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化学学科德育渗透

东棘坨镇中学

段学波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首,居主导地位.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教师要传授化学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德育地培养.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力和品质都得到加强,将来出社会能成为合格地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根据各学科、各学校具体情况,适当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智育也自然得到发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爱社会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地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地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地学习中.例如上化学《绪言》部分里讲到地四大发明中造纸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地辉煌成果,我补充介绍“蔡伦纸”地造纸技术(改用便宜地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以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后人称他为造纸技术地发明人.多年来我国地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地技术推广地,直到公元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上到《地性质和用途》时,我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地载人上天,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地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在上到第六章《铁》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钢铁生产、

冶炼历程,特别西汉刘安所著地《淮安万毕术》中地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地记载,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年.通过学习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地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地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破除迷信,树立科学地世界观.

1、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地三态变化、汽油地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地变化与外界地温度有关系地,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和)、现象与本质(指示剂地变色与溶液地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地通性与酸地特殊性)地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混合气体地爆炸极限、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地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地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地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在浓硫酸与稀硫酸中(由于质量分数不同)引起质变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通过——、——等物质之间地相互转化,使学生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地片面性,抓住事物地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地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地开发.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地物质观,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唯物论教育,反对唯心论.在上《二氧化碳地性质》时,我先讲在本地区发生地一个真实故事:兄弟两人到较深地矿窿里挖铁矿,当哥哥先下去,弟弟在矿窿上发现哥哥下去后没反应,接着弟弟又下去,最后兄弟两人死于矿窿中,当地群

众说是矿窿下面有鬼神.然后我给学生做两个实验,[实验一]在一瓶集气瓶里盛二氧化碳,然后把一条小虫进去,让学生观察.[实验二]在一瓶集气瓶里盛空气,同样也放一条小虫进去,给学生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分析原因,最后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二氧化地性质》,也就得到了杀死两兄弟地“真凶”.学生在听故事和亲眼体验了实验,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识记也坚信世界地物质观.

三、利用教材及结合周围环境,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地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地头号“杀手”,在初中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在讲授该节内容时,给学生讲清地产生、特性及对人类地危害,并可根据学生和学校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毒性电影、录像等及有关中毒后如何处理.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地重视程度. 、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地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地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我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我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污染活动调查,组织学生到附近小河、铁矿选矿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和蒸馏水地值.另一方面,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地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等)放出地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地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地环保习惯.

总之,只要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有很多地例子可作学生德育教育地教材,但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地策略性,要提高渗透地自觉性,把握渗透地可行性,注重渗透地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地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地双重教育目地.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在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重教轻育“的教师,他们或者只重视教学,不重视育人,认为育人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或者只会教学,不知如何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德育渗透运用数学史料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挖掘德育素材紧密联系实际提供数学欣赏提倡竞争合作 数学是普通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但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像文史科那样集中,而是蕴藏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教师如何挖的准,渗透得不露痕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它以“读一读”的方式编入了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唯一显性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材和有效途径。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还应注意通过教科书的引言、插图、例题和习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有关内容,并随时收集有关资料、数据,编拟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数学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贡献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从事数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克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培养和训练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数学是有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想精神,它教人诚实、正直,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只要一个命题没有被证明,它就不能纳入到真理宝库中,而不管命题提出者的资历和声望如何。倘若命题得到证明,那他的真理性便得到认同,不存在人微言轻的现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利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的教育。 1.初中数学充满物质的观点 数学学科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办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个基本特点。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往往掩盖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的物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提示他的物质性,就会使学生陷入唯心论形而上学的迷惘之中,误认为数学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由少数“天才”数学家在头脑中臆造出来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出来的。” 2.初中数学充满对立统一规律的因素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法的核心。中学数学中充满着对立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我真切地感到,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学生年龄特征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生理心理变化快,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也比较强。这样一来,反而自控力减弱,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过于地模仿,盲目地追求新潮;违反力事物发展规律,就容易走极端,偏离力社会道德轨迹。如:青少年吸烟率激增、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犯法。所以,孩子的德育应该从小做起,让孩子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德育教育的可能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并积极从其他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道理;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力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着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的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关键词:化学教育德育化学是初三新开的一门学科,它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物质着手,采用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迅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激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化学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此,通过对化学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乐观的、会生活的“人”乃至“人才”。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中的辩证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通过浓硫酸因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酸和碱、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对立的两类物质,通过它们之间相互反应可以使学生认识对立统一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铁丝在空气中锈蚀生成氧化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等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科书中的化学实验是前人科学实验的精华,每一个实验都可能引出一个科学故事或一段佳话。例如,在做“碳酸钠性质实验”时,引导学生阅读“候氏联合制碱法”简介,学习我国纯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放弃国外优

厚待遇,毅然接受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而回国,献身化工事业,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在研究物质性质与变化时,向学生介绍因发现钋和镭以及发展镭的应用方面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热爱祖国的精神:即使在她身居异乡,第一次做出重大的贡献——发现放射性元素钋的时候,也时刻不忘为被沙皇侵占的祖国争得荣誉,把这个新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伟大的祖国波兰。三、进行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学生进实验室开始抓起,从点滴做起。1.在实验教学中,每次实验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要求用量取药品,严格控制化学试剂的用量。2.实验中要求学生爱护实验仪器。3.实验前要认真预习,掌握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损坏仪器要登记,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赔偿;能回收的药品,要教会学生回收;实验中要以主人翁的思想,注意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电、用气等。这样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就会被唤起并得到强化。四、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化学实验过程中可产生废气、废液、废渣,即“三废”。因此,化学实验教师应把环保教育贯穿实验过程始终。1.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实验废弃物的危害,结合教材和资料详细讲授“三废”的预防措施及科学的处理方法。2.可改革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向无污染方向发展。在实验中尽可能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试剂。3.可开展微型实验,避免消耗过量的化学试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实验室工作实践,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不仅是化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文明道德,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d3297451.html,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作者:曲丰娟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 几年来,小学生不良行为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环节的薄弱。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改革的热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呢?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是他们的师长。学生在学校里要靠教师的传授、指导来获取知识,提高觉悟,形成能力。因此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十分崇敬,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教师首先要敬业爱岗,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延伸到对生活的爱。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所以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念和信念去启迪学生,这才是德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另外作为教师,还必须注意“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比如说,老师要求学生爱护环境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来,教师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做到预备铃前到教室;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教师首先要学会关心学生……。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科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各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前提。在教学中要想使德育教育有效地实施,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力争做到见缝插针点滴渗透,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的,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巧妙地寓德育于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社会课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中国历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学课的定律、原理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向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案4--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案4 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哲觉中学:彭继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德育目标)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使用说明】: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1-16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并记熟基础知识;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规范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和当堂检测(不会的先空着不写),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讨论;3.小组讨论探究课题,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

学案。 【能力立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会完成实验报告。 一、预习导学: 1、观察一只蜡烛,并填写下列有关内容:颜色,状态,硬度, 溶于水,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可分为部分,最亮,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蜡烛燃烧室属于变化,因为。 3、(1)分别在盛有空气、盛有呼出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明显的是。说明。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先熄灭的是,说明。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并与另一块对比,玻璃片上出现水蒸气明显的是,说明。 4、一元硬币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与铁的颜色相似,为了确定该硬币是否为铁质,有同学拿磁铁来吸引,该做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推理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方式的探讨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案例 高二化学李晓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学习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把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被很多数理化教师所忽视。他们认为德育是班主任或文科老师所要做的事,而理科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输与思维的训练。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在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关系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进行积极的、成功事例教育渗透德育 化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化学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很多科学家在小时候的处境比现在的许多学生要差得多,但是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树立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识。 进行环境问题的讨论进行德育教育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 以事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有关酸雨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先自行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的结果做一个汇报。 学生一:从生活中有关SO2的来源进行调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含硫原料所产生的。原油、煤以及铁、铜、铅、锌、铝矿石等许多原料中都含有硫。煤和油等含硫燃料的燃烧、原油的炼制、金属矿石的冶炼等过程中,燃料和工业原料中的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

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可打印修改)

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 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化学学科是在分子、原子的关系上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探究物质体系内各微观粒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改造或创造物质以满足社会需 求的应用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组成与变化 的基本认识,掌握独特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 确的科学伦理观念与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会遵守科学 规范并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生活习惯。 二、德育范畴 (一)科学世界观 化学科学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独特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在对物质与原子、分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等实验的观察与探索过程中,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认识物质世界的根本特征,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相互 作用、变化发展”的规律与条件,建构科学的分析范式, 准确有效地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条件,控制变化的 路径与进程,把握变化的规律与结果,科学认识生命起源、

物种繁衍、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物质不灭等客观规律,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掌握和理解维护个体生命健康、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的方法和意义,树立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科学世界观。 1.化学科学基于实验证据揭示了自然界数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是原子核内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在一般的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下,元素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自然界发生的物质变化和人类用化学方法促发的物质变化,所能改变的只是原子的结合方式,所以在自然界物质是不灭的。这给中学生科学分析物质、正确看待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奠定了认识基础。 2.化学科学提供了从微观到宏观认识物质的独特视角,由于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组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差异,我们不仅要认识物质外在的宏观属性,还要探究其内在的微观本质,不同的宏观物质具有不同的属性与功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来推知其宏观属性,这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知微见著的科学思维习惯。 3.化学科学揭示出的宏观物质的属性、功能与其微观组成与结构的必然联系,变革物质需要破坏微观粒子旧结构的相互作用、构建起新结构的相互作用,化学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生成和能量的变化都源于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等规律,不仅给学生指明了认识、应用和改造物质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将它渗透到每一天、每一科、每一节的教学中去,做好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如何在教育工作的同时实施好德育工作?这是当前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重点。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一德育、智育并重 目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化学教师,我已经明确的意识到:我的工作不仅是给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他们拥有健康的思想,这是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我们基础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必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二. 人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似乎存在着一种默契的分工:任课教师负责教授本学科的文化知识,至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那是班主任、政治老师和政教处的事情。其实,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不仅要在自己的课

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即便是在课下,也可在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应与班主任老师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学生情况,使班主任老师能多方面的了解本班学生,做好工作。 总之,只有依靠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形成一个德育工作的良好的大环境,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处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大大减少其“变质”的可能,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使之得以巩固、稳定。 三.随时随处渗透德育工作 我们的德育工作首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备课时要将德育目标列入教案中,明确本节课可以实施的德育内容,分析如何实施,避免枯燥说教。比如:在序言一课,介绍我国的造纸术、制火药、烧陶瓷、战国时期的冶铁术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让他们每一个人为拥有这样伟大的国家而骄傲,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对一些学生而言,甚至可以激发他们运用化学知识为祖国争光的想法,其实,同时也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或做学生分组实验时,我们一般在此时教导学生不要只看热闹,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时,教育学生要以事实为基础,相信自己看到的,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工作计划总结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理化初级中学陈会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看需要,亦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各学科教学实施德育渗透。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教师必须了解: 一、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1、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2、渗透良好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 3、渗透社会美德教育 4、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三、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信息和内容。教师针对教材进行挖掘利用。列入备课必须环节之中。 2、教师自身学识和教学风范对学生的影响。大到教师治学的严谨性,规范性,远大志向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小到仪表形象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3、针对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如文科类重点是传承中华美德、时事政治、法律知识等方面,对于理科类重点是从科学探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4、开展学科活动。我校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广泛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艺术节活动、辩论会、演讲、“唱响红歌”合唱比赛等。 5、德育渗透工作与德育科研紧密结合。在十一五德育科研工作中,将十一

五课题:传承中华美德培养学生文明行为的研究与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进行研究探索,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和多篇优秀论文。进一步促进了德育渗透的有效实施。 6、注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即,将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观念转变为既教书更要育人!特别是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师行为要求,包括组织教学环节、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为人处世的方法、文明礼仪的示范等。 7、加强对广大教师师德规范的要求。制定了《佳春中学教师仪表规范要求》,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开展师德演讲会,评选师德先进等活动, 8、要求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经验。目前,我校已有多篇文章在各科教育学会上获奖。 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的培养。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在教学之中来实现的。 1.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2.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在纷杂的尘世里,为自己留下一片纯静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落,也不管是阴晴圆缺,你都可以免去浮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轻松自如地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3. 花一些时间,总会看清一些事。用一些事情,总会看清一些人。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神经病。既纠结了自己,又打扰了别人。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4. 岁月是无情的,假如你丢给它的是一片空白,它还给你的也是一片空白。岁月是有情的,假如你奉献给她的是一些色彩,它奉献给你的也是一些色彩。你必须努力,当有一天蓦然回首时,你的回忆里才会多一些色彩斑斓,少一些苍白无力。只有你自己才能把岁月描画成一幅难以忘怀的人生画卷。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三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初次接触,学习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化学的热爱的激情是很关健的,这种激情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和理解,通过老师向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途径。 初中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征对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的发现过程时,让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现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较精确测定了其组成的百分比。并研究掌握了其中很多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这些用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试验对学生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更具优势 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不同的学生,观察结果不一样,老师的不同的提示,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我在让学生观察时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的智力和品德是彼此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基础工程,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要重视小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重视儿童品德的培养,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要抓住义务教育教材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面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要注重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小学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下面试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抓住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蕴藏许多德育教育因素,充分发挥这些因素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自觉地结合教学内容,用有意义的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和教材之外的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力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膊,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3-10-22T09:44:43.75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10月供稿作者:吴闯[导读] 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吴闯 摘要:《中学德育大纲》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笔者作为化学教师,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认为:要从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多样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价值观取向;还要在教学中用国内化学家的事迹进行励志教育。 关键词:中学化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德育教育著名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讲过:“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见,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更明确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是全面完成中学化学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之一。 一、从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多样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化学学科介绍了微观粒子的组成,阐述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而且不断运动着的。北大化学系知名教授唐有祺先生说过:“现在化学家手中的一百多种元素和两千多万种的化学物种,是当今人类所能真正依赖的物质”。化学反应的多样性例如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中和与水解等进一步验证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质子数的改变导致元素种类的变化这个角度,进一步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我国古代在化学技术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陶器、瓷器说明当时我国化学工艺水平在世界属于前列,西周、春秋时代冶铸青铜器,战国时期炼铁也逐渐成熟。当时人们对硅酸盐工业和合金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黑火药、造纸术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代,1965年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此外在催化、分子结构、理论计算化学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光辉的化学发展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 三、化学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价值观取向。 通过世界化学历史的教学,介绍氧气的发现历史,历经普利斯特利、舍勒、拉瓦锡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断探索,甚至走过一些弯路并取得教训;阿伏伽德罗计算出物质的量常数并研究了气体的性质并提出了原子-分子学说;知道近代辩证的评价哈伯合成氨的功与过,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成就与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的热情和增强为社会进步所需要承担的使命感。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通过个别实验的快慢及失败.对学生进行耐心和毅力的锻炼;同时,通过实验操作程序、要点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谨慎、理智、准确的科学品质和习惯;通过开展学生实验进行爱护仪器、节约药品的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正气。 四、在教学中用国内化学家的事迹进行励志教育。 从徐寿翻译外文资料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元素名称,开创了近代化学在中国发展的先河,结合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落后的科学技术等国情,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新中国成立以来,唐敖庆、卢嘉锡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突破国际技术封锁,使国内的化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在诸多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些科学家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靠的是对化学科学的执着和对祖国的挚爱,正是中学生所需要汲取的营养。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针对高中生实际情况,在日常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密切配合,作为班主任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化学学科在德育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查有梁,《中学化学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方彤,《问题导向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3、上海七宝中学《教育创新研究》2004年第5期 4、陈耀亭,《中学化学中的德育》,长春出版社

九年级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九年级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教师:龙**知识教学与德育渗透冲突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当学生在认识教育中感知到某一科学方法或领悟到某一道理,他必将产生极大的情趣去效仿、追求,最终“内化”成自己性格,反之,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有了正确价值观,必将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去促使获取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深深地体会到,德育渗透不仅仅是教学任务,而且是完成化学教学的一个途径,由此可见,没有德育渗透的教学不是一个成功的数字,只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把握九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注意情趣,做到寓德育于知识教育之中,辅知识以教育的含义,二者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一、把握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以有效到位的德育渗透。 1、九年级化学教学是启蒙性的,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启蒙性的,针对九年级学生特征,要渗透德育,但又不给学生莫名其妙的感觉,用深入浅出的例子,用学生理解的语言,既有坚实的知识锚点,又能生动活泼。 2、在学生兴趣点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德育渗透中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盐和金属起反应时,让学生做铁丝进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过一会儿取出,同学们看到在铁丝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铜,感到惊奇,很有兴趣,我马上告诉同学们我们的祖先在西汉时期就发现了这个反应,到了宋初,已把这个反应运用于生产。这种炼铜法在我国最早运用,是湿法冶金的先驱,通过这样一叙述,不但培养了学

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高了。 二、不失时机地反复进行基本观点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一些马列主义原理。 1、一些基本观点,对九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反复教学,学生是可以掌握这些基本观点。在绪言课上,我们讨论了水的三态变化,水冷到0℃时会结冰,在100℃时水会变成水蒸气,当温度在0℃——100℃之间这个界限以内变化,不会引起水的状态的质变,但超出这个限度(超过100℃,低于0℃)水就变成水蒸气(或冰),引起状态的质的变化。通过这样一来,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有了初步的认识。到第四章进行氢气可燃性教学时,我于做了一个氢气和氧气混和气体爆炸的实验,得出氢气点燃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然后请大家看书并回答问题,题目是:“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是否一定会发生爆炸”学生通过看书后回答这个问题上是很容易的,课本上明确告诉我们这个反应极限4——74.2%,也就是说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不会发生爆炸,这有是一个典型的量变到质变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认识加深了。到后来学习溶质的不断加入,将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在新的情景下学生竟也会指出这里又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基本观点的教学必须与化工知识紧密相联,使德、智两肩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在进行分子、原子教学时,通过看书上分子、原子照片,说明分子、原子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且在不断运动。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成比它更小的微粒——原子,而原子还可以再分为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