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的行为能力

公司的行为能力

公司的行为能力
公司的行为能力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s://www.doczj.com/doc/2d15446654.html,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s://www.doczj.com/doc/2d15446654.html,/ 公司的行为能力 1.公司行为能力的涵义。公司的行为能力是指公司基于自己的意思表示,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依照通说,公司的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仅表现在公司的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终止,而且表现在公司行为能力的范围和内容与其权利能力的范围和内容也是相一致的,公司权利能力所受到的限制,也同样适用于公司行为能力。这也是法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制度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制度不同的地方。自然人的权利能力都是一致的,但行为能力各有不同——包括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法人包括公司法人的权利能力就存在差异,不同的法人享有不同的权利能力,而由于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一致性,所以不同的法人也就具有了不同的行为能力。法人行为能力的差异是由于其权利能力的差异导致的,而不像自然人那样其行为能力的差异是由于年龄、智识状况决定的。

2.公司行为能力的实现方式。公司是法人,具有法律上的团体人格,它在按照自己的意志实施行为时,与自然人有所不同。首先,公司的意思能力是一种社团的意思能力,它必须通过公司的法人机关来形成和表示。公司的法人机关就是公司的意思机关。公司的法人机关由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它们依照公司法规定的职权和程序相互配合又相互制衡,进行公司的意思表示。其次,公司的行为能力体现在对外行为的实施上,公司的对外行为由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来实施,或者由法定代表人的授权代表来实施。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公司法第13条)。公司董事长(或执行董事,或经理)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按照公司的意思以公司的名义对外进行法律行为、为公司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在公司权利能力范围内,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所实施的法律行为就是公司自身实施的法律行为,其后果包括权利和义务由公司承受。

行为能力测试题(终审稿)

行为能力测试题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 三个人打赌,以硬币为赌注。三人初始硬币数量比为7:6:5,后来三人硬币数量比变为6:5:4,其中有一个人赢了12个硬币,则这个人原来有多少个硬币( A) A. 420 B. 480 C. 360 D. 300 思路:先算比例,第二个人比例为1/3,比例不变,第一个人站7/18,所有他的硬币要能被7整除。所有选A。 2. 出于万不得已时,我才参加社交集会,否则我总设法回避:(B )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是的 3. 调查显示,新闻记者的职业和网络关系密切.但只占上网人数的1.8%;与大量青少年学生网民(占总数的19.3 %)相比,教师和党政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上网太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5%和3.4 % );与月收入500元以下和500元--1000元的人群(分别占网民总数的21%和29 %)相比,收入较高的人们的上网比例并没有很大提高;从事商贸活动的人员上网人数只占总数的5.8% 与这段文字文意不相符的是:(A ) A. 电子商务没有在中国获得真正的发展 B. 网络并非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C. 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群,上网的比例有一定提高 D. 职业与上网没有直接关系 4. 某市的家庭在夏天特别容易发生纠纷。根据这种现象,某空调企业为了促销其产 品,做了这样一则广告:“X牌空调能使您家庭更加和睦。” 上述广告假设了下列哪项(D )

Ⅰ:气温与家庭纠纷之间的关系纯属巧合。Ⅱ:温度与家庭纠纷之间存在某种确定的关系。Ⅲ: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不要发生纠纷。 A. 仅Ⅰ和Ⅱ B. 仅Ⅱ C. Ⅰ、Ⅱ和Ⅲ D. Ⅱ和Ⅲ E. Ⅲ 5. 以“啤酒:杯子”搭配为例,我认为( D )搭配较为合适: A. 漏斗:木桶 B. 电灯:插座 C. 眼镜:镜盒 D. 象棋:棋盘 6. 一位社会学家做了一个关于电视暴力的实验。他把100名小孩子分成两组,每组50名。第一组的孩子一周内只看暴力性的电视节目,第二组的小孩不看暴力性的电视节目。一周之后,让这两组孩子在一起玩耍。社会学家发现,第一组看暴力性电视节目的小孩表现出明显的暴力倾向。这位社会学家作出判断说,暴力性电视节目会增强孩子的暴力倾向,不看暴力性电视节目能遏制暴力倾向。社会学家的判断依赖于下面哪条假设( C) A. 暴力性电视节目对社会有不良影响 B. 作为父母应该对自己孩子负责 C. 实验中的两组孩子各方面的特点都相投,暴力倾向的差异只因为是否看了暴力性电视节目 D. 受到暴力打击的孩子会以暴力还击 7. “蝌蚪:青蛙” 相当于(C )

关于社会危害性程度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d15446654.html, 关于社会危害性程度的探讨 作者:鲁菲菲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2期 摘要社会危害性理论是我国刑法学科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刑法在执行与适用过程中起重要指导作用。在犯罪论体系中,罪刑法定原则是认定行为犯罪的唯一依据,当罪名不直接描述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时,司法工作者应从行为主体社会性、行为侵犯客体程度以及行为针对对象的社会性作综合考察,为定罪量刑作更为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危害程度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067-02 一、社会危害性释义 (一)社会危害性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中,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方法是通过考察其是否符合于耦合式的四要件之下,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如符合,即代表该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如不符合,即排除行为属于犯罪的可能性。但一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该行为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即进入实质性的判断——社会危害性判断。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对国家或人民的利益造成的损害。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是犯罪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原则上,一行为具有违法性,也就意味着存在危害性,但也会有例外,即在具有特别理由、根据的情况下,也可能否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存在危害性,这便是违法阻却性事由,又称正当化事由,所以违法阻却事由是从反面否认行为构成犯罪。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其危害性的大小,能够有效化入罪为出罪、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保护人权。 犯罪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价值是一种关系属性,它不是由客观固有属性决定的,而是客体根据人的需要、目的所形成的关系。①犯罪所致的侵害虽然对特定的人、物或社会关系造成损害,但其可能是有益于行为人本身的,在衡量两方利害得失时,需要通过特定的评价机制,去判断行为善恶,此机制是立法者意志的体现,这就是社会危害性的判断。 (二)与大陆法系三要件论中违法性的对比 大陆法系三要件论中,评价一行为是否属于犯罪,须经过该当性、违法性与有责性三步的考察。该判断是一个出罪评价标准,当一行为符合了判例法或制定法中犯罪的形式构成要件后,继而考察是否具有违法阻却性,如存在则排除犯罪,如不存在则证明行为具有实质违法性,再进入行为有责性判断。可见三要件犯罪体系把行为的形式违法性、实质违法性纳入评价之中,并且是有步骤进行。而我国四要件体系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犯罪评价体系,一行为符合了

公司员工行为准则 完整版word版本

公司员工行为准则 完整版

员工行文准则 一、行为准则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学习创新热爱公司豁达明理 二、基本要求 (一)的要求是遵纪守法: 1.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2.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生产的意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3.严格遵守公司的财经纪律,不贪污,不行贿受贿,不收受回扣和好处。 4.严格遵守公司的保密制度,不得泄漏或出卖公司的商业秘密和经济,技术,管理信息和情报,如有发现,应立即制止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二)员工诚实守信: 5.与人交往以诚相待,信守承诺,不欺骗别人. 6.反映情况事实求是,不捕风捉影,不搬弄是非,不散布谣言,不威胁和报复他人. (三)员工应有团结合作精神: 7.工作积极主动,相互配合,经常进行工作交流与沟通,认真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敢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遵循“先解决问题,后分清责任”的工作原则,不扯皮,不推诿。 8.坚持“下级服从上级”的管理原则,服从公司的调动和分配。(四)员工应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9.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努力学习本岗位专业知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并自觉接受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和教育。 10.发扬“学习才能进取,创造方为永恒”的双良精神,大胆创新,积极进取。(五)员工应热爱公司,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形象: 11.对公司忠诚,时刻关心公司的发展,积极为公司献计献策。乐于接受双良文化的熏陶,不断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12.时刻牢记员工个人形象是双良形象的代表,任何时候都不做有损公司利益和形象的事情,不从事与公司生产经营有关的第二职业。如有发现,及时向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六)员工应豁达明理,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 13.主动关心别人,热情帮助他人。尊敬师长,尊老爱幼,讲究家庭美德,努力营造和维护和谐的工作和家庭氛围。 14.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树立正气,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为人处事豁达,明理,不斤斤计较,不损人利己。 15.做到仪态端庄,衣着整洁得体,举止大方,不卑不亢,亲切自然,接待宾客讲究礼貌,热忱周到。 三、员工行为规范 (一)劳动纪律 1.员工应遵守公司的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 2.禁止员工酒后上班或在上班时间饮酒(工作之需除外)。 3.员工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 4.员工应团结协作,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不吵架打架,不聚众闹事。 5.员工应遵循“下级服从上级”的工作原则,服从主管的领导和工作分配,工作时不得消极怠工。 6.员工岗位变动或离职时,应及时,清楚的办理好工作交接。 7.员工轮班作业时,应提前10分钟到岗位办理交接手续。在接班员工未到岗位时,当班员工不得擅自下班。 8.员工因公出差应按出差管理规定办理出差批准手续。 9.员工不得骚扰,诬陷,诽谤,侮辱或打击报复他人。 10.员工不应探询他人的新资状况。 11.员工不得伪造或涂改公司的任何报告或纪录,不得盗用印信。员工不得伪造个人经历或学历,已达到受聘目的。为经许可,不得撕毁公司张贴的文件或公告。 12.员工上班时间不串岗,不脱岗,不睡觉,不闲聊,不干私活,不擅离职守。 13.员工上班时间不看与本人业务无关的书籍,报刊,杂志或电子信息,不听音乐,打牌,玩电子游戏。 14.员工上班时间不电话聊天

第7章 学前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案例

一、虫儿飞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了解失去生命的严重后果。 (2)喜爱大自然,愿意主动保护自然环境。 (3)掌握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的对应行为(不摘花折枝、不踩踏草坪、不随意踩死 昆虫)。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园的户外种植区。 (2)适度的防蚊虫措施。 (3)活动场地周边的安全保障措施。 (三)活动过程 1.游戏规则讲解 教师:今天我们要在花园里做虫儿飞的游戏,小朋友们现在扮演小瓢虫,听到教师的口令“虫儿飞、虫儿飞,飞到花丛藏起来”,小瓢虫们就要立刻飞到花丛中藏好,注意飞的时候不174第七章学前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要撞到其他的小瓢虫! 2.游戏体验 教师组织学前儿童体验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户外种植区的场地实际情况,灵活编 排指导语,例如,飞到树后、飞到草地上、飞到花丛中等。在组织游戏的同时,注意观察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对种植区植物的行为,有没有踩踏花草、摘花、踩小虫的情况,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3.讨论分享 (1)简单回忆游戏过程。提问:小朋友都飞到哪里了?教师结合学前儿童的回答进入下 一步讨论。 (2)讨论如何爱护植物、爱护小动物。 教师小结: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中的小花小草小动物,不能随意踩踏草坪,不能随意摘花和 踩死小昆虫,应该一起爱护它们,保护大自然 (四)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不仅要爱护幼儿园的环境,更要爱护大自然环境,爱护身边的花草,爱 护小动物。” 二、朋友生病了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同伴生病了需要大家的关心,愿意主动关心、安慰同伴。 (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打电话、制作慰问卡等方式表达对生病同伴的爱。 (3)激发同伴间互相关注、互相关心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与生病学前儿童的家长联系好。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引出活动,了解学前儿童是否关注同伴 指导语:你们知道今天谁没有来上幼儿园吗?他为什么没有来上幼儿园呢? 2.根据原有经验,讨论同伴生病了我们可以怎样关心他 指导语:

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论述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以自己的行为设定民事权利 义务的资格,即自然人能够依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以达到一定的年龄标准,且是以具备了正常的精神状况为前提的。下面我就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特征、划分、监护、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宣告以及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程序的认定等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特征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简单的说,是指自然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或者是资格。民事行为能力指的是自然人实施一切行为的资格,还包括合法行为能力和违法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的一项重要权利,但自然人并不是从出生时就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受年龄、身体条件、精神状态等条件的限制,许多人不能正确的识别事务或判断事物。因此,法律规定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规定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不产生法律后果,同时也规定了判断自然人是否具有民事权利的标准,这样既保障了公民的个人利益,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民事行为能力是有国家法律确认的。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一种资格,不依赖于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得限制和剥夺,他不随自然人的主观意愿而发生改变,也不得转让。行为能力以意思能力为前提,

自然人必须达到一定年龄并且具有相应的意思能力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另外,民事行为能力的具备,不取决于公民的主观意愿。而是由法律根据自然人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需要以及两种利益之间的协调而加以规定的。 2.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年龄与智力状态是相联系。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以自己的行为进行民事法律活动或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首先应具备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的意思能力。可以说,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是以其意思能力为基础的,而一定的年龄和正常的智力是具有意思能力的标志。所以说,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智力状态正常,才能正确理解其行为,才算是具备了行为能力。 3.民事行为能力不受他人限制或被取消。民事行为能力是一种法定资格,是由国家法律赋予的,所以,自然人不得自行放弃或转让自己的民事权利能力;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和依法定程序外,任何个人或组织也不得剥夺和限制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4.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包括独立地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也包括自然人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例如,因非法侵害他人利益而承担的赔偿责任。 二、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企业员工行为准则

企业基本管理制度 一、总则 二、员工行为规 1 基本原则 2 仪容仪表 3礼仪、礼貌 三、考勤、请假 四、工资、福利 五、奖惩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使员工对本厂简况、工作要求、奖惩办法等规定的了解,在工作中能认真执行,以维护生产经营、工作、生活的正常秩序,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特制订本手册。 第二条制订本手册的指导思想: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企业奋斗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公司情况介绍。 第四条本手册仅适用本厂全体员工。 第二章员工行为规

第五条基本原则 (一)准时上下班,对所担负的工作争取时效,不拖延、不积压。 (二)服从上级指挥,如有不同意见,应婉转相告或以书面述,一 经上级主管决定,应立即遵照执行。 (三)尽忠职守,保守业务上的秘密。 (四)爱护本公司财物,不浪费,不化公为私。 (五)遵守公司一切规章及工作守则。 (六)保持公司信誉,不作任何有损公司信誉的行为。 (七)注意本身品德修养,切戒不良嗜好。 (八)不私自经营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商业或兼任公司以外的职业。 (九)待人接物要态度谦和,以争取及顾客的合作。 (十)严谨操守,不得收受与公司业务有关人士或行号的馈赠、贿 赂或向其挪借款项。 第六条仪容仪表 (一)男员工 1、头发梳理整齐,无头皮屑,不留长发,鬓角不过耳,不染烫怪异发型; 2、面部需修饰清爽,胡须需绝对修刮干净;及时修理鼻毛,注意清洁;

3、佩戴近视眼镜者,眼镜款式应简洁、干净,不能太夸, 镜片保持清洁; 4、不得穿戴耳钉和耳环,不得佩戴夸项链等饰品 5、工作服需熨烫平整,保持干净,无油污,且无破损之处,尤其注意衣领、袖口;不得将衣袖、裤管卷起;工作名牌应端正别放于左胸前;制服口袋不得多装物品, 以免影响制服的平整 6、手指甲不能太长,标准不能超过指肚,且无污垢。 7、可以佩戴简洁的手表,款式不能太宽;不能佩戴首饰(订婚、结婚戒指除外)。 8、鞋子统一为黑色皮鞋或布鞋,袜子统一为深色,无破损, 鞋跟要完好,鞋袜清洁无异味。 9、上班前避免吃葱、蒜等味重食品,保证口腔无异味,牙齿 里无杂物。 10、勤洗澡,无体味,不得使用浓烈香味的香水 (二)女员工 1、头发整齐、清洁,不染烫怪异发型,不得披头散发。短发前不及眉,旁不及耳,后不及衣领;长发海不过眉,过肩要扎起(使用公司统一发夹,用发网网住,夹于脑后),不得使用夸耀眼的发夹。 2、面着淡妆,至少描眉、涂口红,均要求自然;前台岗点还应抹粉、画眼影、涂腮红等,要求精神、清爽;口红脱落,要及时补装。 3、不得浓妆艳抹,不用有浓烈气味的化妆品,不可用颜色

利他行为案例

幼儿园“利他氛围”的实际案例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幼儿园利他氛围案例 开学没几天,我们班一个新转过来的小朋友由于分离焦虑,家长离开后一直哭闹不停,以致哭得呕吐了,把地上吐的一塌糊涂。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当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部分幼儿跑过来看看,一边捂住鼻子一边跑开还叫着:“好恶心哦,臭死了,真脏”。 第二种情况:茫然的观望,部分幼儿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看了一眼后也没有表达情绪,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或吃饭、或游戏、此事好象没发生一样。 第三种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嘉怡吐了,吐了一地,是不是生病了,说完以后看着老师的举动。 第四种情况:主动帮助,部分幼儿表现出急切焦虑的情绪,体现在行动上的幼儿把手放在呕吐幼儿的前额上,再比较自己的体温,来确定是否发烧,有的掏出自己口兜里的餐巾纸去擦呕吐物。 分析: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那么,教师如何营造利他氛围,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呢?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牢牢把握和利用好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从而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在日常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点思考积极的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一、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利他氛围,呼唤幼儿内在的利他行为。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事后,老师可以通过小红旗、小奖牌的形式,对那些给予别人主动帮助的同学以最大的热情和掌声。可以鼓励其他幼儿给予集体的表扬,比如“xxx表现真不错,大家一起说:xxx,你真棒”等,通过营造良好的

论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论刑法上的危危害行为 第一章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甲女和乙男是夫妻,得知丈夫有外遇后,特意给他买一双旱冰鞋,期盼丈夫在运动时摔伤。之后,某一天乙男在穿旱冰鞋运动时不慎摔成重伤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刑法上的危害行为的理论说明此案。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中甲女送乙男一双旱冰鞋属于一种社会的正常交往行为,而无论其送鞋时的主观状态是什么样的。对于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刑法中禁止的危害的行为必须具有法益侵犯的紧迫的,现实危险性,而且必须是社会生活所不允许的行为,甲女送丈夫旱冰鞋的行为属于正常的社会交往行为,不属于刑法上禁止的危险行为,因此甲女的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 第二,既然甲女的行为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甲的行为与乙重伤之间也就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乙的重伤是自己在滑旱冰时不小心而导致的,重伤的结果应当由乙自己来承担即乙自我担责。 1 2016厚大讲义《刘凤科讲刑法之真题卷》第14页。

第三,尽管甲女在送乙旱冰鞋时期盼甲在滑旱冰时摔伤,具有伤害甲的犯意,但是甲女并没有具体实施伤害乙的危害行为,人不能因为思想而治罪,所以甲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第四,无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要求行为人实施法律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在本案中甲没有实施法律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因此甲的行为既不构成故意犯罪也不构成过失犯罪。 综上所述,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章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述 之核心部分。这是因为“犯罪是刑法的主要内容,而危害行为是犯罪的实体或核心的缘故”2。但是刑法学界对于危害行为的概念这一基本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科学地界定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对于深入研究刑法行为理论以及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均具有重要意义。 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修订版,第155页。

企业行为准则

每一名员工都就是河南能源的企业形象代表,日常言谈举止,不仅反映着个人的职业素养,而且关乎企业形象。因此,每名员工必须牢固树立“我的形象即企业形象”的意识,时刻注意规范约束自身行为。 职业道德 1、敬业爱岗遵章守纪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各级政府的有关政策;自觉遵守行业规则;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2)热爱企业,爱护企业的荣誉,时刻牢记自己就是河南能源的一员,一言一行代表企业形象。自觉维护企业利益,勇于同损害企业形象的言论与行为作斗争; (3)热爱本职工作,认真执行工作标准、岗位职责与工作程序。 2、勤奋工作学习创新 (1)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与操作技能;精通本职工作,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精通业务规程、岗位操作规范,不断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勤奋工作,干一行,专一行;用心做事,追求卓越;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做一流员工; (3)自强不息,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充实更新业务知识与工作技能;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4)热爱工作,激情投入;珍惜岗位奉献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团结协作诚信奉献 (1)弘扬团队精神,同心同德,热爱集体,顾全大局;对待同事要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密切合作,坦诚沟通;上下级互相尊重,上级支持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管理; (2)为人诚信正直,不得弄虚作假,服从上级命令,听从指挥,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讲求诚信,信守承诺,不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 (3)以工作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奉献,努力营造心情舒畅、温暖与谐的工作氛围; (4)精神饱满,积极向上;讲求素养,行为得体;富有爱心,关爱她人。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生活。 4、关心社会遵守公德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

幼儿社会规范的学习理论及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和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幼儿社会规范的学习理论及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和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 2、规范行为: 3、他律: 4、自律: (二)填空题 1、要求幼儿接受的社会规范,应依据()以及教育的()和()的要求来制定。 2、()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3、()是个体认识社会、接纳社会的起点。 4、自我意识主要是指()、()。 5、()曾经说过:“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学生应该首先尊重自身,没有这种尊重,没有对自身美的热爱,人的文明就不可思议。” 6、儿童自我意识是从()逐渐发展到()的,在行为上相应的表现为逐渐从()、()、()转变为()、()、()。 7、与()的关系是幼儿最早体验到的社会关系。8、()是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感的基本出发点。 9、()是培养、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 10、习惯是个体由不经常行为转化为稳定的()的关键环节,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否形成的客观指标。 11、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做起,在()中进行;以()为主,以()为辅。 12、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首先要使他学会()。 13、与自我相关的规范行为主要有()、()、()、()、()、()。 14、幼儿是逐步接受社会规范的,从()逐步发展到 ()。 15、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理论的代表有()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 ()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6、儿童的()直接制约着社会规范的掌握程度。 17、促进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应遵循两大原则:()原则和()原则。 18、柯尔伯格提出了()原则。 19、柯尔伯格应用()故事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20、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到()的发展过程。 21、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 ()加以培养的。 22、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即()水平、()水平和()水平,六阶段即()取向、()取向、()取向、()取向、()取向、 ()取向。 23、一般来讲,幼儿的道德判断处于()阶段。 24、一般来讲,幼儿的道德发展处于()水平。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案例-徐之秦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此课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九课“养成亲社会行为”,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亲近社会,要关注社会;亲近社会,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真切关注社会,自觉维护社会,更要热忱服务社会。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社会生活是美好的,我们只有热爱生活,亲近社会,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体现生命的价值,并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完善人格,愉悦的生活,追求人生的高境界。但是,光有亲社会的情感还远远不够,创造美好的生活,体验人生的幸福,更需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课标内容】 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培养亲社会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资料、图片,让学生懂得怎样亲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怎样培养亲社会行为 【教学准备】 依据教师课前导学设计的问题,收集关于“践行亲社会行为,参与公益活动”的实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中,我们怎样运送感谢社会?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本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这个主题。 二、新知探究 1、第一环节:亲近社会必须要关注社会 (1)亲近社会,应该关注社会。 请两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圈的第一个黑菱设置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 师:请同学们谈感受 生:交流感受略 师:既然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关注社会的途径有哪些呢? 生:回答并完成第二个黑菱。 (2)关注社会不仅仅要关注天下大事,也要关注我们身边的小事 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A、这位同学的做法你同意吗?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 B、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象那位同学一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 生:讨论交流略 2、第二个环节: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1)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师: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圈的第一个黑菱内容,谈谈感受 生:交流略 师:那么我们应该杜绝不良行为,送大家一些格言,请阅读朗读共勉! (2)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师:请大家一起阅读第二个黑菱的短文,体验规则的美! 生:规则是美好的,是一种无言的美,人性的美! 师:请例举公共生活规则的作用 生:举例略

行为能力测试题

行为能力测试题

发现,第一组看暴力性电视节目的小孩表现出明显的暴力倾向。这位社会学家作出判断说,暴力性电视节目会增强孩子的暴力倾向,不看暴力性电视节目能遏制暴力倾向。社会学家的判断依赖于下面哪条假设?( C) A. 暴力性电视节目对社会有不良影响 B. 作为父母应该对自己孩子负责 C. 实验中的两组孩子各方面的特点都相投,暴力倾向的差异只因为是否看了暴力性电视节目 D. 受到暴力打击的孩子会以暴力还击 7. “蝌蚪:青蛙” 相当于(C ) A. .婴儿:成人 B. 鸡蛋:公鸡 C. 蛹:蝴蝶 D. 种子:植物 8. “照片:回忆” 相当于(A ) A. 档案:事实 B. 小说:虚构 C. 音乐:旋律 D. 互联网:交流 9. 你习惯一边听歌一边玩游戏吗?(B ) A. 习惯 B. 介于A和C之间 C. 不习惯 10. 下面表达爱的语段,其中一项与其他三项较有所不同的是( D ) 解析:排除BC A. 爱情是一株长势良好的果树,它的果子再甜,但它的根系始终是在泥里的 B. 有种情感与生俱来,有种责任无法推卸,有种爱可以传递,下一代的生命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续 C. 爱人有时像个忠心耿耿的奴仆,但被爱的人不能因此自以为是皇帝。真正的爱,没有皇帝,也没有奴隶,只有平等与尊严 D. 你可以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赚到财富,也可以自己相信有药治好病,但你无法从自己不爱的人身上获得幸福 11. 某西瓜经营户以2元/千克的价格购进一批小型西瓜,以3元/千克的价格出售,每天可售出200千克。为了促销,该经营户决定降价销售。经调查发现,这种小西瓜每降价0.1元/千克,每天可多售出50千克。另外,每天的房租等固定成本共24元。该经营户出售西瓜的价格为多少时,每天可以获得最高的收入?(B ) A. 2.6元/千克 B. 2.7元/千克 C. 2.8元/千克 D. 2.9元/千克

论社会危害性的认定及其轻重大小的判定

摘要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就是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造成的这样或那样损害的事实特征。考察和认定社会危害性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决定于行为侵犯的客体;决定于犯罪的手段、后果及时间、地点;决定于行为人的主观因素。 关键词犯罪;社会危害性;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危害社会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第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是犯罪的实质内容。那么,什么是社会危害性?对社会危害性如何考察和认定?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索。 一、什么是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但是,对什么是社会危害性刑法理论界却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事实说。即认为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在客观上实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 侵犯关系说。即认为社会危害性是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破坏。 属性说。即认为社会危害性是因行为人侵犯了刑事法律规范而给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带来危害的行为属性。 我们认为,所谓社会危害性,就是指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事实特征。“危害社会”是一种事实,“特性”指社会对这种事实的特殊属性的概括和评价。从上述定义,我们认为社会危害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社会危害性是以行为为存在的前提。它是依附于行为而存在的,社会上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脱离行为而独立存在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人以作为或不作为为表现形式的具体行为。人的思想、信念、主观素质无论如何不好,只要它没有外化为行为或者没有表现在行为中,就不认为是具体行为,自然也谈不上具有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既是宣布行为是犯罪的根据,又是揭示犯罪内容的最重要的特征。 (二)危害社会是一种事实,因而社会危害性所揭示的特性,就是一种“事实特征”。首先,对社会的危害是一种事实,而不是一种主观想象。因为,社会危害性是依附于行为而存在的,因而,它必然体现在诸种行为事实中,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同时,社会危害性也正是作为一种事实存在,我们才有可能认识它、了解它、评判它,否则,我们无法认识什么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其次,社会危害性是一种具有特定性质的事实,社会危害性作为一种事实,它并不是毫无内容和特征的事实,相反,它是具有特定性质的事实,这种特定性质就在于它是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给社会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损害。 (三)社会危害性是行为属性与行为事实的统一。行为属性就是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行为事实就是从行为的起始到结束的全部危害社会的客观情况。行为属性,是在行为对社会危害的客观事实情况上的抽象,行为事实表现着行为属性,行为属性寓于行为事实之中,

公司行为规范准则

公司行为规范准则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公司员工行为规范准则 第一条公司办公秩序 一、工作时间禁止下列行为 (一)迟到、早退,不经请示随意旷工。 (二)办私事,电话聊天。 (三)看与工作无关书刊,听音乐,玩游戏、上网聊天、浏览与工作无关网站。 (四)在办公区域或走廊、前台扎堆聊天、打牌;嬉戏、争吵、打闹、大声喧哗。 (五)除因工作误餐,在上班时间吃东西、零食;在办公区内吸烟;除业务需要,以醉酒状态上班工作。 (六)带与工作无关人员或亲属、子女到办公区。 (七)上班时间看股市行情,影响工作和个人情绪。 (八)违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私下讨论、探听任何有关公司业务的重要信息,在公司内幕信息或经营动态依法披露前,公开或者泄露信息,向外界传播信息。 二、其它办公规范 (一)爱岗敬业,珍惜时间,注重工作计划性、主动性与效率性。提高工作任务执行力度,注重办事结果。

(二)遵守职业道德,注重公司形象,维护公司利益,严守商业秘密。 (三)遵章守制,服从管理,提高自我约束力。 (四)爱护公司财物,按操作规范使用办公设备。由于个人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按规定进行赔偿。 (五)配合安全保卫,做好个人防范。不得随意动用电力和消防设施。 (六)讲究卫生,保持工作环境整洁,不乱扔乱放杂物;下班前及时整理保持办公桌面干净整齐,收集好材料、文具,不乱堆乱放;座椅归位。 (七)工作时间外出,必须保持手机或其他通讯设备开通,以便联络。 (八)主动向直接上级汇报日常或外出工作进展,在外地出差期间经常与部门保持联系,有问题随时请示,及时提交出差报告。日常公出或出差时,应主动向考勤人员说明并登记。 (九)准时参加公司的会议、活动,注意阅读公司下发的各项通知、规定和相关文件。 (十)日常工作及开展业务均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不得铺张浪费。 (十一)工作时间着职业装,男士着西装、领带、皮鞋;女士着正装;任何人不得穿着牛仔服、无领T恤、旅游鞋、拖鞋、短裤装;夏季男士可直接穿衬衫,有正式任务时应着西装、领带;夏季女士不得穿无袖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语用学7/8节 院系:文学院 班级:12级对外汉语二班 姓名:梁颖 学号:121701041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摘要】:道歉是重要的人类语言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从语言学的立场看,道歉言语行为属于言语交际的组成部分。道歉言语行为作为人们交际过程的一种弥补性言语行为,同时也是体现个人 礼貌修养的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在于,为冒犯进行弥补以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本文参照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语用研究。论文对汉语道歉言语已有成果,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特点,以及对汉语道歉行为深入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本人的结论。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礼貌文化 一.道歉和道歉语 1.道歉语 道歉言语行为,即俗称道歉,人们大都向别人道过歉。也接受过别人的道歉。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由于说错话,做错事或其他的原因,常常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不良后果,轻则对方不欢而散,引起彼此间关系的疏远,重则会给对方造成重大伤害,如果不及时对此进行有效的挽救或弥补的话,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有鉴于此,为了补偿过错,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了恢复遭到损害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向被冒犯者一方道歉的社会需要。

冒犯者用来向被冒犯这表达歉意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道歉语。道歉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人们语言交际的一个方面。 当然,人们为了表示道歉除了采用言语行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行为的方式,比如,采用特定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多的依赖言语行为方式。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即道歉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 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王建华,2004)。这一理论昭示:人们通过某种话语来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话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在聆听着身上产生一种效果。也就是说,人们讲一句话的目的在于完成一种职能(Austin,1962)。不言而喻,所谓道歉言语行为,指的就是通过使用道歉语而达到有关方面表达迁移的语言行为表现。关于道歉的定义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归纳出了道歉的定义。 2.道歉 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1971)视道歉为一种弥补性的交流,目的在于重建由于真实或者假想的冒犯的发生而面临危险的社会和谐。Olshtain(1983:232-249)则将承认有过失和对过失负有责任视为道歉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增加了自我羞辱这一成分,在他看来,自我羞辱是与通常认为的有损面子的举止行为是一致的,因为这与冒犯者原本正面的形象产生了冲突。Brown和Levinson(1987:187)对道歉的定义加进了礼貌因素,他们认为道歉是一种交际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如何区分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

如何区分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律虽有其特殊性,但仍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 自觉存在的社会规则甚多,举凡纪律规则、乡规民约、公司章程、合作协议等都是自觉地存在的社会规则,但是,它们并不是法律规则,相反,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里,它们必须受制于法律规则的规范。自然规则不存在自觉存在的问题,即使在“人化自然”的情形下,人们仍然是借助于自发存在的自然规则本身来改造自然的结果。但自然规则可以转化为人们的行为操守,从而成为人们“按照自然的规定性行动”的社会规则。例如,传染病是自然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掌握其发病的规律,并将其制定在“传染病防治法”中,以作为人们在防止该病症方面的社会行为准则。但即使这样的规则,要成为法律规则,也必须经过有权主体(立法者)的加工,因为人们不能随意地成为他人的立法者,也不能相互成为立法者,否则,就不可能在人们的交往行为中形成整

齐、划一的秩序。 法律的特征主要体现于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和法律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证,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两方面。其也是法律区别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最显著特征。具体而言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体现为: 第一,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其他社会规范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体系结构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其他社会规范不具有法律那样的严谨的结构体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当然主要是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硬约束”;其他社会规范则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软约束”。

社会实例: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

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 关注公交车上不文明现象 公交车是城市的一个窗口,小小的公交车厢就犹如社会的缩影。都说,到一个城市,要看它的文明程度就看那里的公交车。的确,市民乘车时的一言一行,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素质,更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近一段时间,记者上下班,或是外出办事,经常乘坐公交车,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公交上车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现象一:公交车上吃东西,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交车厢是大家的公共环境,由于一些乘客随地乱扔、乱吐,形象极为不雅,也为公交车厢和站台的保洁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在一次中午乘公交车时,车上乘客非常少,只有三四个人乘坐,记者看到一位中年男子自顾自地坐在后排座位上吃山核桃,声音响亮,还把壳随口吐在干净的车厢地板上,被司机看到,并善意提醒这位乘客,告诉他车厢地板这么干净,请不要吃东西把壳丢在地上。谁知听到司机的提醒后,这位中年男子不仅吃个不停,还要跟司机吵嘴,申辩自己没有弄脏地板,最后还打开车窗把手上的山核桃壳往窗外一丢了事。其实车上有垃圾桶摆放在那,车上人也不多,这位中年男人完全可以走两步把山核桃壳丢到垃圾桶里,他非但没有这么做,还把壳往窗外一丢,那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说不定,山核桃壳渣随风飞到行人的眼睛里,那后果更是严重。 据公交车司机介绍,常有乘客在车上吃东西,将塑料袋、瓜果壳

随手丢在座位底下,更有甚者,偷偷地藏在座位与车厢壁的一些缝隙里,影响卫生不说,还很难清理。另外,一些乘客在车上随意乱吐痰也会破坏车里的环境卫生。 其实在公交车上吃任何东西都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试想在乘车时,每个乘客都手拿包子油条在车厢里吃,特别是在冬天,封闭式的车厢里到处弥漫一股菜味、油味,这样的乘车环境又有那个乘客喜欢呢?再比如,有的乘客在公交车上吃羊肉串,万一车子急刹车或是颠簸一下,那尖尖的棍子戳到自己或是身边的乘客总归不是一件安全事。 现象二:湿雨伞放在空座椅上,成为下雨天公交车上最普遍的坏习惯。下雨天,乘坐公交车时,经常会有乘客看到空位不坐,宁愿站着,那十有八九是因为空座位上湿漉漉的,不知是哪位乘客随手把自己的雨具放在上面而留下来的“杰作”。 为此,下雨天,在公交车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哎呀,这座位上怎么那么湿啊!”“外面下雨,有人把伞放在座位上呗。”“是啊,不知道谁把雨伞放上面了,这么湿叫人家怎么坐?”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外面下很大的雨,一些乘客一上来,顺手就把湿雨伞往身边空位子一放,好像空着的位置是理所当然用来放雨伞的。 在公交车上,不仅经常看到有乘客把湿雨伞放在空位子上,在一次乘坐路公交车时,还还看到这样“雷人”的一幕,一位穿着时尚的女士把从菜市场买来的青菜放在身边的空座位上,小小的一袋青菜和几小包干豆腐放在座位上特别地显眼,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许多乘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 【为您推荐】北仑区律师珙县律师三河律师沙县律师商城县律师叙永县律师崇川区律师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可能或多或少的产生相应的法律效益,但是法律效益又是根据我们的年龄或者其他方面而受到限制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所受到的法律保护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的具体内容,下面就由律伴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判断标准: 1、依据自然人的意思能力(认知能力)来判断。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而设定的。意思能力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解并能预见其后果的精神能力,意思能力是确认和划分民事行为能力的基础,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取决于其意思能力的状况。自然人能否合理地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是判断其是否心智健康的关键。如果他在行为的那一刻不能理解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即使其行为是适当并公平的,而且即使对方也没有理由认为他精神上有什么障碍,那么他的行为也是依法可以撤销的。自然人意思能力的有无、高低,主要受自然人的生理条件的影响。 2、依据自然人的意志能力来判断。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成年而设立的。尽管成年的自然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有所了解,也要看他是否能合理地、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成年人因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而难以自制,那么,他所为的某些自损其利、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可以被宣告无效的。自然人意志能力的有无、高低,除了受自然人生理条件的影响之外,还受诸多社会性因素影响,包括自然人的财力状况、品德修养、生活自制能力等后天或实然因素。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功;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的相关问题,小编为你总结在此,限制民事行为能人可以产生与之年龄或者精神状态相符的民事活动,若当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产生其他的民事活动时,其民事活动应由监护人陪同或者由监护人代理。以此减少不必要的民事纠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