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从狩猎中发现了一些较温顺的动物可以集中牧养,出现了畜牧业:于是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这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居民点)

商业和手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生产结构,也就是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村庄是乡村型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

形成城镇的两个条件:规定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即为城镇。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1、城市与防御要求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国家和区域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诺瑟姆曲线: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初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比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了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本完成,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此时城镇化已经≥75%。

弃农进城—城外空城区形式不可取。

不同省市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苏南模式(华西村,离乡不离土,发展乡镇企业)

温州模式(家庭作坊,摆地摊)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

未来中国城镇化模式应该使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在一些地区,需要有大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核心区参与全球的竞争;而在另一些地区,则需要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开发来带动当地的发展。

“新四化”中的城镇化,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了解即可)

夏代对国土进行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聚集,向城镇方向发展。当时有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瓷排水管等。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管子》和《孙子兵法》的出现,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战国时期的《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发掘表明,其城市的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王莽代汉取得政权后受儒教的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的规划建设中有充分的表现。洛邑空间布局为长方形。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整个城市的南北中轴上分布了宫殿,强调了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三国时,曹操营建邺城在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1)邺城功能分区明确(2)结构严谨(3)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市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形胜”是对周礼制城市空间规划思想的重要发展,金陵是(延续并发展)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

道教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1)是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的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内容;(2)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隋初大兴城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

元代出现恶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同时,城市规划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

1989年12月26日《城市规划法》颁布,2007年1月7日《城乡规划法》颁布。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步形成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罗伯特。欧文是英国19世纪初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和幼儿园。

傅立叶的主要著作有1808年的《四种运动和人的命运》,1822年的《关于家庭农业联合》和1830年的《新的工业世纪》。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他写了《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他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

霍华德的理论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进了一步。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昂温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城市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的这种城市一般称为“卧城”。

不论是“卧城”还是半独立的卫星城镇,在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方面并无显著效果。

卫星城的发展过程:卧城——半独立的卫星城——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居住: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

城市道路:局部的放宽、改造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并发表了《马丘比宪章》。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和制定交通流量的依据的政策,应该为使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要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小区或组团式构成居民区的细胞。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防止外部交通在“邻里单位”内部穿越。

试图把小区作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将其规模扩大,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是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限为界。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

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一个城市人口无时不在增减变化,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两者之和便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值。

自然生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现代城市人口预测的方法:(1)综合增长率法(是以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主要适用于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城市。(2)时间序列法(是对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市人口数据的发展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直接预测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3)增长曲线法(实际很少被采用)(4)职工带眷系数法(这种预测方法对于新建工矿城镇,根据建设的企业规模推算建成后的城镇人口是可行的,其他则难以应用。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订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则,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订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的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订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筑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工作是综合性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三分规划;七分管理)

城市规划调查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1)现场踏勘(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3)分析研究。

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包括:(1)城市勘察资料(2)城市测量资料(3)气象资料

(4)水文资料(5)城市历史资料(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7)城市人口资料(8)市域自然资源资料(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11)交通运输资料(12)各类仓储资料(13)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14)建筑物现状资料(15)工程设施资料(16)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17)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18)城市环境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范围。(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8)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1)城市规划区范围(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3)城市建设用地规划(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7)城市防灾工程。

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3)划定禁建去、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确定岸线使用原则。(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15)确定综合防害与公共安全障碍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级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内容:(1)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2)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3)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4)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5)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的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6)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化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城乡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城乡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发现城乡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作出巨大变更。

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评审制度,以保障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一般情况下均为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用地时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土地作为一项基本资源,在我国有着特殊的价值与涵义。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是可用的土地并不多。随着人口的增加,大量土地用于非农业用途,全国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1949年的人均耕地0.18h㎡下降到2008年的大约0.092h㎡左右。

城市用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3)经济属性{自生的价值}(4)法律属性{不动产的资产类别,土地法}

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组成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地质现象包括: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

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称为滑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山坡下的地质现象为崩塌。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在可能发生较强地震的地区,地震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它对城市用地选择、规划布局、具体的建筑布置,以及各项工程的抗震设防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规划中的防震措施:(1)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以便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2)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3)设置100m宽的居住区卫生防护带,在这里不布置设防要求较高的建筑及设施,以减少震时可能引起的破坏。为保证震时救灾的需要,对通信、消防、公安、救护等机构部仅应有较高的设防标准,还须有适宜的位置。减少次生灾害的损失。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应留以适当的防火间隔,同时对易于产生次生灾害的城市设施,要先期措置合适的位置。

温度影响还表现在垂直方向因逆温的产生,加剧了城市大气的污染,在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结,或称逆温层。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产生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称为热岛效应。

社会建设条件分析:1、现状条件2、工程的准备条例3、基础设施条件

三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平整场地。

七通一平: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给水、排水、通讯、通路、通热、通暖气、通电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行开发建设。

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直接可用,二类用地加工后可用,三类用地不可用(可用于绿化)《城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市》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的分类:1、以各级行政中心职能划分2、以经济职能划分(综合性中心城市:省会,自治区首府等;以某种经济职能划分:工业城市(又可按综合性工业构成情况划分为单一性工业城市和综合性工业城市,例如常州市)、商贸城市(义乌、台州市)、交通城市(按运输条件可以划分为(1)铁路枢纽城市,如徐州、鹰潭、襄樊、阜阳;(2)海港城市,如大连、塘沽、湛江、秦皇岛、连云港市;(3)内河港口城市,如裕溪口、宜昌、九江、张家港等;(4)水路交通枢纽城市,如武汉、重庆等。3、以其他特殊职能划分的城市:(1)科

研教育市(牛津、剑桥)(2)历史文化名城(3)风景旅游和休疗养城市(桂林、北戴河、黄山等)(4)边贸城市(二连浩特、满洲里、景洪市、伊宁市)(5)经济特区城市(深圳、珠海)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时要注意两个方面:1、城市性质城市只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2、确定城市性质要从区域视角,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性质。

城市性质的表达要准确:1、要突出特色2、要不回避“雷同”3、要避免罗列。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市人口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由三部分构成,即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网格状和带型放射状)2、分散式布局城市(组团、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2、城乡结合,力求系统综合,适宜发展。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发展。

确定城市发展方向需要以用地的适用性评价为基础。

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如下: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耕地农田3、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4、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城市主要功能要素布局:1、城市居住与生活系统的布局2、城市工业与生产用地的布局3、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布局4、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布局。5、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的布局

综合比较是城市总体布局设计的重要工作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应进行方案的比较。巴西利亚的规划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代城市。

方案比较的内容:1、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宜性2、工程条件的可行性3、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居住用地组织、生产协作、交通运输)4、经济上的可行性及社会成本的比较.

第十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道路分为:公路、厂矿公路、乡镇公路、城市公路。

城市交通一直贯彻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之中。城市交通与城市同步形成,一般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线形成城市的雏形。

城市的活动范围在很到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在马车时代城市的活动范围一般在3~5km内,有轨电车时代城市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10~15km。今天多种交通方式并存使人们的活动范围可以扩大到50~70km以外。

城市交通就空间分布来说,有城市对外的市际与城乡间的交通,有城市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就运输方式说,有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机动车、非机动车与步行)、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与传送带等,就其运行组织形式来说,有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就其运输对象来说,有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

城市交通与城市的关系非常密切,对城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题)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考虑总平面布局的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干道网系统的规则是否合理关系到城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交通是够便捷;关系到城市各项建筑发展用地的经济合理安排和建筑群体的规划布置。

城市道路系统有以下主要特征:1、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客流与物流两类,各有其特点。2、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发生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3、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的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4、在一般城市道路系统中,道路的通过能力取决于交通方式的组织,一条小汽车专用道每小时可以通过2000~3000人。一条公交专用道每小时通过的人数就可以达到1万人甚至更高。5、静态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并与步行通道和步行空间的设计结合起来。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地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体系相结合,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方案。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的比例,通常用于干道网密度来衡量,单位以km/k㎡表示,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

2、按交通性质不同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除大城市设有快速路外,大部分城市道路都分三级(1)主干道:40~60km/h,30~60m(2)次干道:30~40km/h,20~40m(3)支路:30km/h,16~30m。按道路性质分为交通性道路(车速度快、车辆多、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要符合快速行驶的要求)和生活性道路(车速较低,以行人、自行车和短距离交通为主。)在城市中心应尽量避免大型展宽交叉口。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风主导风向。南方海滨、江滨的道路要临水敞开,并布置一定数量且垂直于岸线的道路。北方城市冬季严寒且多风沙、大雪,道路布置应与大风的主导风向呈直角或一定的偏斜角度,避免大风直接侵袭城市。山地城市道路走向要有利于山谷风通畅。城市道路特别是干道反映着城市面貌。因此,沿街建筑和道路宽度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并配置恰当的树丛和绿带。把自然景色、历史文物、重要现代建筑贯通起来,在不妨碍道路主要功能的前提下,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使城市面貌更加丰富多彩。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一般可以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等几种形式。

为完善城市交通系统,通常采用交通分流的办法,并采取开辟步行区、自行车道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道等辅助措施。

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措施:1、对原有道路做必要的分工,重新分配车流和人流,尽可能减少各种车流之间以及车流与行人之间的干扰。2、利用平行的、路面宽度不足的街道,组织单向行车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道路的通行能力;3、为了疏散闹市地区和车流量大的街道,或者为了适应郊区外围地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修建交通组织绕行干道,对建轻旧有道路的交通负担、改善城市道路系统很有成效。4、封闭一些出入口或限制车流的转向。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城市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单向形式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

当考虑停车场建设水平目标时,应考虑影响停车需要的多种因素。包括:城市规模、中心商业区吸引力的强弱、城市的土地利用、汽车保有状况、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城市停车控制方法等。小汽车为30~50㎡,大型车辆为70~100㎡,自行车位1.5~1.8㎡。城市公共

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进行计算,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为10%~20%。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由大型停车场可以设置按驳交通系统。

对已形成的城市繁华地区,因空余场地较少,宜作分散性多点设置,也就是采用小型的路测和路外停车场相结合的方式。国内很多城市将大型停车场设置在城市外环干道附近,以减少车辆进入市内。

停车场地位置选择:1、对外交通设施附近2、大量人流汇集的公共设施附近

一般中小型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宜分散布置,特别是在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要充分考虑自行车的停放,并配备相应的服务设施。

铁路运输:适用于中长途运输;公路运输:中短途运输;水路运输速度较低,但是运输量大,成本低。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是运输成本高,受气候条件限制。

第十七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城市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等组成。

地表水源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支、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并应设有明显的范围标志。地表水源取水点上游1000m至100m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立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站或装卸垃圾、粪便和有毒物品的码头。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位于开采井的周围,二级保护区位于一级保护区外,以保证集水有足够的滞后时间,以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他污染。准保护区位于二级保护区外的主要补给区,以保护水源地的补给水源水量和水质。

地表水取水设施选址要点:1、设在水量充沛、水质较好的地点,宜位于城镇和工业的上游清洁河段。2、具有稳定的河床和河岸,靠近主流,有足够的水源,水深一般不小于2.5~3m。

3、尽可能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水草、支流和咸潮的影响。

4、具有良好的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取水构筑物应建造在地质条件好、承载力大的基础上。

5、应考虑天然障碍物和桥梁、码头、丁坝、拦河坝等人工障碍物对河流条件变化的影响。(1)地下水取水设施选址要点(2)净水工程设施选址要点:1、水厂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一般选在地下水位低、承载力较大、湿陷性等级不高、岩石较少的地层,以降低工程造价和便于施工。2、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3、水厂周围应具有较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并考虑沉淀池、料泥及滤池冲洗水的排除方便。4、水厂应尽量设置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5、水厂选址要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为新增附加工艺和未来规模扩大发张留有余地。

6、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近时,水厂一般设置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

给水官网的布置一般由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在实践中两者结合布置,总体用环状,局部可用树枝状。

供水官网是供水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修建费用约占整个供水工程投资的40%~70%。城市中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消防用水对水质的要求差别又较大。如按生活用水的水质用工业用水,会形成浪费。近年来一些城市采用分质水给水系统。取水设施从同一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净化过程,用不同的管道,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不同的用户的系统统称为质给水系统。

城市排水工程系统由雨水排放工程、污水处理与排放组成。

排水体制种类可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类。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出的系统。

污水处理厂设施选址要点如下:1、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应与排水管道系统布置,以及水系规划统一考虑,充分考虑城市地形的影响。污水处理厂应设在地势较低处,便于城市污水自流入厂内。2、污水处理厂宜设在水体附近,便于处理后的污水就近排入水体。厂址必须位于给水水源的下游,并应设在城镇的下游和夏季主导风向的下方。厂址与城镇、工厂和生活区应有300m以上的距离,并设卫生防护带。3、污水处理厂布局应结合污水的出路,考虑污水会用于工业、城市和农业的可能,厂址应尽可能与会用处理后污水的主要用户靠近。4、污水处理厂选址应注意城市近、远期发展问题,近期合适位置与远期合适位置往往不一致,应结合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一并考虑,规划的厂址用地应考虑保留扩建的可能性。5、污水处理厂不宜设在雨季易受水淹的低洼处;靠近水体的处理产应不受洪水的威胁。

城市燃气工程系统由燃气起源工程、储气工程、输配气管网工程等组成。

城市燃气一般分为四类: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气。

城市通信工程系统由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分系统组成。

卫生填埋场距大、中城市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5km,距小城市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kn,距居民点应大于0.5kn,且四周宜设置宽度不少于100m的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如位于夏季主导风向上风时,跟居住点大于0.8km。

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由城市急救中心、疏运通道以及给水、供电、燃气、通讯等设施组成。城市防灾系统主要由城市消防、防洪(潮、汛)、抗震、防空袭等系统及救灾生命线系统等组成。

一般来说,战时留城人口约占城市总人口的30%~40%。按人均1~1.5㎡的人防工程面积标准,则可推算出城市所需的人防工程面积。在成片居住区内应按总建筑面积的2%设置人防工程,或按地面建筑总投资的6%左右进行安排。

在接警5min后,消防队可到达责任区的边缘,消防站责任区的面积宜为4~7k㎡.1.5万~5万人的小城镇可设1处消防站,5万人以上的小镇可设1~2处。

城市避震和震时疏散可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

疏散场地可划分为:1、紧急避震疏散场所2、固定避震疏散场所3、中心避震疏散场所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用地不宜小于0.1h㎡,固定避宫缩震疏散场所不宜小于1h㎡,中心避震疏散场所不宜小于50h㎡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步行大约10min之内可以到达;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2~3km,步行大约1h之内可到达。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但起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作用的超高层建筑避难所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0.2㎡;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

管线交叉避让原则:1、压力管让自流管2、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3、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4、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住区的类型按城乡区域的范围不同的划分:1、城市住区、2、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3、乡村住区。

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标志。所谓合理地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m。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应在600~1000m内。

城市住区分为居住区(30000~50000人)、居住小区(10000~15000)和居住组团

(1000~3000)3个基本层次。

住区用地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一般可以分为4类:1、住宅用地(占比位较大≧50%)2、共建用地3、道路用地(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

非公建配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4、公共绿地(满足规定日照要求、适用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带状绿地等。

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美国最早的有规划的住区模式,是由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于1868年为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河滨小镇提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以后一个多世纪许多城镇住区发展的指导方针。它的特征是采用曲线型的街道、尽端式道路。

邻里单位模式是由美国克拉伦斯。佩里1929年提出,这一模式提出了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在5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师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布置。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在雷德邦,每个街区都有一套景观的开放空间和人行交通骨架,以此来避免人车冲突。主要道路沿邻里外围绕行而非穿越通过,住宅的前门都朝向人行绿化开放系统,而后门则朝向停车场地和街道。居民开车到达一处尽端式道路或停车院落,停车,然后进家门,从而形成了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尽端式道路还可以作为活动场地使用。

德雷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赞伯克1980年“新城市主义模式”

新城市主义模式提出了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包括:(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2)最有规模—有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4)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新城市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1、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2、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行路线;3、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公共使用的街道;4、为了围合街道空间以形成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车库设置在住宅的背面并通过后街进入,以减少车库通道缘石打断街道的次数。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规划结构特点,一个TOD 就是一个围绕公交车站将功能密集交织在一起的社区。住区的核心位置是公共交通站点。其重点在于将现有郊区环境中彼此孤立的用地整合为可以通过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尺度开发模式。TOD 强调土地混合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优先为规划原则。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形式有: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住区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使用要求2、卫生要求3、安全要求:(1)防火(2)防震4、经济要求5、美观要求

防震灾害规划时需考虑一下几点:1、住区用地的选择,尽量避免在沼泽地区、不稳定的填土堆石地段、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以及其他地震时有崩塌陷落危险的地区。2、应考虑适当的安全疏散用地,便于居民避难和搭建临时避震棚屋。3、住区内的道路应平缓畅通,便于疏散,并布置在房屋倒拥范围之外。一般认为,房屋倒拥范围,其最远点与房屋的距离大体上不超过房屋高度的一半。4、住区内各类建筑应考虑国家有关抗震设计要求的建筑设防烈度,并根据国家要求提升住区内中、小学和幼托设施和抗震能力。5、防空。

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两者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关系密切。住宅建筑经济直接影响用地经济,而用地经济往往有影响对住宅建筑经济的综合评价,其中用地的经济起主导作用,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利用系数、层高、长度、进深等技术参数,而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是地价和容积率等。下面就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比较密切相关的几个因素:1、住宅层数与经济性2、进深:应在11m以下,每增加1m则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3、长度:30~60m,每增加10m 可增加建筑面积700~1000㎡4、层高:正常在2.7~2.8,m,每降低0.1m,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1、行列式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2、周边式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比较适用,但是这种布置形式有相当一部分的朝向较差,因此对于湿热地区很难适应。3、混合式布置(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

住宅群体的空间构成方法主要包括:1、对比2、韵律和节奏3、比例和尺寸(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4、色彩5、绿化6、道路7、建筑小品。

在山地可以利用南向坡地缩小日照间距。住宅错落布置,可利用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利用点状住宅以增加日照效果,可适当缩小间距。将建筑方位偏东布置。等于加大了间距,增加了底层的日照时间,但阳光入室的照射面积比南向要小。某城市在东南向有意识地留有一片菜园,形成“风道”将风引入市区。(画图题估计考)

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1、规划布局住区的位置应选择良好的地形和环境2、建筑组合采用错位相设3、利用绿化成丛的绿化布置可以阻挡或引导气流,改变建筑环境气流流动的状况。

防止噪声干扰的规划设计防护措施:1、合理布局2、利用绿化3、利用地形4、利用人工壁障。

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1、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2、在住宅间距内插建底层公共建筑3、空间的借用4、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5、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6、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居民上下班的走向。

3、独立的工矿和科研基地的住区或乡村住区,则应在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为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住区内部的安静。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住宅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一般以居住人口规模大小等级布置。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第二级(居住小区级)内容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居民日常必需的,通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住区道路分级: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道路红线不宜小于20m)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路面宽6~9m)第三级(组团级道路,路面宽3~5m)第四级(宅前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前三级为道路用地。第四级为居住用地。

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性到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人性道宽度>1.5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住区绿地的功能:1、改善小气候2、净化空气3、遮阳4、隔声5、防风防尘6、杀菌、防病7、提供户外活动场地、满足健身需要,美化居住环境

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1、公共绿地2、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3、宅旁和庭院绿地4、街道绿地。

住区绿地的指标:住宅组团不少于0.5㎡/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住区(含小区与组团)部少于1.5㎡/人。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1根据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2、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绿地。3、因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4、住区绿化是面广量大的绿化工程。

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1、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2、如住宅与公共绿地相邻,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限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的1/2高度计算。

3、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m计算;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边界为界

4、如公共服务设施无明确的界限时,则按住住宅的要求进行计算。

有明确的地界线的公共服务设施按基地界线判定,无明确界限的公共服务设施,可按建筑物基底占用土地及建筑四周实际所需利用土地划定界限。

住宅底层为公共服务设施时用地范围的确定:当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建筑底层时,将其建筑基底及建筑物周围用地按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各占该幢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

道路用地范围确定:1、城市道路一般不计入居住区的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线时,以道路红线的一半计算2、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道路路面宽度计算,其中包括人行便道;公共停车场,回车场以设计的占地面积计入道路用地,宅前宅后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界限外的人行道和车行道均按道路用地计算。4、属于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的道路不计入道路用地。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平均层数2、住宅建筑密度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4、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5、人口净密度6、人口毛密度7、容积率8、住宅用地指标

住区的造价主要包括地价、建筑造价、室外市政设施、绿地工程和外部环境设施造价等。城市就布局的主要问题:1、布局混乱2、房屋质量较差3、交通拥挤、居住人口密度较高。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这一规定可以成为我国城市旧住区更新的指导原则和操作依据。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规划的调查研究一般包括:1、土地使用状况调查2、建筑现状调查3、居住人口状况调查4、配套公共设施调查5、市政公用设施现状调查6、就住区产业现状调查7、生态环境质量调查8、改造资金筹措9、社区文化和社会网路10、行政区划范围与改造权限。

第十九章:城市设计

广场的分类:1、市民广场(广场应与城市干道有良好的衔接)2、建筑广场和纪念广场3、商业广场(城市商店、餐饮、旅馆、市场及文化娱乐设施集中的商业街区常常是人流最集中地地方。4、生活广场(一般设置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街坊内。5、交通广场(交通广场分

两类,一类是道路交叉的扩大,另一类是交通集散的广场。

广场的规划设计:1、广场的面积与比例尺度(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m,两侧建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m之间,其高宽比约为1:12.)2、广场的空间组织3、广场上建筑物和设施的布置4、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5、广场的地面铺装与绿化6、城市中原有广场的利用改造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 答案

宁波工程学院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建筑08—1、2班 开卷考试 一、选择题(20分)每题一分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 D.15%;1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 A.以教堂为城市中心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4.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5.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6.城市机场的选址应(C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7.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 伯汉姆(D ? Burnham) B. 西谛(Sitte) C. 奥姆斯特(F ? L ? Olmsted) D. 豪斯曼(George E ? Haassman) A. 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 策 B. 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 C. 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D. 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 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3、 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 绿化 4、 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 ( ) 。 B. 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D. 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 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 A. 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7、 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 求。 方面的法律条款。 B. 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 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 但不包括( ) ° 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0年度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城市规划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 B.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C.社会职能的差异 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 答案:D,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6点:集聚规模的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资形态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差异。 2. 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B.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C.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D.随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将很快得以根本消除 答案:D,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4个现象: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3. 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在农业社会中,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心 B.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

C.在工业社会中,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D.在后工业社会,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将逐步得以强化 答案:A,城市发展的3个阶段特征为:1、农业社会,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2、工业城市,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3、后工业社会,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向“生态时代”迈进。 4. 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 B.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 C.村镇环境整治 D.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答案:C,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人口的集中(城镇密度的加大与规模的扩大)、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无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5. 关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B.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C.城市腹地的大小与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并无直接的关联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期末复习材料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期末复习材料 一、选择题(1.5×16=24分): 1、以下不属于行政处罚的特征的是(C ) A、行为目的的惩戒性C、行为的内部特征 B、行为违法的确定性D、适用主体的行政特征 2、下列不属于行政处罚的原则的是(B ) A、法定的原则C、处罚救济原则 B、受处罚免除民事责任的原则D、违法行为与处罚相适应的原则 3、查处违法用地或违法建设的操作顺序为(B ) (1)掌握信息(2)准备资料(3)通知停工(4)实施处罚(5)总结归档(6)申请强制执行(7)行政复议或应诉 A、(1)(2)(3)(6)(4)(7)(5)C、(2)(1)(3)(4)(7)(6)(5) B、(1)(2)(3)(4)(7)(6)(5)D、(3)(1)(2)(4)(6)(7)(5) 4、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重要依据不包括:(C) A、法律、法规依据 B、城市规划依据 C、社会公众口述 D、事实依据 5、( C )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 A、市级以上 B、直辖市 C、县级以上 D、县级以下 6、下列选项中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属于不得公开的情形是:(A) a.国家机密 b.商业机密 c. 社会秩序d、个人基本资料 A、ab B、abc C、acd D、abcd 7、以 下不属于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对象的是(D)。 A、桥梁 B、隧道 C、人行天桥 D、河流 8、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包括(A) A、申请程序、审核程序、核发程序C、申请程序、审核程序、审批程序 B、申请程序、批复程序、核发程序D、规划程序、审核程序、核发程序 9、当交叉敷设时,自路面向下的排列顺序一般为(B)A、 电力线、热力管、燃气管、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B、 电力线、热力管、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C、 电力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D、 热力管、电力线、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10、 下列建筑间距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有(B) A、日照因素 B、美观因素 C、消防安全因素 D、空间景观因素 11、建筑容积率的计算公式为(D) A、平均层数÷建筑密度C、基地面积÷建筑面积 B、建筑密度÷平均层数D、平均层数×建筑密度 12、法定历史保护建筑的建筑实体不包括(D) A、国家级文物建筑 B、省市级文物建筑 C、县区级文物建筑 D、村镇级文物建筑 13、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分( C )大类、46中类、73小类进行管理

城市规划基础学习知识原理考试汇总题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题库 单项 1在下列城市中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称是(C) A南京B苏州C常熟D扬州 2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B) A经济B速度C规范D秩序 3历史地段土地使用调整的途径:(A) ①持原用途②恢复原用途③纳入部分其他用途④改为新的用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以下什么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保障(A) A.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B.城市规划 C.历史沿革 D.城市居民的认知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C)大类A.46 B.68 C.10 D.73 6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示意图的比例尺一般为(C) A、1/20000---1/5000 B、1/10000---1/5000 C、1/10000---1/2000 D、1/30000---1/2000 7某消防站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有车五辆,则该消防站为(B)A、一级消防站B、二级消防站C、三级消防站D、四级消防站 8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经验认为(C)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A4B5C6D7

9下面哪个类型是内廊式住宅和外廊式住宅的变形式,一般用于高层住宅。(C) A并联式B梯间式C跃廊式D内天井式 10(C)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基本都是用这种方式。 A.人车交通分行 B.人车共存 C.人车混行 D.人车部分分行 11仓储用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以下属于它的有(C) A商业服务内部的B对外交通设施内部的 C包装加工车间的D工业企业内部的 12郊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A) A疏散一些不适宜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工业企业 B.大城市建成区的蔓延 C城郊防护林待遭到破坏 D农田蔬菜地遭受蚕食 13建设部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明确指出:“城市规划的总体期限一般为(B)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A.10B。20C。30D。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资料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 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 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 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 地区。 5.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是基于市郊不断 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一定 间距为日照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 7.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 8.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 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 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资料

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城市的形成城市是成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和手工业和聚集地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1.产业结构 2.人口规模 3.居住形式的聚集密度 现代城市的含义 1.人口数量 2. 产业结构 3.行政管辖的意义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2.社会形态和城市布 局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4.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布局的变化1.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以及对外交通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3.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4.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 城市化的内涵: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历史过程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稳定阶段田园城市理论主要论点:1.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城市土地应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2.城市与乡村应结合,有乡村生活的气息及环境3.应机制和控制城市喜迎人的磁性 4.城市应拥有一整套公共绿地系统卫星城发展阶段 1.第一代卫星城——卧城 2.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的卫星城 3. 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 典型城市代表:密尔顿?凯恩斯城《雅典宪章》 理论提出:1933年8月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又称为《城市规划大纲》 主要论点: 1.城市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与乡村彼此同为一体,而各位构成区域单位的要素” 。 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的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城市四大功能)。 3.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股建筑。 4.城市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要冲居住着的要求出发,进行功能分区。 马丘比丘宪章 理论提出:1977年12 月在秘鲁以雅典乡长为出发点,总结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游憩是二战后城市发挥在那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渣网了城市规划经一部发展的方向,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主要论点: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 城市规划工作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实践性——要付之实现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目的1.掌握规划的依据2.认识规划对象3.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方法 1. 现场踏勘或在观察调查 2. 抽样貂蝉或者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4.文献资料的运用调查研究的工作阶段 1. 现场踏勘 2.资料收集及整理 3.分析研 究 城市规划纲要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 要人生无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 原则,该阶段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 目标、方向机内容刚提出原则性意见。 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由城市人 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规 划年限,一般为20 年,近期规划一般为 5 年。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用地的属性 1. 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 3.经济属性 4. 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 1.使用价值(地形地貌……) 2.经济价 值(土地出售价值……)影响低级承载力 大小的因素: 1.地下水 2.地下为可溶性岩石防震措 施: 1.确定地震烈度 2.避开强地震地区 3.采 取适当得抗震措施城市用地的水文与水文 地质条件利:城市水源地、可发展水运、 满足城市造景需要、改善城市气候条件、 稀释污水排除雨水美化环境;弊:洪水, 冲刷河岸,泥沙淤积);地下水的组成: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城市用地的气候 条件太阳辐射: 1 .主要能源2.影响建筑日照间距,通 风,遮阳3.影响城市规模、布局城市用 地的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 结构形态和空间布置、影响城市属相设计 及制高点选择处理、影响城市小气候形 成、影响通讯和电波、坡度的影响城市用 地的分类根据城市用地功能不用,按《城 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 分为10 大类、46 中类、73 小类居住 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道路高粗昂用地、绿地。分为四类 居住用地比重: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 用地的比例为20%-32% 居住用地人居指标:18-28 mV人居住用 地分布影响因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 件、工业性质 居住用地布局形式:集中式(布局紧凑, 各部分联系方便,节约基础设施)、分散 式(适应地形变化或工业性质的要求)、 轴向布置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 2.职工居住用地应 分布在卫生调价较好的地段上3.应保持 集中、紧凑、互补妨碍4.企业之间应取 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工业用地 与居住用地的位置 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 2.工业 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3.工业用地与 居住用地混合布置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 题 1.工业用地面积小 2.缺乏必要的交通运 输条件,交通混乱3.功能不合理,污染 大4. 工厂的仓库、对唱不足5. 工业布 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统一安排6.有地厂 房不符合生产要求旧城工业的调整措施: 留、改(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业和生产 技术)、并、迁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要求 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 2.公共设 施要按照与具名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该服 务半径,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为500m o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城 市交通规划4.根据公共设施本省的特点 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 考虑城市 尽管组织的要求6.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并 注意建设顺序全市性主要公建用地原则: 1.符合公建本身的功能要求 2.符合城市 规划对公建位置的要求仓库按使用性质分 类 1.储存仓库2 .中专仓库3.城市供应仓库 4.收购仓库 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1.提高城市自然生 态质量2.有利于环境保护3.提高城市生 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4.增加城市地精 的美学交过5.增加称呼四经济效益6.有 利于城市防灾城市绿地分类 1.公共性绿地,特点,群众性,为休息而 设2. 专用性绿地3.私有性绿地城市绿 地系统构成 1.点状绿地 2.带状绿地 3.契形绿地 4.环 状绿地 城市郊区的功能1.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郊区是城市衍生地 3.郊区是城市的供 给地4.郊区提供市民游憩基地 5.郊区 是城市的发展用 地6. 协同市区发展经济按城市性质分类 1. 工业城市 2. 交通港口城市 3. 商贸城 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性中心城市6. 县城7. 特殊职能城市按城市人口规模 分类 1.大城市50-100 万人 2.中等城市20- 50 万人3.小城市20 万人以下4.特大 城市100 万人以上 自然环境的利用 1.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城市规 划布局比较紧凑,但应避免城市布局单 调:1.挖池堆山,形成制高点;2.建筑 高低搭配得当;3.形成比例恰当的广 场、接到、建筑群; 2.丘陵地区:结合自然,采用分散和集中 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利用地势布局,依山 建筑,层层跌落,强化三度空间。高处布 置市中心或主要建筑群 3.河湖水域:利用水景组织秀丽的城市景 色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规 划:结合防洪、排涝工程、护坡、考虑城 市艺术布局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利用: 保留、改造、迁移、拆除、恢复合理的城 市干道网密度 合理的干道网密度为2-3 km/平方公里 间距一般为600m—1000m 道路按三级划 分: 1.城市主干道 2.城市次干道 3.支路停车 场分类 1 .配建停车场2.公共停车场 港址选择 1 .在河(海、湖等)边,并且对水深有 要求2.岸边形状及陆地情况要满足共嫩 高要求3.避开桥、堤4.与城市应有方便 的联系5.有发展的可能国际民航机场遇 城市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0公里。航空港 ——城市联系的交通组织1.专用高速公 里,使机场与城市间的时间保持在30 分 钟以内2. 高速列车3. 专用铁路4.地 铁5.直升飞机城市水源分类 1 .地下水源:潜水、自流水、泉水2.地 表水源:江河湖海等给水管网规划 1 .树枝状管网特点:管网省,但供水不 安全2.环状管网特点:供水安全,但 管网不经济排水方式 1 .合流制雨水及污水合一排放2.分流 制雨水及污水各自排放污水处理厂的用地 选择 1.设于地势较低处 2.布置与城市下游地 带3.离开生活区,并设隔离带居住区规 模的影响因素 1.公共福利设施的经济性及合理的服务半 径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3.行政管 理体制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 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居住区规模 用地规模:50-100 公顷人口规模:5 万人为宜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结构布置原 则:1.经济合理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2. 管理方便3.以天然地界及城市主干道为 界4.不同类型的建筑影响不可忽视居住 区的卫生要求安静的环境:影响因素 1 .城市交通噪声 2 .工业生产噪声3.人 群产生的噪声4、减少污染

城市规划考试复习资料

1、埃及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2、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主要特征:(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Northam)发现并提出了“诺瑟姆曲线”。将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4、《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建筑师建造城市时,平面是正方形,每个边长有九里,每边开三道城门,城市中东西、南北向各有九条街道,街宽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宫城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前面是朝堂,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

5、邺城功能分区明确,机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6、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宇宙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隔。夯土高台共7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姆丹(Hippodamus)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8、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他经过调查,写了一本书:《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产生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霍华德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霍华德的理论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进了一步:(1)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2)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3)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科学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线扩张。 9、《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应进行功能分区,并进行三维空间的考虑。1933 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