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十四章班主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35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地位与作用,认识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把握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了解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

2.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正确认识班级组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班级组织的功能。

3.明确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目标、任务和主体,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要素与要求,了解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的地位与功能

班是指学校为了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将一定数量的年龄与学业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程的相对稳定的基层群体。它是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也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组织。

(一)生态功能与归属功能

学生一入校就开始了分班活动。这在客观上,给学生构建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新的学习与交往的群体和有一定地点作息与生活的环境;在学生的主观心理上,满足了他们内在的归属感、稳定感和定位需求。

(二)教导功能与自主功能

班本质上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与成长而组建的,安排了一定学科进行系统的教学。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主体,班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群体,学校教导功能的效果与质量最终还需要得到学生个体和群体积极而协调一致的参与和支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社会化与个性功能

班为着实现共同的学习目的,、任务,遵循共同的规范、制度,去协作、争取、分享集体的成就和荣誉,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使共同体的学生都能养成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团结协作、遵时守纪、惜时勤奋等现代人的品质,卓有成效地推进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而且每个学生由于在班上容易激发各自的情趣、潜能,形成各自不同的才能、特长和习性,也加速了学生的个性化。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美体等方面得到发展。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

靠谁来抓好班的工作呢?虽然一个班有好几位科任教师执教,但班上还有许多不属于科任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事,如组织班的活动与培养班集体、进行课外与校外活动、团队活动、安排课余生活等,需要有专人来做。再说,班上几位科任教师在工作上要能互相配合、步调一致,也需有专人来协调。所以学校有必要给每个班委派一位班主任,由他负责来抓班的教导与管理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教育管理角色,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也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关怀者。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工作辛劳而光荣,平凡却富有意义。

教育任务: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对每一个学生负有教育的责任,对每一个学生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与指导任务: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组织和指导学生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选拔培养班委会干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学风,指导学生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逐渐确证和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班集体进行自主管理。

沟通与桥梁任务:学生既学习于学校,也生活在家庭与社会中。做好一个班的学生工作,还要与家庭、社区及校外教育机关联系,协调一致地工作。班主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起纽带作用,他按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学校的教育要求,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负责把学生培育好。

三.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一)要有为人师表的风范

(二)要相信教育的力量

(三)要有家长的情怀

(四)要有较强的组织亲和力

(五)要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第二节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与学生群体

(一)班集体的概念

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班集体,因为由班群体发展为班集体有一个逐步提

高的过程,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能够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能自觉反思、总结经验,使集体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向前发展。

(二)学生群体及其主要类型

1.正式群体

根据学校和班级的需要或要求建立,得到学校、班主任或有关教师的领导,有明确的目的与任务,有一定的组织和纪律。如共青团、少先队、班刊编辑小组、学科小组、主题班会筹备小组等。

2.非正式群体

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系统的活动计划,成员不稳定,主要成员的变化易导致群体的解体、重组及其性质的变化。非正式群体具有两面性,班主任应平等对待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融洽起来,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3.参照群体

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每个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不大一样:有的向往共青团,有的向往舞蹈队、运动队,有的向往领袖人物、英雄模范,还有的向往文学、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班主任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参照群体,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志趣与价值诉求,了解他们的生活或学习的动力,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集体的发展阶段

(一)组建阶段

此时班级主体缺乏必要的了解,还没有形成大家认同并愿意遵守的行为规范,群体意识薄弱。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尝试着用各种方式了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学生更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了解班主任和教师,尝试建立与同学的稳定关系,形成了各种基于亲缘及游戏、兴趣倾向等精神因素结合起来的小团体。

(二)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此时大家已经有了必要的了解,小团体也基本稳定,班级成员们试图在进一步的交往中满足各种需求。但这时在学生群体的磨合中也会产生一些矛盾。

第一个时期是师生矛盾时期。这个时候班级的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身上,以是否获得班主任和教师的认同作为满足自身自尊和成就感的标准。如果此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能较快形成起骨干作用的班干部队伍并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师生的矛盾将得以转移、缓解,学生的自治能力也将得到及早而有效地培养。

第二个时期是师生、生生矛盾交织时期。此时班干部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支持和指导下带领全班开展活动,班级主体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到活动的内容、决定与班干部的做法上。由于大家对引发矛盾的来源与原因的归因不同,因此,此时的矛盾既可能是生生之间的,也可能是师生之间的,甚至于可能是教师之间的。

第三个时期是学生团体之间的矛盾时期。此时在教师和班主任的指导下已组成以班干部为核心的群体,由于他们开始开展活动,班主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少了,而学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