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共12篇)

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共12篇)

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共12篇〕

篇1: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古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挪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妙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才能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的: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才能,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气氛,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根底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到达正确流利,培养识读才能。〕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老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历,注重了资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根底。〕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老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根底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老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开展。〕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才能,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老师运用语言进展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写字〔自主写字,进步学生观察才能和书写程度。〕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忆〔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忆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才能。〕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老师巡视,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应,调整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老师那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到达“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

流”“树阴”等。

2、老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理论〔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开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绘、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进步书写才能。〕

重点指导“黄、立、闭”,老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篇2:古诗村居优秀教案设计

古诗村居的内容

村居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村居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似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风光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古诗村居鉴赏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风光。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摆。“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似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绘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活力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妙的春光平添了几分活力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活力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活力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降临的喜悦和赞美。

篇3:《古诗》的优秀教案设计《古诗三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壮丽山川的思想感情。

2、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目的1、3〕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挂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老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2〕解释诗题:

①望:远远的看。

②诗题: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③这首诗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风光。

〈二〉、理解意思:

1.老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

生:生成,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意思: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远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悬挂,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意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飞泻的水流。

直下:直泻而下。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意思: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可能是,疑心

九天是指天的最高处。

落: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意思:使人疑心〔好象〕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考虑: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2〕诗中哪些语句详细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速度要略微慢一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

2.背诵、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老师板书诗题:山行

2〕解释诗题:在山上行走。

〈二〉、理解意思。

1.老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向远处伸展。

石径:石头小路。

斜〔xia〕:曲折不直。

意思:深秋时节的高山,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2〕、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漂浮着白云的地方。

意思:在山上漂浮着白云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有住人的房子。

3〕、停车坐爱枫林晚,

停:因为。

爱:喜欢、留恋。

晚:黄昏。

意思:我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欢这黄昏时候的枫树林。

4〕、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意思: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考虑: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风光?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

2.背诵、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老师板书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解释诗题: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二〉、理解意思。

1.老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单独一人。

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

异客:他乡的客人。

意思:我孤独一人在外地,人地陌生,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2〕、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到。

倍:加倍,更加。

佳节:美妙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

意思:每当遇到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远。

兄弟:哥哥弟弟。

登高:民间风俗,外出登高。

意思: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4〕、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全部。

茱萸:一种植物,据说插在头上可以防灾避疫。

意思: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人。

3、读诗句意思,考虑:这首诗讲的什么事?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

2.背诵、默写古诗。

篇4:古诗村居优秀教案设计活动目的:

1、采用古诗配画、赏画吟诗的形式把幼儿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

2、通过古诗新唱的方法,让幼儿加深对古诗内涵的理解。

活动准备:

1、画:咏柳、惠崇春江晚景。

2、简笔画,毛笔,字卡。

3、背景音乐。

4、课件。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理解古诗内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咏柳、惠崇春江晚景。

1、边出示图画边让幼儿猜猜这是画的哪一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咏柳、惠崇春江晚景

二、新授古诗《村居》

1、图文并貌地理解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 边画边念儿歌,把孩子带入诗情画意地境界。“早春的二月,田野里长满了绿幽幽的青草,小黄莺在天空中自由的

飞翔。嫩绿的柳条轻轻地拍打着堤坝,啊!春天陶醉啦!”“你们知道我画的是什么季节吗?”

2) “是早春的二月有些什么呢?”学学:黄莺是怎么飞的,青草是怎么长的,杨柳是怎么拍打的,

3) “春天真是太美了,还有一句好听的诗句呢,我们一起听: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加动作)“你听到了什么?情用刚刚的话来说说?”

4) 仔细听第二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边朗读边出示字卡。

5) 游戏:字图配对。“谁能把字卡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找找、圈圈。草、莺、柳、堤。”

6) 我们一起把这句好听的诗句演一演,说一说。练习2~3遍。

2、图文并貌地理解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那么优美的春景中还会有谁呢?请你们仔细看”边画边放背景音乐。“小朋友又称之为儿童。”

2)“这些儿童在忙些什么呢?”学学:放学,放风筝。

3)“那么秀丽的春景加上儿童在放风筝真是令人陶醉,我又有两句诗句送给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好听吗?你听到了什么?请用刚刚的话来说?”

4)第二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出示字卡。

5)游戏:字图配对。“谁能把字卡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圈圈,谁来找找纸鸢在哪里?”

6)“我们一起把带有儿童的诗句演演,说说。”

7)“有景有情才是最美的,我们一起把早春的风光和儿童放风筝和在一起朗读行吗?”(完好朗读诗歌)。

8)“加上音乐加上感情就更优美了,我们一起来试试。”

9)一半幼儿演,一半幼儿朗读。

3、提醒古诗。“你们知道我们刚刚朗读的诗句和起来是一首什么吗?”“古诗的名字是村居,是浙江杭州诗人高鼎老爷爷写的。”“为什么要取一个村居这个名字呢?”

三、复习稳固《村居》

1、“我们一起就来欣赏这位高鼎老爷爷给大家带来的《村居》”(放课件)

2、”听了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3、“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朗读一遍,把你们刚刚的感情加进去。”

4、“你们朗读得真好,有的儿童还用了动作了,如今一起吟诵给后面得老师听好吗?”

四、活动延伸

1、“刚刚你们朗读得真有感情,但是古诗还可以变换节奏地朗读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放磁带让幼儿学一学)

2、“刚刚有的小朋友已经唱了出来,其实啊古诗真的可以唱的,你们听!”(放磁带让幼儿学一学)

3、完毕:我们回教室唱给其他的儿童听好吗?

>>>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绝句》 1.板书题目,并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是旧体诗。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如,共有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七绝)。《望庐山瀑布》也是绝句。 2.简介作者 3.理解诗句之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鸣:叫,指歌唱。翠:新绿。翠柳:初春时节柳枝刚抽出新芽。青天:蔚蓝色的天空。诗句之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包含,藏在里面。西岭:泛指成都西面的岷山。千秋:千年。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指长

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共12篇)

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共12篇〕 篇1: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古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挪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妙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才能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的: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才能,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气氛,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根底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到达正确流利,培养识读才能。〕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熟字带生字: 推──捕蜻──蝉共──黄认──诗 听──所意──童亲──立放──牧 ②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__──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

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 计12篇) 2022-12-12 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12篇) 古诗《赠汪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赠、汪、舟、欲、踏、潭),会写“汪”“乘”“舟”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点: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背古诗了,今天我们来比赛一下好吗?我们就以南北为界,南边一首,北边一首,哪边背得多那边胜,南边先来。 2、现在老师挑一首看看哪边会背。《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望天门山》 二、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背的这三首诗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咱班的小朋友小小年纪竟然会背这么多的诗,真是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16页,看着图听老师讲故事。 2、大诗人李白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作诗,游山玩水。他作诗900多首,人们称他为诗仙,他可是当时一个无人不知的名人。有一个叫汪伦的年轻人非常倾慕李白,希望能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自己只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汪伦灵机一动,便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

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再美的相聚也有分别之时,当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将要离岸时,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他送行。汪伦的深情厚谊,使李白十分感动。脱口而出这首千古送别诗:《赠汪伦》。 3、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赠汪伦》,请举起手跟老师一块书写课题,“赠”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贝”字旁,赠送别人的的东西可都是宝贝呀!右边是“曾",“汪伦”是一个人名,他是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汪”是一个姓,这个姓在我们这儿使用的不多,一般都使用这个“王”(板书:“王”和“汪”)。平时在哪里还见过或者使用过这个“汪”字?(汪洋大海)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二、初步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 想知道李白在诗中说了什么什么吗?先听老师朗读,听的时候要注意听老师读的节奏,听清老师是从哪儿里断开的。 2、像老师这样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得很生的字,借助拼音姐姐来帮忙,多读几遍,把这一句话读通顺。 3、指名读(2-3人) 4、认读生字 字宝宝早就被你们这浓浓的离别情绪所感染,早就感动的泣不成声,孩子们,快来叫叫他们的名字吧,别让他们再哭了! 赠汪舟欲踏潭乘 (1)自己读(2)指读(3)齐读 5、交流识字方法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诗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四、翻译全诗五、分析格律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六、作业设计:1、翻译全诗。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动景青莲,渔舟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 2课时。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2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2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

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 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同学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篇一」 关于古诗词的教学教案怎么设计 活动目的: 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1.小组讨论。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篇二」 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A案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A、B案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新课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0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小学三年级语文《小儿垂钓》优秀教案(通用12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小儿垂钓》优秀教案(通用12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小儿垂钓》优秀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7个二类生字,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识字教学,使孩子们学会运用部件组合法来识记生字,并且掌握形声字的基本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够感悟古诗大意,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理解其字义,会认7个二类字。 教具准备:小孩图、路人图、草图、生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感悟和理解古诗大意,熟读并背诵古诗。 2. 学会7个一类生字和7个二类生字;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3.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一首描写小孩在河边钓鱼时的情景的古诗,谁还记得它的题目?《小儿垂钓》你能试着背诵这首诗吗? 二. 练读古诗、背诵古诗。 1、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学生领读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让学生在诗中画出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同桌之间读一读。 三. 对照书中插画,感悟古诗大意。

1.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涂上画了些什么? 2.通过读诗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诗句说一说。 3.把诗中描绘的情景将给大家听。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垂、侧 小学三年级语文《小儿垂钓》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的生字并知道它们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望洞庭》优秀教案(通用10篇)

《望洞庭》优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洞庭》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 篇)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江雪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江雪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设计说明: 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学习目标: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在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理解诗意。 2、背诵、默写《江雪》并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新课引入 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着小船上垂钓。 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 (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的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习)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直至成诵。 2、学生品味诗语言。 师:画面好空旷,情景好凄凉,背景好寥廓,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画作者却只用了20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赞,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如柳宗元的诗具有一种对称美,“千山”对“万径”,“灭”对“绝”,“孤”对“独”,蓑笠翁对寒江雪。对这首诗展现的画面是一种凄凉美,这首诗,语言具有对称美。同样的意思,同样是这样的组合,是组合得这么巧妙,这种妙的组合叫人赞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间蕴含的情意。) (诗意、诗味、诗情仅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之际,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 四、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你们猜一猜,作者写这首诗可能是什么时候。 老师随机介绍读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东)所以人们称他柳河东,20多考中进士,博学多才。32岁那年参加改革,成为核心人物,名气很大,谁知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降几级,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柳州,46岁那年在忧闷中病逝。这首古诗,就是诗人被贬到永州时所作。当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无生机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独钓的情景,他会那么想呢? 1、指导朗读,读出苦闷,烦恼,或者读出坚贞不屈,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这里的背景介绍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教师的“导”也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引导。) 五、尝试运用,加深体会。 师:我们现在学古诗,一边为了了解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出示 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 ”的感觉。 2

《绝句》教案(通用12篇)

《绝句》教案(通用12篇) 《绝句》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第一句是草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其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颜色明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洁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颜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动听悦耳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非常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靠着,但这停靠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宽阔。 【设计理念】 1、以的嬉戏导入,使同学在课堂中吟诵的古诗,带领同学游览诗作的海洋,激发同学学习新古诗的爱好。 2、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通过观赏春天的美景、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延长的作业等环节引导同学领悟诗的意境,走近诗人。 3、课堂上给同学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乐观性,引导同学乐观参加、全程参加,在参加中达到自悟得意,体现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4、在指导同学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实物和图片让同学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使同学领悟到含字的比方写法,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5、鼓舞同学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充分发挥同学学习的乐观性、主动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同学依据诗句绽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同学通过想象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激发同学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爱好,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同学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 难点: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预备】 1、多媒体课件。 2、同学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昨天的朗诵竞赛,陈老师知道了我们四甲班的同学们最拿手的就是背古诗,许多同学一口气背诵了好几首古诗呢!同学们还熟悉了很多宏大的诗人,对吗?今日,陈老师就请来一位被尊为诗圣的大诗人,你们能叫出他的名字吗?(CAI出示杜甫图片) 2、陈老师叫大家课后查找有关杜甫的资料,都找了吗?谁来介绍一下大诗人。 3、同学介绍杜甫。 4、老师小结。(杜甫是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5、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过杜甫写的古诗吗?(《江畔独步寻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2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2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教学目标】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设想】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们深深地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让学生吟诵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为学习新诗作平稳的铺垫和情感的迁移】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

春晓教学设计12篇 《春晓》教学设计

春晓教学设计12篇《春晓》教学设计 下面是整理的春晓教学设计12篇《春晓》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 春晓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晓、眠、觉、闻、啼”5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讲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板书课题。 2.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晓、眠、觉、闻、啼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个生字的音)。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 4.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注意追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5.解题:春晓—晓,天明,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三、读讲诗句,结合理解生字词。 1.读前二句诗,理解词、句的意思。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挂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字意来分析,后同。)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春:春天;眠:睡的同义词;

诗歌教学设计15篇

诗歌教学设计15篇 诗歌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⑵“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⑶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⑷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⑴“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⑶朗读诗句: 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