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的定义

1 869年英国心理学家Golton的著作《遗传与天才》开启了部分心理学家对遗传与天才的

相关性研究和对人类创造力的探讨。1950年Guilford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他在就职

演说中以创造力为题,倡导创造力的重要性,呼吁学界加强对创造力的研究。白此创造

力日益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在创造力的定义上,研究者往往会因研究兴趣和研究视角

的不同,而持不同观点。Rhodes(1961)收集了有关创造力定义的文献,认为有关创造力

的定义涉及四个P。即:创造者(Person)、创造的历程(Process)、创造的产品(Product)、

创造的环境(Place)。虽然中外学者至今对创造力仍未有一致的看法,但近年来大多数学

者都是以“产品”的角度来定义创造力的评断标准。(如:Guilford,1985;Stemberg&Lubart,1995[231;Oldham&Cummings,1996;Amabile,1996;)Mayer(1999)【24J在整理各学

者对创造力的定义后,发现大部分的学者均同意创造力可从产品(product)的角度来观察,虽然学者的描述用词不同,但都认为创造性产品应具备两大特征:(一)新颖性(novel):

相关用词包括崭新(new)、独创性(originality)、独仓'J(original)等。(二)适用性(usefulness):相关用词包括有价值(valuable)、适(appropriate)、重要(significant)、适应(adaptive)、实用(utility)等。詹志禹(2002)延伸Mayer(1999)对创造性产品的两大特征的分析,认为此种分

类刚好暗合演化论当中的变异与选择概念,因此以演化论的观点整理出创造性产品的两

个必要特征,一是“新颖的变异”,二是“经得起某种选择压力”。换句话说,创造性产品

必须新颖而且有价值。因此从“产品”的视角,创造力也可以简单定义为:产生新颖且有

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The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

In 1869, "genetic and genius" works of a British psychologist Golton opened the correlation research between genetic and genius ,and discussion of human creativity by part of the psychologists. Guilford served as director of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0 , in his inauguration speech ,he took creativity as main

point,advo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ity, calling for academic circles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Ever since then, the creativity was increasingly brought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al world.On the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research interest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researchers tended to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Rhodes (1961) collected the literatures of the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 thinking the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 related with 4 P. Namely, the creator (Person), the created Process (Process), the created products (Product),The created circumstances

(Place).Although on creativity scholars in China and abroad still have not had unanimous opinion, but in recent years most scholars used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 to define the judging standard of creativity. (such as: Guilford,1985; Stemberg&Lubart, 1995 [231; Oldham&Cummings, 1995; Amabile, 1996)Mayer (1999) After collecting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 of all the scholars , the consequence was that most of the scholars agreed to that creativity can observ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duct (product), although scholars described with different words, but all thought creative products should have two characteristics: (1) novel : related words including new ,Originality , original, etc. (2)usefulness : including the related words valuable, appropriate , significant, adaptive ,utility and so on. ZhanZhiYu (2002) extends Mayer’s (1999)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reative product, thought the classification just coincid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concept of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so with evolution view he sorted out two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products, the first“novel mutation ”, the second "stand up some selective pressure".In other words, the creative products must be innovative and valuable.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 and creativity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novel and valuable products.

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一)

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长安文化;周秦文化;汉唐文化 论文摘要:鉴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长安文化不显于世,从文化传统的整体性上对长安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文化形态的发展阶段、主观基础、客观奈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长安文化5个方面的特征。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陆地文明的代表,其内在的普适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值得继承和发扬。在历史上,长安地区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地区和邻邦,也曾深深地打动了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的心灵。中外文化在长安地区交流互动,使得世界越来越深人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长安文化虽厚重却不显于世。其中有多个方面的原因。笔者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长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与其他概念相交叉、重叠,其主体性特征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相比较也显得不容易归纳。这种比较大多是从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性、独立性以及完整性来考量的。如果以现代意义为价值取向来追溯,古代的长安文化虽然复杂多变,但也包含了一些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特点,而且,作为陆地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长安文化的内在普适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长安文化的基本定义与发展阶段 这里所说的文化,根据其发生和影响的范围,从基本形态上来划分有地区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等5种类型。最基本的观察和分析的出发点不外乎“大中见小”和“小中见大”,实质上就是研究和比对文化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相互关系。文化上的一元和多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事实上也没有绝对的一元文化或多元文化,总是一元中有多元,多元中有一元。文化的一元性必然以多元为基础,而多元文化也必然有一元性的共同价值观与追求。一元与多元之间的和谐性与社会的和谐性成正比例关系,而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度也构成了该文化范围文明程度的标志。 长安文化属于地区性文化。其名称有二义:第一,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地区称名“长安”时期的文化;第二,以称名“长安”时期的文化为这一地区传统文化的概括与代表,因而自然包括称名“长安”之前的萌发和之后的延伸。从时空概念上分析,具体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第一,长安文化是称名为“长安”时期的文化。称名“长安”的时期,即从汉代到唐代(当然也可以延续到现代,一方面是有“长安地区”的存在;另一方面是长安文化陆地文明的一些传统特色仍然有遗存。这需要联系现代与古代来研究,特别要调查古代长安文化的现代遗存,所以暂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尽管有汉长安和隋大兴、唐长安的区别,但从地理范围和文化特质的传承来讲,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长安”虽然是城市的名称,是因为称名“长安”的时期是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史的鼎盛阶段,具有比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第二,长安文化是“长安”地区的文化。这里指的是长安地区,不仅仅是城市地区。其具体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核心地区和辐射地区。核心地区又有两个部分,即长安城区和关中地区。长安城区包括了津、镐、咸阳、大兴和长安。关中地区,也就是地理学上所划分的渭河平原,古称八百里秦川,南至终南山北麓,北至渭河以北的黄土台源地带。其辐射地区,是直接受长安文化影响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渗透的地区,即东至洛阳,南至秦巴山区,西至河西走廊的东部,北至渭北高原。 第三,长安文化是“活着的”文化,是“存在的”文化。“礼失求诸野”,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自觉的本能。尽管沧海桑田,长安屡经劫难,但是长安文化并未因此而衰亡。这主要缘于长安文化的“草根”性,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还应该重视文化的精神和物质2个层面。在陕西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少文化遗产深浅不等地打着长安文化的印记,如兵马俑的制造、法门寺佛指舍利的信仰、鼓乐、老腔、还有民间的丧葬制度等等。也就是说,长安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文化,而且衰而不亡,也是一种现实的文化,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依然存在,是“活着的”文化。

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10届小学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徐德媛 一、学前儿童注意力的概念 注意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一定的人或物,通常称专心。其实注意是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认识有各种水平,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等。而不论哪种水平的认识,又总是有选择性的。但选择性的高低程度有不同,当选择性的程度很高时,就是注意。例如,儿童在听故事、看动画片时,会聚精会神,而对周围的人和事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就是注意力。 注意是在各种认识活动里都能够表现的一种状态。但它本身不是一种可以离开认识活动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做到。无意注意则是自发的,不需要任何努力的。儿童注意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家长应当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为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儿童出生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与能力。 二、学前儿童注意力的特点 1、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都在发展,但以无意注意占优势,鲜明、新颖、具体形象、变化的事物都能自然而然引起儿童的注意,当然这两种注意始终交替起主导作用。特别是通过游戏活动,在向儿童不断明确游戏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2、由注意具体直观的事物向注意抽象的事物发展 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大部分都直接表现在具体活动和内容的掌握上,有专家指出学前期的儿童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因此我们应该理解儿童为什么学习一些抽象的知识往往要困难一些。 3、儿童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听到感兴趣的话题或看到感兴趣的事物时,会引起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反之,那些不感兴趣的话题和事物,儿童会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此外,因为性别

论盐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论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摘要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从远古时期人类自身的生存、社会的进步与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盐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盐及其产品属于广义文化的X畴,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以盐为叙述、理解历史的切入点,探询盐文化丰富的内涵与独具的文化特征,进而构建盐文化学,这是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盐文化内涵特征多科性综合性10多年以来,笔者就中国盐文化的研究问题写过两篇文章,讨论把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1],认为盐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系密切,盐介入了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以及它所表现出的不可思议的魔力,使得我们不得不从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把盐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人类文化现象来重新审视,提出了建立盐文化学科的设想。10多年来,盐文化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种论著先后问世,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对盐业历史的认识与研究。但有关盐文化的各种论著多是从盐在人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具体表象来讨论的,虽然这种研究是盐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和重要内容,却没有将盐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探讨,也很难形成对盐文化的总体认识。本文拟在过去认识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自己对盐文化的内涵、特征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同行专家们的讨论。 一、盐与文化

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接触与认识的盐,是千百年来人类在不断提高认识、改进生产技术与工艺基础上,对盐卤、岩盐、海水、湖水进行工业性生产之后的产品。目前,盐产品种类已达14000多种,除了供民食用外,还广泛地用于工业、农业、渔业、医药业、国防化学工业等众多领域。盐产品在广义文化学的意义上属于文化产品,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广义文化,《大英百科全书》1974年版的定义是: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的定义是:“(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的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著名的文化学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曾用一句十分形象的话来概括广义文化:“文化即是长期的 大群体公共人生”[2]。综合上述关于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综合。 盐是一种广义的文化产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广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实用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属于物质产品,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盐种类(井盐、海盐、岩盐、湖盐)产品往往又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之一,它标志着人类创造力的发展水平;而盐的系列产品和各自功能又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盐属于广义文化产品。作为

(完整版)文化产业的定义_百度文库.

文化产业的概念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有种种不同的定义。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理解文化产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如果将文化产业臵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世界经济背景下,我们又可看到,近十几年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越来越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数码技术发展最紧密结合的产业,并且越来越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由此我们认为,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它们奠立于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履行最广泛传播的功能,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 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从行业门类上,把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看做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 场馆、图书馆等看做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和咨询业等看做是它成功开拓的边疆。 出于中国国情和第一本《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操作便利的需要,(我们还考虑到文化产业传统的行业管理归属,以上所说的产业门类将与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国家旅游局等主管部门的业务大致对应。按照时下的说法,这是一个“中等”的文化产业概念。应该说,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其全部丰富性尚未充分展开,因此它的范围必定还会发生变化,相信这种变化将

小学生注意力现状分析报告

小学生注意力现状分析 (2010-10-21 17:43:27) 转载▼ 分类:转载类 标签: 杂谈 我们鼓励教师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课堂中真实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交流讨论,提炼出我们的课题: 1、课堂观察,发现问题 在上课和听课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上有这样几种现象: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举起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我来……” 当老师指定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气起来,失去倾听的兴趣;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做着自己地事;也有些同学当他们回答了某一问题,得到老师的奖励以后,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了;有时课堂上讨论的“热闹非凡”的学生多,认真倾听的学生少,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 2、交流反思,提炼问题。 在研讨交流自己最关注的现象中,结合听课随机拍到的照片,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注意力集中的多是优等生,好说小话、好做小动作、好望呆的多是学困生。同一个班的学生刚入学,学校提供了同样的师资,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科学生的“贫富”差距之大超出其它学科,注意力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我们将问题提炼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学生注意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 3、寻找依据,界定问题 注意力重要吗?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

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发现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管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是在课堂实践上,都比较关注表达,忽视了对学生注意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言说多于倾听,对相互间的发言,学生彼此很少倾听。可是现行教材未专门设立使注意力集中的练习。特别是数学课堂主要以书面练习为主,注意力技能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是被遗忘的角落,它的后果甚重。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用声音来传播、保留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注意力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主要的信息交流途径。 我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论界定是: 注意:就是用心地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和主要意义。 注意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数学课堂上学生注意能力的现状和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达到“三通过,一培养两提高”的目标: 1、通过家校协同,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中注意力习惯 2、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提高注意能力 3、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构建教研模式,提高数学教师的研究水平。 至此,问题转化为课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7年8月)学习阶段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基于以上三个目的,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数学课标和课堂“注意力”有关的文章,每星期周四下午课题例会,要求老师认真听,详细记。并定期写出心得体会。对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要求老师们能够熟读背诵,并进行卷面测试,以夯实我们的理论研究基础,厚积薄发,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理论基石。

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很明显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但又是“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产业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也是一门“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sch 等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工业代谢是模拟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实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将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转化为产品和废物的代谢过程。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产业生态学”论坛,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内涵和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贝尔实验室的

C.Kumar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对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第三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或利润为生产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有灵敏的内外信息网络和专家网络,能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随时改变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一专多能的产业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和调控者。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生产产业建设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 1生态工业 中世纪以来,人本主义思潮的泛滥,导致了以蒸汽机的诞生与利

注意力一

注意力一 介绍 注意力研究在历史性、理论性以及应用性上都体现出其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世纪以前美国心理学奠基人詹姆斯.威廉曾在他的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原则》上花费了一整章去阐述注意力(1890)。兴趣注意力研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在人文主义时期第一个世纪的前半个世纪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注意力被视为一个不能直接测量的精神调解变量被错误的摈弃也因此被看作是科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事情。然而,尽管处于这样的一个时期,还是有少数有关注意力转换的经典研究如《杰西德著作》(1927)和《科莱克著作》(1947)出版。之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正如在下一章讨论的那样兴趣注意力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因此到目前为止兴趣注意力仍然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素。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上来看注意力的理论重要性。第一,作为人类信息处理上三大主要限制之一(另外两大限制是存储记忆和反应速度),注意力处理能力研究是它自身的根本利益:我们一次能做多少任务呢?我们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需要多少时间呢?在视野上我们又能够把注意力部署的有多宽呢?第二,注意力属性的研究是研究其他心理学现象的基础:注意力对于保持信息的短时记忆和将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必须要重视注意力。注意力又是影响决策和感知处理 的一种潜在的至关重要的成分。

注意力的应用重要性显然也体现在几个方面。例如,上述记忆,学习,决策的领域全部都扩展成现实问题,比如目击证人的证词,培训,选择和展示设计等,因此在这些问题下的有关注意力的成分也都自然的按比例放大。但是注意力挑战和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实验室中:分心司机的危险,为了对大量数据的理解分析而导致的注意力的超负载,在电子工作中对注意力极速转换的要求,假警报捕获注意力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们的行为都是相近的例子。 注意力的种类 注意力有着不同的种类包含很广泛的现象。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奠基人—蒂奇纳尔(1908,p.265)在介绍有关注意力的篇章中曾写道“注意力已被运用到心理学的历史中去表示不同的事情”,并且专门用一个段落去陈列注意力在这些不同的事情表示的不同的意思。在当代的书中包含数个可以运用在高速驾驶的情景下被阐释的注意力种类。面对多种干扰的情况下,司机在驾驶任务中首先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然后在没有任何犯错的情况下完成了任务。因此,注意力集中可以被应用到一个任务或一个特殊渠道或者是环境信息资源中。然而,司机们不仅仅只是执行一项任务,他们经常会面临多种选择。例如,保持车道和查看地图。这种情况下,注意力是被定义在一个总的水平上的选择性注意力,例如选择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项任务上。或者在一般水平上选择性注意被视觉扫描所代替,正如从一个地方看向另一个地方。选择性注意的内在概念是一种注意力转换的思想,也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文化产业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至今国际上仍未形成对文化产业的统一定义。“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可以区分为作为哲学政治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和作为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的操作性应用性文化产业两大部分。”[10] 学院派的理论工作者主要关注观念形态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研究,侧重于从哲学政治观念的意识形态角度得出文化产业的定义。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兰克福学派。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出版了《启蒙的辩证法》,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的概念。这里的“industry”是作为单数来使用的,指的是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大众文化活动。不过,法兰克福学派对与“文化工业”相联系的大众文化却是持批评态度的。阿多诺和奥克海默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不再扮演否定意识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虽然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但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元素一旦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工业体系,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的力量”这一现象的揭示,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而且也预示着一个巨大的新产业的诞生。目前,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一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具有前景的两大产业之一[11]。 社会经济实践操作者和研究者更关注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联的应用文化产业的探索,侧重于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角度得出文化产业的定义。由此出发,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从自身优势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等实用功能方面来理解“文化产业”的定义,在总体上通用的文化产业总称之后,又有版权产业、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等主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日下公人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对文化产业做出定义和阐释:“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这个定义既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体现了哲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用“版权产业”来说明文化产业的状况,将文化产业视为“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产品业”。其“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分销版权产业、版权相关产业等。1997年,芬兰在《文化产业最终报告》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基于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它强调内容生产,而不再提工业标准,称“内容产业”,包括建筑、艺术、书报刊、广电、摄影、音像制作分销、游戏及康乐服务等。英国政府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发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12]它强调创造者个人的创造力,同时又倾向于各国政策性的设计、规划和推动。其范围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及古玩市场、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性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实践操作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总括性、包容性的综合概念。在英语中变成了复数(Cultural Industries),它是以产业或产品对象的总的“文化”的性质作出的分类。“从当代应用文化产业来看,文化产业具有一般产业所必备的某些属性。就其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界定

持续的注意力

持续的注意力 ?来自:童牧晨玄的工作坊 ?2010-11-22发布 ?2010-11-23上榜 前段时间我面璧思过,发现自己读书还是不够系统。虽然比一般人也许好一些,但有时还是没抑制住自己的兴趣,突然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就抄起书来看了,而没有仔细考虑现在有没有精力和时间。我原来觉得,在学的每样科目只要隔两三天能复习一次就可以了,比如你同时学语文数学英语,一天学一样,三天一个回合。但实际上,这样学用来应付本科考试的要求可能还可以,对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来说,远远不够。 从理论上看,似乎一个人只要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复习,就能够同时掌握足够多的科目。但这种看法忽视了很多问题,艾宾浩斯当时研究时选用的是无意义的音节,比如asww, cfhhj等,而记忆成功的标准即是能够顺利地回忆起这些单词,注意到这些单词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而对任何一个学科来说,深度学习就意味着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你面对是一个互相交缠的学科架构。你也许还能"记得"三天前学的知识点,但即使如此,这些知识因为隔了三天被激活的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你不会那么顺利地将旧有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联系起来。 举个极端的例子吧,拿一篇文章,每天让你看一段,然后隔了三天之后让你复习之前看的段落,之后再看下一段。到最后一天你也把整篇文章看完了,甚至可能对对文章的细节掌握得很清楚,但你对文章的理解肯定不如一口气看完的人,更不用说复习时浪费的时间了。 话说回来,没人能够不停地学习直到把一本书学完,我们的时间有限,也都需要休息,况且睡眠本身就是学习和记忆的一个重要成分,但密度不够高的学习会使学习的效果大大降低。故持续的注意力是精通任何学科的关键。这背后的原因是生理层面的,《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这本书介绍了大脑的可塑性:学习不但会改变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度,还会改变整个头脑的架构,甚至改变基因的表达。而掌握一门学科的本质正是改变大脑的神经结构。书中提到每个神经系统都有一个"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在这段时间内其可塑性是最高的。当我们做一件事,需要启动一段特定的神经元连结时,这些神经元会释放一种叫BDNF的物质,来加强这段神经元连结。BDNF会激活下橄榄核(nucleus basalis),这是大脑中让我们集中和保持注意力的部分,一旦它被开启,我们就能集中注意力,并让吸收的信息改变我们的神经结构。而一旦神经元连结已得到加强,这时为了使其稳定,大脑的可塑性就会被关闭。因此,只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能打开并保持大脑的可塑性。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每天都花至少一段大块时间(至少1个小时)才能真正精深地学好一样东西。如果是隔了很久的时间进行简单地复习,你的旧有神经元连结没有被充分地激活,这时学习这一领域的新的知识,也难以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深刻的连结。 事实上,每天都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只是最低的要求。在《advice for a young investigator》中Cajal提到:"大脑的极化(cerebral polarization)或持久的注意力(sustained concentration)--即稳固地将我们所有的能力投入到一个研究对象中,为期数月甚至数年...... 这种大脑的极化会使我们有精细的判断,提升我们的分析力...."。 这种大脑的极化使我们的思考更为有效得多,因为我们的头脑已经完全被所学的东西所重塑了,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专家的技能在外行看起来有些神乎其神。在《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中也提到,新生的老鼠大脑对应听觉的部分是没有区分化的,其皮层只有两大区域,一半对高音有反应,另一半对低音有反应。而当在老鼠的"关键期"不断播放高C的声音,在一段时间后,只有一小部分的神经元会对高C起选择性的反应。同样的事情发生在D, E, F调上。在经过训练后,原来的两大区域变成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对不同的音调起反应。这时大脑已被区分化了。在中还提到一个实验,证明当我们集中注意力时,实际上需要花费的脑力更少(以大脑皮层被激活的程度算)。这是因为头脑的极化和注意力的集中使我们的头脑变成了一个过滤器,所有其他频道不相关的信息都被过滤了,精神只集中于当前最相关的信息上。 因此,除非大脑被重塑和极化,否则学习总是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而要达到深度的学习,长时间持续地极中注意力是唯一的方法。前面已经说了,按我个人的经验,至少每天要投入1个小时的学习,这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但即使要做到这一点,也要求你系统、持续地学习。如果你学得太多、太杂,对每个领域又缺乏一定时间的专精,那么不管多少年过去,你也许什么精深的内容也学不到手。

关于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及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因此,对于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定义,进行梳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对由文化定义问题形成的文化定义现象绕道而行。 文化定义现象主要体现在对于文化定义的众多观点上。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关于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200多种的定义。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在文化定义现象中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各种学科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关于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作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作了一些总结:(1)文化是学而知之的。(2)文化是由构成人类存在的生物学成分、环境科学成分、心理学成分以及历史学成分衍生而来的。(3)文化具有结构。(4)文化分隔为各个方面。(5)文化是动态的。(6)文化是可变的。(7)文化显示出规律性,它可借助科学方法加以分析。(8)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图作个比较。地图显然不是一片具体的块,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图如果绘制得精确,人们看了它就不会迷失途径。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认识这些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最为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在不同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方面,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等,都有许多有益的观点。总的来看,各个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尽管如此,由众多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所产生的文化定义现象,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只有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才会有文化研究的发展。而且,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融和互补,使人们在理解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具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域。 除此以外,在文化定义中,还有一种与此密切相关的现象,就是在对文化进行区别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 此外,还有一种关于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的划分。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https://www.doczj.com/doc/2d1377599.html, 2008-3-18 济南日报 关键词:旅游文化概念内涵 摘要: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旅游学理论中,“旅游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它都包含哪些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此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业界,“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这两个概常常被混为一谈,或者被不恰当的使用。这两个概念在某些词条下各有所指,而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又被用来指称同一类事情。在研究界,这种混淆也一直存在,有些论文标题为论述“文化旅游”,文章内出现的词语却是“旅游文化”,而许多文章标题上冠以论述“旅游文化”,主体内容却是论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和特性,无形中将旅游文化等同于一般社会文化。本文试图首先区别“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侧重点和研究重点以及二者的学科归属,再在此的基础上,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作一些分析。 首先,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为限定词,“文化”为核心词,侧重点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也指旅游与文化的所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广谱的概念,类似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国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对旅游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属于此类;狭义的旅游文化(touristculture)是指由旅游者活动而引起的文化现象;而“文化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 词,“文化”为限定词,侧重点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广谱旅游文化概念系统中的一部分" 其次,二者的研究重点不同。“旅游文化”研究广义层面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诸如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影响等问题,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则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问题等。

产业价值再定义(精)

产业价值再定义 在照明市场里,独特的天花板文化屏蔽了来自海外巨头的激烈竞争,本土企业要真正赢得本土市场,还需要独特的模式支撑。从传统的照明产品提供商转型为照明解决方案提供者,雷士实现了价值链上的角色升级。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作者:王婷从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开始,电灯成为了人类照明的主要工具,这不但由此缔造了世界级企业GE,也由此撬动起一个庞大的为人类带来光明的照明产业。 不过与众多海外巨头先天占据先机,并由此形成持续优势壁垒的产业不同,照明产业的独特性还受制于特殊的“本土化要素”——不同区域市场里,由于建筑物结构和天花板高度所带来的差异,延缓了产业巨头全球化的步伐。想象一下,在欧美高堂阔院的建筑风格下相得益彰的华贵吊灯,如果挂在大多数中国家庭的两居室中该显得多么地局促不安。因此,照明产业的跨国巨头,它们的注意力则放在了自己更擅长的事情——光源的研发上,毕竟光源之于灯具,好比CUP之于电脑,它是灯具的“心”。 因此,独特的天花板文化屏蔽了来自海外巨头的激烈竞争,让中国企业在照明市场里凭借着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得以顺利地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这对于雷士来说,还不足够。它们将对市场的理解推进了一步:不仅仅要为消费者需求制造相应型号或种类的灯具,而是应该指引消费者灯具应该在怎样的环境下使用,并由此为消费者开发出满足其需求的各种型号或种类的灯具。他们在中国市场中定义和发掘“商业照明”这一细分市场,并且通过对渠道的开发、利用和盈利模式的修正,雷士从传统的照明产品提供商转型为照明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实现了价值链上的角色升级。 还原以客户为中心 人类对光明的需求,不断推动着照明行业的发展。目前,电光源仍然是世界照明系统的主体,自其发明以来已经历了130多年的发展,目前其品种已超过3000种,规格达到5万多种。由于光源是让灯实现照明功能的主体,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界主要照明企业都将研发的重点放在光源研发和创新上。而随着节能环保趋势的日益增强,占领优质光源的研发先机,也成为很多照明企业占据行业高位的契机。 成立于1891年的飞利浦公司,最初就是一家从事碳灯丝光源生产的厂家,它的主要客户中,有一些早期的电力公司,他们在自己的能源供应合同里包含了光源的提供。经过100多

注意力的概念定义

注意力的概念定义、四大品质、提高方法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是一个人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 概念定义 注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进一步去集训、记忆和思考等。 注意包括被动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和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所以注意力被人们称为心灵的门户。 由于注意,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没有注意,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将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 四大品质 注意力有四种品质,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这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标志。 1、注意的稳定性 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稳定地把注意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对象与活动的能力。也就是听课质量;例如当孩子在听课时大部分时间处在“溜号”状态或者偶尔会出现“溜号”状态。导致孩子知识断点比较多,直接影响听课质量。 2、注意的广度 也就是注意的范围有多大,它是指人们对于所注意的事物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的对象的数量。研究表明,在一秒钟内,一般人可以注意到4—6相互间联系的字母,5—7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数字,3—4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几何图形。 当然,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注意广度。一般来说,孩子的注意广度要比成年人小。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及不断地有意识训练,注意广度会不断得到提高。 3、注意的分配性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力平均分配于活动当中。比如,孩子能

论文化本质特征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1校园文化是深层结构与表层形态的高度统一 1.1校园文化的发展 学校诞生之日,便是校园文化兴起之时。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宋代的“书院”,还是晚清的“官学”,或者更早的“私学”,都有课外文化活动的记载。20世纪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1977年南京大学打响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第一炮,都翻开了中国校园文化史绚丽多彩又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光辉篇章。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日趋鲜明的校园文化充分显示了其对社会文化、社会发展的极大影响,也深刻表现了校园文化在艰难曲折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198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第12届学代会上首次出现“校园文化”的提法,紧接着上海团市委召开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开始较为系统地研究校园文化,接着武汉、北京、天津等各地高校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也开始高潮迭起。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1.2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的课外文化活动、校园精神以及培育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也就是说,除了教学、科研以外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文化设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点,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条件。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分支文化的特点在于,它是反映校园风格、适宜校园人要求的一种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为主导、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为空间、社会为依托、校园精神为核心的一种群体文化、社会亚文化和特殊社区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定方式以及使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教育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1]。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校园文化(国外称隐蔽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正规课堂教学(FormalCurriculum)一起构成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2]校园文化属于意识的范畴,不仅包括传统观念的积淀,还包含现代观念的聚集,带有鲜明的现代教育的烙印,它使用政治文化、科技文化、伦理文化、娱乐文化的手段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3校园文化的结构 校园文化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即形态结构和显隐结构。在形态结构中,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种基本形态,前两项属于表层形态,后一项属于深层结构,它们具有高度统一。在显隐结构中,校园文化包括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指校园人曾经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的管理资料,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物质保证,而且体现了一定价值的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和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映照着整个文化的历史积淀水平和样式,是其他形态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可以对校园人产生控制情绪、约束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