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融合新闻课程教学大纲

融合新闻课程教学大纲

融合新闻课程教学大纲
融合新闻课程教学大纲

《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总学分:3

总学时:48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专业基础课;正确理解媒介融合的定义,掌握媒介融合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及发展方向;理解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了解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掌握媒介融合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及如何提高网民素养;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充分认识当前媒体发展的趋势,把握媒介融合规律,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去主动创新性的探索研究,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人文情怀的温度上去开展工作。

理论授课学时:48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参考教材:《媒介融合导论》,杨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媒介融合概论》,宫承波,庄捷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9

第一章:媒介融合概说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

理解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关于媒介融合认知的几大派别。

理解:关于媒介的定义界定及其发展过程。

掌握: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4、本章教学难点:从媒介融合的演变。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关于媒介第二节:媒介融合的概念与分类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媒介融合的观念变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能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媒介融合这一观念的变迁,从而能够总结媒介发展规律,

为今后从事新闻业打下基础。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媒介融合这一观念从竞合—整合—融合的变迁。理解:媒介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掌握:媒介融合从观念上的变迁过程。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变迁。

4、本章教学难点:从媒介融合的变迁总结媒介发展规律。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媒介的竞合第二节:媒介的整合第三节:媒介的融合

第三章:媒介融合的基本形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从媒介融合的三个层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媒介融合的内涵。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概念界定。理解:三种融合形态2

的发展方向。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

3、本章教学重点: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

4、本章教学难点:三网融合在中国的发展。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容融合第二节:网络融合第三节:终端融合

第四章:媒介融合的技术变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将媒介融合作为技术形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从技术层面了解媒介融合是融合

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被不断推进的。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纸媒、早期电子媒介、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理解:报纸产

生的社会条件、模拟技术的发展。掌握:三网合一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3、本章教学重点:网络与广播电视的技术融合。

4、本章教学难点:网络的广播电视反转向。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纸媒和早期电子媒介技术第二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节:

网络与广播电视的技术融合

第五章:媒介融合的形成与发展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从媒介融合产生的原因、形成的一般路径去深入挖掘媒介融合与技术、经济、受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是将媒介融合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学习。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媒介融合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状况。理解:媒介融合形成的一般路

径。

掌握:媒介融合的诱因。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技术诱因、经济诱因、受众诱因和文化诱因。

4、本章教学难点:媒介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历程。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媒介融合的诱因

(一)技术诱因

(二)经济诱因

(三)受众诱因

(四)文化诱因第二节:媒介融合形成的一般路径

(一)媒介融合形成的纵向视角

(二)媒介融合形成的横向视角第三节:媒介融合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欧洲、日本、韩国

(二)在中国的发展

第六章:媒介融合的功能和影响学时数:3

1、本章教学目标:了解媒介融合强大而深刻的影响力及它对媒介生态、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媒介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理解: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掌握: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掌握“融合新闻”的概念,融合新闻的传播特点。

3、本章教学重点:融合新闻

4、本章教学难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一)信息传播主体和信源结构的改变

(二)传播内容规模和结构的改变

(三)媒介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的变化第二节:媒介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一)媒介融合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二)媒介融合改变传媒产业经营模式

(三)媒介融合促成产业融合第三节:融合新闻: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

(一)“融合新闻”的概念界定

(二)融合新闻的产生与发展

(三)融合新闻的传播特点第七章:媒介融合时代的传媒产业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前几章的讲解,回归到传媒产业领域,探讨媒介融合给传媒产业带来的冲击和变革。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媒产业及“大传媒产业”。理解:传媒产业格局、产业经营发生了哪些变化。掌握:传媒产业经营的赢利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本章教学重点:“大传媒”产业、多次销售与多种赢利模式。

4、本章教学难点:传媒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的变化。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媒介融合带来传媒产业格局之变

(一)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边界的延伸

(二)传媒产业由分立走向融合,形成“大传媒”产业

(三)传媒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第二节:媒介融合引发的媒介产业经营之变

(一)媒介生产经营向多媒体、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传媒产业经营将以用户为中心展开

(三)多次销售与多种赢利模式将成为传媒产业经营的常态第八章:媒介融合时代的传统媒介转型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本章需要学生了解传统媒体是如何应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冲击,通过对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的分析,让学生对传统媒体的转型有规律性的认识。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凤凰网与凤凰电视台的转型发展历程。

2

理解:报纸与广播的融合转型。掌握:电视台转型的关键所在。

3、本章教学重点:报纸、广播、电视的转型关键。

4、本章教学难点:资本和产业对转型的重要意义。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统电视的转型

(一)凤凰网的融合转型故事

(二)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关键第二节:报纸与广播的转型

(一)报纸的媒介融合转型

(二)广播的媒介融合转型

第九章: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生产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生产主体、走向及传播者的职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应该深入了解这些变化,提升各项业务水平予以应对。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理解: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流程掌握: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生产的主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及信息生产的特点。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生产的主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及信息生产的特点。

4、本章教学难点: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媒介融合融合时代信息生产的主体

(一)生产主体多元化

(二)传播者职能多元化

(三)记者、编辑的工作方式实现转变第二节: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生产的特点

(一)内容传播的交互性

(二)形式的全媒体性

(三)内容发布的跨平台性

(四)内容生产的针对性

(五)内容的个性化

(六)内容生产的精益化第三节: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

(一)报业数字化

(二)电视网络化

(三)新闻编辑流程的改变第四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流程

(一)内容制作

(二)内容集成

(三)内容传输

(四)服务开发与管理

(五)内容接收

第十章: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闻生产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媒介融合时代,网络新兴媒体强势登场,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格局,新闻生产的方式也逐步多元化,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最新的新闻生产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新闻生产的场域。

理解:新闻生产的几种新兴模式。掌握:融合新闻模式。

3、本章教学重点:新闻生产的四种新闻模式。

4、本章教学难点:传统新闻生产场域与互联网新闻生产场域的关系。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新闻生产的新场域

(一)新闻生产

(二)新闻场域

(三)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场域

(四)互联网新闻生产新场域第二节:新闻生产的新模式

(一)UGC新闻模式

(二)众包新闻模式

(三)“迭代新闻”模式

(四)融合新闻模式

第十一章:媒介融合时代的用户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的特征,与之前传播学中的受众分析相比较,从传受到传—传的变化,使学生更加明确该时代的用户特征,从而利用这些特征研发、创造性的从事新闻工作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从受众到用户的时代转向、长尾理论。理解:对用户价值的挖掘,常见误区和应对办法。掌握:用户的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用户的特征。

4、本章教学难点:对用户价值的挖掘。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从受众到用户的时代转向

(一)传统意义上的受众

(二)从受众回归到用户第二节:用户的特征

(一)用户的结构特征

(二)用户的行为特征

(三)用户的社会文化特征

第三节:对用户价值的挖掘

(一)用户测量

(二)长尾理论迷思

(三)常见误区和应对办法第十二章:媒介融合中的伦理问题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对传媒领域会出现的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媒介融合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媒介融合给政府和企业伦理带来了哪些冲击。理解:媒介融合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掌握:媒介融合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对传统新闻职业的影响。

4、本章教学难点:媒介融合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媒介融合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一)媒介融合改变了个人在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的地位(二)媒介融合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第二节:媒介融合对政府伦理和企业伦理的冲击(一)媒介融合中政府监管的伦理取向(二)媒介融合对政府伦理的冲击

(三)媒介融合对企业伦理的冲击第三节:媒介融合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

(一)媒介融合对传统新闻职业的影响

(二)媒介融合对传统新闻职业伦理的冲击

第十三章: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当下热门的“媒介素养”等问题,教育学生要争做“新闻”的捍卫者、忠实的传播者,以浓郁的人文关怀去建构现代信息社会,同时让学生在做“新闻人”之前,先做“人”再做“新闻人”,努力把自己提高成为“优秀新闻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媒介素养与网民素养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网民素养的构成。

掌握:如何提高网民素养。

3、本章教学重点:网民素养的构成。

4、本章教学难点:如何提高网民素养与媒介素养。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从媒介素养到公民素养

第二节:网民素养的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