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早疫病防治

马铃薯早疫病防治

马铃薯早疫病防治

马铃薯早疫病防治

1.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亦可侵害块茎。初发病时,叶片上产生一些零星的褐色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大,呈不规则形,上面有同心轮纹。病斑周围有狭窄的退色环晕。发病严重时,植株的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干枯脱落,只有顶部少数几片叶子仍保持绿色。块茎染病可产生凹陷的圆形病斑,病健部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2.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本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中越冬,也可在薯块的病斑上越冬。分生孢子可以长期存活,借风雨传播,在寄主生长期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高温对早疫病菌的侵染有利;退化、衰弱的植株下部老叶易发病;瘠薄和缺肥的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1)选种选种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2)选地选择在土壤肥沃、地势高的地方种植。(3)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掌握在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1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 1.1细菌性病害 (1)马铃薯青枯病:英文名:Brown Rot Potato,病原菌学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属单胞杆菌科Pseudomonadaceae、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国际上公认将青枯病病原细菌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寄生马铃薯的是小种1号和3号。小种1号的寄主范围很广,小种3号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其次是番茄,还有少数茄科杂草。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10~40℃均可发病,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田间典型症状是叶片、分枝或植株急性萎蔫,枝叶仍保持青绿色时即枯死。有时在一丛马铃薯中,一株枯死而另一株仍保持健康。在病情发展较慢的情况下,也可见到叶片变黄、干枯和植株矮化的症状。发病植株茎秆基部维管束变黄色或黄褐色。将病茎切下一段,断面直立插入蒸馏水中,数分钟后,从茎秆的切面流出黏稠脓形成的乳白色带状物。染病块茎的芽眼变浅裼色或褐色,将薯块沿横切,可见维管组织从脐部变色,严重时整个维管组织环状腐烂,不需要用手挤压,几分钟后块茎切面自动溢出污白色菌脓。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田间亦可通过灌溉水、雨水、耕作工具、昆虫等扩大传染。带病种薯是此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2)马铃薯环腐病:英文名:Ring Rot Disease of Potato,病菌属棒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的密执安棒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Spieckermann&Kotthoff)。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逐渐变黄、变枯。叶片边缘也可变黄、变枯,并向上卷曲。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性的不同,植株症状有明显差异。地上部分染病有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症状。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色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植株倒伏枯死。块茎表面的症状在轻度为害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皮色变暗或变褐,芽眼亦变色,但没有菌脓溢出。严重时表皮可出现裂缝。横切病块茎可见维管束变黄色或褐色。轻者只局部维管束变黄,呈不连续的点头变色;重者整个维管束环变色,病菌侵害块茎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呈环状腐烂,故称环腐。当温度10~40℃时、土壤pH6.6~8.4发病较重。带病种薯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最重要传染源。扩大传染的最重要途径是切块茎播种用的切刀。田间生长期间,病菌还可以经雨水、灌溉水等媒体传播。 (3)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属欧氏杆菌属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Erwin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茎基中呈墨黑色腐烂。种薯带病原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田间除带病种薯外,还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 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发病后期,茎基部呈黑色腐烂,整个植株变黄,呈萎蔫状,甚至倒伏、死亡。块茎发病一般是从连结匍匐茎的脐部开始,感病初期,脐部略变色,稍后,病部扩大并呈黑褐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调查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试行)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观测圃设置、中心病株系统调查、 病情动态调查、大田普查、记载气象条件、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内容。 1.2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中心病株和始见期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2.2 现蕾期 有50%的马铃薯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的时期,为马铃薯的现蕾期。 2.3“标蒙”气候标准 马铃薯晚疫病存在菌源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连续48小时内,第一次出现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天气,在此条件下经15~22天后田间即可出现中心病株。 2.4 严重度分级标准 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分为4级表示。 0级:无病; 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 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 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 4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也枯死。 2.5 病情指数 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通过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 (1) 式中,I :病情指数,d i :各严重度级值,l i :各严重度病株数,P :调查总株数,5:严重度级别。 3 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以作物生长季最终病情定发生程度,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100 5 (???∑P l d I i i ) =

表1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 系统调查 4.1 调查田块 在大田选择低洼潮湿地且马铃薯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3块,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选择低洼潮湿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选用当地感病品种,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用于调查。 4.2 调查时间 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4.3调查内容 4.3.1 中心病株调查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踏查面积667m2,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发现病株后则细查其严重度级别,估计植株密度,计算、记载中心病株出现日期、病株率及其病情指数。结果记入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表2)。 表2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4.3.2 病情动态调查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10点,其中至少1点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10株,调查发病株数和各株严重度级别,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表3)。 表3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马铃薯就是人们常说的土豆,马铃薯含有大量的淀粉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据分析,马铃薯生命力指数为8.6,证明对生命力的提高有效;防病指数为126.67,属于高指数范围。但是马铃薯晚疫病却对马铃薯有着致命的伤害。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马铃薯发生晚疫病的形态特征: 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

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 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1.农药防治方法: 针对西红柿晚疫病可选用南京博士邦农药杀菌剂氟菌 霜霉威和咪鲜松脂铜来进行防治。 功能特点:咪鲜松脂铜为高效、广谱、低毒型杀菌剂,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汇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 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 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丫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M病毒病、S 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C条件下,有利于 抱子囊的形成,冷凉(10 一13C,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抱子囊萌发产生游动抱子,温暖(24 —25C,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抱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r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 小时以上,夜间10,13r,叶上有水滴持续11 —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 0—1 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 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术语与定义、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用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心病株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 3.2 始见期 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4 防治原则 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选用抗病品种,推广健身防病、药剂防控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套防治技术。在科学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常发区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品种感病性提前施药预防, 其它地区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开始实施防治。 5 防治措施 5.1 选用抗(耐)病品种 种植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主要中抗品种有东农306等,高抗品种有克新19号等。 5.2 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用无病种薯 马铃薯无病留种田应与马铃薯、番茄大田相距2.5km以上,在无病或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提倡种薯播种。 5.3 种薯处理

5.3.1 处理方法 a)湿拌法 播种前1d~2d,将药剂配成母液(水药比应20倍以上),均匀喷洒到种薯(薯块)上,边喷雾边翻动,使薯块均匀着药。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b)干拌法 播种前1d~2d,将拌种药剂与20倍~30倍重量的滑石粉混拌均匀,然后与种薯(薯块)混拌,使薯块均匀着药。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注:薯块播种法,切薯后及时散开薯块,切口愈合后(大约5h)混拌。 5.3.2 处理药剂 a)72%甲霜灵·锰锌; b)64%恶霜灵·锰锌。 注:兼防马铃薯环腐病加70%甲基硫菌灵;兼防细菌性病害加72%农用链霉素。 5.4 农业措施 5.4.1 合理轮作 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不宜重茬,应选麦茬、豆茬、玉米茬等茬口,不宜选择辣椒、茄子、西红柿、甘蓝、白菜等茄科或十字花科茬口。 5.4.2 适期播种 适期早播,播前清除和处理马铃薯病株残体及杂草。 5.4.3 垄作栽培 进行垄作栽培,加厚培土。提倡大垄高台栽培。 5.4.4 合理施肥 提倡施用腐熟农家肥,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 5.4.5 田间管理 采取2次~3次中耕培土管理、必要时开沟排水等措施。 5.5 田间药剂防治 5.5.1 施药时期和方法 5.5.1.1 预防时期 气象条件为日暖、夜凉、高湿条件,叶上有水滴,温度12℃~25℃,相对湿度70%以上时,在未发病前预防喷药一次。 5.5.1.2 防治时期 在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立即清除中心病株,用密闭容器携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施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可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而定,连阴天、降雨多、连雨天,温度18℃~22℃,相对湿度90%以上,感病品种应增加施药次数,间隔天数至5d~7d,治疗型药剂应与保护型药剂配合应用,且同一类药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一直以来,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为代表的马铃薯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成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在栽植马铃薯过程中除了这些病害,还有其他哪些病虫害?往下读,共梳理了16种。 1.马铃薯晚疫病危害表现:受害叶片的叶尖、叶缘会出现暗绿色小病斑,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外缘会出现一圈白霉。

天气干燥时,病部会变褐干枯,质脆易裂。 病害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叶脉、叶柄和茎部,病叶枯死脱落。

被侵染的块茎最初出现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 防治措施: 选择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混合使用,合理安排间隔期。 保护性药剂:丙森锌、代森联、代森锰锌、噻唑锌、王铜、氢氧化铜。治疗性药剂:氟菌·霜霉威、霜脲·锰锌、烯酰吗啉、氟啶胺等。 2.马铃薯早疫病 危害表现:病害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病斑下的薯肉出现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 (2)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马铃薯枯萎病危害特征:

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 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甲·丙环唑,苯酰菌胺,恶菌灵,萎锈灵等。 4.马铃薯青枯病 危害症状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调查、病情系统调查、设定测报观测圃、大田普查、气象条件记载、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方面内容。 本方法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中心病株 田间出现零星的单株病株。 2.2 现蕾期 有50%的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 2.3 “标蒙”气候标准 存在菌源的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第一次出现连续48小时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经15~22天后田间出现中心病株。 3 始见期调查(中心病株调查) 3.1 调查时间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直到发现中心病株。 3.2调查田块选择低洼潮湿、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5块。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则预先在发病条件好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用于调查。 3.3调查方法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2以上,则取667m2实查;掌握中心病株出现日期及初始发病指数。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结果记入表1。 表1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单位年

4 定点系统调查 4.1 调查时间出现中心病株后,每3天一次。 4.2 调查田块选择发病条件好、代表性强、已发病的感病品种田3块进行定点系统调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观测圃选择当地最感病的品种和低洼湿地,以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观测圃远离马铃薯大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设置面积不小于3亩。以掌握田间病情自然消长规律和再侵染情况。 4.3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5点,其中至少1点选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2米行长,以株为单位调查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病情指数。大田定点调查结果记入表2,测报观测圃调查结果记入表3、表4。 表2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 单位年 表3 马铃薯晚疫病观测圃带病种薯系统调查表 单位年

应对马铃薯(土豆)晚疫病的五大杀菌剂

应对马铃薯晚疫病的五大杀菌剂 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一般年份造成减产达10%~20%,大发生年份减产会超过50%,甚至绝收。而且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范围非常广泛,只要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会发生,尤其是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 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菌为“致病疫霉”,此真菌主要在寄主细胞间生长,并通过纽扣状细胞结构伸入寄主细胞获得养分。马铃薯叶片感染致病疫霉后,其边缘、尖端出现暗绿色病斑,叶子背面出现“白霜”(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囊),随着病情的发展,其会扩展到主脉、叶柄和茎部,造成落叶,严重时整株呈湿腐状。 马铃薯的块茎也会感染病原真菌,发病初期在块茎表面出现淡褐色或灰紫色的小斑点,在表皮层以下呈现出锈褐色。茎部很少直接受侵染,但病斑可顺叶柄扩展至茎部。 1、氟啶胺 氟啶胺是最常用的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杀菌剂之一,剂型主要有三种,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氟啶胺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是保护性杀菌剂,作用机制是阻断病原菌能量代谢,从而杀死病菌,其从孢子萌发到孢子形成各阶段均都发挥药效,对阻止孢子侵入及萌发尤为有效。 登记号剂型使用方法 PD20183567 50% 氟啶胺悬浮 剂25-35毫升/亩喷雾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初期施药 PD20181930 70%氟啶胺水分 散粒剂20-28克/亩喷雾 于病害发病前或发生初期施药 PD20172374 50%氟啶胺可湿 性粉剂30-35克/亩喷雾 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初期施药 2、代森锰锌 代森锰锌做为杀菌剂界的常青树,也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常用农药品种,

剂型主要包括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 登记号剂型使用方法 PD20082590 锌75%代森锰水 分散粒剂130-190克/亩喷雾,于病症出现前施药 PD20111048 代森锰锌80% 可 湿性粉剂140-180-克/亩,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 3、氰霜唑 氰霜唑是日本石原开发的苯基咪唑类杀菌剂,对霜霉病、疫病等卵菌性病害和油菜根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效,其能够有效的阻止游离孢子发芽、游动,阻止表面包子发芽,以及菌丝生长和卵孢子形成的各个阶段。 氰霜唑的主要剂型为悬浮剂,100克/升氰霜唑的悬浮剂,每亩使用量为32-40毫升,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施药间隔期7-10天,每季作物使用2-3次。 4、嘧菌酯 嘧菌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菌剂,由先正达开发上市,是一种β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菌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来阻止其能量合成, 是一种较新的作用机理的杀菌剂, 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效。目前嘧菌酯主要有两种剂型,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 登记号剂型使用方法 PD20180775 250克/升嘧菌酯 悬浮剂17-20毫升/亩 于病害发生前或初见零星病斑时叶面喷雾1-2次 PD20160994 嘧菌酯50% 水分 散粒剂8.7-10克/亩喷雾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叶面均匀喷雾 5、烯酰吗啉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汇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 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Y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 M病毒病、S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一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区别

马铃薯又名土豆,是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之一。它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是一种粮菜兼用型的蔬菜,与稻、麦、玉米一起被称为全球四大农作物。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两种重要病害。在马铃薯生产中,常因早疫病和晚疫病的严重为害,给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两种病害都是真菌病害,其病菌都可以危害叶、叶柄、茎和薯块,但症状不同,发病规律也有一定差异,防治方法不尽相同。因病而异,所以中国农业网认为准确诊断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 一、症状上的区别 1.马铃薯早疫病症状表现 马铃薯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病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由于叶脉的限制,有时呈多角形。严重时病斑相连,整个叶片干枯,通常不落叶,在叶片上产生黑色绒霉。茎部病斑同叶部病斑基本相似,但呈长圆形或梭形。块茎感病呈褐黑色,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 2.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表现 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1圈稀疏白霉。茎杆和叶柄染病,马铃薯的种植栽培技术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组织变硬,干腐,将病薯从病斑处切开,可见到皮下有一层较深的薯肉变为红褐色,潮湿时软腐、发臭。薯块可以在田间发病烂掉,也会在田间受侵染而储藏后大量腐烂。 二、发病规律不同 1.马铃薯早疫病发病规律 1.1病原: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危害:早疫病一般多发生在块茎开始膨大时。为害严重时,叶片病斑相互连结成片,引起局部或整个叶片枯死。 1.3发病条件:早疫病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如晚疫病严格,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干燥天气和湿润天气交替出现期间,早疫病发生和流行最迅速。 1.4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土壤、病薯或其它茄科寄主植物上越冬。在马铃薯生长季节,病菌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病菌孢子可通过表面侵入叶片。在生长早期,初次侵染,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2.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 2.1病菌: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属真菌界鞭毛菌亚门。 2.2危害:晚疫病一般多发生在植株开花阶段。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带菌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来源,播种时把轻微感染的薯块播进地里,芽块上的菌丝体随幼芽、芽条和植株向上生长,当遇到空气湿度在75%以上,气温在10℃以上条件时,叶子就出现病状,形成中心病株,病叶上产生的白霉(孢子梗、孢子囊)随风、雨、雾、露和气流向周围植株上发展,一部分落入土中侵染正在生长的薯块。试验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在在水膜的地方12小时即可流行传播。 2.3发病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宜发病时,病害可迅速扩展蔓延,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

马铃薯晚疫病全程防病实施方案

马铃薯晚疫病全程防病实施方案 北京金辉颗源种子公司主营大豆种子,土豆种子,大蒜种子红薯种子种苗芦笋种子等 金辉颗源种子销售有限公司(简称“金辉颗源种业”)成立于2003年,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金辅路8号。大蒜种、土豆种、大葱种、大豆种子花生、棉花种、红薯、芦笋等种子,北京金辉颗源种子销售有限公司每年春季大量供应。四月至七月份大量供应红薯苗、牡丹苗、茄子苗柿子辣椒苗等,最可爱的就是欣赏小葫芦苗。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只要气候条件适宜,在马铃薯种植区就可发生流行,传播蔓延迅速,病害使马铃薯提前枯死,严重影响产量。特别是在早熟马铃薯品种种薯生产区,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农户对该病也有所重视,但是防病意识差,而且大都发病后才开始用药,施药时间、方法、药剂选择等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很差。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方法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1、种薯选择 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存在较大差别,应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不同级别的种薯的抗病性也表现不同,种植时应选择原种二代、良种一代。 2、种薯处理 尽量选用整薯播种,整薯大小25-50克。切薯时用0.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切刀消毒,防止薯块间传染。切完的薯块可以用甲霜灵锰锌拌种。 3、适时防病 苗期根据长势及时进行调控,保持健康长势,易感病品种可以在苗高20厘米左右时喷施有促进生长的作用的保护性药剂。从7月下旬开始注意天气预报,在雨季到来前3-4天喷施保护性药剂,雾化效果好,植株全株喷药。 4、拔除病株 雨季到来后,经常到田间观察,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拔出,随即喷洒保护性和治疗性药剂。经常观察如果天气适合病害蔓延,要每隔3-5天喷一次治疗性药剂。 5、保护药剂与治疗药剂结合使用 发病前,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77%可杀得2000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进行预防。 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后再喷一次金雷多米尔。 6、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割蔓,厚培土,2-3周后再收获薯块,这样就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的机会,降低薯块带菌率。 7、引进防治新药 部分新药对疫霉菌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如银法利、克露(霜克、霜脲锰锌、霜霸)、安克锰锌、普力克(霜霉威、霜灵)、可杀得2000等。 8、药剂交替使用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较多,选择不同成分的药剂应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性。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早、晚疫病 早疫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块茎。受害叶生黑褐色、近圆形具明显同心轮纹的坏死病斑,严重时病叶变褐枯死。叶柄和茎秆受害,多发生于分枝处,病斑长圆形,黑褐色,有轮纹。薯块发病,表生近圆形暗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上均可生黑色霉层。 晚疫病主要为害叶、茎和块茎。发病后叶部病斑面积和数量增长迅速,使植株以致全田马铃薯成片早期死亡,并引起块茎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叶上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整齐,周围有一褪绿圈。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与健组织的交界处有一圈白霉层,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块茎上的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微下陷不变软,切开后可见深度不等的锈褐色坏死斑,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 防治方法:喷洒杀菌剂,及时对发病中心附近及低洼地进行化学防治,逐步扩大范围。选用绿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绿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绿亨飓风70%烯酰?嘧菌酯1500倍,绿亨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每7-10 天左右喷药一次,共喷2-3 次。 马铃薯病毒病有3 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 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绿亨30%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900-1200 倍液或绿亨6号,配合绿 亨天宝1500倍喷雾效果明显,病情严重时三者混配使用效果显著。 马铃薯青枯病发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 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

植物疫病总结大全

植物疫病总结大全 疫病、早疫病、晚疫病、绵疫、细菌性疫病……晕了晕了,究竟是哪个“疫”? 这篇文章,让你对“疫”一清二白。 一般来说,植物疫病,可以分成细菌性和真菌性两大类。而真菌性中,又可以分成高等真菌(以早疫病为代表)、低等真菌(以晚疫病为代表),有“早高晚低”的说法。一、细菌性疫病 细菌性疫病(有时候也简称疫病),是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随着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以存活2-3年。植株发病后会产生菌脓,借着风雨、昆虫传播,从植物叶的水孔、气孔及伤口侵入。该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30℃,高湿高温条件下,发病严重。主要危害作物有:菜豆、扁豆等豆科作物,胡萝卜,丁香,桑,木薯等。 例如:豇豆细菌性疫病(野油菜黄单胞菌豇豆致病变种,属细菌) 菜豆细菌性晕疫病(丁香假单胞杆菌菜豆晕疫病致病变种,属细菌) 菜豆细菌性疫病(野油菜黄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属细菌)症状:以菜豆细菌性疫病为例,其主要侵染叶、茎蔓、豆荚

和种子。 幼苗出土后,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变褐色,干枯变薄,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干燥时易破裂。 严重时病斑相连,全叶枯干,似火烧一样,病叶一般不脱落。高湿高温时,病叶可凋萎变黑。茎上染病,病斑红褐色,稍凹陷,长条形龟裂。叶片上病斑不规则形,褐色,干枯后组织变薄,半透明,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 豆荚上初生油浸状斑马点,扩大后不规则形,红色,有的带紫色,最终变为褐色。病斑中央凹陷,斑面常有淡黄色的菌脓。菜豆细菌性疫病 豇豆细菌性疫病 菜豆细菌性晕疫病二、真菌性疫病(一)高等真菌疫病: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类为茄科植物(例如番茄、辣椒、马铃薯、茄子的早疫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链格孢属。 茄子早疫病(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番茄早疫病(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辣椒早疫病(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芹菜早疫病(芹菜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马铃薯早疫病(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幼苗的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陷,有轮纹。成株期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向

马铃薯主要病害简介

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一)晚疫病: 茎、叶受害部位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黑色斑块。潮湿时,病斑周围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叶片背面很明显,薯块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或蓝紫色的病斑,以后扩大,表面逐渐凹陷,病部下层薯肉变为褐色。 (二)癌肿病: 块茎或匍匐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 (三)粉痂病: 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毫米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四)早疫病: 该病的发生早于晚疫病,一般从下部老叶首先发病,开始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具有同心轮纹的暗褐色病斑,故又称轮纹病斑,病斑与无病组织界线分明,严重时叶片干枯。 (五)干腐病: 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不堪食用。 二、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一)青枯病: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恢复,两天后,不再复原,由下向上逐渐发展,4天后,病株茎叶萎蔫枯死。 (二)黑胫病: 植株矮小,节短,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发黑,萎焉而死,横切茎,三条主要维管束变成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维管束呈黑褐色,薯块变黑褐色,湿烂发臭,别于青枯病 (三)环腐病: 植株矮小,从下部叶片边缘开始退绿,逐渐向上枯黄,最后枯萎,但叶片不脱落。感病薯块用手挤压有黄色菌液流出,薯皮与薯肉分离,重者皮裂,薯肉腐烂变质,臭不可闻,感病轻的薯块切开后有明显的环状。 (四)疮痂病: 块茎染病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直径为5-10mm。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有的产生裂口,病斑一般仅限于表层,不深入薯内。 (五)软腐病: 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三、马铃薯病毒性病害 (一)马铃薯卷叶病: 主要表现为叶片小叶向上卷。通常是植株下部或全株叶片变脆,上卷呈筒状。有的仅叶片边缘微向上卷,有的卷曲严重而成匙状或筒状,严重时,叶片变厚,发脆变硬,颜色较深较浓,给人以丛簇凌乱的感觉。生理性卷叶的特点是受害植株卷叶表现较为一致。 (二)马铃薯Y病毒: 脉缩、叶片卷曲、小叶叶缘向下翻、矮化、小叶叶脉坏死、坏死斑点、叶片坏死和茎上出现条纹都是典型的症状。不太敏感品种的反应只是发生轻微的花叶,或者表现不出症状。 (三)马铃薯A病毒: 产生轻微花叶、斑驳,叶脉上或叶脉间呈现不规则的浅色斑,叶面稍有粗缩。

浅谈马铃薯早疫病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马铃薯早疫病的诊断与防治 以往,湖北部分马铃薯种植区域因连续种植且对田地的养护力度不够,造成种植区域马铃薯突发早疫病几率增加,不但严重损害种植基地的经济效益,还使马铃薯种植量减产,这已成为湖北农业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早疫病发生后,容易通过马铃薯传染给其他农作物,还会降低种植农作物品质,所以在种植过程中必须坚持对马铃薯进行病症诊断,积极采取各种防治办法优化种植。 一、马铃薯早疫病病状诊断 (一)叶片发病的病状诊断 马铃薯叶片部分如果感染早疫病细菌会逐渐从颜色、斑点等方面体现,因此在观察马铃薯叶片部分时,主要从叶片的各种病状变化判断。一旦马铃薯植株下面部分的叶片出现变色,从绿色转变为黄褐色、褐色,并在叶片上出现斑点状,就要警惕起来。前期叶片上的斑点较小,叶片边缘卷曲,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斑点会逐渐扩大为圆形、卵形或不规则形。等到后期病变部分的状况开始由下向茎秆上方的叶片蔓延,导致所有叶片形成病斑并出现穿孔,最后形成马铃薯叶片褪绿、变黄、坏死和脱水。 (二)茎秆发病的病状诊断 观察马铃薯茎秆部位,如果茎秆部分染早疫病病原菌,会从茎秆部下方逐渐变色,呈现出褐色的颜色变化。早疫病病原菌会侵蚀马铃薯茎秆,使其凹陷,等到后期变色部分长出病斑,逐渐变为黑色的同心轮纹,黄色晕圈明显,此时茎秆部分已经遭受严重的病变。 (三)块茎发病的病状诊断 块茎受病源菌侵染后,也会通茎秆部位变化一致,初期块茎部位会长出斑点,逐渐变成褐色,

之后随着病原菌侵染时间加长,块茎斑点扩大为病斑,这些病斑凹陷、变形,破坏马铃薯块茎中的薯肉。在一段时间后,块茎内部薯肉营养流失成为海绵状,后期逐渐腐烂,不再具有食用功能。 二、马铃薯早疫病发生规律 (一)马铃薯早疫病出现与种植环境的关系 根据多年来的观测结果,发现马铃薯早疫病突发与病原菌强弱与种植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存在联系,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受温度、湿度影响较大。如果种植区域的温度稳定在20~30℃,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该区域內种植的马铃薯就容易遭受病原菌侵染。由此可见在多雨、高温的季节和地区易于发病。 (二)马铃薯早疫病病源菌侵染的循环规律 由于病原菌生命力顽强,可在各种环境中附着在其他物体上生存,因此使得很多病症都遭受病原菌的循环侵染。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主要以深褐色菌丝、分生孢子为主要侵染源,这些病原菌在侵染马铃薯本体后会随着病残体一起掉落在土地上,通过土地度过寒冬,等到来年新种植的植株成长时又附着上去。一般,在低温冰冻环境下,病原菌能够在土壤之中存活数年,等到气候转暖,土地上种植作物后病原菌就会随马铃薯块茎或者其他茄科作物传播并进行循环侵染。在气候条件与土壤环境达到高温、湿润的条件下时,这些病原菌就会萌发形成分生孢子,随种薯、风或者雨滴交叉传播,扩大病原菌侵染范围。 三、马铃薯早疫病防治办法 (一)修整种植田地 首先,在种植马铃薯前应当加强土地管理,注重合理施肥,给田间增施有机肥、氮肥、钾肥、磷肥等,提高土地营养程度,进行土地翻耕、除害,将往年种植遗留的残株、病株清理干净,杜绝病原体的遗留。要定时进行灌溉、排水,保证土地肥力。其次,需要合理轮作,对于马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纯化和单孢分离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纯化和单孢分离 包海银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晚疫病是马铃薯上最严重的真菌病害,它普遍发生于马铃薯的产区,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疫霉很难分离培养并得到纯菌株,本文对采自临洮不同海拔、不同品种马铃薯晚疫病病叶进行致病疫霉菌的分离纯化和单孢分离,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试验材料。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纯化,单孢分离 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全球马铃薯生产中毁灭性病害,是所有引起粮食作物产量损失的病害中最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全球每年因此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70 亿美元以上[1]。我省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陇南和中部的阴湿二阴地区最重,只要7-9月降雨频繁,晚疫病必定大流行。六十年代初期,每年该病损失薯块占总产量的15%,1966年后,由于推广了比较抗病的品种,使该病得到了长期控制。但近年来,由于一些抗病品种退化,在阴湿多雨地区,该病又开始流行。 P. infestans存在A1、A2两种交配型,在寄主上通常以无性生殖方式繁殖。A2交配型1980年以前仅在墨西哥中部发现,世界其它各地只有A1交配型分布。但在后来的10-15 年中,A2交配型在世界各地包括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等相继发现。我国南北方也均已发现A2交配型的存在[2],因此80年代后,新的晚疫病原小种已经逐步取代了原有A1交配型生理小种,产生毒性更强的小种。A1、A2交配型的有性重组产生的卵孢子具有能忍耐不良环境、存活时间长的特点,有可能成为生命力更强,能够摆脱活体薯块存在的新的病源,这将为晚疫病防治带来更大困难。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靠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常用的药剂是瑞毒霉,但自1980年后在荷兰、爱尔兰和其它欧洲国家、美洲及中东等地区也相继发现了抗性菌株发现抗的晚疫病菌株,对我国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株抗药性试验表明,90年代后期使用过瑞毒霉的地区普遍存在抗药性菌株。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单游动刨子无性系的建立,在遗传上获得较均一的单孢菌株,对疫霉菌的生理生化、抗药性的监测和遗传研究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技术。据报道,从一个孢子囊中获得分离物能明显地分为三个不同的生理小种,从而证明了游动孢子的异核性,马铃薯晚疫病菌游动孢子的多核性在病原菌寄生变异中有很大意义,异质核能决定产生特异性的新菌系,虽然研究人员报道不同游动孢子的多核性,但人们普遍认为单游动孢子基本上是单核的。所以,在晚疫病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交配型测定中,为了试验更高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最好应选用遗传性状单一的单游动孢子分离物作为实验材料。 本文对采自临洮不同海拔、不同品种马铃薯晚疫病病叶进行致病疫霉菌的分离纯化和单孢分离,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试验材料。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