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J637-2018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检测方法验证

HJ637-2018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检测方法验证

HJ637-2018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检测方法验证
HJ637-2018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检测方法验证

方法验证报告

方法名称: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 637-2018

验证人员:日期:

报告编制:日期:

审核人员:日期:

批准人员:日期:

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方法验证报告

1、验证目的

方法变更: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HJ 637-2018代替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HJ 637-2012。

2、变更内容

标准号变更,变更了方法的适用范围,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HJ/T 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变更方法原理(四氯化碳萃取变更为四氯乙烯萃取);变更了试剂和材料的要求(正十六烷、异辛烷、苯的纯度要求由光谱纯变更为色谱纯;删除四氯化碳,新增四氯乙烯,新增玻璃棉;正十六烷标准贮备液、异辛烷标准贮备液、苯标准贮备液、石油类标准贮备液浓度由1000mg/L变更为10000mg/L,新增正十六烷标准使用液、异辛烷标准使用液、苯标准使用液、石油类标准使用液,浓度均为1000mg/L;新增石油类标准贮备液和石油类标准使用液的配置方法);变更仪器和设备部分要求;变更样品采集要求;试样制备中删除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制备,制备过程中的四氯化碳变更为四氯乙烯,且完善了试样制备过程并变更了部分要求;空白试样的制备新增实验用水的酸化处理;分析步骤中用到的四氯化碳全部变更为四氯乙烯,简化校正系数的检验,删除了动植物油类的测定步骤;删除了石油类的计算公式(与油类共用同一计算公式),变更了结果表示的规定;精密度和准确度发生了变更;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新增四氯乙烯品质检验步骤;规范了废物处理和注意事项的表述。

3、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当取样体积为500ml,萃取液体积为50ml,使用4cm石英比色皿时,方法检出限为0.06mg/L,测定下限为0.24mg/L。

4、方法原理

在pH≦2的条件下用四氯乙烯萃取后测定油类: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除去动植物油类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总油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由波数分别

为2930cm-1、2960cm-1、3030cm-1谱带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A3030根据校正系数进行计算,动植物油类的含量为油类与石油类含量之差。

5、仪器设备、人员能力及实验场地

5.1、仪器设备

表5.1.1、仪器设备一览表

5.2、人员能力

参与本方法验证实验的人员皆经受过本公司或其他专家的关于此方法的学习培训,并考核通过。人员情况见表5.2.1:

表5.2.1、人员信息一览表

5.3、实验场地

本次方法验证实验的测定在化学一室、有机前处理室前处理分析,实验场所均不受其他实验环境影响,且实验温湿度均能满足实验要求。

5.4、标准物质

表5.4.1、标准溶液/样品一览表

6、样品采集和处理

6.1、样品的采集

参照HJ/T 91的相关规定用采样瓶采集约500ml水样后,加入盐酸溶液(1+1)酸化至pH≤2。

6.2、样品的保存

如样品不能在24h内测定,应在0℃~4℃冷藏保存,3d内测定。

6.3、试样的制备

6.3.1油类试样的制备

将样品全部转移至1000ml分液漏斗中,量取50ml四氯乙烯洗涤采样瓶后,全部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2min,期间经常开启旋塞排气。静止分层;用镊子取玻璃棉置于玻璃漏斗,取适量的无水硫酸钠铺于上面;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将下层有机相萃取液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钠的玻璃漏斗放置50ml比色管中,用适量四氯乙烯润洗玻璃漏斗,润洗液合并至萃取液中,用四氯乙烯定容至刻度,将上层水相全部转移至1000ml量筒中,测量样品体积并记录。

6.3.2、石油类试样的制备

吸附柱法:采用硅酸镁吸附柱进行吸附。将萃取液通过硅酸镁吸附柱,弃去前5ml滤出液,余下部分分别接入25ml比色管中,用于测定石油类。

6.3.3、空白试验的制备

以实验用水代替样品,加入盐酸酸化至pH≦2,按照试样的油类、石油类制备方法制备空白试样。

7、分析步骤

7.1、校准

分别量取2.00ml正十六烷标准使用液:ρ=1000mg/L、2.00ml异辛烷标准使用液:ρ=1000mg/L、和10.00ml苯标准使用液:ρ=1000mg/L.于3个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乙烯定容至标线,摇匀。正十六烷、异辛烷、苯标准溶液的浓度分别是20.0mg/L、20.0mg/L、20.0mg/L、100.0mg/L。

以4cm石英比色皿加入四氯乙烯为参比,分别测量正十六烷、异辛烷、苯标准溶液在2930cm-1、2960cm-1、3030cm-1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A3030 。

将正十六烷、异辛烷、苯标准溶液在上述波数处的吸光度按公式(1)联立方程式,经求解后分别得到相应的校正系数X 、Y 、Z 和F 。

ρ=)(2930

303029602930F

A A X A Y A X -

+?+? (1) 式中:ρ——四氯乙烯中油类的含量,mg/L;

A 2930、A 2960、A 3030 -----各对应波数下测得的吸光度; X----与CH 2基团中C--H 键吸光度相对应的系数mg/L 吸光度; Y----与CH 3基团中C--H 键吸光度相对应的系数mg/L 吸光度; Z----与芳香环中C--H 键吸光度相对应的系数mg/L 吸光度;;

F----脂肪烃对芳香烃影响的校正因子,即正十六烷在2930cm -1与 3030cm -1处的吸光度之比。

对正十六烷和异辛烷,由于其芳香烃含量为零,即02930

3030=-F

A A ,则有 )

()

(30302930H A H A F =

(2)

ρ(H)=)()(29602930H A Y H A X ?+? (3) ρ(I)=)()(29602930I A I A X +? (4)

由公式(2)可得F 值,由公式(3)和(4)可得X 和Y 值。对于苯则有: ρ(B)=])

()([)()(2930303029602930F

B A B A Z B A Y B A X -?+?+? (5) 由公式(5)可得Z 值。

式中:ρ(H)——正十六烷标准溶液浓度,mg/L;

ρ(I)——异辛烷标准溶液浓度,mg/L; ρ(B)——苯标准溶液浓度,mg/L;

A 2930(H)、A 2960(H)、A 3030(H) -----各对应波数下测得正十六烷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A 2930(I)、A 2960(I)、A 3030(I) -----各对应波数下测得异辛烷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A 2930(B)、A 2960(B)、A 3030(B) -----各对应波数下测得苯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注:红外分光光度计或红外测油仪出厂时如果设定了校正系数,可以直接进行校正系数的检验。 7.2、测定 7.2.1、油类的测定

将萃取液转移至4cm 石英比色皿中,以四氯乙烯作参比,于2930cm -1、2960cm -1 、 3030cm -1处测量其吸光度A 2930、A 2960、A 3030。 7.2.2、石油类的测定

将经硅酸镁吸附后的萃取液转移至4cm 石英比色皿中,以四氯乙烯作参比,于2930cm -1、2960cm -1 、 3030cm -1处测量其吸光度A 2930、A 2960、A 3030。 7.2.3、空白试验的测定

与试样测定相同的步骤,进行空白试样的测定。

8、结果计算

8.1、总油和石油类浓度的计算

样品中油类和石油类浓度按公式(6)计算:

ρ=002930303029602930)]([ρ-??-

?+?+?W

V D

V F A A Z A Y A X (6) 式中:ρ——样品中油类和石油类浓度,mg/L;

ρ0---空白样品中油类和石油类浓度,mg/L;

X----与CH 2基团中C--H 键吸光度相对应的系数mg/L 吸光度; Y----与CH 3基团中C--H 键吸光度相对应的系数mg/L 吸光度; Z----与芳香环中C--H 键吸光度相对应的系数mg/L 吸光度;

F----脂肪烃对芳香烃影响的校正因子,即正十六烷在2930cm -1与 303cm -1

处的吸光度之比。

A 2930、A 2960、A 3030 ----各对应波数下测得的吸光度; V W ----样品的体积ml ; V 0----萃取液体积,ml; D----萃取液稀释倍数。 8.2、动植物油类浓度的计算

样品中动植物油类浓度按公式(7)计算:

ρ(动植物油类)=ρ(油类)-ρ(石油类) (7)

式中: ρ(动植物油类)---样品中动植物油类的浓度,mg/L; ρ(油类)-----样品中油类的浓度,mg/L; ρ(石油类)-----样品中石油类的浓度,mg/L 。 8.3、结果表示

测定结果小数点后位数的保留与方法检出限一致,最多保留3位有效数字。

9、验证结果及判定

9.1、校正系数的检验

校正系数的检验结果见表9.1.1,根据检验结果,相对误差范围为-1.3%~2.0%,符合标准要求±10%。

表9.1.1、校正系数的检验结果

9.2、检出限的测定

连续进行7次空白样品检测,计算出此方法检出限为0.004mg/L,检测结果见表9.2.1:

表9.2.1、检出限检测结果

9.3、准确度和精密度

对有证水质石油类标准溶液(BW021001s 02001s1123)进行平行检测,对比证书浓度,并计算相对标准偏差,检测结果见表9.3.1,从表中可以看出检测结果符合证书浓度结果范围,平行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75%,同时以污水样品为本底进行加标回收测定,回收率置信范围为96.0%~101.5%,回收率检测结果见表9.3.2:

表9.3.1、石油类标准溶液/样品检测结果

表9.3.2、加标回收检测结果

10、方法验证结论

1、验证过程未出现异常;

2、方法要求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

3、本检测机构实验环境及技术能力均能满足方法规定的要求。

结论:各项指标符合规定要求,本检测机构有能力完成该方法的检测工作。

附件1:验证人员上岗证

附件2:所用仪器设备图片附件3:仪器检定证书

附件4:标准溶液/样品证书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中间产品检验方法验证报告

分发部门:

目录 一、概述 二、验证前准备 三、验证记录与结果 四、漏项与偏差处理 五、评价与建议 六、验证结论 七、附件:相关记录

一、概述 为更好实现产品过程控制,我中控实验室依据《分析方法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文件编码:F0004-00)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附录中相关规定和相应指导原则的要求,制定出一系列检验方法验证实验来考察本产品中间产品检验方法的适用性,从而确保该方法能够可靠有效地用于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 本中间产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中所列检验项目有:含量测定,溶出度,干燥失重。其方法验证参见相应成品检验方法验证,现主要对酒石酸美托洛尔含量测定检验项目进行方法验证。 验证实施时间:自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完成。 二、验证前准备 1、培训确认 2、所用仪器设备,包括电子分析天平、检验方法中规定的仪器设备已经校验,且在有效期内。 3、试验所用的玻璃计量器具需清洁,并经检定后符合要求。 4、相关对照品、试剂试药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 三、验证结果 1、含量测定方法各项验证实验结果 含量——专属性验证结果 试验人/日期复核人/日期

含量——重复性验证结果 试验人/日期复核人/日期 含量——准确度验证结果 是否符合要求: 试验人/日期复核人/日期 含量——线性验证结果 试验人/日期复核人/日期2、含量测定方法验证小结 小结人:日期:

四、漏项与偏差处理 无 五、评价与建议 小结人:日期:六、验证结论 总结人:日期:七、附件 相应验证记录与图谱。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中间产品检验方法验证记录 1 检验依据:《中国药典》2005版。 2 检验方法:取相当于本品20片的颗粒,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酒石酸美托洛尔0.12g),置100ml量瓶中,加2%氯化钠溶液适量,振摇使酒石酸美托洛尔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IV A),在274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另精密称取酒石酸美托洛尔对照品适量,加水制成每1ml中含0.12mg的溶液,同法测定,计算,即得。 3 验证记录: 3.1相关物料 3.2 仪器用具 3.3 验证步骤 3.3.1 专属性:分别取空白辅料混合物、空白溶剂,按照“2”项下所述方法配制空白溶液,在200~600nm处进行紫外扫描。 实验结果: 3.3.2 准确度:按处方比例配制3个不同浓度(80%、100%、120%)的试样,每个浓度的样品按照“2”

挥发油测定法

附录ⅩD.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 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 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 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 并检查 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油逸出。 (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 线平行。)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 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 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 置烧瓶中,加水 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 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 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 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 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 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 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含量(%)。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挥发油测定法

挥发油测定法(2005年版一部) 附录Ⅹ D.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 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 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应 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 并检查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 油逸出。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 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 置烧瓶中,加水300~ 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 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 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 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 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 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 的含量(%)。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 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 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 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 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 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 量,再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含量(%)。 鞣质含量测定法(2005年版一部) 附录Ⅹ B. 鞣质含量测定法 本实验应避光操作。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没食子酸对照品50mg,置100ml棕色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5ml ,置50ml棕色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 匀,即得(每1ml中含没食子酸0.05mg)。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5ml、 1.0ml 、2.0ml 、3.0ml 、4.0ml、5.0ml ,分别置25ml棕色量瓶中,各加入磷钼钨酸试液1ml,再分别加水11.50ml、 11ml、10ml、9ml、8ml、7ml,用29%碳酸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30分钟以 相应的试剂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光光度法(附录V A),在760nm 的波长处测定 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药材粉末适量(按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定,置 250ml棕色量瓶中,加水150ml,放置过夜,超声处理10分钟,放冷,用水稀释至 刻度,摇匀,静置(使固体物沉淀),滤过,弃去初滤液50ml ,精密量取滤液 20ml,置100ml棕色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检验方法验证规程

目的:检验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适用范围:在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时所采用的检验方法应验证,药物生产方法变更、制剂组分变更、原检验方法进行修订时,检验方法应进行再验证。 责任者:化验室、研究开发实验室 内容: 1.验证项目药品检验方法包括化学检验、生物测定和仪器分析三种。验证项目应包括: 鉴别试验; 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 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降解产物、防腐剂等)测定;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溶出度释放度检查中溶出量的测试方法。 2.一般步骤 2.1方案的起草及审批 通常由研究开发实验室提出,检验实验室会签,根据产品工艺条件、原辅料化学结构、中间体、分解产物查阅有关资料提出规格标准,确定检查项目,规定杂质限度和操作步骤,并经有关领导审批方可实施。 2.2仪器的确认验证过程中所用的仪器设备均应校验,对于新的大型

精密仪器应进行确认,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可靠。大型精密仪器应制定确认方案,经安装确认、运行确认符合要求,有关领导批准确认报告后方可投入使用。 2.3适用性试验适用性试验内容包括:准确度试验、精密度测定、线性范围试验、选择性试验、检测限等。 2.3.1准确度试验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测量值与真值愈接近,测量值的误差愈小,测量就愈准确。在准确度试验中可用对照试验、回收试验和空白试验三种方法。准确度通常用回收率表示。 原料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一般用已知含量的对照品或标准品作样品,以所用的方法对它进行定量测定,从分析结果与标准样品或纯净物的含量差值就可知道误差。 制剂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一般用已知含量的原料和处方中相应的辅料按比例模拟配制成制剂进行测定。 杂质定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一般用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应能明确证明单一杂质或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百分比。 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各测定3次,或把被测物浓度当作100%,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2.3.2精密度测定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用同一方法对某一成份进行多次测定,所测得值彼此符合的程度,所以也称重现性,测定值彼此愈接近,测量值的偏差愈小,测量就愈精密。 精密度通常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2.3.3线性范围试验在检验过程中取样量或样品浓度是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测定的结果也应随取样量或样品浓度成正比的变化,这样的检验方法才能达到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要求。取样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测得含量的结果也成正比的变化,这样的取样范围称之为线性范围。 线性范围的测试通常精密配制一系列供试样品(至少5份)进行测定,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挥发油的测定方法

附录Ⅹ D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并检查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油逸出。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挠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八角茴香中挥发油的提取鉴定

八角茴香油的提取及定性定量分析 八角茴香来源于八角科植物八角茴香成熟果实。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八角茴香主要含挥发油,主要是反式茴香脑,其次是茴香醛,还有少量桉数脑、柠檬烯、a蒎烯等。自20世纪80年代至 今,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数皮、枝叶和果实中分离坚定出多种化合物,分别为茴香醛、 4-顺式丙烯基茴香醚、3-蒎烯、1,8-桉叶素、3■水芹烯、a-水芹烯、1-(3 -甲基-2- 丁烯氧基) -4-反式丙烯基苯、L-柠檬烯、异松油烯、a-松油醇和萜品烯醇及苯甲酸、水杨酸、棕榈酸、 顺-2-甲基丁烯酸和其他一些酚酸。药典规定:八角茴香油不得少于4%。 【实验目的】 1. 掌握从含挥发油中草药中提取挥发油的原理及测定方法。 2. 练习挥发油测定器的使用方法。 3. 了解挥发油的一般检识方法。 【实验原理】 挥发油与水不相混溶,当受热后,二者的蒸气压和大气压相等时,溶液即开始沸腾,继续加热则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因此天然药物中挥发油成份可用蒸馏法提取。 挥发油所含成份比较复杂,构成挥发油的成份类型大体有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挥发油再常温下可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痕迹,这是挥发油与脂肪油的本质区别。【实验步骤】 1. 提取挥发油 称取八角茴香20g (精确至1 %),捣碎①,装入500ml烧瓶中加水250ml摇匀,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 烧瓶③时为止。置电热套中缓缓加热至沸④,并保持微沸,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 处为止。放置15?20min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⑤,并计算八角茴香中挥发油的含量(% )。 2. 定性分析 ⑴ CMC-Na 硅胶板TLC 鉴定⑥ 样品:提取所得挥发油 对照品:茴香醚的乙酸乙酯溶液(0.2宀1ml)

产品包装验证报告

文件编号:产品包装材料验证报告 拟制日期年月日 审核日期年月日 批准日期年月日 版号生效日期年月日 有限公司

产品包装材料验证报告 一、总则 1 包装材料的要求 依据:YY/T0681.1、YY/T0313 、YZB/国《体》产品注册标准。 用作制造XXXX的包装材料原料是原始材料,应有原料的来源,明确其历史和可追溯性,并受到控制,以确保成品始终能满足要求。 2 包装材料的设计必须在满足原定用途的条件下,既能够确保内包装材料的符合性,又把对使用者或患者的安全造成危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2.1 包装材料与XXXX的相容性(即包装与医疗器材相互无不良影响):主要考虑的有: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毒性的要求,拟包装的医疗器械的大小和形状,对物理和其它防护的要求,医疗器械对特殊危险例如辐射、湿气、机械性撞击,静电放射的敏感性。 2.2 包装材料与标识方式的相容性:标识方法必须对包装材料与采用的灭菌过程的相容性无不良影响,印刷或书写所采用的油墨不会转移到XXXX产品上,也不会和包装材料起反应而影响包装材料的效用,也不会变色而使标识变的模糊不清,对固定在包装材料表面的标识,其附着方式必须能耐受灭菌过程的使用及制造厂规定的贮存和运输条件。 3 包装材料能够提供对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防护。 3.1包装材料在使用场所与使用者撕开包装取出使用时的要求相容性(例如无菌的开封)。

3.2 在使用条件下,在灭菌前、中、后,包装材料不可释放已知是有毒的,其数量足以对健康危害的物质。 3.3无菌状态的保持:(即从其产品灭菌后,成为无菌之时起,直至规定的失效日期或使用时止),包装完整性及包装材料的微生物阻隔特性。 3.4 材料的毒性检测。

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 建立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正确操作。 2 范围 适用本公司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3 责任 质量管理部 4 内容 4.1 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4.2概述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粉粹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4.3 仪器与用具 1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0.1ml的挥发油测定器、冷凝管、电热套。 4.4测定法 4.4.1 甲法 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 1.0以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

编码: SW10-04-017-00 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2页 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4.4.2乙法 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4.5 注意事项 4.5.1 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

工艺验证报告模板

工艺验证报告 文件编码: 起草人:姓名: 部门: 日期: 审核人:姓名: 部门: 日期: 批准人:姓名: 部门: 日期:

目录 1.介绍 (2) 2.验证目的 (2) 3.验证范围 (2) 4.验证类型 (2) 5.验证日期与相关批号 (2) 6.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2) 7.简单工艺描述(略) (2) 8.胺化工艺验证 (3) 8.1.工艺参数 (3) 8.2.验证人员及日期 (3) 8.3.验证标准、分析方法 (3) 8.4.验证数据 (3) 8.5.验证结果分析、评价及建议 (4) 9.纯化工艺验证 (4) 9.1.工艺参数 (4) 9.2.验证人员及日期 (5) 9.3.验证标准、分析方法 (5) 9.4.验证数据 (5) 9.5.验证结果分析、评价及建议 (6) 10.成盐工艺验证 (7) 10.1.工艺参数 (7) 10.2.验证人员及日期 (8) 10.3.验证标准 (8) 10.4.分析方法 (8) 10.5.验证数据 (8) 10.6.验证结果分析、评价及建议 (9) 11.验证结果批准、会签及日期 (10)

1.介绍 在验证生产过程中发生偏差与异常情况,我们按“偏差处理程序--SOP-ZL-9004-02”进行了处理。 2.验证目的 证明本工艺路线在预定的工艺参数范围内运行能持续有效地生产出高质量的合格的硫酸羟基氯喹。 3.验证范围 4.验证类型 前瞻性验证 5.验证日期与相关批号 验证日期:2007 年03 月20 日至2007 年04 月20 日验证批号:070402、070403、070404 6.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7.简单工艺描述(略) 详见工艺验证方案SMP-ZL-7244-00。

挥发油测定法(2005年药典)

附录10D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并检查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油分 逸出。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 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 0.01g),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 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 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中为止。置电热套中或 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 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 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 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 线平齐,读 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百分数。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 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 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 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 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 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 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 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百分数。

有机挥发性物质检测方法验证报告2

验证报告Validation Report

目录CONTENTS 报告总结Summary Report 1、目的Purpose 2、验证范围Scope 3、验证依据Validation Basis 4、责任者Person Responsibility 5、接受标准Acceptance Criterion 6、有机挥发性物质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Volatile Impurities 6.1有机挥发性物质的限度Limit of Organic Volatile Impurities 6.2溶液配制Preparation 6.3色谱系统Chromatographic System 6.4系统适应性试验System Suitability Test 6.5测定Procedure 6.6结果计算Calculate 6.7样品测定Sample Determination 7、仪器和试药Instruments and Reagents 7.1仪器Instruments 7.2试药Reagents 8、验证内容Validation Contents 8.1专属性(定位)Specificity 8.2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8.3精密度Precision 8.4线性范围Linearity and Range 8.5准确度/回收率Accuracy/Recovery 9、变更和偏差调查Change and Deviation Investigation 10、结果分析、结论和评价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and Assessment 11、附录A ppendix

2015版兽药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湖南湘大兽药有限公司工作标准文件 题目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编号ZLJG F-044-02 修定质检部审核批准 修定日期2016.12 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颁发部门GMP办公室颁发数量 2 份生效日期 分发部门质检部、档案室文件页数共2页 一、目的:该操作规程用于规范兽用中药材及中药制剂中挥发油的含量测定操作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二部附录P136)。 三、适用范围:该操作规程适用于兽用中药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四、职责:进行该项检验的检验员应按该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检测室主任负责监督该操作规程的正确执行。 五、检验: 1 技术依据及原理:挥发油是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且不与水混溶的油状液体。本测定法即利用这种特性,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挥发油的含量。 2 注意事项 2.1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2.2 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3 材料、仪器、试剂的准备及基本要求 3.1 挥发油测定器仪器装置见右图。 A为1000ml(或500ml、2000m1)的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测 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 测定器B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并检查接合 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油逸出。 3.2 天平感量1mg 3.3 移液管 3.4 二甲苯分析纯 3.5 玻璃珠 4 检验步骤 4.1 甲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

4.1.1 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 ),称定重量(准确至0.0lg ),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 (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 4.1.2 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 4.1.3 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 4.1.4 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 处为止。 4.1.5 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4.2 乙法 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 4.2.1 取水约300ml 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 4.2.2 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lml ,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 4.2.3 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 4.2.4 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并记录二甲苯的容积。 4.2.5 照甲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 5 记录与计算 5.1 记录供试品称量数据,挥发油量,计算和结果等。 5.2 计算 供试品中挥发油含量(%)= %100 供试品重量 挥发油量 6 结果判定:计算结果按有效数字数值修约规程修约,使与标准中规定限度的有效数位一致。根据2次测定的平均值是否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来判断是否符合规定。对挥发油含量不符合规定的样品应进行复核。 7 注意事项: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于基准线平行。

(新)检验方法的验证及确认

检验方法是指实验室用于实施检验检测工作所依据的标准检验方法和技术规范。检验方法是实验室实施检验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开展检验检测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如果方法及程序不同就会造成结果不同。本文就来聊聊如何对检验方法进行确认。文章为原创大赛往期作品回顾,在此仅作为对大家的启发之用。欢迎批评指正。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条款中规定:“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在条款中也有相应的规定。 实验室采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样品的抽取、处理、运输、存储和制备等各个环节,确认时应当记录确认所获得的结果、使用确认的程序、确认对方法是否适合于预期的用途等,必要时还应包括不确定度和分析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技术。 ? 下面谈谈就方法发生了变更时或颁布新标准时,对方法如何进行确认: 1.在首次对外出具数据之前应确认(证实)标准方法已被正确的运用。 2.标准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确认。 3.对标准方法定期清理或者查新,以确保最新有效版本。 一、检测方法的选择及使用要求 实验室资质认定(或认可)现场考核时确定的检测项目的依据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所以说,当没有国际、国家、行业、地方规定的检验方法时,实验室应尽可能选择已经公布或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或杂志上公布的方法,但应经实验室技术主管确认。如是在实验室计量认证或认可批准业务范围内,因客户的特殊要求而发生的情况,其检验结果和报告上应有明确的说明。 另外需要使用非标准方法时,这些方法应征得委托方同意,并形成有效文件,使出具的报告为委托方和用户所接受。这是指必须在实验室计量认证或认可批准业务范围内使用,所谓有效文件是指甲乙双方对使用非标准方法检测达成协议,一般来说应有双方签字盖章,也可以在检测委托(协议)书上注明,实验室在检测报告中也必需加以说明。 因此,在检测方法的选择上,优先使用国家标准,然后是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非标准方法仅限于委托方同意才使用。 对于实验室完成的每一项或每一系列检验的结果,均应按照检验方法中的规定,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在检验证书或报告中表述,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证书或报告中还应包括为说明检验结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采用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除上述明确的要求外,检测报告中必需有检测数据和结论。 所以说,检测方法选择的核心就是方法有效性,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使用最新有效版本的方法。

消毒方法及效果验证报告

消毒方法及效果验证报告

消毒方法及效果验证报告 验证报告编号: 起草人: 日期:年月日审核人: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日期:年月日

目录 1验证目的 2验证范围 3验证组及职责 4验证进度计划 5验证引用的文件 6验证内容 7再验证周期确认 8偏差或变更说明 9结果分析及评价

1.验证目的: 确认消毒剂浓度和用量及消毒效果,以保证生产环境卫生的消毒质量。 2.验证范围 精烘包洁净车间。 3.验证组及职责 年月日至年月日 5. 验证引用的文件 检查人:复核人: 日期:年月日

6. 验证内容 6.1 验证的准备工作 6.1.1验证所需文件资料 进行消毒方法及效果验证前,应检查证明以下文件齐全。 6.1.2检查“验证所需仪器、仪表、量具清单及校正”情况应符合规程,见附件1。 6.1.3检查“验证所需试验条件”落实齐备、符合要求,见附件2。 6.1.4检查微生物检定室空气净化系统各验证数据符合净化要求。 检查结果:见微生物检定室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报告。 检查人:日期: 6.1.5 检查XYJ型医用净化工作台验证结果符合规定。 检查结果:见XYJ型医用净化工作台验证报告。 检查人:日期: 6.1.6人员: 列出参加消毒方法及效果验证的人员名单,查阅培训档案,确认是否经过了微生物基础知识及微生物污染的防范培训和岗位技术操作及安全防护后的培训并考察合格,是否参加了健康查体,有健康证。 检验人员培训、查体、情况表

6.1.7消毒剂 6.1. 7.1 75%酒精,按照75%酒精配制规程进行配制。 6.1. 7.2 0.3%新洁尔灭,按照0.3%新洁尔灭配制规程进行配制。 75%酒精配制记录 0.3%新洁尔灭配制记录 6.2 验证内容: a、消毒剂(75%酒精和0.3%新洁尔灭)浓度及用量确认。 b、消毒剂(75%酒精和0.3%新洁尔灭)消毒周期确认。 以上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及消毒周期的确认,选择D级洁净区厂房中操作间的顶棚、墙壁和工序中的生产设备、容器等及操作人员的手为验证对象,每项实验连续进行三次。 6.2.1消毒剂(75%酒精与0.3%新洁尔灭溶液)浓度及用量确认。 6.2.1.1消毒前检验:验证检验人员需先将所验证对象(顶棚、墙壁、设备、容器)分别取样做一次消毒前微生物含量检查。用事先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湿润的适当大小的灭菌纱布或灭菌脱脂棉充分擦拭,然后放入广口瓶中加一定量的灭菌生理盐水振摇5分钟,再对浸出液进行细菌培养,计算统计细菌数。(CFU/25cm2) 车间洁净区消毒前物体表面取样检验结果统计表

挥发油含量测定

附录ⅩD. 挥发油含量测定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 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 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 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 并检查 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油逸出。 (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 线平行。)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 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 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 置烧瓶中,加水 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 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 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 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 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 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 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含量(%)。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挥发油实验

挥发油(volatileoils)是一类在常温下能挥发的、可随水蒸气蒸馏的、与 水不相混的油状液体,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实验中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油脂吸收法、 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冷压法等进行提取[1]。其中水蒸气蒸馏法是将水蒸 气通入不溶或难溶于水但有一定挥发性的有机物质中,使该有机物质在低于100℃的温 度下,随着水蒸气一起蒸馏来。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安全、不污染环境、成本低、 避免了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残留对油质造成影响等特点,是有效提取中药挥发油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存在原料易受热易焦化,或使成分发生变化,所得挥发油的芳香气味也可能变味,往往降低作为香料的价值等局限性,降低了其一定的使用价值。笔者针对水蒸气蒸馏 法提取中药挥发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1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中存在的问题 1.1所选中药材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挥发油在植物体中的存在部位常各不相同, 有的全株植物中都含有,有的则在花、果、叶、根或根茎部分的某一器官中含量较多,随 植物品种不同而差异较大。有的同一植物的药用部位不同,其所含的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也 有差异。薄荷、桉叶、花椒、姜黄等药材挥发油的含量在《中国药典》2005版Ⅰ部已 经规定,这些药材中,根茎类、种子类药材挥发油的提取含量通常都能符合药典规定的要求,但薄荷、荆芥等草质药材,由于质地柔软疏松,药材在加工、干燥、贮存的过程中挥 发油易散失;市场上很难购得挥发油含量合格的药材,药材不符合规定的就更难保证挥发 油的提取效果。 1.2药材的处理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 1.2.1贮存时间挥发油成分在常温下能自行挥发和氧化。因此,贮存时间愈久,挥发油成分的含量愈低,气味消失愈严重,实验效果愈差。 1.2.2药材粒度《中国药典》规定,测定用的供试品须预先粉碎,使能通过 2~3号筛,但粉末不宜过细,粉碎过细,可能导致油室或油细胞破碎过多,在粉碎过 程中造成挥发油散失过多,而且过细的粉末加水加热时成糊状,容易引起焦化和暴沸现象。 1.2.3干燥方法挥发油不仅在常温下易挥发,温度升高和日光也会加速其挥发 和氧化,高温还会引起其成分发生变化。所以干燥方法对挥发油的质量影响很大。 1.2.4浸泡时间药材在提取前要进行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 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提取时易于有效 成分浸出。但是浸泡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成分发生变化,引起药材发酵变质。 1.3提取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国内在中药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中较为广泛应用水蒸气 蒸馏法。但水蒸气蒸馏法不适用于热不稳定成分的提取,长时间与水共沸易发生化学变化,对一些热敏物质易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导致变性;如提取物溶于水则蒸气压会显著下降,对于一些与水互溶的中药材不能进行有效提取;反应混合物中的杂质若有挥发性,就不能 保证所提取挥发油的纯度,且挥发油的收率也很低,所需时间较长,很难保持挥发油原有 的新鲜香味,降低了作为香料的价值,也会对一些制剂的疗效产生影响。

工艺验证报告模板

验证文件 2013年XX月 6.验证报告起草、审核与批准 6.1验证报告起草 6.2 再验证报告审核 6.3 再验证报告批准

目录 1. 验证概述 2. 验证目的 3. 验证范围 4. 再验证依据标准 5. 机构与职责 5.1 验证机构 5.2 验证职责 6. 验证方式 7. 验证准备 7.1 设备设施准备 7.2 仪器试剂准备 7.3 原辅物料准备 7.4 文件与培训 8. 验证时间与计划 9. 验证实施 9.1 产品的工艺流程图 9.2产品的工艺验证: 9.2.1称量备料 9.2.1.1目的 9.2.1.2文件 9.2.1.3检查项目及结果9.2.2 配制 9.2.2.1 目的 9.2.2.2 文件 9.2.2.3 评估项目 9.2.2.4 评估方法

9.2.2.5 取样方法 9.2.2.6配制试验数据 9.2.3 灌装封尾 9.2.3.1 目的 9.2.3.2文件 9.2.3.3评估项目 9.2.3.4评估方法 9.2.3.5灌装封尾检查数据9.2.4 成品抽样检验 9.2.4.1 目的 9.2.4.2 文件 9.2.4.3 评估项目 9.2.4.4 评估方法 9.2.4.5产品检验报告复印件 10. 偏差与处理. 11. 结果与分析 11.1 验证数据汇总 11.2 存在问题与措施 11.3 风险与预防 12. 验证结论 12.1 验证结论 12.2 验证评价与建议 13. 验证周期 14. 附件 15.参考或引用文件

1.概述: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为我司生产多年的乳膏剂品种,自2009GMP再认证以来,乳膏剂生产线生产所用关键设备、生产工艺及工艺参数没有改变,为了验证在正常的生产条件和GMP文件管理体系下能生产出符合预定的规格及质量标准的产品,根据验证管理文件的要求,我们对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的生产工艺进行再验证。 2.目的: 在现行的GMP文件管理体系下,生产三批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进行工艺再验证: (1)确认关键工序质量监控点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2)确认该产品质量是否符合预定成品的标准。 3.验证范围: 本次验证对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依据工艺规程的各项参数设定指标,并认真按方案组织了实施,仅验证该品种工艺参数设定的科学性符合性。 4.再验证的依据与标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生产工艺规程》、《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中间产品内控质量标准》、《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成品内控质量标准》。 5 .机构与职责: 1.机构:在公司验证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验证小组负责工艺验证的具体工作。验证小组的成员包括车间和生产部人员,QA和QC人员,工程设备人员、注册部人员。 2.职责:参与人员的职责

2010版《中国药典》附录XD 挥发油测定法

附录XD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提取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的上端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并检查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油逸出。 图挥发油测定仪提取装置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置电热套中或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xiSS检测方法验证报告

悬浮物测定的方法验证报告 1.本方法依据参照:GB11901-89(重量法) 2.测定方法原理 用0.45m滤膜过滤水样,留在滤料上并于103-105℃烘至恒重的固体,经103~105℃烘干后得到SS含量。 3.仪器 3.1、烘箱 3.2、分析天平 3.3、干燥器 3.4、孔径为0.45μm滤膜、直径45~60mm。 3.5、玻璃漏斗 3.6、真空泵 3.7、内径为30-50㎜称量瓶 3.8、无齿扁嘴镊子 3.9、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4.测定步骤

4.1用无齿扁嘴镊子将滤膜放在称量瓶中,打开瓶盖,移入烘箱中于(103~105℃)烘干2h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其重量。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恒重(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5mg) 4.2去除悬浮物后震荡水样,量取充分混合均匀的试样100ml抽吸过滤。使水分全部通过滤膜。再以每次10ml蒸馏水连续洗涤三次,继续吸滤以去除痕量水分。如样品中含有油脂,用10ml石油醚分两次淋洗残渣。 4.3停止吸滤后,仔细取出载有SS的滤膜放在原恒重的称量瓶里,移入烘箱中于103~105℃下烘干2h后移入干燥器中,使冷却到室温,称其重量,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4mg为止。 5.计算: 悬浮固体(mg/L)=[(A-B)×1000×1000]/V 式中:A——悬浮固体+滤膜及称量瓶重(g) B——滤膜及称量瓶重(g) V——水样体积 6.讨论 6.1方法适应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废水中SS的测试。 6.2精密度(重复性)的讨论。

重复性:实验室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浓度水平样品取样7次测试,用所得结果的标准偏差(RSD)来表示其精密度;RSD≤5%符合要求。 表1重复性 结论以上各项的讨论均符合要求,即表明方法满足本实验室检测需求,确认予以使用

清洁验证检验方法验证

生产设备清洁后取样方法和检验方法验证方案目录 概述 目的 验证小组成员与职责 验证小组成员 验证小组职责 4. 验证正文 4.1 验证前确认 4.2 验证方法描述 4.3 验证内容 检测方法验证部分 综合回收率验证 偏差总结 再验证情况 补充与修定 评价与结论 附录 概述 生产过程中所用的生产设备均可能有残留物遗留,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由于上一批次生产产品的残留影响下一批次或其他品种,故必须对生产所用的设

备进行清洁。清洁后要对该清洗方法进行取样检测残留量。一般通常的取样方法为棉签擦拭法和淋洗法。 目的 本验证方案的目的是考察清洗验证涉及取样过程和所用检测方法的过程,是对人员取样操作、残留物转移、测试过程的考察,考察项目最低定量限、线性、综合回收率等。 3. 验证小组成员与职责 3.1验证小组成员 组长:xxx 组员:xxx、xxx 3.2验证小组职责 组长:质量副总经理xxx,负责批准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 组员:xxx,参与验证方案的制定,对验证操作过程监督检查,收集验证资料和数据,参与起草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 组员:xxx,负责参与验证方案的制定,对所取样品进行化验,收集数据并报告结果,审核验证报告。 组员:xxx,负责审核验证方案,审核清洁验证方案和报告,协助验证方案的实施,并审核验证报告。 4. 验证正文 4.1验证前确认 棉花/棉签材质:棉签 紫外分光光度计编号:校验有效期□接受□不接受

天平编号:校验有效期□接受□不接受 批号: 4.2 检测方法描述 检测过程 结构中含有很强的紫外吸收官能团,如双键的苯环等,故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比色皿,在合适的最大的吸收波长处,以甲醇为空白,测定样品溶液的吸收度。根据测得的吸收度来计算样品残留的量。 贮备液的配制 取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于2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混匀,得贮备液(50μg/ml)。 计算 测定时同时进行对照品的测定,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按下列公式计算: A样 C样=×C对 A对 A:分别为样品和贮备液的吸收度 C:分别为样品和贮备液的溶液浓度 4.3 验证内容 检测方法验证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