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

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

高考考什么

(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怎样读懂古诗词

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

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如: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2.2012年北京卷《柳堤》,题目中可显露出信息,作者在种满柳树的长堤观景而发感慨,即为借景抒情。所以读诗歌时,先抓住景色特点,再细分析诗人传达的情感。

3.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示”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通过下文注释可知道“秬”“秸”是作者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给两个儿子指出一些人生道理,以作警语。并且通过诗歌的小序也能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所以在阅读时,注重读出示警的内容。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又如2013年和2010年北京卷中李白的《古风》,指的是写作的诗体,即古体诗。

二、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所以读诗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诗人,是否是常见的名家。如果是名家要清晰此名家的诗歌得点,如2013年北京卷考查李白的《古风》,通过我们平时的积累可知,李白是唐著名诗人,浪漫主义诗风,情感表达丰富,因怀才不遇,又渴望建功立业,所以常有感怀之作。所以在平时练习时,要注重积累,不能仅仅关注名家,也要积累非名家的一些信息。

②朝代,尤其是历史上有几个特定时期,如晚唐和南宋。在此提醒考生,一定要特别注意诗歌试题的注释内容。如2008年考查的顾炎武,再如2009年考查的张孝祥,两道试题的注释中都揭示了诗人写作的背景,从中我们能提炼出诗歌的写作目的和所展示的情感主旨。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

三、从诗歌题材入手。

韦应物的《闻雁》,弄清了诗歌类别鉴赏便轻而一举。从文中“归思”一词和“雁”这一意象,便知是一首思乡诗。一般来讲,诗歌类别有一定情感主旨指向,此诗如

果确定是思乡诗,便可知道诗的主旨—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简单地说,诗歌题材与主题大致呈如

下关系:

( 1)思乡诗—对家乡、亲人思念;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

寄情,或妙喻传情。

( 2)送别诗—别时的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如: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苦,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此诗写别情,直中见曲,古有折柳送别之习惯,然柳未青无枝可折,原来是春风故意不让发青。

为何?深知离别之苦。一“知”一“遣”,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移情于景,极富感染力。

( 3)怀古诗—凭吊古人古事,具体说来,对人—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如:李益的《汴河曲》:

汴水车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此诗以柳堤杨花映衬隋宫的荒凉颓败,触景生情,抒今昔盛衰之感,极富历史沧桑感。当然后两句更富诗意,即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后人。

4)边塞诗—英勇作战,保家卫国;但大多写对战争的厌恶。在文本内容上,大多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边塞诗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此诗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弥漫对战争的怨情。怨调动频繁,怨练兵奋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5)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6)羁旅诗—对家乡亲人思念,离情别绪,忧愁伤感;

7)田园诗—对喧嚣尘世(污浊官场)的厌弃,对乡村、田园的热爱。

这类诗歌在文本内容上主要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

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 8)咏物诗—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诗歌评价切入方法较多,比如还可从数字入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千、万、半”字写出了琵琶女不愿露面,十分羞赧的神态。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颇有意境,翠柳中一对黄鹂,清啭相亲,情趣万般;万绿丛中两点黄,色彩绚丽,掩映如画。如果写成“一”个黄鹂,则形象太孤,如果“几”个则其声太乱,“两个”为一对,此乃雌雄双栖,那是何等的相亲相爱!蓝天之下,白鹭高翔,联成一线,升腾而上,色调清新,景色优美。正因为数字用得好,就构成了黄鹂、白鹭之“小”和翠柳青天之“大”的对比,形成了别具风味的艺术境界。

四、抓住关键词(句)

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如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中的最后一句“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传达出了全诗的主旨,警示两个孩子要有高远之志。

再如2008年《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本诗的前两句中“相望”“各一涯”“离怀”“愁”可读出友人远离,相离千里的忧愁之情;后两句中“肝胆”“鬓华”“无家”等主要词语表现了自己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五、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约定性的涵义。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1.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2.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松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6.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7.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8.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9.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0.羌笛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1.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六、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

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

又如2003年北京卷《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后两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七、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

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此外,由于诗歌不仅讲究凝练,还要讲究韵律,因此,诗的语言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出现倒装,出现倒装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第三、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直接将名词并列成句,既不用动词,也不用连词。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典型的语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语序应是:鹦鹉啄香稻馀

粒,凤凰栖碧梧老枝。当然语序正常了,诗的节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诗韵律的要求了。

第四、诗歌的解读需要想象与联想,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也使得诗意呈现多义性。读诗时的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内之人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