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方案

甘肃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方案

甘肃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方案
甘肃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方案

甘肃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方案

根据《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6年清查准备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5〕90号)和《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6年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6]58号)要求,甘肃省定于2016年进行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依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2014)》及其相关要求,结合甘肃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概况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

1979年按照原林业部的要求,在全省十大天然林区分两个副总体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其中:第Ⅰ副总体包括白龙江、洮河林区,总面积16760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2817个,样地间距2×3千米;第Ⅱ副总体包括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啣山等林区,总面积36569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4038个,样地间距3×3千米。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数据采用“四五”清查成果,其余地区森林资源数据采用1975年的清查成果。

1988年,对第Ⅰ、Ⅱ两个副总体进行了第一次复查。“三北”地区69个县(除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覆盖范围)森林资源数据采用1987年总体规划成果数据;其余地区(除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覆盖范围)森林资源数据采用“五五”清查成果数据。

1991年,在对天然林区两个副总体进行第二次复查的基础上,又在非天然林区建立了第Ⅲ副总体,范围为第I、Ⅱ副总体以外地区(除去连片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和草原187779平方千米),总面积为208626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6455个,样地间距4×8千米。第Ⅰ、Ⅱ、Ⅲ副总体以外的零星资源数据通过遥感判读或统计获得。至此,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包括三个副总体,覆盖面积2619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8.2%,共布设固定样地13310个。

1996年,对第Ⅰ、Ⅱ副总体进行了第三次复查,对第Ⅲ副总体进行了第一次复查。调查方法和内容与前期基本相同。

2001年,进行了第四次复查。以全省为一个总体,分三个副总体。即保持第Ⅰ、Ⅱ副总体范围和样地间距、样地数量不变,扩大第Ⅲ副总体的覆盖范围,将原体系外187779平方千米并入第Ⅲ副总体,仍按原样地间距4×8千米布设样地,第三副总体面积扩大为396405平方千米,在原13310个样地全部保留的基础上,另新设样地4392个,全省固定样地总数为17702个。为保证各地类面积的调查精度和成图的需要,利用TM卫星影像布设遥感判读样地142373个,其中:第Ⅰ副总体样地间距1×1千米,样地16975个;第Ⅱ副总体样地间距1×1千米,样地37347个;第Ⅲ副总体样地间距2×2千米,样地88051个。至此,真正实现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全省覆盖。

2006年,进行了第五次复查。除按照国家要求增加了部分调查内容以外,调查方法与前期基本相同。

2011年,进行了第六次复查。将调查人员到达十分困难的无树木非林地固定样地的4586个样地确定为遥感判读样地。增加植被调查、平均样木调查、社会调查和访问调查等内容。调查总体划分及样地布设与第五次复查

保持一致。

2016年,进行第九次清查(甘肃第七次复查)。

二、清查目的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利用固定样地进行定期复查的一种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建立、巩固和完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是一项重要和长期的林业基本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赋予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其成果是反映全省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等主要指标,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客观评价全省林业生态建设阶段性成果,制定和调整全省林业发展方针政策、规划,监督检查各地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三、清查依据

(一)《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2014)》(国家林业局办资字[2014]42号)

(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国家林业局办资字[2009]63号)

(三)《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6年清查准备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5〕90号)

(四)《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6年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6]58号)

四、抽样精度

以全省为一个总体,将各副总体进行联合估测,计算总体抽样精度。总体抽样精度要求如下(可靠性95%):

(一)森林面积抽样精度90%以上;

(二)人工林面积抽样精度90%以上;

(三)活立木蓄积量抽样精度90%以上;

(四)总生长量精度85%以上;

(五)活立木净增量,应做出增减方向性判断。

五、复位率

(一)固定样地复位率98%以上;

(二)固定样木复位率95%以上。

六、技术要点

本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楚体系与前期保持一致。地面固定样地数量、形状、面积不变,只对调查项目、内容进行个别调整、完善和补充。

(一)调查内容

清查的主要对象是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利用与覆盖:包括土地类型(地类)、植被类型的面积和分布;

2、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森林按起源、权属、龄组、林种、树种的面积和蓄积,生长量、消耗量及其动态变化;

3、生态状况:包括森林健康状况与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林地土壤侵蚀。

(二)固定样地调查

固定样地调查分为现地调查和遥感判读两种调查方法。

上期现地实测调查的固定样地本期必须全部实现现地复位调查。

上期采用遥感判读调查的4586个固定样地,根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相关规划和最新遥感影像,对地类变为林地的样地采用现地调查方法进

行调查,其它样地继续采用遥感判读调查。

现地调查的固定样地根据前期样地位置和复位记录描述(或已经采集的GPS坐标),采用GPS导航、引点定位和向导带路等多种方法找到固定样地,并采集样地西南角的GPS坐标值。样地定位后,首先要利用保存的标志对周界进行复位,并按固定标志设置要求,修复和补设有关标志,样地位置和样地周界原则必须与前期保持一致。样地复位后,按照固定样地调查要求进行调查。

(三)本次清查调整和细化的内容

1、取消土地沙化、荒漠化和湿地类型调查,增加林地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2、林地划分为8个二级地类(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迹地和宜林地)、13个三级地类。调整各林地地类划分技术标准。

(1)二级地类中去除“有林地”。调整“乔木林地”和“竹林地”为二级地类。把原乔木林中“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归类到灌木林地。

(2)把原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更名为“特殊灌木林地”,其它灌木林地更名为“一般灌木林地”,特殊灌木林地细分为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区灌木林地(1311)、乔木分布线以上灌木林地(1312)、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灌木林地(1313)、干热(干旱)河谷地区灌木林地(1314),及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灌木经济林(1315)。

(3)取消“未成林地”二级地类和“未成林封育地”三级地类,调整“未成林造林地”为二级地类。把待补植的造林地(包括未到成林年限待补植的人工造林地块;达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标准,经补植可成林的造林地),归入到未成林造林地。

(4)取消“无立木林地”二级地类,把原“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新增的“其它迹地”(灌木林经采伐、平茬、割灌等经营活动或者火灾发生后,覆盖度达不到30%的林地)归并为“迹地”,作为二级地类。

(5)把原“无立木林地”中达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的其它无立木林地,以及原林业辅助生产用地归入到宜林地。把宜林地划分为“造林失败地”、“规划造林地”、“其它宜林地”。

3、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按《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地方公益林保护等级划分为重点和一般,划分标准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同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将林种划分的对象由原来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更改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

4、根据新的林地地类划分对原地类变化原因进行相应调整。

5、林木权属划分为国有、集体和个体。其中,集体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个体包括农户自营、农户联营、合资、合作、合股等。不再调查“工程类别”,增加调查“抚育措施类型”。

6、采伐管理类型划分为纳入采伐限额管理林木(包括林业部门管理林木和非林业部门管理林木)和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林木。

7、系统抽取998个固定样地,开展树种调查和植被调查等专项生态状况调查。

8、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林带对森林覆盖率影响研究,对主地类为非乔木林地和非灌木林地,而跨有乔木林带或灌木林带的固定样地,除按跨角林进行调查外,并详细记载其他调查因子(具体调查内容另定)。

七、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和规定

(一)GPS用于帮助寻找样地和辅助定位,在使用GPS导航寻找样地

的过程中,距离样地800~500m时开始采集工作航迹,并长期保存。

(二)采用大苗造林或大树移栽,造林满一年后,生长稳定且郁闭度达到0.20以上的造林地按乔木林对待。

(三)植被调查

在全国按20km*20km间隔系统抽取的约998个固定样地上,通过设置样方调查下木、灌木和草本主要种类、平均高度和覆盖度。

样方布设在样地西南角向西2m处,大小为4m×4m。样方的四角应进行固定,样方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原则上应与样地一致。如果不一致,则按西北角(向北2m)、东北角(向东2m)、东南角(向南2m)的顺序设置植被调查样方。在样方内调查以下因子:

1、下木(胸径<5cm、高度≥2m的幼树)的树种名称、高度、胸径,按树种调查记载。

2、灌木(含高度<2m的幼树)的主要种名称、株数、平均高、平均地径、盖度,按主要灌木种记载。

3、草本的主要种名称、平均高、盖度,按主要草本种记载。

对样方内的珍稀物种和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物种应调查记载到“样地情况说明”。

八、保障措施

(一)开展集中培训

由省清查办统一对各市(州)、山丹马场及厅直有关单位技术人员分片进行全员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人员要经过严格的理论考试和现地操作考核,培训合格后颁发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二)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作为一类清查的技术责任单位,要统筹安排,合理调配技术力量,向每个调查单位派驻的技术指导人员不少于2名,采取跟班作业的指导方式,深入调查工组进行技术指导,督促工作进度。要加强针对性检查。严格执行首件必检制度,对每个工组完成的第1块样地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技术指导人员名单要向省请查办备案,不得交叉工作,也不得随意更换。

建立国家验收、省级质量检查、市级质量检查、各工组互查四级质量保障体系。省清查办组成2个督查组,14个检查组。各市(州)及厅直有关单位组成检查组20-30个。

各级检查组要在前一个工序完成后及时进行检查,前一工序不合格的,不允许进入下一个工序。

(三)落实清查质量责任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全省固定样地调查质量,各调查单位负责辖区内固定样地调查质量。对省级检查中调查质量评定差的单位,责成其全面返工,并予以全省通报。

(四)对目测样地、改设样地实行严格审批制度

对改设样地、实测改为目测的样地及时上报省请查办,由省请查办报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院审核后,再报国家林业局审批。

(五)实行跨期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实行跨期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本期清查中发现的前期调查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样地,要追究前期调查单位和调查人员的责任;同样,下期清查一经发现本期调查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样地,也将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

责任。

九、调查成果

(一)固定样地调查记录卡片;

(二)样地因子和样木因子数据库;

(三)森林资源统计表;

(四)相关图面材料;

(五)航迹、照片等资料;

(六)技术方案;

(七)工作方案;

(八)技术操作细则;

(九)工作总结报告;

(十)技术总结报告;

(十一)质量检查验收报告;

(十二)调查电子数据;

与以上成果相对应的电子文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