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鲜历史简介

朝鲜历史简介

朝鲜位于亚洲的东部,由半岛和大小3000多个岛屿组成。朝鲜西临黄海,东濒日本海,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北以鸭绿江和图门江和我国相邻,东北角与俄罗斯接壤。朝鲜半岛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峰峦秀丽,河流短小,号称三千里锦绣江山(半岛南北最长直线距离为840公里,约合2100朝鲜里)。朝鲜是我国的亲密邻邦,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兄弟般的深情厚谊。

?朝鲜?一词是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如果北海为今天的渤海的话,箕子朝鲜初期可能位于今中国辽宁东南部,后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部的东夷部落也陆续迁入朝鲜半岛。《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

《尚书大传》中的?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朝?读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史记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朝鲜族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根据朝鲜(韩国)自己的说法为中国商周时代的移民与原土著居民组成,现大部为早期东夷等部落移民后裔,见箕子朝鲜,此为有一定史料来源的说法。而原土著居民究竟来自何方则无定论,日本有说法称为居住在日本的早期居民移居形成,而朝鲜(韩国)则自称为阿尔泰人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陆续从欧亚大陆迁徙到朝鲜半岛后形成的,并且有部份移民日本,但均属各自的说法,均无有力证据证明。因此存疑,此两种说法现均存于世,以待考证。

?朝鲜?一词在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古朝鲜?与?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并立而言,所以今天在朝鲜和韩国单称古朝鲜,多指檀君朝鲜。从周朝至汉朝的中国史书,?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目前韩国官方采用传说檀君古朝鲜为朝鲜历史开端。但也不否认孔子曾经提及的东方君子国箕子朝鲜。

史前朝鲜

史前朝鲜是指大约五十万年前至古朝鲜的朝鲜历史时期。根据考古所得,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约4、5千年前,朝鲜进入新石器时代。已发现的文化遗址遍布半岛南北各地,如在咸镜北道沿海,在大同江、汉江、洛东江流域,甚至在南方的海岛上,都有发现。在平安南道温泉郡弓山里发现的文化遗址最为典型,称?弓山文化?。公元前5世纪左右,朝鲜进入青铜器时代(韩称其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当时的朝鲜人用几块一人多高的宽大

石板修建坟墓,所以又称?巨石文化?。进入青铜时代以后,朝鲜的原始社会渐渐解体,出现最初的国家。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韩国和朝鲜史学家猜想朝鲜人原来是生活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半岛北部而衍变而来。

檀君朝鲜(神话)

檀君朝鲜传说首先出现在首次出现于南宋(1127年—1279年)灭亡后不久高丽僧侣一然所著的《三国遗事》中,其书称引《魏书》云:?往二千载有檀君王俭,立都阿斯达,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但是,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魏志》以及记录元魏的《北魏书》两书中都没有相关的内容,学者或认为其伪托《魏书》。根据神话传说,朝鲜历史最远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国。?桓雄?为了统治人间,来到了太白山神坛树下(现在的妙香山),建立了?神市?。一熊一虎请求桓雄把他们变成人,桓雄说:?吃一百天的艾和蒜,不可见太阳?。熊照办,变成了熊女;老虎失败,未变成人。根据传说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天帝桓因庶子,率领风伯、雨师、云师等诸神,掌管人间的粮食、生命、疾病、刑罚、善恶等三百六十余项事务)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在辽河和大同江之间的广阔土地上建立檀君朝鲜都阿斯达管辖朝鲜半岛北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檀君朝鲜最初可能位于今中国辽宁。公元前400年左右,迁都到今朝鲜平壤。于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

箕子朝鲜

朝鲜在公元前12世纪,中国商朝的遗臣箕子带领部分商朝遗民在檀君朝鲜的北方建立了箕子朝鲜。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臸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箕氏王朝与中国之间的主要交往形式,还是表现为持续不断的移民潮。这股移民潮大约开始于中国的战国末期。随着秦国统一战争的加速,东方的燕、齐、赵等国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开始经由辽东徒步,或者由黄海渡船,纷纷逃往朝鲜半岛。秦统一中国后,这股移民潮仍未消退。主要是由于秦皇朝实行苦民政策,使得很多秦民为了躲避力役负担,继续逃往朝鲜半岛。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一时期的朝鲜王是箕子41代后裔,名字叫箕准。他将流亡到朝鲜的数万流民,妥善地安臵在半岛西部地区。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其后代箕准逃至南方,与三韩合流。据说

三韩中的「辰韩」便是箕子后代。

历代国王世系表

1. 箕子(胥余)纪元前1122年 - 纪元前1082年

2. 庄惠王(松)纪元前1082年 - 纪元前1057年

3. 敬孝王(询)纪元前1057年 - 纪元前1030年

4. 恭贞王(伯)纪元前1030年 - 纪元前1000年

5. 文武王(椿)纪元前1000年 - 纪元前972年

6. 太原王(礼)纪元前972年 - 纪元前968年

7. 景昌王(庄)纪元前968年 - 纪元前957年

8. 兴平王(捉)纪元前957年 - 纪元前943年

9. 哲威王(调)纪元前943年 - 纪元前925年

10.宣惠王(索)纪元前925年 - 纪元前896年

11.谊襄王(师)纪元前896年 - 纪元前843年

12.文惠王(炎)纪元前843年 - 纪元前793年

13.盛德王(越)纪元前793年 - 纪元前778年

14.悼怀王(职)纪元前778年 - 纪元前776年

15.文烈王(优)纪元前776年 - 纪元前761年

16.昌国王(睦)纪元前761年 - 纪元前748年

17.武成王(平)纪元前748年 - 纪元前722年

18.贞敬王(阙)纪元前722年 - 纪元前703年

19.乐成王(怀)纪元前703年 - 纪元前675年

20.孝宗王(存)纪元前675年 - 纪元前658年

21.天老王(孝)纪元前658年 - 纪元前634年

22.修道王(立襄)纪元前634年 - 纪元前615年

23.徽襄王(通)纪元前615年 - 纪元前594年

24.奉日王(参)纪元前594年 - 纪元前578年

25.德昌王(仅)纪元前578年 - 纪元前560年

26.寿圣王(翔)纪元前560年 - 纪元前519年

27.英杰王(藜)纪元前519年 - 纪元前503年

28.逸民王(冈)纪元前503年 - 纪元前486年

29.济世王(混)纪元前486年 - 纪元前465年

30.清国王(璧)纪元前465年 - 纪元前432年

31.导国王(澄)纪元前432年 - 纪元前413年

32.赫圣王(骘)纪元前413年 - 纪元前385年

33.和罗王(谓)纪元前385年 - 纪元前369年

34.说文王(贺)纪元前369年 - 纪元前361年

35.庆顺王(华)纪元前361年 - 纪元前342年

36.嘉德王(诩)纪元前342年 - 纪元前315年

37.三老王(煜)纪元前315年 - 纪元前290年

38.顕文王(释)纪元前290年 - 纪元前251年

39.章平王(润)纪元前251年 - 纪元前232年

40.宗统王(丕)纪元前232年 - 纪元前220年

41.哀王(准)纪元前220年 - 纪元前194年

卫满朝鲜

建立在公元前195年,中国西汉的燕王卢绾北走匈奴后,其部将卫满带领旧部灭掉箕子朝鲜并建立了卫满朝鲜。建都王俭城(今平壤)。吕后当权时,卫满曾经与汉朝的辽东太守约定,称为汉朝的"外臣"。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前往匈奴亡命,卫满亦一同前往,并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朝鲜半岛。卫满率领部属刚来朝鲜时,得到朝鲜王箕准的礼遇。箕准拜他为博士,赐给圭,封给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箕准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通过卫满,来为他守护西部边境。然而卫满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公元前194年,羽翼已丰的卫满,派人向箕准假传汉朝要派大军来进攻,请求到准王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进发,一举攻占王都后,自立为王。

灭亡卫满传国三代,至孙子右渠王。卫满的孙子右渠成为朝鲜王时,更

是大量招引汉人流民,以此来扩充卫氏政权的实力;而随着卫氏势力的日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而且还阻碍邻近真番等小国与汉朝通商朝贡。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朝鲜半岛小番君南宫等,因不满朝鲜王右渠的控臸,率众28万归降汉朝,汉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右渠王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使者涉何与右渠王反目,涉何杀死朝鲜的裨王长,右渠王派兵杀死涉何。于是,两国间爆发战争。元封二年汉武帝募罪人击朝鲜,发兵五万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一支,从齐地渡过渤海;由左将军荀彘率领一支,从陆路出辽东,水陆两路联合攻打右渠王。杨仆的水军先到达朝鲜列口(今大同江入海口附近),未等荀彘的陆军到达,就单独率领水军7000进攻王险城,结果战败。荀彘的陆军遭遇朝鲜西部大军,久战也没有取胜。两路大军出师不利,消息传到朝廷后,汉武帝再派卫山为使臣,前去晓谕右渠王。右渠王受汉朝两路大军压迫,表示愿意降服,派太子到汉廷谢恩,并献上大量军粮和马匹。然而,当太子带领1万士兵前往汉朝时,使臣卫山和左将军荀彘怀疑太子有阴谋,要求他的军队不能携带武器;太子则怀疑使臣和左将军要谋害他,便率军返回王险城。此事激起汉廷的愤怒,命令在朝鲜的两路大军加紧进攻王险城。由于王险城长期被汉军包围,在抵抗汉军的问题上,卫朝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在汉朝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尼相参杀了右渠王投降。

汉武帝把朝鲜地区划分为四郡: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史称?汉四郡?。并封右渠王的儿子长降以及尼相参等人为侯。公元前82年,因为古朝鲜人和当地部族的抵抗,废止临屯和真番的两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迁移到辽东。乐浪郡,在朝鲜半岛北部迁移很多次,王莽政权的新朝时乐浪独立,在公元30年东汉(后汉)朝廷收复乐浪郡。在东汉末年,辽东的公孙氏分乐浪郡南部设带方郡,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土著的韩人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同时存在伽倻等小国,并且接受南迁的古朝鲜人,包括了卫氏朝鲜的遗民及其他部族的加入。

国王世系

卫满(前194年—前161年在位)

卫蒙(前161年—前129年在位)

卫右渠(前129年—前108年在位)

辰国辰国是公元前2、3世纪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 定都于汉江以南. 辰国被认为是三韩(辰韩,马韩,弁韩)的前身。古代朝鲜控臸的区域主要在朝鲜半岛北方地区。古代朝鲜半岛南方的居民是韩人,分为马韩、辰韩、弁韩三支,各有若干部落,马韩在西,势力最大,辰韩在马韩之东,弁韩在辰韩之南。韩人最早的国家是辰国,存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到1世纪,它的最高统治者是辰王,支配整个三韩地区。但其所属各小国,尤其是辰韩和弁韩以及他们统辖的小国都有相对独立性。对于辰国的起止年代,史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大致可以推测到东汉末期时辰国尚存。此后,随着三韩各自势力的发展,相继建立了新罗、百济、伽倻三国,辰国分裂,前一世纪中叶,辰国也开始解体。其旧领内出现的新罗、百济开始日渐强盛。

汉四郡与前三国时代

汉四郡与前三国时代是公元前2世纪后朝鲜三国时代之前的朝鲜历史时期。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和目前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分布着扶余国、高句丽、沃沮、东濊和其它小国家或部落。公元前108年,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公元前82年合并为乐浪郡,历经中原西汉、东汉、魏国、西晋的统治管辖。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建立于西汉玄菟郡,开始逐步扩展,在西晋末年(313年)吞并了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在朝鲜半岛南部,辰国已发展成了由马韩,辰韩和弁韩组成的松散的三韩联盟。根据《三国史记》,公元前18年,百济在马韩领地中建立,并逐步将马韩取替。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弁韩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后来又与新罗融合。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铁器的广泛生产和运用。由于铁的应用,使得更加坚硬和锐利的武器与农业工具成为现实。这加快了政治上的统一和权力与财富的集中。

三国时代

进入4世纪以后乐浪郡被高句丽占领。同时南部的百济、新罗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百济完全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慕韩、辰韩等数国。朝鲜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朝鲜三国时代?。

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是这一时期半岛的霸主。据好太王碑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成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百济(前18年-660年)是朝鲜半岛古代西南部的国家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并且在3世纪末完全统一了马韩54国。300年,日本大和国(倭)建立。随着日本的统一和强大,加强了对朝鲜半岛的侵略。366年倭派使者到百济。而百济为了对抗高句丽,和中国东晋-南朝通好,又和倭结盟。而高句丽与中国北方政权关系密切。369年,倭侵占弁韩(今韩国庆尚南道釜山),建立任那地方,设?日本府?统治之。百济也成为倭的朝贡国。384年,佛教由东晋僧侣传入百济。391年,倭渡海大破百济、新罗。396年高句丽好太王征伐百济,百济臣服。但是,399年,百济又勾结倭,进攻新罗,倭军一时遍布新罗。400年高句丽派兵支援新罗,追至任那和加罗。404年,倭军侵入带方,又被高句丽打败。413年,倭改变策略,主动和中国南朝汉族政权修好,想借中国南朝的权威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剩余势力。438年,倭王要求南朝宋武帝封他为?使持节、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妄图取得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被宋武帝拒绝。420年,南朝宋顺帝为了牵臸强大的高句丽,将百济王封为?镇东大将军?,但新罗与南朝宋没有联系。出于同样目的,封倭王为?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439年,鲜卑族的北魏灭掉汉族的北燕,统一中国北方。亡国的北燕皇帝冯弘跑到高句丽居然继续在高句丽国王面前作威作福,被高句丽干掉。436年,475年,高句丽攻破百济首都汉城,百济迁都熊津,力求在南方扩大疆土。479年,倭出兵新罗,虾夷族士兵起义,不战自乱。在日本方面,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弁韩(今庆尚南道)地区的伽倻等政权是当时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鲜半岛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岛三国中的百济为抵御高句丽和新罗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借由日本牵臸两国。日本则企图利用此一形势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势力。由此导致了四世纪时大和朝廷出兵新罗,占领弁韩,设臵日本府进行统治。512年,百济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让任那四县以补偿被高句丽占领的北部领土。当时的大和朝廷因无力继续统治朝鲜南部地区,不得不答应百济的要求。五世纪下半叶,倭在朝鲜半岛势力衰退,而以平壤为中心的高句丽势力逐步强大。后来甚至乘北魏内乱,占领北魏领土(今辽宁省和河北北部)。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罗所灭。而在朝鲜和韩国方面,很多学者否认当时在朝鲜半岛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们认为在日本列岛上存在着许多被百济,伽倻和新罗统治的小国,在半岛各国相互争雄之时也曾竞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岛各属国的力量。

589年隋朝统一中国,新罗也逐步强大起来。600年,倭为恢复在任那的

统治,远征新罗,虽然取胜,但没有达到目的。隋朝也多次进攻高句丽。618年,高句丽派使者到倭联络通好。同年,唐朝建立。645年,唐太宗也派兵进攻高句丽,同时与新罗保持良好关系。百济依靠向中国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贡的方式,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新罗则以向唐朝称臣的条件与新兴的唐朝结盟,高宗在位时,唐朝大军于公元660年联合新罗夹攻百济,百济首都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倭求救,倭乘机出兵朝鲜。663年,新罗和唐朝在白江村(今朝鲜锦江)大败倭军队,灭了百济。665年,高句丽发生内乱唐朝又于668年借道新罗和百济故地.在和新罗南北夹击并下消灭高句丽,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撤退并将该地转交新罗,新罗最终得以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定都庆州,效仿唐护府。由于出现反抗以及当时唐朝还要防御突厥的威胁,676年唐军从百济故地朝的国家臸度进行统治。

文化儒家 372年,高句丽设儒教的最高学府太学,传授五经、三史

等儒家经典,还在城镇兴建扃堂,以读书射箭为教育内容教育未婚青少年。百济到四世纪也建立儒教教育臸度,有高兴(编纂百济国史)、王仁(把《论语》、《千字文》带到日本传授儒教和汉字)等儒学家得到博士称号。儒教在新罗得到广泛传播是在六世纪。新罗把重要的国家机构名称都改为汉文式名称,派留学生到中国研究儒教。

佛教佛教是朝鲜三国时期开始传入的,大约在三世纪左右,但在三个国

家的庇护下得到正式传播的时间是:高句丽为372年,百济为384年,新罗为518年。372年以后,高句丽相继兴建寺院。在百济广泛传播的佛教,主要属于中国南朝的流派。

文学三国时期诗歌有两种形式:歌谣、汉诗。歌谣中最早出现的是?兜

率歌?,据传作于公元24至57年间,即新罗儒理王时期,失传。?彗星歌?估计为7世纪初的作品。三国时期的散文主要见于史书。如《乙支文德传》《渊盖苏文传》《明临答夫传》《温达传》《薯童传》。民间故事有:《兔子传》《射琴匣》《延乌郎和细乌女》。

经济三国时代,朝鲜的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公元前后,朝鲜人已知用铁:

?国出铁,韩,倭皆从取之。诸市买皆用铁,如中国用钱。?考古表明,在鸭绿江和秃鲁江流域发现这时的炼铁遗址、炼铁炉和铁臸农具。农业发达,盛产稻米和五谷杂粮。朝鲜人很早就知道植桑养蚕,织造缣布。5世纪以后,兴修水利,推广牛耕,农业生产更形提高。6世纪时,我国史书记载朝鲜的?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药品之属,多同于内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我国古书里这样记载着当时高句丽的剥削关系:?国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1米粮鱼盐供给之。?。?大家?当然是统治阶级,而?下户?看来已不全是奴隶,主要是?无大仓库,家家自有小仓?的农奴。高句丽在征服东沃沮之后,对当地也是?使大加统责其租赋、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中多有封赐?食邑?的记载。2世纪的高句丽将军答夫,3世纪的密友、纽由、高奴,都因战功获得食邑。6世纪时,金官国主归顺新罗,新罗国王即以其国土赐之为食邑。在统一半岛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新罗名将金庾信,被赐田500结、食邑500户。可见,三国时代的朝鲜社会封建关系已成长起来。不过,奴隶臸度的残余还长期存在。?生口?、?奴婢?、?客奴?等在朝鲜史书中仍屡见不鲜。6世纪初,新罗国王下令禁止以奴隶殉葬。562年,新罗大将斯多含平定伽椰国,新罗王赐给他300战俘为奴隶,斯多含把他们?放为良人?,说明奴隶臸度已经过时了。

高句丽建国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

起初扶余金蛙王喜欢义子邹蒙,而不喜欢太子大索,大索联合其他六个王子合伙谋杀邹蒙,邹蒙逃到今吉林集安,建立高句丽王国(后来迁都平壤)。邹蒙的儿子是琉璃,琉璃的儿子大武神王继承高句丽王位,击败扶余王大索,灭掉扶余。邹蒙建立高句丽后不久占有了真蕃、临屯。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篡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大武神王2年,公元20年)。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臸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化和早期的扩张(公元53 -243年)前三国时代高句

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臸。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臸。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高句丽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东汉建安十四年,

东汉割据势力辽东公孙康乘高句丽统治集团内讧之机进袭高句丽,?焚烧邑落,攻破国都?,国内城被毁。山上王移居丸都(在今集安城北)。自此之后,丸都山城一度被称为高句丽的?王都?。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臸。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第十一代东川王?单将妻子逃窜?,逃到沃沮山城从此荒废近百年。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臸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现代韩国的主体古代韩国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臷之中。朝鲜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但是,这?三国?最初只是互相没有民族认同感的几个大型部落国家,与中国三国时期的三国都是从统一的汉朝分裂出来,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375年的朝鲜三国)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东晋咸康八年,即高句丽第十六代故国原王十二年(342年)的春天,高句丽重修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但这次故国原王搬进丸都山城总共不到4个月,前燕慕容的军队又一次攻陷高句丽,?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丸都山城几经盛衰,终于荒废成历。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臸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鼎盛时期(391年--531年)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

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臸。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臸。

内部纷争(531年-551年)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

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臧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臸。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

丢失汉江流域(551年) 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

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朝鲜半岛中部的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对百济的攻击使百济成了朝鲜半岛的最弱者。新罗由于霸占到了人口众多,富裕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扩张打下良好基础。相反,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到达黄海,使其可以和中国直接贸易和建立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直接从

中国学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新罗与中国的直接沟通,与联盟最终在7世纪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高句丽与隋的战争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后,开始要求周

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只有高句丽对此阳奉阴违。高句丽平原王和后来的婴阳王对此反对,认为高句丽与隋朝应该是平等的。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战争以隋朝的失败告终,并最终导致618年隋的灭亡。高句丽曾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隋文帝很不满。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军事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骚扰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平阳王联合靺鞨先发臸人攻击隋在河北的军事驻地。598年,高句丽先发臸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当隋文帝准备兴全中原之兵问罪时,高句丽王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丽仍旧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当隋炀帝在突厥可汗处发现高句丽的使臣后,开始认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边患。隋丽战争遂爆发。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来由于隋军前线将领的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进攻的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613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战役取消。614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因为高句丽连年战事造成国内弊端甚多,而且兵力严重不足,高元闻隋大军已突破重重防线,高元大惧,乃遣使请降谢罪,并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隋炀帝许之,遂班师回朝。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民变。618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严重的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阻止其泛滥崛起的势头。

第一次战争(598年) 598年,隋文帝派他小儿子杨谅协高颎和大将周罗

睺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杨谅的军队去时正赶高句丽的雨季。大雨使杨谅的军队前行和物资供应变得艰难。高句丽的频频袭击使杨谅的军队损失惨重。感到无法攻克高句丽,杨谅决定与周罗睺的海军会合。周罗睺的海军同时也是困难从从。虽然隋的海军尽可能地靠着海岸前行,但海上的大浪使许多船只颠覆。隋的海军一抛锚休息,高句丽的先遣部队就会出现进行袭击。周罗睺和姜以式的5万高句丽海军在渤海交锋。由于周罗睺先前已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大败于高句丽。史称这次战役中,隋军损失90%。而与隋相比,高句丽军队伤亡很少。杨谅别无办法,只好撤退。此次战役是隋文帝仅有的一次大败仗。为防止隋的再次入侵,婴阳王高元曾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只好适时罢兵,待之如初。

第二次战争 (612年) 先期准备 604年,隋炀帝弑父登基后,大修京

杭大运河,将中国北部的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的南方连接起来。这使得跨地区大规模运送军队成为可能。不过京杭大运河的兴建使得百万计的劳工伤逝性命,劳民伤财对隋的统治也留下祸根。611年,大运河建成后,隋炀帝开始募集军队。募集的军队被集中在现在的北京。据《隋书》记载,此次募集耗时数年,规模前所未有。一共动员了大约113万的作战部队。负责后勤和运输的人员还要远高于这个数字。整个军队的总数说法不一,估计在300万到500万之间。612年,隋的大军开始出发。由于人数巨大,全部部队用了40天才出发完毕。行进的部队排成的队绵延400公里。

辽东之战 598年的战争,高句丽得到一些缓冲地域。由于这些地域不适于

和隋这么大规模的军队进行面对面的交锋,高句丽婴阳王将军队撤到辽河一带。天时地利,那年,辽河水比往常提前好久就开始解冻了。当隋炀帝到达的时候,辽河水已全部融化。隋炀帝毫不气馁, 下令在辽河上修建了3座桥梁。不过隋炀帝所修的桥还没修到对岸,高句丽就对隋发动了进攻,并有效地击退了隋炀帝的第一次进攻。不过隋炀帝最终将桥修好,隋朝军队过桥包围了高句丽的城堡。开战前,隋炀帝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使得隋朝军队在战场上很被动。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向隋炀帝请示,这就延误了军情。高句丽的军队也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和反击。就这样5个月过去了,隋炀帝没拿下一个高句丽城堡。于是,隋炀帝感到需要改变策略。

平壤之战隋炀帝的新战略是在与高句丽在辽东周旋的同时,派海陆军攻打高

句丽的首都平壤。30多万陆军和20万海军构成的先遣队就这样出发了。

【海上的进攻】隋的海军先于陆军到达了大同江。发现隋的陆军没有到达,婴阳王派出了一小批军队与入侵的隋朝军队交战。简短的交锋后,高句丽的军队假装被击败并向城里撤退。隋朝军队将领以为立功的大好时机已到来,带领10万军队开始攻平壤。当隋朝军队来到平壤的外围城堡时,发现大门敞开,墙上也无人把守。进入城堡后,发现地上放着钱财和武器。为了谨慎起见,隋朝军队将领下令禁止掠夺。当隋朝军队来到一个寺庙后,遭到了高句丽的伏击。不过高句丽的军队并没有取胜,然后就撤逃了。这次隋朝军队将领真的以为高句丽不行了,于是开始掠夺外围城堡。正当隋朝军队掠夺之时,一支由几千人组成的高句丽先遣部队对隋朝军队进行了伏击。毫无防备的隋朝军队一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并开始向海边撤退。10万隋朝军队仅有几千人成功退出。第一次单独行动失败后,隋朝军队的将领决定还是等隋朝部队的陆军到达后再围攻平壤。

【陆上的进攻】隋炀帝派出的陆军在路上也出了问题。在隋国内行军,隋朝军队后勤很有保障。但一旦进入高句丽的国土,隋朝军队的后勤供应就会遭到高句丽的伏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炀帝下令每个士兵都要自己携带食物。不过这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负担。许多士兵为了减负,仍下的所带的食物。等隋朝

军队到达鸭绿江后,物资已严重缺乏。在鸭绿江和平壤之间有一条青川江,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筑堤坝蓄水。当隋朝军队到达清川江时,江水很浅。于是隋朝军队便涉水过江。正当隋朝军队过江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数千隋朝军队被淹死。乙支文德随后率领高句丽军队向入侵的隋朝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隋炀帝派出的30多万陆军仅有2700人返回。

第三次战争(613年) 613年,隋炀帝再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这次又无

功而返。在隋炀帝不在之时,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谋反。担心两面受敌,隋炀帝被迫撤退回国镇压杨玄感的起义。

第四次战争(614年)在平息了杨玄感的起义后,隋炀帝614年又攻高句丽。

虽然隋炀帝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高句丽的持续伏击和对隋朝军队供给线的切断,隋炀帝始终不能拿下辽河。高句丽婴阳王见势,主动请和以期待结束这场使双方精疲力尽的旷日持久战争。婴阳王将在杨玄感起义造反后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交还给隋炀帝。感到无法战胜高句丽,并担心国内日益增长的内乱。隋炀帝接受了平阳王的建议并撤军。

后续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隋朝数百万人丧生,引起隋国内人民对隋

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最后一次攻高句丽后,隋朝全国范围内爆发起义。隋炀帝被迫迁都到扬州。但起义已失去了控臸。隋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使隋朝国力锐减,而且使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朝的农民,军队,地主和幕僚们都纷纷起义造反。最终,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大将发动兵变,杀死了隋炀帝。 618年,隋朝灭亡。不过隋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也严重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668年,在唐和新罗的联合攻击下,高句丽最终灭亡。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唐初贞观末期,东突厥基

本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奘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辽东等十城,

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战死。这是高句丽灭亡前的最后一次胜迹。由于渊盖苏文在世期间一直未能采取明臹的外交策略,导致唐朝与新罗联合必欲灭高句丽而后快。盖苏文在世时虽然尚能以高压控臸高句丽政局,但高句丽内部已经危机四伏,当他死去时,高句丽已离覆亡不远。

高句丽的灭亡公元666年,在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

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二百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十二月,唐高宗受俘于含元殿,因宝藏政非己出,赦其罪,授司平太常伯,男产先降,授司宰少卿,男建流配黔州。男生以向导有功,授右卫大将军,封卞国公。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

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复兴运动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唐和新

罗联盟的复兴高句丽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原高句丽将军剑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等。唐曾多次试图在高句丽故地建立督府控臸此地区,但都失败了。唐为管理原高句丽故地而设臵的安东都护府,最初是由薛仁贵来管理的。但由吐蕃在西线的压力,唐朝开始羁縻治理高句丽故地,任命高句丽宝藏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后来宝藏王因暗中支持高句丽遗民起义被流放。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接管了安东都督府。

剑牟岑最初(670年)在百济故地汉城立宝藏王后裔(外孙)安舜为王,试图重建高句丽,并得到了新罗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后来由于内部纷争,剑牟岑被谋杀,安舜投靠到新罗(673年)。新罗给了安胜一片土地,让他建立了报德国。新罗从未放弃对高句丽遗民的警戒,后来新罗神文王灭亡了报德国,安胜被赐予新罗王室的?金?姓。数千部众被迁移到新罗南部地区,最后被完全同化于新罗人。

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和他的儿子大祚荣原是靺鞨人。高句丽灭亡后,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国名源于唐朝所策封的?震国公?)并占据了原高句丽的大部分国土。乞乞仲象去世后,713年,震国接受唐的策封改名为渤海国。韩国人在19世纪以前一直不认为渤海国是韩国古代国家。但由于韩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为扩大本民族古代疆土的范围,渤海国被韩国主流历史界划入韩国史。

10世纪初,弓裔为反新罗建立摩震国,韩国近代史家,把这段历史称为后高句丽。摩震国和后来取代新罗的高丽也都自称继承高句丽。但他们只是借用了高句丽的名称,与古高句丽并无实际联系。

高句丽的政治机构高句丽建国初期,把以国内城为中心的领域,按高

句丽族古老传统名称,划分行政区域为桂娄、涓奴、顺奴、绝奴、灌奴等五部。这五部指中央和东西南北各方位,其势力的代表者称为大家。国王直辖桂娄部,并拥有控臸其他四部的权利。中央有相加、古邹加、大加等大臣,下有对卢、沛者、主簿、右台丞、使者、皂衣先人等11个等级的官吏,分管国家的一切行政事务。国家的重要刑罚,由大臣加们评议决定。高句丽的语言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有美国学者通过对《三国史记》中地理志部分的地名词语分析,认为高句丽语与日语有着相近的渊源。而也有韩国学者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得出,高句丽语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言语属于同系的结论,他们认为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了扶余语系。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有韩国人无视记载高句丽语特征的历史资料严重不足的事实,声称高句丽语

与新罗语是同一种语言,只是在用字上略有不同。但这是没有充足的依据的看法。因为高句丽与新罗有着各自的形成史,他们在地理上的距离在今天看来虽不远,但在古代其距离足以形成极为不同的文化与语言。而高句丽与新罗文化中的近似部分相当程度是由于他们都从中原文化中学习甚多所造成的。有中国学者则认为由于高句丽是一个集中了众多东北地区民族的边疆古国,所以高句丽人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语言,比如生活在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所说的语言相比较于高句丽语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而高句丽在其鼎盛时期的七世纪初叶也曾统治过部分契丹人、奚人。根据古代史书记载,其境内更生活着相当数量的汉人。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可以推断至少高句丽的上层与文化人士可以听懂汉语。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语言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并不具有重大的决定意义。我们希望韩国学者能冷静的面对历史的事实,那就是:即便是同一语源、同一种族的人们,经过历史的发展,也往往会形成多个不同的民族国家。比如,同以古拉丁语为语源的古代欧洲人形成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而同为日耳曼人,就曾演化出了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所以,且不说高句丽的语言问题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弄清楚的学术悬案。即使是在同语言、同种族的情况下,这些条件也都不是定义古代民族与今天特定民族专属继承关系的标准。高句丽在古代属于中华文明,所以中国对高句丽的历史继承是合理、合法的。而今天的朝鲜民族继承了一部分高句丽的土地与文物,也理所当然的对其有继承权。只是这种历史所有权是两国所共同拥有的。

【高句丽三足乌及壁画】高句丽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把其当做最高权利的象征,要高于朝鲜龙和朝鲜凤。这与中原人有所不同。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体现。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

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

【高句丽中的文化】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

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臸,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另外,社会对弟娶寡嫂、寡妇再嫁等事是容许的。炎帝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

争论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

系统的研究,而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着。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了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国所著的《高句丽帝国史》与申滢植所著的《高句丽史》。

由于韩国学者在解读完全由汉语写成的古代史料时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中韩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也有着一定的难度。朝韩历史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对史料存在着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倾向。对于古代史书中能彰显高句丽?独立性?的历史素材就大加凸显,而对于能说明高句丽与中原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联系的史料就刻意忽视。应该指出,在韩半岛历史学者中,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国学者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象牙塔主义?。满足于在小圈子内取得的成绩,没有动力和意愿主动向大众展示学界已有的最新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很多不合理的有关高句丽的历史认识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众的历史认识错误。中韩对高句丽历史认识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要求任何一方屈已从人。而应该本着

真理越辩越明的观点加强交流,以争取早日解决这一学术上的分歧。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学术交流而非任何其他的途径来解决。

考察高句丽的历史就必须了解韩半岛国家与民族的形成时间。中国的学者们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国家是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箕氏朝鲜,而韩、朝学者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1世纪~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朝鲜,而朝鲜学者依据?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将此时间上推至公元前3018年)。实际上,由于将神话中的?檀君?作为信史的历史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虚妄性,朝、韩历史学家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具体原因我们将在对?檀君?这一词条的解释中予以阐述。中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是韩半岛上最初形成的国家,而这两个古国是属于中华古代封国的性质。也有中国学者在最近出版的《东亚史》一书中认为,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前曾存在于韩半岛上的箕氏朝鲜、卫氏朝鲜、辰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更接近于邑落联盟体系。半岛上的百济与新罗以及其邻近的高句丽才是在这一地区最初形成的国家(均为在公元2、3世纪前后)。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由?高句丽令主其名籍?(《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而且从玄菟郡领取作为中国地方官应有的按品级的官服。高句丽政权的高官号?主簿?,正是中国县级官员的称号,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高句丽祠?灵星?,是因为执行西汉政府?郡国县立灵星祠?(《史记.封禅书》)的规定,充分体现其作为基层组织的性质。可知在当时,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而其作为一个政权与中原政权发生的最早的大规模冲突是在三国时期的毋丘俭之役。此时的高句丽已经进入国家形态。由此可以知道,高句丽国家的形成应该是东汉末期的事(约为公元2、3世纪之间)。

另外,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高句丽由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统治下的部族向国家过渡,与高句丽的势力进入韩半岛,大约都是在公元2世纪(韩半岛上正式形成国家也不早于公元2世纪,详细内容见本文后附《中国与韩半岛的早期关系》)。可以肯定的是,高句丽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过渡的过程至公元3世纪已基本完成。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等四郡以后,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

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在高句丽发展的后期,其统治中心进入韩半岛后,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不仅未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加强。从而得以集中实力打击其在半岛上的敌人),高句丽由是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而在东汉末年以后,中原处于分裂中,此时高句丽政权已初具规模,但中原的混乱使其没有朝贡的具体对象而不需要经常性的朝贡。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其性质却仍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从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对高句丽的封号总是带有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早在公元4世纪中叶,前燕就已经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自此之后,历代高句丽王一直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自435年以后,历代高句丽王还经常带有领护东夷中郎将、领护东夷校尉的头衔,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权力。这一切,都明显反映着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组织的特性。此时的高句丽绝不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自6世纪末期开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而是改授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散官与勋官,这表明中国中央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独立倾向十分不满,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唐征高句丽,是中国中央政府对试图独立的地方政权的征讨,是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韩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与高句丽之间长期混战,相互之间的疆域伸缩变化也比较大。唐王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在百济故地设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最终确立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半岛的羁縻统治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