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博物馆参观报告

自然博物馆参观报告

自然博物馆参观报告
自然博物馆参观报告

自然博物馆参观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报告

2012年12月26日,我们班组织了去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活动。我个人认为这次的参观非常有意义,更大限度地丰富了我们的自然知识。在与历史证据的交流中我们第一次体验了几十亿年以前的地球生命起源与演化的过程。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约在66亿年前,宇宙发生了一次大爆炸,经过时间的洗礼,爆炸后的碎片和物质经20亿年的凝集与沉淀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原始地球的大气中含有氮、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就是没有游离的氧气。原始地球最常出现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在这些自然现象的推动作用下,在经过了大约10亿年时间的孕育,生命就产生了。又经过了30亿年在寒武纪早期突然出现了大量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类型和已经灭绝的生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详细地来说:地球早期的生命事件经历了冥古代——生命的化学演化阶段,太古代——原核生物发展时期,元古代——原生生物发展的时期,最后即为寒武纪。最早的生命记录出现在了太古代,在元古代后生植物出现,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的大气注入了一种新的成分氧气。这为新生命地进化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生命演化的又一转折点。这是我在这次参观活动中所了解到的生命起源与演化历程。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了课本上所讲过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原核动物。在自然馆的展厅的叙述墙上我再次了解到: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其主要特征就是身体只由一个单细胞构成。这类生物的分布范围很广,生活在淡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这样一个简单的细胞担当了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就这么神奇。在单细胞动物的逐步演化过程中,由于这种单细胞的不断聚合,不断进化。便出现了后生动物。显而易见,后生动物已不同于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它已是一个多细胞生命体,从它开始组成生命体的细胞便有了组织和功能的初步分化。在展馆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有关后生动物的讲

解:在十亿年以前的地层中广泛分布着印痕化石和疑似粪团化石,科学家推测这是后生动物活动的痕迹,因此认为后生动物可能最早出现在10亿年前。最可靠的化石纪录是发现于我国7.5亿年到8亿年前的淮南生物群,其中也是以软躯体的印痕和活动痕迹保存为主。最原始的后生动物一般都是两胚层的原始动物。在6亿年前后,地球上出现了不同的动物群。关于原核生物,从展馆中我了解到原核生物是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其主宰了距今25亿年的生命史。

参观过程中我们各种各样的化石、生命体的模拟标本、遗留下的骨骼标本、现存的一些具有古生物特征的动物、以及人工设计的体验区域等各个方面深刻体验生命的奥妙与神奇。那些活生生的证据,揭开了生命的神秘面纱。让我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原本只是从课本中去了解这些知识的,对于生命的历史只是自己的一个模糊想象,而现在却不一样了。博物馆的讲解与展品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翻译“原始生命原来是这样的……”

由于个人爱好,我还主要参观了有关恐龙这个股爬行类动物。在博物馆的大厅中央有好几具恐龙的骨骼标本。在大厅中陈列着的有我国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斗龙其躯体的巨大是不可目测的,我只记得那具骨骼几乎充满了整个展厅,更需要说明的是骨骼的某些部位还是弯曲着的。可见这是多么庞大的一条恐龙。在恐龙公园厅里,我了解到恐龙出现于三叠纪晚期,那是联合古陆还没有解体。在展馆的电子查阅栏我知道了目前世界上根据遗留下的化石,被发现的恐龙种类有上百种。根据恐龙腰带构造的特征不同,可分为两个大目。这种庞大的生物类群在当时地球上可是风靡一时的。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白垩纪晚期就突然灭绝的。对于其灭绝的原因尚未可知,但我国有生物学家提出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观点。根据化石所遗留下的证据显示中国陆地上曾经生活过大量恐龙。因为我国发现的恐龙化石是相当多的。

这次参观学习活动是及其有意义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模型纠正了我们本来的一些错

误想法。我们的确是获益匪浅啊,参观中我们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对于课本上所讲过的知识有个更深的理解与认识。知道了生命起源于演化的历程,我想这是这次参观我所收获的最多的。以前只在课本的文字中体验古生命,而参观却是大不相同。后者更具说服力更容易叫人理解与相信。总之这次参观的收获还是蛮多的,希望今后还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12级生科一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