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之路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之路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之路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南方网邀请华南师范大学xxx教授以“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之路”为题,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xxx:各位网友下午好!这里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访谈直播室,上个月结束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它把法治中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南方网今天特别邀请华南师范大学xxx教授,以"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之路"为题,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欢迎您,刘教授。

xxx:谢谢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

主持人xxx:刘教授,首先请您谈一下您读完这份决定之后有什么感受,您认为这次决定中最大的亮点是哪些?

xxx: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个月在北京顺利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看到这个《决定》应该说感到很振奋,也很受鼓舞。我最大的感受有三点:第一,我觉得这个《决定》特别强调宪法的权威,提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第二,我觉得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的目标,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走中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第三,我认为《决定》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明确依法治国这个理念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强调要制度推进,提出如何依法治国的制度安排。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感受。

主持人xxx:其实从十五大到十八大,每次都有依法治国的表述,请您帮我们梳理一下其中理论的发展脉络。

xxx:法治是人类进步的旗帜,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水准。应该说,改革开放后,依法治国在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和推进的过程。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就针对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无法无天的局面,提出了16字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是我们党重新树立法治理念的一个起点,重新确立了法治的权威。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依法治国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当中,被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方略。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有了一个根本的转变,显示了十五大成为新中国民主法

治建设的一个新的起点。之后到了1999年,依法治国就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被收入了《宪法》。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这样一个高度,提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紧密、有机地统一起来。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还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列入当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到2012年的十八大,十八大在前几次党的代表大会关于依法治国的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就是说,党的十八大就将依法治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又有几个新的表述,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首次在中央全会上将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过去是在党的代表大会提出,而这次是在全会上将依法治国作为主题;第二,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到强调宪法高于一切,突出了宪法的权威之重,这也是一个新的推进;第三,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到四中全会明确法治是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政党执政的基础,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新的推进;第四,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一个新的推进,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司法制度,明确司法改革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要理一些线索,我以为,我们党关于依法治国的脉络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

主持人xxx:听了您刚才的介绍,党对于依法治国的理论是不断丰富、不断深入的,依法治国在执政理念中的高度也是在不断提升的。我们刚才谈完了理论,接下来您能不能从实践的层面上再跟我们梳理一下,中国到目前为止走过了一条怎样的依法治国之路?

xxx: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法治这个东西除了是理念之外,它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都反复提到了这一点。按照我的理解,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也就是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16字方针,尤其是十五大以后,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之路就是沿着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之路。因为我们党非常清楚,我们国家和人民也非常清楚,一个国家的法治总是要同一个国家的国情、社会制度相一致,是由它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且与其相适应。可以说,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主张和理念,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实践。也就是说,我们在追求具有普适性的法治理想和目标的同时,要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别人的东西?按照我的理解,不能够用“拿来主义”照搬照用,比如,西方也有一些现代的法治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我们仅仅只能够是把西方的法治理念和模式作为参考,而不能全盘搬过来。同时,对中国历史上一些传统的法治文化要借鉴和吸收,也不能完全把它延续下来。西方的东西也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也好,都只能作为参考。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用同一个法治模式来解决国家的法治问题,我

们国家也是这样,我们国家也不能用别国的法治模式来解决我们国家法治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最大的特点有三个方面:(1)坚持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进行司法制度的改革,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之下来进行,这一点是不容改变的;(2)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下,明确把政党执政这个问题也放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当中,我觉得这是很新的内容,很明确地提出政党要执政,政党要治理国家,要管理社会,首先要尊重《宪法》,要依《宪法》执政,也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管理水平;(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依法治国要强调依照《宪法》来办事,依宪是依法的基础和前提,要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科学立法,公民要有立法权、知情权和参与权,整个立法过程要坚持公开,也就是说,公开是立法、执法的常态;(4)依法治国要继续地推进协商民主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也是我们党创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多党派联合、多党派共事的好的方式。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也是依法治国一个独特的形式和优势。要深化落实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只有坚持协商民主,才能够形成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和构成良好法治环境,显然,协商民主是通过实践检验的一个最好的方式。

主持人xxx:刘教授,刚才您也提到,依法治国不能完全照搬传

统和国外经验,但不能否认的是,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也是有必要的,您能否分别例举一些?

xxx:依法治国要营造很好的法律氛围。总的来说,构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氛围不是单一的,不是说单单就靠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文化或者是靠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够了的,它应该是一个整合,它包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也包括现代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也包括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文化,所以它是一个整体。概括来说,凡是能够融入时代精神,能够完善法律文化体系,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我觉得都可以接受。反之,那些腐朽的、没落的、跟我们国情不相符的,我们就把它抛弃。

具体谈到西方的法律文化有没有一些合理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呢?我觉得是有的。我们大家也知道,西方的文化是建构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特别推崇契约精神,在法律文化精华上最核心的表现就是强调一种人人平等、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个体本位,这是西方法律文化一个重要的内涵。在西方法律文化里,特别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传统,在西方,公民的私权是不容侵犯的。所以西方在法律这个问题上就有一种观点,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价值的东西。还有一个法律精神就是注重贯彻公平正义的原则,还有重视分权制衡。

中华传统的法律文化也有很多宝贵的和有价值的东西,中国的法律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礼”,伦理色彩很浓。重“礼”有它着明显的弊

端,比如说重官本位、家族本位,不重视个人的权利,而这些东西是跟现代社会相对抗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同时看到它里面也包含有一些很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中国的法律文化当中,伦理化的人本主义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上下合作、团结和谐等精华也是现代法律文化所必须具备的。比如,还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应当承认,儒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安人安国、遏制暴政和抚恤于民的作用。这次党中央提到了依法治国这一主题,同时也提出了以德治国,所以在治国理政中应该做到两者兼容。可以说以德治国这种提法,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理念的一种批判性吸收。

主持人xxx:刘教授,在《决定》中有这么一句话,“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为什么会用“革命”来形容依法治国的进程,而不是一种改良式或者渐进式的呢?

xxx:看到《决定》的这句话我是很有感触的,因为一讲到“革命”大家很容易很敏感。在这里提到“革命”,我首先想到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改革是一场革命”。他说这个话其实就说明了改革的重要性。当时面对着百废待兴的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的国家应该如何发展?只能通过改革,因为只有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就是一场革命。

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其实党中央也是把全面深化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是把它看作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两个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国,我们必须也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两个前所未有”在四中全会的报告里讲得非常好,即我们现在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稳定任务之重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样的局面,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才能够真正推进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把改革作为一场革命提出来的。

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对这个话怎么理解?我有这么几个看法。第一,我们目前要全面地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改革,是要通过依法治国来推进的,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改革。法治是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改革。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的改革说到底也像我们过去所讲的全面深化改革一样,它也是我们司法制度、法律制度自身的完善,也是针对我们当前法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来展开的。为什么要搞司法制度的改革呢?最根本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发展这一根本的问题,也是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克服阻力,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第二,依法治国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要改变原有法律制度中的不足,要解决司法人员目前存在的问题,肯定会遇到不少的阻力,所以这就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革命者

的精神去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习总书记说过“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过去时”,我们可以引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须努力”,我们要以革命者的胸襟和气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行动和力量,不断突破旧观念、旧体制、旧模式的藩篱和羁绊,努力创造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新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场革命。

主持人xxx:从我们刚才的对话中也多次提到“改革”这个词,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次四中全会的《决定》跟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姐妹篇”,您是怎么看的?

xxx:我是很赞成这个观点的,我觉得这种比喻是很符合实际的,我很认可这种说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姐妹篇”,为什么这么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的目标,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如何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式和路径,就是通过依法治国来推进。它们二者之间是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在里面的。说它是姐妹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来作为辅助力、推动力和保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宪法》权威,要完善法律制度,也是要通过改革来进行的,所以我觉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谁都离不开谁。

第二,法治必须要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法治中国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的目的,法治是保障,是手段,是为下一步或者为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的一种制度和一种工具。

第三,要全面地深化改革,必须做到有法可依,不能乱来,不能长官意志,不能以权代法。只有科学立法,规范守法,才能保证中国下一步改革不偏离轨道,不出乱子,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四,我们国家的司法制度到目前为止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是要运用改革的方式来改革其中不相适应的内容。我以为,中国的改革包含两个大的重要内容,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牵引,然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齐头并进;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是司法制度也面临着改革,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主持人xxx:非常感谢刘教授。接下来从全国的视角回到广东本地。广东现在正在不断开创法治广东建设的新局面,您觉得接下来广东应该重点抓紧哪几个方面?

xxx:从整个国家来看,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广东如何打开法治建设的新局面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