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1·1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
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
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
文明.文明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
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
平与整体面貌.在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3个阶段之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
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首席科
学家牛文元教授认为:生态文明阶段是希望人与自
然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共建、共享、共同进化的关系,
人一定要和自然界融合在一起.所谓生态文明,就是
一种以追求人类与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新型
文明.生态文明既不同于以牺牲环境谋求发展的工
徐雁飞,等: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
业文明,也不同于以牺牲人的发展来维持人与自然
和谐的早期文明,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同步发展的自觉和谐.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
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
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
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
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
达到的文明程度,即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
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
旨,通过增强环保意识、推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
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一
种崭新的人类文明类型,至少要符合以下几个基本
要求:第一,在物质层面要改变破坏生态、浪费资源
和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建以生态友
好的技术和工艺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发展
循环经济,同时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绿色消费方式,
以实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物质代谢
上的动态平衡;第二,在制度层面要改变社会制度中
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和规范,建立自觉保护环境
的机制,并按照公平原则平等地分配自然资源和担
负环境保护的责任,逐步建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社会秩序;第三,在精神层面要重新确立人与
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
价值观,建设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
然的绿色文化,并在实践中大力培育人们的生态道
德意识,以便为生态文明的顺利发展创造必要的社
会精神风尚和道德基准.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
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人

类未来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
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思考,
它是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数量
增长的片面发展观进行反思的结果. 18、19世纪以
蒸汽机、电的发明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但
那种“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
来了“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
灾难性后果.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
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人
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
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都是地球生
态系统的一部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取决于
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才能让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2)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
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核心是人类的经济、社会
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对自然资源
的利用要符合生态学法则,人类必须改变以往不可
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思维方
式,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
方式,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忽视自然的发展和忽视人的发展都不是可持
续发展应有的含义.
1·3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工业文明无
限度地索取和利用资源不同,生态文明注重在合理
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
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持续
发展内涵,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
状态中才能实现.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
展的前提和基础.
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可持续发展是生
态文明本身的一种体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两大本质
内容:第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要
求和谐,人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向自然的回馈相
平衡.人对自然不能光索取,要想办法回馈自然.这
方面平衡了,就可以说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处理好了,
也就说明可持续发展要求达到的第一个目标就达到
了.第二,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伴际关系、人际关系、区际关
系,乃至本国家和全球利益一致.如何达到共建、共

,不能以别人的牺牲或者别人的损失作为代价来
发展自己.所以可持续发展实际是在生态文明总的
方向中,它代表了人类进化、成熟和理性的标志;可
持续发展就是在自己的发展、进化过程中,去体现这
种文明在各个方面的一种表现.
2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
迫性
人类自步入工业文明社会以来,伴随着经济的
·109·第3期
林业调查规划
急剧增长,使自然遭受到了空前的破坏.据联合国粮
农组织《2007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统计, 1990~
2005年15年间,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3%;世界水
委员会《世界水展望》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5的人
口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
环境展望年鉴2006》资料表明,全球有10多亿城市
人口直接受到空气污染毒害.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西方100多年
时间才取得的经济成果,但是西方100年间发生的
环境问题,也在中国30多年的发展中集中体现.首
先是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中国七大江河水系30%
是四到五级, 41%是六到五级(劣级).近岸海域超
四类海水水质占34·5%,超标污染物质主要为氮和
磷.湖泊水体富氧化严重,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
同程度的富氧化,东部、西南200多个湖泊80%富
营养化.劣五类水质的湖泊占43%,“三湖”(太湖、
巢湖、滇池)湖体水质均为劣V类.其次是严重的大
气污染.中国目前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世界第
一.燃料燃烧产生的CO2占世界的14·9%,居世界
第二;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表明, 2006年,在国家掌
握监测数据的559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
级标准的城市只占4·3%,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
标准的城市占58·1%,三级和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
占37·6%.目前中国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数
量,远远超过了大气的承受能力.再次是生物多样性
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
环境污染,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
破坏.据统计,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
4 000~5 000种,占到了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
~20%,已确认有258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在《国
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
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
当前中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
注的焦点.中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仅说明生
态环境本身更加脆弱,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
调发展.一是造成直接、间接的巨额经济损失.自
1990年以来,年均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全国
同期GDP的2%,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灾
情严重时,该比例竟达3% ~4%.由于中国技术和
管理水平比较低下,经营方式比较粗放,能源、

资源
的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
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
态势.中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
~4倍. 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西部生态状况
调查表明,仅西部9省、自治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
接经济损失就高达1 494亿元,相当于当地同期国内
生产总值的13%.其次,影响社会安定.国家环保总
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目前有1/4人口饮用不合
格的水, 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
70%死亡的癌症患者与污染相关, 20%的儿童铅中
毒,大城市里每10对夫妇就有1对因污染影响生
育.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将引发社会强烈不满.第
三,加剧了自然灾害.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
了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
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频繁
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第
四,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水污
染、废弃物污染以及辐射污染等严重地损害着广大
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江河断流使水资源供需矛盾
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
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也进
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制约了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建设,实现
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
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必须抓住历史机
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1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
意识和素养.因此,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
育,要让大家知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
处,使人们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
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和资源观,使民众理解人与人及
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领悟环
境污染的现实危害与潜在危害等,进而唤起人们对
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增强全民的生态
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自觉
地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在形式上可以多形式、
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
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
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
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
·110·第35卷
徐雁飞,等: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

策探析
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
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2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经
济绿色转型,解决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的有效
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是以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
生、预防污染物排放、解决环境的压力而发展出的一
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传统“高投入、低产出、
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
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
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
节能减排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促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
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走生
态化的科技发展之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
的技术支撑.实践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
代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3完善环境政策制度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
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建设生态文明,必须
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努力形
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完善环
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
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政策上,应从国家
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
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
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
3·4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
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
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
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
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
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
以实现.应当根据“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分担、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以法律的形
式对政府、企业、社会、公民的环保投入责任、义务作
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界定,以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
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3·5实行绿色政绩考评制度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
成本.绿色GDP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将
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在社
会中树立“资源有价,环境有价”的意识,深刻认识
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
随GDP的增

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
上改变党政领导的政绩观,推动经济由粗放型增长
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
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
域.实践证明,要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
发展与环境同步双赢,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克服
“以GDP为中心”、“以GDP论政绩”等种种非理性
的发展理念,改革完善政绩考评标准、办法.
3·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有限资源,使人们过上健
康生活,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的资源基础,必须提倡绿色消费的概念,发展生态消
费.生态消费观要求人类的生活方式必须摒弃过度
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应主动以提高生活质量为
中心,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
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首先
要倡导适度消费.人类应该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
的物质交换,在能量消耗和转化中采用“消耗最小”
的原则.生态文明倡导一种以节俭为特征,以满足基
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以减少对资源的消
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其次倡导绿色消费.一般而言,
绿色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不仅对人体健康无害,而且
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无害或危害极小,符合生态保护
的要求.推广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优化旅游环境,培
育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发展高层次的生态
旅游和文化旅游,丰富人们的消费生活,提高消费
质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
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
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
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文明社会是
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
·111·第3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