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创意产业园外文翻译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园外文翻译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园外文翻译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园外文翻译文献

文献信息:

文献标题:Creative China must find its own Path(中国要有自己的创新之道)

国外作者:Justin 0'Connor

文献出处:《Zhuangshi》, 2009, 199:1-4

字数统计:英文2082单词,10526字符;中文3519汉字

外文文献:

Creative China must find its own Path It is commonly said that China needs to ‘catch-up’ with ‘the west’ or the ‘developed world’. This phrase implies a singular path; there may be short cuts and ‘late-comer advantages’ but the destination –a modern, developed country –is the same. But just when it seems China is within touching distance, the ‘developed world’ changes the definition of what it is to be ‘developed’ and puts more obstacles in the path of those trying to catch-up. In English we call this ‘moving the goal-posts’. After manufacturing, services and high-technology seemed to present clear goals for China,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arrive as the new ‘value-added’ product and service sector, posing yet more problems for the country’s policy-makers. Many in the West have argued that China will take a long time to catch-up in these areas and that this provides a new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the West. Indeed, for some, the absence of a competitiv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sector is evidence that China is not, and maybe can never be, fully ‘developed’.

Much of this can be dismisse d as another example of the West’s superiority complex; however, there can be no doubt that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present great possibilities but also great challenges for China. These industries – from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to recorded music, film and TV, to digital animation and new media services, through to fashion,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 are highly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products and services, relying on complex flows of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y are also cultural or symbolic products that reflect and influence our pleasures and ambitions, and our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sense of meaning and identity. For these reasons all nations have sought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eir own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s by investing in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experti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was expanded beyond ‘the arts’ – galleries, museums, opera houses, universities, arts schools, journals etc. - to include broadcast media, film, publishing and recorded music. In the last 20 years the emphasis has shifted from building economic infrastructures for reasons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to mobilizing culture and creativity for reas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now strongly linked with the knowledge economy, which emphasizes high levels of research,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bove all, innovation. In the West artists or ‘cultural producers’ have long been associated with dynamic, often unpredictable creative innovation. Now the innovative capacit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s extended to a new range of creative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is also seen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right across the economy. In China this agenda has also meant moving beyond the idea of a better industrialization or marketisation of existing cultural products towards a mor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idea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novation and its wider economic impacts. This demands the ability to anticipate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finding new audiences, differentiating rather than imitating what already sells. It requires new kinds of ‘soft skills’ that are hard to acquire as they are often ‘tacit’, demanding experience rather than formal education (though this is also necessary). It demands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models of production, complex value chain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al, creative and business skills.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central driving force behi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ies has been the idea of ‘cluster’. Starting from a few isolated examples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other smaller coastal cities the concept has now become a central policy platform. Cultural and creative clusters exist in the West,

though these terms cover extremely diverse developments. There are some good reasons why China would choose this policy platform above others. In many large cities experiencing de-industrialisation there are empty factories that seem ripe for this kind of development. The model of concentration to facilitate rapid development also fits well with China’s history of collectivization and more recently its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and other R&D parks. Clusters are also attractive to policy makers because they are highly visible - successful ones give publicity to them and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y offer clear and concrete steps to support a sector that is very new and not very well understood. However, there are some real problems to be overcome if these clusters are to deliver what is expected of them.

Many clusters emerged organically, with artists looking for cheap workspace; but in China, as in the West, they soon drew attention from property developers. The first big problem faced by clusters is that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ers raise the profile of a place and this is very quickly translated into rent rises, typically driving out the first occupants. This is a complex problem, but my main point would be that policy cannot be driven by the dynamics of real estate. Some have said that if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so economically important we should let the market decide. There is some truth in this; it is very easy to subsidise bad artists and creative producers.

However, the dynamics of real estate markets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 are very different, especially at the early stages. Cultural profile can raise rents much more rapidly than with other kinds of occupancy, often from a low base, and can provide good profit. But these rent rises are often too fast for a slowly emerging sector, which is no t just to be seen as individual companies but as a complex emerging ‘creative ecology’. The real estate market measures ‘good’ or ‘bad’ creatives by their ability to pay the rent, not on their long-term effect on innovation. There are easy measures for real estate success –higher rent yield –but how are we measuring the innovative capacity of the local economy? In general,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not give tax breaks to real estate companies and then allow them to apply pure market rules to rents. More subtle intelligence and policy instruments are needed if government is find a productive balance in this area.

Clusters are often conceived as places for the ‘industrialis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that is, mass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The need for innovation is forgotten in the process. There are many visual art clusters that are very much like factories, reproducing extremely outdated products for the lowest end of the art market. This might provide jobs in the short term but simply confirms China as the world’s low value producer. Similar things could be said about traditional crafts, which are extremely repetitive and are usually only protected by inter-provincial tariffs. These products might inflate the statistics – according to one report China is third largest exporter of cultural products – but they are very misleading; most of the products counted do little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sect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governance of clusters is necessary. Clusters deliver benefits for many but not the entire cultural creative sector. Computer games, for example, does not benefit from clusters because more or less everything is produced in-house in great secrecy. They go to clusters because of tax and rent subsidies, not to be in proximity to others. Visual artists benefit from cheaper rents, the reputation of a ‘cool’ place and from space to work in quiet; they do not necessarily engage in intensive networking and knowledge transfer. Other project based industries, such as new media, want the networking possibilities provided by clusters, what economists called ‘untraded interdependencies’. There are thu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different branches, and both the mix of companie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space need to be carefully understood.

There is real scope for informed government policy here. In general they should look to raise the quality of production as well as developing new audiences and markets. Clusters can have a role in this, but they have to form part of a wider policy strategy. For example, universities are vital to building new human capital - they have to be encouraged to look to creative skills not just teaching from established models, . Local television stations can be encouraged to pay more for high quality content – at the moment the purchase is a one size fits all approach which often pays the worst and the best exactly the same. The design of urban spaces can be enhanced

to support the city as a ‘creative milieu’. More directly,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need new creative attitudes and mentalities that take some time to come through; they also demand a range of ‘soft skills’ associated with project management, brand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which have to be learned ‘on the job’. But th ey find it hard to learn these skills when they are mostly delivering services at the lowest part of the value chain, where innovation effect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go abroad. Talent is wasted in servicing when it should be focused on developing original content. Local governments have to realize that though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strong economic benefits they are also about quality – high values which demand the long term view not the quick return of the ‘bottom line’. This push for high quality and higher levels of innovation is something that deman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o policy; and clusters ca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is.

Rather than be seen as convenient containers for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ers they need to become focal points for targeted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and art schools need to be more involved, as do their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research centres. Real knowledge transfer can be encouraged and facilitated by intelligent cluster managers. The skills to run a cluster are just emerging and there are some good exemplars – but much of it is just real estate management as in any other sector and this is a wasted opportunity. Networking events, joint marketing, seminars with foreign companies, spaces and occasions for experimentation, a carefully managed programm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oo much tourism can destroy a cluster, as in Tianzi fang in Shanghai), intelligent links to other clusters and larger creative companies –all these demand specific skills to deliver. These skills also should be disseminated and improved across between the clusters.

China does need to look to foreign experts and models; but it has also shown time and again that it can also find its own way, and in ways that have astonished outsiders. It can do this with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but it has to look long term, beyond immediate economic gain (including rent increases) to the long-term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capacity of the country. It has to recognize that it is catching up at a time when western creative industry corporations are more global than ever,

looking to penetrate local Chinese markets just when the country is trying to develop its own creative sector. This presents a real challenge, but I would say that rather than try and use policy tools derived from the West, China should look to its own traditions and strengths. I do not just mean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erms of calligraphy or opera or ink painting; I mean its resource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uses, but is not subservient to, the ‘free’ market. In fact the UK,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genda, has very little capacity to deliver industry support, relying on demands that people be more ‘entrepreneurial’ rather than deliver systema tic and intelligent sectoral strategy. This is why it has let a 250-year-old world famous ceramics company – Wedgewood – go bankrupt. China has some things to learn from the UK, but its deep resources of intelligent and pragmatic policy will be ultimately decisive. Most important, policy makers should not loose sight of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for collective meaning and identity. This is much more diverse, fluid and open to new influence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creasingly stood back from direct intervention. In the search for the new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their deeper cultural context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中文译文:

中国要有自己的创新之道

人们总是说中国需要赶超西方或发达国家,这似乎意味着是唯一的道路。这条路上也许会有捷径,也许会是后来者居上,但目标是相同的,即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然而在中国不断缩短与这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时,他们也在改变着“发达”的定义,并且为其设置了种种障碍。在英语中我们称之为“不停地移动球门柱”。在继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成为中国明确的目标之后,作为具有新“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了中国政府的又一个难题。很多西方国家认为中国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在这个领域迎头赶上,这对西方国家来说过无疑又是一项新的竞争优势。确实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个也很有力的证据,它证明了中国还不是或者永远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

不可否认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综合优势的又一个例子,同样,对中国来说文化创意产业既大有作为又充满了挑战。这些产业从视觉表演艺术到音乐制作,影视,动漫和新型媒体服务,贯穿于时尚,设计和建筑等多个方面。它需要高度创新,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也依赖复杂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些产品和服务影响我们个人和集体的民族文化识别,正因如此,所有的国家都通过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来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二十世纪的后半叶,这个领域从艺术,画廊,博物馆,剧院,大学,艺术学校和期刊扩展到了广播媒体,电影,出版社和音乐制作。最近的二十年,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从为民族文化品牌构建经济基础转移到为经济发展而调动文化和创新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和注重高水平研究及知识的转化尤其是创新能力的知识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西方国家中,文化产业者一直被认为是有着史无前例的无限创意能力的人。现在能够开发一系列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在中国创意产业也从现有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概念发展到了文化创新能力和其对市场的广泛影响。这需要预测产品和服务,寻求潜在客户,细化市场而不是模仿现成产品的能力。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软实力,因其较为隐蔽而不易被掌握。它需要的是实践经验而不是常规的教育(虽然这也是必须的)。创意文化产业需要理解不同类型的产品,复杂的价值链条,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互动,以及创新能力和商业技巧。最近几年推进创意产业的核心政策就是创意产业园的概念。通过京沪以及其他较小的沿海城市为数不多的例子,这个概念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核心的政策平台。西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涵盖了极为广泛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中国政府优先考虑这一产业政策的原因。很多“去工业化”的大城市具有适合这种发展模式的空旷厂房和车间。这种集中化规模化以便于发展的模式和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以及它最近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园区的方式一脉相承。当然,文化创意产业对政府官员也很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政绩效用很明显,一目了然。成功的创意园区可以为他们和城市提供很好的公共空间。与此同时,它们也为这个很新颖但不易理解的领域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步骤。然而,如果创意产业园区想要不负重望,他们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艺术家们往往寻求相对经济廉价的工作场所,很多创意产业园区都是有组织的形成的。但是和西方国家一样,它们会迅速的吸引房地产公司的注意。创意园区提升了所在地区的形象,导致了租金的迅速上涨,这是它们遇到的首要问题,典型的“鹊巢鸠占”。这个问题很复杂,主要是产业政策不能被房地产商的利益所驱动。有人会说,既然创意园区的经济效益这么好,那就让市场经济来决定吧。这是不可忽略的事实,我们很容易去救济经济窘迫的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但是地产商的利益和创意经济是两码事,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文化创意的形象可以比其他占有者更快的提高租金,通常的情况亦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润。但是对于一个发展相对缓慢的产业,租金涨得也太快了。创意产业园不应该被看作是个别企业,而应当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创意文化生态环境。房地产公司仅凭它们付租金的能力来判断创意产业的好坏而不是它们对创新的长期影响力。评价房产公司的成功与否很容易,只要一看房价就明明白白了。但是我们怎么评价一个地区经济的创新能力呢?实际上,当地的政府不应该给房产公司相应的减免税优惠政策,而让市场规律来决定租金。如果想要在这方面找到很有效益的平衡,那就的依靠更多具体而明智的政策和规范。

创意园区往往被人们误认为是文化产品工业化的地方,这里有大量的产品和市场。在这样的过程中创意的需求被忽略了。有很多视觉艺术的产业园区很像一个工厂,为艺术市场生产大量过时的产品。这在短时间内可以提供很多的工作岗位,但这只是简单的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全球低价值产品的制造者。类

似的情况还有受政府税收政策保护而重复生产的传统手工艺品。这些产品有可能夸大一些统计数据。据报道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出口国。但是它们很具有误导性,因为大多数的产品对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毫无用处。

进一步的了解和管理创意园区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提供了许多益处,而不是仅限于产业自身。例如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在很工作室中秘密制作完成的电脑游戏公司并不从产业园区直接受益,它们去创意园区可不是套什么近乎,而是因为税收和租金的补贴。视觉艺术家们也从便宜的租金,很酷的名声和安静的工作环境受益,他们没有必要参与到这种集中接触和知识转化的环境中来。基于工业化的其他工程项目,比如说新媒体,需要与创意园区可能的接触,经济学家称之为无意的相互耦合。每个企业都各有所需,不同企业的混合以及整个空间的质量都应该好好的考虑一下。

相关细致的政府政策还很缺乏,实际上,在开发市场和潜在客户的时候也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创意园区可以发挥自己的重要角色,但是这需要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战略政策。比如说大学对培养人力资源至关重要,它们应该寻求新颖的创造性技巧而不是用现成的案例展开教学。本地电视台也可以多关注一下和优秀产品质量相关的内容。城市空间的规划也也该为构建创新型城市提供必要的支持。再直接一些,文化创意产业也离不开一个需要较长时间培养的新型的创造态度和创新心态。创意园区还需要一系列和相关的软实力:项目管理,品牌发展,市场化操作,而这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够学到。但是当它们只提供位于价值链低端的,创新效应和知识产权都属于国外的服务时,它们发现很难学到这些技巧,本该集中精力发展原创内容的人才和精力却浪费在提供服务上面。当地的政府也必须意识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但它们也关乎质量。这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可以实现的高价值可不能急功近利,只盯着成本。对高质量高水平创新能力的推动也需要一个更加宏观的整体研究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创意园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园应该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目标的核心而不是文化创意产业便利的收容所。大学和艺术学校也应该参与到这中间来。当他们运行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时,优秀的园区管理者可以鼓励和促进真正的知识转化。运作创

意园区的技巧正在不断的涌现,其中也不乏有好的案例,但大多数像其他行业一样只是地产开发商管理的那一套,这真是浪费大好的机会。人际关系,市场联合,参与国外公司的培训,实践的空间和机会,细致公共空间项目管理(太多的参观者很能毁掉一个创意园,像上海的田子坊那样),和其他园区和大型创意公司巧妙的合作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技能来操作,这些能力应该在不同创意园区之间不断的交流和提高。中国确实有必要借鉴外国专业和模式,但它也有展现自己的时候,甚至是它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用自己的方式给外界一个惊喜。中国可以通过创意园区来实现它,但必须要有更长远的眼光,超越眼前的短期利益(包括租金上涨)而关注长期的创新和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我们得认识到在中国奋起直追的同时那些不断全球化的西方创意公司正在不断地渗入并占有中国的市场。这是一个挑战,但我想说的是与其照搬那些外国的经济政策,中国还不如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优势。我不是简单的说那些像书法,京剧,水墨画之类的传统文化,而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但这又不能忽略“自由”的市场。在不乏创意产业的英国,他们依赖人们强劲的创业精神而不是系统有效的行业发展战略,几乎没有为产业提供支持的能力。这也是拥有250年历史的全球闻名伟奇伍德陶器公司最终破产的原因。中国可以从英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它优秀的资源和实际的政策还是得靠自己来取舍。最重要的是,政策的制定者不能忽视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这样就对新的影响就更加的多元,灵活和开放,而且中国政府已经逐渐开始放松对其的直接干预。总之,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最新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8-5-2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举措,是推进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各类创意人才荟萃。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十五”以来形成了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并呈现出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文艺演出、影视节目制作、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告会展、古玩及艺术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吸引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集群式发展。到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达到5140.3亿元,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0.2%,营业总收入2793.6亿元,实现利润110亿元,

上缴税金123.6亿元;按现价计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14%,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当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首都城市功能的定位,首都城市所承担的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优秀文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动力。从国际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发展创意经济有利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从国内看,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北京市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新北京,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都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机遇。 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各个文化行业中心市场功能建设尚不平衡,文化创意人才价值尚未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素质有待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尚不够完善,由此造成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企业、驰名品牌还不多,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有待完善。正视不足和差距,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立足环渤海,面向国内外,把握战略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健全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沭阳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文创产业园概念 (一)国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的界定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西方城市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 Anne 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在德瑞克·韦恩看来,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区位,其特色是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Hilary Anne Frost-Kumpf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一个在都市中具备完善组织、明确标示、供综合使用的地区,它提供夜间活动且延长地区的使用时间,让地区更具有吸引力;提供艺术活动与艺术组织所需的条件,给居民与游客相关的艺术活动;提供当地艺术家更多就业或居住的机会,让艺术与社区发展更紧密结合。 另外Nolapot Pumhiran和Wansborough&Mageean均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定义为一个空间有限和具有明显地理区域,文化产业和设施高度集中的地方。这些集群由文化企业和一些自己经营或自由创作的创意个体组成。园区内特殊活动可包括儿童玩乐的场所、图书馆、开放和非正式的娱乐场地。在这些园区中鼓励文化运用和一定程度的生产和

消费的集中。 (二) 国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出现较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研究也显滞后,主要有一些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界定:祁述裕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由具有相关性的文化企业、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向勇、康小明认为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通常以传媒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将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外围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等;欧阳友权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以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群落。[1] 国内至今尚无对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的统一界定。在以上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诠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情,在此尝试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概念界定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文化创意园商业策划书.doc

文化创意园商业策划书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喜爱,各种文化创意出现,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化创意园商业策划书”,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文化创意园商业策划书1 一、xx基本概况 陶瓷之都xx位于xx省东北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 xx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到2007年,xx已经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xx是xx重要的现代化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组成,也是国家重要的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 xx市是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xx是xx省环xx经济圈(指南昌-九江-xx)的重要城市,也是赣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是中国唯一的直升飞机生产基地,是与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媲美的世界三大航空名城。xx市各行政区人口数据:珠山区(xx市城区)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28万;昌江区面积380平方千米,人口16.3万;乐平市面积1975

平方千米,人口80.3万;浮梁县面积2854平方千米,人口25.9万。 “xx”项目所在珠山区是xx市老政府所在地,是xx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教育中心,市区消费人口20多万,位于市境中心以及东部,往东一小时车程可到达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市区200公里范围内还有诸如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黄山等优质旅游资源,旅游交通资源十分便利,是驴友自驾游的最佳休闲购物目的地,在距市区2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有xx罗家机场,每日有不间断来往于我国各主要城市的航班;20分钟车程内可到达xx市火车站以及最大的长途客运站;高速路线直通皖、江、浙、沪、湘等地。 二、项目运营商简介 xx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隶属于xx省陶瓷工业公司的“xx”项目开发运营公司。 三、项目简介 “xx”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xx市重点项目,由xx省陶瓷工业公司投资亿元兴建的一座集文化创意、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多种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是中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体验创意园区,名副其实的“xx”。 她座落在xx市新厂——xx一线的黄金区位,一轴五片十一厂的布局横跨xx两个中心城区,毗邻三院两校,项目总占地面积1300亩,涵盖各类艺术工作室、餐饮、商务酒店会所、

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书

扬州博远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书 扬州博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目录 一、项目背景 (1) 二、整体规划 (4) 三、发展目标 (5) 四、项目意义 (6) 五、社会影响 (8) 六、产业园外观形象设计 (9) 七、产业园第一期功能介绍 (13) 八、产业园第一期平面图及功能布局 (16) 九、产业园建设进度安排 (20) 十、招商计划 (21)

扬州博远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书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的机遇 1、扬州文化产业备受关注 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各地区都在探索发展文化产业之路。扬州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一批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从传统产业看,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琴筝制造、印刷出版、文化旅游等。扬州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扬州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文化产业激励政策和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扬州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批起点较高、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形成规模,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将快速成长。 在“十二五”期间,扬州市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确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国家低碳文化产业特色区、江苏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地、宁镇扬都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的产业定位,围绕“达成三大目标、落实七项重点任务、推进十个重点项目”的发展思路,为建

设扬州“文化强市”奠定基础。 2、广陵区文化产业积淀深厚 做强广陵服务业,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广陵区是扬州的主城区,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和空间很大。近年来,广陵区配合市有关部门,打造了双东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了一批古街古巷,修缮了不少历史建筑,弘扬了一批老字号。扬州古城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博览之城已初现雏形。拓展文化产业,应当切实把握住自身的特色优势,科学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广陵经济新的增长点。我们认为可从休闲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创意产业等几个方面入手。 3、创意印刷潜力巨大 近年来,创意印刷备受市场青睐。创意印刷,即是运用创新性思维,对印刷品进行非传统的、独特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与印刷。当前,国际间对印刷产业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绿色要求日益提高,亦成为我国印刷业“十二五”的主攻方向和未来的行业标准,而且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性化的消费愈显突出,创意印刷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扬州市具有良好的创意印刷基础。扬州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 根据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年检报告,上海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入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租金稳中有降。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其中园区产出672.8亿,约占总产出的20%;园区主营收入50%来自租金。 园区产业主题特色鲜明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 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 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也有不少特色主题创意产业园。比如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集聚区等。 老厂房是重要载体 上海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老厂房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原生态创意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如八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也颇有知名度和“样板”意义。 目前,一些沪上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典型的如田子坊,它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了条件。 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近些年来,创意园区的功能从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专业化创意服务平台先后出现。据统计,沪上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

经典案例-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定的八个中心之一的文化旅游业的建设目标,依据《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期限为2006-2010年,是《“十一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指导和促进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与方针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指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划设计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形成旅游者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以及为此而必备的制度安排和设施条件。创意主要是释放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设施上。从旅游业角度看,重点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谋划,包括原有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深度发展,以及新型创意产业的培育。旅游创意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意(增加文化品位)、旅游活动创意(增加深度体验)、旅游商品创意(加强设计水平)和旅游服务创意(更加人性化)等方面。 (一)发展目标 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丰厚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传播中华文化和首都文化,到2010年,形成北京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把北京建成中国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力争建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创意城市。 (二)发展战略 制定并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旅游文化创意发展战略措施。总体上包括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提升改善,并不断新增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北京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新力,不仅有创造力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实践新思想、新观念,把新思想和观念转变成可出售的产品和服务。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行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实施深度开发战略,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值。 利用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创意,增进和挖掘文化内涵,

2021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2021年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目录 1.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前景趋势 (5) 1.1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5) 1.2更加“泛在化” (5) 1.3虚拟园区开始快速发展 (6) 1.4国际化探索涌现 (6) 1.5与金融合作更加深入 (6) 1.6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7) 1.7延伸产业链 (7) 1.8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8) 1.9呈现集群化分布 (8) 1.10需求开拓 (10) 2.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现状 (10) 2.1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 (10) 2.2文化创意产业园市场规模分析 (12) 2.3文化创意产业园市场运营情况分析 (13) 3.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存在的问题 (16) 3.1产业链不清晰 (16) 3.2同质化现象严重 (16) 3.3经济效益不理想 (17) 3.4制造文化泡沫 (17)

3.5行业服务无序化 (17) 3.6供应链整合度低 (17) 3.7基础工作薄弱 (18) 3.8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18) 3.9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8) 4.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0) 4.1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0) 4.2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20) 4.3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20) 4.4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21) 5.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竞争分析 (22) 5.1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竞争分析 (22) 5.1.1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22) 5.1.2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22) 5.1.3潜在进入者分析 (23) 5.1.4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 (23) 5.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24) 5.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24) 6.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投资分析 (25) 6.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技术投资趋势分析 (25) 6.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投资风险 (25)

产业园商业计划书

产业园商业计划书 篇一:文化产业园商业计划书 第一章项目背景 一、文化产业园项目概况描述 这种变革最重要的标志便是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以产定销”为主变成了“以销定产”为主,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进入了跟一般商品一样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过程。这种循环的结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的支持,产品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起来。当然,它的另一面可能会使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左右,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两者也不是绝对的不可以调和。 二、文化产业园项目目前主要产品或服务介绍 二、文化产业园简介资料 四、文化产业园管理 第二章技术与产品 一、技术描述及技术持有 二、产品状况 1.主要产品目录

2.产品特性 3.正在开发/待开发产品简介 4.研发计划及时间表 5.知识产权策略 6.无形资产 三、文化产业园产品生产 1.资源及原材料供应 2.现有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 3.扩建设施、要求及成本,扩建后生产能力 4.原有主要设备及需添置设备 5.产品标准、质检和生产成本控制 6.包装与储运 第三章文化产业园项目市场分析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间接的生产力又是直接的生产力。文化首先是由知识、价值观、信念、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间接生产力,当这种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传导方式融入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中去,并通过人力、物质资本在生产中发挥其作用,以此推动经济增长时,它便成为直接生产力。作为生产文化产品的经济主体,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历史等原因,形成了迥然相异的社会文化氛围。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建造文化

新版创意产业园功能区定位-新版.pdf

创意产业园区功能定位 (一)创业孵化器 园区旨在打造小微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及创意者、大 学生的创业平台,建立“孵化器+创业辅导+创投资金”的立体孵化模式,同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打造一条 “创业平台——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可持续发展的 成长路线图。 1、园区提供统一商务装修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企业 小成本即可入驻,无需增加过多投资,可将有限资金用于企 业发展,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2、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课程、项目策划推广、 政策法规咨询、企业人才招聘、后期跟踪支持等各项创业辅 导服务,提高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 3、利用孵化平台,提供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为各类小 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行政服务平台 完善企业行政服务平台,提高园区对创意企业发展的综 合服务能力。 1、行政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产业政策扶持申报、工 商行政审批、园区融资政策、企业综合行政办理等各类行政 服务。 2、政策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诸如知识产权保护、产 权交易、知识产权评估、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各类政策服

务。 3、产业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企业网络推荐、园区企 业呼叫、园区服务外包咨询、园区产业信息发布等各类产业 服务。 (三)创意产业聚集 园区初步定位于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产业三 大产业功能区: 1、文化产业区:力争推动一批文化创意企业起飞,打造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园区,并聚集一批具有创造 力的优秀创意人才。通过整合产业链,搭建文化创意与交易 平台,大力引进工艺、广告、出版、设计品牌时尚、建筑设 计等各类企业,形成一定的创意设计产业的集聚效应。 (1)工艺类:从事工艺设计、工艺创作、工艺品展售、 工艺品鉴定等各类企业。 (2)广告类:从事各种媒体宣传物的设计、制作等,独立经营分送广告和招揽广告的各类广告公司。 (3)出版类:从事新闻杂志、书籍、唱片、录音带等具 有著作权商品发行的行业的各类报社、杂志社、音像出版社等。 (4)企划设计类:从事产品设计企划、产品设计、机构 设计、原型与模型制作、流行设计、商标设计、视觉设计、 包装设计、网页多媒体设计、设计咨询顾问的各类设计公司。 (5)品牌时尚类:从事以设计师为品牌的服饰设计、顾问、制造与流通的企业。

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沭阳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文创产业园概念 (一)国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的界定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西方城市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 Anne 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在德瑞克·韦恩看来,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区位,其特色是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 (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 Hilary Anne Frost-Kumpf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一个在都市中具备完善组织、明确标示、供综合使用的地区,它提供夜间活动且延长地区的使用时间,让地区更具有吸引力;提供艺术活动与艺术组织所需的条件,给居民与游客相关的艺术活动;提供当地艺术家更多就业或居住的机会,让艺术与社区发展更紧密结合。 另外Nolapot Pumhiran和Wansborough&Mageean均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定义为一个空间有限和具有明显地理区域,文化产业和设施高度集中的地方。这些集群由文化企业和一些自己经营或自由创作的创意个体组成。园区内特殊活动可包括儿童玩乐的场所、图书馆、开放和非正式的娱乐场地。在这些园区中鼓励文化运用和一定程度的生产和消费的集中。 (二) 国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创意产业

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由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出现较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研究也显滞后,主要有一些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界定:祁述裕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由具有相关性的文化企业、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向勇、康小明认为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一般以传媒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将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外围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等;欧阳友权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以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群落。[1] 国内至今尚无对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的统一界定。在以上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诠释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情,在此尝试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概念界定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园区内形成了一个包括生产——发行——消费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链。[2] 编辑本段 二、文创产业园特征 在这方面,John. Montgomery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她经过对文献的归纳,并以Temple酒吧, Sheffield文化园区,Hindley Stree,

大鹏所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介绍

大鹏所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介绍 一、深圳市大鹏所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介绍 《深圳大鹏所城文化创意产业园》是由深圳市庐浮宫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深圳市所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以古城文物资源衍生价值整合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园。园区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深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保存完善的“大鹏所城”历史文化和明清古建筑群落资源,通过创作、创造、创意进行资源整合,开发衍生产品价值,以最能体现深圳“文脉源头”所在,文化深度体验互动、休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圳大鹏所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宅主文化”主题客栈、“将军文化”主题餐饮,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主线,将“山、海、林、田、城、街、院、寺、名人”等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开发具有生态旅游,佛教文化、瓷文化、国学文化及旅游工艺品、古宅艺术配饰产品销售为主体,摄影、写生、民俗文化体验与爱国主义教育为辅助的“文化+旅游”多功能综合旅游区,旨在将“大鹏所城”打造成深圳的CCRD(中央文化休闲区)。《深圳大鹏所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现在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165亩)。总体规划以“吃、住、行、娱、旅、购”六大要素功能板块为旅游产业基础,以“一个核心”、“三个主题”、“四街十八巷”、“五个博物馆区”、“六大文化中心”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开

发模式:在保护原生态的前提下,导入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平台经济”模式。 项目建设分二期完成,一期4万平方米,以“宅主文化”为主题,对所城现有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约200套主题客栈,2012年3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全长4400米,约4万平方米的“四街十八巷”打造成“手造艺术街”、“大鹏风味小吃街”、“民俗风情文化街”正在装修和招商之中。目前入园文化企业机构48家,引进非物质遗产文化项目8个,其中“五大馆区”均为现有博物馆资源,个别新设馆区2012年5月可同时开馆迎客。 二、项目背景介绍 1、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的投资商,深圳市庐浮宫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我公司多年致力于国际知名酒店的文化艺术品及酒店用品的供应、生产、及开发。服务的品牌有:香格里拉酒店管理集团(Shangri-La Hotels Group)、洲际国际(Intercontinental Hotels Group)、法国雅高 国际酒店集团(French Accor International Hotels Group)、希尔顿酒店集团(Hilton Grand Vacations)、丽思卡尔顿 (Ritz---Carlton)、万豪国际酒店集团 (Marriott Hotels Group)、君悦酒店(Grand Hyatt)、全球柏悦酒店(Park Hyatt)、凯悦酒店(Hyatt Regency) 、索菲特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2009年5月23日 ??????????????????????????????????????????????????????????????????? 目录 ??? 前? 言?1 ??? 一、发展背景?2 ??? (一)背景条件?2 ??? (二)发展基础?6 ??? 二、总体思路?8 ??? (一)指导思想?8 ??? (二)基本原则?8 ??? 三、战略目标?9

??? (一)战略定位?9 ??? (二)发展目标?11 ??? 四、空间布局?13 ??? (一)布局思路?13 ??? (二)空间结构?13 ??? 五、产业发展?19 ??? (一)信息服务业?20 ??? (二)动漫游戏业?22 ??? (三)设计服务业?24 ??? (四)现代传媒业?27 ??? (五)艺术品业?30 ??? (六)教育培训业?32 ??? (七)文化休闲旅游业?34 ??? (八)文化会展业?36 ??? 六、实施保障?38 ??? (一)优化发展环境?38 ??? (二)强化政策扶持?41 ???附件: ??? 1、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统计分类说明

??? 2、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征集表(2009—2010年) ??? 3、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 4、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布局示意图 前? 言 ???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抢抓创意经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杭州的文化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为加快我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工作进程,尽快把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特制定本规划。 ??? 本规划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1—2010年)》、《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市委〔2008〕4号)等精神编制,并与《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艺术品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08—2012年)》等专项规划相衔接,是推动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 本规划的范围涵盖整个杭州市域,其中杭州市区为重点规划范围。 ??? 规划的期限是2009—2015年。其中2009—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1—2015年为第二阶段。规划的基期为2008年。 ??? 一、发展背景 ??? (一)背景条件 ??? 1、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世界范围内,创意经济浪潮风起云涌,文化创意产业在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正在不断彰显。在国内,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群;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核心战略,提出要“构建和谐文化,切实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蓬勃

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一、项目概况 (1)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5) 一、项目建设背景 (5)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 三、项目进展 (7) 第三章项目市场分析 (8) 一、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8) 二、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0) 三、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发展条件........... ... . (12) 四、深圳市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目标 (13) 五、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发展政策.................... .. (14) 六、XX文化产业园物业的市场前景.................... (14) 七、XX文化产业园物业租赁价格预测.................... . (15) 第四章场址选择 (21) 一、项目用地位置 (21) 二、用地现状 (21) 三、场址条件 (21) 第五章项目改造方案 (22) 一、项目规划方案 (22) 二、项目改造设计方案 (22) 三、项目实施规划 (29) 四、项目运营规划 (29)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31) 一、编制依据 (31) 二、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要求 (31) 三、环保措施 (31) 第七章节能 (34) 一、编制依据 (34) - 1 -

二、项目耗能 (34) 三、节能措施 (34)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 (36) 一、编制依据 (36) 二、安全与劳动防护 (36) 三、劳动卫生 (36) 四、卫生防疫 (36) 第九章消防 (38) 一、设计依据 (38) 二、建筑消防措施 (38) 三、消防给水 (38) 四、灭火器配置 (39) 五、消防电源及其配电 (39) 六、空气调节和防烟、排烟 (40) 七、消防控制系统 (41) 第十章项目建设进度、管理模式及项目组织 (44) 一、项目进度安排 (44) 二、经营运作方式 (44)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45) 一、投资估算 (45) 二、投资计划 (47) 三、资金筹措 (48) 第十二章财务分析 (49) 一、项目财务评价的有关问题说明 (49) 二、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49) 三、成本费用估算 (52) 四、财务分析 (53) 五、财务分析初步结果 (55) 第十三章社会文化效益 (57) 一、项目的社会效益 (57) 二、项目的财税效益 (58) 二、项目的文化效益 (58) - 2 -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行性报告

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 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总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电影与录像、数码娱乐、动画制作、时尚生活产品设计、软件及计算机服务、音乐、表演艺术、新闻出版业、电视和广播及旅游、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产、休闲旅游、体育等行业。 当前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220亿美元并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占美国GDP的12%;英国GDP的10%。就业人员各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0%、10%。美国影像出版等年收入超7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上升。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近4万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北京、重庆两地单位联手合

作,拟发挥各自广泛拥有文化创意、产业精英的优势,联合在巴南区惠民街道建设“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 一、基地发展定位 中国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的发展定位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文化旅游、贸易物流、信息交流、教育培训、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基地主要建设项目为中国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展示交易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孵化中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国际书画家之家、文艺广场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将基地打造成为我国文化创意研发企业的集聚区,文化创意成果的展示窗口,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易中心,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最具创新氛围、最具投资吸引力、最具企业发展空间、最具人文活力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为新兴文化旅游中心和人们消费、休闲娱乐天堂。 二、基地投资计划 基地计划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中国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大厦10万平方米,中国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划分类型

一、艺术型 这种类型的园区也是创作型园区,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较弱。 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艺术园区有北京大山子艺术园区、青岛达尼画家村等。 二、产业型 一是独立型的。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产业链相对完整,形成了规模效应。 如深圳大芬村,以绘画艺术为主,也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及规模效应,但原创能力不强,而且这是我国此类文化创意产业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是依托型的。依托高校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 如上海虹漕南路创意产业园,同济大学周边的现代设计产业园区等等。 三、混合型 这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往往依托科技园区,并结合园区内的优势产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但园区内并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 如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香港数码港等。 四、地方特色型 如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等。 此外,按照影响范围来分又有国际型、国内型和地区型;还可按

园区最初的形成分为自发形成和政府运作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我国还是一新生事物,发展变化快,园区类型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晰,在这进行的类型划分仅是根据当前的一些情况进行的划分,今后随着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逐渐成熟,园区类型的划分将会进一步完善。 五、休闲娱乐型 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 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北京长安街文化演艺集聚区等。 深圳市壹玖捌零产业集团是深圳的产业新城开发运营商,致力于成为中国产业新城有影响力的企业,坚持“一企业一亮点一产业链,构建产业价值一体化平台”的理念,确立以产业新城为核心产品的业务模式。1980油松漫城产业园,以“创意带动文化经济发展,推动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汇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世纪末,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2005年,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占GDP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

打造文化产业园区研究报告

附件(一) 关于创建石嘴山市文化产业(创意)园的提议报告 新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在中国一浪高过一浪。各文化资源大省、各中心城市,纷纷提出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方略。而在此背景中,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在中心城市也越来越高,全国围绕发展文化产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竞争。 一、文化产业园设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2002年宁夏提出小省要办大文化的战略目标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指导全区上下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各项工作。今年陈建国书记再次强调:当前,我区文化建设呈良好态势,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兴起新一轮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中,石嘴山市比其它县市来得更加迫切,无论是基础条件还是发展需求,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石嘴山市文化产业(创意)园区设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提升石嘴山市城市品质、塑造文化品位的战略需要。 石嘴山市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打造有特色的城市品质,以进一步提升石嘴山市城市品质和文化品味。从石嘴山市目前的状况看,在经济和文化上,经济上处于强势地位,文化建设明显滞后。石嘴山市要走在文化发展繁荣的前列,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文化能够转化为产品、转化为商品,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文化产业已是石嘴山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嘴山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将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提升石嘴山市新区的城市生活品质起到重要作用。 2、优化石嘴山市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石嘴山市的产业结构比重,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比较粗放。在石嘴山市的GDP构成中,电力、机械制造、冶金行业占65%之多,在现今各种要素制约,成本上涨的环境形势下,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因此,对于石嘴山市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十一五”期间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而文化产业不仅是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也能与石嘴山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互动,是石嘴山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 3、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载体。 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具有多元性,满足不同人群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权利,是文化生产的重要目的。目前,石嘴山市域中心——大武口区的人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移民城市,除了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策划书

大足石刻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项目策划书 一、项目概述 大足“欧罗巴风情”影视文化创意基地,位于大足龙水湖畔。项目在功能空间上,将龙水湖形成旅游、影视、休疗、居住、商业、居住等多元空间的叠加,旅游度假构成了整个区域的支持系统,休闲居住则是整个区域的支撑系统和利基,是区域开发的价值体现。 1.1文化定位 项目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结合,运用国际多元文化概念,结合重庆国际友好城市的概念和项目功能定位,一方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7个欧洲小镇为创意原型,导入欧洲湖畔小镇的人居环境与文化形态;另一方面以抗战时期老重庆的文化特点为基础,重塑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老重庆原貌,整合时空与地域,使文化的传承、冲突、融合、并存得以完美体现,在龙水湖内部形成一个封闭的情境体系。 旅游、影视与地产功能,将通过文化展示与体验、影视拍摄与制作、商务会议、康体疗养、度假与居住等细分功能的拆分进行“重组”,欧洲文化主线贯穿始终,使之形成立体的功能结构,因此,该项目提供的消费体验是完整的,也是与任何一个旅游区,或房地产项目的不同之处。 1.2文化内涵——亚欧文明交流 亚欧文明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借助大足龙水湖独特的地形、地貌、

水体、森林以及石刻文化等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资源,重新演绎亚欧文明交流的新篇章,为大足项目注入“欧罗巴风情”文化元素,并以此做成为基地文化定位的核心内涵。 1.3文化形象定位 导入独特建筑景观环绕的欧洲小镇人居环境与文化形态,基地内所有项目的产品包装及功能定位都围绕这一文化主线展开,并结合重庆国际友好城市的概念,选择合适的欧洲文化原型,在欧洲元素的总体控制下,导入相应的旅游度假方式、互动体验方式、休闲居住方式、多元商业模式以及各种物化外显的文化元素,如:音乐、绘画、服装、餐饮、民俗活动、特色展览等,从而进一步支撑基地项目的商业模式。 二、项目使用功能介绍 2.1 大足国际颐养中心 该板块占地238亩、建筑面积8万㎡,建设项目包括①国际颐养社区:集居住、餐饮、购物、老年娱乐等为一体的智能化、多功能、综合性老年生活社区。社区依据消费者不同的经济和健康条件以及需求,在高端定位的基础上设计了疗养、休疗、颐养等不同档次的住宅产品供消费者选择。②顶级温泉休疗体验中心:为国际、国内高端客户提供以温泉为主题的专业休疗体验服务;③专业医疗体检中心:为项目提供专业的医疗技术支持。④温泉医疗研究中心:按国际标准建立,由国际医疗专家及其研究小组对温泉在临床医学、预防以及营养学上的运用进行学术研究,再由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对其学术成果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