犯罪有明文规定,这些规定要求生产者和销售者要严格遵守,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即刻追究其刑事责任。刑事法律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对于监管不力,《刑法修正案(八)》中又专门增加了食品监管渎职罪,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人员的监督和惩治力度。 立法突破 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在逐步完善。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一直处于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状态,因此,我国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监管机构中增设食品安全委员会,完善了

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通用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通用版)

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通用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防止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等事故发生,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校区内从事食品生产或经营的单位和个人都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经批准的校内各服务场所为师生提供的一切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以及食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设施和相关环境。 第四条学校鼓励、保护师生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任何人均有权对违反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实名举报。对被举报的违规行为,学校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将调查和处理结果反馈举报人,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及职责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品呈现飞跃式发展,金融衍生品种类不断创新,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交易品种。但金融衍生品监管已无法跟上衍生品种类创新的步伐,因此急需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从而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保障作用。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和复杂化更使其风险呈现扩大化趋势,金融危机的爆发即是很好的印证。金融危机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法律监管机制,那么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建立并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法律监管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经验,对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全文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涵义及其法学和经济学理论依据进行了说明,突出监管法律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国际相对完善的监管方式,通过比较来探究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法律的启示。第三部分阐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的现状,并通过分析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发现我国监管法律的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对如何完善中国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提出建议,提出监管法律的基本原则及监管模式的选择,以及在建立体

系完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准入和推出制度、风险制度、危机处理法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国际监管制度、立法监管制度等。【关键词】: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完善监管法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5;D922.28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一般原理11-181.1金融衍生品概述11-151.1.1金融衍生品的定义11-121.1.2金融衍生品的种类12-141.1.3金融衍生品的特征14-151.2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理论15-181.2.1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法学理论依据15-171.2.2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经济学理论依据17-182.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分析18-232.1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18-192.1.1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现状182.1.2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特点及评价18-192.2英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制度19-212.2.1英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现状19-202.2.2英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特点及评价20-212.3国际组织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21-232.3.1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212.3.2国际证监会组织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我国金融监管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摘要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它的安全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与稳定。随着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也日益明显,银行风险程度也日益加大,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模式,充分发挥银行业在金融深化和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使其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有效的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已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的银行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银行也存在着容易引发危机的种种风险隐患。为了避免累积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模式和加大银行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金融深化为背景,以银行监管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最后得出中国银行业监管模式的选择路径和形式。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系;银行监管;完善

Banking supervision mode after the crisis era development research Abstract Banks, as the core of a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 the safety of his relationship to the security of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and eve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stability.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financial deepening, banks Mixed trend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the banks are also increasingly greater degree of risk, how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regulatory model, give full play to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o that Its support of China's economy forward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ory. 2007 outbreak of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quickly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world's banks are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China's banking crisis, there are also apt to cause all sorts of potential risks. To avoid the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ector, further improve our supervision of banks and increase bank supervision is imperative. For this situatio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financial deepening as the background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analysis, and finally come to post-crisis era of China's banking regulator mode select the path and form. Key words: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supervision; perfect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尤其是非正规的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安全隐患更为突出。违规企业大都是一些小的、非法的、不正规的食品生产企业,但是也有一些正规甚至知名企业有意或无意参与,比如2005年发生的“苏丹红”事件中,肯德基和亨氏均涉嫌其中。震惊全国的2008年9月“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由于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食用者患肾结石或肾功能衰竭。截至2008年9月17日早8时,全国医疗机构共接诊、筛查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婴幼儿近万名,临床诊断患儿6244名(其中2名已死亡)。2008年9月对全国生产婴幼儿奶粉的108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其中包括伊利、蒙牛在内的22家企业69批次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占这些企业的20.18%。 近几年我国曾被曝光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问题食品黑名单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如下:敌敌畏炮制的金华火腿;病死母猪肉做太仓鲜肉松,双氧水处理黑肉松;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变质豆奶导致数千名学生中毒住院;南京冠生园制造的“黑心”月饼;用甲醛泡制的众多水发食品;有害矿物油炒制的瓜子;添加增加剂的馒头、花卷;用“瘦肉精”增瘦的猪肉;用“毛发水”勾兑的酱油;用石蜡做凝固剂的重庆火锅底料;违禁“工业盐”腌制的四川泡菜;到下水道淘出来的“潲水油”;掺“吊白块”的龙口粉丝;陈年毒大米翻新做成米粉;上海三元“全佳”牌乳酸菌饮料霉菌多得无法用数字计量;价格低得出奇的假鸡精;糖精水巧妙勾兑劣质葡萄酒;果脯蜜饯微生物超标严重;添加化工原料非食用冰醋酸的山西老陈醋;湖南有毒猪油大量入市;使用福尔马林浸泡的水发食品;温州“乡巴佬”食品;黑馅饺子;江苏省泰兴市出现“有毒香肠”;用猪粪浸泡的臭豆腐;劣质奶粉吃出大头娃娃;“苏丹红”加工辣椒油;雀巢奶粉碘超标。 根据卫生部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食物中毒事件与中毒人数与2004年以前相比明显减少,但是死亡人数增加极快,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在2009年和2010年全国范围内的抽查结果表明,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不足70%,其中大型企业合格率多在90%以上,而小型企业的合格率仅为50%左右。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完整版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施行。 (一)适用范围 1、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3、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4、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5、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注:初级农产品的管理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二)管辖内容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2、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 3、食品生产经营实施生产许可制度,个体工商户、小作坊的生产许可由省级人大制定。 4、食品检验法定检验机构承担、定期或不定期抽检、购买样品,不收检验费、复检机构资质 5、食品进出口按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总局令144号)执行。 6、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地方政府负总则,各级食安办具体实施、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信息通报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加工企业职责第二十九条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2、《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129号令) 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一)生产者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2、具有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3、具有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合理的设备布局、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4、具有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5、具有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保证食品安全的培训、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健康档案等健康管理、进货查验记录、出厂检验记录、原料验收、生产过程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6、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对生产食品有其他要求的,应当符合该要求。 (二)申请程序 1、申请与受理 2、现场核查 3、发证检验 4、批准 5、证书与标识 第二十条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预先核准企业名称,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县级以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附录一: 第一章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学校食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四川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此规范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师生饮食安全,维护教学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第一节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主要法律法规解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的新《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新《食品安全法》包括总则、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几项内容,共计10章154条。 新《食品安全法》秉承“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新理念,有了以下新的变化: (一)创新监管制度 1.增设风险分级管理制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状况等确定监管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 2.增设责任约谈制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对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政府可以对未及时发现系统性风险、未及时消除监管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隐患的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责 任约谈。 3.实行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公开和通报制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并可以向投资、证券等管理部门通报。 (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1.要求健全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

金融监管问题分析论文

金融监管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主要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应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应有直接人事处理权;健全金融机构自律管理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增强金融监管和经营透明度,有效抑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央行金融监管到位程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央行威信和权威的树立,关系到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以风险监管内容为核心的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大量和主要的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但我国目前央行的监管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及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机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以后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则注意得不够,金融检查或稽核也主要是一种合规性检查,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监管。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要求,借鉴国际监管办法,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当

前我国中央银行金融业风险监管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对上述“三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金融机构的特点,制订量化监管指标进行具体操作。第二,建立大额贷款的报告制度。严格防止风险集中在少数单个贷款大户,限制贷款过于集中,监管单个贷款比率,并形成风险报告制和备案制。第三,加强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有日益增大的趋势,把其纳入金融监管的视野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要尽快制定专门的表外业务监控办法。第四,制定出能客观反映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各类资产风险权重和核算系数,定出贷款集中风险、贷款沉淀风险等风险权重。第五,要建立真正的风险准备金,以增加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大提取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力度,简化手续,强制执行。第六,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由财政部为主注入资金及各商业性金融机构认缴部分资本金,不以盈利为目的,直属国务院,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政策性存款保险机构,利用强制方式对在我国境内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进行存款保险。至于存款保险费用和赔付比例,可依据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比例,资产风险比例等有关风险监管的重要指标来制定。 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

学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国际金融 作者:付家琦 导师:周华 学号:33 班级:07级国际金融(2)班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提要 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阐述本人对金融风险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金融风险的定义进行介绍,从三个方面介绍金融风险的特质,并分六点分析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二部分,进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策略探究。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分别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管理策略,进而具体阐述了如何加强和促进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并推广到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策略。 第三部分,进行国家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探究。根据所学知识,从五个方面对国家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建议。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主要由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充足、改制以及部分企业缺少信用等原因,使得银行难以收回贷款。在随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银行为了避免这样的信用风险,转向大量购买国债。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部门持有的国债高达万亿元人民币以上。2004年,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以及预期利率上升使得国债价格下降,银行蒙受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金融风险几乎是作为这个时代的烙印,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正文

一、对金融风险的理解 1. 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随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放松管制与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居民甚至国家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严重。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如何把握机遇、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使金融活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金融风险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金融风险的文献可谓不少,但对金融风险的解释却不尽相同。美国经济学家克罗凯特将金融风险定义为:由于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大量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结构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的正常运行。而数理家和金融学家对金融风险的定义是不同的,后者从统计学的的角度分析,认为金融的就是金融风险。“不确定性”包括盈余的不确定性和亏损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内容,否则金融风险在统计学是无法计算的。为便于研究,我们在这里给出金融风险的定义如下: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金融风险的特质 仅限于的融通与经营领域。由于金融风险是的一种特例,因而它只和于特定的领域。 其次,金融风险具有双重性。这是指金融风险既有可能给从事金融的主体带来的机会,也有可能给主体带来损失的机会。因此,它具有动态性和投机性。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新编版)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新编 版)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651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新编版) 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主要从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过程、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对策3个方面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并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够深化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对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借鉴。 关键词:食品安全因素对策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过程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Se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

(FoodSafety)的转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维持健康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食品安全最终目标的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开始由国家行动转向市场行为,由生产行为与供应总量拓展到消费行为与分配状况,强调"每一个家庭都有获得粮食的能力",同时逐步加强了对食品品质需求、食品卫生与营养安全,以及食品获取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问题的重视。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的研究表明,除了基本的食品获取安全外,其他如健康、卫生的环境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照顾的能力等因素,也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VonBraunect.,1992)。VandanaShiva等研究认为食品安全一直以来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问题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问题研究 摘要: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是实现有效金融监管的 前提,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实现金融监管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介绍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问题;对策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运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依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银行业监管法的规定实施具体的金融监管。从体制上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属于“一元多头”,即金融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设 立的金融主管机关和相关机关分别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即银

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分别履行部分国家职能。在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全国金融业的最高主管机关,它不仅负责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还要从宏观上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予以指导,以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对全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统一监管。同时,我国法律还规定有金融业的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作为辅助监管。自律监管包括金融机构自我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社会监管主要是指中介机构的监管。 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而这一点亦导致了监管协调中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来自混业经营、金融创新、网络金融的挑战,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1)金融监管独立性不够。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促进有效银行监管,必须具备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有效的市场约束,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以及提供适当的系统性保护机制等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监管的各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之后,更加注重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可是,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恶化。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眼看着食品安全问题恶化下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行动起来。我们想通过调查,真正了解我们身边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及状况,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这次活动的意义,是让我们在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能力,坚固彼此间友谊,同时让我们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计划,在激烈的辩论中融会贯通大家的思想精华,从而得到最好的学习成果。 这次活动,更是相当于一次对我们学习的积极性的考验,磨砺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学会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学习是一件艰苦但是充满乐趣的事,即使有时会厌烦,有时会疲倦,也不能放弃。 二、问题提出的背景 自从2003年那场席卷中国大地的SARS风暴后,食品安全问题似乎由此露出冰山一角。几年来,频有媒体报道中国食品安全事件:从致癌的苏丹红到磕药的八宝鱼;从婴儿奶粉中的亚硝酸盐超标到让人致命的瘦肉精,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层出不穷。 事件一三鹿奶粉案中,包括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在内的多名官员被免职,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也引咎辞职。《食品安全法》对于责任追究和问责做出进一步规定,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与直接负责人监管部门的直接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违反本法规定或者不作为的,根据造成的不同后果,都将受到责任追究,包括记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负有领导责任的有关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使得强化监管责任已经没有任何可以转弯斡旋的余地。 事件二上海市仁智医院陆续有市民来就诊,症状都是手发麻浑身冒冷汗。经过医院检查怀疑是食用了含瘦肉精的猪肉中毒。 事件三5月22日,陕西榆林市出现学生因饮用由蒙牛集团统一配送的学生奶后出现发烧、肚痛、腹泻等症状。据悉,先后共有251名学生被送往医院治疗。 事件四“从网上看到一条新闻,农户在西瓜藤上涂上膨胀剂使西瓜迅速长大,吃了后对人的身体很不利,被当地有关部门查获了,我现在只买小个头的水果。”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记者在部分超市和菜市场看到,一些个头大的西瓜、草莓、枇杷、冬瓜等瓜果,就不如个头小的走势好。5.“颜色好看的卤菜,是加了硝盐的。”网友说。常年风起云涌的食品安全事件,已成为社会毒瘤和怪胎,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财产损失,而且影响到经济发展、食品出口乃至社会稳定等。它刺痛了民众原本就已十分脆弱的神经,也促使中国政府不断加力整治。从高层严词痛批行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强调“重典治乱”,到各地各部门紧密部署,强调政府监管职责。中国正在打响一场“史上最严厉”的“餐桌保卫战”。 三、问题研究的过程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1、《食品安全法》 第二十九条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 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2、《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条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预先核准企业名称,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县级以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审核相关资料、核查生产场所、检验相关产品;对相关资料、场所符合规定要求以及相关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应当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 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 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的有效期为3年。 第二十一条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第五讲 政治法律环境

第五讲 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政治法律环境 导入案例:睡衣风波 第一部分 国际市场营销的政治环境 ?国际营销的政治环境分析 ?国际营销中的政治风险 ?降低政治风险的对策 一、国际营销的政治环境分析 ?政府类型 ?政党制度 ?政局稳定性 ?政治干预 ?民族主义 ?国家间关系 ?产品政治敏感度 ?政治制裁 ?政治和社会活动人士 ?暴力和恐怖活动 1.政府类型 (1)政府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①参与者。 其一,政府的所有权可能阻碍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的经营,在某些市场,一些特定行业被政府垄断,完全由政府经营; 其二,政府的所有权常常意味着政府是唯一的顾客,当公司面临政府独买时,其营销能力便会降低。 ②规范者。营销人员应确切了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规范角色,政府制定的货币或金融政策,往往通过法令法规来限制影响营销者的活动。 (2)政府的廉洁与行政效率 对于国际营销企业来说,认真分析政府部门官员的廉洁与效率状况,是评估政治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家主权The sovereignty of nations ?行使对外关系的权力 –确定疆界,控制贸易以及人员的跨境流动(海关) ?对国民行使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规定公民的权力与义务 –即使在境外,公民也应该遵守本国的法律 ?为与其它国家和平共处,一国可能在某些方面缩小自己的主权 –加入世界或区域贸易组织(WTO、EU 或NAFTA)意味着国家必须在主权的某些具体方面(关税、货币政策等)做出让步 案例:希基塔香蕉 ?2.政党制度 除了解目标市场现政府的构成外,还要了解它对国际贸易的政策。为此,必须考察该国的政党制度,要分析其政党体制以及各党派的政纲,特别是执政党的主张。政党体制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政党Political parties ?营销人员有必要了解一个国家主要政党(包括利益集团)的政治哲学、观点与路线 –有朝一日这些政党可能上台,其政见就成为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两个强力政党交替掌权的情况下 –即使是在野党同样具有政治影响, 政党(续) ?不仅政党,各利益集团和派别也将对贸易政策施加影响 –香蕉大战中的大公司对决策当局的游说 –美国国会内部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的党派之争 ?3.政局稳定性 对所谓政治不稳定性的衡量并不存在世界公认的标准,以下特定指标可供分析时参考:(1)政权更迭率。一国的更迭,往往带来政府政策的变化,造成企业营销的政治环境改变。 (2)暴力事件出现率。一般认为,暴力事件出现是政治不稳定的一个直接信号。 (3)文化分裂。文化分裂是一种由文化因素转化为政治因素的例子。 (4)宗教冲突。宗教信仰的差别是潜在的政治不稳定性指标之一。 政策稳定性 Stability of government policies ?法规及行为准则的持续性、依法治国的延续性,与政权更迭(政府稳定)无关 4.政治干预 (1)税收政策。即通过征收不同的关税来限制或鼓励外国产品进口的政策。它分为限制性税收政策和鼓励性税收政策两大类。 如税收管制:推翻既定协议,对成功的外国企业加税(税外费) (2)进口管制。即通过限制进口产品的类型和数量来直接或间接干预全球营销。 ●国产率法律:对内销产品的国产率要求,要求产品必须使用本地的零部件。 ●进口限制:与国产率法律类似,都意在迫使公司购买本地原料,以扶持本国工业 ●价格管制: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药品、食物、汽油)实施,以防止通胀(或逼迫外国公司转让股权) (3)外汇管制。即一个国家对于买卖外汇及一切经营业务而进行的管制。 案例:缅甸的外汇管制

外卖行业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2), 311-316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2e16675106.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2e16675106.html,/10.12677/ass.2019.82046 Study on Legal Issues of Food Safety in Take-Out Industry Xinwei L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Feb. 7th, 2019; accepted: Feb. 21st, 2019; published: Feb. 28th, 2019 Abstract The take-out industry is a part of the catering e-commerce under the e-commerce, and has become a kind of new vigor and vitality of economic for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nline meal ordering service not only brings convenience to people’s life, but also brings the industry of mixed food hy-gie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iciency of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take-out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advertisement operator publisher, establish an information exchange system between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 delivery service platforms, and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to the industry food safety of active supervision and other improvements. Keywords Take-Out, Food Safety, Advertisers and Publishers,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ctive Regulation 外卖行业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李欣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19年2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2月21日;发布日期:2019年2月28日 摘要 外卖行业作为电子商务下餐饮电商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新的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形态。迅猛发展的网络订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测试题及答案范文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前提是A 。 A.保证食品安全 B.保障食品生产 C.保护食品经营 D.严惩违法行为 2.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由B负责。 A.工商行政部门 B.质量监督部门 C.卫生行政部门 D.农业行政部门 3.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由 A 负责。 A.工商行政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C质 量监督部门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由 D 负责。 A. 工商行政部门B.卫生行政部门C质 量监督部门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进货记录制 度进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B 。A.1年B.2年C.3年D.4年 6.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B 。 A.1年B.2年C.3 年D.4年 7.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其标签除应当标明《食品安全法》 第42条第一款内容外还应当标明A 。A.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B.功能主治C.用法用量D.适用范围 8.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A 。A.药品B.中药材C.化合剂D.增白剂 9.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食品安全法》 规定的义务在本市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当A 。 A.承担连带责任B. 及时报告事故情况C.应当作出自查报告D.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10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B 。A.出口国食品 安全标准B.我国食品安全标准C.国际食品安全标准D.第三国食品安全标准11. 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最高可受到货值金额 D 处罚。A.2倍罚款B.3倍罚款C.5倍罚款D.10倍 罚款 12.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D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A.2年 B.4年 C.4年 D.5年 13.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 发证部门D 。A.给予警告B.责令改正C.处以罚款D.吊销许可证14. 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有关部门对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依法给予 C 处分。 A.警告或记过B.记大过或降职C.撤职或开除D.降级或留用查 看 15.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处分 决定作出之日起 D 内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A.2年B.3年C.5年D.10年 16.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简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应遵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