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古族医学起源及特点之概说

蒙古族医学起源及特点之概说

蒙古族医学起源及特点之概说
蒙古族医学起源及特点之概说

蒙古族医学起源及特点之概说

蒙古族医学是以居住在蒙古高原为中心地带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历史过程中,同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之结晶。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藏医及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理论和汉医学的知识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以下简称为《蒙医学》。兹将其起源及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代蒙医学的特点概述如下。

1 任何一个民族的所有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发展以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在北方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同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地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古代蒙古民族信仰萨满教,当罹患疾病或遭受自然灾害时,即请奉命巫师禳除厉殃,驱邪治病。因而当时之巫师掌握了应用偏方、土方治病等一定的医疗技术。在《蒙医偏方疗法》中记载:“…秦玉之母生病,请巫师治之……当遭祸害、饥馑、疫疠盛行时,亦请巫祭祀祷之”。当时,蒙古人多饮用酸马奶、羊肉汤以补养身体;对由寒冷所致的疾病用热敷、热针、艾灸及色布苏疗法医治;对发病部位则施以拔毒之法及皮疗;由暑热引起的疾病,则施以冷敷、放血、煎服大黄根等医治;由于坠马、跌倒等所致的脑震荡则用“以震治震”之法治之;对外伤出血,则用驼毛、狗毛或人的头发等,施以烧灼疗法止血。可以说,所有这些,是蒙医学产生的萌芽时期。有关蒙医学最早有记载的医书算是中医名著《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卷《异法方宜论》第80页第十二章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并在《蒙医学简史》引里记载:“在《前宇妥·元丹贡布传略》中提到:‘蒙古地区驱病邪外达宜用放血之法”’。如上所述,古代蒙古民族虽有丰富的传统民间疗法和医疗经验,但因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也没有专著流传下来,同时也未能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古各部落之后,同国内各民族,特别是同汉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并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随之开始,于是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得以发展,到成吉思汗后代元世祖忽必列时代,创造了蒙古文字。从15世纪后期,蒙古族开始信仰黄教(即喇嘛教),继而从西藏和印度引进佛经,如《甘珠尔》、《丹珠尔》等巨著及《八支心要集》(即古代印度医学——阿优吠陀)、《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等许多医学专著。当时之蒙古帝政、后来的明清两朝政府,实行鼓励发展佛教的政策,因而佛教在蒙古地区广为传布,各地修建了很多寺庙,在较大的寺庙里还设立了教授佛经、哲理和医学的三种学堂,以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医学堂称为“满巴拉仓”,从此,开始了有组织有系统的医学教育;同时用蒙文翻译了大量的古代印度、西藏和汉族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医学等著作,并以木版本和手抄本发行,随而涌现出许多蒙古族医学专家,编写了不少医药学专著,其中代表性的有大汗贝经王罗布桑丹增扎拉森所著的《泻剂提要及抑制寒症方例》等五部著作,宋布汉贝伊希巴拉珠尔的《甘露四部》、明如勒·占而拉的《蒙医金匮》、罗布桑殊勒和木的《认药学》、占巴拉道尔吉的《蒙药正典》、罗布桑却因丕勒的《蒙医药选编》、吉格木德丹金扎木苏的《观者之喜》(通瓦戈吉德)等,这些著作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写的具有民族医药特点的代表性的书籍。对蒙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蒙医学在传统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基础理论和汉医学知识,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特点的民族医学。18世纪蒙古族著名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将多发寒症的蒙古地区的特点和蒙古传统医学的“寒症”理论加以结合,在他所著的《甘露四部》中,把“寒症”、“热症”两章列于“十要症”之首位,并写了“寒热相传”、“寒热相互转化”等数章,丰富发展了“寒热症”理论。伊氏在《甘露之泉》中,

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等,从理论上作了精辟阐述,提出了:“在赫依病、希拉病、巴达干病三者之上,加上血病、黄水病和虫病三者,则为六种基本病症,简称“六基症”。

19世纪40年代,在张家口市由官方成立了西部蒙古蒙医药院,全蒙诊所等医药机构,对察哈尔、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医提供珍贵药材和药品加工工具等。

特别是在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蒙医学获得再生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首先,在50年代,自治区政府召开了蒙医代表会议,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中蒙医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把分散的各地蒙医们组织起来,建立旗县蒙医联合诊所,把较有名望、技术水平较高的蒙医安排在自治区、盟市和旗县医院工作;同时举办进修班和学习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从此,蒙医在医学教育、科研、临床医疗方面步人正规化的发展阶段。

2 现代蒙医学的概况

所谓的蒙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所具有的共性。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互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蒙医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部分、蒙药部分、传统疗法、临床各科等四个部分。

2.1 蒙医学的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理论、辨证诊断理论和重病因辨证论治理论等三大特点。概括如下:(1)整体观理论指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而人体则为其缩象。蒙医学认为自然界是由土、水、火、气、空五种物质之精华转化而构成,此五种物质统称五元。人体则以五元之变形物质,即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和七素——食物之精华、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所构成。另外,精液聚积于精腑,其精华演变成至精华,亦称活力素。三根之间、三根与七素之间都有着共同进行的复杂的内在生理功能活动和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即它们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妨害和对抗,以保持平衡状态;并与饮食、气候及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有规律地、不断地进行着精华与糟粕的分解,吸收以及排泄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当研究它们时,以前者为前提,后者为基础,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蒙医在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一整体观理论。对三根七素相辅相成的内在活动规律的研究,是掌握人体生理活动内容的基础;反之,对三根七素相互妨害和对抗关系的研究,是掌握人体病理现象的基础。(2)辨证诊断是指对发病的内因、外缘、地点、季节等主客观两方面的资料,结合当时遇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总的和具体诊断而言。如在诊察疾病时,首先从整体观理论加以考虑,运用问、视、触“三诊法”进行严谨的讯问和检查,然后将所得的资料,按“诊断+要点”及“疾病本质辨证分析”的要求加以分析和鉴别。(3)以重病因为前提与具体病情相结合进行治疗的原则。致病原因虽然很多,但从蒙医学整体观理论出发,归纳为由功能失调之三根所致;由七素之内在运动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其因可归纳为血和黄水二者;从外界侵袭人体致病因很多,可归纳为虫和粘(细菌、病毒之类),上述之致病原因,称之为“致病总六因”,所有疾病之本质均属于此六因,因此,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六基症”。对所有疾病都从“六基症”的角度去加以分析研究,针对其发生、合并、蓄积等不同的变化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所有产生均受季节、气候、居住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及年龄、体质特性等的影响,其本质和病势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应视其变化的规律,判明主要是因哪一要素发生何种病变而起主导作用,而后针对具体变化情况按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治法种类很多,可归纳为滋养疗法和削弱法两种。

2.2 蒙药:蒙药主要分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性三大类,其中草药用量最多。著名蒙

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所著《蒙药正典》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蒙药学经典著作,收载876味药,蒙医常用方剂有300余种,各地蒙医用药习惯亦有所不同。蒙药剂型有汤、散、丸、搅合、灰、浸膏、药油等,随着蒙药剂型的不断改进亦有了片剂、液剂、注射溶液等多种剂型。用药量成人每次不超过2~3克。

2.3 蒙医的传统疗术主要有针刺、艾灸、放血、按摩、正骨、药浴、皮疗、色布苏疗法、偏方、土方治疗等,这些疗法是从体外施治,以调整和恢复失调之三根七素的功能之平衡关系,改善血液循环和精华与糟粕的分解吸收及排泄等正常生理活动,以达扶正祛邪的目的。

2.4 蒙医之分科:现代蒙医有内科、热病科、传染病科、外科、眼科、口腔耳鼻科、妇科、儿科、骨科等十余科。

3 临床治疗的基本特点

蒙医学是一种传统医药学。同蒙古民族历来居住生活过的地理环境、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相关的多发病、疑难病至今仍有发生,相对而言蒙药对这些疾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如对胃肠等消化系病、心脏病、萨病(中风)等脉系病、痛风、风湿痹病、关节黄水病、骨折脱臼、脑震荡等都有独特的疗法。

蒙药的来源丰富,用药量少,药价低廉,加工炮制简便,特别是针疗、灸疗、正骨、对脑震荡的“以震治震”等疗法,与其它医学相比,具有相对便利的条件,非常适合于在广阔草原上高度分散居住的牧民的就医。长期进行流动医疗。因此,自古以来蒙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

语言平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在50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文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使用。

编辑本段宗教平等

少数民族大合影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地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中国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制定了具体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普米、纳西7个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颇、傈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东正教。在独龙、怒、佤、景颇、高山、鄂伦春、珞巴等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各民族群众,不论信仰何种宗教,他们正常的宗

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藏传佛教在元代政治作用和影响作者: 王启龙

藏传佛教在元代政治作用和影响

一、蒙藏关系的开创

1227年7月,成吉思汗去世。此后,由掌管着蒙古大军军权的幼子拖雷监国二年。1229年蒙古贵族召开忽里勒台,遵照成吉思汗遗命推举窝阔台①为大汗,从此进入了窝阔台统治时期。即位后,窝阔台遵父遗命,②于1234年灭金。在他的治下,真正开创了与西藏的直接关系的人,③就是窝阔台汗幼子阔端,而不是某些藏文史籍中所说的成吉思汗。④

阔端,系窝阔台幼子(即第三子)。在蒙古灭西夏(1227年)和金朝(123年)之后,窝阔台于1235年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决议发动“长子西征”(亦称第二次西征),贵由等随即远征东欧各地;而窝阔台则将原西夏辖区,及今甘肃、青海的部分藏区划归阔端份地。阔端筑宫定于凉州,开始了对包括藏区在内的国内经营。

窝阔台卒(124年)后,阔端和贵由之母乃马真皇后曾在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支持下称制五年。其间,据《新元史》卷111说,贵由、蒙哥等在处理完窝阔台后事之后继续率军随拔都远征东欧,国内唯有皇子阔端“开府西凉,承制得以专封拜”,权势越来越大,政治上颇为活跃。自然,就只有“承制得以专封拜”的阔端有资格和机会,以蒙古汗国在国内的最高统帅代表的身份,承担起包括经营藏区、开创蒙藏关系在内的国内重大任务了。

1239年,阔端派部下多达那波率军取道青海,直入藏北(拉萨一带),烧毁了热振寺(rwa -sgreng,1056年建)和杰拉康(rgyal-lha-khang,1012年建),杀害了500余名僧俗人众,其中包括一名叫赛教(se-ston)的佛教法师。⑤除此而外,蒙古军队并未再开杀戒,而是短暂地驻守一阵之后又突然撤军北还。⑥这一过程一直为古代藏族史家们所描述和渲染,其中夹杂了不少猜测和虚构,这里我们不必赘述。

实际上,多达那波进军西藏并非意在武力攻占西藏,正如某些宗教史书所说,多达那波之入藏,是受阔端之命寻找一位有学问的高僧去蒙古“传布佛教”。这较为可信,因为阔端份地内之西夏故地以及甘、青广大藏区笃信佛教,若要很好地经营藏区,就必须因势利导,以佛治佛,即“以善治蕃”方为上策,故而极有可能需要一位佛教领袖与自己配合。蒙古军进入藏区之后,由于藏区僧俗势力长期分割而治,自然意见不尽统一,多数慑于蒙古汗国之威力,早有归降之意,但依然有部分人持反对意见,于是,在蒙军入藏后就遭到了小规模寺院武装的反抗。“道尔达(即多达那波)便以武力攻占了热振寺,屠杀僧众数百人,继(而)又烧毁杰拉康寺。从此以后,……再未与当地僧俗势力发生武装冲突,而且与他们开始了和平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⑦

以武力反抗的寺院有可能就是被焚之寺,其他寺院未遭杀劫。而“被破坏的寺院都是西藏佛教噶当派的寺院,而达垅和止贡是噶举派的两个支系”,事实上后来“只有噶当派没有受到蒙古统治者的布施,也没有蒙古王公做它的后盾,可是萨迦派和噶举派的一些支系都有

蒙古族的统治阶级做它们的靠山。”⑧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说明了当时西藏各教派对蒙古入主持有不同意见,而蒙古对西藏佛教各教派的态度也有所偏向。

此外,“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习惯于在进攻一个新国家之前就把其首脑召来投降,继之就是索取质子、征收贡赋并任命蒙古官吏统治当地。”⑨如果不从,即发大军征服之。而阔端对西藏并没有也不可能采用这套办法,原因是当时分裂的西藏根本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正式的、能统治全藏的名王可召请;同时,西藏地域广阔,自然环境恶劣,而蒙古军队数量有限,加上难于适应西藏特殊的严寒多变的雪域气候,就难以攻克,纵使克之也难于守之。所以,“从当时的环境条件观之,1240年远征(实为1239年发兵,1240年焚寺)主要目标是侦察。”⑩其目的就近来说,是确定西藏政体的性质如何,谁能充当西藏首领,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降服西藏;就远来说,这对未来蒙古从藏区进攻南宋的军力调动,可能也会得到一份可靠的估价性的情报。当时阔端没有亲征,这一事实也加强了此次远征旨在侦察这一观点的可靠性。蒙古大汗及其王室系统内的王子们亲自指挥作战早已成其惯例,而阔端这次却例外地将“入藏”的统帅权交给了部将多达那波。如果只是为了入藏侦察,以了解藏区情况,以便延请合适人选作为西藏代表与阔瑞合作的话,因何要派军队呢?我们认为,在当时对西藏各教派势力及其对蒙古的态度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仅派几位代表不带武装入藏是极其危险的,遇到意外(比如后来小股寺院的武装反抗)就必定“客死他乡”。故而这次入藏虽是侦察,却又是特殊的侦察,带上部队以防意外是必要的。事实上后来焚烧寺院可能是对一小股反抗蒙古的噶当派寺院武装采取的镇压行为,此后对其他寺院可谓“秋毫无犯”,据说被焚之寺后来又“由蒙军所修复”。[11]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入藏将领多达那波给阔端的信中明显看出,此次入藏是为了探清西藏情况,寻觅合适的代表与阔端谈判。阔端最终选定了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贝桑波(下文简称萨班)。其原因一方面是阔端的确在想方设法寻找一位“具大法力”能威震全藏、统率人心的佛教领袖,想集政教大权于这样一位代言人身上,令其代为统领藏区。萨班学贯五明,且萨迦教派在藏区影响巨大,自然是最佳人选之一;另一方面,阔端需要的是一位将西藏政权拱手让于蒙古统治者,即称臣于蒙古汗国的代表人物,应该说这样的人物不会只有萨班一位人选,问题在于蒙古统治者希望这种臣属关系具有长期性和稳固性,而在这一方面,其他任何教派的领袖人物都不比萨班的条件优越,因为其他教派的“活佛转世”制度决定其宗教领袖是从僧院组织共同体中挑选出来的,具有一种偶然性,他们的继承人在生前也是未知数,而萨班的领袖地位是与生俱来的,其继承人也是法定不变的萨迦本族人,这是由于萨迦派并没有活佛转世一说,向来是血缘传承,宗教和经济权力始终高度集中于一族,这种世代相传的延续性为蒙古汗国统治者提供了可行的施政手段,邀请萨班就极有利于确保西藏长期臣服于蒙古汗国。

1244年,阔端再度委派多达那波和杰门入藏。不过,这次没有带上军队,而是带上请柬(召请信)和礼物“邀请”萨班。所谓邀请,无疑是对萨班发出的一道最后通牒。无论愿意与否,都得前往。[12]

此时萨班已是63岁的高龄,但他不顾年老体弱毅然决定携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二侄一同迅即前往凉州。是年八思巴10岁,恰那多吉6岁。

萨班一行1244年从萨迦启程,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在1246年8月抵达凉州。是时恰逢阔端赴和林参加推举贵由即大汗位的忽里勒台去了,未能立时相见。贵由即大汗位后,

阔端方于1247年返回凉州,与萨班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揭示了蒙藏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萨班到凉州之前,阔端身边已有数位藏族僧人,但因他们不甚精通佛学,在举行祈愿法会时均由也里可温和蒙古萨满教的巫师坐在僧众上首。萨班到后,给曾经听过维吾尔族僧人讲论佛法的阔端再度说佛,其精到深邃而又明白晓畅的讲授,使他对佛教教义更加明了,对佛教更加崇敬,于是下令从今往后在祈愿法会上也里可温和萨满教巫师不能再坐上首,而由萨班坐在僧众之首,并由佛教僧人首先祈愿。阔端还在凉州专为萨班修建一座幻化寺(vphrul-pavi-sde),作为驻锡之所。另外,萨班精通五明,深谙医道,据说阔端身患顽疾,久治不愈,最后由萨班治好,继而对萨班倍加崇敬,两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升华。在此基础上促成了双方顺利地协商西藏归顺蒙古事宜,一方代表蒙古王室,一方代表西藏地方僧俗势力。双方达成共识之后,由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僧俗领袖的公开信,此即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13]此信写得风趣生动而又情恳意切,识大体,顾大局,以挽救民族危难为大义,有理有据地逐步陈述利害关系,力劝藏区归顺蒙古而免遭西夏似的民族灭亡之灾。这封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开信,是经过萨班长期努力、精心准备和苦心经营才诞生的。它的诞生标志着蒙藏直接的政治联合关系的正式建立,为蒙古统治西藏和西藏后来归顺蒙元中央政府奠定了基础。

二、藏传佛教对元代初创时期政治的历史作用

正当萨迦班智达与阔端正式开创的蒙藏关系顺利发展之际,蒙古王室上层一时巨变。贵由在萨班抵达凉州的当年(1246年)被推举为大汗,此后其弟阔端对吐蕃的经营自然是畅行无阻;即使在短命的贵由1248年驾崩,蒙古大汗的继承问题再度引起纷争时,他也基本上未受到大的冲击,因为从1248年起是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摄政,政权好歹还在窝阔台系手中。可是好景不常,长期的汗位争斗突然有了质的变化,1251年6至7月间,蒙哥[14]即大汗位,王权由此转移到了拖雷系手中。宫廷的权力斗争少不了刀光剑影:失败者当然不甘失败,但结局是悲惨的,窝阔台系(以及察合台系)的部下臣僚被大批处死。拉施特的《史集》称:“被诛者共七十七人。”[15]

好在阔端与蒙哥关系较好,未受诛连,份地得予保留,直至元末;但权力却被大大削弱,管理吐蕃的权力即刻被蒙哥夺走;这意味着萨迦派在蒙古王室取得的优于其他教派的地位受到动摇并时刻有被取代的可能。更伤脑筋的是,蒙藏联合的两位代表,阔端和萨班1251年相继去世,可谓雪上加霜。在这错综复杂、扑溯迷离的严峻形势面前,八思巴在维护藏区稳定与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配合蒙古王室(从蒙哥到忽必烈),经营吐蕃,最后取得忽必烈的信任,使蒙元王室完全笃信藏传佛教,并被忽必烈尊为宗教上的老师。从此为他及其所代表的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元朝政治中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不过,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蒙哥即位,从历史角度说来,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因为它结束了窝阔台去世以后蒙古王室内部长达十年的分裂状态,[16]使蒙古王室能在原有基础上全面理政,寻求发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扩大蒙古括户和投下[17]分封制范围,蒙哥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壬子年(1252年)进行了大规模括户,除了“籍汉地于民户”、“料民丁于中原”(到次年正月甚至“道必阇赤别儿哥括斡罗思户口”)之外,同年(1252年)还派人入藏括户征税,说明在蒙哥的全盘施政计划中,吐蕃是其所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蒙哥根据实情,一方面以武力征讨吐蕃未降之部,[18]派人入藏括户征税;一方面与各教派直接

接触,加强联系,确定归属关系,[19]欲将吐蕃完全纳入蒙古势力范围之内。当蒙哥在吐蕃括户时,八思巴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他在1252年2月3日写给涅塘巴·扎巴僧格(sNye-thang-pa Grag-pa Seng-ge)的信中提到此事,并强调“命萨迦派管理所有执事和僧众”。[20]事隔两天后(1252年2月5日)他在“凉州王宫之佛殿”(ling-chu rtsir-khab kyi gtsag-lag-khang)[21]写的另一封信[22]中再度重申了“所有僧人之事俱由萨迦派掌领”,并说:“汗王并宣谕于吾:‘已派金字使者赴吐蕃各地清查户口,划分地界,汝可遣僧人同住’。”从信中可以看出,蒙哥即位之初即向吐蕃颁布即位诏书,又另下诏免除僧人兵差、赋税、劳役等,并承认了萨迦派在西藏佛教各教派中的领先地位,以确保善地政策之延续。

从八思巴信函可以看出,就括户的形式而言,蒙哥汗对吐蕃之经营也比阔端进了一步。阔端是由萨迦派代理上报户口清册,而蒙哥却是直接插手派遣政府要员赴吐蕃清查户口和划分地界。令萨迦代表协同前往,只是为了便利尽快熟悉当地情况,开展工作,同时形式上承认了萨迦地位,也可减少当地不必要的惊慌和混乱。这次括户使蒙古王室进一步摸清了吐蕃各教派和地方势力的大致情况,进而扩大蒙古的分封制范围,将藏区纳入正式的管辖之下,促使“西藏真正统一到蒙古汗国之中”,[24]并为西藏完全统一于元朝奠定了基础。

但蒙古的分封制并未解决而是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吐蕃各教派和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蒙古王室必须与西藏宗教领袖进一步合作,建立全藏统一、完整的政治机构和组织制度,并加强吐蕃与内地的经济、文化和宗教诸方面的联系,才有可能维持已有的稳定,推进已有的统一进程。这个责任很快就将历史性地落在了忽必烈与八思巴的肩上。

经过长期的接触和交往,八思巴的人品学识、忠诚无畏[25]终于赢得了忽必烈的完全信任。八思巴讲论佛法、追述祖德、讲述历史时,乘机利用古代吐蕃、西夏诸地君王崇信西藏佛教的历史传统来影响、启发忽必烈,从利用西藏佛教转变为崇信西藏佛教,认识到仿照帝王崇佛的古制对安邦定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于是,忽必烈皇后察必请求八思巴传授萨迦派密法灌顶,之后十分信仰。从此,八思巴与王妃察必成为师徒关系。据信,这是萨迦派密宗喜金刚灌顶正式在蒙古王室传布之始。而有趣的是,当忽必烈正式提出灌顶之时,八思巴却未即刻同意,他非常聪明地借此良机向忽必烈提出名为宗教实为政治的条件,而察必绝妙地充当了出色的调停人。[26]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八思巴才于阴水牛年(1253年)年末为忽必烈传授了萨迦派吉祥喜金刚灌顶。[27]年仅19岁的八思巴成了业已38岁的忽必烈王子宗教上的老师。八思巴要求忽必烈灌顶之后遵守法誓,真正以弟子身份礼遇尊奉上师。这表面上是宗教教规,实质是将西藏佛教教权置于世俗王权之上,或者说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影响王权的要求。这一事件直接影响了有元一代的宗教政策,系元朝后来奉西藏佛教为国教、设立帝师制度之滥觞。另一方面,对忽必烈而言,他从此成为萨迦派施主,其势力范围自然伸展到了萨迦派所属的后藏地区。

灌顶之后,忽必烈为八思巴颁赐了《藏文诏书》(vjav sa bod yig ma),向后藏僧人宣告了他们之间的供施关系,承认了八思巴是自己宗教上的老师,这就意味着他承担起了保护以八思巴为首的萨迦派的职责,这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1260年3月,忽必烈即大汗位,是为元世祖,建号“中统”,意即中原正统。是年未,任命八思巴为国师,授玉印,令其统领天下释教。这在《元史·世祖本纪》上也有记载,但却将国师误载为帝师:“(中统元年十二月),……帝至自和林,驻骅燕京近郊,始制祭享太

庙祭器、法服。以梵僧八合思八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八思巴受封国师,年仅26岁,他的成功既有必然的因素,又有偶然的因素。

首先,蒙古王室一向需要宗教信仰,需要宗教领袖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忽必烈的元王朝也不例外。忽必烈时代与过去已有所不同,此时的国师不只是宗教上的领袖,而且是藏族地区政治代表;封授国师的目的是“因其俗而柔其人”,也就是“以蕃治蕃”,顺利而有效地统治吐蕃,故而国师人选必然在藏传佛教界产生。

其次,忽必烈在选择西藏佛教领袖时,并不是一开始就选中了八思巴,显然曾在蔡巴派(蒙哥汗曾将此派分封给他)、噶玛噶举派和萨迦派当中寻觅,而噶玛噶举的噶玛拔希曾真正构成了八思巴的强大对手。好在老谋深算、世故多变的噶玛拔希错误估计了当时力量较弱的忽必烈王子的未来前程,弃他而走漠北,为八思巴留下了大展其才的自由场所。释道辩论使八思巴大出风头,名声大振。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斗争中,噶玛拔希又站到了后者一边,这更是加深了忽必烈对八思巴的信赖和喜爱,对噶玛拔希的不满和仇怨。此外,在宗教地位上或许高于八思巴的海云和那摩的先逝,当然也给八思巴的出场让出舞台。[29]然而由于时代的更替,形势的变化,即使有如海云、那摩之类的佛教高僧与八思巴同时存在,如果他们不是藏传佛教僧人的话,就再不会成为八思巴“竞选”国师的对手了。他们一般不会再被封为国师,而只可能成为元朝幕府中的高级幕僚而已,如僧子聪(刘秉忠)等属之。

自从有国师(以及后来晋封帝师)这一正式身份,八思巴既是忽必烈一家的宗教导师,又是元朝高级幕僚。作为国师,八思巴的主要职能和贡献如下:

首先,身为国师(后为帝师),他必须履行圣职,不时地为帝王、后妃、皇室人员传法授戒,传授灌顶,讲经说法,举行法会;每逢新年之际还要写颇具佛教色彩的诗体祝辞向忽必烈全家祝贺新年,等等,使忽必烈的元朝宫室具有浓郁的佛教氛围。关于元朝宫廷守戒学佛的情形,在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中有栩栩如生的记载。[30]

其次,八思巴发现、培养了大批佛教人才,有些先从八思巴学佛,后经他举荐给忽必烈委以朝廷要职,这些人对元朝及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们中最典型的是八思巴胞弟恰那多吉。自从恰那多吉于1244年随萨班离开萨迦赴凉州后,他先后得到萨班和八思巴始终如一的悉心照顾和培养,他大概与八思巴同时来到大都。作为国师之弟,蒙古王室之姻亲,受过良好的蒙古文化和藏传佛教熏陶的恰那多吉,当然备受忽必烈器重,后于1265年受封白兰王。[31]除萨迦款氏亲属外,八思巴也大力扶植其他有为之才,其中著名者有如元代神僧胆巴(1230~1303年)、著名译师沙罗巴(1259~1314年)、为中尼两国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尼泊尔雕塑家阿尼哥(1244~1306年)、仕于元廷的维吾尔人阿鲁浑萨理(?~1307年)、敢于直谏不惧的青海人刘容,当然还有后来的元代权臣、毁誉参半的藏族宰相桑哥。

最后,作为藏族地区代言人,八思巴还直接参予或影响了中央王朝对吐蕃的施政,为藏区完全统一于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协助建立吐蕃驿站。其目的在于联结汉地至萨迦地方的交通路线,以使藏区政令通达,确保中央政府通过八思巴对西藏地方实现全面统治。此外,负责建立吐蕃驿站的答失蛮入蕃,沿途都是凭借“上师的法旨”和“皇帝的札撒(诏书)”在藏区发号施令而一路畅通。

[32]这正与汉文史料中的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33]的说法相吻合,说明元朝统治者已充分“认识到藏传佛教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作出了倚重萨迦教派首领协助朝廷统治人民的决策。”[34]

二、获珍珠诏书,领总制院事。忽必烈自建立新王朝之初,就始终在思考“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藏方略。1264年,忽必烈决定派八思巴和其弟白兰王恰那多吉返回萨迦去完成建立西藏行政体制的任务。临行前,忽必烈赐给八思巴一份酷似授权令的诏书《萨迦世系史》等藏文史籍里谓之为《珍珠诏书)(vjav-sa mu tig-ma)。[34]

《珍珠诏书》将八思巴置于所有教派和地方领主之上的总的领导者地位,要求西藏僧俗人众通通遵从八思巴的管理。可见它实质上是一份委任状或授权书。从此以后,元朝历代皇帝即位都要踢给帝师珍珠诏书,这成为一种定制。[35]

八思巴和恰那多吉走后不久,忽必烈在颁布《建国都诏》(1264年8月)、以上都[36]为都城的同时,改燕京为中都(1272年改为大都),升为都城,年号改为至元;并在,中央政府设置总制院,领之于国师,掌管天下释教和蕃地事务。

从当时的情况看,忽必烈命八思巴领总制院事,掌天下释教和蕃地事务,建立西藏行政体制,绝不是象征性或名义上的;认为八思巴以及后来的帝师只是宗教领袖的观点不甚贴切。[37]我们认为,如果说答失蛮借“上师的法旨”和“皇帝的札撒(诏书)”在蕃地建立驿站制度是八思巴协助朝廷在藏区施政的侧面反映的话,那么他1264年获珍珠诏书、领总制院事就是他既为皇室圣职人员,又为朝廷命官,一身二职身份的正式确立。

三、建立西藏行政区划——十三万户。阿旺·贡噶索南在《萨迦世系史》里说,八思巴第一次为忽必烈灌顶(1253年)时,忽必烈所献的供养是十三万户。每一万户拉德四千户、米德六千户。[38]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十三万户的具体划分,更谈不上拉德和米德的划分。[39]这里记载的大概是后来的史实,也就是说,首先是划分拉德和米德,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分十三万户。这也正是八思巴1264年返回西藏要完成的建立行政体制的实质内容。

八思巴和恰那多吉是次回藏,通过联合各地教派和世俗势力的办法,首先划分了米德和拉德,然后划分十三万户,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藏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萨迦政权。作为掌天下释教和蕃地事务的国师(后为帝师)和总制院使,他自然又是该政权的最高领袖。为了便于具体施政,萨迦政权的最高领导者帝师和萨迦法主之下,还设有本钦、朗钦等重要职官。八思巴为了便于行使自己的政教大权,还设置了由13种侍从官组成的拉章。在这个特殊的环境和时代里,八思巴具有多重身份:一是作为元朝中央政权一名高官的国师(帝师);二是受元王朝封授的一名封建贵族领主;三是萨迦教派法主。八思巴建立的这套行政制度,始终是在元朝中央政府统治下,遵循既适应西藏社会实际特点又尽量与中原各地行政制度相一致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尽管八思巴去世后元朝中央政府又增设了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加强对藏区的管理,但是八思巴所建政制的核心部分并未改变。

四、创制“八思巴字”。1267年八思巴应诏返京,八思巴这次返京后的第一件大事,并非真是宣讲佛法和传授灌顶,而是向忽必烈进献他奉诏创制的一种新型的蒙古文字。八思巴受命造蒙古新字的时间,大概应是至元元年八月离京返萨迦的时候。[40]经过数年的努力,到至元六年(己巳,1269年)八思巴自萨迦返京时字成,献之。据说所献字样是用八思巴

字所写的一份《优礼僧人诏书》,[41]可见它当时已可使用,在语言学上已达到相当高的科学水平。由于八思巴字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元朝一统的一大缺陷,维护了大元帝国的国威,故而也就了却了大皇帝忽必烈的一大心愿!紧接着,忽必烈于1269年2月下诏颁行天下:“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寝兴,而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务以其国字副之。”[42]也正因为八思巴字成,八思巴国师晋封为帝师!帝师的地位又是无上的。早在1253年八思巴(当时连国师都不是)就与忽必烈约定,听法及人少时,上师可以坐上座;群臣聚会时,汗王坐上座。元朝朝仪形成定制之后,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从皇帝到后妃、百官,无一不对帝师顶礼膜拜,恭敬之至。新帝师嗣位,除封赐诰玉印外,还要宣谕天下;新君即位,也要重新布告天下,降诏禀护帝师,而且诏书必须“以粉书诏文于青缯,而绣于白绒,网于真珠,至御宝处,则用珊蝴,遣使赍至彼国,张于帝师所居处。”[43]帝师从藏前来,要倾朝迎接;帝师圆寂,遗骨要派专使护送回藏。元朝只对一、二品级官员宣命王印,而皇帝赐给帝师的全是玉印。在藏区,帝师法旨与皇帝圣旨并行无阻。可见,帝师地位在诸王百官之上;可是,虽然帝师法旨与皇帝圣旨并行西土,但法旨必须以“皇帝圣旨”开头,他的权力无论再大也是皇帝赋予的,无论他的地位多高,他至多是皇帝任命的一名特殊的官员,他所掌领的蕃地行政机构永远是皇帝治下的一级特殊机构,藏区始终只是皇帝治下的一个特殊的“行省”!

五、支持元朝中央统一全国。这可从两件事情得到充分的证实:一是在元朝攻打南宋之际,八思巴令其弟子胆巴作法事以助国威、军威;一是攻克南宋之后,八思巴所撰的贺表。

八思巴命阿尼哥塑摩诃葛剌神殿并亲自开光,又命胆巴修法以助元军之事,在汉文史料中得到了准确的印证,无疑是真实的。胆巴是在1269年随八思巴入朝的,诏居五台寿宁寺,[14]又在寿宁寺“建立道场,行秘密咒法,作诸佛事,祠祭摩诃伽刺,持戒甚严,昼夜不懈,屡彰神异,赫然流闻,自是德业隆盛,人天归敬。”[45]从时间和情理上推断,八思巴在至元七年令阿尼哥修神殿,尔后又令人称“神僧”[46]的弟子胆巴修法,是有可能的。《佛祖历代通载》载:“帝命伯颜丞相攻取江南,不克。遂问胆巴师父云:‘护法神云何不出气功?’奏云:‘人不使不去,佛不请不说。’帝遂求清,不日而宋降。”同书还载:“初,天兵南下,襄城居民祷真武。降笔云:有大黑神,领兵西北方来,吾亦当避。于是列城望风欵附,兵不血刃。至于破常州,多见黑神出入其家,民罔知故,实乃摩诃葛刺神也。此云大黑,盖师祖父七世事神甚谨,随祷而应,此助国之验也。”[47]由是观之,胆巴修法助元军灭南宋是确有其事。而这一切发生时尽管八思巴已在皇太子真金的护送下正在返藏的途中,但都是他预先安排好的。这一活动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祈佛保佑和支持元军灭南宋。

1275年7月,八思巴行至马尔康的赞多新寺时,获悉元军渡江南下的消息,兴奋之余挥笔为忽必烈写下了《贺平江南表》,[48]表达了作为“告天人”的八思巴对元朝中央政府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坚决支持和真情祝祷,及其热切期望国家统一、强盛壮大、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立场!

三、藏传佛教对元代政治的消极影响

帝师制度的建立及其赋有之特权为历代萨迦法主所承袭,总制院之设立以及后来改制为

宣政院,都可视为藏传佛教势力在元朝政治地位之逐步加强。君不见忽必烈建元一统天下,“虽亦以儒术饰治,然帝师佛子,殊宠绝礼,百年之间,所以隆奉敬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49]于是,本有功于元代政治建设的藏传佛教因为地位独尊、过分受宠于元廷而逐步走向了另一极端。

(一)权势过大,中央难以掌控

宗教势力之侵入政府,始于元朝历代君王之接受宗教教育。自忽必烈之后,元朝君王及其家眷,须受戒皈依,为佛弟子。尤其皇帝本人,更是如此:即位之先便有受戒九次之说;新君即位,例颁《珍珠诏书》以示尊崇。帝师至京,复往受戒,皇后亦然,并且颁诏天下臣民齐受佛戒。法会(元称好事)名目之多,前所未有,仅《元史·释老传》具体罗列出名称的就有三十多种,而实际上据《元史》所载,佛事最多时达五百余种!凡大婚、出行,凡百兴作,无不受戒,亦无不作好事。凡祈雨、祈风、止雨、镇雷、荣星、修疫、超度等,均须番僧佛事祈祷。[50]凡帝后驾崩,佛事斋僧既竣,乃奉祀御容于喇嘛寺,塑影堂为祀。据《元史·祭祀志》载,各位帝后之影堂并非一处,往往各据一寺,其耗资之巨,谁能知晓!

王室崇佛如斯,势必影响其施政方略。早在八思巴时代,忽必烈就专设总制院,领之于帝师,专管全国释教和蕃地事务。人们只知藏区政教合一,殊不知元廷中央事实上早已是僧尼与吐蕃之政合一。八思巴圆寂(1280年)以后,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戊子),院使桑哥还嫌其位不尊,以“总制院统西番诸宣慰司军民财粟,事体甚重,品秩宜尊”为由,奏改为宣政院。宣政之名,源于唐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故。宣政院成立后,仍命桑哥以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丞相兼宣政院使领功德使司,其位甚崇,宣政院“秩从一品,用三台银印”,“院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51]

宣政院之职,大致为二:一为僧尼之政;一为吐蕃军民事务。兹不赘述。惟其特殊之处在于,自从改制宣政院之后,不但品秩大大提高,而且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一样享有院政官司人“自为选”之特权!僧尼之讼,也自行处理,无须御史台过问。此外,还有单独用兵之机。这使得拥有中央人事、行政、司法大权的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根本不能或者很少能够插手宣政院大小事务,中央权力架空,造成体制上对宣政院所辖之僧尼事务(释教)和蕃地事务没有监控空间,势必会造成宣政院及其所辖势力范围之不法行为。

(二)影响社会治安,破坏国家法度

由于藏传佛教在元朝过于受宠,宣政院权势显赫,本已备受尊崇的僧尼阶层更加得势,少数僧人目无法纪,影响社会治安、破坏国家法度之事时有发生。据《元典章》载:

照得各处僧道衙门所设书吏、贴书、祗候曳刺人等俱无定额,多系无赖泼度过经日断之人,不惟影占户役,僧道被扰多端。各街门已行革罢,切恐又于路府州县营求勾当,侵渔百姓,非理生事。[52]

虽然“(僧道)各衙门已行革罢”,到了至元中诸山主僧再度请求复设僧司,称僧人“为郡县所苦,如坐地狱”。脱脱答曰:“苦复僧司,何异地狱中复设地狱。”[53]由此可见元代僧俗官衙机构繁多,功能重叠,互相矛盾,彼此冲突之处尤多,而最终受苦者是普通僧人和

百姓!

对于部分僧人之诟病,专事僧尼与蕃地事务的宣政院并没有予以制止和妥善解决,相反却火上浇油。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已酉)宣政院且请“(凡民)欧(殴)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之旨。[54]对此成宗、仁宗曾试图加以限制,然而收效甚微。到了皇庆延祐以后,情势更加严峻:“……宣政院……恃宠怙威,公行贿赂。僧道词讼数倍民间,如好盗杀人不法事往往见告。”[55]僧人恣意犯法、屡禁不止之根源在于元制法律之不平等,对僧俗失之不平,对僧讼失之放纵。僧人犯法,例归宣政院受理,偏颇之处比比皆是:

诸僧、道、儒人有争,有司勿问,止令三家所掌会问。

诸僧人但犯奸盗诈伪、致伤人命及诸重罪,有司归问,其自相争告,从各寺院住持本管头目归问。若僧俗相争田土,与有司约会;约会不至,有司就便归问。[56]

僧人不仅享有上述特殊的法律地位,而且可以无视法律之严肃与公正,操纵法律。其最大的表现在于是帝师或上层高僧常常以佛事为由请求释放重囚,谓之“秃鲁麻”,当然所获重囚不会是百姓犯法者,均是达官与豪民:

西僧为佛事,请释罪人祈福,谓之“秃鲁麻”,豪民犯法者,皆贿赂之,以求免。有杀主、杀夫者,西僧请被以帝后御服,乘黄犊出宫门释之,云可得福。[57]

又每岁必因好事奏释轻重囚徒,以为福利,虽大臣如阿里,阃帅如必实呼勒(别沙儿)等,莫不假是以逭其诛。宣政院参议李良弼,受赇鬻官,直以帝师之言纵之。其余杀人之盗,作奸之徒,夤缘幸免者多。[58]

只要贿赂僧人或打着帝师之名就可逃之夭夭,不受法律制裁!

僧人请释重囚之数量,仅据《元史》与《新元史》所载就不下数百人,而没有记载的何其之多!释放囚犯(好些是死囚)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用帝师奏”者,“皇帝即位用帝师奏”者,皇室人员有疾、祭日或诞辰请释囚者,帝师或皇室修佛事者,为皇室祈福者,甚至某高僧圆寂也得释囚。这种破坏法律、扰乱政纪之事,元廷并非毫不知晓,也有人屡次反对,[59]并皆得到皇上采纳,但收效甚微。到大德十二年(至大元年,1308年),又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敕内廷作佛事,毋释重囚,以轻囚释之。”[60]这无异于五十步笑一百步耳!

针对这种恶劣情况,有时皇帝也怒不可遏。皇庆元年(1312年)冬十月,云南行省右丞算只儿威有罪,国师搠思吉斡节儿奏请释之,仁宗皇帝斥之曰:“僧人宜诵佛书,官事岂当与耶!”[61]

皇庆二年二月,功德使亦怜真等以佛事奏释重囚就未曾得允。同年夏四月乙酉,御史台臣言说,“西僧以作佛事之故,累释重囚。外任之官,身犯刑宪,辄营求内旨以免罪。诸王、驸马、寺观、臣僚土田每岁征租,亦极为扰民。请悉革其弊。”所请获准。而遗憾的是就在当年秋七月癸已,“以作佛事,释囚徒二十九人。”[62]可见事态并没有得到遏制。西僧释囚始终禁而不止:泰定三年(1326年)十一月癸卯,“中书省臣言,西僧每假元辰疏释重囚,有乖政典,请罢之。”可同年十二月照样“命帝师修佛事,释重囚三人”。[63]

我们上文已经谈过,元朝初立时忽必烈曾在八思巴的配合下派专人健全了驿站制度。而后来西番河西僧人往往以赴京为辞,任意来往,而运输的都是将要贩卖营利的私货,选择最好的马匹,并超负荷地役使人畜。如此滥用,驿站制度必坏。其横行霸道之状有如《元史·释老传》所载:

泰定二年,西台御史李昌言:“尝经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见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途,驰骑累百,传舍至不能容,则假馆民舍,因追逐男子,奸污女妇。

更有甚者连皇室人员也敢殴打:

(至大二年),有僧龚柯等十八人,与诸王合几八刺妃忽秃赤的斤争道,拉妃堕车殴之,且有犯上等语,事闻,诏释不问。

平民百姓与下级官吏就更不放在眼里了:

又至大元年,上都开元寺西僧强市民薪,民诉诸留守李壁。壁方询问其由,僧已率其党执白挺突入公府,隔案引壁发,捽诸地,捶扑交下,拽之以归,闭诸空室,久乃得脱。[64]

世祖遣通事脱脱护送西僧过真定,僧捶驿吏几死。[65]

天子脚下,居然都可以明目张胆地殴打王妃、欺压百姓,那么,在杭州的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加掘旧宋徽宗以下诸陵寝、窃取墓葬珍宝之恶劣行为,当然“顺理成章”而让人们“见怪不怪”了![66]

(三)影响朝廷政治,导致国家衰败

元廷崇佛,可谓“国策”之一。因此,凡与僧尼之事相关者,无不大开绿灯,毫无节制:自忽必烈始,历朝经常举行各种耗资巨大的佛事活动;动用国库修建各式各样的佛寺;对僧人的赏赐钱帛土地、金银财宝样样不少,而且数量有增无减;刊印佛经所费金银无度等,使国库渐空,民用不足。《新元史》载郑介夫有“今国家财赋半入西番”之惊呼,不无道理![67]

经济衰颓,国本丧基,国之将亡!此大势也。然而,导致这一结果主要原因之一还是藏传佛教地位至尊、元廷皇室崇佛无度所致。

正如上文所述,皇帝对帝师之尊宠,至高无上。百官朝会,帝师有专席于坐隅,“王公大臣,见必伏首为礼。”[68]不但帝师法旨与皇帝诏令并行西土方为有效,而且其所颁“法旨,护持各路寺庙,居然宣示,其始修辞理,竟与纶音相似。”[69]

中国传统的帝王尊严在元代可谓备受藏传佛教之侵蚀,儒术之臣无不为之愤慨,郑介夫对帝师至京,倾城朝野相迎就颇有微辞:“往年帝师之死,择取小帝师来代,不过一小庸厮耳,举朝郊迎,望风罗拜。”[70]对于皇帝要臣僚百姓都受佛戒,身为色目人的元代廷臣廉文正就毫不客气地顶撞了元世祖忽必烈:

世祖一日命廉文正受戒于国师,正对曰:“臣已受孔子戒。”[71]

当然,这些都是混浊的大海里扔下一两颗石头子而已,不会有什么作用。元廷崇佛之风照样一代胜过一代。到了元朝末代皇帝顺帝之时,已经是不可收拾了:顺帝,即元惠宗妥欢贴木尔,甚喜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秘密戒法,即位后,愈加痴迷。当时的宣政院使西僧哈麻为了讨皇上欢喜,阴进西番僧以秘密法媚帝,为此哈麻之妹婿集贤学士秃鲁贴水儿得宠于帝,而朝廷却成了君臣淫态百出之所,君臣男女整天沉溺于斯,皇帝长期不理政事。[72]为了修习上述戒法,所谓“倚纳”辈成了十足的帮凶,他们在皇帝面前,男女裸居或君臣共被,且为约相让以室,名曰些郎兀。他们还用耳目刺探公卿责人之命妇,市井臣庶之丽配,媒入宫中,数日乃出。此外,还专门建造了上都穆清阁,连延数百间,并秘密室于修文殿旁,好事房于鹿顶殿侧,取妇女实之,以备修习之用。[73]

在浓郁的佛教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顺帝太子,当然也迷恋佛法。他“常坐清宁殿,分布长席,列坐西番高丽诸僧,从其讲诵。”[74]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元顺帝居然担心其子不晓秘密法,对他说“秘密可以益寿”,并令秃鲁贴木儿教之。未几,太子亦悦此道。寝假而传遍内廷,而传之宫外,蔚为时尚。真是朝野内外、廷内宫外无不充斥着这股邪气淫风:

元时妇人一切受戒,自妃子以下至大臣妻室,时时延帝师堂上。戒师于帐中受戒,诵咒作法。凡受戒时,其夫自外归,闻娘子受戒,则至房不入。妃子之寡者,闲者间数日则亲自赴堂受戒,恣其淫污,名曰大布施,又曰以身布施,其风流行中原。[75]

除此而外,还有所谓“十六天魔舞”者,皇帝可谓百看不厌,乐此不疲,还专门为此建造高阁,“飞桥舞台于前,四栏引翼。每幸阁上,无魔歌舞于室,繁吹导之,自飞桥西升,市人闻之,如在霄汉。”[76]天魔舞者,本西番佛曲,法式淫荡:

时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佛冠,身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各执迦巴喇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又宫女一十一人,练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乐用龙笛、头管、小鼓、筝、蓁、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以宦者长安迭不花管领,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宫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预。

《元史·哈麻传》里亦有详述:

又选采女为十六天魔舞。八郎哥,帝诸弟,与其所谓倚纳者,皆在帝前,相与男女裸处,号所处室曰皆即无,华言事事无碍也。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心,丑声移行,著闻于外,虽市井之人,亦恶闻之。

纵有臣僚劝谏,皇帝不但不听,反而想方设法躲避,其法荒谬可笑,甚至掘地道以躲“宰相以旧制为言”。[77]这样的朝廷不垮才怪!只待时日而已。据《元史》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丙午,元顺帝见大势已去,诏命皇太子总天下兵马。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月,元顺帝自己北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逃到应昌府。同年八月,大明兵入京城,国亡。明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癸卯,大明兵袭应昌府,皇孙买的里八喇及后妃并宝玉皆被获,皇太子爱献识理达腊从十数骑遁。大明皇帝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

加其号曰顺帝,而封买的里八喇为崇礼候。[78]

好一个“顺”字了得!一语道破元亡之玄机而令后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在笔者看来,元顺帝之“顺”,其功劳之一在充斥元朝百年朝野的藏传佛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能如此迅速夺取天下,实际上应该给藏传佛教记上一个头等功![责任编辑李登贵]

注释:

①窝阔台(Okodei,1186~1241年),又译兀窟、月古歹、月可台、月阔歹、斡歌歹等,蒙古汗国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所生第三子。

②成吉思汗临终时给儿子们留下了联宋灭金之重要战略部署,《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一章有载:“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③此是双方正式缔结政治关系之始。如果说藏族人与蒙古人的相互接触,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已经有部分僧人(萨迦、止贡噶举、蔡巴噶举等派)在西夏王室活动,有人还到过蒙古。蒙古崛起于北方的消息会通过这些人传至西藏。西夏亡后,已有甘青部分藏区属于蒙古治下,并有一些西藏僧人归顺蒙古。另据《元史·赵阿哥潘传》和《元史·按竺迩传》,1236年阔端命宗王末哥以按竺迩为先锋分兵由甘南藏区入川时,曾于途中招降了临洮藏族首领赵阿哥昌、赵阿哥潘父子和文州藏族首领勘拖孟迦。亦可参见《藏族史料集》(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84~85、88~89页。

④《如意宝树史》、《蒙古教法史》、《新红史》等史载,1206年成吉思汗曾组织了一次向藏区的进军。各书记载互有出入,矛盾之处颇多,不足为据,仅可参考。

⑤蒙古此时不攻南宋而入西藏是自有道理的。在此之前,蒙古军队已经正面进攻过南宋,末遂。而灭宋是其最终目标,于是入藏可能是战略上常用的迂回手段:先稳南宋西方屏障西藏,之后再图南宋。这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故从略。

⑥1240年突然撤军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是与阔端之父窝阔台病重有关。窝阔台病重时曾召贵由和阔端回和林,估计是阔端赴和林前召多达那波回师镇守凉州。(陈庆英,1992)。

⑦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⑧王辅仁、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⑨⑩Turrell V.Wylie:《蒙古初次征服西藏史实再释》,载《哈佛亚洲研究院学报)1977年6月第37卷第1号,第103~133页。

[12]贡噶索南:《萨迦世系史》(藏文本:Sa-skya gdung-rabs),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陈庆英等译汉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0、81页。另,《萨班传》(Sa-pan rnam-thar)第19、20页也有载,但文字略有不同。

[13]此信藏语原文完整地保存在《萨迦世系史》(sa-skya gdung-rabs)德格木刻版第78至81页里,全称是《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致乌思藏善知识大德及诸施主的信》。

[14]蒙哥(Mongka,1209~1259年),大蒙古国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长子,母克烈氏唆鲁禾贴尼。“蒙哥’蒙志语意为“长生”。

[15]转引自《蒙藏关系史研究》,第40页。

[16]1241年窝阔台去世后,乃马真六皇后称制(1241~1246年),变乱旧章,残害大臣;1246年贵由即位,但仍受乃马真牵制。乃马真死后不久,贵由汗也于1248年去世,其妻斡兀立海迷失皇后又称制(1248~1251年),但无能治国,误国乱政。这十年中王室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彼此攻杀不已,顾不上汗国发展。这种局面《元史·定宗本纪》有载:“然自壬寅(1242年)以来,法度不一,内外离心,而太宗之政衰矣。”1251年蒙哥即汗位,这种乱局才告结束。

[17]括户,即清查并登记属于蒙古(所征服)领土的户口,确定其归属,其中划给诸王、后妃和功臣的民户成为封户,隶属本主,不可迁出,这些领主的封邑,谓之投下。

[18]《元史·宪宗本纪》载:“以和里(“本字无法显示:“角+日+寸”)统土番等处蒙古、汉军,皆仍前征进。”估计和里(“本字无法显示:“角+日+寸”)奉命进藏,依然命曾于1239年入藏杀掳的多达那波(又称多达那、道尔达)部为其先锋,故云“皆仍前征进”。此外忽必烈远征大理往返途中,也对吐蕃造成了很大的威慑力,D.Ohsson在《历史》(Histoire)卷Ⅱ第316页也提到了兀良合台“攻占了藏人的吐蕃(Tou-po)。”亦请参阅史尔弼(Janos Szerb):Glosses on the Oeuvre of Bla-Ma'Phags-pa:Ⅱ. Some Notes on the Event of The Years 1251-1254,载《匈牙利东方学报》卷34,(1980,263~281),第272页。此文的汉译文《八思巴遗著考释之二:1251-1254年事件的某些解说》,王启龙、邓小咏译,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3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可参阅。

[19]《朗氏家族史》(藏文本:rlangs-kyi po-ti bser-ru rgyus-pa,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110页对蒙哥接管西藏、确定归属关系等描述如是:“多达那波前来西藏,大约是在成吉思汗子窝阔台统治时期。窝阔台和贵由汗王归天之后,王室兄弟们集会议事,商议由谁继位,一致认为蒙哥汗合适,故推举为王。当时吐蕃由凉州王子阔端治理,于是就从阔端阿嘎(蒙古语对兄长之称)那里取了上师,由蒙哥汗管理止贡派,由薛禅汗管理蔡巴派,由王子旭烈兀管理帕木竹巴派,由王子阿里不哥管理达垅派。四位王子分别管理各个万户。”当时没有划分万户,这是似为作者绛曲坚赞根据后来划分的万户冠之。

[20]《萨迦世系史》,藏文本第169页,汉译本第119页。

[21]ling chu是凉州的一种常见的汉语音写形式,见石泰安:《吐蕃诗人与史诗的研究》(Recherches sur L'epopee et le barde au Tibet),1959年巴黎版,第240页注51。ling chu这种写法(见E·Obermiller译《布顿佛教史》卷Ⅱ,1931-1932年莱比锡版,第215页)估计是受汉语某些方言影响之故,这一形式也出现于aPa’-bo第447页及其以下(如li chu khab)等,这与aPa’-be和RA里将蒙哥都写为mu-gu-du和mo-go-du相似,“蒙”字的

鼻韵尾-ng(即藏文字母第4个字母)给省去了。对rtser,八思巴也有不同的拼写法,其他的书写形式还有rtser-khab,见罗列赫译《青史》(Blue Annals)第1080页将rtser译为“宫殿”;石泰安(同上);E·Obermiller(同上)等。此外,八思巴在有个地方(15函叶310B)将蒙哥写成了mo-go。

[22]此信全文载《萨迦五祖全集》15函叶320~321时题为《法主示寂时八思巴致卫藏地区高僧大德书》。

[23]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陈庆英译,民族出版社1985年7月版。

[24]八思巴的学识在他为了获宠于忽必烈而与噶举派僧人噶玛跋希的斗法中,在释道辩论中展现得至为充分;八思巴的人品,表现在忽必烈在危难之际,他并没有离他而去,而是始终随其左右。详情可参见《萨迦世系史》、《汉藏史籍》等藏文史籍,《元史·释老传》、《至元辨伪录》等汉文典籍。

[25]《萨迦世系史》,藏文本第88~93页。汉译文转引自王辅仁、陈庆英编著:《蒙藏民族关系史略》,第34页。

[26]《萨迦世系史》说“八思巴十九岁的阴水牛年新年时”为薛禅汗灌顶。误,因八思巴不可能“牛年时”前往宫中,尔后又在“牛年新年”为忽必烈灌顶。故应为阴水牛年(1253年)末或者更可能是阳木虎年(1254年)初。

[27]见《元史·世祖本纪》。同年5月,阿里不哥也召集一些拥护自己的宗王在阿勒台的驻夏之所举行大会,宣布即蒙古大汗位,随即率军南下,与忽必烈展开了激烈的汗位之争。这一争斗以兵戎相见长达四个春秋,忽必烈凭借汉地雄厚的人力和物力为后盾,几经亲征,终于在1264年打败阿里不哥,坐稳了大汗江山。

[28]见陈庆英:《元朝帝师八思巴》,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29]详见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传记部、致十一《佛祖历代通载》卷35叶59B至67A。

[30]关于恰那多吉,可参阅本著有关各处。亦可见T.V.Wylie之文“Khubilai Khagan's viceroy of Tibet”,载L. Legeti所编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Alexander Csoma de Koros,Budapest 1984,II,391~404;陈庆英:《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载《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除恰那多吉外,八思巴任国师后,还将异母弟仁钦坚赞和意希迥乃带到大都,并给予大力培养和举荐,前者后来继任八思巴帝师之职;后者则被忽必烈子忽哥赤迎去藩邸,奉为上师,后随其赴云南(一说逝于云南,一说逝于朵甘思),将萨迦派的影响扩展开去。

[31]忽必烈派人建立吐蕃驿站系统的详细记载,可见《汉藏史集》藏文本卷I叶195a~198b,汉文本第160~170页。有关元朝吐蕃驿站方面的研究,请参阅祝启源、陈庆英:《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第26~36页;蔡志纯:《元

代吐蕃驿站述略》,载《西藏研究》1984年第6期,第52~56页;L.Petech上偈书,第61~68页。

[32]《元史·释老传》。

[33]祝启源、陈庆英:《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34]《萨迦世系史藏文本》第160、161页,汉译本第112、113页;这里鼠年当为藏历第四饶迥阳木鼠年,即1264年。

[35]《元史·释老传》曰:“且每帝即位之始,降诏褒护,必敕章佩监络珠为字以赐,盖其重之如此。”又,天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中局1980年版)卷2第25页“诏西番”条曰:“累朝皇帝于践祚之始,必布告天下,使咸知之。帷诏西番者,以粉书诏文于青缯,而绣于白绒,网于真珠,至御室处,则用珊瑚,遣使赍至彼国,张于帝师所居处。”

[36]上都是元朝的夏都。关于元朝上都,可参阅贾洲杰:《元上都》,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77年第3期。亦请参见S.W.Bushell,“Notes on the Old Mongolian Captial of Shangtu ”,i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7(1875)329~338;Harada,Yoshito.“Shangtu:The summer Capital of the Yuan Dynasty in Dolon-Nor,Mongolia.”Tokyo:Toa-Koko Gakuka,1941-Impey;Laurence' sShang-tu,Summer Capital of Khubilai Khan,in Geographical Review 15(Oct.1925):584~604。

[37]关于元朝吐蕃的施政措施和行政体制,沈卫荣(1988)有文认为,是中央的宣政院和地方的乌思藏宣慰司、乌思藏十三万户等三个不同层次的行政机构对乌思藏地区进行统治,与元朝统治者在全国推行的各项行政制度同出一辙,等等。陈庆英对沈文有不同看法,曾撰长文与之讨论,请参阅《藏学研究论丛》第2辑第94~138页陈庆英文:《元代萨迦本钦辩析——兼论元代西藏地方的行政体制》,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8]《萨迦世系史》,汉译本第108页。

[39]拉德(lha-sde)是佛教寺院和宗教领袖所领属的民户,米德(mi-sde)是世俗封建领主所领属的民户。

[40]也有人认为是至元二年,请阅徐连达:《论八思巴在历史上的作用与贡献》,载《西藏研究》1985年第3期,第60页。

[41]《萨迦世系史》,藏文本第172页,汉译本第122页。

[42]《元史·释老传》。

[43]陶宗义:《南村辍耕录》卷2,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5页。

[44]念常:《佛祖历代通载》(36卷),载频伽精舍汉文大藏经,传记部、致九、致十

帙,卷35叶64A。

[45]赵孟頫《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即《胆巴碑》。引自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元赵孟頫书胆巴碑》。

[46]关于胆巴,请参见王启龙:《巴思八评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四章第三节第1小节以及有关注释。

[47]《佛祖历代通载》卷35,叶60B、64A。

[48]此文题为《赞颂应赞颂之圣事》,全文载《萨迦五祖全集》ba函叶385,内容上即是《元史》中提到的八思巴为元军渡江灭南宋时所写的贺表,故又汉译为《贺平江南表》。

[49]洪钧:《<元史>译文证补二九元世各教名考》,引自《东方杂志》第42卷第4期,1945年10月。

[50]见《元史·祭祀志》等。

[51]据《元史》、《新元史》百官志,《蒙兀尔史记》百六桑哥传等。

[52]《元典章》(33“释道僧道教门清规”条)引皇庆二年中书省咨文。

[53]幻轮:《释氏稽古续略》卷2,载大正藏第49册,史传部。

[54]《元史·本纪·武宗二》。

[55]《新元史》193本传。

[56]《元史·刑法志》102之职制上;《元典章》六礼部尚书和尚头目条录原诏。

[57]《元史·不忽木传》。

[58]《元史·释老传》。

[59]《元史·本纪·成宗四》。

[60]同上。另《元史·本纪》28也有类似记载:(至治二年)十二月,西僧灌顶疾,请释囚,帝曰:“释囚祈福,岂为师惜。朕思恶人屡赦,反害善良,何福之有。”

[61][62]《元史·本纪·仁宗一》。

[63]《元史·本纪·泰定帝二》。

[64]以上引文均《元史·释老传》。

[65]同注[60]。

[66]关于杨琏真加之恶行,我们将在他文详述。

[67]《新元史·郑介夫传》。

[68]《新元史·樊执敏传》。

[69]《元书·索咬儿哈的迷失传》。

[70]同注[67]。

[71]《南村辍耕录》卷2。

[72]见《元史·哈麻传》。《南村辍耕录》卷2亦有类似记载:“陛下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过保有见世而已。人生能几,当受我秘密大喜乐禅定,又名多修法,其乐无穷。”

[73]见萧洵:《故宫遗录》,北京图书馆分馆藏。

[74]《元史·本纪·顺帝五》。

[75]《百知录之余》卷3僧尼之滥。

[76]同注[73]。

[77]《权衡庚申外史》卷下,转引自《东方杂志》第42卷第4期,1945年10月。

[78]《元史·本纪·顺帝十》。

[作者简介]王启龙,清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蒙古族地区佛教文化》

作者:嘉木扬·凯朝

内容提要:

作者在本书中主要论述了蒙古族地区佛教文化的形成过程与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关系。

蒙古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其基础包括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可谓博大精深。

蒙医发展史

古代蒙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与中医学的交流 摘要:本文从蒙医学萌芽和经验积累时期;传统蒙医学形成时期;近代蒙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三个方面阐述了古代蒙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论述了其与中医之间交流。 关键字:蒙医学;历史进程;中医学

蒙古族起源于蒙古高原。《新唐书》载有“蒙兀室韦”其“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译名。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古”等多种同音译名。“蒙古”一词始载于元代文献中。蒙古族的族源问题历来多有争议,然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蒙古族的族源并不止一个,不能简单地归之于古代的某一族。直到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诸部族,建立强大的蒙古帝国,蒙古族才真正地形成为一个稳定的发展的民族。因此,追溯蒙医学,须从原始社会开始,并且要与蒙古族各个部落的医疗保健知识和理论融汇在一起,才能寻找到蒙古族传统医学的根基所在。 1 13世纪之前的1000多年是蒙医学萌芽和经验积累时期。 蒙古族与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路程。古代蒙古族及其祖先,在同自然界和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有关早期蒙古医药的事迹,国内外史料记载很少,散见于一些中国古代史书和蒙古史料,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蒙古秘史》、《元史》、《史集》等。虽然不见专门性的蒙医专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适应社会生活条件的蒙古医疗方法。例如:马奶疗法、灸疗、火针、药物知识等。 马奶疗法即是流传至今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酸马奶在蒙古人防病治病的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蒙古秘史》中就记载了蒙古人普遍酿制酸马奶和喝酸马奶的史实。如:成吉思汉的十代祖先孛端察尔“每日必至,索求酸马奶喝”。当时称酸马奶为“额酥克”。从现有的史料来看酸马奶疗法,早在13世纪以前《蒙古秘史》中就记载有元朝以前蒙古人用酸马奶救治受伤大出血昏厥病人的记载。 火的使用,在蒙医学发展的早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如恩格斯所言“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也对蒙医中的热熨、灸法、火针及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寒冷、风雪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可想而知,火对蒙古族先民的生活有多大的意义。他们不仅把火作为神灵物加以崇拜和祭祀,而且使之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焫,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1]这是与蒙医学有关的疗法在中医文献中首次记载。这一时期的蒙古族民间医学有了以“寒热对立统一”思想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医学理论。他们诊治疾病时主要根据这一理论,治热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文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 正文: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 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 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现在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

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 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了。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 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 (用 2.5 米长的柳条 交叉编结而成)架好, 再架上顶部的“乌尼” (长约3 . 2 米的柳条 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

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事业单位考试《医学专业能力测验》真题及答案

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事业单位考试《医学专业能力测验》 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在我国最常见的疟疾类型是()。 A、卵形疟 B、间日疟 C、三日疟 D、输血后疟 【答案】B 【解析】间日疟是我国最常见的疟疾类型。 2、从总的方面来说,患者享有的保密权有两大内容()。 A、为自己保密和向自己保密 B、疾病情况和治疗决策 C、躯体缺陷和心理活动 D、个人隐私和家庭隐私 【答案】A 【解析】医疗保密权利包括为患者保密和对患者保密。对患者而言是为自己保密和向自己保密。故选A。 3、气胸的典型X线表现为()。 A、肺尖部类圆形透光区,内有细小的纹理 B、多发性液气囊腔 C、肺野内外带透亮度明显差异,外带无纹理,可见到受压的脏层胸膜 D、肺野透亮度增高,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 【答案】C 【解析】气胸胸片上大多有明确的气胸线,为萎缩肺组织与胸膜腔内气体交界线,呈外凸线条影,气胸线外 为无肺纹理的透光区,线内为压缩的肺组织。 4、COPD病理生理改变的标志是()。

A、呼气气流受限 B、肺过度充气 C、气体交换异常 D、肺动脉高压 【答案】A 【解析】呼气气流受限,是COPD病理生理改变的标志,是疾病诊断的关键。 5、补体活化旁路途径开始于()。 A、C1的活化 B、C4的活化 C、C2的活化 D、C3的活化 【答案】D 【解析】补体活化旁路途径从C3开始。 6、临床上可大剂量用于抗炎、抗过敏、抗中毒和抗休克等治疗的是()。 A、甲状旁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岛素 【答案】C 【解析】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临床上抗炎、抗过敏、抗中毒、抗休克等治疗。 7、COPD病程中动脉血气最先出现哪项异常()。 A、BE下降 B、PaCO2上升 C、pH上升 D、PaO2下降 【答案】D 【解析】COPD病程中动脉血气异常首先表现为轻、中度低氧血症。 8、某男6岁,突然寒战、高热、面色青灰,四肢冷,人事不省,抽搐而就诊。应首先采取的诊断措施是()。 A、血培养 B、查血常规 C、腰穿

蒙古马文化研究框架

蒙古马文化研究框架 马文化现象被人们关注和研究,已是世界性课题。马文化现象多发端于游牧民族聚居的国家与地区。它与近几年全球性关注的游牧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蒙古民族起源于中亚蒙古高原,自古以来以游牧为生,是在马背上从远古走向文明时代的民族。她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漫长而坎坷,辉煌而悲壮的马背民族史。 一、蒙古马文化的定义在上古时代,蒙古先民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当他们开始游牧生产时,由于驯养了自古以来所信仰的“天使”——马以后,才有可能迅速地踏上历史文明的进程。马在整个北方游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某种程度超过了人自身。马所拥有的与其它动物不同的自身价值——力量、速度及对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使原始的蒙古先民自然产生了崇拜心理,成为整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象征,而这一文化特征经过了原始氏族时的自然崇拜期、部族联盟时的人马形象的整合期和国家形成时的文化象征时期。即自然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过渡与发展。伴随着蒙古民族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游牧文化。 蒙古马文化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从原始蒙古先民马崇拜伊始对人与马之间自然形成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维定势、审美情趣与追求等诸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整合研究,从而充分揭示出被学术界泛指的“马背民族”的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从这个意义来讲,所谓的蒙古马文化,概括的说,实际上是一部反映“马背民族”——蒙古族文化史。 二、蒙古马文化研究的范畴与内容 蒙古马文化研究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研究。它是国际“蒙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范畴主要是针对中亚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而言。世界上马的产生可追溯到5000万年以前。在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马化石为内蒙古锡盟苏尼特左旗出土的距今1000多万年前的戈壁安琪马化石。之后,几乎在所有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不同时代的马化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课标内容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成吉思汗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对于少数民族如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比较感兴趣。因此,本课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视频、故事、问题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最终达到理解本课重难点的任务。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关系纷繁复杂。一方面,民族冲突加剧,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国家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

2020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事业单位考试《医学专业能力测验》真题及答案

2020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事业单位考试《医学专业能力测验》 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阈上刺激可引起()。 A、锋电位 B、阈电位 C、负后电位 D、局部电位 【答案】A 【解析】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即可触发动作电位。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动作电位的主 要特征。 2、血源性肺脓肿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肺炎克雷伯杆菌 B、铜绿假单胞菌 C、肺炎链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D 【解析】血源性肺脓肿:因皮肤外伤感染、疖、痈、中耳炎或骨髓炎等所致的菌血症,菌栓经血行播散到 肺,引起小血管栓塞、炎症和坏死而形成肺脓肿。静脉吸毒者如有右心细菌性心内膜炎,三尖瓣赘生物脱落 阻塞肺小血管形成肺脓肿,常为两肺外野的多发性脓肿。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链球菌 为常见。 3、生育过严重缺陷患儿的妇女再次妊娠前,应采取的医学措施是()。 A、实施结扎手术 B、定期指导 C、产前诊断 D、医学检查

【答案】D 【解析】生育过严重缺陷患儿的妇女再次妊娠前,应医学检查判断是否可以再次妊娠。 4、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是复杂和抽象的,其中,与药物的过敏反应有关的主要因素()。 A、药物毒性 B、患者年龄 C、患者体质 D、药物浓度 【答案】C 【解析】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是复杂和抽象的,其中,与药物的过敏反应有关的主要因素是患者体质。故选C。 5、心动周期中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等容收缩期末 B、减慢充盈期末 C、快速充盈期末 D、等容舒张期末 【答案】A 【解析】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低的时间,是在心室射血之前,即等容收缩期末。 6、T、B细胞发挥免疫应答功能的场所是()。 A、脾和淋巴结 B、脾、骨髓和胸腺 C、脾、胸腺和淋巴结 D、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答案】D 【解析】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为T、B细胞发挥免疫应答的场所。 7、利用过度换气降低PaCO2是降低脑压最快方法,应使PaCO2维持在多少为最理想()。 A、20mmHg B、30mmHg C、40mmHg D、25mmHg 【答案】B 【解析】利用过度通气降低PaCO2使之在30mmHg可有效降低颅内压,不引起其他严重后果。 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时间最长不超过()。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学习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学习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学历史 导入:播放德德玛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回答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 生:蒙古族。 师:提到蒙古族,你脑海里的“蒙古印象”有哪些? 生:成吉思汗、大草原、羊群、蒙古包、马头琴、骑兵、游牧、马靴、马鞭…… 多媒体滚动出示图片,暂停在《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具》这一张。学生介绍,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由此导入新课。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过渡: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让我们通过对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学习,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教师多媒体出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请学生结合教材,在地图上找一找蒙古族兴起的区域,说一说蒙古族生活的环境特点,猜一猜蒙古族的民族习性。 之后,教师多媒体出示《课后活动》中的蒙古族历史文献《蒙古秘史》: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劫财物……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民俗 蒙古族礼仪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蒙古族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要献茶敬酒,主人敬酒时,客人应随即接住酒,能饮则饮,不能饮时便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若是过份推让,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遇有尊贵的客人来到,蒙古族人会将美酒斟在精美的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并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蒙古人不仅淳朴剽悍,而且非常讲究礼仪。茫茫草原,常常几十里、几百里没有人家。远行人饮食、居住都需要得到帮助,于是从远古一直把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作为每个人都要遵循的礼俗加以沿袭。《蒙古秘史》有许多关于礼俗的记载。 蒙古族自古有 "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7世纪以后,蒙古族部落从额尔古纳山林渡腾汲思海(今呼伦池)西行,到了孛儿罕山(今肯特山)东麓的斡难河、客鲁涟河驻地游牧。从这个时候起,位于西方的孛儿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圣山。成吉思汗每每把带子搭在肩上,把帽子夹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儿罕山九叩头,乞求助佑。以西为大,就从这时开始的。 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

族中,到50年代中叶,鼻烟已基本绝迹。现今,在民间,老年人基本多吸黄烟。黄烟又名叶子烟。农村老人还使用烟袋。客人来了,主人取过客人的烟袋装上自家的烟给客人吸,客人也取过主人的烟袋上自己的烟回敬。 献"德吉",蒙古族把进餐时的第一口称为“德吉”(即首杯、首箸、首口之意)。吃菜、喝酒和饮茶的第一口,也被称为"德吉"。 ¨德吉"有 "献德吉"和"要德吉"两种。 蒙古族家庭里来客人进餐时(或者饮茶),多是年轻人把第一杯酒献给客人,吃饭、吃菜也是请客人先动筷吃第一箸。 这就是献德吉 (蒙古族称之为"德吉乌日根")。 假如来客是年轻人,当他接 "德吉"后,也不首先自已享用,而是请本家长者享用,给长者斟酒、倒茶,在这里看出人的教养和尊长美德。 在没有客人自家吃饭时(或用茶时),也总是请长者先动筷,先吃、先饮。如小孩晚辈无知在进餐时抢先动筷,就要受到父母或长者批评:"怎么,你先要德吉了!"(家庭内不叫献德吉,通称 "德吉阿奔那",其含意要德吉。) 节日时,有的家庭则是将 "德吉"献于已故的长者遗像前,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 献哈达 哈达原为藏族的礼敬用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拟指哈

柯尔克孜族与蒙古族医学的对比

柯尔克孜族与蒙古族医学的对比 摘要:中医药是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医药一直独立承担着人民群众的医疗、预防、养生、保健等重任,被誉为传统医学的一朵奇葩。柯尔克孜族与蒙古族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而且都是属于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等都有着共性,在医术方面也略有共性。 关键词:民间医术相同点不同点 正文: 1.柯尔克孜族与蒙古族医术的相同点: 1.1饮食疗法:民间医术还未发展之前,柯尔克孜族与蒙古族在治疗疾病方面都是应用的饮食疗法,饮食疗法中主要用到马奶、牛骨髓、乳酪等。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人的咽喉鼻腔的观察来判断该使用什么样的食物来调理,根据食物的寒热性来调理。 1.2望诊:望诊是柯尔克孜族和蒙古族医术中都要应用到的诊断方法。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外部精神、色泽、形体、姿态以及局部情况的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1.2.1望色:望面部的色泽、气色。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容。人体发生疾病,面部的色泽会相应改变。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色泽表现,可测知脏腑功能的盛衰和疾病的部位及发展变化。正常人面部色泽是微黄、荣润、鲜明而有光泽。如色泽暗晦、苍白、枯槁、面色青黑等均为不健康色泽。色赤多为热证所致,面色白多为寒证。颜面发绀,颊部粗糙多为赫依病和心脏疾病。小儿胸部有热症时两颊潮红、口唇发白。面色暗晦,精神衰极,言语低微不清,病情转入危重阶段突然转为两颧红晕如妆,精神转佳者为死亡预兆。但由于居住环境、季节、气候职业以及种族的不同而造成的面色改变,都不属于病色,诊察时注意鉴别。 1.2.2望形体:望病人体质强弱、胖瘦及发育状况,正常人五脏功能活动有力,则身体强健。反之,必然会导致体质的改变。还通过对病人的动静异常表现观察,也可测知疾病的部位。 1.2.3 五花的观察:舌、目、鼻、耳、口唇,蒙医诊断中称之为五花,这些器官与内在经脉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之花为舌,肝之花为目,肺之花为鼻,肾之花为耳,脾之花为口唇。五花不但是三根之所舍和运行之道,而且与黑脉和白脉及五脏紧密相连。这些器官的异常改变,可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 1.2.3.1望舌:即望舌形、舌色、舌苔。正常人舌象为舌体柔润,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有薄而分布均匀的白苔,反之为异常舌象。如赫依性病症之舌象多为舌质鲜红,干而粗糙,舌体短缩而强硬,出现言语不清、颤抖等;希拉性病症的舌体呈淡白色,苔厚而粘腻,色鲜红起刺等;巴达干性病症则舌体肥厚柔软湿润,舌质失去本体色泽,苔灰白色,或舌根部粗糙中部粘腻、尖部柔软等症状。 1.2.3.2望目:目为肝之花,目的异常改变,可反映脏腑尤其是肝病。如赫依性病目多泪、赤肿、睑发干、眨眼、目红暗浊等。 1.2.3.3望鼻:望鼻形、鼻内分泌物。鼻塞、流清涕、嗅觉失灵等多为赫依性病;鼻孔干燥发痒、发疹则多为已达于病。 1.2.3.4望耳:耳部肉厚而润泽,是肾精充实的表现,多属正常。耳部青色,耳内刺痛作鸣等多为赫依性病。耳内红肿发热,刺痛。流黄水或脓汁则为希拉性病。 1.2.3.5望口唇:主要观察口唇的色泽,干润外形和感觉。正常口唇为淡红色,柔软、感觉良好。口唇歪斜多为赫依性病,干枯燥裂多为希拉性病或热证,湿润多为巴达干性病或寒证,热邪扩散于脾则口唇发黑。 1.3问诊: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家属及亲友,通过正面或侧面进行查询,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主要包括:问病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平素体质、

新教师公开课《蒙古族舞蹈》教案

一年级《蒙古族舞蹈》教案 第10周 任课教师:杨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硬臂组合动作。 2、熟练运用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 二、教学内容:蒙古族舞蹈硬腕组合动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硬腕基本动作。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蒙舞硬腕组合音乐 七、教学实施: 活动一:1、(师生问好)热身活动:跟着老师做头部运动(向前低头、向左倒头、向上仰头、向右倒头;顺时针旋转头部、逆时针旋转头部),肩部运动(向上耸肩、放肩),手臂运动(双手举高左右摆臂),双脚跳等热身动作。 2、基本功训练:腿、手、腰的软开训练。 活动二:复习上节课藏族舞蹈靠步组合。 活动三:了解蒙古族舞蹈 老师介绍:1、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是什么? 颈部后靠下颌微抬上身重心微后仰目视远方。

2、蒙古族舞蹈的手臂动作有八种?名称分别是: 硬腕柔肩硬肩耸肩绕肩抖肩柔臂软手。 3、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有哪些? 答:蒙古舞蹈共有六种手位,名称:叉腰位,胯前手,斜下手,平开手,斜上手,胸前手。 活动四:硬腕组合教学: 1、蒙古族舞蹈《硬腕手位组合》训练。 第一个动作:胯前手,1个8拍 第二个动作:平开手,1个8拍 第三个动作:右脚侧点地面,胯前手,1个8拍 第四个动作:左脚侧点地面,平开手,1个8拍 第五个动作:斜上手和斜下手,2个8拍 第六个动作:小碎步、斜上手,2个8拍 第七个动作:胸前手,1个8拍 第八个动作:右脚前点地面,平开手,1个8拍 第九个动作:后退步,胸前手,1个8拍 第十个动作:后退步,斜上手,1个8拍 第十一个动作:左右小跳步,胸前手,左右平开,4个8拍 活动五:每个动作都要让学生记住拍子数,再熟悉动作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手势,心里默默数着拍子舞蹈。老师要边教边提示学生舞蹈动作要领。 八、教学反思: 因这节课是新教师公开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安排的内容简单了一些,因担心内容设计过多,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已达到。我重在让学生多进行练习以巩固已学会的动作。因我校学生是聋哑学生,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学中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形式。例如:学习新组合前,老师可以先师范一下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接着老师提问:蒙古族舞

第69集蒙古兴起

亚洲腹地,辽阔的草原和无垠的沙漠分布其中,这里生活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上游,后来向西迁徙至土拉河、克鲁伦河和鄂嬾河三河源头的广大草原上,已经在这里繁衍息了许多个世纪。骑着骏马,唱着牧歌,赶着牧群,逐水草而居,融入大地与穹庐般的天空,过着天人合一的游牧生活。历史的脚步常常出人意料,公元13世纪上半叶,茫茫草原上突然刮起了一阵旋风,旋风掠过大半个欧亚大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以叱咤风云的雄姿,跃出历史的地平线。这个游牧政权的缔造者,就是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每天清晨,随着升起的朝阳,甘德利草原总会响起古老、神秘、修长的声音。这个声音已经在这里响了七百多年。伴随着这个古老的声音,达尔扈特人一天的工作也由此开始。达尔扈特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这份神圣的使命世代相传。七百多年来,达尔扈特人从未间断过守护蒙古人的祖先,成吉思汗的灵帐。 演员旁白:成吉思汗的两位大将,一个是博尔术,一个是木华黎。成吉思汗去世以前,给他们两位大将安顿的就是,我去世了以后,我的灵柩你们来守,两个大将的后裔,现在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是守灵的部落,就是达尔扈特人。就是这样传承已经七百八十多年了。 达尔扈特人肩负着守护、祭祀、管理成吉思汗陵的神圣职责。他们是朝拜者,也是成吉思汗的心声传递者。长久以来,达尔扈特人祭祀的圣灯,从来没有熄灭过。 成吉思汗陵一起供奉着成吉思汗和他四位夫人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弓箭、圣奶桶、史料书籍,还有受成吉思汗膳封的转世白神马。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没有人知道成吉思汗葬身何处。这座成吉思汗的衣冠冢,长久以来一直以来是蒙古族朝拜的圣地。每年有近百万的人来这里朝拜,这里也吸引着数百万的游客来此参观瞻仰。 在成吉思汗陵中,收藏了一幅世界上最长的油画。这幅油画是由二十多位画家,历时一年创作而成。油画长206米,高2.5米。再现了成吉思汗一生从诞生到去世的辉煌一生。每天迎接游客前,这里的导游都会游走于206米的油画之间,细细瞻仰这幅油画,感受这幅油画诉说的历史,这是成陵多年来的传统。关于成吉思汗的传奇,永远都是这片草原诉说不尽的故事。 公元1162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出生,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呱呱坠地时,手里紧紧抓着一块黑色凝血。这块来自母体的凝血,似乎宣告一个即将征服世界的英雄已经诞生。世界历史将由这个婴儿而改变。铁木真无忧无虑的童年太过短暂,不公平的命运早早将这个孩子推进人生严酷的寒冬里。就在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也速该把他带到带到盛产美女的弘吉剌部,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未婚妻叫孛儿帖。铁木真随后留在了岳父家里,不幸的是,也速该在返家途中,被世仇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落的首领,但人走茶凉,部族抛弃了孤儿寡母,但在母亲诃额仑的努力下,这个家庭得以顽强生存下来。据《蒙古秘史》记载,为了养活五个孩子,诃额仑天天在河边来回奔走,寻找食物,捡拾小果类充饥。为养活家人,铁木真则以磨锐的兽骨为尖器,制作木箭,在草原上捕捉鼠类。甚至为了一点儿食物,铁木真居然杀死了自己的异母弟——别克帖儿。 刘晓:这也是在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造就了成吉思汗这个一方面的一个性格,就是冷酷无情的性格。这个实在是没办法的,那时候就是适者生存。你如果是软弱的话,你就会被强敌消灭掉,只有表现的比敌人更冷酷,你才能成为王者。 草原上的仇恨代代相传,冤冤相报,从不停止。铁木真作为蒙古乞颜部落首领的长子,他是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人。气颜部的敌对部落担心,铁木真将来继承部落首领后,可能进行报复,他们一刻也没放过这只草原雏鹰。铁木真父亲去世没多久,敌对的泰赤兀氏族,在

功勋卓著的12位蒙医蒙药传奇人物

功勋卓著的12位蒙医蒙药传奇人物 蒙医蒙药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发展、完善的传统医学,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长期以来蒙医蒙药守护草原人民的健康,润泽千千万万蒙古族百姓和兄弟民族的生命健康。在蒙医蒙药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功勋卓著的“药王”“神医”,今天,蒙医蒙药带您一起认识蒙医蒙药历史上著名的12为传奇人物,他们分别是忽思慧、忽公太、墨尔根·绰尔济、伊喜巴拉珠尔、罗布僧苏勒和木、占布拉却吉丹金普仁来、占布拉道尔吉、龙日格丹达尔、伊希丹金旺吉拉、古拿巴达拉、白清云、苏荣扎布。01 忽思慧忽思慧(13世纪末—14世纪初),著名蒙医泰斗。忽思慧于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被选充饮膳太医一职,著有《饮膳正要》一书。02 忽公太忽公太(14世纪),著名元代蒙古族针灸学家,元翰林院医学士,曾撰写《金兰循经取穴图解》。03 墨尔根·绰尔济墨尔根·绰尔济,约生于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蒙古族东土默特人,著名外科医学家,善医外伤,对治疗骨伤有传统的独特秘方,对于关节僵直,他已经采用类似现代推拿的治疗方法。 04 伊喜巴拉珠尔伊喜巴拉珠尔(公元1704~1788年),青海蒙古族,著名蒙医理论家,他根据藏医、印度医学、中医之精华提出了完整的蒙医学理论,为近代蒙医学理论奠定了

基础。05 罗布僧苏勒和木罗布僧苏勒和木(1740--1810),著名蒙医学家,内蒙古正镶白旗人,所编著的《认药学》分为“珍宝、土、石类药物的识别”、“树木、滋补类药物的识别”,“草类药物的识别”,“动物药及盐、灰类药物的识别”等四部,总收载丁678种,约39万字。书中对每味药的形态、产地、性味、功能、质量优劣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地阐述。06 占布拉却吉丹金普仁来占布拉却吉丹金普仁来,著名蒙药学家,著有《秘诀方海》、《宝生方海》、《宇宙广论》等经典著作。07 占布拉道尔吉占布拉道尔吉,杰出蒙药学家,内蒙古奈曼旗人,著有《蒙药正典》一书,记载了879种药材,分为八部二十四篇。书中对每—种药材都注明了蒙、藏、汉及满文名称,并较详细地说明了产地、形态、性味、功能等,还附有579幅插图。08 龙日格丹达尔龙日格丹达尔,喀拉喀蒙古人,生于1842年,卒于1915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蒙医药学家,因医学方面卓越的医术,成为蒙古地区的神医。09 伊希丹金旺吉拉伊希丹金旺吉拉(1853~1906),镶白旗都仁敖包人,20岁游览鄂尔多斯7旗各庙宇,制作经卷印版,出游察哈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地行医,着《珊瑚验方》(藏文)、《珍宝验方》(藏文)、《验方集》(蒙文)、《医学歌诀》(藏文),其中《珊瑚验方》、《医学歌诀》是用歌赋体写成,在蒙医史上是首创,他制作的3个镶饰药袋和银制圆花勺,为研究蒙药剂量提供可靠依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复习过程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元朝的建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3.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自己是少数民族的身份,为学生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产生历史的前后对比,形成知识迁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看出什么?还能看出和老师有关系吗?大家猜猜我是什么民族?而现在同学们没有发现我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历史上说的民族融合。 二、新课讲授 统一蒙古 1.(展示成吉思汗的画像)教师讲述:蒙古兴起的基本情况?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的部落,相互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出示问题: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建立一支护卫部队。(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西夏和金的灭亡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展示蒙古统一中国形势图)学生读教材理清蒙古统一中国的过程 答案提示:西夏—金—南宋。 2.(提出要求:分组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学生根据课本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 提示:1.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1)过程: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2)影响: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目标导学三元的建立与统一 1.(展示忽必烈图像)读图学史 2.(出示问题:忽必烈成为大汗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指的是蒙古族历史上传承下来并对古今蒙古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伦理道德观点、理论和学说的总称。蒙古族是以“蒙古”为族名,9世纪前后走上了蒙古高原的历史舞台,13世纪初期开始崛起,建立了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创制了通用文字,继承并发扬了蒙古高原连续几千年的游牧文明的主要成果,至今它已成为中国北方古代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人的历史活动,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与祖国内地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蒙古族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已有可靠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已达千年之久。虽然说蒙古族及其《圣主成吉思汗》(蒙古民间有《圣主成吉思汗》歌曲,元代有《圣武亲征录》一书。一般说,成吉思汗去世后的几百年间,通过历代蒙古统治者的有意识的宣扬以及蒙古民间的神化促成,成吉思汗已经成为了蒙古族民族英雄和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符号,逐渐被神化,被捧为圣人)主要以他们的领土扩张及征服战争而闻名于世,但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调节和规范族群内的各种利益关系及临近族群(包括临近各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一样创造了灿烂而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及其思想文化。蒙古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整个蒙古族精神文化中的精华和核心部分,它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受到了中国境内其他各民族及其他国家和民族伦理道德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并且在相互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伦理道德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根据蒙古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以往蒙古族历史、文学史以及哲学思想史研究的成功经验,同时参照中国历史和思想史研究以及其他民族思想史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远古时代到近代)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远古时期伦理道德意识(?——1205年);第二、中古时期伦理思想[上](1206 -1368年);第三、中古时期伦理思想[中](1369-1636年);第四、中古时期伦理思想[下](1637-1839年);第五、近代伦理思想(1840-1918年)等五个历史发展时期。下面就简要阐明上述分期的理由和各阶段的主要文献材料及其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 第一阶段,本阶段之所以称之为“远古时期”,是因为它是我们现在还无法断定确切年代的史前时期。以“1205年”来分界远古和中古时期,是因为以蒙

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事业单位考试《医学专业能力测验》真题及答案

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事业单位考试《医学专业能 力测验》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患者,20岁,建筑工人。因高热伴头痛、腰痛4天,无尿2天而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6°C,血压75/45mmHg,神志清楚,颈软,结膜充血,胸前散在小出血点。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16.2×109/L,N0.80,L0.16,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血小板为7.3×109/L。对本例诊断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 A、头颅CT检查 B、检测血清中流行性出血热的IgM抗体 C、肥达反应 D、肌电图检查 【答案】B 【解析】判断的能力,以及能否作正确处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肌电图检查”、“肥达反应”、“血液培养细菌”,说明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与周围血液细胞检查特点不熟悉,未能掌握流行 性出血热IgM抗体作为确诊本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2、下面有关哮喘特征的描述中不准确的是()。 A、凡气道高反应性者都是支气管哮喘 B、典型发作时可闻及哮鸣音 C、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 D、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 【答案】A 【解析】气道高反应为支气管道哮喘患者的共同病理生理特征,然而出现气道高反应者并非都是支气管哮喘,如长期吸烟、接触臭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也可出现气道高反应。 3、关于生理性止血机制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包括局部缩血管反应、止血栓形成和凝血块出现 B、血小板与止血栓形成和凝血块出现有关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