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棋

围棋

“围棋十诀

“围棋十诀”相传是中国唐代王积薪之作,王积薪是当时的围棋名手,他曾从一位老妪那里学得围棋之精髓,此事自古以来一直被传为佳话。本因坊秀策把“围棋十诀”作为座右铭,将它书赠一位名叫石谷广策的棋手。后来,秀策书赠石谷广策的“围棋十诀”成了明治三十年发行的秀策棋集《敲玉余韵》。的卷首字,因此人们在谈论“围棋十诀”时,便会自然地联想到秀策。
一 、不得贪胜
二、入界易缓
三、攻彼顾我
四、弃子争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需弃
七、慎勿轻速
八、动需相应
九、彼强自保
十、势孤取和
围棋的起源 尧舜以棋教子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传说在黄帝时开始流传,到汉朝时规则大体定型。围棋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汉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 为人们形象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
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尧帝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散宜氏所生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尧帝为使丹朱归善,教其下石子棋以稳其性,娱其心。可丹朱棋却依旧朋淫生非,帝尧只好把丹朱迁送到南方,还将帝位禅让给虞舜。虞舜也学尧帝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在龙祠乡晋掌村西山还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发展
春秋战国
围棋已在社会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回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

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秦汉三国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三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但这类记载亦是寥如星辰,表明当时围棋的发展仍比较缓慢。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
南北朝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隋唐宋元
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主流。而随着隋帝国对外的政策,高句丽、新罗百济把围棋带到了朝鲜半岛,遣隋使把围棋带到了日本国。
明清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
近现代
到了近代,围棋在日本蓬勃发展,中国的围棋逐渐被日本赶超,清朝后期,中国棋手和日本棋手之间已经有一定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也是一个围棋爱好者,大力发展中国的围棋事业,新一代的围棋国手在新中国成长起来。代表人物有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常昊等。80年代中后期,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创造了八场不败的记录,取得了前三届中日擂台赛的胜利,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围棋学习的热潮。
围棋主要呈现中、韩、日三国鼎立的局面。日本围棋整体水平止步不前,中韩围棋水平不断提

高,形成了中韩争霸的局面。
胜负判别
中国规则
1、贴3又3/4子的规则
第一步,把死子捡掉。第二步,只数一方围得点(叫做目)并记录下来(一般围得点以整十目为单位),再数刚才那一方的子数并记录下来,再把目数和子数加起来。第三步,如果数的是黑棋,再减去3又3/4子,如果数的是白棋,再加上3又3/4子。第四步,结果和180又1/2(棋盘361个点的一半)比较,超过就算胜,否则判负。通俗来说为白棋177为胜,黑棋185为胜。
2、让先与让子
让先不贴目,让子要贴还让子数的一半(就当被让方是预先收了单官)。
日韩规则
日本和韩国规则是一样的,采用数目法,黑棋终局要贴6目半。先数一方的目数并记录下来,再数另一方的目数并记录下来,然后黑棋减去6目半,最后和白棋比较,多者为胜。通俗来说为白棋178为胜黑棋185为胜。
日本围棋规则,黑先,贴6目半。(韩国目前与此相同)
终局时,将提子填回自己空中,然后数出双方所围住的空点,黑棋减去6目半与白方相比,多则胜,少则负。

中国围棋规则,黑先,贴3又3/4子。(相当于7目半)
终局时,只需要数出一方的连子带空的点数,若黑棋就要减去3又3/4子,与棋盘所有交叉点的一半(180又1/2)进行比较,多则胜,少则负。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中国规则要收完所有单官,而日本规则不收单官。所以,在劫材绝对有利时,中国规则可以不粘单劫而强行单官收后,以此争胜负,这时的结果与日本规则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日本围棋规则,黑先,贴6目半。(韩国目前与此相同)
终局时,将提子填回自己空中,然后数出双方所围住的空点,黑棋减去6目半与白方相比,多则胜,少则负。

中国围棋规则,黑先,贴3又3/4子。(相当于7目半)
终局时,只需要数出一方的连子带空的点数,若黑棋就要减去3又3/4子,与棋盘所有交叉点的一半(180又1/2)进行比较,多则胜,少则负。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中国规则要收完所有单官,而日本规则不收单官。所以,在劫材绝对有利时,中国规则可以不粘单劫而强行单官收后,以此争胜负,这时的结果与日本规则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杨万宗 18:46:37
《围棋十诀》仅四十余字,相传为唐代王积薪所著。内容如下:“一、不得贪胜;二、入界宜缓;三、攻彼顾我;四、弃子争先;五、舍小就大;六、逢危须弃;七、慎勿轻速;八、动须相应;九、彼强自保;十、势孤取和。”?
第一句,濑越宪作曾改为“贪不得胜”,本质未变,侧重不同,大意是:下围棋不得走不讲道理和过份的棋。着法过份不仅赢不了棋,反而输的更快更惨。濑越先

生认为:局势领先以后则不应再去为赢得更多去闹事,把局势搞复杂,这样也会输多赢少。?
第二句,“入界宜缓”,意为打入对方阵势要徐徐图之,不求一击而得逞。?
第三句,“攻彼顾我”是指进攻对方时要注意保持节奏,有急有缓,该补自己的棋时要补自己的棋。?
第四句,“弃子争先”,和《棋经》中“宁失数子不失一先”是一个意思,不要因小处纠缠而丧失“先手”的主动。?
第五句,“舍小就大”,围棋中的每一步棋都是面临一次选择,广义的说除了填眼的棋没有价值,所下的每一步棋都会有所得,但是要选价值最大的那步棋走。? 第六句,“逢危须弃”,《棋经》上讲“善败者不乱”。孙子兵法上也有类似的意思。专指形势不利时,自己的棋已经危险,越逃可能死的会越多,就须放弃,放弃的越早损失越小 。?
第七句,“慎勿轻速”,是指对局时的态度,不要轻易落子,考虑成熟了再走。也指发动一场鱼死网破式的战斗时,千万要小心,考虑周到了再行动。?
第八句,“动须相应”,意为:下棋时要有全局观念,要全局在胸,明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所落下的棋子前后要有呼应。?
第九句,“彼强自保”一般在中盘战斗开始以后,或因为抢了实空,或打入了对方阵势,或不得不在对方势力范围内有所行动,在对方势强,自己势弱时所采取的对局方针,赶快求活或赶快将孤棋走畅,不要以弱击强。?
第十句,“势孤取和”,这一句和第九句意思差不多,处于劣势状态下,不要奢求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要心图侥幸,寄希望于对手出错误,而是争取减少损失,不输就是胜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