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表训练: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表训练: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表训练: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表训练: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考点:(1)三大类岩石。(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地表对聚落、交通的影响。

课程标准:1.5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15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训练(一)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石年龄由老到新依次是()

A. 花岗岩、甲、沉积岩I

B. 甲、花岗岩、沉积岩I

C. 沉积岩I 、甲、花岗岩

D. 甲、沉积岩I、花岗岩

2.图中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堆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喷出

B.岩浆喷出、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堆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图甲为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图,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形成“日光岩”风景的岩石属于图乙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4.图甲中“巨石”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

A.地壳上升——岩浆侵入——风化堆积

B.地壳下降——岩浆喷发——风化侵蚀

C.岩浆喷发——地壳下降——风化堆积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

图。读图,回答下题。

5.土壤铜含量( )

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

B.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

D.在居民点大于200 mg/kg

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

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下题。

6.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中,各坐标轴分别表示气候、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方向表示区位条件越来越好。

7.若用此图分析地形对聚落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则最可能呈带状分布的是

( )

A.C地

B.D地

C.H地

D.G地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8一9题。

8.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9.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10.“岩墙”指的是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侵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下

图为不同年代相互穿插的岩墙图。按生成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②③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如图为福建省某地区公路规划图(该地山区开发较晚,且A地有明清古建筑群)。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计划夏季在B、C两地间修建一座大桥,大桥施工困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台风较多B.河流含沙量大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多地震

D.两岸地势起伏大,水流湍急

12.C村镇至E城市的公路并没有走直线,而是绕道D村镇,其主要

原因是( )

A.远离河流,避免受到洪水灾害的影响

B.减缓公路坡度

C.尽量多地经过村镇,加大运输量

D.排除了跨越不同行政区的影响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地貌是地貌,在我国往往形成于地区。

(2) 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岩,简述判断理由。

(3) 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岩。

(4) A、B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简述其理由。

(5) 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

考点:(1)三大类岩石。(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地表对聚落、交通的影响。

课程标准:1.5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15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训练(二)

读海底深度与其岩石年龄关系图,回答1~2题。

1.甲处的岩石类型和地形分别是( )

A.喷出岩、海岭B.侵入岩、海沟

C.沉积岩、岛弧D.变质岩、海盆

2.下列地区或下列地区的附近地区与甲处最相符的是( )

A.日本B.地中海

C.新西兰D.冰岛

如图为一山坡地的地质剖面图,某营建商将部分的坡地削平准备盖房子出售。该地区潮湿多雨,地层有滑移的潜在危险。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所示甲、乙、丙三块营建基地中哪处危险性最高,其理由是( )

A.甲基地最危险,因其位于顺向坡地B.甲基地最危险,因其位于逆向坡地

C.乙基地最危险,因其位于山顶D.丙基地最危险,因其位于顺向坡地

4.开挖甲基地所出露的岩石在古时代是如何生成的( )

A.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B.经沉积作用固结形成

C.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D.经由生物遗骸堆积形成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村镇(居民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该地居民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居民点呈集中团块状分布

B.大部分居民点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带

C.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

6.①②③三条公路线规划线路中,设计最合理的线路及原因是( )

A.①线路最合理,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

B.②线路最合理,沿等高线分布,线路最短

C.③线路最合理,线路最短,地势最低

D.②线路最合理,地势较平坦,占用的农田最少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7~8题。

7.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8.此处地貌的形咸过程是( )

A.沉积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

B.沉积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一沉积一外力侵蚀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一沉积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

下图为意大利某古河床沉积剖面图。读图回答10-11题。

9.关于图中地质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岩层形成于Ⅳ时期之前

B.甲可能为变质岩

C.若岩浆活动出现在Ⅲ时期,则该岩浆岩非常致密

D.该河流量最大、流速最快的时期是II时期

10.下列四地貌中成因与该河床成因相一致的是( )

A.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B.智利南部海岸线曲折

C.波德平原的波状起伏D.一望无垠的东北平原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火山岛屿1至4主要由下列何种岩石组成( )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 D. 资料不足,无法判断

12.下列四图中最能代表链状火山岛屿(2、3、4)和夏威夷群岛主岛(1)的年龄分布情形的是( )

13.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地理事物名称:A ;B ;C ;D 。(4分)

(2)写出图中①~④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4分)

(3)造成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地质作用主要属于;形成花岗岩的地质作用主要属于

。(填图中数字代号)(2分)

(4)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1分)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知识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与矿产的关系 (3) (4)分类:金属矿、非金属矿。 (5)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石英。 岩石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

③变质岩 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成,举例: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 【思考】 1.矿物、矿产和岩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矿产;矿物聚集成岩石,岩石中存在矿产。 2.为什么只有沉积岩中才可能含有化石? 提示:沉积岩是地表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的,生物遗体、遗迹可能会被沉积物所埋没。岩浆岩是高温的岩浆冷凝形成的,不可能含有化石。变质岩是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的,化石也不可能存在于此。 [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2-4、2-5、2-6,思考下列问题。 (1)山谷中峭壁上露出的沉积岩表现出的直观特征是什么? 提示:成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2)花岗岩与片麻岩有何关系? 提示:片麻岩是由花岗岩变质而成的。 (3)花岗岩、片麻岩的质地如何?有何用途? 提示:花岗岩、片麻岩质地紧密、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材料下面两图是某校学生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岩石照片。 结合材料探究: (1)组成图中岩石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 (2)两图分别属于哪一类岩石?试说出判断的依据。 (3)两图岩石中能找到生物化石的是哪类?为什么? 提示:(1)矿物。

(2)甲图岩石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乙图岩石有气孔,为岩浆岩(喷出岩)。 (3)甲。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特征,所以甲类岩石可以找到生物化石。 1.矿物与矿产的含义 (1)矿物的含义有三点: ①矿物是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存在的形式,以区别于大气或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 ②矿物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以区别于人工合成的; ③矿物有稳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以区别于杂乱无章的混合物,例如泥沙不是矿物。 (2)矿产是有用矿物的富集,并且富集的程度要达到能够被人类开采利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为矿产。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矿产利用的范围和深度将不断增加。 [方法技巧]图解法记忆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的关系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习题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好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A.岩石 B.矿物 C.矿床 D.矿产 2.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 A.石油 B.天然气 C.汞 D.石英 3.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D.矿物---------化学元素---------地壳--------岩石 4. 下列矿物中,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的是( ) A.石英 B.石墨 C.刚玉 D.金刚石 5.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 A .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 读下图,完成6~7题。 6.由造岩矿物方解石集合而成的岩石是( ) A.石英岩B.大理岩 C.砾岩D.砂岩 7.图中,地表起伏的直接成因是( ) A.火山活动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D.风力堆积 在家庭装修中,各种大理石(岩)已越来越被广大用户选用,请回答8-9题。8.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岩)属于( ) A.变质岩B.岩浆岩C.侵入岩D.沉积岩 9.大理石(岩)被广泛使用于家庭装修,主要是由于( )

A.大理石(岩)价格低廉,适合广大的普通居民购买力 B.大理石(岩)较好地调节室内小气候,使室内冬暖夏凉 C.大理石(岩)坚固、美观、耐用 D.大理石(岩)能释放出对人体有用的稀有元素 10.下列物质属于矿物的有( ) A.生铁B.铜丝C.玻璃D.方解石11.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是( ) A.大理石、长石、石英B.长石、石英、云母 C.方解石、石英、云母D.石灰石、长石、石英 12.下列各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 A.大理石、板岩、石灰岩B.石灰岩、砾岩、页岩 C.砂岩、石灰岩、花岗岩D.玄武岩、砾岩、片岩 13.下列非金属矿产中,属于能源类矿的是( ) A.萤石 B.石油 C.石膏 D.磷灰石 14.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物质循环是( ) A.水循环 B.大气循环 C.地质循环 D.生物循环 15.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 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C.天体间的潮汐能 D.生物能 16.地质循环发生的范围是( ) A.岩石圈和它以下的软流层之间 B.水圈和地幔之间 C.地壳和地核之间D岩石圈内部 17、关于沉积岩不同种类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细粒黏土固结而成的是页岩 B.由沙砾组成的是砾岩 C.由化学沉积而成的是砂岩 D.砂岩主要是由生物沉积而成 18、岩浆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必须经过( ) A.搬运作用 B.变质作用 C.喷出作用 D.熔化作用 19、读右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 ②乙处为侵入岩

高中地理地壳物质循环

2014高考地理复习疑难问题专项突破:地壳物质循环 疑难点: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和解析。 规律方法: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其中沉积岩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保存生物化石。三类岩石及岩浆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沉积岩地层:在岩层未倒置之前,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最准确的是根据沉积岩中化石的年代来确定岩层的新老顺序。(2)岩浆岩地层:首先判断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侵入岩末端一般呈尖状,在剖面图上,有岩脉切断岩层,具参差不齐的接触面的特点;喷出岩顶部相对较圆滑,呈堆积状,有火山锥形成的一定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与其他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3)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如果是在海岭附近的喷出岩,则应根据其距海岭的距离来判断。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按此进行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可从以下概念来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动力; 2.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形式;(过程) 3.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成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的反映。(表现形式) 【技巧点拨】六大板块图的常考区域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却属于印度洋板块。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了北回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4)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理意义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 原图一: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图 【核心知识】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球内部的岩浆(源于地幔的软流层)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b。 (2)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a。 (3)图中向上的箭头表示地壳抬升运动导致岩石出露地表,接受外力的破坏(风化、侵蚀)作用。 (4)被破坏的岩石受外力的搬运作用,在相对低洼地带沉积,形成沉积岩d。 (5)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 (6)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而沉积岩、变质岩需要通过岩浆才能转化为岩浆岩。原图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变式一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岩石 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 【解析】近年世界各地地震和火山喷发类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受到世人强烈关注。该题以发生低强度喷发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南70公里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为背景,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片切入,重点考查的内容却不是地质灾害,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既关注到全球瞩目的地理热点问题,又有对自然地理核心知识考查的独特视角。考查考生从图像中准确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认识具体的地壳岩石圈物质循环和转化的过程,相互转化的关系,转化发生的空间和参与循环的各物质存在的空间。 第1题,该山体为正在喷发的火山,山体的岩石应该是岩浆岩,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明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只能由地球内部地壳以下地幔中的岩浆转化而来。【答案】D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2题,考查内容与第1题有承接关系,必须以判断出该山体岩石主要是岩浆岩为前提,才能顺利解答第2题。岩浆岩的转化方向可以在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形成沉积岩,也可以由地壳的下沉运动而深入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或进一步重融再生,转化为岩浆。而在地球表层这一特定的空间就只能转化为沉积岩。【答案】 C

湘教版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 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 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矿物、岩石标本 瓷板 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学生准备: 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 、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 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 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 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 人一组) ,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 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地质作用表现: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 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小结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是雨水汇集区,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1)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 溶蚀: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2)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如戈壁 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 (3)冰川作用: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堆积冰碛丘 (4)波浪作用: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构思】 本节教材所描述的地理原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经验体会,难以理解。故本课教学拟采用模拟实践,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到方法,力求将抽象的地理现象具体化,将学生没有体验过的地理事物通过模拟实践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团体合作的精神,自主探索,寻找问题,相互协助,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从课本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用于对身边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对现实地理问题的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和互动讨论等学习过程,主动去寻找、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并让其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个部分:1、地质作用及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2、地壳运动的各种形式及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课时安排两节课,本节课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重点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 【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模拟实践,案例分析等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67页“板块构造运动”和70页案例研究“科罗拉多大峡谷”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地壳运动》 (讲述)中国有句成语叫“沧海桑田”,描写了地表形态的不断演变,在高高屹立的青藏高原上科学家们竟然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台湾海峡现在是中国和平统一的一个天然障碍,但有谁知道,多少年前这里却是一片陆地。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造和演变。 引起地球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其中由自然原因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展示)地质作用的概念。 (提问)请问下列各例子是否属于地质作用? 1.火山爆发。 2.荷兰人围海造陆工程。 3.上海经大量抽取地下水之后引起地表下陷。 4.老鼠钻洞破坏地表植被。 (学生回答) (讲述)按能量来源分,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展示图表)《内、外力作用的比较》 (展示图片)《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受侵蚀》

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基本说明 I修地理必所属模块:高中1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矿物与岩石的关系;了解三大类型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训练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高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本章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两部分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加上由于我校位于城市,学生对地壳、矿物、岩石等概念更是缺乏感性认识,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地理实物和图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地理概念较多,内容丰富但较为枯燥,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观察、对比、归纳、讲解启发等,补充适当易于提起学生兴趣的课外常识如水晶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教学过程描述

1.《地壳物质循环及三大类岩石转换》

第一课时《地壳物质循环及三大类岩石转换》学习任务单 [考纲要求] ?能清晰阐述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成因,并列举三大类岩石典型岩石。 ?能根据图示清晰描述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 ?能够举例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能依据地壳物质循环原理判断岩石的新老关系,推断地质演化过程。 [知识建构及考查方向] [知识要点] ①重熔再生②上升冷凝③外力作用④变质作用 [课堂巩固] 1.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A.表面有大量气孔 B.具有明显层理构造 C. 含有动植物化石 D.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2.峰林、石芽等地表形态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3.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岩石,则它们中形成原因 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2)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 ) A .a —变质作用 B .b —风化作用 C .c —重熔再生作用 D .d —侵蚀作用 (3)经过d 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 A .有层理构造 B .常含有化石 C .多气孔构造 D .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 [课后训练] 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 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2. 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 程是 ( ) A 、I ——① B 、Ⅱ——③ C 、Ⅲ——⑤ D 、⑥——I 3. 我国首次在陆地发现的“可燃冰”赋存于细砂岩、泥岩中,这表明陆地“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 (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玄武岩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甲),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4题。 4. 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图3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 图3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图中 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

高考地理专题: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精选文档

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单选题 1.下列岩石中,按成因属于同一类的是() A. 花岗岩、玄武岩、砾岩 B. 砾岩、板岩、页岩 C. 砾岩、石灰岩、页岩 D. 大理岩、板岩、玄武岩 2.雨花石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多见于河流的沉积物中.以其色彩斑斓、纹理奇妙、玉质天章、小巧玲珑著称于世,其石质多以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玛瑙为主(如图1).图2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形成雨花石的地质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雨花石表面光滑,其主要原因是() A. 风力侵蚀 B. 风力沉积 C. 流水沉积 D. 流水侵蚀 3.如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下列四处中,地质构造为向斜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处谷地的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 B. ④处低地的形成就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C. ②处地下油气资源丰富 D. ③处可能有泉水出露 4.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按成因分别属于() A. 岩浆岩和沉积岩 B. 岩浆岩和变质岩 C. 变质岩和岩浆岩 D. 变质岩和沉积岩 5.下列著名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形的是() A. 峨眉天下秀 B. 桂林“碧莲玉笋世界” C. 白头山天池湖水碧兰、白色群峰倒映风光 D. 挺拔险峻、登之可“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6.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 向斜、背斜、断层 B. 断层、向斜、背斜 C. 背斜、向斜、断层 D. 背斜、断层、向斜(2)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 地壳下降—沉积—褶皱—断裂—岩浆侵入 B. 沉积—地壳下降—褶皱—岩浆侵入—断裂 C. 地壳下降—褶皱—沉积—断裂—岩浆侵入 D. 沉积—地壳下降—岩浆侵入—断裂—褶皱(3)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A. 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 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 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 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7.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8.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板块属于()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2)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A. 陆地区域边界 B. 板块消亡边界 C. 海洋区域边界 D. 板块生长边界

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说课稿

地质的物质组成与物质的循环(说课稿) 高二地理组胡慧英 一,说教材 1.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地位: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节第一节的内容,必修一种主要学的四大运动,地球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而这节是地壳运动中最基础的一节课,与第一张第四节“地球构造”中的地壳和地幔知识紧密联系,因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主要内容: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两大部分,简要介绍了地壳物质基本组成矿物,岩石。对三大类岩石的原因做了简要的说明,同时列举了一些常见岩石,为地壳物质循环打下基础,其次对物质循环作了简要说明,把重心放在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上与循环上,并配示意图加以说明。 4、.重点难点: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地壳的物质循环。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基本存在形式,矿物与岩石大的关系,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

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循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说教法: 1,自主课:学案教学;以问题导学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包括30分钟自学+15分钟讨论 2:展示课:把自主课上搜集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到正确答案。针对特别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精讲加以解决。 3、归纳总结,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加以总结,实现知识一体化。 三、说学法 对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但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基础较差,推理能力较弱,加上这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对此缺乏认识,需要充分利用地理实物与图片来辅助教学。另外通过对示意图的绘画与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导入:在地球结构中,我们知道了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那么地壳是由那些无知组成的?他们之间有何联 系? 自主课:把编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问题导学案主要是把课本知识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问题以梯级形式由易到难,层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常见的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转化与地壳的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3.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2.岩石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及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 (1)岩浆上升发生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埋藏及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3)各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回到地幔深处,被熔融成岩浆。

[方法技巧] 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 (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 (2)侵入在后。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他岩石之后。 [对点演练]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1.B 2.C 第1题,依据图中岩石的覆盖情况,可知图中是先形成沉积岩后有火山活动,①④形成的应最晚。第2题,③为沉积岩,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地壳的物质循环包括地质循环和岩石的相互转化,结合起来可用下图表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