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标准《居住小区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438.00 KB
- 文档页数:40
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范(初稿O)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二〇〇四年十二月目录1 总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术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区的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 法定文件的编制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6 管理文件的编制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7 附件的编制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8 其他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附录1 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体系框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附录2 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1 总则1.1为规范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依据《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制定本规范。
1.2本规范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设市城市和省人民政府指定镇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
广东省标准《居住小区技术规范》 DBJ15-11-941总则1.0.1 为提高我省居住小区(以下简称小区)的规划与建设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地土,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内城镇地区新建小区规划、设计及验收,新建居住区、居住组团(居住组群)以及旧区改造可参照执行。
1.0.3 小区是指与居住人口规模(0.7万人~1.5万人)相对应的,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完整的小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区用地规模7ha以上。
规划人口符合表注:①大城市指50万人以上城市,中等城市指20~50万人的城市,小城市指20万人以下城镇。
②小区规模可由当地城市规划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住习惯酌情调整。
1.0.4 小区可分为三种类别。
Ⅰ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
Ⅱ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
Ⅲ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或其他用地有混合交叉使用的小区。
1.0.5 小区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适应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增长的要求,满足居民居住生活条件。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环境,使之相互协调。
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裁与特点、建筑气候区划、地形地貌、自然景点、民族风格等地方特点,力求各具特色、突出个性。
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环保、环卫、防灾、绿化及有利管理等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与生活环境。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空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有利于商品化经营和社会化管理。
为生产、施工工业化及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1.0.6 小区规划、设计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广东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规范目次前言 (Ⅰ)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服务 (2)5 建筑物共用部位的维护和管理 (4)6 建筑物共用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5)7 物业管理区域内环境卫生管理 (21)8 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共秩序维护 (23)附录A(资料性附录)规章制度 (24)II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规范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内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120《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 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业户 home owner & user对住宅小区物业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统称。
3.2急修 urgent maintenance and repairs对严重影响小区正常生活秩序的共用部位损坏、共用设施设备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和修复。
3.3责任性投诉 responsible complaint因物业服务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的责任而引起的业户投诉。
3.4非责任性投诉 nonresponsible complaint非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履行的责任范围、但小区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影响而引起的业户投诉。
3.5物业管理服务不满意率 percentage of dissatisfaction for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业户对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持不满意与很不满意态度的人数占征询人数的比例。
3.6服务等级 class of service(COS)按照不同的服务质量划分出相应的级别。
在本标准中,该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城市消防标准:(1)道路消防要求: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超过220米,设消防通道。
沿街建筑连接街道与内院的通道间距不大于80米,消防道路宽度大于3.5米,净空不小于4米,尽端式回车场不小于15乘15米。
(2)建筑消防间距:多层之间:6米;多层与高层:9米;高层之间:13米。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的划分为:1层~3层为低层住宅;4层~6层为多层住宅;7层~10层为中高层住宅(也称小高层住宅);11层~30层为高层住宅;30层(不包括30层)以上为超高层住宅。
(3)建筑设计要求:高层建筑主体有不小于四分之一周长的防火面。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六章消防车道和进厂房的铁路线第6.0.1条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m。
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第6.0.2条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m;门垛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3.5m。
第6.0.3条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超过80m。
第6.0.6条超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和占地面积超过3000m2的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
第6.0.7条建筑物的封闭内院,如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的消防车道。
第6.0.8条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
第6.0.9条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5m,道路上空遇有管架、栈桥等障碍物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
第6.0.10条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
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面积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
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15m×15m。
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消防车道可利用交通道路。
第6.0.11条消防车道应尽量短捷,并宜避免与铁路平交。
广东省标准《居住小区技术规范》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生活空间,其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提高居住小区的整体品质,广东省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了《居住小区技术规范》。
这一规范旨在为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居住小区技术规范》首先的是小区的规划和设计。
在选址方面,规范要求小区应选择在地质条件良好、环境适宜、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完备的区域。
同时,应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保护和利用好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
在设计中,规范强调了功能布局的合理性、空间结构的清晰性、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以及环境景观的舒适性。
具体来说,要求小区内各类设施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布局,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空间结构应明确,避免造成混乱;建筑风格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环境景观应注重绿化、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结合,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建设方面,《居住小区技术规范》强调了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同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在验收环节,《居住小区技术规范》规定了详细的验收标准和程序。
验收应由专业机构进行,确保小区各项设施和功能都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应要求进行整改,直至达到标准为止。
管理是确保居住小区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居住小区技术规范》要求小区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物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等。
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同时,应建立居民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小区的管理和决策,提高小区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需求,《居住小区技术规范》还强调了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要求小区在管理和发展中应注重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应用,提高小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
同时,应注重文化建设和社区活动,增强小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广东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技术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广东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技术标准,为提供高质量的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和居民的满意度提供指导。
2. 定义•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技术标准:指在住宅小区中为业主提供的各项物业管理服务所需的技术规范与标准。
•物业管理服务:指对住宅小区内公共设施、绿化、安全管理等进行维护和管理的服务。
3. 服务范围物业管理服务技术标准应包括以下方面:3.1 设备设施管理•对小区内的公共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如电梯、停车场、照明设备等。
•确保所有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维修保养工作按时进行。
3.2 环境卫生管理•开展定期的环境卫生检查和清扫,确保小区内的卫生状况良好。
•定期进行垃圾清理和垃圾分类指导,保持小区环境整洁。
3.3 绿化管理•对小区的绿化带进行定期养护和修剪,确保绿化带的景观质量。
•做好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持绿化植物的健康状态。
•组织居民参与绿化活动,增加居民对小区绿化的关注和参与度。
3.4 安保管理•配备专业的保安人员,建立健全的小区巡逻体系,确保小区的安全。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修复和加固危险设施,预防事故发生。
•加强小区的出入管理,保障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5 社区活动管理•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增加居民的互动和社区凝聚力。
•定期开展居民议事会和业主大会,听取居民需求,解决居民关注的问题。
•提供社区信息服务,发布重要通知和公告。
4. 服务质量要求为确保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服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所需的工作。
•服务人员的素质应高,态度友好,能够积极与居民沟通,解决问题。
•物业公司应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回应和解决居民的投诉。
•物业公司应定期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5. 监督与评估为确保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应进行定期的监督与评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督和检查,对不达标的物业公司进行整改或撤销资质。
颁布日期:1997-09-01执行日期:1997-09-01广州市住宅设计试行规范1.总则1.0.1 为提高住宅设计水平,根据近年来广州市住宅设计的实践基础,规范部分设计条件,特制定本规范。
1.0.2 凡新建住宅,均应执行本规范。
1.0.3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为广州地区八个行政区、四个县级市及有关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1.0.4 本规范主要针对普通居民住宅的居住条件而规定,包括低层、多层、中高层及高层住宅。
对于特别居住条件的住宅,如豪华住宅、别墅住宅、小面积住宅及复式住宅等可参照本规范调整部分设计条件。
1.0.5 本规范是在执行国家《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的过程中,结合广州市多年来住宅设计的地区特点,对某些设计条件的具体化,并对个别内容作了补充及调整。
1.0.6 在执行本规范的同时,应遵循国家、省及地方颁布的其它有关专业标准、规范。
1.0.7 本规范从1997年9月1日起执行。
1.0.8 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若对某些条文内容有不同的理解,由广州市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2.分类及户型2.1 分类2.1.1 住宅只作高度上的分类,并按国家规范的分类规定:2.1.1.1 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2.1.1.2 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2.1.1.3 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2.1.1.4 高层住宅为十层至建筑总高100米;2.1.1.5 超高层住宅为建筑总高100米以上;2.1.2 住宅层数计算的起始层,指可以直通外地面的住宅层面作为住宅的起始层。
2.1.3 住宅综合楼中的住宅首层出入口置于高度不超过三层的公共建筑(裙楼)??屋顶层面,且公共建筑屋顶层面又具备方便、畅顺、安全直达地面的公共疏散条件,则低层及多层住宅的起始层面可从公共建筑的屋顶层面计起。
2.1.4 设有半地下室的住宅,半地下室顶板面层作为住宅的起始层。
2.1.5 住宅顶层为两层一户的跃层住宅(或称复式住宅),其跃层不计入控制层数。
广东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技术标准(总2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ICS备案号: DB××广东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技术标准(讨论稿)目次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基本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建筑物共有部分的维护和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建筑物附属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ICS备案号: DB××广东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技术标准(讨论稿)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定义 (1)4 基本服务 (1)5 建筑物共有部分的维护和管理 (3)6 建筑物附属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4)7 环境卫生管理 (17)8 公共秩序协管(注9) (19)广东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技术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项目的基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不同技术指标含量的一级、二级、三级三个部分组成。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居住建筑类中的住宅(含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房改房、集资房、廉租房等)、宿舍和公寓的物业管理活动。
本标准不适用于别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建设部CJJ27-89《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建设部GBJ140-9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年379号令《物业管理条例》建设部2004年132号令《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的决定》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改价格[2003]1864号《关于印发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设部建住房[2000]008号《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标准及评分细则》建设部2002年110号令《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建设部建城[1997]21号《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3 定义3.1 急修:对严重影响小区正常生活秩序的设施设备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和修复。
3.2 责任性投诉:因物业公司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的责任、小区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影响而引起的业(用)户投诉。
3.3 非责任性投诉:非物业公司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履行的责任范围、但小区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影响而引起的业(用)户投诉。
1 总则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1.0. 3a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1.0.5.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1.0.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2.0.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 000-15 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7 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12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离开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广东省标准《居住小区技术规范》DBJ15-11-94广东省建委[ 1994-3-21]1总则1.0.1为提高我省居住小区(以下简称小区)的规划与建设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地土,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内城镇地区新建小区规划、设计及验收,新建居住区、居住组团(居住组群)以及旧区改造可参照执行。
1.0.3小区是指与居住人口规模(0.7万人~1.5万人)相对应的,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完整的小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0.3.1小区用地规模7ha以上。
1.0.3.2规划人口符合表1.0.3的规定。
注:①大城市指50万人以上城市,中等城市指20~50万人的城市,小城市指20万人以下城镇。
②小区规模可由当地城市规划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住习惯酌情调整。
1.0.4小区可分为三种类别。
1.0.4.1Ⅰ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
1.0.4.2Ⅱ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
1.0.4.3Ⅲ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或其他用地有混合交叉使用的小区。
1.0.5小区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0.5.1适应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增长的要求,满足居民居住生活条件。
1.0.5.2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环境,使之相互协调。
1.0.5.3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裁与特点、建筑气候区划、地形地貌、自然景点、民族风格等地方特点,力求各具特色、突出个性。
1.0.5.4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环保、环卫、防灾、绿化及有利管理等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与生活环境。
1.0.5.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空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有利于商品化经营和社会化管理。
1.0.5.7为生产、施工工业化及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1.0.6小区规划、设计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7小区规划设计应包括土地综合利用规划、不区各专项规划设计、小区技术经济分析三项内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7.1小区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包括:用地选择、用地构成、用地平衡、用地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等内容。
1.0.7.2小区专项规划设计包括:住宅、公建配套设施、竖向、道路、绿化、市政管线等规划。
1.0.7.3小区规划技术经济分析包括:小区建设造价估算及相应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2.1土地利用与规划2.1.1小区的用地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
2.1.1.1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要求。
2.1.1.2为有利生产、工作、方便生活、应尽可能地接近就业工作区,并与邻近小区及城市干道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2.1.1.3具有适合于居住生活建筑的自然环境和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并尽可能布置与污染源的上游或上风面。
2.1.2小区土地的综合利用应适应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活动要求,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2.1.2.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规划基地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建筑物的性质、道路交通、绿地状况及其他环境因素。
2.1.2.2根据小区不同规模、城市特点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组织方式,确定不同的规划结构形式,综合考虑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筑群体布置、绿化系统、空间与环境工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有机体。
2.1.3小区用地应进行用地平衡计算,并应符合本规范2.2.1~2.2.2条规定。
2.1.4小区的竖向规划设计,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2.1.5小区的土地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2.1.5.1尽量利用自然地形、保留原有地貌、植被,避免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1.5.2应顺畅地排除地面水和保证道路广场的允许坡度。
2.1.5.3有利于建筑布局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2.1.5.4考虑空间环境的美观,减少土方工程量。
2.1.5.5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2.1.5.6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符合城市干道控制标高,并应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
2.1.6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2.1.6规定。
2.1.7小区用地的地面连接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2.1.7.1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8%时,宜采用平坡式连接。
2.1.7.2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时,宜采用台地式连接。
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和护坡连接。
2.1.8小区地面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
山区、岳陵必须考虑防洪。
对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2.1.8.1小区用地内应用暗(管、沟)排除地面水。
2.1.8.2在埋置地下暗沟(管)极不经济的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允许采用明沟排水,明沟排水坡度一般应为0.3%~0.5%。
2.1.8.3当采用道路排水时,其路面坡度应大于0.3%。
2.2规划用地指标2.2.1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
小区总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2.2.1规定。
2注:①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5人计算。
②低层住宅指3层及以下的住宅;多层住宅指4~6层住宅(含6层);中高层指7~9层住宅(含9层);高层住宅指10层以上住宅。
2.2.2小区用地应包括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各项用地面积和占的比重应符合下列规定。
2.2.2.1参与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各项用地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2.2.2规定。
2.2.2.2当需要为满足当地城市规划而增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和规模时,用地比例可酌情调整。
2.2.3住宅建筑密度应根据住宅单体选型、住宅、层数、日照、间距、绿化等因素综合确定,且不得大于表2.2.3规定。
2.2.4小区容积率应符合表2.2.4规定。
2.3空间规划与设计2.3.1小区建筑群体空间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2.3.1.1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要求。
2.3.1.2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2.3.1.3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2.3.1.4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
2.3.1.5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2.3.2各单项建筑的地段分配应遵循下列原则。
2.3.2.1住宅建筑应优先选用环境、自然景观较好的地段;丘陵山区地段住宅应优先选用向阳坡作住宅建筑用地。
2.3.2.2公共建筑的地段分配应符合本规范3.0.4条规定。
2.3.2.3就业性建筑,一般应独立设置,也可与别类建筑组成综合楼或综合体。
2.3.3小区内建筑群体的分布应主要考虑通风、降温、日照、防风、防寒、防雨、防灾等方面的要求,高层建筑群体应避免产生风洞效应等不利小气候。
2.3.4小区空间与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3.4.1力求反映地方文化特点,具有特色。
2.3.4.2强调建筑群体的多样化。
2.3.4.3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精心选用和设置建筑小品。
2.3.4.4重视户外空间的完整性与良好景观。
尽可能将市政公用设施站点及自行车房等小建筑与住宅建筑综合安排,供电、电话、广播、电视与路灯等管线力求地下埋设。
2.3.4.5作好公共活动中心、半公共活动空间等重点地段的综合环境设计,处理好建筑、广场、院落、绿地、小品等户外空间的相互关系。
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3.0.1小区公共服务设计(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等八类设施。
3.0.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3.0.3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指标,应以表3.0.3规定的千人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3.0.3.1非营利性设施的配置,不得小于表3.0.3规定值;营利性设施,可参照表3.0.3规定值配置。
注:旧区改造、城市边缘的小区以及经济发达或发展中地区的小区配建项目及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的有关规定。
3.0.3.2地处流动人口较多的小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流动人口数量,增设有关项目及增加相应面积。
3.0.3.3按人防部门要求配建的人防地下室,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并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分类指标(0.7万至1.5万人规模,用地10公顷至25公顷)注:1.托儿所:收1一3岁儿童。
建筑面积6一8平方米/座,用地面积7一9平方米/座,每班25座。
服务距离宜小于300米,层数不宜大于3层。
不超过3个班的托、幼困所可混合设置,也可附设于其他建筑,但应有独立庭院和出入口。
不少于4个班的托、幼园所均应独立设置。
一般规模4个班。
2.幼儿园:收3一6岁儿童。
建筑面积6一9平方米/座,用地面积8一10平方米/座,每班容量30座。
一般规模9个班。
3.小学:建筑面积3一4平方米/座。
用地面积6一10平方米/座,学校规模24班,每班容量45座,校内设有60米直跑道。
服务距离宜小于500米,层数不宜大于4层。
4.中学:建筑面积4.5一6平方米/座,用地面积10一161平方米/座。
学校规模24一30班,每班容量50座。
校内设置250一300米环跑道和100米直跑道。
层数不宜大于5层,不少于30个班的中学应设置4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
5.卫生站:结合居委会布置,5000人左右设一处。
6.文化活动中心:每个小区设一处,包括图书室、娱乐室,其中图书室建筑面积不得小于150平方米,可结合室外运动场地一起设置。
7.粮油店:供应户数不宜超过3000户。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8.肉菜分销店z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9.食品副食品综合店:经营副食、调料、干鲜果品、蔬菜、糖烟酒茶、海味等,每1000一1500户可设一处。
10.肉菜市场:每1.5一2.0万人设一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
11.基层百货店:经营副食、水果店、烟酒为主,兼营小百货和日杂。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12.日用杂品店=经营日用陶瓷、厨房用品、卫生用品等。
13.车辆修理部:包括自行车修理、摩托车汽车保养等项目。
14.综合修理店:包括修理家用电器、日用工业品、钟表、燃气炉具等项目。
15.邮电所:信函、包裹、兑汇、报刊零售、电话、电报等。
16.变电房:每800一1200户可设一处,一般在住宅楼内安排;每栋高层建筑至少设置一处。
17.路灯配电室:供电半径宜为500米,提供小区和周围城市道路照明,可与小区变电房结合在楼内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