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会计_理论综述与启示_周守华

环境会计_理论综述与启示_周守华

环境会计_理论综述与启示_周守华
环境会计_理论综述与启示_周守华

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

周守华陶春华

(中国会计学会100045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

【摘要】本文重点对近几年的环境会计理论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尝试从可持续性、外部性、信息披露、成本

管理和行为科学这五个视角,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对国际学术界在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进行了评述。本文讨论了这五个研究视角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有关理论的发展方向,并分析了目前环境会

计理论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的最新趋势,以期能对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提供借鉴和启示。最后本文结合我国

目前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情况,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环境会计理论演变与新发展启示

一、引言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要求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其环境责任相协调。环境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与环境有关的

经济活动的工具,最早被纳入会计范畴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F.A.Beams)撰写的

《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J.T.Malin)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揭

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朱学义,1999)。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

来》和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

注。此后,人们针对环境会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1990年Rob Gray出版的《绿色会计:Pearce之

后的会计职业界》被公认为是环境会计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

注的中心议题。Gray(1990)认为环境会计的内涵是“一种关于人造资产和自然资产增减的会计,最为

重要的是在二者之间转换的会计”,即环境会计主要是研究和披露人造资产、自然资产以及这些资产的类

别的转换。之后对环境会计的定义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认为环境会计起到的是“簿记”作用,即会计

是计量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经济业绩的一种工具。如Peskin&Angeles(2001)认为环境会计是指对经济

业绩的传统计量方法(如GDP、NDP、GNP或NNP)进行的调整,旨在使这些计量方法更能反映自然环

管理”作用,如Steele&Powell(2002)认为环境会计是

境的改变。另一种观点强调的是环境会计的“!通过使用环境会计管理系统来对物流及其相关的现金流进行确认、分配和分析,使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的环

境影响和财务影响。

随着对环境会计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尝试对环境会计进行理论创新和探索,对

环境会计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Gray&Bebbington(2001)指出,环境会计不仅局限于企业的会

计。Hines(1988)、Solomon&Thomson(2009)认为环境会计还应具有一定特征,如实证性、系统性、

透明性、客观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可审计性和公平性等。Solomon&Thomson(2009)拓

展了环境会计的概念,认为环境会计是指为不同实体提供流入、流出信息,集合了自然、经济、文化、伦

理和社会资源的系统,以衡量不同实体的环境效率和社会效率。

利用世界各国关注全球气候、环境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问题,可以为建成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奠定理

论基础(刘玉廷,2011)。在学术界,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清晰地梳理这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借鉴与吸纳这些成果,可以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背景知识与学术立足点。本文试图从可持续性、外部性、信息披露、成本管理和行为科学等视角,对环境会计理论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的研究情况,指出可能的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深入研究环境会计理论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环境会计理论的若干进展

从最新的文献研究内容来看,近几年的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理论基础、拓展了环境会计相关技术和方法,并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一)可持续视角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的发展观,是立足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该战略的提出是人类探索如何合理发展所取得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勿庸置疑的是,传统会计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也不能反映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做出的特定贡献(Maunders&Burritt,1991)。

最初将会计与可持续性联接在一起的文献主要关注的是传统会计的不足(Schaltegger&Sturm,1992; Mathews,1997),以及会计体系潜在的局限性(Gray,1992;Lehman,1999)。但在早期,可持续会计并没有被充分地概念化,最多只有一个模糊的描述,而且仅仅是作为环境会计或环境报告的另一个代名词(Lamberton,2005)。Gray&Milne(2002)提出,企业可持续会计和报告是强调为生态系统和社会服务的会计,考虑了生态公平,并关注了效率与效力。在英国,查尔斯王储也发起了可持续会计项目(Account-ing for Sustainability Project)(ICAEW,2008),系统研究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将可持续发展问题融入企业管理中。Schaltegger&Burritt(2010)再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会计(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这一概念,同时也指出可持续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为生态系统和社会服务的会计,而且可持续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管理工具和方法,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和企业责任的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在于,可持续会计提供了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足够多的相关信息,以及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具体贡献。可持续性关注的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一个特定的经济系统(例如企业或国家等)会对生态和社会产生影响,环境和社会对财务也会产生影响,可持续会计的作用就是运用相关方法和系统来记录、分析和报告这些影响。

激励管理者建立一个会计系统以提供评价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信息的具体理由,除了管理者本质的动机和会计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还有以下五个主要的因素:宣传企业的绿色环保(Gray,2006)、模仿和工业压力(Schaltegger et al.,2005)、来自法律、股东和经营许可的压力(Cooper&Owen,2007)、企业的自律(Gunningham,2007)以及公司责任和伦理因素(Ashman&Winstanley,2007)。

根据现有文献,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解释偏重于宏观理论构建,主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关注的是企业与社会、环境、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相关文献主要阐述了可持续会计的定位、作用和动机,强调了非财务信息和管理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只指出了可持续会计是环境会计的延伸和发展方向,并没有阐明可持续会计与现有环境会计在操作层面上具体有哪些不同,也还未明确提出可持续会计的具体框架和体系。

(二)外部性视角的发展

Pigou(1920)提出了污染的外部性问题,他把边际净私人产品和边际净社会产品(包含外部成本)作了明确区分,并把两者的差额即私人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称为外部性。外部性理论从经济学意义上揭示了污染问题的外部性质,从而为后人采用经济(或基于市场)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外部性问题,Coase(1960)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确,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协商后的补偿得到解决,从而实现外部问题内部化。

在环境问题上,排污企业对社会和其它企业产生了负外部性。为了解决该负外部性,必须采取一些办法来让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理论认为,如果有某种物品不能被市场化,或者有某些成本不作为买者或卖者单个私人所考虑,则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就不可能是有效率的。Dales(1969)在科斯定理的启发下提出了污染权交易理论,该理论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极大贡献。其基本思路是:把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或公众利益的代表者,在环境污染可控制的范围内,在市场上按每单位允许的排放量,公开出售一定数量的污染权。Montgomery(1972)进一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第一个严格的交易许可权理论,他研究了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基础,认为交易许可系统能在某种意义上为排放控制提供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并用严格的理论模型解释了用市场化的方式去有效解决各种污染的有效性,增强了用产权措施解决污染问题的影响力。

随着排放权理论和实务研究的发展,一些学者注意到,一种合理的排放权初始分配、交易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排放权定价机制,是影响排放权市场表现的重要因素,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总量和活跃程度。Woerdman(2002)认为,排放权初始分配的不合理性、定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以及后期交易价格的盲目性均可能导致市场无效的情况出现。定价过低,必然失去对低污、无污企业的激励作用;定价过高,又会妨碍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运行。Maeda(2001)以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权市场价格为基础,开发出GHG(Greenhouse Gas,温室气体)市场远期合同定价模型的分析框架,同时也考察了引入储存机制对现货市场和远期市场价格的影响。Sijm et al.(2006)研究了德国和荷兰的碳排放许可证的定价方式,以及许可证的机会成本等问题。Bebbington&Larrinaga-gonzalez(2008)讨论了与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相关的确认和估值问题,例如EUA(欧盟排放许可证)作为资产如何确认等问题。Mete et al.(2010)认为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础是市场成为碳许可权资源的有效分配方式,他们分别从会计和税法的的角度,讨论了碳排放权在制度上的意义。Linaquist&Goldberg(2010)认为cap-and-trade系统下会产生会计舞弊的问题,例如加大基数、不充分报告碳排放权、过度报告弥补碳排放信用以及贪污等弊端。Kijima et al.(2010)提出了关于排放权交易许可市场的模型和定价公式。

另外,一些学者还支持开征环境税来控制环境污染问题。Lohmann(2009)认为“外部成本内部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而外部性内部化的具体办法就是实施排放权交易许可权制度和征收环境税。Davis&Muehlegger(2010)认为解决外部性的权威办法是采用庇古税(即环境税)或类似总量-交易(cap-and-trade)计划的办法。

可见,基于外部性理论视角研究环境会计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由于污染企业的负外部性带来的环境问题,为解决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相关的研究将理论融于实践,对实施排放权交易和开征环境税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背景进行的,在这些发达国家中,有清晰的产权制度、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完善的法治环境。所以该理论的应用前提是必须有政府或权威组织的积极参与,并制定规范的制度和文件,以保证实施的效果。

(三)信息披露视角的发展

近年来环境会计文献中发展了许多理论来解释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Clarkson et al.(2008)将这些理论分为两类,并分别定义为自愿披露理论和社会-政治(Social-Political)理论。其中,自愿披露理论认为企业自愿披露信息的目的是因为环境业绩能向股东传递信息(Li et al.,1997;Bewley&Li,2000)。他们利用客观的环境业绩作为传递信息的途径,期望环境业绩披露的内容能与环境业绩正相关,并希望将企业的环境策略通过环境披露传递给股东(Clarkson et al.,2008)。

第二类理论是社会-政治(Social-Political)理论,它由政治-经济(Political-Economy)理论、股东理论和合法性理论组成(Gray et al.,1996;Deegan,2002)。Guthrie和Parker(1990)最早将政治-经济理论概念用于环境会计披露。Maltby(2004)对该理论进行了更确切的描述:企业披露社会环境报告不

仅仅是显示他们对已有规范的顺从,而且为了展示企业特殊且重要的价值,所以企业是主动提升他们对社会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响应社会的需求。Freedman和Jaggi(2010)通过对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的GHG披露的比较,检验结果表明,政治-经济理论所描述的动机能促进GHG的披露。股东理论认为,披露环境信息是由于管理者为满足股东的需要而提供信息(Ullmann,1985;Roberts,1992),该理论是主要的社会报告理论之一,普遍被用于社会环境会计和报告的文献(Adam,2002;Deegan&Blomquist,2006)。如果说股东理论考虑的是企业与特定股东之间的关系,那么合法性理论则关注的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合法性理论是学者们探索公司社会环境报告理论的最普遍的途径(Deegan et al.,2000,2002)。根据合法性理论,企业试图体现出社会对它们的期望(Dowling&Pfeffer,1975;Patten,2000),即企业希望通过环境信息,让公众认为它的活动是合法的,以减轻企业的社会压力。但实际上,企业的行为可能与报告背道而驰。股东理论和合法性理论这两种社会-政治理论的主要差别在于披露的本质不同。在股东理论中,公司披露那些能被股东接受的信息,且这些信息与公司的实际相一致;而合法性理论中,公司提供的信息能使股东满意,但这些信息并不反映真实的业绩,也不利于股东制定正确的决策。

实证研究试图检验影响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因素,其结论也不尽相同。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因素在环境信息披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美国为例,一些证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来自SEC的政策压力明显地促进了环境披露(Stagliano et al.,1998)。在澳大利亚,1998年该国规定公司必须在年报中报告环境业绩,Frost(2007)选择了最有可能受该条款影响的公司作为样本,如资源(矿采、石油和天然气)、基础设施、造纸业和包装业等对环境敏感的行业,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法令对澳大利亚71个公司的环境披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5年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不少学者也研究了该协议对企业的影响。Freedman&Jaggi(2010)研究了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否推动了温室气体排放业绩和相关披露,他们认为协议的签署和对GHG的限定会激励管理者提高治污业绩来达到协议要求,所以会有较好的GHG披露;而且批准协议能提高投资者对GHG业绩的预期,这种更好的市场预期又会为管理者提供额外的激励来改善公司的披露。所以作者假设签署协议的国家(如欧盟、加拿大、日本和印度),尤其是那些设置GHG限度的国家的企业会比未签署协议的国家(如美国)的企业有更好的GHG业绩和披露。他们在样本国家中全球福布斯排名前2000的公司中选择了可能会影响全球变暖的共510家公司作为样本,通过碳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gram,CDP)的调查问卷,以及网站、公司年报、社会环境和可持续报告中的披露,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评估公司GHG的披露。研究发现,美国的GHG披露程度低于协议国中除印度外的国家,而且日本和加拿大的披露程度高于欧盟,且欧盟各国之间的GHG披露程度也不相同。其次,制度因素也会对环境信息披露产生重要影响。Romi(2010)检验了公司自愿披露公司碳会计信息的动机和原因。他也根据碳披露项目(CDP)的年度调查问卷,分析在28个不同国家的环境会计披露的跨国差异的影响,样本公司为2002-2006年申请加入CDP的公司。研究目的在于检验环境信息的披露程度是否与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财政结构有关。其研究发现,一个公司所处国家的市场结构与增强披露有显著关系;而法律结构与增加碳会计披露没有关系。Ball&Craig(2010)也认为制度因素会影响不同国家的环境会计问题,他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加拿大和英格兰这两个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国家的社会和环境会计问题。第三,学者们还认为社会因素能影响环境信息披露。Wei-dman(2002)根据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采用应用决策模型,从个体决策者的角度研究产生和披露环境负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报告和披露环境负债的目的明显地受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另外,披露污染业绩会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研究检验了这些变量对污染业绩的影响(Buhr&Freedman,2001;Freedman&Jaggi,2005)。最后,一些学者认为企业自身因素也会对环境信息披露产生影响。例如Freedman&Jaggi(2010)研究发现,污染披露与公司规模正相关。Romi(2010)研究了披露环境交易的驱动因素,以及市场对这些披露的反应,结果发现披露的程度与企业所属行业、交易的

类型、企业环境业绩和市场融资需求等因素有关。

环境信息披露体现了企业的受托责任,有助于减少环境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相对于其它研究视角,基于信息披露角度的环境会计研究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多,其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也较为成熟。其中,对于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多,但由于角度和口径各有不同,所以结论并不相同。另外,对于公司制定披露信息的决策机制、以及投资者如何响应公司披露的信息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成本管理视角的发展

从成本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来看,环境成本能为管理者提供具体的内部环境信息,帮助管理者进行环境决策,从而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和解决环境问题。Lawrence&Cerf (1995)把环境会计的研究分为管理和成本会计的角度以及财务会计和报告的角度。二者的区别在于成本管理视角侧重于内部信息的使用和环境成本的控制;而对外环境财务报告则偏重于对股东或公众的信息披露。环境成本管理在发展初期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大部分数据被管理层留用,而不是披露给股东(Mathews,2000)。许多环境成本管理文献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利润,而不是改善环境,不过仍然也能起到预防环境成本和损失的作用(Mylonakis&Tahinakis,2006)。近年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Burritt&Saka(2006)认为环境成本管理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环境管理工具,能用于追溯和跟踪环境成本和自然(物理)环境的流动。

从成本管理视角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确认环境成本、如何控制环境成本以及如何利用成本制定环境决策。一些学者对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研究。Beer&Friend(2006)认为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并把环境成本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分别进行讨论。Herbohn(2005)认为缺乏合适的计量技术限制了全成本环境会计(FCEA)的发展,他基于一个损失报告系统对澳大利亚政府管理的公共森林进行了全成本环境会计实验。还有学者研究了环境成本的贴现率的计算与选择(Sumaila&Walters,2005;Kunsch et al.,2008),其中Kunsch,Ruttiens和Chevalier(2008)以核废弃管理项目为例,研究如何在长期项目中计算总成本的净现值时求出折现率的值。他们认为Black-Scholes公式能较好地评价项目的风险,所以可以采用期权方法,通过古典的B-S定价公式确定环境项目的折现率。另外一些学者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法讨论企业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能带来经济收益,或是采取何种环保措施能使企业环境成本最低。如Mobus(1997)检验了炼油工业中污染情况、经济业绩和恢复成本披露之间的关系。Lohmann(2009)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讨论了京都协议对成本收益原则的应用和碳会计技术的要求。Mylonakis&Tahinakis(2006)还提出了一个考虑时间因素的扩展的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模型,用于进行环境成本分析。

在现阶段的环境会计研究中,基于成本管理的视角侧重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技术和方法,主要用于为管理人员提供环境决策依据。在现有文献中,成本效益原则是普遍采用的环境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但在计量技术和控制方法上,由于具体情况和目的不同,还没有形成权威方法和统一口径。

(五)行为科学视角的发展

随着对环境会计研究的不断拓展,一些学者开始从组织行为科学的视角尝试对环境会计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创新和探索,为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解释。该视角通过研究社会组织的建立、运行、变革和发展的规律,解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环境和经济关系,以及其运行规律和相互作用。

Lounsbury(1997,2008)、Dillard et al.(2004)和Ball&Craig(2010)从制度理论的角度来对社会和环境会计进行分析。Ball&Craig(2010)认为制度理论尤其是新制度主义,提供了“组织社会学上的主要研究范例”。他们拓展了组织的制度分析,并将Lounsbury(1997,2008)提出的四象限分析方法用于研究加拿大和英格兰这两个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国家的环境会计问题,旨在为环境会计提出一个标准化的视角,研究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环境会计理论。

Macintosh(1997)和Moore(2010)尝试采用结构性理论来研究会计和欧盟排放权交易系统(EU ETS)。结构性理论已被应用于管理会计系统,最早是由社会理论学家Anthony Giddens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构建的,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既能解释社会制度又能包含其转变条件的概念体系。其基本假设是任何完整的社会理论,必须包括行为(有自我意识的人的主观行动)和结构(来自行为和相互作用个人和团体的社会结构的结构资产)两部分。结构性同时发生在三个方面:含义(signification)、支配(domina-tion)和合法化(legitimation)。含义结构是用作产生意思的语义规则;支配结构是用作产生权力的资源;合法化结构是产生道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社会系统的这三方面紧密交织难以拆分,它们一起在组织与制度中影响社会活动和行为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限制和强制行为人获得为维护社会秩序所需的合作。Moore(2010)认为结构理论能帮助研究者理解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发展,通过检验由排放权交易系统(ETS)产生的含义、支配和合法化之间结构的相互关联,解释结构性理论在理解环境会计实践中的作用。

Ball(2007)将社会运动和组织理论应用到环境会计中,他阐述了环境会计如何被企业用以响应环境问题,并应用了Zald et al.(2005)的一个试验假设框架来研究社会环境会计的运转,通过对加拿大的案例研究分析,讨论了传统合法性理论或组织变革理论的不足,认为环境运动能显著地推进社会变革,提高我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帮助我们评估环境运动与企业的相互作用。

基于行为科学的视角是从组织的行为和变革来解释资源的运用和组织对环境的影响,是环境会计研究中的跨学科理论的成功应用。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环境会计,能为企业或政府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但是该视角的研究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对环境会计的表述和理解也因学科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学术主张和学术偏好的不同而有差别,而且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新的观点不断涌现,但这些观点相对独立,所以从整体来说,环境会计理论还难以有统一且权威的理论解释。从内容上看,由于方法和目的不同,这些研究有着许多独立且创新的视角,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从多个方面丰富了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相应的实证研究也为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提供了实证检验和研究方向。

从上述研究视角解释环境会计的相关问题,表面上看各自独立,但各研究视角之间却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以战略的眼光来看,企业与社会、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可持续视角体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宏观上指明了环境会计的历史责任和发展方向;而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其污染问题会对社会、经济以及其它企业产生负外部性,所以需要以外部性理论的角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另外,企业对外需要对股东和公众披露和报告其环境信息,对内也需要进行环境内部控制和环境成本管理,所以信息披露视角和成本管理视角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同时企业的行为和变革也影响着资源利用和环境决策,如果说可持续视角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要求,那么行为科学视角则体现了企业、社会组织或系统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把各角度进行统一,组成一个完善的理论框架,使其涵盖环境会计的各个角度,为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著名会计学者葛家澍和李若山发表了《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标志着我国开始系统研究环境会计。此后近二十年,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环境信息披露、排放权交易会计和环境成本管理等几个方面。其中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主要研究环境会计的定义、本质、目标、对象、假设、要素、基本原则和报告等,如陈毓圭(1998)、袁广达(2010)等学者研究了环境会计的理论架构,提出并构建了环境会计的基本体系。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讨论披露的内容、模式和体系,如李建发、肖华(2002)构建了一个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企业环境报告框架;还有学者

尝试实证检验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如汤亚莉、陈自力(2006)、舒岳(2010)、吴德军(2011)等;以及检验环境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如李正(2006)、蒋麟凤(2010)等。排放权交易会计的研究主要讨论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排放权交易及定价等,如周一虹(2005)、周志方、肖序(2010)等研究了我国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等问题;林云华、冯兵(2009)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排污权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肖序、郑玲(2011)构建了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体系。还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并开始研究环境成本的计算与环境管理,如冯巧根(2011)结合我国环境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了一个环境成本分析框架。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对环境会计进行了探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国内的环境会计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差异。首先,由于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尚未健全和完善,市场交易并不活跃,而且缺乏实际交易的价格信息,导致对碳排放权的估值和定价研究还相对落后。其次,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有分析制度因素和环境政策对环境会计的影响的文献,但国内尚缺乏这类的研究;而且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绩效指标,阻碍了对环境绩效与信息披露、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另外,在环境成本管理的应用方面,国外研究已将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具体的运用,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绝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使得环境管理会计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最后,目前我国还未提出可持续会计的概念,在行为科学与环境会计结合方面也基本上还是空白。

根据对国内外研究差距的分析,并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几点未来研究方向:(1)研究碳排放权的估值与定价方法,建立和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权定价机制和交易体系。(2)探索适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环境绩效评价或评级体系,研究我国公司的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3)将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扩展到实际应用层面,解决实践中企业如何确定治污项目的折现率和总成本、如何进行治污或购买排放权的选择决策以及如何建立内部管理、评估或激励机制来促进企业减排目标的实现等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陈毓圭.1998.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记述.会计研究,5:1 8

冯巧根.2011.从KD纸业公司看环境成本管理.会计研究,10:88 95

葛家澎,李若山.1992.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会计研究,5:1 6

蒋麟凤.2010.企业价值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性研究.会计之友,2(下):79 82

李建发,肖华.2002.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究,4:42 50

李正.2006.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77 83舒岳.2010.公司治理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2008年的经验证据.会计之友,1 (上):81 84

汤亚莉,陈自力等.2006.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158 159

吴德军.2011.责任指数、公司性质与环境信息披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5:49 54

肖序、郑玲.2011.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8:55 60

谢德仁.2002.企业绿色经营系统与环境会计.会计研究,1:48 53

许民利,陈宇.2011.排污权定价研究综述.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22 25

袁广达.2010.环境会计与管理路径研究.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108

周一虹.2005.排污权交易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环境保护,3:56 61

周志方,肖序.2010.排污权交易会计国际发展评述及启示.当代财经,1:120 128

朱学义.1999.我国环境会计初探.会计研究,4:26 30

Ball A..2007.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s workplace activism.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18:759 778

Bebbington J.,Larrinaga-González C..2008.Carbon 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17:697 717

Beck A.C.,Campbell D.,Shrives P.J..2010.Content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research:Enrichment and re-hearsal of the method in a British–German context.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42:207 222

Blanco E.,Rey-Maquieira J.,Lozano J..2009.The economic impacts of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firms:a critical review.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3:462 502

Burritt R.L.,Saka C..2006.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applications and eco-efficiency:case studies from Ja-pa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4:1262 1275

Davis L.W.,Muehlegger E..2010.Do Americans consume too little natural gas?An empirical test of marginal cost pricing.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41:791 810

Dillard J.,Brown D.,Marshall R.S..2005.An environmentally enlightened accounting.Accounting Forum,29:77 101 Fleischman R.K.,Schuele K..2006.Green accounting:A primer.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4:35 66

Freedman M..2010.Global warming disclosures:impact of Kyoto Protocol across countr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22:46 90

Frost G.R..2007.The introduction of mandatory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guidelines:Australian evidence.Abacus,43:190 216

Georgakopoulos G.,Thomson I..2005.Organic salmon farming:risk perceptions,decision heuristics and the absence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Accounting Forum,29:49 75

Herbohn K..2005.A full cos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xperiment.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30:519 536 Hopwood A.G..2009.Accounting and the environment.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34:433 439

Jones M.J..2010.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Toward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Accounting Forum,34:123 138

Kijima M.,Maeda A.,Nishide K..2010.Equilibrium pricing of contingent claims in tradable permit markets.The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30:559 589

Kuasirikun N..2005.Attitude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 Thailand.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16:1035 1057

Kunsch P.L.,Ruttiens A.,Chevalier A..2008.A methodology using option pricing to determine a suitable discount rate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85:1674 1679

Lohmann L..2009.Toward a different debate i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The cases of carbon and cost–benefit.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34:499 534

Mete P.,Dick C.,Moerman L..2010.Creating institutional meaning:Accounting and taxation law perspectives of carbon per-mits.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1:619 630

Montgomery W.D..1972.Markets in licenses and efficient pollution control program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5:395 418

Moore D..2010.Structuration theory:The contribution of Norman Macintos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missions trading.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6:1 16

Mylonakis J.,Tahinakis P..2006.The use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sts:a cost–benefit analysis model propos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30:915 928

Solomon J.F.,Thomson I..2009.Satanic Mills?An illustration of Victorian external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Accounting Fo-rum,33:74 87

Stefan S.,Burritt R.L..2010.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for companies:Catchphrase or decision support for business leaders?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45:375 384

English Abstracts of Main Paper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Theory Review and Enlightenment

Zhou Shouhua&Tao Chunhu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literatures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ory and comment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ory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ustainability,externality,information disclosure,cost management and behavioral science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the literatures.It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ive perspectives and the directions of these theories and indicates the tendency of re-search method and content i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or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research and brings forward the opportunities and directions of future research.

The Sense of Historical Mission in Accounting Theory Research in China

Yang Xiongsheng

Abstract:Under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accounting issues can only be accurately expressed in corresponding contextual research.Nowadays,the practice of simply emphasizing paper publication in Western English Journals is worthy of reflection.In the academic circle of accounting in China,there exists comparatively problematic phenomenon of self-enjoyment,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s to play the due,guiding role in accounting practices in China.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research in China,we need to solve the urgent issue of“telling the truth and expressing clearly”.And the Chinese Accounting Society bears unshirkabl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solving such an issue.

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Fair Value Application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Study Based on Questionnaire and Factor Analysis

Li Ying et al.

Nowadays,the immatur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 affect fair value's efficiency in Chinese enterprises.To know about what are the essential causes which affect the financial managers'decision to apply it.We make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ze using factors,conclude the categories of cause and explain the main items in order to assist enterprise figure the reasons and regulate the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Comparison and Choic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Measurement Method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evance and Reliability

Zhang Zhaoguo et al.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companies listed in Shenzhen and Shanghai from2007to2010,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difference and selec-tion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from the angles of the relevance and reliability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oint of relevance,AT and BTM,ACF and BTM,BTM and NA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which indicates that these measures can’t be used contem-porarily.While other measures can be used contemporarily because they are negatively or weak related to each other.From the point of reliability,AT and ACF have higher reliability and mor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an others.These results have som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s for us in comparing and choosing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correctly.

The Catering Behavior of R&D Investment:

Rational Catering Channel and Equity Financing Channel?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y

Xiao Hong&Qu Xiaohui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tering effect of mispricing on R&D investment from the interaction view between the listed company and investor.As a whole,th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f the catering effect of mispricing on R&D investment,and make sure that its mechanism is related to the equity financing channel and no the rational catering channel.It also finds that the company with equity financing motivation usually uses earning management to fit this catering behavior,which is also linked by the equity financing channel.

The Counterbalance Mechanism of Blockholder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Listed Liquor Companies in China

Li Yingqi&Yu Junli

Based on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previous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and case studies of the failur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However,none of those studies considered the counterbal-

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述评

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述评

一、文献综述 本文的原始资料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以及利用互联网如中国知网(https://www.doczj.com/doc/2216451224.html,)等查阅相关的电子学术文献以及近年来的相关专业方向期刊,这些文章对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及其重要性有详细阐述。 环境会计(Environment Accounting)在学术界也被称为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为会计分类中的一类新型分支,其目的在于运用会计学的原理及其方法,并结合生态哲学,在环境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使环境科学与会计学进行有机结合并且运用会计基本手段对企业的对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 (一)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理论的重要性 王青武(2011年)认为:“它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实现社会价值,又要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努力实现天人互动的和谐社会。”也如刘斌、刘戈、丁一军(2007年)所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又如靳艳霞所说:“从政府角度讲。实行环境会计后,政府就可通过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准确获知企业的环境保护指出情况,环境保护负债情况和环境保护损益情况等信息,宏观管理者就可对企业的生产、治理有清晰了解,能真正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出钱’的原则,有效落实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环境会计的推行探讨。从企业的角度讲。实行环境会计后能从‘本’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企业实行了环境会计后,促使企业由‘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更为重要的好处是企业这样就会逐步走上清洁生产这条道。即主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这是环境问题的治本措施。”亦如夏孟余、王依军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既取得了突出业绩,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着眼于未来。中国特别需要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其中最主要的转变要落实到企业层面:实现这种转变必须借助于各种外部要求或内在动力。促使企业将环境因素纳入整个管理和决策过程之中;作为企业最主要的经济信息系统,企业会计的扩展改造必须将环境植入会计核算过程。提供有关环境的信息。” (二)环境会计理论在国外及我国的发展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一、激励理论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 行为型激励理论 2.1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2O世纪6O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导致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创立并不断地得到验证,提出:指向一共同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目标的步骤。 2.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

会计文献综述

西南大学辅修会计课 程文献综述 题目:《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文 献综述》 班级:2013级会计三班 姓名:罗一鸣 学号:222012326032012 序号:110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文献综述摘要:目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 内容。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非常重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已纷纷建立起各自的概念框架体系。而我国目前只是加速颁布实施了具体会计准则,但具体会计准则却造成前后准则矛盾重重和会计实务的混乱。因此,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是必要的和紧迫的。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我国以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订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财务会计概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前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6年12月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三个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个概念,其解释为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也就是说其是目的是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提供理论依据。随后,基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开始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我国与西方相比,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

较晚。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引用始于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试图把其作为概念,但其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和理论体系,把概念框架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功能混为一谈,从而不能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提供依据。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企业会计的改革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出现一些问题,这也加剧了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迫切需求,从而也决定了对其综述的必要性[1]。通过综述我们可以明确了解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发展轨迹,对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核心、存在的争议以及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二、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演进过程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萌芽阶段(1979年一1991年)1979年到1991年,中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仅仅处于萌芽阶段,从已掌握的资料看,除了翻译的文稿以外这一阶段没有相关的研究性文献。此时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尚也未成熟。但是,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国内的学者和准则制定机构还是关注了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在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借鉴。如1984年葛家澍在《美国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评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1—3号)》一文中对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1—353号公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目标能指明方向,概念能解决问题”,此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观念开始进入国人视野。

上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论文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姓名: 专业:会计学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导师职称:

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设计)的原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处理不得超越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任意处置。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会计信息是将企业经济活动会计信息系统化的产品。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随着资本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日益增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资本市场的秩序,因此,解决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仍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虚假性、不充分性以及不及时性等问题,识别可能影响我国上市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等建议。 关键词:上司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7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1年01月10日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当今社会相继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其带来的后果。近几年来,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而谋求经济发展,各国政府也相继开始重视企业、个人对环境的责任问题。因此,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便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于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顺利进行以及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发展较晚,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综述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参考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为我国尽快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出意见。 (二)相关概念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公众公司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形式,把公司及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披露的行为。 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就是通过对上市公司有关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以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将公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摘要]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有效的激励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赢。本文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心理学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两类,并对各类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的内容及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服务。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激励理论。 这些激励理论大致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注重的是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包括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动机的产生以及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归因理论等。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Based Incentive Theory) (一)需求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在其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ma斯洛看来,这五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向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一个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同一时期,可以同时存在几种需求,但是总有一种需要居于主导地位;需求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等措施来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在企业中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给员工足够的安全感;建立接纳、温馨、友善的人际关系,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当自尊需求成为员工的主导性需求时,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保证他们能胜任工作,并及时表扬有成就的员工;注重民主管理,倾听员工意见,给技术精、水平高、能力强的人安排重要的工作,使其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 (二)ERG理论 “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安全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则人们对这种需

会计文献综述解析

《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课程论文题目“物价变动会计”文献综述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学 年级2014级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价变动会计”文献综述【摘要】: 物价变动会计问题作为当今的三大会计难题之一,近年来这一难题仍未解决,本文在回顾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情况及差异,通过阐述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主要模式 世界上各国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是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兴起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类处于高通胀时期,物价的剧烈波动使得各国不得不考虑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现实适用性,因为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前提是币值不变假设,在通货膨胀时期,这一假设很显然是不能成立的。继续使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带来的将是资产成本的严重失真,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信息也将失去对投资者的指导作用,从而阻碍整个经济的发展。鉴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影响深远,各国致力于改进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因此提出了物价变动会计的概念,会计理论学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但是在这些理论中,物价变动会计无论是在基本的名称、概念、还是模式的选择、报表的调整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其理论仍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完全没形成一个科学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标准,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对实务的指导,本文就对已有的研究理论进行以下梳理总结,希望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发现,为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构建做些参考。 一.国外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综述 国外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马克出现了暴跌,德国人出于资本保全的目的,自发地使用重置成本计算盈亏,表明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物价变动的影响,并在想法消除这种影响,但这时尚没有系统的计量方法和公允的标准模式,因此,被认为是物价变动会计的萌芽阶段。 (二)理论探讨阶段 最早对物价变动会计进行理论性探讨的是美国。 1918 年,利文斯顿米德尔迪克[1]在该年第 25 期《会计学杂志》的“财务报表应该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动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文献的综述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同时又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要求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废物也越来越多,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各国的环境问题又共同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以解决治理环境的国际协调问题。于是环境会计就在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威胁的背景下,人们在分析了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而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环境信息和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从而充分满足他们决策的需要是消除当前严峻环境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出台,还存在很多理论与实际操作上的障碍,因此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尚无统一的标准。以此为背景,本人尝试着对该领域内的研究人员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体现来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继而简要提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本文对文献综述基本上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今后发展期望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并

激励理论文献综述

激励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激励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职能,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激励原理、激励的范畴、激励的制度安排与途径以及企业的激励文化等方面对当前国内激励理论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作较全面的总结和评述,以期有利于对激励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制度安排激励文化 Abstract: the incentive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 incentive problem is the cor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decid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incentive theory, incentive category, incentive system arrangement and ways and corporate incentive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incentive theo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issue. Keywords: content-based incentive process incentive system incentive culture 一、激励理论的研究背景 激励理论的背景激励理论的背景激励理论的背景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 2.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文献综述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文献综 述 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和会计学会成立以前的30年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经历了在挫折与阻碍下的缓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多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稳步推进,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会计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充分表明,它对推动会计理论研究的深人,并向实用方向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对三大基金中会计类项目的立项情况进行梳理与研究,对促进我国现阶段会计科学研究乃至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目的在于以时间为主轴,将发展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会计研究,会计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和近十年间国家三大基金资助会计类项目的统计研究这三个纬度,从不同侧面简述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会计理论研究(1949-1978) 建国之初,一场关于会计是否具有阶级性的争论开始了,争论的结果是会计具有阶级性,为我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50年代后期,会计对象的研究成为主角。而对会计对象的研究又促进了我国自主会计学原理一类的著作的繁荣(葛家澍,2000)。在经历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后,会计研究又几经停滞和倒退(孙铮和贺建刚,2008)。这一阶段可称之为会计理论研究在曲折中成长的时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会计学会成立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研究(1978-2001)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创新性变革助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迎来空前繁荣,也使会计理论研究真正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孙铮和贺建刚(2008)以会计信息有用性为研究视角,为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特征,并对我国的会计研究发展加以回顾。这一时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会计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与国际化、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会计信息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推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引进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会计教育制度改革、会计专业期刊的发展等。 葛家澍(2000)提出,自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产生了关于会计本质的讨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此争论带来了会计职能的研究;引进并开展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研究;关于企业准则的研究;组织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以及会计若干新领域、新学科的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后,不仅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的研究,同时还促进会计的若干新学科、新领域的探索。 这一阶段可以称作我国会计理论发展取得质的飞跃和空前繁荣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2001-2012)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终审稿)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 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着名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大量的研究表明,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是关于需要层次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与工作有关的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三类,前两者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社交需要,后者则指想要影响与控制别人的需要。麦克利兰研究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同时,他还指出,情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环境会计论文

环境会计研究文献综述 会计学 MG10004004 陈沉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会计界也越来越重视对环境会计的探索和研究,研究层次也在不断地深入,研究范围也是在不断地拓展,环境会计的正义也逐渐的增加,本文通过对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情况以及对我国环境会计成本、信息披露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并且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环境会计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环境会计;文献综述;成本;信息披露 Abstract:Recently, with the improving cons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our country’s Accounting area is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rea, and with the penetrating into the higher grade ,and they also study much big spaces. The justice of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s improving. By the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ory and our country’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costs、information announces, and then this article point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course ,it also include its developing trend references which would be useful for the later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加,我国会计界的各位研究人员逐渐的重视起来了环境会计 相关的研究,研究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研究的范围不断地扩大,但是,我国在从改革开放 后才逐渐发展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相关内容也在发展,起步比较的晚,所以说我国 目前的环境会计理论成果以及研究等和国外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并且没有很好的把理论 和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 (二)研究意义 环境会计是我国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立 的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宏观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会计现在影响着各个行业的发展变化, 企业面临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也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比如说环境 资产、负债等计量,最近对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不断的深化,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也 逐步的重视,减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企业的责任,再者,我国 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必须在各个环节都与国际接轨,比如说在环境会计的研究方面和披 露方面,以适应国际化的大环境。 二、国外环境会计研究综述 国外环境会计的起步比较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英国《会计学月刊》1971 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第二期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 两个文章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以后的几十年间,会计学者获得了大量的研 究成果,在环境会计成本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的内容和 格式等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和完善的环境会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赫西奥德 一、激励理论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 行为型激励理论 2.1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2O世纪6O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导致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创立并不断地得到验证,提出:指向一共同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目标的步骤。 2.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

激励性评价策略研究综述

激励性评价研究综述 一、激励与教学 现代教育评价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评价以来,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教育评价实践中,对激励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从现代教育评价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在一些方面运用了激励理论。 1.“激励功能”概念的提出【1】 我国在现代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中,参考、借鉴、吸收相关学科有关激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提出“激励功能”。现代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激发评价对象情感,鼓舞斗志、振作向上的功效和能力”。“依据设定的评价目标,……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肯定成绩或进步,指出缺点与不足,指明产生的成绩进步或缺点不足的原因,从而激励评价对象主体的意识情感,促使其精神振奋,在提高教育、教学或学习质量的更高层面上,产生……动机,”【2】 2.多指标整体综合激励和全过程激励的思想 目标到达度评价模式,是我国应用很广的评价模式之一。根据这一模式,开展教育评价,首先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更是引导激励评价对象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将目标激励,发展成为多指标群体激励,将局部激励,拓展成为整体综合激励,大大拓宽了目标激励的范围,提高了目标激励的效能。 现代教育评价特别强调过程评价,强调在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随时得到激励,从而大大提高激励的功能。 3.自我激励的思想 外界的激励固然具有重要意义,但自我激励更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有效的激励因素;就是外界的激励发挥作用,也需要变为主体的内部动因。现代教育评价特别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的过程。因为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所以评价结果极易被自我认同和接受。良好的自我评价结果,会鼓舞评价对象自己向更高目标前进;不好的评价结果,更会使评价对象自己产生危机感,促使评价对象振奋精神奋勇上进;因而自我评价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二、激励理论运用于小学生评价的意义 激励理论是英文“Theory of Motivation”的意译,是研究激励、激励因素、激励与行为的关系,以及通过激励激发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一种理论。【3】激励理论自“激励”一词产生之日起,便成为了古今中外各领域学者研究探讨的中心论题,伴随着深入研究,激励理论也由最初的企业管理的专属名词拓展到了其他领域,比如: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领域,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都要围绕激励理论的核心思想去延展。激励的核心就是管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从产生到现在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更是只有短短几十年。目前,不论是在西方的研究中还是我国国内的研究中,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都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体系。首先,要想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不得不先提到管理会计这一概念。管理会计这一概念首先是在1922年1922年H·W·奎因坦斯出版的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提到的,1952年在伦敦举行的会计师国际代表大会上会计界正式提出“管理会计”这一概念。而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不同的机构或会计学者认识各有差异。 如美国会计学会(AAA)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58年对管理会计是这样下定义的: “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与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订符合合理的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明智的决策”。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82 年提出:“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提供所需的信息的那一部分会计工作,使管理当局得以:制定方针政策;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保护财产的安全;向企业外部人员( 股东等) 反映财务状况;向职工反映财务状况;对各个行动的备选方案作出决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88年提出:“管理会计是在一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 财务和经营) 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1997年为管理会计所下的新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 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1997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等合著的《管理会计( 第2版) 》中定义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 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方管理会计被引入我国。国内会计学者对管理会计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有:汪家佑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利润的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地计划和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中心,分析过去,控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会计学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理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任课教师:刘静 开课时间:2014年9月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维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以及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的主要动力,在企业各个发展周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其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如何发挥企业财务战略在其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是企业财务战略在多年研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借以对企业财务战略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不断的深入财务战略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作用,不断突破财务战略对现有企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企业发展财务战略环境 一.财务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渊源是随着企业战略发展而来,基于对企业战略的不断重视以及企业战略中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财务战略才得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不断的细化和研究。 美国学者Ansoff 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之后,企业战略在企业大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的被研究界关注,在之后的14年,Tom Copeland (1990)学者再次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伴随公司管理的不断发展已经在思维和行为上不断的得以融合和发展。[1]在此之后,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企业战略中财务战略的研究,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断的被提到了新的研究层面,关于财务战略的定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E.F.Harrison 与C.H.John (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2],。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3]。我国学者杨学义, 武笑坷(2009)指出,广义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的筹集战略和所筹资金的管理战略, 狭义的财务战略仅指筹资战略, 包括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分配等政策。[4]之后随着对财务战略定义的越来越广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