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共1课时)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重点难点】

1、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难点

对核武器和航天飞机、籼性杂交水稻等科技知识的理解。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课下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从而突破难点,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教学方法】

1、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2、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关于两弹一星研制的录像片段;《感动中国》(袁隆平)片断。

[案例一]

教学过程

[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很有兴趣,我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去感动他们,同时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效果好。

[案例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两弹一星”

1、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

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3、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彩色插图第3页第13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体验科技实验成功的欢乐、自豪等情感。

4、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5、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年在经济困难时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制“两弹一星”,特别是“两弹”根本没派上用场,你认为有必要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总结发言)(明确)代表了我国当时科技达到的先进水平,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6、核武器的研制,只是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了成功,要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力量,还要空间技术的支持。请同学们看书,搜寻重要信息:------(1970年4月“长征1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

7、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在哪一年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教师简介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发展状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8、课本介绍了另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谁?------(袁隆平)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二、籼型杂交水稻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8页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组织讨论:

1、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2、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教师组织学生提高探究学习的层次:

3、结合课本88页“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A、原子弹爆炸成功;B、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指出:新中国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造出眼前这一派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将来中华崛起的锦绣前程。

4、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B、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

C、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5、教师展示2004感动中国关于袁隆平的录像。在此基础上指出: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一练”。

2、完成《伴你学》本课习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2、导弹

3、“两弹元勋”──邓稼先

4、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列举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 2、列举中国新时期外交成就。 二、设问导读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研制成功 (1)时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2)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对维护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2、导弹研制成功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装有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①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②我国还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将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 ③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 ④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成就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科学的涵义 从词源来看,拉丁语Scientia,(词根Scire,学或知)是学问和知识的意思。英语Science 等同于 natural science。德语Wissenschaft,则包括了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但包括science,也包括历史、语言学及哲学。 《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科学是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实验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 对本章提到的“科学”和“技术”作出界定: 所谓科学,就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一种社会的观念形态,也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文化活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农学,医学等学科均包括在内。技术一般被理解为关于工具、物质产品以及它们被用来达到实用目的的方式的知识,包括纺织,建筑,机械,冶金,车船,兵器,陶瓷,造纸,印刷等方面。 二、西方科学历史进程中呈现出的特点(Last Para. P233—Para.3 P234) 1、西方科学重视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哲学认识论作为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 2、西方科学理论中充满着形而上学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冲突。 3、西方科学重视方法论,追求以实验科学、数学等精密科学为研究方法,并发展出严密的学科分类。

4、西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5、西方科学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艰难曲折,专制制度与宗教都曾经阻碍科学的发展。 三、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成就 1、天文学 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预测了公元前586年的月蚀。毕达哥拉斯:整个宇宙的中心天体是“中心火”。阿里斯塔克(前310—230)(人称“希腊化时期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埃拉托色尼(约前275—196年):地球是椭圆体;希帕卡斯(前190—120):地球中心说。 2、数学 泰勒斯最早提出并证明了几何学的几个命题。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柏拉图曾研究过数学中的分析法、归谬论等一些基本的推理法。欧几里得(前330—275):《几何原本》(13卷)(又译作《几何学原理》) 3、物理学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世界上最早的物理专著,使物理学成为一门学科 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原理” 4、地理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案 北师大版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 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分小组确立研究主题,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尽其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各组分配角色,陈述、讲解本纪的研究成果,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认识到秦汉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从中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知识属于一般了解的内容,重点应该放在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特别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如何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老师: 1、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提供查阅资料的方式及书刊。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另设定教学主页与副页,主页与副页采用交互的形式、教学主页是板书的设计,可设计出边学习部分内容边出示板书的内容,副页的内容可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或老师讲课的顺序加在相应的主页后面。 学生: 1、利用各种资源(图书、互联网)收集有关造纸术、医学、数学方面的信息,并

17世纪的科学成就

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一、两个重要历史概念 1、近代科学: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本质,从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2、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天文学革命——近代科技革命的开端 1、天文学革命的背景 ①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前面3课我们学习了三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大家想一想是其中的哪一场运动给天文学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③主观原因:一批科学家的刻苦钻研。 2、代表人物 (1)哥白尼 ①思想产生的背景: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占据统治地位。 ②代表作:《天体运行论》 ③主张:太阳中心说 ④意义 积极: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重大意义,所以人们才将日心说的提出称为“天文学革命”,“革命”指的是改变了认识呢?还是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呢?)

局限性:宇宙是无限的。 ⑤地位: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2、伽利略 (1)代表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2)成就 ①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②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简要提及:比萨斜塔的双球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3)评价与地位: ①被誉为“天上的哥伦布” ②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③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三、物理学革命——牛顿的经典力学 1、成就 ①物理学: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②数学上:创立了微积分(牛顿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创立了微积分) ③天文学:后人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发现了海王星 2、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3、影响:

九年级政治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

九年级政治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

活得到了改善科学技术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因此要坚持科教兴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技成就、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难点: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建国前后我国科技方面的变化,揭示新中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3、师生共同准备课前材料,让学生从准备的过程中,体会新中国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4、采用互问法小结、巩固本课内容。 【教学资源】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课本。

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分成四组同学,分别从原子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个方面查找建国后的成就资料,由一人汇总演示、一人总结发言。)【板书设计】 第29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科技成就 1、原子能 a成就: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核电站b背景:美苏核垄断 c影响:巩固国防、能源利用、综合国力 2、生物技术 a成就:杂交水稻(袁隆平) b背景:地少人多 c影响:解决吃饭问题 3、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a成就:银河一号、三号、神威号巨型计算机b背景:国际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c影响:国家工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 4、航天技术 a成就: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 b背景:苏联、美国空间技术发展迅速

c影响: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科技成就原因和影响 (一)原因:1社会主义发展2经济发展3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影响:“科教兴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前两节内容——出示图片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电子计算机:美国第一台计算机;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克隆羊多利;空间技术、航天技术;苏联的东方一号、阿波罗11号载人上天;原子能: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成功。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回顾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世界上主要的科技成就,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转向同时期的中国。在课下,我们四个小组的同学已经从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等四个方面查找到很多有关科技成就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分享这些成果。 讲授新课

七年历史上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学案

东山中学历史导学案2013版东山中学历史导学案2013版 七年历史上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学案 课型:新授主备人:邹平审核:初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11月 【学习目标】了解四大发明,能够说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 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 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流程】 1.视频《古代造纸全过程》导入。 2.学习目标,自学交流:阅读课文完成独学问题,然后组内交流。教师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记忆。 3.展示探究:小组研讨,聚焦式展示讨论成果,质疑。生解疑。师提供材料,帮助分析。 4.点拨归纳:师生互动最后形成导图式归纳。 5.巩固检测,强化记忆,全体爬板。然后,交互式多样化检测。 【学习流程】 一、自学交流: 1、造纸术发明以前,通常用______或_____做书写材料。 2、造纸术发明于______(朝),“蔡侯纸”出现于______(朝),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医圣”__________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一书,书中阐述了中医理论 与治病原则,奠定了_____________的基础。 4、“神医”_________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_________”。 5、《__________》成书于_____时期,他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________为中心的中 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6、河南南阳医圣祠是纪念______的。 二、展示探究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 三、点拨归纳 4世纪 四、巩固检测 (一)巩固训练 四、巩固检测 1、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A、发明了印刷术 B、改进了造纸 C、发明了火药 D、制成了罗盘针 2、被后世尊为“医圣”的是()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王羲之 3、一位跟随曹操征战多年的士兵,在一次战斗中受伤,需要实行外科手术,应该请下列哪一人物为他 医治() A、张仲景 B、华佗 C、黄帝 D、李时珍 4、你会进行负数运算吗?你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你知道这些运算方法最早记载在哪部著作中吗? () A、《甘石星经》 B、《周髀算经》 C、《九章算术》 D、《缀术》 5、中医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是() A、《论语》 B、《唐本草》 C、《伤寒杂病论》 D、《水经注》 6、为响应国家关于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在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中,某校把汉朝著名 的民间医生华佗介绍给了同学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他最早编制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B、他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 C、他的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他四处游历,撰写了《水 经注》一书 7、用一句概括下列人物的 主要贡献(5分) 蔡 伦 华 佗 先进的科学技术 造纸 医学 数学 蔡伦改进 造纸 西汉前期 4世纪—朝鲜 7世纪—日本 8世纪—阿拉伯国家 12世纪—欧洲、非洲 16世纪—美洲 19世纪—大洋洲 意义: 张仲景《》 华佗《》 《》

【资料】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资料】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kelaxis 内容为一家收集,多有疏漏,请各路高人补充 -------------------------------------------------------------- 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一、天文气象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 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二、数学物理篇 数学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三、医学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Achievement teaching design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17课(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记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了解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学习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学习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填充 时间

成就 意义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 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加强了,打 破,对维 护具有重要意义。 1964年6月至1966年10月 设计出、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 用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是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 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一箭三星发射成功;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成功;用自己的运载火箭发射外国卫星。 1999年 XX年 XX年 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农业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什么是两弹一星?知道“两弹元勋”是谁吗?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设计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设计 南安东方学校刘秋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7课。 本节课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本节课内容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在一些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子目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主要介绍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二子目是“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主要介绍张仲景和华佗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第三子目是《九章算术》。本子目则是介绍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通过平时的阅读积累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他们对本课内容已有初步了解,但熟悉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全面系统的讲述。初一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但有较强的求知欲。据此特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 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 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2、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层层展开,学生合作参与课堂讨论,阐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讲述有关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了解张仲景、华佗的有关事迹和主要医学成就。 利用表格,整理、归纳秦汉时期有关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杰出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认识到秦汉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从中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四、教学重点、难点:

17世纪荷兰美术绘画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7世纪荷兰美术绘画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在绘画方面,17世纪的荷兰画派尤为重要。虽然在其他时期也有一些值得提起的画派和画家,可是唯独在17世纪,荷兰画派作为一个整体,才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成就,对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为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革命的胜利促使经济和文化的欣欣向荣。这个新兴国家是当时欧洲先进思想中心之一。荷兰画家们怀着民族自豪感。用写实手法在作品中表现祖国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等。绘画终于摆脱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开始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随着绘画市场和画商的出现,绘画成为市场上的商品。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品种较之以往大为扩充。 除宗教历史画和肖像画外,风俗、风景、静物和动物画也发展为重要画种。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画家为伦勃朗、F.哈尔斯、J.维米尔及J.van雷斯达尔。 当时,荷兰多数城市中绘画艺术均相当发达,其中最发达的为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尔夫特。不过,就诸画派来说,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像品种之间的差异那样地来得明显。除前述4位画家以外,属于不同画种的还有许多艺术成就不等的画家,他们被称为荷兰小画派。 风俗画 17世纪荷兰风俗画不像文艺复兴时代画家那样地往往通过宗教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地以非理想化的手法来如实地反映市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这类风俗画大致包括两类内容:农民题材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所谓时装题材。前者继承和发展了16世纪P.勃鲁盖尔的绘画传统。可能是哈尔斯的两个弟子A.布鲁威尔和 A.van奥斯塔德的作品,取材农民生活。布鲁威尔的油画幅面虽小,但由于注意整体关系和画面气氛,因而画中形体显得厚重而朴实。他生前先后活跃于荷兰和佛兰德斯两地,但主要是佛兰德斯画家。奥斯塔德的风俗画有类似长处,其画面情绪比较风趣和乐观,不像布鲁威尔的油画那样地往往带有悲怆感。从事时装画的有在莱顿工作的画家G.道。他在20~30年代从伦勃朗习画,后来形成自己的画风。其作品往往表现少数几个人物处身于室内,壁上有一扇窗子,并有布幔、书本、乐器等道具。这类作品幅面不大,但相当精致,并注意光线的表现,为精致画派的精品。N.马斯于40年代末至阿姆斯特丹受业于伦勃朗门下。他的那些表现老妪在祈祷或瞌睡的时装画,曾风行一时。G.梅曲活跃于莱顿和阿姆斯特丹,擅长于描绘中产者安逸而宁静的家庭生活。他的室内情景画在技法上相当细腻精巧,比较接近于维米尔的作品。G.泰博赫跟同时代其他许多荷兰画家不一样,曾在许多欧洲国家旅行,识多见广,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流派。所绘的那些反映市民阶级上层分子悠闲生活的时装画,生前很受买主欢迎。他尤其擅长于细腻地表现富裕人家妇女衣着的质感。J.斯滕则兼画农民题材油画和时装油画,是一位有成就的风俗画家。荷兰风俗画家中最杰出的,为代尔夫特的两位画家:维米尔和P.de霍赫。可是,维米尔生前却不像泰博赫和梅曲那样受市民们欢迎,由于卖不出画而在负债累累之中死去。他的风俗画富有生活情趣,并在艺术处理上显示出宏大的气派。霍赫自1653年起定居代尔夫特,在那儿完成了他的一些最佳作品。 二、荷兰 17世纪上半期,荷兰是一个经济贸易的强国,一个典型的商业资产阶级国家,这里既没有豪华的宫殿,也不修建雄伟的教堂,建筑与雕刻不发达,而为市民阶层服务的绘画艺术则特别受到重视。市民用绘画 装饰家庭成为一种时尚,绘画贸易特别发达,绘画和其他商品一样有行情有市场。艺术的商品化促使艺 术走向社会,也是绘画题材更加广泛,而且主要是世俗的生活。现实主义的艺术独树一帜,画家多采用 通俗的艺术语言,作画很少运用寓意和戏剧化的手段。荷兰的艺术是市民的艺术,荷兰画家也大都不去 意大利“朝圣”,他们有自己的审美观,认为自己的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共1课时)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重点难点】 1、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难点 对核武器和航天飞机、籼性杂交水稻等科技知识的理解。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课下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从而突破难点,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教学方法】 1、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2、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关于两弹一星研制的录像片段;《感动中国》(袁隆平)片断。 [案例一] 教学过程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的教学设计 内容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厦门这样比较发达城市的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条件,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

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感于此,本课教学贯穿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设计思想。 1、“一个中心”: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影响力——感动中国、震动世界。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和学生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个基本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 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 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 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 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科学家们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讲解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 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 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 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二)讲授新课: “两弹一星” 1、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 “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1964年10月16日,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 时间: 国名时间 美国 7年零4个月 前苏联4年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学案_北师大版_初一_七年级

17 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四大发明,能够说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了解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 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结合造纸术发明前后的有关图片、图表等历史资料展开自由讨论,阐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课前收集有关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了解张仲景、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及事迹。 整理秦汉时期有关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学科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并制作成简单的表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张仲景和华佗的事迹,学习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激发民族自豪感,特别是能够阐明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在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了解学情,布置预习任务,导学设计。 学生:根据造纸术、医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4方面内容,学生自愿组成4组﹙每组10—15人﹚,针对本组主题搜集相关资料,有侧重点地预习文本。

1、创设情景导入﹙激励性点拨2分钟﹚ 一天,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陈九章同机去参加一次学术性会议。途中,钱老为了活跃气氛,提出和陈老对对子,要求以各自的名字为题。 钱老出的上联是:韩赵魏三强。 陈老想了一会,对出下联:勾股弦九章。 同学们,你们知道对联中的“九章”指的是什么吗? 出示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提问: 同学们,这些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用品是用什么制成的?你还能说说纸的其他用途吗?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你了解秦汉时中医学的杰出成就吗?当时谁都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为了弄清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映示﹚。 2、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明确其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影响。 知道秦汉时期张仲景和华佗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12)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本课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难点: 教学难点是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创设情景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讲授新课: 一.“两弹一星” 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步测试4(北师大版)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的()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思路解读:西汉前期,人们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答案:C 2.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将他改进的纸张称为“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解读:蔡伦曾受封为龙亭侯,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将他改进的纸张称为“蔡侯纸”。 答案:蔡侯纸 3.东汉末年最著名的两位医学家是() A.扁鸽与张仲景 B.扁鹊与华佗 C.张仲景与华佗 D.李时珍与华佗 思路解读:“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是东汉时期杰岀医学家。 答案:C 4.《九章算术》成书于 ________________时期,总结了我国从__________ 到_________ 的数学成就。它的岀现标志着以_________________ 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思路解读:该题考査了《九章算术》的内容和影响。 答案:东汉周秦汉代计算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的书写材料主要是() ①羊皮②竹木简③树皮④帛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 思路解读:在造纸术发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 答案:B 2.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 B.简化制作过程 C.使造纸原料容易得到而又便宜 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思路解读: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布作造纸的原料, 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成本,提髙了质量。 答案:C 3.《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被后世尊称为() A.药王 B.医祖 C.医圣 D.炼丹家 思路解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左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 “医圣”。 答案:C 4.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的是() A.张仲景 B.扁鸽 C.葛洪 D.华佗 思路解读:东汉末年,“神医”华佗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答案:D 5.奠龙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对在中国和东方数学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数学需箸

二十世纪科学与技术领域重大成果A

二十世纪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大成果 1901年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 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设立诺贝尔奖。德国物学家伦琴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ABO血型系统发现 奥地利病理学家兰所发现了人的0型系统,奠定血疗法的基础 1902年遗传的染色体理论莫基 德国细胞学家维里在这一年的发现为遭传的染色体理论奠定了基础 1903年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莱特兄弟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实现了自主操纵飞行,飞行时间为12秒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问世 英国人弗菜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 1905年狭义相对论发表 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提出光量子学说,创立狭义相对论 1906年发明无线电广播 美国人费森登发明无线电广播,声音同步传送使地球的概念变小 1907年第一台复印机向世 最早的照相复印机在纽约出现,1938年美国人卡尔森取得 第一张静电复印制品,1959年施乐914型静电复印机面世 发明塑料 美国人贝克兰发明酚醛塑料的制作方法 1908年原子实在性得到证实

法国物理学家佩兰经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布朗运动理论,分子和原子的实在性由此得到公认 1909年美国人皮尔里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的人 法国布列奥特研制的单翼飞机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 1910年染色体学说创立 美国人摩尔根证实基因是遗传单元,在染色体上呈线状排列。 1911年发现金属低温超导现象 荷兰人翁纳斯发现金属低温超导现象 确立原子核概念 英国人卢瑟福提出具有实验依据的原子有核模型,确立了原子核的概念 1912年大陆漂移学说首次公布 奥地利人黑斯发现宇宙射线 1913年玻尔发表量子化原子结构理论 丹麦人N.玻尔把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和普朗克量子论大胆 而巧妙地结合起来,为各种物理量的量子化打开了大门 工业流水线出现 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规模生产汽车的流水装配线 1914年第一架现代滑翔机问世 德国人哈思设计出了第一架现代滑用机。它既可做水平 滑翔,又能凭借气流不断上升。 1915年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线路开通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成功地开了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线路 1916年广义相对论提出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习题

第 18 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 1.邓小平指 “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 ”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在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改革开放后 答案】 C 【解析】 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在 1975 年,是“文革”时期。 2.“嫦娥一号” 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 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C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 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 功 【答案】 B 【解析】 注意考查的是空间技术。 A 项不 是; B 、 C 项同属于卫星,但 C 项在 B 项之后; D 项是第二个里程碑。 3.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 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 ① “两弹一星” ②“万能蒸汽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 D 【解析】 “万能蒸汽机”和有轨电车在近代就已经有了,故排除②④。 4.1979~1984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 455.40%,粮食产量由 1978 年的 3.04 亿吨增加到 1984 年的 4.07 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南优二号”的广泛种植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经济特区的创设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1973 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此后又培育出 “超级杂交稻” ,7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粮食产粮和农业总产值大幅 提高。 选择题 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A .“一五”时期 B C D ③杂交水稻“南优 2 号” ④有轨电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